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话与普通话在词汇上的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93.00 KB
- 文档页数:13
粤方言与普通话的语法差异一、倒装倒装是粤方言与普通话在语法上的一个比较大的差异,粤方言相对于普通话的倒装主要为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通常表现在一些名词上。
如普通话说公鸡母鸡,粤方言里就成了鸡公鸡乸;普通话说青椰子、酸萝卜,粤方言就说椰青、萝卜酸。
状语后置通常表现在句子上。
如普通话里的“你先走。
”“你多吃几碗饭吧。
”,粤方言里就成了“你走先。
”“你食多几碗饭啦。
”。
另外还有一些同素颠倒词也可算到倒装里。
如普通话的秋千、夜宵、要紧,在粤方言里面却是千秋、宵夜、紧要。
二、一些副词用法的不同粤方言里的“先”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副词,它可以涵盖普通话里几个副词的意思。
1.等埋阿爸翻嚟先食饭。
(等爸爸回来了再吃饭。
)——再2.先得五蚊咁少?(只有五元那幺少?)——只有3.都要佢肯先得噶。
(也要他肯才可以啊。
)——才另外还有“得”也是。
1.得噶啦你。
(有你的。
/你可以的。
)2.得咗!(成了!)——成功3.食得噶。
(可以吃的。
)——可以、能4.等得嚟都蚊训啦。
(等到那时就太迟了。
)——到5.你由得佢啦。
(你随便他想怎么样吧。
)三、量词量词这一项的特点首先表现在量词本身的不同。
如在普通话里,修饰一个人的量词只能用个,但在粤方言里面就可以用个(呢个人——这个人)、条(佢条女——他的女朋友)、件(你件蛋散啊——你这个废柴)、淠(你淠烂泥——你这个废物)。
而不同的量词虽然都是用来修饰人的,却有着不同意思:阿叔条女(阿叔的女朋友)、阿叔个女(阿叔的女儿)。
又如,粤方言中把量词都变成“啲”的话,就从单数变成了复数:本书几好睇。
(这本书挺好看。
)——啲书几好睇。
(这些书挺好看。
)其次表现在粤方言中直接把量词放在名词前能起到强调、特指的作用,但普通话里并不会出现量词前没有数词或者指示词的情况。
如:朵花好靓啊。
(这朵花好漂亮啊。
)再次,粤方言的量词可以充当有从属意味的“的”、“之”。
如:我本书。
(我的书。
)四、时态的表达在粤方言里,用“过”、“咗”、“晒”、“紧”、“开”这五个字就可以简洁地说清楚动作的时态甚至程度。
浅析榆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我们通常都认为方言间的差异主要是在于语音,而对于词汇和语法在方言间的差异不够重视。
近年来,有很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方言词汇和语法的研究,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
方言的词汇大部分与普通话是相同的,有差异的只有一小部分,而正是这一小部分起到了区别方言与方言、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作用。
本文主要参考《陕北方言词典》并结合对母语的感知,以榆林方言用词为标准来比较榆林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的异同,以此来揭示榆林方言的词汇特点。
本文比较时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准。
一、词形上的差异词形差异是汉语方言词语差异最主要的表现。
我们对于词形差异的比较主要是对于榆林方言与普通话义同形异的词语。
以下我们主要从音节数量、构词语素、造词方式三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1. 音节数量的差异(1)普通话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榆林方言中为单音节词。
例如:普通话:缺少猴子看管漂亮得意妈妈手表桃子榆林方言:短猴照俊能妈表桃榆林方言中与普通话双音节词对应的单音节词有很多,有的完全是义同形异,如上例中的短、照、俊、能;有的是选择普通话中比较有区分特点的一个音节,如:猴、表、桃;而有的区别在于叠音与非叠音,普通话中的有些叠音的双音节词,在榆林方言中是不叠音的单音节词,这类词一般是表示亲属称谓的词,比如,妈妈—妈等。
(2)普通话中有的单音节词,在榆林方言中是双音节词。
例如:普通话:蹲章地痣云眉榆林方言:圪蹴戳子脚地隐记云彩眼眉(3)普通话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榆林方言词中相对的是多音节词或短语。
例如:普通话:早晨元旦板凳手指口袋台阶榆林方言:大清早阳历年板凳子手指头倒衩子圪台子(4)榆林方言是双音节词,而普通话是多音词或短语,此类数量不多。
例如:普通话:自行车暖水瓶切菜板榆林方言:车子暖壶案板由上可以看出,从音节数量上来说,榆林方言的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多于普通话,双音节词较少。
2. 构词语素的差异由于人们认识事物角度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语言自身的发展,所以对于表达同一事物会选择不同的语素、音节数量,这样就有了差异,而方言词汇特点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语素选择的差异。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bai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du础的方言,以典范的zhi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dao民族共同语。
精心为大家整理了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区别,希望对你有帮助。
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区别
一、概念不bai同
1、普通话普通话是以北京语du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zhi(官话)为基础方言dao,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
2、方言中国人口中所称“方言”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实为“地方语言”,又称“白话”,指的是区别于标准语的某一地区的语言,这种叫法不考虑语言间的亲属关系。
二、法律地位
1、普通话清末已出现“普通话”一词,清廷1909年规定北京官话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国语读音,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规定国家通用语言为普通话。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2、方言方言一般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不作为通用语言。
三、语法不同
1、普通话普通话中,动词后面带双宾语时,指人的宾语在前,指物的宾语在后面。
如“给我一本书。
”
2、方言一些方言有时(当动词表示“给予”的意义时)双宾语的语序与普通话相反。
如“给本书我。
”。
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江山话第一,老铁没毛病!关于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的争论从好几年前就开始了,万千网友经过无数论战,得出了江山话、双峰话、运城话、高淳话、温州话,共同排名第一的无奈结果。
直到度娘收录“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词条,确定了江山话和温州话并列第一。
当然,争论从未停止过。
排名第一:江山话难懂指数:10 颗星江山话是指浙江省衢州江山市的方言,此外福建省浦城县部分人使用,是吴语的一种,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语言。
与普通话不能进行直接交流。
江山话词汇丰富,表现力极强,能表达许多普通话难以表达的意思,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与普通话、与其他方言不同的语音体系,这套语音体系基本接近中古汉语的语音体系,它的声母可以说与中古汉语基本相同,韵母相同的也很多,声调完全一样,所保留的入声字也基本相同。
同时由于长期以来江山属于吴地,受吴语的影响分大,其中夹杂了许多吴音。
还有,江山的人口主要迁移于北方,因此在语音上还受到不同时期汉语共同语的影响。
首江山话唱的歌~~体会下江山话的博大精深。
排并列第一:温州话难懂指数:10 颗星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鬼话。
这里所说的鬼话并不是侮辱温州人的意思,据说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部队相互之间联系由于保密需要,都是派两个温州人,进行电话或者步话机联系,而日本鬼子的情报部门,总是也翻译不出这发音极其复杂的温州话,可以说当时的温州人就像美国大片中的风语者样,为抗战胜利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所以说鬼话并不是说温州人说的话是鬼话,而是日本鬼子听不懂的话。
通过这个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温州话有多么难懂。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福建,广东海陆丰地区、潮汕地区,台湾等,潮州话跟温州话是公认最难听懂的方言,估计没有语言天赋的人,就是在这些地区待上一辈子都可能都听不懂闽南话,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么来的,闽南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
汉语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是全国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
它基于北方的语言方言,主要以北京话为基础,并吸收了其他方言的一些特点。
各方言与普通话有以下差别:
1. 发音差异:各方言的发音方式有所不同。
例如,广东话较多地使用鼻音和塞音,而四川话则有独特的声调。
2. 词汇差异:各方言的词汇也有所不同。
例如,广东话中常用的“你”在普通话中是“你”,而在四川话中是“侬”。
3. 语法结构差异:各方言的语法结构也有差异。
例如,在普通话中,形容词一般放在名词前,而在四川话中,形容词通常放在名词后。
4. 语言习惯差异:各方言在使用习惯上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普通话中,常用的问候语是“你好”,而在广东话中,则是“早晨好”。
虽然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但中国各地仍保留着丰富多样的方言。
这些方言在各地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使用,也体现了中国的多样文化。
粤语保存着我国最早的“普通话”讨论粤语的形成地,首先要弄清粤语从何而来。
有人以为粤语来源于占代岭南“百越”语言,这不合乎事实。
粤语确实保存着某些古代岭南“百越”语言的因素,但它的主要来源,则是古代中原一带的“雅言”。
雅言的基础是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使用的原始华夏语。
到了周朝,便发展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共同语,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普通话”。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讲学,祭祀活动,都使用雅言。
孔子就说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征发原六国的逃亡者以及赘婿、贾人到岭南作“垦卒”。
这些垦卒“来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际必须使用雅言。
但由于垦卒独自屯田,因此他们的语言只在屯内通行,并未在整个岭南地区传播。
直至赵佗建亢南越国时,也采用百越土著的服饰和生活习俗,讲百越土著的语言。
可见雅言并未在岭南通行,只是出现了少数面积很小的“雅言岛”。
雅言在岭南传播,始于西汉平南越国之后。
汉武帝设“交趾刺史部”监察各郡,东汉撤交趾刺史部设置交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都是汉人政权,官方交际必须讲雅言。
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时间设在广信(今封开和梧州),雅言就首先在广信使用。
广信又是岭南早期的商贸重镇。
汉武帝派使者从徐闻、合浦出发,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以丝绸、瓷器、杂缯等购回明珠、璧琉璃、奇石等海外奇珍,经南流江——北流江和鉴江——南江两条贸易通道输入广信,再经贺江——潇水输往中原。
中原传入的雅言通过商贸活动而逐步通行于这一带。
广信还是岭南早期的文化中心。
东汉时期,一大批文人学者以这里为阵地,开展文化活动,设馆客授生徒。
其中最突出的是经学家陈元和士燮。
陈元被誉为“岭海儒宗”,晚年回广信办学,成为岭南文化的先驱者之一。
上燮担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还一度“董督七郡”,不少中原文人慕其名前来依附,他们来往于交趾、广信等地,以讲学为业。
这些文人在传播中原汉文化时所使用的,当然是有汉字作为纪录符号的雅言。
从语法上比较粤语和普通话的区别Ⅰ语法上广东话和普通话亦有差别,往往把状语修饰成分置于动词之后。
1、副词后置。
例如:你先看——你睇先:我先走——我行先;我比你多——我多过你,等等。
还有双宾语的词序往往相反,例如:给你笔——畀笔你。
2、二动词‘来’、‘去’,粤语是把来、去名词之前,如:星仔听日去上海。
而普通话会说成,星仔明天到上海去。
3、语序比较,比如,粤语会说,你高过a,但是普通话会说,你比a高。
词序上的分别:词序就是指词的先后次序。
这里的词序并不是指在词汇中,语素出现的先后次序,而是指在句式中,词类出现的先后次序。
在普通话和广东话之间经常出现在词序上的差异,我们可以把这些分别归纳成以下几大类:1. 副词的位置不同:普通话和广东话在这个词序上的分别十分明显;在普通话里,副词一定会放在动词前面作为状语,没有例外;然而,在广东话里面,有很多副词是能放在动词后面,例如:广东话普通话动 + 副副(状) + 动对唔住,我行先对不起,我先走俾多o的啦,咁少o既?多给点吧,怎么这么少哇?讲少o的啦,讲多错多。
少说点吧,说得多错得多。
等埋佢o地,行慢o的啦。
等等他们,慢点走吧。
你出去先,我要锁门你先出去,我要锁门2. 形容词的位置不同在普通话中,形容词往往是用在名词反作为谓语,然而在广东话中有某些形容词,如:多、少、大、齐等等,经常效在阿词的前面,作为定语,例如:广东话普通话形(定) + 名名 + 形(谓)多人唔紧要。
人多不要紧。
好生意啦。
生意好啦。
黄先生几好人。
黄先生人挺好。
大风得滞!风太大了!今日真系齐人。
今天人真齐。
3. 双宾语的位置不同宾语是动词的一种连带成份,有时一个动词可以带起两个宾语,如:「他借我两本杂志。
」中的「我」跟「杂志」,这就是双宾语了。
普通话和广东话在双宾语的先后次序上刚好相反;在普通话里,指人的宾语在前,指物的宾语在后,构成一名(人宾语)一名(物宾语),而在广东话则刚好相反,指物的宾语在前,指人的宾语在后,构成一名(物宾语)一名(人宾语)。
粤语与普通话对比研究摘要:粤语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反映岭南风土民情的语言,较多地保存了上古时期的语言特色,和普通话在音韵、词类上都存在许多差异。
在声母和韵母上以及声韵配合和调值上都存在差异。
粤语和普通话在词的先后次序和组成位置上也存在差异关键词:粤语;普通话;音韵;词汇;差异Abstract:Cantonese is an extremely strong vitality reflect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customs language, more preserved the ancient period language features, and Mandarin in phonology, there are a lot of differences in parts of speech. The consonants and vowels and syllables and if there are differences. Cantonese and Mandarin in word order and position also exist differencesKey words: Cantonese Mandarin phonology;;; vocabulary; difference一、绪论(一)选题意义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历史文化悠久。
地方风俗都截然不同。
地方方言也是这种地域文化的代表。
广东由于地域和历史的原因,方言保存了较为完善的地域特色,但由于近年来人口和文化的融合导致此地区内外交流频繁,为了便于交流,语言文化上与外部的差异逐步缩小,粤方言有消失的趋势。
广东地区的方言在很大程度上与普通话存在较多差异,但是却又有一些特点令人疑惑,但长久以来不为学界关注。
尽管有的文章提出过这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因此,研究粤语,了解并掌握粤语的发音特点和发音难易点,研究和普通话的区别,有助于粤语的历史资料留存,有助于普通话的学习和推广。
各地方言和普通话的发音特色和习惯用语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的趋势,普通话已经成为中国最为通用的语言。
但是,在不同的地区中,还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方言,它们的发音特色和习惯用语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带您一起探究各地方言和普通话的发音特色和习惯用语。
一、北方方言和普通话北方地区的方言非常多样化,其中包括官话、京津冀话、大陆官话、东北话、山西话等。
官话是普通话的基础,而其他地方方言的发音特点总体上也很接近官话的发音。
比如,标准普通话的发音特点是清晰明了、发音准确,而官话也具有这一特点。
不过,在北方方言中也有一些特别的发音特点,比如,京津冀地区的发音是尖细、快速、短促,而东北话则比较粗糙,有一定的口音。
此外,北方地区的常用语也有很多独特的表达方式,比如北京方言中的“咋搞的”、“咋的”,表示“怎样做”、“怎么样”;东北地区经典的口头禅是“行不行啊”,意思是“可以吗”,这些独特的表达方式更是给北方人带来了许多乐趣。
二、华南方言和普通话华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其方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声调和语速上。
比如,广东话的声调比较多,有九个声调,而普通话只有四个声调;福建话与潮汕话则发音比较清晰,语速也比较慢。
华南地区的习惯用语也多种多样,比如广东话中常用的是“咁”、“会啦”,表示“那么”和“好了”;福建话中的“柒”、“捏”则表示“七”和“捏造”,这些颇具特色的习惯用语也让人难以忘怀。
三、华北方言和普通话中国华北地区主要包括山西、河北、内蒙古、北京、天津等省份和直辖市,这一地区的方言特点也非常多样。
比如慈孝的山西话是典型的轻松连音,所以听起来很舒服。
(此文不可涉及同音字,此处我把曹州口音括号起来了,因为相邻两个字的拼音应该是 yuán kuài)此外,这一地区也有很多特别的习惯用语,比如河北话中常用的是“咳”,表达的是“什么”或“怎么”,而天津话中则是“丫”代替了“的”或“地”,比如“好丫”、“快丫”。
粤语和普通话的区别第一篇:粤语和普通话的区别粤语和普通话在语法上区别浅析——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陈莲花摘要:粤语是一门富有魅力的语言,在上古南越时期便开始产生,与普通话在语音、语调和语法上面大相径庭。
粤语和普通话在语法上最明显的区别在词缀、量词的用法、双宾语语序、比较结构和副词状语后置上,本文将就上述几点做简要的论述。
同时也简要介绍几则粤语中的口头禅,感受粤语不可抗拒的语言美和音韵美。
关键词:粤语词缀量词双宾语语序比较结构副词状语后置正文:粤语是粤方言,是流行于广东大部分地区、广西东南部、港澳地区、东南亚华侨、海外华人聚集地的地方方言,目前使用粤语的人数有七千万,仅次于普通话和吴方言。
各地粤语又有所不同,内部分歧比较大,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广府地区的广州话,所以粤语又被称之为广州话。
粤语在南越时期开始出现雏形,在魏晋南北朝时迅速发展,到唐宋时粤语和中原汉语差距越来越大,趋于成熟并拥有相对独立的语言体系、词汇系统及语法结构。
语法就是语言的结构规则,即词语的组合规则,语法有规约性、抽象性和生成性。
【1】语法学的核心内容是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语法形式有显性和隐形之分,显性的包括语序、辅助词、词缀、重叠、内部曲折。
本文将从词缀、量词的用法、双宾语语序、比较结构和副词状语后置浅略分析粤语和普通话的区别。
一、粤语在构词方式上有特色的词缀,如词头词尾,变化多端,有限词汇幻变出无限生机,普通话在这个方面则没有体现出来。
先说词头,粤语中词头用得比较多的是“阿”和“老”。
“阿”主要用于称呼别人,如普通话中的“爸爸”,粤语中会说“阿爸”,“妈妈”会说“阿妈”,“哥哥”会说“阿哥”,“嫂嫂”会说“阿嫂”;“阿”也会用于一个人名字中的其中一个字之前,如“陈虹”会叫成“阿虹”等等。
一个词头“阿”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并显得亲切和谐。
“老”则有“老坑”(老头)、“老嘢”(老人家)、“老细”(老板)等等,同样是生活气息浓重。
再说词尾,词尾就多了,有“仔”“鬼”“婆”“哥”“精”等等,这里主要讲“仔”字。
浅谈潮汕方言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别潮汕方言,亦称为潮州话、潮语,汉语方言之一,为闽南方言的次方言,分布于广东省东部的潮汕地区以及海外有华人的地区。
本文所说的“潮汕方言”描写的是以汕头话为主,兼及潮州、澄海、饶平一带的方言土语。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标准用语,是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
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由此可见,在词汇方面,普通话以北方话为主。
那么,潮汕方言与普通话在词汇方面又有何差别呢?一、潮汕方言某些词语鲜明地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潮汕方言的某些词所反映的实体是北方话地区所罕见的,也即是说,这些词以及它们所表示的概念都是南方,甚至是潮汕本地的“土特产”。
例如“薄壳”(一种贝壳类水产)、“蛇鱼”(一名“佃鱼”, 又名“豆腐鱼”, 是一种通体雪白、软骨尤鳞的鱼类水产)、“春篓”〔“篓”音同“蕊”, 一种用以盛放祭品或礼品的有盖油漆绘花竹制篮子,也叫“花篮”)。
由于这些东西是土特产,所以鲜为北人所知,典藉乃至小说笔记也很少涉及,要找到它们的源头很难。
由于北方方言区没有这些东西,自然也就没有代表这些东西的词。
所以,普通话中往往找不到相应的词来翻译它们。
二、潮汕方言保留诸多古汉语词汇。
潮州话包含了很多的古汉语成分,源自闽南语(莆田话),南宋末年,因逃避战乱,几十万闽南的莆田人移民到现在的潮州汕头。
在唐朝后期、南宋末年、元朝后期、明朝时陆续有莆田人移民现在的潮州汕头,所以遗留下来许多古汉语。
据考证,现在的潮汕话应该是在明中叶闽人(入闽汉人)进入潮汕之后才定型的,因此保留下来了许多古汉语词汇,与普通话差别甚大。
1、潮汕方言中某些词所反映的内容是普通话中所有的,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比如:衫裤。
作为一个双音节词,普通话中已不用了。
但在潮汕话中它却是个基本词,词义与普通话的“衣服”完全相同。
这个词在唐代已出现。
《敦煌变文集·不知名变文》:“初定之时无衫挎,大归娘子没沿房(嫁妆)。
方言和普通话对比目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普通话课程作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的重要手段是高校素质基础课程改革的重点,但当前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表现出明显的缺陷。
提出了普通话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新方案,旨在通过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前,普通话已经成为人际交往的一张重要“名片”,很多职业对普通话能力的建议越来越明晰,普通话表达能力弱的人在当今的社会中更具有竞争力。
因此,职业院校大学生自身利益长远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考量,对普通话越来越注重,参加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人也越来越多。
然而,由于高职院校订普通话等基础课程比较注重,普通话教学软硬件条件不高,师资水平有限等诸多因素影响,现阶段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一般作为公共基础课,课时十分有减半,大多为30~40学时,加之主要目的就是出席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所以教学内容主要以语音为主,并且将语音作为单项训练予以机械地实行,主要实行教师示范点学生恶搞练的方式,导致教学方法单调,忽略了口语的综合表达能力训练。
普通话课程教学内容几乎都会偏向语音,全然忽略了口语的综合表达能力训练。
但后者恰恰是普通话口语课的教学目的之所在。
正是这种教学内容精心安排的偏颇,使学生存有了轻语音、轻表达的错觉。
只讲语音部分,不讲词汇和语法。
这就导致不太少学生在说道普通话时经常出现方言词语与方言语法,尽管就是普通话读音,但它们仍然不是普通话,当然也影响普通话测(二)教学非政府不科学,教学针对性高高职院校由于入学的分数相对较低,学生的文化水平比较差,语言基础高,很多学生的识字量只逗留在初中阶段,语言贫乏。
同时,调查发现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自于农村,有的甚至就是边远的山区,有的学生上大学之前一直处于自己家乡的方言区域环境内,从小就没有说过普通话,对这部分学生来谈普通话课程毫无意义。
普通话就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清远话与普通话在词汇上的比较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向少萍指导教师:王文松摘要:清远,地处广东省珠三角与粤北山区的结合部,历来有粤、湘、桂“三省通衢”之称。
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清远人民创造了具有特定语言环境和思维方式的方言——清远话。
本文将以普通话为参照系,从词汇方面对清远话进行分析与研究,总结出清远话与普通话之间的内在差异。
关键词:清远话;普通话;词汇特征;语用差异老舍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好的文字就是最亲切的文字。
”作为一个广东人,我对这片生活了二十年的沃土有着一份无可比拟的亲切感和自豪感。
众所周知,广东是全国方言最多的地区,也是社会语言应用情况最复杂的地区之一。
我从小生长在广东北部的清远市,凭着对语言的兴趣和对家乡的热忱,我对清远话与普通话在词汇上的差异作了初步的探索与研究,现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1 清远的历史沿革清远,地处广东省珠三角与粤北山区的结合部,南靠广州、佛山,西连肇庆,北接湖南、广西,东邻韶关,历来有粤、湘、桂“三省通衢”之称。
市区位属珠江三角洲地区北端,距省会广州不到60公里,实际已与广州市区相接。
“清远”两字连用,始见于晋,意为清明广远。
《晋书·王导传》云:“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
”而作为政区之名的“清远”,则最早出现于我市,从南梁天监六年(507年)启用至今,已历1500余年。
中经三个演变阶段:梁武帝置清远郡,始使“清远”以辖县的政区形象知闻于世;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清远郡,置清远县,“清远”之名遂被降格使用近1400年;1988年建清远市,“清远”之名又获得升格使用,现新建的清远市已到“弱冠”之年,是一个活力四溢的年轻的地级市。
清远辖清新县、佛冈县、阳山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清城区一区五县,并代管英德和连州两个县级市,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85万人。
清远地区的方言很多,主要通行清远白话、客家话和鹤话。
清远白话简称清远话,它较接近于广州话,同属于广府粤语,在清远的使用中占人口总数的70%左右。
2 清远话与广州话的关系清远和广州同属粤语方言片区,都存在着古代百越语的底层。
早在秦汉时期,汉族先民迫于战争威胁,从中原和荆楚移居至岭南地区,汉语自此与周围的百越语发生融合,形成了今天广东、广西粤语的基础。
魏晋时期,广信(现在广东封开一带)是粤语的发源点,后来粤语片区进一步发展,粤语的中心从广信移至广州,而粤语片区由原来的广信扩散至东莞、增城、从化、清远、广宁、怀集、新兴等,于是,清远话成为了粤语片区中的一个代表。
粤语的各个片区虽然都表现出一定的特点,但是语音、词汇、语法上大同小异,举广州话为例,“粟米”在广州话里是玉米的意思,而在清远话中,玉米通常说成是“包粟”,两个词的中心语素“粟”都是相同的,无论说“粟米”或“包粟”,两地人民都能领会其意思,因而除了构词上有些许出入外,在沟通上不存在问题。
跟广州人用方言交谈,还可以互相通话。
清远话逐渐广州化,呈向心型发展。
厦门大学教授李如龙曾经说过:“同一区内的方言之间,有的差异甚大,甚至没有明显的有代表的中心方言,这种方言属于离心型方言;有的差异甚小,有高威信代表点的方言,并对各地方言发挥很大的影响,属于向心型方言①。
”以广州为代表点的粤语方言就属于后者。
虽然在魏晋时代,广信曾经成为岭南都府占据了大半个世纪,广信地区所讲的粤语也一度被看作是粤语的起源,但是随着1921年成立市府厅以来,广州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取得了飞跃性的进步,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语逐渐取代了古广信的中心地位。
现在,只要北方的朋友下来或国外旅客来广东,学的都是广州话。
清远虽然也跟香港、澳门和广西的部分地方很近,可是,数受广州的影响最深。
清远曾经管辖于广州,与广州交往最频繁,清远逐渐形成了对广州的依赖,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受到广州的熏陶,语言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向心型发展也就不足为奇了。
3 清远话与普通话词汇的比较3.1 清远话的特征清远话是古代华夏的雅言和百越语相融合的结晶,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清远话又表现出了自己独有的文化特征:3.1.1 清远话保存了较多的古语词和特殊的方言词语如“睇”有文献记载②:“睇”字见于扬雄《方言》:“睇,眄也。
陈楚之间,南楚之外曰睇。
”许慎《说文解字》也曰:“目小视也。
从目弟声。
南楚谓眄曰睇。
”由此可见,这些古语词其实在战国时代已盛行,屈原《九歌·山鬼》更有经典的描述:“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这句话的意思是:眼神脉脉面带笑地看着我,小伙子都爱慕我长得好。
在此,“睇”跟我们方言里的意思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看”,“望”的意思。
而在普通话里,“睇”已经很少出现了。
又如“走”: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走”在这里是“跑”的意思,属于古今差异很大的词,但是“走”在清远话中,被用做“跑”的频率却很高。
而在普通话里,“走”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改变了古语这一意思,演化成“慢慢地行走”之意。
这样古语今用的例子在清远话里比比皆是。
①李如龙.汉语方言的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23页.②丁邦新.方言词汇的时代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第137~138页.③李新魁.广东的方言[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第62页.3.1.2 受客家方言、土著语言的影响深远清远是古百越民族生活的地方之一,他们管自己的先民叫做土著居民。
土著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形成了本民族的语言——土著语(也叫百越语)。
根据历史记载③,东晋永嘉丧乱爆发后,大批的北人被迫南迁至现在韶关的南雄珠玑巷,到了唐朝张九龄开凿大舆岭,北人南迁的现象更加明显,北方的汉人入住粤北,在当时有着重要地位的南雄所接收的移民尤其众多,后来南雄珠玑巷发生红兵起义,跟南雄相距不远的清远成为了先民遇险的第二站,也迎来了大批的移民,这些移民有来自福建客家人的祖先,也有来自赣西、湖南和广西的先民,移民的到来为清远带来了先进的文化,也冲击了处于弱势地位的土著语言,慢慢地,北方的雅言与南方的土著语言和客家方言相融合,就形成了今天的清远话。
3.1.3 部分词汇来源于少数民族清远是广东有名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在这里,分布着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和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这些少数民族日益影响着清远的文化建设,在语言词汇中清远话也渗透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特色词汇。
下面以与壮族的关系词为例加以说明:清远话方言中的近指代词“哩”(这的意思),已有学者指出有受连山壮族语言的影响的表现痕迹,可以更明确地肯定,它就是来自壮语的借词,因为中国的古籍,包括字书、韵书和早期的经籍,都不见音义接近“哩”的近指代词,而在壮语中就有类似音译指示代词。
还有指代基本成熟而尚未下蛋的小母鸡为“鸡项”,其中的成词语素“项”也是外借自壮语,在其他方言中的这种意思是不曾见过的。
3.1.4 部分词汇体现了“山居稻作”的文化特色清远市地处南岭山脉山地,大龙山、瑶山、云开大山与北江、连江、滃江、潖江在这里交汇,从而孕育出雄奇险陵的高山峡谷。
清远总体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八成以上,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清远人民有百越祖先,也有后来因为战乱移民过来的客家人和赣西人,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山居稻作”文化。
像“禾”(水稻)、“水”(雨)、“谷”(稻种)“插田”(播种)等农业用语,跟普通话和广州话都是很不一样的。
含有贬义色彩的语素“山”,是跟“城里”相对的,戏称没文化没修养的人可以说他“山佬”,比喻偏僻、闭塞、边远的地方我们可以管它叫做“山旮旯”。
这些词都体现了“山居稻作”的文化特色。
3.2 清远话与普通话词汇的比较下面,我将从清远话常用词汇、词的构造、词形和词义的特征三个方面,简述一下清远方言词汇跟普通话词汇的差别:3.2.1 清远话的常用词汇清远话中常用词汇的种类繁多,主要表现为天文时令、庄稼植物、虫鱼鸟兽、衣食起居、亲属称谓、身体医疗、婚丧生育、文化娱乐等方面,下面列举其中的一些加以说明:1.天文时令普通话清远话例句打雷雷公响外面雷公响,看来就要下雨了。
下雨落水今日下午突然落水,很多学生都没有带伞。
冰雹雪珠雪珠打在窗子上噼噼啪啪作响。
清晨朝头早每天朝头早都可以听见树上鸟儿清脆的鸣叫。
晚上晚头黑爸爸工作很辛苦,每天都做到晚头黑才回家。
一会儿一阵间再等一阵间,彩虹就会出现了。
刚才头先/正话你头先去了哪里,怎么找都没见着你。
最后包尾故事的包尾是坏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刚好啱啱/撞啱这件衣服啱啱合你的尺寸。
明年出年出年,广东到武汉的铁路就开通。
2.庄稼植物普通话清远话例句田地田(有水)/地(无水) 因为主人懒惰,田里长满了杂草。
山腰半山爬到半山,你就能看见我们市的全景。
山涧山坑昨晚下了雨,山坑里积满了水。
河堤基围连续一个月的降雨,水已经溢出了基围。
水坝堤围为了预防洪灾,政府已经加强了堤围建设。
乡村乡下一到节假日,上班一族就到乡下呼吸新鲜空气。
菜园菜园(有围)/菜地(无围) 奶奶的菜园种了很多新鲜的蔬菜。
渡口渡头一到傍晚,渔民们便将船靠在渡头边。
播种插田一到春天,农民们便忙于插田。
稻草垛禾杆堆把禾杆堆烧了可以防寒。
镰刀禾镰小时候,我带上一把禾镰就上山采药。
扁担担杆担杆两边重量不一样的话很容易使人摔倒。
玉米包粟奶奶园子里种了很多我喜欢吃的包粟。
马铃薯荷兰薯荷兰薯是一种淀粉含量很高的食物。
南瓜番瓜把番瓜放在通风的地方可以保存很久。
豌豆麦豆冬天是麦豆收成的好季节。
柚子柚果广西的柚果又大又甜,非常好吃。
浮萍浮漂浮漂是漂浮在河上的一种绿色植物。
3.虫鱼鸟兽普通话清远话例句公牛牛牯这头牛牯的脾气很倔,不好驯服。
母牛牛乸邻居养了一头牛乸,每天都能挤出一桶鲜奶。
公鸡鸡公早上天还没亮,鸡公便把我们叫醒了。
麻雀禾雀仔小明看见一只受伤的禾雀仔,把它带回家了。
老鹰牙鹰天上有一只牙鹰飞过,难道有什么大事要发生? 蝙蝠飞鼠飞鼠是人类的好朋友,它可以消灭可恶的蚊子。
蚕蚕虫蚕虫结茧后便会死去。
蜘蛛咔拿我们可以在旧房子里看见咔拿网。
蟋蟀蜘蟀一到夏天,我就跟伙伴去树林里捉蜘蟀。
蜻蜓黄尾池黄尾池跟蝴蝶一样都很受小朋友的欢迎。
青蛙蛤乸我们要保护蛤乸,禁止捕捉。
4.衣食起居普通话清远话例句衣服衫天冷了,要多穿件衫。
大衣大褛外面在下雪,你最好披件大褛。
帽子帽风一吹,把路人的帽都吹翻了。
钱夹荷包我买了一个荷包给爸爸作为父亲节礼物。
沏茶焗茶客人来了,爸爸叫我焗一壶茶。
做菜煮菜/做菜小明是个厨师,煮菜很好吃。
吃饭食饭妈妈在电话里叮嘱我要按时食饭。
喝饮爸爸教育我小学生不能饮酒。
打盹儿中眼瞓小明昨晚玩通宵,上课的时候中眼瞓被罚站。
床铺床我们宿舍有一张空床,你随时可以搬过来。
水瓢水壳/水乸我用水壳装着粮食去喂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