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学》第二讲 道德哲学基础(23P)
- 格式:ppt
- 大小:477.00 KB
- 文档页数:23
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李萍.现代道德教育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曾钊新.心灵的碰撞——伦理社会学的虚与实[M].长沙:湖南出版社亚当.斯密,蒋自强等译.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亚里士多德,廖申白译.尼各马克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休谟,关文运译.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柯尔伯格,魏贤超等译.道德教育的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罗国杰《中国伦理思想史》罗尔斯《正义论》卢梭《爱弥儿》立德树人“博”导人生——2012年度全国高校辅导员优秀博客文集(3)成长篇1.炒一盘土豆丝——关于学生工作的意义和价值2.我愿坐在你的跷跷板上3.优秀班级领航人成长系列文章之卷首语4.图说学生干部角色与成长规划5.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学生干部6.开始懂了7.致亲们8.话在花香时——与毕业季的弟弟妹妹共勉9.大学Style10.网络,请放开那些学僧11.尴尬时代,你能否HOLD住青春的尴尬?12.成长的态度思想篇1.守护心灵道德同行2.好好算算你的成本再潇洒3.可以做一个强者但不能太强势4.培养大学生爱的能力5.传递你我的正能量6.亲,您的手机您会用吗?7.吃到嘴里就是自己的吗——谈亲情8.让“电脑”回归到“计算机”9.育人——与同仁分享10.让我的心中充满“爱”11.是谁加粗了高学历和高信用之间的≠12.用爱心坚守岗位,用智慧读懂职业,把幸福带给学生生涯篇1.大学生如何融入大学生活?2.启心灵之窗助梦想飞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3.大学四度4.寒门亦能出贵子5.用爱与智慧为青春导航6.写给新同学的第二封信:致有野心的你7.莫问元芳,只问自己——四类考研动机分析8.漫谈导学关系——写给即将开始研究生生涯的同学9.请珍惜自己的本科专业10.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写在倦怠的时刻11.给2010级同学的一封信12.一起成功挽救一名家庭贫困生退学的事件心灵篇1.为亲情寻找释放的出口——大学生如何与父母相处2.善待挫折,为自己竖起大拇指3.让我们笑着说再见4.财哥面对面——大学生如何走出恋爱的怪圈?5.无悔的选择,执著的追求价值观教育要替幸福下一个定义,第一步所需要的是建立一套有系统的价值观,如果做不到这点,则人的追求不免是相当盲目的。
教育哲学基础知识(史上最全最完整)概述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原理、教育理论以及教育方向与目标的学科。
它探讨教育的本质、意义和目的,研究教育与个体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教育哲学的基础知识。
学派与代表1. 现代教育哲学- 杜威教育哲学:重视学生自主研究,推崇体验教育。
- 孟德斯鸠教育哲学:主张集体主义,倡导教育公平与平等。
- 弗洛伊德教育哲学:关注个体的心理发展,注重性格与心理健康。
2. 古代教育哲学- 孔子教育哲学:重视德育和实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亚里士多德教育哲学:强调良好的惯培养和品德教育。
- 柏拉图教育哲学:追求智慧和真理的教育目标。
教育哲学的重要概念1. 教育:塑造个体,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有意识的社会行为。
2. 教育目的:培养个体的理性、个性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个体的素质和能力。
3. 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目标与价值的基本取向和认识。
4. 教育方法:实施教育活动的方式和手段,包括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
5. 教育内容:教育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的总和。
教育哲学的研究领域1. 人的本质和发展:研究个体的心理、认知和社会发展。
2. 教育的社会功能:研究教育对社会的作用与影响,包括社会秩序、社会进步等。
3. 教育的伦理与价值:探讨教育的道德基础和价值取向,如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
4. 教育制度与改革:研究教育制度的结构和功能,提出改进和创新的建议。
教育哲学的应用领域1. 教育规划与政策制定:通过教育哲学的分析和思考,制定教育目标和政策方向。
2. 教育实践指导: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研究效果。
3. 教育研究与评估: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评估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成效。
4. 教育法律与伦理:研究教育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规范,保障教育的公平与正义。
总结教育哲学是一门关于教育的理论学科,研究教育的目的、原理和价值,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本文介绍了现代和古代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和学派,以及教育哲学的重要概念、研究领域和应用领域。
第一讲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前言道德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念,使其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并能够正确使用这种能力的过程。
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道德哲学,下面我们将会简要的介绍道德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道德哲学道德哲学是研究道德的哲学学科,包括道德原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内容。
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类行为中的道德问题,获得道德判断依据,为教育提供思想支持和理论基础。
道德观道德观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关于道德标准和道德目的的基本看法和信仰。
它是一个人产生行为的悟性依据和伦理判断的依据。
道德观的形成包括社会、文化、历史和个人因素等众多因素。
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是指道德行为的准则和规则。
它包括社会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等。
道德规范的制定需要考虑社会的利益、人的尊严和人性的价值等因素。
道德教育的目标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发展孩子良好的品德、素质和道德情操等方面。
在道德教育中,需要遵循以下教育原则:•有效性原则:道德教育必须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效地进行的。
•全面性原则:道德教育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从多方面、全方位的进行。
•科学性原则:道德教育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以科学知识和教育技术为支撑,为学生提供正确的道德教育。
•系统性原则:道德教育必须成体系地组织,结合教育内容,注重学生由浅入深的全面发展。
道德教育的现状目前,道德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教育内容单一、单向度的问题。
目前,一些学校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教育内容往往单一,缺乏全面性。
比如,只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而忽视其德、智、体、群、美等方面的发展。
2.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有限。
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往往是靠言传身教,而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有待提高。
现今的社会,科技日新月异,很多的学生都喜欢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而这些产品可以用来实现细化的道德教育。
3.教育干部在道德教育方面的缺乏专业性和实践性。
道德教育并非一项简单的事情,其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和掌控。
教育哲学基础知识(史上最全最完整)导言教育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的思想体系,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等进行思考和研究,教育哲学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理论依据。
教育哲学的起源与发展教育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教育问题有着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柏拉图提出了理念教育的思想,强调通过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则关注实践教育,强调通过实际经验和实践活动来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教育哲学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巅峰。
启蒙时代的教育哲学家如笛卡尔、洛克等人,提出了个体教育的观点,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个性发展。
20世纪以来,教育哲学不断丰富和发展。
代表性的教育哲学家有杜威、皮亚杰、弗洛姆等。
他们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教育理论,如进化教育、自我实现教育等,为当代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法。
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指教育活动的基本属性和内在特征。
教育的本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性:教育是社会活动,其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才;- 传承性:教育是代际传承的过程,通过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将文化传递给后代;- 发展性:教育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智力、品德、体质、艺术等方面的能力。
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指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和意义。
教育的目的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 个体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的综合发展,包括智力、品德、审美、体质等方面;- 社会适应: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公民,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社会行为和道德观念;- 人格塑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实现的能力,培养他们成为有自主人格的个体。
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方法是指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手段。
教育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問題導向:教育的方法强调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来促进他们的研究和发展;- 学生参与:教育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多元评价:教育的方法强调通过多种评价手段来全面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能力发展。
《德育原理》知识点2第三章德育本质与德育功能第一节德育的本质1、道德在生活中有两种存在状态。
一是他表现为道德主体的品质,可以称为“德性”(品德),二是表现为道德主体的行为,可称之为道德生活、道德实践或者“德性生活”。
道德在生活中的存在问题因此就是德性在人性、德性生活在生活中的存在问题。
2、人性的二重性。
德性即具体人的具体人性,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水平的德性。
德性就是在热呢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
精神性依赖于生物性而存活,而存活了的精神性又绝对走向对这一基础的无限超越。
修养德性实质上是这一超越性的实现过程。
3、三种人性存在:①一种是与动物性相联系的人的自然属性——实际上是本原性的人性。
②一种是与兽性相对的人性——这是本质意义上的人性。
③还有一种现实存在的人的综合属性(现实性人性或者德性)——它是前述两种人性综合与运动的结果。
4、德性生活实际上是物质生活、意义生活的综合,也可以说是由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中介环节。
5、德性、德性生活的综合和中介属性揭示了道德在生活中的综合和中介作用。
道德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既是兽性、神性,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综合和平衡,具有调节人性与生活的实用功能,又是由兽性而神性、由物质生活而精神生活的中介,具有人性与生活的提升功能。
道德的实用功能使人过现实性的道德生活,而提升功能则使人的德性生活的市值得以实现。
6、对德育本质的解释及其意义(1)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角度讨论德育的本质。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
道德是维持社会性存在的重要基石,因此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使人完成道德上的社会化。
(2)从本质的形成的角度讨论德育的本质。
(3)从教育内部与其他教育形态相比较的本质探讨维度。
第二节德育的功能1、正确德育观的作用(1)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德育目标的确定。
(2)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度、适当的德育评价的形成。
(3)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当适度的德育实践。
2、德育的主要功能(1)德育的社会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
1.道德,就是以善恶评价为形式,依靠社会舆论和个体良心来调节人与其他存在物(包括人或非人)之间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的总和。
2、德性,亦即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在现实生活中突出表现为道德人格或品德。
3、德育即育德,又称品德教育,是以道德价值(善与恶、是与非、应当与不应当)为核心的德性教育。
就学校教育而言,德育是指教育者通过有目的的、系统的和持续的努力,引发或促进学习者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诸方面产生变化的社会活动。
4、反德育的社会活动有着几种突出表现:强制灌输式教育、庸俗功利主义教育、形式主义教育、价值相对主义教育。
5、德育的功能:(一)德育的个体功能:1、促进个体品德的社会化和个性化;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3、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4、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二)德育的社会功能:1、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培养合格公民;2、传播和倡导为社会稳定与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意识、观念和舆论。
(三)德育对教育活动的导向功能。
6、学校德育的缘由:教育目的的内在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要求、学校职能的体现、学校的组织特性。
7、我国小学德育的基本走向:学校德育朝着儿童化、生活化、综合化、全方位性、一体化的方向推进,是小学德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趋向。
这种趋向主要反映在:在德育观念上,由道德教学观向道德学习观转变,注重教师指导和儿童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使德育既能够促进儿童享有现实的圆满生活,又可以为他们适应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在德育目标上,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感受能力,特别是把培养儿童初步的观察、思考、判断、选择能力和自主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能力置于突出地位。
在德育内容上,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以符合儿童现实发展需要的一些规范或准则、价值观、行为方式或技能等为重点,兼及其他适应儿童未来发展需要和成人生活的各种规范或准则、价值观、行为方式或技能,并充分关注传统美德的现实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教育意义。
参考阅读:关于品德心理结构的不同看法阅读:“二分法”、“二分法”和“四分法”的品德结构在心理学史上,提顿斯(Tetens)在沃尔夫(C. WoIf)的官能心理学的基础上,创始了认识、情感和意志的“三分法”。
康德(I.Kant)是提顿斯的三分法的继承者,他以“知”、“情”、“意”为纲的《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等哲学著作,不仅构成了他的“批判哲学”的体系,而且也构成了他的心理学的体系。
从此,“知”、“情”、“意”就被确定为心理结构的主要成分,即所谓心理过程的“三要素”或三种心理过程,而对“知”、“情”、“意”三要素的揭示,也构成了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在这三分法的基础上确定的品德结构,就是把品德看成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体。
目前国际流行的心理学文献,也大都采用这种观点。
正如美国品德心理学家雷斯特((T.R.Rest)所指出的:“纵观品德的研究,一般都是将它分为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美国传统的品德心理学持以这样的观点;前苏联的品德心理学基本上持以这样的观点;我国教育心理学界大都也持以这样的观点。
心理学中的“二分法”,即把心理看作是由认识和意向(或认识和行为)两种成分所构成的整体。
实际上,二分法仍是包含三种心理成分,提出二分法的心理学家并不否定情感成分的存在,只不过在情感的归属上与三分法有点差异。
在这种二分法基础上确定的品德结构,往往将品德看成是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体。
前苏联的一些教科书,就是这么分析的。
美国有些品德发展心理学家的研究,主要也是围绕着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而开展研究的。
所谓“四分法”,只是将“意志”过程分为“意志”和“行为”两种成分,于是心理结构则成为“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这种四分法,在普通心理学里并不常见,然而在品德心理学中却还是比较流行的。
在这种四分法基础上所确定的品德结构,所包含的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成分。
道德哲学中的德性与人格道德哲学是研究道德的起源、性质和价值的学科,它关注人类行为的道德准则和原则。
在道德哲学中,德性和人格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道德判断和行为塑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德性是指一个人的品质和特点,是一个人内在的道德素养。
德性涉及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是一个人在道德上的表现和体现。
德性的培养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个体通过不断的修行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性格和特点,包括道德品质、智慧、情感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人格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表现和体现,它不仅仅关乎一个人的道德行为,还涉及到一个人的智慧和情感的表达。
人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来塑造自己的人格。
德性和人格在道德哲学中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德性是人格的基础,它决定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一个人如果具备良好的德性,那么他的人格也会相应地得到提升。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德性不佳,那么他的人格也会受到负面的影响。
因此,德性和人格的培养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德性和人格的培养中,道德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道德教育通过传授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和引导道德行为,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道德教育,个体可以了解到什么是好的德性和人格,以及如何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德性和人格。
此外,社会环境也对德性和人格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提供良好的道德榜样和行为规范,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相反,一个不良的社会环境可能会对个体的德性和人格产生负面的影响,导致个体的道德品质下降。
总之,德性和人格是道德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在道德判断和行为塑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德性是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和品质,而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体性格和特点。
德性和人格的培养需要通过道德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来实现。
只有通过不断的修行和实践,个体才能提升自己的德性和人格,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教育哲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教育哲学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1. 教育哲学概述
- 教育哲学的定义和内涵
- 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 教育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教育哲学的重要思想家及其理论
2.1. 东方哲学与教育
- 孔子与儒家教育思想
- 佛家与道家对教育的贡献
2.2. 西方哲学与教育
- 古希腊哲学对教育的影响
-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点
-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 启蒙运动与教育的关系
- 学派哲学对教育的影响:实证主义、唯理主义和存在主义
3. 教育目的与价值观
- 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观的概念
- 不同文化下的教育目的和价值观的差异
- 教育目的和价值观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4. 教育方法与教育途径
- 教育方法的概念和分类:直接教育法、启发教育法、互动教育法等
- 教育途径的概念和分类:形式途径、心灵途径、情感途径等- 教育方法和途径的选择与实践
5. 教育伦理与公平正义
- 教育伦理的概念和内涵
- 教育伦理中的公平正义问题:机会公平、结果公平等
- 教育伦理的实践与个人责任
6. 教育理论的发展与趋势
- 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传统教育理论、现代主义教育理论、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
- 当前教育理论的趋势和挑战
以上是《教育哲学基础》知识点的整理,其中包括了教育哲学
的概述、重要思想家及其理论、教育目的与价值观、教育方法与教
育途径、教育伦理与公平正义以及教育理论的发展与趋势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
奥古斯丁道德教育思想初探【摘要】奥古斯丁作为杰出的基督教思想家,其宗教信仰关照下的道德教育思想有其独特的价值。
作为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奥古斯丁的道德哲学包括三个方面:万物无不善也,原罪说,和信仰、仁爱、希望三条基本道德原则。
基于此的道德教育思想则涵盖:宗教化的道德目的,信仰而后理解的道德教育内容,禁欲主义的道德教育方法。
他的德育思想对中世纪西欧教育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双重性的影响。
【关键词】奥古斯丁;基督教;道德教育奥勒留·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3—430)是罗马帝国后期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哲学家,早期基督教最杰出的教父。
奥古斯丁一生著书立说,致力于神学的理论研究。
他以《圣经》为依据,运用柏拉图哲学论证基督教教义,把哲学与神学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神学体系,为基督教服务。
他的主要著作有《上帝之城》、《三位一体论》、《忏悔录》等。
1 奥古斯丁的道德哲学1.1 万物无不善论奥古斯丁认为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因而万物皆善,而且具有内在的秩序,万物各安其位,各得其时。
他说:“任何事物丧失了所有的善,便不再存在。
事物如果存在,自有其善的成分。
因此,凡是存在的事物都是善的;至于‘恶’,我所探究其来源,并不是实体,因为,如是实体,即是善。
”这样,社会上确实存在的恶的现象也是善的,他为此辩解说,这些事物只是看起来恶,它们与其他事物相配合起来,使世界更协调,恶犹如图画中阴影,使整个图画显的美和协调。
那么恶是什么?恶从何而来?奥古斯丁认为,恶是善的缺乏,它不是实体,否则就否定了上帝造物皆善。
恶来自人的意志,是人的一种败坏意志。
也就是说,恶出于自由意志,人本可以过正直的生活,人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
人的恶在于人抛弃比自己优越的事物而转向低下的事物。
恶不是外物,而在于这种转向本身。
因此,奥古斯丁认为人在作恶上是有自由意志的,作恶出自人的自愿。
1.2 原罪说人的意志为什么会转向低劣事物而导致恶呢?奥古斯丁提出了“原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