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特点的论述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
总产量、平均产量及边际产量三种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是用图形的方式来说明经济规律的一种方法,在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总产量曲线表示生产过程中,全部要素所获得的生产报酬随增加要素数量的变化情况,从而展现出经济规律,它和平均产量曲线以及边际产量曲线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次,平均产量曲线表示,随着要素数量的增加,单位要素所获得的生产报酬是一条降低的趋势,它的起点是总产量的顶点,终点为边际产量的顶点,它同总产量曲线也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
最后,边际产量曲线表示,随着要素数量的增加,单位要素所获得的生产报酬是一条迅速下降然后又迅速稳定的趋势,它同总产量及平均产量之间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的连续性决定了经济形势的发展。
综上所述,总产量、平均产量及边际产量是分析经济形势的重要曲线图,这三条曲线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在生产过程中,它们的变化也是完全一致的,只有当总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三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经济机制才能得到有效运行。
在生产函数的学习过程中,下列三个指标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对于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理解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
1、总产量(TP)指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
2、平均产量(AP)指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
3、边际产量(MP)指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
在对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理解过程中,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小例子来说明:
在农业生产中,当土地、人力、种子等生产要素都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我们只增加化肥。
我们把这块地划分成相同大小的若干块,每块土地用的肥料递增,所获得的产量一定是,随着肥料增加,先是每块土地种植的收益增加(即边际产量递增),然后种植的收益减少(即边际产量递减),最后肥料过多,把庄稼烧死了,连种子都赔进去了,我们的边际产量为负。
这个例子就是农业经济学家杨格为证明这个原理而作的“杨格堆肥实验”。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在资本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劳动量的增加,最初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递增的,但各自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分别递减。
所以,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
这反映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第二,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
在相交前,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 (MP > AP);在相交后,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 (MP < AP);在相交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MP = AP)。
第三,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以后,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
西方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简述题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含义和形成条件答: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一种可变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的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
并且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
它的形成条件是:(1)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比例是可变的,即技术系数是可变的;(2)技术水平保持不变;(3)所增加的生产要素具有同样的效率。
2.简述标准无差异曲线的特征答:标准无差异曲线的特征是:(1)同一坐标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2)在同一坐标平面上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3)对较高的无差异曲线的偏好大于较低无差异曲线的偏好;(4)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且凸向原点。
3.简述需求收入弹性与恩格尔定律答:需求收入弹性衡量的是消费者对某一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随收入改变的反应程度。
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
4.简述在只有一种要素可变的短期生产中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答:分析一种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时,可根据产量的变化将生产过程划分为平均产量递增、平均产量递减和边际产量为负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至平均产量达到最大。
在此阶段部产量和平均产量都是递增的,所以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减少这一阶段的劳动投入量,而会继续增加劳动投入量。
第二阶段,平均产量开始递减至边际产量为零。
在此阶段,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处于递减阶段,但总产量是增加的,且达到最大。
第三阶段,总产量开始递减,边际产量为负。
在此阶段,总产量开始下降,所以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增加这一阶段的劳动投入量,而是会减少劳动投入量。
综上所述,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进行生产,必然选择在第二阶段组织生产,即只有第二阶段才是可变要素投入的合理区域。
1.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
2.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如果技术不变,增加生产要素中某个要素的投入量,而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不变,增加的投入量起初会使该要素的边际产量增加,增加到一定点后,再增加投入量就会使边际产量递减。
这个规律揭示了投入产出之间的客观关系,它告诉我们,并不是任何投入都能带来最大收益,更不是投入的越多收益一定越大。
正因为如此,尊重这一规律,对企业的投入数量和组合进行科学的分析,对于提高经济效益和正确决策是十分必要的。
注意: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一条经验论断,而不是一条数学定理。
(目前,有些经济学家正在研究收益递增规律。
)
3.生产的三个阶段
Ⅰ阶段:不合理阶段
Ⅱ阶段:合理阶段
Ⅲ阶段:不合理阶段
4. 最优量的确定
(1) 边际产量收入
(2)边际支出
MP MC dL dQ
dQ dTC
dL dTC
ME ⋅=⋅==
(3)最优量的确定
当MRP=ME 时,企业获得最大利润,即MR=MC 时,企业获得最大利润。
MP MR dL
dQ dQ dTR dL dTR MRP ⋅=⋅==。
电大XX经济形考分析总产量(TP)、bai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关系1、分析总产量(TP)、bai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的关系:答:总产量是指在某一给定的时期生产要素所能生产的全部产量。
平均产量是该要素的总产量除以该要素的投入量。
边际产量即该产量的增量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增量。
先分析一下总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即总产量先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后以递减的速率增加,达到某一点后,总产量将会随劳动投入的增加而绝对地减少,边际产量先上升,后下降,达到某一定后成为负值。
总产量的变化与边际产量是一致的,即都会经历先增后减的变化过程。
当边际产量上升,总产值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当边际产量下降时,总产量以递减的方式增加,当边际产量为负值时,总产量开始绝对的减少。
接下来分析一下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先上升后下降,但是边际产量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都要大于平均产量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只要额外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引起总产量的增量大于增加这一单位要素之前的平均产量,那么增加这一单位要素的平均产量就大于原来的平均产量,当平均产值达到最大时,平均产量等于边际产量。
2、分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规模报酬变动规律的区别:在于边际报酬递减中,随着同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而每一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递减的、而规模报酬递减中,同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每一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不变的,仅仅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较产量是过多了。
3、分析利润最大化原则和成本最小化原则的区别:产的产品数量是不变的,仅仅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较产量是过多了。
利润最大化是一个市场一般均衡的结果。
是厂商在所生产产品的市场可能___以及要素可能 ___这些约束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利润最大化。
根据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来决定产量(当然,产品垄断厂商还可以依次决定产品定价,要素垄断厂商还可以依次决定要素 ___)。
答:(1)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相互关系西方经济学家通常将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置于同一张坐标图中,来分析这三个产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图4—21就是一张标准的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图,它反映了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动趋势及其相互关系。
短期生产产量曲线的其本特征是:由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的劳动的边际产量MP L 曲线先是上升的,并在B '点达到最高点,然后再下降。
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相互之间的关系。
①关于边际产量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根据边际产量的定义公式()L L d ,d TP L KMP L=可以推知,过TP L 曲线任何一点的切线的斜率就是相应的MP L 值。
例如,在图中,当劳动投入量为L 1时,过TP L 曲线上A 点的切线的斜率,就是相应的MP L 值,它等于1A L '的高度。
正是由于每一个劳动投入量上的边际产量MP L 值就是相应的总产量TP L 曲线的斜率,所以,在图中MP L 曲线和TP L 曲线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对应关系:在劳动投入量小于L 4的区域,MP L 均为正值,则相应的TP L 曲线的斜率为正,即TP L 曲线是上升的;在劳动投入量大于L 4的区域,MP L 均为负值,则相应的TP L 曲线的斜率为负,即TP L 曲线是下降的。
当劳动投入量恰好为L 4时,MP L 为零值,则相应的TP L 曲线的斜率为零,即TP L 曲线达极大值点。
也就是说,MP L 曲线的零值点D '和TP L 曲线的最大值点D 是相互对应的。
以上这种关系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只要边际产量是正的,总产量总是增加的;只要边际产量是负的,总产量总是减少的;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最大值点。
进一步地,由于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的边际产量MP L 曲线先上升,在B '点达到最大值,然后再下降,所以,相应的总产量TP L 曲线的斜率先是递增的,在B 点达到拐点,然后再是递减的。
河南大学经济学研究生考研招生入学考试业务科试卷学科专业: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防经济学考试科目及代码: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810A.微观经济学部分(75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5小题,25分)1.均衡价格2.无差异曲线3.外部经济4.公共物品5.生产函数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小题,30分)1.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分析说明如果猪肉的价格下降,对它的需求量会怎样变化?2.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是什么?3.说明总产量,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三条曲线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2小题,20分)1.为什么完全竞争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所需具备的三个条件?B.宏观经济学部分(75分)一.名词解释,共三题,每题5分。
1.凯恩斯陷阱(5)2.实际汇率(5)3.自然失业率(5)二.简答题,共两题,每题10分。
1.需要扩大总需求时,可以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主要有什么手段。
2.用支出法来衡量国民收入时,国民收入由哪几部分构成。
三.问答题,共两题,每题20分。
1.“通货膨胀损害人债权人的利益,因为通货膨胀相当于拒偿部分债务。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此观点讨论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不同效应。
2.用图形来表示管理总需求的IS—LM模型,并对图形中的坐标、曲线的意义进行解释,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谈谈如何应用财政和货币政策。
学科专业:应用经济学考试科目及代码:专业基础课806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计划经济2.国际分工3.汇率4.通货膨胀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述经济总量增长与产业升级的关系2.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何在3.简要评述只是产权保护与创新的关系三.论述题(25分)试用相关经济学理论解释我国将近1万5千亿美元巨额外汇储备的成因及对人民币汇率走势、国内物价走势、国际贸易环境和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相互关系下面先举例说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假定某印刷车间,拥有4台印刷机。
如果该车间只有1名工人,这名工人的产量一定有限,因为他不能利用他的全部时间来操作印刷机,他还必须亲自做许多辅助工作,如取原料、搬运等等。
现假定这时他的日产量为13单位。
如果车间增加到2名工人,尽管第2名工人的才干与第1名工人相同,但增加这名工人所增加的产量一定会超过第1名工人原来的产量。
这是因为有了两个人就可以进行协作,协作可以产生新的生产力。
现假定增加第2名工人所增加的日产量为17单位。
此时总产量从每天13单位提高到30单位。
同理,假定增加到3名工人时,总产量达到每天60单位。
增加到4名工人时,即每人操作1台印刷机时,总产量上升到每天104单位。
如果车间工人数增加到5名,总产量将继续上升,因为新增的第5名工人可以专做搬运等辅助工作,但第5名工人增加的产量会少于第4名工人增加的产量。
现假定第5名工人使日产量增加30单位,使总产量达到134单位。
如果工作数目增加到6名,第6名工人可能是个替换工,即当其他工人需要休息或有病时由他来替代,这样,也能增加产量,但增加的量更少了。
如果工人继续增加下去,可以设想一定会达到这样的阶段,即增加工人不仅不会增加产量,而且还会使产量减少。
例如,当工人太多,许多工人无活可干、到处闲逛,以致影响生产正常进行时,就会产生这种情况。
现在把这个例子中的数据列表如下,见表2.1.7。
在这里,总产量Q是指一定数量的工人所能生产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是指每一工人的平均产量(=总产量/工人人数=Q/L);边际产量是指在一定数量劳动力时,增加1名工人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化(=总产量的变化/工人人数的变化=ΔQ/ΔL)。
需要指出的是,边际产量在生产决策分析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在这个例子中,它告诉我们,随着车间工人人数的增加,工人人数的单位变化,会给总产量带来什么影响。
这一点对于寻求最优解是很有用的。
•第一章1.人力资源的稀缺性主要表现在以下:P10➢总量稀缺质量稀缺人力资源稀缺有多种形式➢结构性稀缺显性稀缺与隐性稀缺➢静态稀缺与动态稀缺2.规范分析 P32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方法。
规范分析重视研究事物的好坏与否,解决“应该是什么”问题,它所研究的内容受人们的立场、观点和伦理道德标准等因素影响较大。
➢ 2.特点:➢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主要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结论无法通过事实检验。
规范分析法对一个问题所引起的争议很大,不过有一些基本的判断尺度——互惠原则,有三种理解:1.市场交易行为活动涉及的所有各方均受益;即没有人在此交易行为活动中遭受损失。
➢ 2.在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有一些人获得收益,而无人遭受损失;3.更多情况下,有受益者,有受损者,受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受损的程度或数量。
但是,并不是所有互惠行为会自动产生,在劳动力市场上依然存在着四种障碍:➢ 1.不知情 2.交易障碍 3.价格扭曲 4.市场缺位第二章劳动力供给(Labor Supply):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根据分析主体不同,劳动力供给有三种类型:个人劳动力供给微观家庭劳动力供给中观社会劳动力供给宏观⒉无差异曲线P49无差异曲线表示给个人带来某一特定水平效用或满足的实际收入和闲暇时间的组合。
无差异曲线的推论•在同一平面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的效用都相同,不同无差异曲线上的点的效用不同。
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越高;反之效用越低•在同一平面的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无差异曲线是一簇斜率为负,凸向原点的曲线。
边际替代率•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见下图)⒊边际替代率(MRS) P50它是每增加一单位(小时)的闲暇所必须放弃的劳动收入数量,它表示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分析首先,我们来理解这三个概念的含义。
总产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生产过程所获得的全部产品数量。
平均产量是指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能获得的产出量,即总产量除以投入要素的数量。
边际产量是指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投入所能带来的额外产出量。
Y=F(X1,X2,...,Xn)其中,Y表示产出(总产量),X1,X2,…,Xn表示输入要素如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等。
利用生产函数,我们可以计算出一些要素投入量下的产出水平,进而得到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在理论层面上,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微观经济学中的边际效应递减法则来解释。
该法则指出,在其他要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其边际产量会递减。
换句话说,随着要素投入增加,额外产出的增加逐渐变小。
基于这个原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当平均产量大于边际产量时,边际产量会增加,从而提高平均产量;当平均产量小于边际产量时,边际产量会减少,从而降低平均产量。
当平均产量等于边际产量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值。
此外,在实践层面上,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生产要素的组合、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等。
例如,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可以提高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从而增加总产量。
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市场需求的变化也会对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产生影响,通过引导企业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上做出调整。
总之,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相对大小和变化趋势直接影响着总产量的水平和增长速度。
通过对这三个指标的分析和优化,企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益和利润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和满足用户需求。
同时,政府也可以在制定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时考虑这些指标,以促进经济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
论述: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特点
定义:
总产量是指某一时间内生产要素所能生产的全部产量,用TP表示,如果资本看做是固定的,那么这时的总产量叫劳动总产量。
平均产量用AP表示,一种要素的平均产量是总产量除以要素的投入量。
劳动的平均产量等于劳动的总产量/劳动投入量,
边际产量用MP表示,一种要素的边际产量是该要素的增量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
特征:
(1)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向右上方倾斜,而后向右下方倾斜,即先上升而后分别下降。
(2)总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
边际产量是总产量的一阶导数,所以边际产量的变化与总产量的增减变化是一致的,当边际产量大于0时,总产量是增加的,当边际产量小于0时,总产量就减少。
(3)总产量与平均产量的关系:平均产量是总产量与该要素投入量的比值,所以某一点平均产量是总产量都等于该店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当他们相切时,平均产量最大。
(4)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二者都是先上升后下降,但边际产量上升和下降的速率都比平均产量快,平均产量上升,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当平均产量下降时,平均产量大于边际产量。
所以边际产量与与平均产量相交于平均产量的最高点。
见下图
生产阶段的划分
相交前,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MP> AP),平均产量曲线是上升的;
相交后,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MP< AP)平均产量曲线是下降的;
相交时,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MP= AP)
第I区域:TP>MP>AP
第II区域:TP>AP>MP
第III区域:TP>AP>MP
最佳生产区域条件:MP=AP MP=0 (P1<P<P2)
三个产量在I区域TP>MP>AP 在II区域边际产量总快于平均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