铀矿地质基础研究和勘查技术研发重大进展与创新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64.79 KB
- 文档页数:1
铀矿地质勘查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我国非地浸型铀矿地质勘查的目的任务,研究程度,控制程度,工作及质量要求,可行性评价工作,铀矿资源/储量分类依据及类型条件、铀矿资源/储量估算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GB/T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3908-2001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DZ/T0033-2002 固体矿产勘查/闭坑矿山地质报告编写规范ZBD10001-1999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3 铀矿勘查的目的、任务3.1 目的铀矿勘查最终目的是为铀矿山建设设计或矿业权流转提供铀矿资源/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等必需的地质资料,以减少开发风险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2 任务3.2.1 预查通过对区内资料的综合研究、类比及初步野外观测、极少量的工程验证,初步了解预查区内铀矿资源远景,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
3.2.2 普查通过对矿化潜力较大地区或物探、化探异常区,进行地表野外工作和施工少量的取样工程,以及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对已知矿化区作出初步评价,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圈出详查区范围。
3.2.3 详查采用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对详查区进行系统的工作和取样,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圈出勘探区范围,为勘探提供依据。
3.2.4 勘探是对勘探区加密各种取样工程,并通过可行性研究,为铀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
4 铀矿勘查研究程度4.1 地质工作4.1.1 预查阶段收集、研究区域地质、矿产、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资料,在预查区采用有效的技术、方法,选择一至数条路线进行的综合铀矿地质路线踏勘。
4.1.2 普查阶段收集各种地质资料,研究区域地质及矿产信息和铀矿成矿远景,在普查区采用(1:50000)~(1:10000)铀矿地质填图,因地制宜地选择有效的物探和化探方法。
4.1.3 详查阶段在详查区通过(1:10000)~(1:2000)的铀矿地质填图,合理选择(1:5000)~(1:2000)的物探、化探测量,并综合运用其他有效的勘查方法,基本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围岩蚀变及次生变化等矿床地质特征。
铀矿成矿条件与找矿预测技术研究铀矿成矿条件与找矿预测技术研究是地质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铀是一种重要的放射性矿产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然而,铀资源的分布非常不均衡,因此寻找并确定铀矿床的成矿条件和预测技术对于提高铀矿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铀矿的成矿条件是指形成铀矿床所需要的一系列地质环境条件。
首先,地壳中含有较高浓度的铀元素是形成铀矿的基础条件。
然而,铀元素在地壳中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特定的地质构造带和区域中。
其次,地质构造活动是形成铀矿床的重要条件。
地质构造的发育程度和类型对于铀矿床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例如,断裂带和隆起带常常是铀矿床的良好成矿构造,因为它们可以提供相对较高的流体运移空间。
此外,适宜的岩石类型和矿床形成环境也是形成铀矿床的重要条件。
在这些岩石类型和矿床形成环境中,铀元素能够与其他元素结合形成矿石矿物。
为了准确地预测和寻找铀矿床,研究人员不断开发和改进各种找矿预测技术。
其中,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地球物理方法主要通过测量地壳中各种物理场的参数变化,来寻找和确定铀矿床的存在和分布。
地球物理方法主要包括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力勘探和电磁勘探等。
通过对地球物理场参数的精确测量和分析,可以确定铀矿床的潜在位置和规模。
除了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外,地球化学勘探技术也是寻找铀矿床的重要手段。
地球化学勘探主要通过分析地球表层物质中的元素含量和组分,来推断地下矿床的存在和分布。
地球化学方法主要包括土壤、水体和植物等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通过对这些样品中铀元素含量和特征的分析,可以确定铀矿床的丰度和分布。
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遥感勘查技术也成为铀矿床寻找的重要手段之一。
遥感勘查主要通过对地表和地下物质的反射、辐射和散射等特征进行遥感观测和分析,来推断铀矿床的存在和分布。
通过对遥感数据的解译和分析,可以确定地表和地下的特征性反射和发射特征,从而判断铀矿床的潜在位置。
地质科技创新总结第1篇围绕国家重大需求,聚焦资源环境重大科技问题,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实现了重大原创性创新,支撑解决资源环境重大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地质理论创新取得重大进展一是能源资源成藏研究方面,提出了天然气水合物“两期三型”、“三相控制”等理论,为圈定水合物找矿靶区、制定试采方案提供科学指导。
提出了南方复杂构造区“三位一体”的页岩气富集新认识,建立了5种页岩气成藏模式,支撑南方页岩气调查取得重大突破。
提出了北方砂岩型铀矿主要赋存模式,拓展砂岩型铀矿找矿空间。
二是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成矿理论研究方面,创新提出了“多旋回深循环内外生一体化”成锂新认识,建立了“五层楼+地下室”勘查模型,总结了“多类型、多岩性,多时代、多层位,多因继承,多相复合,多模式、多标志”的三稀资源勘查模式,建立了碳酸岩型稀土矿等成矿新模型,揭示了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成矿规律。
指导实现甲基卡等硬岩型稀有金属找矿突破。
三是大宗紧缺矿产资源成矿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成矿系列概念,发展了区域成矿理论,对成矿区划和成矿规律研究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创建了碰撞造山带成矿理论,建立了碰撞型斑岩铜矿、褶冲系铅锌矿等成矿新模型,为青藏高原地质找矿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
建立了玢岩铁矿成矿模式,指导长江中下游地区找矿取得突破。
创新了中国东部板内燕山期大规模成矿动力学模型,建立了矿集区矿床模型,指导实现了铜多金属矿找矿的重大突破。
创建深部找矿的“三位一体”找矿模型,为深部找矿提供类比标准,支撑实现了深部找矿重大突破。
建立了地球化学块体理论,为区域地质找矿提供科学依据。
四是基础地质前沿研究方面,在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前寒武纪地质、造山带地质、生命起源演化、有氧生物起源、鸟类起源与演化、中生代恐龙演化及其古环境、中生代海相爬行类生物群演化、全球界线层型剖面、陆相地层建阶及地层系统完善,岩溶动力学、地下水循环、海岸带地质演化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铀矿床成因与选矿技术研究铀矿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能源矿产,其储量和开采利用直接影响着全球的核能发展和经济利益。
在铀矿床研究和开采过程中,铀矿床的成因和选矿技术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一、铀矿床成因研究铀矿床是指含铀物质较丰富,可供经济开采利用的地质体或矿体。
铀矿床的形成是由多种成因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
矿床成因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了解铀矿床的成因机制和发现更多的铀矿床;同时,也为矿床的探测和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目前,对于铀矿床成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球化学成因:大多数铀矿床是由地下水或海水溶解物中移动的铀成矿物沉积物形成的。
这种成因会受到地球化学因素的影响,如含水地下环境的化学性质、地下水流速度、沉积质量以及地壳构造等。
2. 地质构造成因:地质构造是铀矿床发生、聚集的重要原因,如断裂、褶皱、优势方向、氧化带等。
铀矿床的形成、聚集通常伴随着岩石圈构造运动,地质构造环境变化也会对其成因产生一定影响。
3. 生物成因:某些特殊的生物过程,如细菌還原作用、降解有机质等,会对地下水及矿物质进行还原或氧化,导致铀离子聚集成矿物形态沉淀形成铀矿体。
以上成因因素都存在于同一地域,相互作用、影响、补充形成铀矿床及其矿化特征。
二、选矿技术研究铀矿开采是实现铀资源利用的重要手段。
然而,铀矿石中的铀占比较低,需要经过提纯和选矿过程才能得到纯度较高的铀。
因此,选矿技术在铀矿采选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目前,主要的铀选矿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1. 重选法:采用重力分选器等设备把矿石按密度、粒度组成分离,分离出中、重质铀矿石。
2. 浮选法:采用气体或液体做介质,使铀矿石选择性地吸附在气泡或泡沫上,形成浮选浓缩物,然后将泡沫和杂质分离。
3. 化学提取法:采用化学反应原理和溶剂进行提取浓缩。
其中氧化亚氮、二甲酰胺和三氯乙酸等具有较高的抽提能力,是铀的典型提取剂。
以上的技术主要是将铀矿石尽可能的有效选取出,保证产出的铀精矿含铀量高,而到达经济利用的标准。
我国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张金带【摘要】简述了从国外到国内的砂岩型铀矿概况及成矿理论研究的发展,归纳出了我国砂岩型铀矿的“叠合复成因氧化还原成矿理论”,并就“预富集”、“板状矿体成因”、“深部油气作用”、“可地浸概念”、“大砂体”等问题进行了粗浅的讨论。
%Review on the sandstone type uranium deposit and its metallogenic theory development in home and broad was briefly introduced at first,metallogenic theory of superimposed complex oxidation-reduction was generalized for the formation of sandstone type deposit in China,issues of preenrichment, genesis of tabularorebody,action of deep oil & gas,leachable and large sand body were roughly dis-cussed at the end.【期刊名称】《铀矿地质》【年(卷),期】2016(032)006【总页数】12页(P321-332)【关键词】砂岩型铀矿;叠合复成因;预富集;卷状矿体;板状矿体【作者】张金带【作者单位】中核集团地矿事业部/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北京 10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1砂岩型铀矿在铀矿“家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铀资源、生产与需求——2014》,其在全球查明的铀资源量中约占31%,年铀产量约占45%(2012年)。
我国铀矿勘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调整为主攻北方砂岩型铀矿,陆续探明了一批大型、特大型砂岩型铀矿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1-2],地质找矿实践形成了丰富的地质认识乃至成矿理论。
铀资源潜力概略分析与铀矿地质勘查战略【摘要】本文通过对铀矿资源潜力进行分析与铀矿地质勘探战略的研究,得出铀矿勘察的策略是:立足国内、满足需求、增加储备、适度超前的基本方针,由于我国铀矿资源矿石品位偏低,通常有磷、硫及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矿产与之共生或伴生。
矿床类型主要有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砂岩型、碳硅泥岩型铀矿床4种,含煤地层中铀矿床、碱性岩中铀矿床及其他类型铀矿床在探明储量中所占比例很少,但具有找矿潜力。
【关键词】资源潜力;战略;勘探1铀矿地质工作程度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成功了核弹和氢弹,在这之前,对铀矿资源的地质勘查早已进行了数年。
从1955年开始,半个多世纪以来,开展的铀矿地质工作越来越大,航空反射性测量已经完成300多万平方公里;地面重点地区勘查已经将近100多万平方公里。
我国铀矿的分布比较分散,主要分布在南方(图1),占总储备量的60%,可供地浸开采的铀矿及浸砂岩型铀矿仅仅是总量的8%。
铀矿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大山和盆地,开采环境比较恶劣,有的地方地质工作都没有开展,比如说西藏地区、云南的大部分地区、内蒙西部等地区,这些地区环境条件比较恶劣,地质工作展开难度比较大。
地质工作开展的地区勘查的钻探深度不够,总的勘查钻探深度不足300万米。
目前已经探明的硬岩型铀矿床大部分深度在500米之内,很少数的深度达到1000米,但是开采深度仅仅在400米左右,有的矿床在500米以下显示出了非常好的矿体。
铀矿地质工作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工作的重点已经由南方寻找转移到北方,虽然到目前为止时间很短,投入相比较与南方较少,但是成果非常显著,重点地区的勘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铀矿的前景翻开了新的一页。
虽然近些年对南方的铀矿地质勘探没有太大投入,但研究工作和调查也在继续进行,在对一些现在进行开采的铀矿山的开采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新的信息,开采出的矿物比当时勘探时矿物的品味高出许多,从这写信息可以看出,这当中还存在着新的控矿因素。
铀矿开采与深度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在核能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因此,在全球的能源战略中,铀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资源。
铀矿资源的开采和深度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本文旨在探讨铀矿开采和深度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新发展,以及其对能源领域的意义。
铀矿开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铀矿开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核能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
铀矿开采技术可以分为地下开采和露天开采两种方式。
在地下开采的方式中,采取了地下采矿的技术手段,其中包括洞室法、隧道法和采场法等。
地下开采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充分利用资源,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但是,在使用地下采矿方式开采铀矿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如地压、瓦斯和矿水等问题。
与地下采矿技术相比,露天开采技术更加安全。
露天采矿时,可以通过挖掘、直接煤化和水力采矿等方式来开采铀矿。
而这些方法相对来说生产成本则相对较高,但是可以保证开采的安全和高效性。
深度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与铀矿开采技术相比,深度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相对较为复杂。
在深度加工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化学过程将铀矿精炼成铀酸。
深度加工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可以使铀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在深度加工的过程中,可以分离出高纯度的铀酸,并将其转化为氧化铀或铀金属,为核工业提供更高品质的材料。
目前,深度加工技术主要分为沉淀和萃取两种方法。
在萃取法中,可以采用各种化学试剂来实现铀和其他金属的分离。
而在沉淀法中,则可以使用不同的沉淀剂来使铀和其他金属分离。
深度加工技术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不仅可以用于核工业,也可以用于生产新材料的制备以及生产铀释放剂。
近年来,随着深度加工技术的提高和普及,深度加工技术在燃料制备、环境中的铀的测定和铀废料治理等方面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深度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对能源领域的影响随着深度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也逐渐扩大。
目前,核燃料的质量和性能成为了衡量国家能源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铀矿地质基础研究和勘查技术研发重大进展与创新分析
发表时间:2018-05-25T10:09:30.9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8期作者:康露
[导读] 摘要:在我国铀矿地质技术实际研究的过程中,已经研发了先进的勘察技术方式,树立了正确的技术观念,能够加大勘察技术力度,创建多元化的教育管理体系。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一大队广东佛山 528100
摘要:在我国铀矿地质技术实际研究的过程中,已经研发了先进的勘察技术方式,树立了正确的技术观念,能够加大勘察技术力度,创建多元化的教育管理体系。
下文主要针对铀矿地质基础进行了合理的研究,能够通过勘察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提升管理工作效果,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铀矿地质;基础研究;勘察技术研发
在新时期发展的过程中,铀矿地质基础勘察技术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可通过勘察技术的创新研究,建立多元化的管理与控制机制,提升铀矿地质勘察技术的研发质量与效果,满足当前的实际发展需求。
一、铀矿基础地质与成矿理论创新分析
(一)铀矿基础地质分析
在铀矿基础地质实际分析的过程中,需根据成矿类型与区域带的情况进行划分,加大管理工作力度,创新铀矿基础地质的分析机制,提升整体勘察技术方式的工作效果。
在此期间,应明确典型铀矿床成矿模式,创建合理的预测评价模型,在建立模型的情况下,增强整体勘察技术的应用效果,全面提升整体研究工作效果,充分发挥先进勘察技术的积极作用。
同时,在实际研究中需创建典型的铀矿床成矿模式,总结丰富的经验,创建思维空间的概括与总结分析体系,研究控矿与成矿地质因素,创建科学的分析机制。
为了更好的进行研究,需建立专业化的铀矿基础数据库系统,在数据库系统的支持下,形成良好的管理体系,合理使用先进的GIS技术方式创建数据平台,更好的针对成果数据库进行评价语研究,提升数据库系统的建设效果。
为了更好的开展勘察工作,需开展全国铀矿的潜力评价工作,明确各方面评价要求与特点,更好的进行潜力评价,提升整体铀矿资源的调查效果。
另外,在研究工作中,需开展铀矿床的研究与评价工作,明确具体的工作目的,总结丰富的工业类型铀矿成矿规律,建立专门的找矿与预测模型,更好的开展矿产资源的论证工作,提升指导工作效果。
在此期间,应当根据具体的工作特点与要求,创建铀矿地质基础的分析与研究,开展勘察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提升工作效果,满足当前的工作要求。
对于花岗岩类型与火山岩类型的铀矿而言,应针对勘察技术进行合理的研发与创新,加大铀矿地质基础的研究力度,提升整体勘察技术的应用效率与质量,满足当前的实际发展需求。
对于砂岩类型的铀矿而言,在实际建设与研究的过程中,需创新管理内容与形式,加大管理工作力度,更好的开展研究工作。
在铀矿成矿实验的过程中,需创建合成无机[U(CO3)3(H2O2)]进行合理的研究,在科学开发勘察技术的过程中,协调各方面工作之间的关系,加大管理工作力度,创建有机化的管理体系。
(二)铀矿成矿理论的创新
在针对铀矿成矿理论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需树立正确观念,加大管理工作力度,协调各方面铀矿成矿工作之间的关系,利用合理的方式开展热点铀矿与深源铀矿等理论研究与创新工作,加大改革力度,更好的针对铀矿核心因素进行合理的创新,提升管理工作效果。
二、铀矿资源预测评价技术创新研究
在铀矿资源预测评价的过程中,需开展评价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工作,制定完善的技术方案,加大技术研究与开发力度,提升评价技术的应用效果。
(一)铀矿资源预测评价集成技术
在应用集成技术的过程中,需开展大型层间氧化带的砂岩类型铀矿预测评价工作,建立现代化的勘察技术体系,提升整体技术方式的应用效果。
在此期间,可以应用分量化探技术开展工作,创新技术体系,合理配置多项技术,提升集成技术的应用效果。
且在技术管理的过程中,需创建先进的管控体系,明确各方面要求与目的,提升整体工作效果,优化管理工作模式与体系,提升整体技术的应用效果。
(二)开展地质评价与预测工作
在地质评价的过程中,需合理使用管理方式与技术方式创新管理内容,提升铀矿地质基础的勘察技术研究效果,创新技术内容与形式,全面提升勘察技术的应用效率与质量,创新勘察技术形式。
为了更好的对铀矿进行测定,在实际工作中需创新管理内容与形式,协调各方面工作之间的关系,增强勘察技术的创新效果,在合理开发勘察技术的情况下,更好的总结勘察技术资源[1]。
(三)建立全国铀矿资源的潜力测定技术系统
在全国铀矿资源潜力测定的过程中,需创建专业化的定量预测评价技术系统,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针对技术进行合理的创新与研发,提升技术的创新效果,增强整体工作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满足实际发展需求。
同时,在全国铀矿资源潜力测定的过程中,需创新技术内容,加强管理工作力度,提升整体技术的应用效果,更好的完成铀矿资源的测定与研发任务,以此提升整体工作效率与质量,满足当前的实际发展需求[2]。
结语
在铀矿地质基础研究的过程中,需合理开发与创新勘察技术,制定完善的勘察技术方案与模式,在研究技术方式的过程中,提升整体工作效率与质量,加大技术开发与管理力度,全面提升我国铀矿地质勘查技术的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子颖,秦明宽,蔡煜琦, 等.铀矿地质基础研究和勘查技术研发重大进展与创新[J].铀矿地质,2015(z1):141-155.
[2]李子颖,秦明宽,蔡煜琦, 等.铀矿地质基础研究和勘查技术研发重大进展与创新[C].//《铀矿地质》2015增刊1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