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法乱象
- 格式:docx
- 大小:222.45 KB
- 文档页数:2
当今社会乱象中,真正的书法家应该是什么样的?杨树醉书众所周知,当今书法界鱼龙混杂,什么丑书、怪书、吼书、射书、盲书等乱七八糟的伎俩到处招摇过市,自封中国第一、世界第一的书法家上蹿下跳,有的还美名其曰:流行书风。
这些丑怪浮现象,不仅搅乱了书法界,更是撕碎亵渎了中国文化,甚至是正在毁灭中国文化的国粹--书法。
如此乱象,到底什么样的书者才是真正的书法家?值得我们深思-- 中国书法浩若烟海博大精深,历史上更是名家辈出,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文字的传承,更是对中华文化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中国书法的魅力到底在哪里?作为真正的书法家必须懂得这个,否则,就无法理解和传承,更不可能书写出真正的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大美、张力、历史考验。
简单说,就是一幅作品,让人看着舒服、有力量、经得起历史考验。
我经常默临宋蔡襄《脚气帖》,帖的名字很俗,内容大致是蔡襄有脚气了,无法出去办事了。
但是就从书法角度来看,真美啊、再看中锋处理的“行、耳”等字有力量,绝对是力能扛鼎,美若骄龙啊。
至今奉为后世书家必临经典书帖,这就是经得起历史考验。
皇象、钟繇、二王、怀素等历代名家的神贴更是举不胜举。
书法家,并不只是喜欢书法,更重要的是喜欢中华文字。
中华文字是我们祖先最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的文化之根、文化之魂。
书法不仅仅是书写真草隶篆,更要研究仓颉造字、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等古老文字。
醉字痴墨才是书法的内涵。
根据我对书法这四十多年的亲身体会,感悟了一些心得,总结了一点经验,这就是书法五有原则。
即有形、有意、有美、有力、有魂。
有形就是字正形美,有形是书法大美的基础;有意就是意味深长,是大美和张力的具象表现;有趣就是把字书写的人人爱看,有意思、有味道;有瘾就是把书法文字与自己的骨血融为一体,达到醉字醉墨如痴如醉的境界;有魂就是每一个字都写出自己的深切感悟和魂魄精神。
究竟什么样的书者是书法家,简单来说,应有以下几点: 一、秉承中华文字书法的大美、张力,经得起历史考验。
三谈当今书法界的乱象撰稿:石门笔耕斋主当今,书法界炒作之风盛行。
何谓炒作?笔者孤陋寡闻,阅历不深,未见完美确切定义。
依我拙见,即运用非常规、不太光明正大的手段来宣传、推销自己产品的做法,均应称为炒作。
在书法界,当然就指书法作品了。
当今中国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一切社会产品都要经受市场的检验,书法作品也不例外。
谁个好,谁个劣,都要由市场说了算。
就像菜市场的大葱一样,好的一斤卖一块钱,次点儿的卖八毛。
这应该是最公平的。
但有些人却硬要把自己的次品卖到一块五甚至更高。
怎么办?这就需要炒作,需要包装。
于是乎“全程不施化肥、农药”、“全部施用农家肥”、“喷施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等等,不仅“绿色”、“安全”,而且有“保健”作用,真真假假,云山雾罩,将消费者“忽悠”得神魂颠倒,这些劣质葱自然也将身价倍增。
这正如某伟人所言“假话说一百遍,就成了真话”一样。
沙孟海书法(取自网络)沈鹏(上届中国书协主席)隶书(取自网络)——甄微于右任书法(取自网络)然而,书法作品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要远比卖大葱来得复杂得多。
因为它是艺术品,其交易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如政治气候、社会环境、审美观念、艺术修养、学养水平、个人爱好等等。
对同一幅作品的评价,因所掌握的标准、尺度各异,可能会得出多种结论,甚至会大相径庭,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样,就为作品的评价留出了极为宽阔的空间,也就为炒作提供了充分的“用武之地”。
其实,真正的书法大家、名家根本不需要炒作,他们也不屑于炒作,甚至对炒作嗤之以鼻。
热衷于此道的多是那些“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的书法家(在这里暂且称其为“家”),有非常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
其炒作的方式也五花八门,这正如猪往前拱、鸡往后刨一样,各有各的高招儿。
较常见的是利用媒体炒作。
首先要通过多种途径打通媒体关节,搞到版面(实在没法可花些银子)。
其次是需要请几个在书法界小有名气的书家写一些充满溢美之词的评介文章(多是自己拟稿,别人签名),连同自己的书作一并刊出。
再谈当今书法界的乱象撰稿:石门笔耕斋主2010年9月21日,本博主发表博文《再贴两幅“怪字”请大家品评(兼谈当今书法界的乱象)》,其中后半部分即《兼谈当今书法界的乱象》是我鼓了几次勇气才写出来的,估计在“一派大好形势”下发这种悖论是要挨骂的:一个在书法界一文不名的小人物、连书协会员都不是的人,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某些声名显赫的“书法家”(当然未点名)及某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怪现象指指点点,真是不知天高地厚!本人也自感底气不足,“圈外人”有资格议论“圈里人”的是是非非吗?此举是否会被认为想在太岁头上动土?会不会逮不着狐狸落一身臊?思虑再三,又感诸多乱象闹心,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所以就“欣然命笔”了。
想不到贴出之后还有人产生了共鸣,促使我继续写下去。
近几年,经常浏览平面媒体的书画版及书画专业报刊,常感有一些所谓“书法作品”本不该刊登其上,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出现了(个人掏腰包买专版宣传自己作品者除外),有些还冠以“佳作欣赏”之类的栏头,更有甚者还配发令人肉麻的评介文章;有的本不该出现在各种名目的书法展览中,但它却堂而皇之地出现了,而且出现在显耀位置,甚至出现在特约作品或评委作品之列。
对此,有些人见怪不怪,漠然处之;有些人则故意玩儿深沉,说什么咱水平低,看不懂;有些人则锋芒半露,“这样的字还能登报、参加展览啊”?但一看名头,竟是会员、理事、副主席、主席之类,赶紧缩脖子吐舌头,后悔不该口出狂言,唯恐被当事人听到;有些人则无所顾忌,直抒胸臆,说什么“这样的破字也算书法”!纯粹是浪费版面和观展者的时间,强奸民意,还怀疑起这些人的名头是如何获得的。
一次笔者参观某书法展,见一群老者围着一幅作品议论纷纷,笔者对此“名作”不敢恭维,在一旁作壁上观。
有人问:“这算什么体?”有人答曰:“自由体。
”;也有人答:“我看就是自己体,现在…创新‟最时髦,自成一家,自成一体,与众不同,就是对书法的发展和贡献。
”“我怎么看着像小学生写的!”“这就对啦,有人说啦,成年人能写出少儿写的字,这就是水平。
当代汉字使用不规范现象简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承诺书提示:根据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论文写作的规定,如发现论文有抄袭、网上下载、请人代写等情况,毕业论文一律不及格。
同时取消学士学位申请资格。
毕业论文不及格者,可申请重写一次,并按重修缴纳费用。
本人承诺:本人已经了解北京语言大学的毕业论文写作的有关规定;本人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整篇论文除了文中已注明出处或引用的内容外,绝没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
签名:__门凤超____ 日期:___2008年10月12日北京语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评阅书教务处制北京语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记录表教务处制北京语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记录表目录目录前言 (2)一汉字规范化及其必要性(一) 规范汉字及汉字规范化 (3)(二) 汉字规范化的重要性 (3)二汉字使用的不规范现象(一) 重新涌现出大量的繁体字 (5)(二)使用不规范的简化字 (5)(三)错别字现象泛滥 (6)三汉字使用中不规范现象产生的原因(一)“国际化心理”的误导盲目地接受繁体字 (6)(二)广播传媒媒体的误导 (6)(三)历史的原因 (7)(四)教育的缺陷 (7)(五)国人政策观念淡薄政府职能部门督促、检查、执法不够 (7)四汉字使用中不规范现象产生的影响(一)影响国家安定民族团结 (9)(二)影响国家外交形象 (9)(三)影响经济发展 (10)(四)影响精神文明建设 (10)(五)影响艺术发展 (10)(六)影响中文信息处理 (11)五解决途径(一)理论方法 (12)(二)具体措施 (13)1 正确地对汉字进行简化 (13)2 整理异体字 (13)3 恰当地使用繁体字 (13)4 避免书写错别字 (14)结语 (14)主要参考文献 (15)摘要当代汉字使用不规范现象简析摘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系统符号,是汉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七谈当今书法界的乱象——关于“丑极至美论”辩何为丑,何为美?对一个事物而言,恐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角度或者用不同的心态看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甚至会大相径庭。
如人们在吃猪肉(忌食猪肉的民族、宗教信徒除外)时会说猪好,但在形容猪的长相时则基本是用蠢、笨、脏之类贬义词;而形容女人则多用美女、娇娥、婵娟、沉鱼落雁之类褒义词。
这都没有错。
但是,这是一般人的立场。
然而在猪的眼里却并非如此,公猪看到母猪它认为是美的,而看到人们争相追捧的影视女明星它并不会动情!这可以说是跨越高等、低等动物界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尽管说得有点“损”,比较牵强,但却是事儿糙理儿不糙,形象地说明了本文开头的断言。
被誉为中国国粹的书法延续、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失去了表情达意的文字传播功能,因为已经基本上没有人用毛笔著述、写信、做文章,而逐渐被铅笔、钢笔、圆珠笔甚至电脑打字所替代,毛笔字的阵地已萎缩到小得不能再小的领域,已成为“书法”的代名词;用毛笔写字的人群也从以前的所有识字的“文化人”缩小到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家这个小得可怜的群体。
而他们的作品中的出类拔萃者便和好的绘画一样,会成为供人欣赏的艺术品,进入了艺术的范畴。
而书法是“视觉产品”,它要作为艺术品供人欣赏,就应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能够使人产生共鸣,愉悦身心,焕发激情。
与此相反,那些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而只能使人看了不舒服,甚至像看了大便一样反胃、恶心的所谓“书法”作品,就不能称之为书法进入艺术殿堂,而只能称之为“字”。
因为我们不能不让人写字,但我们应该把丑的“字”拒于艺术殿堂之外。
在这里,如何划定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尽管它不会像做数理化题那样严谨、分毫不差,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但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尺度。
这个尺度,说通俗点,就是站在“人”的立场上看美丑,而不能站在“猪”的立场上论短长!这里的“人”,特指人民大众!即绝大多数人认为是美的,它就是美的!因为艺术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民大众都不欣赏,它还算得上艺术品吗?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早在1942年5月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有了精辟的阐述,至今都不失其光辉。
策划·视界文_王新利书坛乱象漫谈一种:信手涂鸦型。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现象。
这种人根本就不临帖,置书法传统于不顾,随心所欲地“挥毫泼墨”,无限放大自我,甚至自称“独创一家”。
他们不懂得书法是需要向古人学习和借鉴的,思想上压根儿就没有临写古帖或学习古人的意识。
这种人笔墨费得倒不少,到头来却只能是自欺欺人。
第二种:临帖不入门型。
这部分人满腔热情地怀着美好的愿望也想把字练好,甚至想成名成家。
自己也知道学书法是要临帖的,曾经照着字帖也练了一段时间,感到入门比登天还难,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最后不得已而放弃,兴趣来了就胡写一阵子。
第三种:基本功不扎实型。
这种人嫌练基本功太吃功夫。
虽在楷书方面下了一番功夫,也具备了一定功力,但不扎实,没有完全吃透劲儿,容易见异思迁,看到行书、草书来得快,就马上狂写起来。
第四种:无基本功型。
这种人直接从行书或草书帖起步,没有楷书基本功,写字速度倒是很快,龙飞凤舞,但软弱无骨力。
第五种:“现代书法”型。
这部分人没有从源头上着手,而是专临写现代人的帖,认为那样找到了捷径,功夫下得不可谓不大,但由于没有追本溯源,作品自然缺乏金石气与书卷气,匠气充溢其间,其结果只能成为所谓的“现代书法”。
第六种:自诩大师型。
一些人为了攫取名利,不从古人入手,故弄玄虚,不知自己斤两几何,更不顾脸面和事实,利用一些无聊的吹鼓手和媒体大做文章、大造声势,自称“书法大师”。
这些人十分注重自己的“光环”,从不放弃与大师们在一起的任何机会,如与真正的名人大师照个合影等,极尽夸张之能事。
这些人不过是借助名人的光环来做做文章,貌似在抬高大师,其实借此机会抬高一下自己罢了。
第七种:自称内行或专家型。
这种人也读过一些书法理论,但根本没练过字,对书法理论也是一知半解。
这种人逢人就吹,还对有书法水平的人指三道四—这不行,那也有毛病,其实真正不懂的是自己。
第八种:倚老卖老型。
这些人凭着自己阅历丰富,自恃眼光高,对年轻人指手画脚,好为人师,假充内行,其实本人根本就不懂书法。
五谈当今书法界的乱象——有感于中国书协会员自炒鱿鱼石门笔耕斋主笔者拙文《四谈当今书法界的乱象——有感于书圣退会》(见2011年2月25日博文),说的是书圣王羲之退出书法家协会,内容源于一个虚拟版的漫画;而今天的文章则是源于真实版的重量级的中国书协会员退会的事件。
前不久,一个不大不小的爆炸性新闻引起书法界不大不小的震动: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几近三十年,曾出任第四届创作委员、第五届全国书法展评委,现为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副总经理、广东华人书法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等高等学府兼职教授的刘佑局,于2011年1月1日宣布退出中国书法家协会。
他在《致中国书协的公开信》中称:中国书协诸位领导:我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会龄几近三十年。
蒙启功、沈鹏、尉天池、刘艺等老一辈书家的教育和关爱,使我的艺术取得了一些成绩,书协这个家曾使我觉得无比的温暖。
我出任过第五届全国书法展评委,第四届创作委员。
但,随着世风日下,书协的学术环境已经变得非常恶劣,这个家事实已经成为尔虞我诈的名利场。
本人曾发表一些文章,对书法界的不良现象进行过批评,虽忠言逆耳,但还是引起不少反弹,如对同行有所得罪,请多多包涵。
天地茫茫,各择其路,我觉得在这种环境下已经无所作为,甘愿淡出江湖。
因此作出决定:于2011年1月1日退出中国书法家协会,希各知悉。
笔者对刘佑局的名字还是第一次听到,按常理,说他是资深会员应该不算过分。
在当今,“书协会员”的含金量越来越高,人们都挖空心思、打破脑袋地想捞到这顶桂冠的时候,他却自己炒了自己的“鱿鱼”,令人匪夷所思。
刘佑局萌生退意应该不是偶然的。
报载,两年之前,刘先生就曾在媒体发表文章,怒揭书法界黑幕,痛斥文化腐败。
先后刊出《官管协会转制势在必行》、《文化体制改革首先要给协会转制》的文章,又在《羊城晚报》发表《怒揭书画界黑幕》,历数当今书法界的乱象:主要内容为,其一,一当主席,身价百倍;其二,展览大门开,没钱莫进来;其三,当前书画界简直是“一锅粥”,其观点可谓振聋发聩。
对“书法热”乱象丛生的思考张德祥2013-3-31 11:26:39 来源:中国艺术报祭侄文稿颜真卿某日读报,看到向云驹一篇文章如是说:“当下书界和社会众生,将许多非大家、非名手的书法作品抬到很高的地位,使当代书法史黯然无光,使当代书家贻笑历史。
”此说可谓掷地有声、切中要害。
这些年,书法“热”了,而且热得乱象丛生。
总得有人说真话,免得热昏了头,忘乎所以。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热捧”现象?是因为当代没有书法大家和名手,而又非要显示当代书法的成就,就只能不顾事实、不顾历史地抬高?还是大家、名手没有被发现,只好把三流捧到一流甚至超一流的地位?抑或是商业炒作的需要,醉翁之意不在书法?在利益驱使下,什么头衔不敢封?书法家头衔又不是官职,谁还去追究真假?何况书法艺术的标准最是飘忽。
于是,“圣手”、“大师”、“大家”都来了。
来了是来了,不过“黯然无光”,而且“贻笑历史”。
真无大家乎?真不知大家也!大家在民间!笔者所见,民间真有书法圣手,无名无响在砚田耕耘、在墨中浸润,功力深厚而无功利心。
因无职务、无头衔,不以“书家”称也。
而挂满了头衔的所谓“大家”、“名手”,忙于炒作,功夫全在书法之外,功利心昭昭,看其字迹,可谓还未入书法之门,竟是“名家”了。
漂在上面的泡沫喧嚣得夺目,过不了多久就会消失,真正的大家往往是后人的发现,因为水落石出了。
艺术发展有一个不成规律的现象,当时叫响的未必传世,当时无声的也许后世流芳。
原因是,当时的响声可以来自艺术之外的其它因素,后世的流芳只能来自艺术本身。
书法何以是艺术?书法就是写字、写汉字。
读过小学,人人都会写字,但并非人人都是书法家。
只有写字写得“好”的人,才可能成为书法家。
什么是“好”?见仁见智,性情趣味各异,这也是书法艺术颇多争议之原因。
但这并不等于书法没有标准。
书法就是书写之法,“法”就是规矩、法度。
个人性情、才情、学养、功力以及德性都必然在法度中得以体现,书法好或不好,要看其美不美,即多大程度上体现了美的规律。
《四谈当今书法界的乱象》宋凤洲先生是我敬佩的著名书法家,德高望重,长期以来,他在书法领域默默耕耘,甘于寂寞,一身正气,嫉恶如仇,不随波逐流,不盲目跟风,专心致志搞艺术,其艺品、人品在书法界享有盛誉。
当宋先生看到我的博文《四谈当今书法界的乱象》之后,当即写下如下评论。
首先为武锋先生的观点和建议,投上一张赞成票!再就这一“书圣退会”现象,谈点看法,书圣为什么要退会?一是他不认为“群英会”在搞书法,他看不中看不起这类杂耍;二是不愿意和这些人们混在一起。
书圣退会的做法和意义,在于提醒人们看清事物,辨认艺术,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这和前些时候,有的艺术家提出应该解散现有的国家书画艺术组织,有相仿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
因为很多所谓的艺术家和艺术组织领导者,其本身并没有“瓷器活的金刚钻”,创作不出“好作品”。
这还不太要紧,更可悲可怕的是,他们所领导的艺术家,不重视艺术本身,而热衷于互相吹捧、媒体包装、抛头露面、制造气氛、喧宾夺主和拉大旗、搞关系、讲效益。
这就使得,有权、有钱、有吃喝能力、有吹拍爱好的人,越来越多地加入到艺术队伍里来,甚至大有取代真正艺术家的迹象和势头。
这样发展下去,有头衔的靠活动和包装过日子的“艺术家”,红得发紫。
而那些真正有几把刷子的埋头苦追艺术真谛的艺术工作者,越来越不被人们所认识,以至于没饭吃。
那么,为什么旁门左道会吃得开?为什么凭头衔就可以挣大钱?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没有了艺术眼光和艺术标准。
书画作品哪个好哪个坏?说不清楚。
广大人民群众不懂这个标准,他们认为职务高水平就高;广大艺术家们不凭这个标准。
你要加入组织,就得听组织者的话,就得站在他的一边。
他就是标准。
现在的人都感觉自我良好,领导自己不谦虚,谁去说他们不好呢?当今媒体吹的谁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动不动就成了著名大家,而且当之无愧了。
谁要谦虚谁就被看不起。
现在的标准,成了看谁能活动,看谁作品炒做的好和拍卖记录高。
有的人写字画画没多长时间,就吵得家喻户晓,快成大师了。
浅说当代书法的几种非正常化倾向中国书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成熟的艺术。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书法的实用功能已逐渐消退,作为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书法的纯粹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
上世纪80年代特别是近年以来,书法事业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和发展势头,迎来了书法发展的大好机遇,进入到了一个纯粹性的发展时期。
然而,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现象或者说是非正常化倾向是我们必须引起注意的。
一、工艺化工艺者,手工技艺也,通常指的是在外部形式上经过主观的技术处理、使之带有明显审美因素的实用艺术。
它更多地是为了美化生活或实用于生活所做的技术性工作,带有明显的商品属性,是属于“大众”的。
虽然书法作为艺术也需要并且必须由技术(技法)支撑,但书法作为艺术最根本的却不是技法。
“由技进乎道”才是书法的根本追求。
道是什么?道就是规律,就是情感、思想,就是灵魂,书法的本质就是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和灵魂的。
所以书法是属于“个人”的,与工艺的为“大众”有着本质的不同。
唐张怀《文字论》曰:“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何有不通。
”颜真卿《祭侄稿》中的枯笔我们能感觉到他的哀痛和激愤。
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介绍张旭借草书来抒发思想情绪时有这样一段话:“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唐孙过庭在《书谱》中列举了王羲之的六篇名作,来说明作者随着书写对象和内容的不同,而抒发不同的思想情趣:“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
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
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同是王羲之的书法,不同作品表现出的却是不同的情感。
可见,作为表现情感和思想的书法和以实用为目的的工艺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随着展览制度的不断深入和书法艺术的繁荣,工艺化已经成为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陷阱,也就是说书法已逐渐失去了它作为艺术所具有的本质属性,更多地滑向追求技术的低级层面,而对书法本应追求的表现情感的本质却视而不见。
---------------------------------------------------------------最新资料推荐------------------------------------------------------ 书法人,请理性看待“书法危机”书法人,请理性看待书法危机 2019-07-04 转自中国书法微刊如今书法圈中不时会冒出危机来临了的声音,加以分析,要么是想当然整天叫喊书法快完蛋了!书协就是一般文艺骗子;要么是泛泛而谈喜爱书法的都是中世纪人物青黄不接了;要么故作耸人听闻我宁愿尊敬妓女也不尊敬书法家书法家一身虚伪病,一时间伪命题流行可以说,当代书法,就是在这样一个夹杂着一些嘈杂声音的环境里前行。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人一生中不可能完全一路平坦,常常会遭遇一些大事小事,甚至不测之事,所以忧成为人的七情六欲中最基本的形态,进而确立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识。
面对忧患,人们最终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应对态度:一是付诸行动,按照规律办事,小心驶得万年船;二是喊口号、口号化,将忧放大至杞人忧天,整天就是狼来了的口号,到最后成了一种假想敌,觉得不来点虚的不足以忽悠人,或者引来关注,生怕寂寞无人疼。
其实,危机口号化,才是最大的危机。
书法的发展如今确实面临一些内部危机:核心价值观缺失,书家各有各的山头,各自的利益地盘;个人心1 / 3态浮躁、人文精神空洞的精神危机;远离汉字书写、提笔忘字的传承危机;制作、图式等唯技术化的危机;书法远离大众,变得高高在上,脱离现实的危机等等。
这些都属于来自内部的危机。
同时还有来自外部的危机:主要是对西学的盲目崇拜,无学术功力消化,生吞活剥,囿于转述,加上无法与古典书论实现对接,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升华进步,无自身的理解,更不用说创见,最终是书法理论由语汇而至体系出现异化。
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实践必然是盲目的。
如果把所表现出的危机集中起来看,从根本上是急于求成和急功近利造成的。
书法乱象一:这是“老干部体”盛行的原因吗?“老干部体”泛指入帖不深,信笔为体,不讲笔法的所谓“书法”。
这种字体在各种展览中很常见。
为什么在书法界会出现这么多跟书法不沾边的“书法”呢?年前在一个微信群里看见两位老书友的一段讨论,引发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现在分享给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老干部体1这两位已经退休的老书友在讨论原工作系统新成立了书法家协会的事情,大概意思是这样的:A:谁任主席呢?B:高××(此处隐去姓名)他原来当过局长。
A:那你在里面任什么职位?B:我没兴趣!A:那谁是秘书长呢?B:秘书长是李××,A:嗯,他也喜欢写,而且原来当过纪委书记!B:王××当了常务副主席。
A:他写的咋样?我没见过他写,你给我发来看看!......老干部体2这是不是社会上各级书协组织评选领导的普遍方式呢?我不知道。
他们所说的选出的这些领导的书法水平我也不太清楚。
也可能是水平很高的,不一定就是写的“老干部体”的人。
我只对这两位老书友所说的,他们系统的这种书法协会领导的评选结果有些感慨。
领导都是书法水平高的人吗?肯定不尽然。
当然也不能全盘否定,有些领导的书法水平可能真的好。
领导或原领导爱书法,爱写字想当然的就成为书法协会的领导。
这样的书协领袖任命方式很怪异!很不正常!书法家协会是专业性很强的一个组织,如果都按原来或者现在的行政级别去选派领袖,对书法的创作和评审能不产生影响吗?这是不是“老干部体”盛行的原因之一呢?老干部体3“老干部”们为了愉悦身心,退休在家练练字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有水平高的带带学生,讲讲课也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都出来做原单位书协的领导,恐怕对书法的未来没有好处吧?。
书法字体歪斜的原因
书法字体出现歪斜的原因可能有多种。
首先,一个常见的原因
是书写时手部姿势不正确,或者缺乏对笔的控制力。
这可能导致字
体倾斜或者不稳定。
另外,使用的工具和纸张的质量也可能影响书
法字体的稳定性,比如墨水的流动性和纸张的光滑程度。
此外,个
人的专注度和练习程度也会影响书法字体的稳定性,缺乏练习或者
注意力不集中可能导致字体歪斜。
最后,身体健康状况也可能影响
书法字体的稳定性,比如手部的肌肉控制能力受到影响时,书写的
稳定性也会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书法字体歪斜的原因可能是多方
面的,包括书写姿势、工具质量、个人练习程度和健康状况等因素。
要想改善书法字体的歪斜情况,可以通过规范的书写姿势、选择合
适的工具和纸张、加强练习以及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状况来逐步改善。
赵孟頫鄙视的书坛乱象,今天正在发生赵孟頫提出“用笔千古不易”,是历来书家必参之公案。
我们前文谈到,宋高宗所倡导“五体通变”谨守“笔法核心”的书学见解,是赵孟頫此理论之渊源。
同时,这期间150年左右的时间,宋末元初书坛的真实现状,又是赵氏宏观视界所及,并深恶痛绝猛烈批评的不堪现实——宋朝苏轼、米芾、黄庭坚三家突破唐人字作正局之法,强调意造和变形,掀起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次大变革,后世称为“尚意”书风。
有宋一代,各路书家多在苏、米、黄三家点画中讨生活。
据统计,学米字的有蔡卞、曾纡(昨日已刊《过访贴》)、米友仁、吴琚、王庭筠等人。
学苏字的有苏辙、王巩、汪藻、李纲、苏过、范淳、张征等人。
宋高宗就曾经身体力行学过黄字,而且学得神形兼备、惟妙惟肖。
马宗霍《书林记事》中提道:高宗“初作黄山谷字,故天下翕然学黄字。
后作米南宫字,故天下翕然学米字。
”帝王对于书法家的偏好,从积极方面说有推动书法普及的作用,但同时限定了一种模式,消极影响很大。
高宗从师法徽宗直接转向黄庭坚,自此“始为黄庭坚书,今《戒石铭》之类是也。
”老臣郑亿年悄悄禀报高宗,说伪齐傀儡皇帝刘豫也在学黄庭坚字,他担心今后可能会与御笔“相乱”,高宗“遂改米芾字,皆夺其真”。
宋高宗:为苏东坡平反!南宋一百五十余年,可以称述的书家或多或少受苏、米、黄三家的影响,想跳出这个圈子而卓然名家的一个也没有,普遍的水平因为规规矩矩的模仿而显得拘谨呆板。
三家掀起的“革新”书风开始走下坡路,一方面模仿剽拟,了无神采,另一方面变本加厉,怪力乱神。
宋高宗本人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他在《翰墨志》中指出:“然喜效其(米芾)法者,不过得外貌,高步阔视,气韵轩昂,殊不究其中本六朝妙处酝酿,风骨自然超逸也。
”姜夔在《续书谱》中感叹道:“近代山谷老人,自谓得长沙三昧,草书之法,至是又一变矣。
流至于今,不可复观。
”朱熹在《晦庵论书》中严厉批评:“书学莫盛于唐,然人各以其所长自见,而汉、魏之楷法遂废。
乱写书法破坏婚姻家庭,法庭摘要:一、引言:乱写书法对婚姻家庭的影响二、法庭介入的必要性三、书法艺术与婚姻家庭的关系四、如何避免乱写书法对婚姻家庭的破坏五、结论:维护和谐家庭,从规范书法开始正文:一、引言:乱写书法对婚姻家庭的影响书法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历史悠久,魅力无穷。
然而,近年来,一些所谓的“书法家”胡乱书写,严重破坏了书法的传统美学,甚至对婚姻家庭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这个问题上,法庭的介入显得尤为重要。
二、法庭介入的必要性书法本身是一种具有极高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
然而,一些所谓的“书法家”不遵循传统书法的规范,胡乱书写,甚至以丑为美,将书法的艺术价值严重扭曲。
这种乱象已经从书法界蔓延到了婚姻家庭生活,导致一些家庭因为对书法的审美分歧而产生矛盾,进而影响家庭和谐。
在这种情况下,法庭的介入显得非常必要。
通过法庭的调解和仲裁,可以促使双方理性看待书法问题,避免因为审美观念的分歧而导致家庭破裂。
三、书法艺术与婚姻家庭的关系书法艺术本身与婚姻家庭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当书法艺术成为家庭成员共同的兴趣爱好时,它就会对家庭生活产生影响。
书法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应该建立在尊重传统、遵循规范的基础上。
只有这样,书法才能真正成为家庭和谐的纽带。
四、如何避免乱写书法对婚姻家庭的破坏要避免乱写书法对婚姻家庭的破坏,首先,我们需要从个人做起,树立正确的书法审美观念,尊重传统,遵循规范。
其次,书法教育也应该承担起责任,引导学习者正确理解和把握书法艺术。
最后,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关注这个问题,形成良好的书法审美氛围。
五、结论:维护和谐家庭,从规范书法开始书法是我国的国粹,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们应该尊重和传承书法艺术,避免因为乱写书法而对婚姻家庭产生负面影响。
书法教育乱象王文举作说道现今的书法教育一定会想到一片繁荣的景象是么?那有没有想到繁荣的背后隐藏的问题呢?再各种名目的美术班,辅导班,画室.还有各类学校的美术教师自己办的画班,都回自觉不自觉的也教上一把书法.绝对不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水平,自己的那两笔字还能否算得上书法.不论是教铅笔字.钢笔字.还是毛笔字先都叫书法再说.首先是要占领这快阵地(亦是块肥肉或蛋糕)先说说教师这一块再我的身边就见到这样的一些现象,说来与大家共知.有的教师且不说书法为何物,就连毛笔字都写不好的也能教书法,而且是一定要教.要教人家书法大家都知道先教什么,基本比划呀.基本比划也不会写怎么办?还不能让人瞧出来呀!没关系,有办法的,找人写好了粘在教室里,不就结了么,学生照着看多好呀.教室里光有基本笔画也不行呀,还的弄点不同书体的东西装点门面呀,怎么办?找人接着写呀!这都解决了吧!万一来了学生家长要看老师写字或要求字怎么办呢?还有办法!怎么办?写点一般人看不懂的,什么金文甲骨,或是粗俗些的碑版.美其名曰这才叫书法,这才叫艺术.一般人可是连不了的呀!弄的家长学生云山雾照(有时自己也就跟着腾云驾雾了)这还不够还要把自己的大作广泛的流传.然后在和家长学生们说谁谁家里求了我的字如何如何!这样的人往往是能唬住相当多的家长学生.实不相瞒我就替这样的人作过幕后英雄(写基本笔画和各种字体的作品)每次其实都很不爽,但是碍于面子呀.每次过后我都会感到是是在犯罪在作孽!更可气的还在后面,记得有一次酒会,向上所述的那位老兄许是忘记了我所犯下的错,大言不惭的说到,这个班呀可不是一般人能办的.气煞我也!!再说说家长其实他们是最无辜的,首先他们是不懂什么叫书法什么是真正的书法.他们只知道为孩子提供经济支持,哪怕是自己勒紧腰带.那成想拿的是实实在在的钞票,换来的却是荒废掉的孩子的宝贵时间!大大的赔本!(还不如让孩子尽情的玩了)还有更让人生气的是,不负责任的教师教给孩子的是错误的东西,比如错误的执笔,错误的姿势,错误的书写方法,还不如孩子一点没学过,一点不会的话如果走正路学习起来也是很快的,可是有了弯路的那一段,是先要有一段倒退然后在进步的.再最后我是希望相关的部门,比如教育行政,各地方书协,相关的有识之士为了我们的传统艺术不在被糟蹋,孩子们的时间不在被浪费少走弯路,都能在书法教育这方面负点责,尽点义,同时也乞求那些不负责任的同行们,为了孩子们,为了传统的,伟大的书法艺术.为了您的良心.请您先安下心来修炼一下自己的能力提高一下自己的业务水平,姑且饶了那些渴望得到真知的孩子们一马。
书画乱象背后的乱象作者:苏⾼宇近⽇,在⼀位画家朋友的⽂章⾥,笔者读到了他转述的另⼀位画家的⼀段话:“你去问⼀百个有钱⼈,没有⼀个⼈敢说他的财富超过了⽐尔·盖茨。
但你问⼀百个画家,说你的画和齐⽩⽯⽐怎么样?如果是私下⾥说真⼼话的话,会有⼀半以上的画家认为⾃⼰⽐齐⽩⽯画得好。
”这话初听起来,给⼈的第⼀反应是太过荒谬,以为是个笑话。
⽽笑过之后,却发⼈深省。
笔者在⼀篇旧⽂⾥,曾谈到⼀个现象:现实⽣活中,我们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与各⾏各业的从业者产⽣交集。
⽽奇怪的是,唯独书画圈,总给⼈⼀种强烈的感受,惊叹其中“⼈才辈出”“藏龙卧虎”“名家云集”,深不可测。
从两千万⼈⼝的⼤都市⾄⼏千⼈的⼩乡镇,但凡⼿握⽑笔的,⼏乎都⾃称是“画家”“书法家”,万⼈丛中,很难遇上⼀员平凡的“艺术⼯作者”或“书画爱好者”。
⽽在其他⾏业内,与之识与不识的⼈群中,不乏有中⼩学教师、基层科研⼈员或科技⼯作者,也有会计师、律师以及在地⽅⼈民医院⼯作的医⽣等等,却没有⼈会⼤⾔不惭地⾃称是“教育家”“科学家”“经济学家”“法学家”“医学家”。
那么,在书画圈⼦⾥,⼜何以会出现这种⼈⼈成“名”、处处是“家”的怪异现象呢?这就不得不承认,⽐较起⾏⾏业业的⼈来说,混迹于书画圈的⼈,确乎妄⾃尊⼤,⾃视过⾼了。
⽽⼀旦盲⽬⾃⼤,妄念膨胀,丧失理智之后,动辄⾃封为“画家”“著名书画家”“⼤师”,当代画猪画狗画猫画鸭“第⼀⼈”,当代某某画派、书体“创始⼈”,乃⾄于出现⼀百⼈中⾄少有⼀半以上会“认为⾃⼰⽐齐⽩⽯画得好”的滑稽乱象也就不⾜为奇、见怪不怪了!于此,我们不禁要问,引发这种乱象的导⽕索究竟是什么,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深层原因呢?在笔者看来,⾄少有两个⽅⾯不得不引起⼈们注意——⼀是有钱任性的收藏队伍。
作为⼀个从事⼤写意花鸟画学习的画者,多年来,笔者接触过形形⾊⾊号称收藏家的企业界⼈⼠,可谓⽿闻与⽬睹了与书画市场相关的各种荒诞乖张之举、光怪陆离之事。
浅说当代楷书界的厚魏晋薄唐楷的怪象话说像旭宇,顾亚龙,李啸等一众担任着或曾担任过中书协楷书委员会要职的“大师”们,没有在楷书上下过真功夫,写出的楷书完全不楷,美其名曰“今楷”。
他们当然写不好唐楷,更写不好欧楷。
现代的中书协的书法大师们,大多數人唐楷写不好,所以只能写魏晋时期楷书沒成形时的过渡体。
这本无可厚非,但要命的是这些楷书界的“东施"们,由于自己的字是“东施" ,或者说是“高古”猿人类,他们把持了中书协,当然要说西施(唐楷)的美丽规范不是艺术,是印刷体,东施( 魏晋杂体)的粗糙,高古才是艺术。
以此同理,现代人是猿人发展来的,已定型沒发展空间,而猿人更高古,更有灵性。
这些谬论现充斥着书协所有展赛和培训课堂。
这不是现代书法的悲哀吗?再说,如果沒形成规范的楷书比唐楷更具艺术性,那同理可证,初唐以前的古风诗应该比盛唐规范的格律诗更有艺术性哕。
唐诗豈不成了- -无是处的糟粕?所以只要不脑残的习书人都明白书协大师们的谬论多么荒唐可笑。
他们自欺欺人地说只有他们的丑怪书体才是艺术,其.他规范的书体都只是"匠人”之作,大众不欣赏他们只是因不懂书法艺术,只有
他们才懂。
这不是标准的皇帝的新衣吗?可笑可悲!每年书展都必须得是“皇帝的新衣”式的作品才能入展,而-般传统服装式的作品写得再好也。
是"匠气”,复印件,-概拒之门外。
甚至放话就算王羲之欧陽询复活来参赛也将落选,因王羲之的行草书没有像刘洪彪那样创新,欧阳询的楷书远不如旭宇的“今楷”有艺术价值。
而入展的“皇帝的新衣”式的作品,只有书协评委和"皇帝"作者才看得见其美妙之处,所以凡说不好的都被扣上不懂艺术所以看不见“新衣”,而被打入冷宫不屑一-顾。
试问这样的中书协究竟会把现代书法艺术带向何方呢?更有甚者,他们甚至提出传统的书法艺术由于正在失去功能化,已不该占用书法艺术的领域的地位,应让位于他们“创新"出来的,射书,怪书,丑书,今楷等书体来代表当今的书法艺术。
所以现在中书协办的展览选作品均以一-般人不认识所写何字的行草书,或不端正规范的所谓高古楷书这种“皇帝新衣”式作品为获奖或入展。
悲夫!这样下去,书法离我们必会越来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