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空气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之认识空气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知道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让幼儿认识到空气的存在。
2. 了解空气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2. 如何让幼儿理解空气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游戏法:通过趣味游戏让幼儿体验空气的存在。
2.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幼儿直观地了解空气的重要性。
3. 讨论法:引导幼儿思考空气对生活的影响,培养环保意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气球、塑料袋、玻璃瓶等。
2. 教学场地:室内活动场地。
3. 教学辅助工具:PPT、图片等。
一、导入:让幼儿观察周围的环境,引导幼儿思考空气的存在。
二、游戏环节:吹气球游戏,让幼儿体验空气的力量。
三、实验环节:用塑料袋装空气,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四、讨论环节:引导幼儿思考空气的重要性。
五、总结环节:通过PPT展示空气的重要性,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六、作业环节:让幼儿回家后,观察周围的环境,思考空气的作用。
七、复习环节:通过问答方式,检查幼儿对空气的认识。
八、拓展环节:让幼儿了解空气污染问题,培养环保意识。
九、实践活动:让幼儿动手制作空气净化器,增强幼儿的实践能力。
十、总结环节: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幼儿对空气的认识。
十一、家庭作业:让家长参与,了解家庭生活中的空气污染问题。
十二、复习环节:通过问答方式,检查幼儿对空气的认识。
十三、实践活动:让幼儿种植绿色植物,净化空气。
十四、总结环节: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幼儿对空气的认识。
十五、家庭作业:让家长参与,了解家庭生活中的空气污染问题。
六、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介绍空气是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其他气体组成的。
2. 空气的特性:让幼儿了解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
七、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PPT展示空气的组成和特性。
大班科学教案《认识空气》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身边的科学》,详细内容为《认识空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认识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
2. 认识到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学会保护空气。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空气是无形的存在,了解空气的组成。
重点:认识空气的基本特性,了解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空气演示仪、气球、风扇等。
2. 学具:塑料瓶、纸杯、吸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一个充满气的气球,引导学生观察气球的变化。
(2)教师拿一个空塑料瓶,让学生猜猜里面有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
2. 例题讲解(1)教师通过空气演示仪,讲解空气的基本特性。
(2)教师讲解空气的组成,介绍氧气、氮气等成分。
3. 随堂练习(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空气,防止空气污染。
(2)学生动手操作,用吸管向纸杯吹气,观察纸杯的变化。
(2)教师提出问题:“空气还有哪些作用?”,激发学生的思考。
六、板书设计1. 空气的特性:无色、无味、无形2. 空气的组成:氧气、氮气等3. 空气的作用:呼吸、燃烧、浮力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生活中空气的作用,并说明如何保护空气。
答案:生活中空气的作用有呼吸、燃烧、浮力等。
保护空气的方法有减少污染、植树造林、节约能源等。
2. 作业题目:简述空气的基本特性及组成。
答案:空气的基本特性是无色、无味、无形。
空气的组成主要包括氧气、氮气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认识了空气的基本特性,了解了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空气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辅导。
拓展延伸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认识空气教案名称:认识空气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认识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和观察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理解空气的一些特性。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教学内容:1. 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空气的质量和压强。
3. 空气的特性。
教学准备:1. 讲解用的图片或幻灯片。
2. 实验用的物品:蜡烛、玻璃杯、水、纸。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通过观察图片或幻灯片,向幼儿们介绍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可以讲解一些简单的知识点,如: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
我们呼吸空气就能生活、工作和玩耍。
2. 引导幼儿们思考:我们能看到空气吗?我们能摸到空气吗?空气是怎么样的?实验操作:1. 准备一个蜡烛和一个玻璃杯。
2. 在桌子上放一个蜡烛,并点燃它。
3. 让幼儿们观察燃烧的蜡烛,然后讲解蜡烛的燃烧需要氧气。
4. 将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方,观察蜡烛熄灭的过程。
5. 解释玻璃杯里的空气被燃烧的蜡烛消耗完了,蜡烛就熄灭了。
讨论与总结:1. 引导幼儿们回顾实验过程,让他们说一说为什么蜡烛会熄灭。
2. 引导幼儿们探讨:玻璃杯里的空气被蜡烛消耗完了,那么我们周围的空气是不是也很重要?3. 给幼儿一些提示,提醒他们:我们呼吸空气就能活动、工作和玩耍。
进一步实践:1. 给每个小组发放一张纸。
2. 让小组的每个幼儿携带纸张,同行前往室外或教室的开放空间。
3. 让幼儿们尽量用各种方式让纸张飞起来,如:吹气、摇动、扔起等。
4. 引导幼儿们观察纸张的飞行情况,并让他们思考:纸张为什么会飞起来?它是不是被我们呼出的气体所推动呢?总结回顾:1. 和幼儿们一起总结认识到的知识:空气是无形的、无味的,但有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通过呼吸空气才能生存。
2. 引导幼儿们参与讨论:我们必须保持空气的质量好,以保证我们的生活环境健康。
3. 提醒幼儿们要注意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不乱排放有害物质。
延伸活动:1. 给幼儿一些与空气有关的绘画活动,如:画自然风景、画风筝飞翔等。
《认识空气》科学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教材第三章“身边的物质世界”第三节“认识空气”。
详细内容包括: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性质和作用,以及空气污染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组成,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
2. 学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进行空气成分的检测。
3. 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空气的组成和性质,以及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空气成分演示仪、烧杯、火柴、蜡烛等。
学具:实验报告单、铅笔、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空气污染的短片,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严重性,引发学生对空气组成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空气的组成,介绍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的重要性。
3. 例题讲解(10分钟)举例说明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等成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 实验演示与随堂练习(10分钟)演示空气成分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然后进行随堂练习,检测学生对空气成分的理解。
5. 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保护空气,减少空气污染。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2. 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可压缩等。
3. 空气污染的危害:呼吸道疾病、环境破坏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简述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作用,分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答案:空气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组成,各成分具有不同的作用。
空气污染主要原因是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生活废气等。
2. 课后实践:观察身边的空气质量,提出改善空气质量的建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对空气组成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空气成分的知识。
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的问题,需要在课后加强指导。
认识空气科学活动教案(通用3篇)认识空气科学活动教案(通用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空气科学活动教案(通用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认识空气教案1 活动目标:让幼儿初步感知空气的特性:看不见、摸不着;到处都有;空气能流动。
材料准备:透明塑料袋若干个、积木玩具、每人一组图标和一张记录卡、铅笔、牙签、小棍等。
活动过程:一、出示塑料袋,引出空气,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请来了一些小客人(出示塑料袋),提问:它有什么用呀?(装东西用)2、老师演示用袋子装苹果或玩具,让幼儿说出瘪袋子变鼓,并透过袋子可以看到里面装的东西是什么。
3、老师变魔术:不装东西,也能让袋子变鼓(装空气,不要让幼儿看见)4、幼儿尝试变魔术:不装东西,让袋子变鼓。
提问:什么原因?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引出”空气”这个概念)二、幼儿用塑料袋捉空气,证明空气到处都有。
1、幼儿在教室里捉到了空气,猜一猜,在幼儿园什么地方还有空气,你能捉住它吗。
幼儿边说,教师边展示图标贴在黑板上。
(如果幼儿说园以外地方,教师可引导幼儿下次去那些地方试试)2、幼儿拿着袋子去图标所代表的地方去捉空气,捉到后把图标贴在记录纸上,从而验证空气到处都有。
3、幼儿按图标逐一实验后,把幼儿的记录卡展示在黑板上,进行小结。
这个空气朋友真淘气,它到处都藏,可是小朋友们可聪明了,把它们从水房、厕所、楼道……都找出来了,空气到处都有,有的小朋友还说在公园里,在家里等许多地方都有空气,那小朋友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找一找,看看能不能把空气朋友找到。
三、证明空气是流动的。
我们的好朋友空气说:”小朋友真聪明,我藏哪你们都能把我找到,你们把我装在袋子里,我可闷得慌了,我想出去亲亲你们的小脸蛋,还想和你们做游戏。
小朋友想想,你们不把袋子口打开,怎样才能让我(空气)流出来亲亲你们呀?”(让幼儿先猜用什么办法)提示:用准备好的牙签、铅笔、小棍等帮忙,在袋子上扎个眼,然后把眼对准脸,就可以感觉到空气流出来了。
认识空气,保护环境在我们的生活中,空气是我们呼吸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是,我们是否真正了解空气呢?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空气,学习如何保护环境。
一、认识空气1.空气的组成我们看到的空气其实是由许多气体混合而成的。
它们主要包括氧气(O2)、氮气(N2)和二氧化碳(CO2),还有很少的其他气体,如水蒸气(H2O)、氢气(H2)和氦(He)等。
2.空气的重要性空气是我们呼吸的重要组成部分。
氧气是我们身体细胞进行生命活动必须的气体,呼吸进入身体的氧气可以帮助我们产生能量。
同时,呼出的二氧化碳也会溶解到血液中,随着血液循环到肺部被排出体外。
二、保护环境1.固体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固体垃圾是我们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如果皮、餐巾纸等,这些垃圾应该被分类处理。
可回收垃圾,如纸张、瓶子、金属等可以回收利用。
2.节约用水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节约用水,不要浪费。
可以通过修理漏水设施,缩短淋浴时间和减少冲厕量来减少用水。
3.减少汽车污染汽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交通工具之一,在使用汽车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减少汽车污染。
可以通过使用公共交通、骑自行车、步行等方式来减少汽车尾气的产生。
4.保护植被植被是地球的“肺”,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我们要保护好自然环境中的植被,不要砍伐树木,多种树种。
同时,也可以在家里种植绿植,让空气更加清新。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可以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科学实验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科学实验来了解空气。
比如:1.研究氧气将一片薄片的白磷(P4)慢慢放入一个瓶子中,然后加入足够的氧气,我们会发现白磷燃烧起来,并且发出明亮的光。
这是因为白磷需要氧气来支持燃烧。
2.研究空气压力在一个密封的容器中,加入一些热水和醋,然后加入少量小苏打,在封好盖子后,我们会看到压力在容器内积累,直到爆炸。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空气和氧气的作用,也可以探索科学的乐趣。
四、结语空气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元素。
《认识空气》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教材第三章“大气与气候”,具体内容为第一节“认识空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空气的组成、特性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组成,掌握空气中各成分的比例。
2. 掌握空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空气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保护空气质量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空气中各成分的比例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空气成分演示仪、实验器材(如烧杯、酒精灯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空气成分演示仪,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2. 例题讲解教师讲解空气的组成,介绍空气中各成分的比例。
举例说明空气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 随堂练习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单,记录空气成分及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互动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空气组成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学生回答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学生复述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
六、板书设计1. 空气的组成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其他气体:0.03%2. 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混合物支持燃烧3. 空气的作用维持生命活动天然保护层气候调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空气中的三种成分,并说明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分析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提出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
2. 答案参见课堂笔记和教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出问题,加强课后学习。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站,了解空气质量的监测方法。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教学难点:空气中各成分的比例及其作用3.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4. 课堂互动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1. 使用空气成分演示仪时,教师应提前检查设备,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认识空气》含反思(精选8篇)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认识空气》含反思篇1 设计意图空气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之一,世间万物的蓬勃生长都离不开空气,在这一基础上,选取与幼儿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载体(即空气)展开课堂,运用多种感官感觉的活动,让幼儿充分感知空气,知道空气无处不在并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兴趣。
同时,随着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周围的环境空气变得越来越糟糕,呼吁幼儿保护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
活动目标1.认知目标:知道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的。
2.技能目标:发展积极去探索、发现和观察的能力。
3.情感目标: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让幼儿认识空气的特性。
难点:尝试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活动准备1.水槽、透明水杯若干个。
2.干净纸巾、手帕、水。
活动过程1.导入:师:小朋友们早上好!小小手,放膝盖。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游戏,请大家闭上嘴巴,用手捏住鼻子,放开,请小朋友说说刚刚做游戏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引出空气)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我们要呼吸,我们有呼吸才能维持生命。
那我们吸进的.是什么呢?引导小朋友说出空气。
师:那空气是怎样的呢,哪位小朋友来说说?引导小朋友逐一发表意见。
教师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展开(1)教师演示师:空气还有很多神奇的地方,下面老师变个小魔术来看看空气究竟神奇在哪里。
教师演示纸巾不会湿的实验。
教师将纸巾塞入杯底,倒扣杯子压入水槽的水中。
师:小朋友猜一猜纸巾现在帕湿了吗?那我们来看一看。
取出杯子,请每位小朋友都摸一摸知道纸巾没湿后,请小朋友再认真看一次实验,注意看泡泡。
教师演示纸巾会湿的实验。
教师将杯子倒扣压入水槽的水中,慢慢倾斜杯子,让空气跑出来,取出杯子。
师:小朋友猜一猜纸巾湿了吗?那我们来看一看为什么第一次纸巾没有湿,第二次纸巾又湿了呢?(2)幼儿操作分开两组,让幼儿带着疑问做实验,提醒幼儿注意观察,直至都能看清前后两次实验的不同:知道第一次纸巾没有湿是因为杯子有空气,空气挡住了水,水不能进入杯子,所以纸巾没有湿;而第二次是因为杯子的空气跑出来了,水进入杯子所以纸巾湿了。
《认识空气》的大班科学活动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为《探索乐园》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第一节《认识空气》。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基本特性;探讨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实践体验,培养幼儿对空气的感知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
2. 认识到空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学会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3. 通过实践操作,提高观察、思考、表达及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认识到空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让幼儿通过实践体验,培养对空气的感知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空气泵、气球、塑料瓶、花瓶、湿毛巾、风车等。
2. 学具:每组一个空气泵、气球、塑料瓶、湿毛巾、风车。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让幼儿观察、触摸气球,引发他们对空气的兴趣。
2. 讲解空气的基本特性(10分钟)利用教具,展示空气的无色、无味、无形特性,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吹气球、扇风等),让幼儿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4. 随堂练习(5分钟)分组讨论: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5. 实践操作(20分钟)a. 利用空气泵吹气球,让幼儿感受空气的压力。
b. 将塑料瓶装满水,观察瓶中的空气。
c. 用湿毛巾堵住瓶口,让幼儿感受空气的流动。
d. 摆放风车,观察风吹动风车的过程。
让幼儿分享实践操作过程中的感受,引导他们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7. 情感教育(5分钟)培养幼儿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1. 空气的特性:无色、无味、无形2. 空气的作用:吹气球、扇风等3.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与家长一起,探讨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b. 思考如何保护空气,保护环境。
2. 答案:a. 空气在生活中有呼吸、吹气球、扇风等多种作用。
b. 保护空气可以从减少污染、节约资源等方面入手。
《认识空气》的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认识空气》是大班科学活动的内容,主要围绕空气的基本概念、特性以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展开。
本节课选取教材中“神秘的空气”章节,详细内容包括空气的组成、空气的存在形式、空气的用途以及如何保护空气质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基本概念,知道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2. 培养幼儿对空气特性的感知,使他们认识到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
3. 提高幼儿保护空气质量的意识,让他们学会一些简单的环保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空气是无形的存在,以及空气的组成。
教学重点:让幼儿掌握空气的基本概念,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学会保护空气质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空气演示器、气球、风扇、小瓶子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幼儿到户外,感受空气的存在,引导幼儿观察风吹动树叶、气球飘动等现象,让他们初步认识到空气的力量。
2. 例题讲解(15分钟)回到教室,教师通过空气演示器展示空气的存在,让幼儿了解到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并讲解空气的基本概念。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空气的问题,如“空气有什么特点?”“空气在哪里?”让幼儿举手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活动(10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用画纸、彩笔等学具制作空气主题的手抄报,展示他们对空气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1. 《认识空气》2. 内容:空气的组成: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空气的特性:无色、无味、无形空气的用途:呼吸、燃烧、动植物生长等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植树造林、减少污染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画出自己心中的空气,并简单描述空气的作用。
2. 答案示例:画出蓝天、白云、树木,标注空气的作用,如“呼吸”、“动植物生长”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情况进行反思,了解幼儿对空气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科学认识空气和空气的性质空气是地球大气层中的一种物质,它是由氧气、氮气以及其他少量气体组成的气体混合物。
在人类认识空气的过程中,科学方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验观察、测量和推理等手段,人们逐渐认识了空气的性质和它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
一、空气的组成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少量其他气体组成。
根据科学调查和研究,我们得知空气中氮气的含量约占78%,氧气的含量约占21%,而其他气体,如二氧化碳、氢气、氩气等的含量非常少,只占空气的0.9%左右。
二、空气的性质1. 无色无味:空气对人类的感官器官几乎没有任何刺激,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空气的存在,只能通过设备或实验来间接感知。
2. 可压缩性:空气是一种气体,具有可压缩性。
这意味着在一定的条件下,空气的体积可以被压缩,而且密度会增加。
3. 可扩散性:空气具有很高的扩散性,它可以自由地在不同区域间传播和融合,使得气体的组成相对均匀。
4. 参与氧化和燃烧反应:空气中的氧气对许多物质都具有强烈的氧化能力,是许多燃烧反应的必需品。
三、空气的重要性1. 维持生命:空气中的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它参与呼吸过程中,为人体提供供氧和释放二氧化碳。
2. 调节气候:空气的温度、湿度和气流对地球的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空气的运动使得热量和水分在大气中传播,维持了地球的热平衡。
3. 保护地球:大气层中的臭氧层起着屏蔽地球上致癌紫外线的作用,为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提供保护。
四、空气的净化和污染尽管空气对地球生态系统至关重要,但现代工业和交通等活动也导致了空气污染的问题。
空气污染指的是大气中出现的有害和有害物质的含量超过一定标准,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
常见的空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颗粒物等。
这些污染物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工业废气排放、车辆尾气等。
它们不仅危害了人类的健康,还对植物生长、动物生态和大气环境造成了破坏。
为了保护空气质量,减少空气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如提倡清洁能源的使用、控制工业废气排放、加强大气监测等。
大班科学教案《认识空气》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重要性并能够表达出来。
2.认识空气的特性和组成。
3.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压力、体积等基本性质。
4.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空气2.空气的重要性3.空气的特性和组成4.空气的压力和体积实验三、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空气的重要性。
2.帮助学生掌握空气的特性和组成。
3.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
四、教具准备1.空气是什么的PPT2.实验器材:玻璃管、硬纸板、注射器、水、手柄球泵、气球、扩散演示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鼓励学生回答。
通过引导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空气的热情和渴望进一步了解。
2. 理论学习A、什么是空气通过PPT向学生阐述空气是一种气体,它自然存在于地球的大气圈中,并构成了我们呼吸的空气。
B、空气的重要性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包括呼吸、飞行、运动等方面。
C、空气的特性和组成通过图示文字向学生介绍空气的特性和组成,包括味道、透明度、压强、湿度和成分等方面。
3. 实验环节A、探究空气的压力教师向学生出示实验器材玻璃管、硬纸板、注射器、水等,并带领学生完成空气压力的实验。
实验方法:1.将硬纸板插入管子中。
2.将管子倒转,插入水中。
3.通过注射器向管子中注入适量的空气。
4.看到硬纸板升上去或下降,通过实验观测便能发现空气压力的存在。
B、探究空气的体积教师向学生出示实验器材扩散演示器等,并带领学生完成空气体积的实验。
实验方法:1.将水倒入演示器中。
2.把演示器压缩一下使得气泡升上去。
3.将演示器移动一下,学生观察到气泡变大或者缩小。
4. 总结环节教师与学生们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到的内容,特别是实验中发现的现象。
通过总结,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空气的特性和组成等方面,并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利用实验提高学生对于空气的认知。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认识空气一、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认识空气的存在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能够描述气体的特征,了解空气的组成成分及其重要性。
3.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初步认识空气的存在。
二、教学准备1.教具:气球、电风扇、彩带、吸管、一盆水。
2.材料:课件、教案、实验指导书、幼儿绘本等。
三、教学过程1. 开场导入(10分钟)教师活动1.向幼儿介绍今天要学习的主题:“认识空气”。
2.发挥幼儿自身想象力,引导幼儿们讨论空气的存在与日常应用。
幼儿活动1.聆听教师介绍并发表自己对于空气的认知。
2.听教师与同伴的分享,加深对“空气”这个概念的理解。
2. 气球实验(20分钟)教师活动1.拿出一只气球,让幼儿观察,让孩子们说说气球是用来做什么的。
2.引导幼儿挑战难度,教师要求孩子们吹气球。
幼儿活动1.孩子观察气球的外形及其特点。
2.按照教师引导,孩子们积极尝试使用吹气的方法使气球变大。
3. 电风扇实验(30分钟)教师活动1.展示电风扇,让孩子们用手感受到风的存在。
2.向幼儿讲解气体的特征,以及通过挥动手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幼儿活动1.孩子们感受到了空气的存在,通过挥动手,能够体验空气的流动。
2.孩子们从实物中感知气体的特征,了解了空气的柔软和可压缩性。
4. 破纸实验(20分钟)教师活动1.展示一张纸片,对幼儿讲解纸片在平常生活中的用途,例如将其用于写字、画图等。
2.引导幼儿伸手轻轻将纸片放起来,观察纸片在空中的表现。
幼儿活动1.无论怎样把手动物纸片都不落地,孩子们逐渐明白在空气的作用下,纸片得以漂浮。
2.孩子们通过实验明确认识到空气的存在,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5. 总结(10分钟)教师活动1.向幼儿问及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及重点,让孩子们自己z把握所学的知识点。
2.帮助幼儿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今天学习让我了解了什么,我需要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学习等等,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
幼儿活动1.孩子们互相交流,分享对于空气的认识。
《认识空气》的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通用教案:《认识空气》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大班科学教材第五章《身边的物质》第二节《认识空气》。
本节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性质以及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知道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2.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性质,知道空气无色无味,具有流动性。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善于观察、思考、探究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难点:让学生理解空气无色无味的特点,以及空气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玻璃管、水槽、蜡烛等。
学具:记录本、彩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吹气球、点燃蜡烛等现象,引导学生观察空气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利用教具和PPT,讲解空气的组成、性质以及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作用。
3. 实验演示(10分钟)教师演示如何通过实验验证空气的组成和性质,如用气球展示氧气的存在,用水槽展示空气的流动性等。
4.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性质,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记录本上。
5.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如何运用空气的性质解决问题,如利用气球升空、用水槽观察空气流动等。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空气的组成、性质以及作用。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空气,记录下空气对生活的作用,并思考如何节约空气资源。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具有流动性空气的作用:维持生命、推动物体、传递声音等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简要描述空气的组成。
2. 请简要描述空气的性质。
3. 请举例说明空气在生活中的作用。
4. 请思考如何节约空气资源。
答案:1.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科学认识空气空气是地球上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之一,我们每天都会与空气接触,呼吸着其中的氧气,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然而,对于空气的认识可能并不深刻。
本文将从空气的组成、性质和重要性三个方面,科学地认识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氮气占据空气的主要部分,约占78%,而氧气占据21%。
除了氮气和氧气之外,空气中还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氩气、氖气等等。
此外,空气中还存在一些微量的气体和一些杂质,如水蒸气、尘埃、细菌等。
二、空气的性质1. 透明无色:空气是透明无色的,当我们望向远处的山脉或大楼时,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空气的折射和散射,看起来像是看到的物体。
2. 可压缩性:空气具有可压缩性,当我们加压或减压时,空气的体积会发生变化。
这也是我们能够使用充气工具来充气轮胎或气球的原因。
3. 具有质量:空气具有质量,虽然它的质量非常轻,但当空气聚集在一起时,也会对物体产生一定的压力。
4. 具有弹性:空气在受到外力压缩或拉伸后,会具有恢复原状的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够吹气球,气球会扩大并恢复原状的原因。
三、空气的重要性1. 氧气供给:空气中的氧气是我们呼吸和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气体之一。
氧气可以通过呼吸进入我们的肺部,与血液结合后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为其正常运作提供能量。
2. 新陈代谢产物排出:我们的身体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通过呼吸将其排出体外。
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不断交换,使我们能够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3. 热量调节:空气是导热性较低的物质,它对于维持地球温度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空气的温度调节能力使得地球上能够有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4. 天气现象形成:空气的运动和温度变化是引起天气现象的重要原因。
大气层中空气的密度、湿度、温度等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风、云、降水等天气现象的形成。
综上所述,科学地认识空气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和珍惜这一重要的自然资源。
一、活动名称:大班科学活动——认识空气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知道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活动准备:1. 教学材料:空气实验器材、图片、视频等。
2. 教学环境:安静、整洁的教室,通风良好。
四、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空气的基本特性:讲解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
3. 实验环节:进行空气实验,如吹气球、吹纸片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空气的力量。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讨论空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5. 总结环节:总结空气的基本特性,强调空气的重要性。
五、活动延伸:1. 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与空气相关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2. 家长参与:邀请家长参与活动,共同探讨空气保护措施。
3. 环境教育:结合本次活动,开展校园空气环境保护活动。
六、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实验、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让学生清晰地了解空气的特性和重要性。
2. 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兴趣。
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实践活动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七、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让学生了解空气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组成。
2. 空气的作用:讲解空气在人类生活、动植物生长和地球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3. 空气污染:教育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护措施。
4. 空气质量:介绍空气质量的评估标准,让学生学会判断空气质量。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实验操作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理解度: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空气知识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实践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环节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大班科学教学案:理解空气
让幼儿动手反复地实践,通过捕捉空气、手帕不会湿、吹泡泡、捏鼻子等游戏,把抽象的空气概念具体化,让幼儿充分感知空气,知道空气无处不在,作用很大,人和动植物都离不开它。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有,发现到处都有空气,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兴趣。
2、初步了解空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人和动植物都需要空气。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准备:
1、教师操作用品:
(1)方形金鱼缸一个,透明水杯一个,手帕两条。
(2)大小不同的透明玻璃杯两个,蜡烛两支。
2、幼儿实验用品:每个幼儿一个塑料袋,一个装有水的杯子,一只吸管。
步骤:
一、通过动手操作,让幼儿感知空气无处不在。
1、捕捉空气游戏。
(1)给每个幼儿一个塑料袋,让幼儿想办法让塑料袋鼓起来。
感知教室里面有空气。
刘老师想请小朋友把这个塑料袋变得大大的、胖胖的,好吗?(幼儿动手操作,在教是室里找空气。
)
提问:刚才小朋友是怎样让袋子变胖的呢?(袋子里面装满了空气)反复实验,让幼儿感知教是室里到处是空气。
(2)老师和幼儿再到室外找空气。
让幼儿感知到处都有空气。
教室里面有空气,那走廊上有没有空气呢?(幼儿回答)请小朋友把袋子里的空气放掉,到走廊上找一找,看看走廊上到底有没有空气。
以此类推,带幼儿到操场上、大型玩具里、树下找空气。
提问:刚才小朋友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空气的?(幼儿回答)让幼儿充分感知空气的无处不在。
提问:看一看,空气看得见吗?摸一摸,空气摸得着吗?尝一尝,空气有味道吗?
教师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没有颜色没味道,它天天和我们在一起,躲在我们身边和我们做游戏。
2、教师演示小魔术——手帕为什么不会湿?进一步让幼儿感知空气的无处不在。
(1)教师演示手帕不会湿的实验。
教师将手帕塞入玻璃杯底,倒扣杯子,压入玻璃缸的水中,让幼儿猜一猜手帕湿了吗?取出杯子,看一看,摸一摸,手帕湿了没有?
(2)教师演示手帕会湿的实验。
教师再将手帕塞入玻璃杯底,倒扣杯子,压入玻璃缸的水中,慢慢倾斜杯子,让空气跑出来。
请幼儿猜一猜手帕湿了吗?取出杯子,看一看,摸一摸,手帕湿了没有?
(3)提问:为什么第一次手帕没有湿,第二次手帕又湿了?让幼儿带着疑问再看教师做实验,提醒幼儿注意观察,直至都能看清前后两次实验的不同:知道第一次手帕没有湿,是因为杯子有空气,空气挡住了水,水不能进入杯子,所以手帕没有湿。
而第二次是因为杯子的空气跑出来了,水进入了杯子,所以手帕湿了。
3、幼儿操作实践,感知人体内也有空气。
空气到处都是,那我们的身体里有没有空气呢?给每个幼儿一杯水,一只吸管,让幼儿用吸管插入水中吹气,观察气泡冒出的现象,感知人体中有空气。
二、了解空气的作用。
1、人、动物、植物都需要空气。
捏鼻子游戏。
让幼儿捏住鼻子不呼吸,有什么感觉,想一想如果没有空气会怎么样?了解空气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空气,人类就不能生存,那除了人以外,还有谁离开空气也不能生存的呢?让幼儿知道动物、植物的生存也离不开空气。
2、教师演示实验——燃烧也需要空气。
(1)教师拿出大小不同的透明玻璃杯,内装蜡烛,先让幼儿观察杯子,引导幼儿说出杯子里除了蜡烛以外,还有空气。
(2)点燃蜡烛,幼儿观察哪个杯子的蜡烛先熄灭。
(3)提问:刚才是哪个杯子的蜡烛先熄灭的?为什么?让幼儿感知燃烧也需要空气。
三、活动延伸——游戏:火箭飞上天。
火箭上天
材料:大塑料瓶(矿泉水瓶最佳)、纸。
制作:在大塑料瓶上卷一纸筒,做成火箭状,套在瓶口上。
玩法:猛地拍压塑料瓶,火箭被推上天。
让幼儿想一想,为什么火箭能飞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