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卷附答案解析
- 格式:pdf
- 大小:137.08 KB
- 文档页数:8
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卷附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伯中幼警敏嗜学,不以食息废,口不绝吟讽,精思妙契①,至忘寒暑。
幼时,大父②庄山藏书万卷,窃读殆遍,大父久而方觉已,甚奇之。
受学于季大父主静公。
公善诱导,居尝举所见宋儒诸老,宿德仪型③,嘉言善行④,令人竦然⑤。
伯中益自刻苦。
父万安公,清旷不仕,家仅给无余。
独处一室,隘甚,人不能堪。
晨起供洒扫,园疏厨灶之下,书册不离手。
箪瓢饮,炊菽数边⑥,且啖且读,未尝知味。
天文、地理、兵刑、历律,靡不精究。
(注释)①精思妙契:精心思考,神妙契合。
②大父:祖父。
下文“季大父”即叔祖父。
③宿德仪型:以年老有德者做典范。
④嘉言善行: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⑤竦然:恭敬的样子。
⑥箪瓢饮,炊菽数边:吃一算饭,喝一瓢水,只以一些菽豆为食。
这里都是指清苦的生活。
(1)下列对文中“大父久而方觉已”一句的分析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句中的“已”是句末语气词,在句中无实意。
B.句中的“而”,是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才。
C.句中的“觉”应读“jué”,与“觉悟”的“觉”意思相同。
D.这句话应翻译为“祖父过了很久才发觉”。
(2)仔细阅读选文,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选文中伯中最终能学有所成的具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用四字词概括)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増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题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公遂止。
或曰:“土可垒山。
”公善之,欲行。
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
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节选自《新百喻经》)(注)①治:修建。
②颠踬:被东西绊倒。
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
④寝:停止。
(1)解释文中划线词的含义。
①欲凿池欲:②或曰或:(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3)请结合鲁公治园的行为表现,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1)下列句中划线字读音不同的一项是()A.乐亦在其中乐善好施B.曲肱而枕之迂回曲直C.同舍生皆被绮绣舍生取义D.右备容臭乳臭未干(2)下列句中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主人日再食食:食物B.媵人持汤沃灌汤:热水C.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同“肢”D.略无慕艳意慕艳:羡慕(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甲、乙两文段中,宋濂和孔子在物质生活享受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这体现了他们怎样的人生追求?3.阅读下面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郑板桥开仓济民郑燮(xiè),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重点字词(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守:(2)越.明年越:(3)予观夫巴陵胜状胜状:(4)衔.远山,吞长江衔:(5)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晖:(6)前人之述备.矣备:(7)连月不开开:(8)山岳潜形形:(9)薄.暮冥冥薄:(10)郁郁..青青郁郁:(11)渔歌互答答:(12)宠辱偕.忘偕:(1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2.通假字(1)百废具兴同,释义:(2)属予作文以记之同,释义:3.古今异义(1)增其旧制.古义:今义:(2)属予作文..以记之古义:今义:(3)春和景.明古义:今义:(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义:今义:(5)则有去国.怀乡古义:今义:(6)微.斯人古义:今义:4.一词多义(1)观①予观.夫巴陵胜状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或①而或.长烟一空②或.异二者之为7.句子翻译(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属予作文以记之。
(4)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览物之情,得无异乎?(6)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7)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8)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9)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10)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1)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1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5)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16)噫!微斯人,吾谁与归?8.重点字词(1)环.滁皆山也环:(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3)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泻:(4)峰回.路转回:(5)作.亭者谁作:(6)名.之者谁名:(7)太守自谓..也自谓:(8)醉翁之意.不在酒意:(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10)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开:(11)云归而岩穴暝暝:(12)晦.明变化者晦:(13)野芳.发而幽香芳:(14)佳木秀.而繁阴秀:(15)临溪而渔渔:(16)杂然..而前陈者杂然:(17)颓然..乎其间者颓然:(18)树林阴翳翳:(19)太守谓.谁谓:9.古今异义(1)山间之四时.也古义:今义:(2)射.者中,弈者胜古义:今义:10.一词多义(1)归①云归.而岩穴暝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2)谓12.特殊句式(1)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句式:(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句式:五、翻译13.句子翻译。
专项复习(七)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天镜园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
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
轻舠飞出,牙人⑥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人曰:“捞笋!”鼓枻⑦飞去。
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浴凫堂:天镜园中一个堂名。
②樾(yuè):树荫。
③兰荡:湖名。
④明瑟:明净新鲜。
⑤破塘: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
⑥牙人:商人。
⑦枻(yì):船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字俱.碧鲜俱:都(2)每岁.春老岁:年飞出轻舠:小船(3)轻舠..(4)无可名.言名:说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无可名.言名.之者谁B.鱼鸟藻荇类若.乘空猛浪若.奔C.一.泓漾之而或长烟一.空D.破塘笋必道.此道.不通,度已失期(解析:A.说出/命名;B.好像;C.数字“一”/全;D.经过/道路。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这笋)形状像象牙,像雪一样白,像花藕一样鲜嫩,像蔗糖一样甜。
4.选文描写了哪两个生活场面?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在文中描写了读书堂中、仆人捞笋两个场面。
流露出作者对天镜园的喜爱,以及沉醉于美景的愉悦之情。
附参考译文:天镜园的浴凫堂,(有)高耸的槐树,茂密的竹子,树荫层层叠叠,面对着兰荡湖闲坐,(只见)一泓(湖水)微波荡漾,水清木秀,游鱼飞鸟,还有那水中的藻荇,都像是浮在空中一样。
我在里边读书,绿色满头满脑地向我扑来,在幽静的窗边打开书本,好像每个字都是碧绿新鲜的。
每年春末,(载着)破塘笋(的小船)必定经过这里。
轻舟飞出,商人就选择最大的一株笋抛掷到水面上,并向园中人叫道:“捞笋!”然后划桨飞一样离开。
园丁划着小舟把笋拾起来。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试题含答案一、(16分)【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节选自《岳阳楼记》)【乙】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
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遗留)祸。
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
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
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节选自《过庭录》)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属.予作文以记之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横无际涯..际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滕子京负.大才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自庆帅谪.巴陵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故.《记》中云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
3.【甲】文第2段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写洞庭湖景象,分别突出了它怎样的特点?(3分)4.【立德树人·人格魅力】范仲淹撰写《岳阳楼记》的目的是什么?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可以看出范仲淹具有怎样的思想境界?(4分)答案:1.(1)同“嘱”,嘱托(2)边际(3)依仗(4)贬官(5)所以2.(1)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一、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曹公有马鞍在库,为鼠所伤,库吏惧,欲自缚请死,冲谓曰:“待三日。
”冲乃以刀穿其单衣,若鼠啮者入见谬①为愁状。
公问之,对曰:“俗言鼠啮衣不吉,今儿衣见啮,是以忧。
”公曰:“妄言耳,无苦。
”俄而库吏以啮鞍白②,公笑曰:“儿衣在侧且啮,况鞍悬柱乎。
”竟不问。
(节选自冯梦龙《智囊》,有删改)【注释】①谬:装作。
②白:禀告,报告。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为.鼠所伤____________(2)竟.不问______________2. 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若鼠啮者入见谬为愁状3.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曹冲是个怎样的人。
二、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魏将吴起为西河守,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卧不设席,行不乘骑,亲裹赢粮①,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②者,起为吮之。
卒母闻而哭之。
或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也?”母曰:“非然也。
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③,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用兵廉平,得士卒心,使守西河,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
(节选自刘基《百战奇略》,有删改)【注释】①赢粮:余粮。
②疽(jū):毒疮。
③旋踵:掉转脚跟。
指退缩。
4. 对文中画线句的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子/ 卒也/ 而将军自吮其疽/ 何哭也?1B. 子卒也而将军/ 自吮其疽/ 何哭也?C. 子/ 卒也/ 而将军自吮/ 其疽何哭也?D. 子卒也/ 而将军自吮/ 其疽何哭也?5.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侯以吴起用兵廉平,得士卒心,使守西河。
6. 吴起何以能够在诸侯之战中胜率这么高?三、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管仲得其所欲齐桓公因鲍叔之荐,使人请管仲于鲁①。
施伯②曰:“是固将用之也,夷吾③用于齐,则鲁危矣,不如杀而以尸授之。
”鲁君欲杀仲,使人曰:“寡君欲亲以为戮如得尸犹未得也。
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检测试卷附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走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乙】初,范文正公①眨饶州,朝廷治朋党②,士大夫莫敢往别,王质独扶病③饯于国门。
大臣责之日:“君乃长者也,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
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注】①范文正公:范仲淹谥号文正。
②朋党:专有名词,古代特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已而结合起来的集团。
③扶病:抱病,带病。
(节选白《湖水燕谈录》)(1)下列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B. 王质独扶病饯于国门(贵贱)C. 先天下之忧而忧(....前)D. 公之赐质厚矣(赏赐)(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 大臣/责之/日C. 士大夫/莫/敢往别D. 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3)下列对【甲】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咦项是()A.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啊!如果没有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B. 是进亦忧,退亦忧。
——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
C.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D. 然则何时而乐?——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甲】文作者假托“古仁人”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及“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
B. 【乙】文主要叙述范仲淹遭贬谪之际,朝廷治理朋党之时,王质与众不同,抱病为范仲淹送行,并为能与范仲淹相提并论为荣。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二十一、阅读范仲淹《岳阳楼记》,完成1~4题。
(16分)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 )巴陵郡。
越( )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 )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 )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 )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 )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也,前人之述备( )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 )潇湘,迁( )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阴风怒号,浊浪排( )室,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 )国( )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 ),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 )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 ),锦鳞( )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 )长烟一( )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 )辱偕( )忘,把( )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 )古仁人之心,或( )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 )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 )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 )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B.览物之情/妻之美我者C.属予作文以记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D.南极潇湘/初极狭,才通人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倒装句,起突出强调作用,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微斯人,吾与谁归”。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题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那?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竹工破之,用代陶瓦。
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
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滴居之胜概也。
(选自(王禹偁的《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3)不可具.状()(4)公退之暇,被.鹤氅()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①后天下之乐而.乐B. ①以.其价廉而工省也②烟云竹树而.已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①处江湖之.远 D ①然.则何时而乐耶②竹工破之.②子声丁丁然.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2)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4.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题。
(14分)【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节选自苏轼《放鹤亭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杂然..而前陈者杂然:__众多而杂乱的样子__(2)狎.而玩之狎:亲近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专项训练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2.予观夫巴陵胜状..3.横无际涯..4.朝晖.夕阴5.连月不开.6.浊浪排空..7.薄暮..冥冥8.春和景.明9.波澜不惊.10.沙鸥翔集.11.宠.辱偕忘12.把.酒临风1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14.微.斯人,吾谁与归15.望之蔚然..而深秀者16.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1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18.野芳.发而幽香19.负.者歌于途20.伛偻..提携21.泉香而酒洌.22.杂然而前陈.者23.觥.筹交错24.苍颜..白发25.树林阴翳26.湖中人鸟声俱绝.27.雾凇沆砀..28.惟.长堤一痕29.余强.饮三大白而别30.及.下船二、解释下列通假字1.属.予作文以记之2.百废具.兴3.玉盘珍羞.直万钱三、一词多义1.以属予作文以.记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观予观.夫巴陵胜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一长烟一.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4.开连月不开.开.我东阁门5.极此乐何极.南极.潇湘6.或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7.为或异二者之为.全石以为.底8.空浊浪排空.长烟一空.9.通政通.人和北通.巫峡10.和政通人和.至若春和.景明11.而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朝而.往,暮而归而.不知人之乐12.归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云归.而岩穴暝13.谓太守谓.谁太守自谓.也14.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溪而渔四、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微.斯人古义:今义:2.气象..万千古义:今义:3.越.明年古义:今义:4.增其旧制.古义:今义: —5.前人之述备.矣古义:今义:6.至若春和景.明古义:今义: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义:今义:8.则有去.国怀乡古义:今义:9.则有去国.怀乡古义:今义:10.沙鸥翔集.古义:今义: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释义1.百废.具兴2.滕子京谪守.巴陵郡3.然则北.通巫峡4.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5.先.天下之忧而忧6.后.天下之乐而乐7.山.行六七里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9.名.之者谁10.故自号.曰醉翁也11.杂然而前.陈者12.大雪..三日六、辨析下列文言句式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3.微斯人,吾谁与归4.行者休于树5.属予作文以记之七、重点句子翻译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面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属予作文以记之.前人之.述备矣B.去.国怀乡少时,一狼径去.C.不以.物喜挟天子以.令诸侯D.或.异二者之为一食或.尽粟一石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微斯人,吾谁与归?3.下面对文章内容与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简要记述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以及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因此,在后文中,作者详写楼和湖,概括地写景,最后落脚在言志抒情。
B.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选文第二段所描写的洞庭湖的景色、气势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壮阔、浩淼的特点。
C.“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一句运用借代和对偶的修辞手法,以鸥、鱼之动态,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喜。
D.作者认为,只要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就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10篇练习题汇编一、孔子贫且贱。
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史①,料量平②;尝为司职吏③而畜蕃息。
由是为司空。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
孔子去。
弟子曰:“可以速矣。
”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④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舍《六艺》者折中⑤于夫子,可谓至圣矣!(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减)【注释】①季氏史:仓库管理员。
②料量平:出纳钱粮算量得准确清楚。
③司职吏:管理牧场的职务。
④祗回:相当于“低回”。
流连,盘桓。
祗,恭敬。
⑤折中:调和取证。
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尝为季氏史尝:(2)齐人称之称:(3)高山仰止仰:(4)适鲁适: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3. 孔子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体现哪些方面。
【答案】1. (1). 曾经(2). 称道称赞(3). 仰慕敬仰(4). 到(来到)2. 孔子是一介平民百姓,(他的思想)流传了十几代,求学的人都很尊敬推崇他。
3. ①做事认真尽忠职守;②学习专注而深入;③处变不惊有定力;④思想学说影响深远。
【译文】孔子早年生活,既穷苦又没地位。
等到成年以后,曾经担任过仓库管理员,出纳钱粮算量得准确清楚;曾经担任过管理牧场的小职务,而场中牲口就越养越多。
因此他出任主管营建的司空。
孔子三十五岁时,鲁国发生动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助昭子结识景公。
孔子和齐国的乐官之长讨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专心地把它学起来,三个月期间,吃饭时连肉味都觉不出来了,齐人都很称道这件事。
九上古文阅读理解〔含答案〕 一、岳阳楼记1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百废具兴.〔兴办〕 C.春和景,明〔日光〕2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增其旧制.〔制度〕 C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3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百废具兴〔都,全〕 C.连月不开.〔开放〕4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此那么岳阳楼之大理.也〔雄伟壮观的景象〕 C.日星隐曜.〔光辉〕5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横无际涯.〔天涯〕 C.波澜不惊,〔惊动〕6 .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不以物喜〞中的“以〞 A ,以其境过清B .策之不以其道 C .7 .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于〞与“多会于此〞中的“于〞 A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8 .以下句子中加点“之〞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前人之述备矣B.属予作文以记之.C,或异二者之.为 D.先天下之.忧而忧 9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章第一段记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和作者作记缘由.B.文章第二、三、四段着重描写洞庭湖景色的阴晴变化,以引出迁客骚人或忧或喜的心情.C.第五段作者从侧面阐述观点,表达了自己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D.文章骈散结合,长短相间,错落有志,读来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 10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章开头就切入正题,“谪守〞二字,为全篇议论奠定了基调.B.第五段是全篇重心,以“嗟夫〞开启,转为描写和抒情,点明全篇主旨.C.本文虽名为“记〞,却不拘泥于唐代亭台楼阁记以记叙为主,抒情、议论为辅的体式, 而是吸收了骈文赋体对偶的句式特点,强化了议论、抒情色彩.D.本文的另一目的是含蓄地劝慰滕子京,要他心怀天下,先优后乐. 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古文语句的大意.〔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译文:〔2〕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 译文: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文:〔4〕商旅不行,橘倾楫摧.〔〕B.前人之述备.矣〔准备〕D .微斯人,吾谁与归.〔归附〕〔〕 B.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景,好景色〕 D .微斯人,吾谁与归?〔无,没有〕〔〕B.朝晖夕阴〔日光〕 D.浊浪挑空〔冲向天空〕〔〕B.前人之述备.矣〔全面,详尽〕 D.沙鸥翔集..〔鸟儿聚集〕〔〕B.南极潇湘〔尽,直到尽头〕 D.宠辱偕忘〔一起〕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属于作文以.记之D.以塞忠谏之路 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B.战于长勺D.不求闻达于诸侯译文:〔5〕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译文:〔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8〕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1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 ?13 .选文中的“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什么不同?14 .朗读课文第3、4段,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迁客骚人怎样的心境?15 .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16 . “微斯人,吾谁与归? 〞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即本文的写作目的〕二、醉翁亭记6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于〞含义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行者休于 树B.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 两峰之间者C.负者歌于.途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7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而〞字与“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中的“而〞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 .佳木秀而繁阴C.先天下之忧而.忧D.由是那么生而.不用也8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之〞含义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1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名之者谁〔命名〕 C.野芳发而幽香〔香气〕2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盛行的样子〕 C.杂然市前陈者〔交错的样子〕3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林壑尤美〔山谷〕 C.佳木秀•而繁阴〔秀丽〕4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B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8 .云归而岩穴暝 〔昏暗〕 D.树林阴翳〔遮蔽〕〔〕9 .少饮辄醉〔就〕D.低偻提携〔牵扶,这里借指小孩〕〔〕10 宴酣之乐〔酣畅〕 D.太守谓谁〔是,为〕9 .对以下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本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和太守之乐,其实质都是与民同乐.B.作者在本文借寄情山水来表达对遭到贬谪的不满,抒发消极的情绪.C.文章第三段写滁人游、众宾欢、太守宴、太守醉四个画面.D.全文围绕“醉〞和“乐〞展开,写“乐〞正是为了写“醉〞. 10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章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缘由.B.文章第二段写山中朝暮、四时之景的不同.C.文章第三、四段先从侧面后从正面写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景.D.文章外表上句句记山水,实际上句句记亭,句句记太守. 11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本文先写醉翁亭四周的环境明白地道出文章的主旨.B.文章继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游山之乐无穷.C.再写百姓游玩、众宾宴饮、太守醉倒的场面,说明太守只在乎山水之乐.D.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1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古文语句的大意.(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文:(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4)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译文:(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6)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文:(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译文:13 .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 推出"醉翁亭的,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14 .本文多处提到 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 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志趣?15 .第234段开头的 假设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 这三段是根据怎样的顺序来写的?A .名之者谁 C.山间之四时也B.在乎山水之间也 D.而不知人之乐三、湖心亭看雪1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B. 是日,更定矣〔更加〕C.余孥一小舟〔携;带〕D.拥食衣炉火〔细皮毛衣〕 2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B.雾淞河蝇〔寒气弥漫的样子〕 D.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B.是日,更定矣〔判断动词〕D.问火姓氏,是金陵人〔他们的〕 〔〕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及友人“痴〞作铺垫B.第二段用白描手法描绘出西湖雪景的神采,并从正面衬托了西湖雪景的神韵C.第三段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情景D.第四段借舟子之口,含蓄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 .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一个“痴〞字,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B.借所写的雪景,寄托了天地人生两茫茫的深沉感慨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思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6 .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以下句子的大意.J 一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2〕雾淞沆碰,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3〕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4〕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5〕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7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分析他们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8 .结合全文分析“痴〞字的含9 .“雾淞沆硕……两三粒而已〞这几句用了什么写作技巧?有什么作用?10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 ?式结合语境,分析他们的深层内涵和表达 效果.A.是日更足矣〔止,停〕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色〕 3.以下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湖中弱得更有此人〔怎么〕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连词〕 4.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参考答案岳阳楼记1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百废具兴.〔兴办〕 C.春和景,明〔日光〕2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增其旧制.〔制度〕 C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3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百废只兴〔都,全〕 C.连月不开.〔开放〕4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此那么岳阳楼之大磔也〔雄伟壮观的景象〕 C.日星隐曜.〔光辉〕5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横无际涯.〔天涯〕 C.波澜不惊.〔惊动〕6 .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不以物喜〞中的“以“A ,以其境过清B .策之不以其道C .7 .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于〞与“多会于此〞中的“于' A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8 .以下句子中加点“之〞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B 〕A.前人之述备矣B.属予作文以记之.C,或异二者之.为D.先天下之.忧而忧 9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C 〕A.文章第一段记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和作者作记缘由.B.文章第二、三、四段着重描写洞庭湖景色的阴晴变化,以引出迁客骚人或忧或喜的心情.C.第五段作者从侧面阐述观点,表达了自己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D.文章骈散结合,长短相间,错落有志,读来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 10. 10.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B 〕A.文章开头就切入正题,“谪守〞二字,为全篇议论奠定了基调.B.第五段是全篇重心,以“嗟夫〞开启,转为描写和抒情,点明全篇主旨.C.本文虽名为“记〞,却不拘泥于唐代亭台楼阁记以记叙为主,抒情、议论为辅的体式, 而是吸收了骈文赋体对偶的句式特点,强化了议论、抒情色彩.D.本文的另一目的是含蓄地劝慰滕子京,要他心怀天下,先优后乐. 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古文语句的大意.〔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译文: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2〕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 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B 〕B.前人之述备.矣〔准备〕 D .微斯人,吾谁与归.〔归附〕〔A 〕B.予观夫巴陵胜状,〔胜景,好景色〕 D .微斯人,吾谁与归?〔无,没有〕〔C 〕B.朝晖夕阴〔日光〕 D.浊浪排空〔冲向天空〕 〔D 〕B.前人之述备.矣〔全面,详尽〕 D.沙鸥翔集,〔鸟儿聚集〕〔C 〕B.南极潇湘〔尽,直到尽头〕 D.宠辱偕忘〔一起〕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 〕 属于作文以.记之D.以塞忠谏之路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C 〕 B.战于长勺D.不求闻达于诸侯〔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他们欣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够没有差异吗?〔4〕商旅不行,橘倾楫摧.译文:经商的旅客不能行走,桅杆倾倒,船桨折断.〔5〕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译文: 浮动〔在水面上〕的光如跳跃的碎金,平静的月影像沉入水底的白璧.〔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不因外物之忧、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外物之劣、个人之失而悲.〔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文: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8〕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如果〕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1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答:这是作者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是对儒家传统的“与民同乐〞观念的开展,更具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13 .选文中的“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什么不同?答:迁客骚人:阴风苦雨就悲,风和日丽就喜,即“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悲喜.表现博大的胸襟.无论在朝还是在野,忧君忧民之心不改,有“先忧后乐〞的远大抱负.14 .朗读课文第3、4段,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其中蕴含着迁客骚人怎样的心境?答:这两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第3段描绘了一幅“洞庭风雨图〞,第4段描绘了一幅“洞庭春晴图〞.迁客骚人的心境,照应着景物,与之共悲欢.第3段表现出远谪的悲苦、郁闷之情;第4段,表现出迁客骚人心旷神怡、遗忘得失宠辱不惊的乐观情怀.15 . “微斯人,吾谁与归?〞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即本文的写作目的〕答:1.表现作者以“古仁人〞自比旷达胸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远大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含蓄委婉的勉励滕子京希望他有古仁人之心,不要为一时受辱而心灰意冷,应存高远,胸怀天下.16 .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答:从全文看,本文写景、抒情、议论是融为一体的.如第2段概写洞庭景物后,以然那么〞一转, 接以提问式的议论;第3段写洞庭风雨、第4段写洞庭春晴,后面都接以抒情;第5段那么以嗟夫〞开头,表现出强烈的抒情色彩,然后又接以整段的议论,议论中含有抒情的色彩.文章最后又归于单纯而强烈的抒情一一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样,写景、议论与抒情相互映衬,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醉翁亭记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C 〕A.名之者谁〔命名〕B.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C.野芳发而幽香〔香气〕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6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于〞含义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行者休于.树B.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C.负者歌于.途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7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而〞字与“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中的“而〞意思相 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 .佳木秀而繁阴 C.先天下之忧而.忧D.由是那么生而.不用也8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之〞含义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 .名之者谁B.在乎山水之间也 C.山间之四时也D.而不知人之乐9 .对以下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本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和太守之乐,其实质都是与民同乐.B.作者在本文借寄情山水来表达对遭到贬谪的不满,抒发消极的情绪.C.文章第三段写滁人游、众宾欢、太守宴、太守醉四个画面.D.全文围绕“醉〞和“乐〞展开,写“乐〞正是为了写“醉〞. 10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章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缘由.B.文章第二段写山中朝暮、四时之景的不同.C.文章第三、四段先从侧面后从正面写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景.D.文章外表上句句记山水,实际上句句记亭,句句记太守. 11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C 〕A.本文先写醉翁亭四周的环境明白地道出文章的主旨.B.文章继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游山之乐无穷.C.再写百姓游玩、众宾宴饮、太守醉倒的场面,说明太守只在乎山水之乐.D.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1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古文语句的大意.(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译文: 山势回环,山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上边的, 是醉翁亭啊.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文: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啊.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文: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2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盛行的样子〕 C.杂然而前陈者〔交错的样子〕3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林壑尤美〔山谷〕C.佳木秀•而繁阴〔秀丽〕4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泉香而酒洌.〔水〔酒〕清〕〔A 〕D.树林阴翳〔遮蔽〕〔C 〕B.少饮辄醉〔就〕D .低偻提携〔牵扶,这里借指小孩〕〔B 〕B.云归而岩穴暝 〔昏暗〕 B.宴酣之乐〔酣畅〕 D.太守谓谁〔是,为〕B 〕C.颓然乎其间者〔精神不振的样子〕〔4〕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译文: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就昏暗了. 〔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文: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6〕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译文:树林茂密荫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译文: 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快乐的,是太守啊. 13 .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 推出"醉翁亭的,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答:文章第1段,以 环滁皆山也〞总起,仿佛是一个航拍的全景镜头. 然后再逐层拉近,渐次推出 西 南诸峰〞、琅哪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 ,最后定格在 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第效果: :这样如层层剥笋,最后亮出主景,既准确交代了醉皆 ?亭的地理位置 ,又给人以移步换景、 身临其境、 耳目一新的感觉.14 .课文第2、3、4段开头的 假设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 这三段是根据怎样的顺序 来写的?答:课文第2、3、4段开头,分别用了 “假设夫〞 “至于〞 “已而〞等表示转接的词语,起到了标 记语意转变的作用.第 2段写山中朝暮、四时景物变化之美 ,第3段写滁人游、太守宴,第4段 写游归,主要探讨了几种乐的境界 ,点明太守是谁,收束全文.这三段是根据写景 --写人--写 “乐〞的顺序写的,脉络清楚,层次清楚.15 .本文多处提到 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 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志趣? 答:本文共出现了 10个“乐〞字,其中有7个集中在最后一段.归结起来,这些“乐〞有:1.山水之乐;2.宴饮之乐:3.禽鸟之乐;4.滁人之乐;5.太守之乐、.志趣: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 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湖心亭看雪1.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B.是日,更定矣〔更加〕C.余孥一小舟〔携,带〕D.拥食衣炉火〔细皮毛衣〕3.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第一段交代游西湖的时间和环境,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及友人“痴〞作铺垫B.第二段用白描手法描绘出西湖雪景的神采,并从正面衬托了西湖雪景的神韵C.第三段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情景D.第四段借舟子之口,含蓄表达了文章的主旨7 .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C)A.是日更定.矣〔止,停〕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色〕 4.以下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怎么〕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连词〕6.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 B.雾淞旗硕〔寒气弥漫的样子〕 D.是金陵人,客,此〔客居〕〔B. 是日,更定矣〔判断动词〕 D.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他们的〕(B )A. 一个“痴〞字,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8 .借所写的雪景,寄托了天地人生两茫茫的深沉感慨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思念故国的淡淡愁绪9 .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以下句子的大意.(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译文: 连续下了三天大雪,西湖中人、鸟、声音都没有了.(6)雾淞沆碰,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译文:寒气弥漫,白茫茫的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7)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译文: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8)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他们)看到我十分快乐,说:"湖中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人!〞(9)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船夫不停地小声念叨:“别说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10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他们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答: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后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村.此语从金陵人口中呼出,实那么也是作者的心语.联系前文,作者以为他自己是“独往湖心亭看雪〞金陵人也一定自负地认为他们来湖心亭看雪是唯一的.不会有第二拨人.但双方的“独〞,都被对方的到来消解了,所以有惊讶之语;联系后文,舟子的喃喃之语,以第三者的身份整合了作者与客人谁更“独〞、谁更“痴〞的问题,实那么是“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以另一种形式的回响.“金陵人〞更潜藏着故国之思.这种错落互见的表现手法,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又明快,又含蓄深婉.11 .结合全文分析“痴〞字的含义答:作者的“痴〞表现在:① 痴行,“独往湖心亭看〞强饮三大白〞,表现出特立独行、率性任真的一面.②痴景,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③ 痴,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无限的怅惘、哀愁和对故国的无限思念.12 .“雾淞沆硕……两三粒而已〞这几句用了什么写作技巧?有什么作用?答:用白描的手法,妙用量词“痕〞“点〞“芥〞“粒〞,把长堤、湖心亭、船和舟中人,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一幅水墨画,有很强的视觉效果.把雪笼西湖、水天之间白茫茫的景色衬托得淋漓尽致.。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共120分) 得分:班级:姓名:学号:二十二、岳阳楼记范仲淹请在空白处解释原文中的加点词。
(答案详见“参考译文”中标注的黑体字)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yín)雨霏霏(fēi),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 īng)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参考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到岳州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滕子京)嘱咐(我)写了一篇文章用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一湖。
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水波浩大,宽阔无边。
早晚阴晴多变,气象万千,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虽然如此,那么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和文人,大多在这里聚会。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期末专项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考试范围:九年级上、下册阅读《曹刿论战》,回答各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
(1)鄙:(2)作: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仿照示例,完成题目。
请见——( )——参战——( )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题一、文言文阅读(2020·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阅读《岳阳楼记》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②若夫霪鱼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前人之述备.矣/众妙毕备.B .南极.潇湘/初极.狭C .薄.暮冥冥/不宜妄自菲薄.D .则有去.国怀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 .若/夫/淫雨霏霏C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D .然/则/何时而/乐耶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描写景象是为了引出“览物之情”。
B.文中的“迁客骚人”触景生情,因物(景)一暗一明而引发情一悲一喜。
这是作着反对的“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态度。
C.文中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极其自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悲喜之情。
D.文中大量运用四言对偶句,如“日星隐暱,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等,结构相同,整齐对称,增强了表达效果。
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人。
祖云,父溆,仕历州县令佐,世以儒学称。
贞元末,王叔文①于东宫用事,禹锡尤为叔文知奖,以宰相器待之。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
在道,贬朗州司马。
地居西南夷,士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
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
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②,必歌俚辞。
禹锡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郎署。
时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
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州西南极远,禹锡母八十有余必去不得,当与其子死决,医恐伤陛下孝理之风。
伏请屈法,稍移近处。
”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
”度无以对。
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
”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
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选自《旧唐书·刘禹锡传》有删改)注释:①王叔文:唐朝中期政治家,推行“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赐死。
②淫祠鼓舞:纵情击鼓舞蹈。
金陵五题·石头城①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②来。
注释:①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西清凉山一带,三国时期孙吴曾依石壁筑城。
②女墙:指石头城上的矮城。
(1)下列各项中对刘禹锡生平经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禹锡出生于书香门第,有家学渊源。
B.刘禹锡被王叔文重用,也因此牵连获罪。
C.刘禹锡在朗州独善其身,不与夷人交往。
D.刘禹锡晚年与白居易交厚,唱和往来。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3)参考词典解释,谈谈“右”字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1 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履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含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蔽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节选自宋深《送东阳马生序》)(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寓逆旅,主人日再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以中有足乐者以其境过清C.撰长书以为费军书十二卷D.言和而色夷政通人和(2)把“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是一篇临别赠言,作者借自己青少年时期从师求学的艰苦经历,勉励马生刻苦攻读,将来能够有所成就。
B.选文写作者在隆冬时行走在数尺深的大雪中,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到深山巨谷中潜心读书,条件极为艰苦。
C.现在的太学生有朝廷按时供给的粮食,有丰富的藏书可供诵读,有学官可供求教,生活和学习条件都很优越。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卷(满分:116分考试时间:45分钟)一、岳阳楼记(46分)1.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3分)(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若夫淫雨霏霏(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4分)(1)谪.守巴陵郡谪:(2)增其旧制.制:(3)予观夫巴陵胜.状胜:(4)横无际涯..际涯:(5)朝晖.夕阴晖:(6)南极.潇湘极:(7)迁.客骚人迁:(8)连月不开.开:(9)日星隐曜.曜:(10)樯倾.楫摧.倾:摧:(11)薄暮冥冥..怀乡去:国:..冥冥:(12)去国(13)至若春和景.明景:(14)沙鸥翔集.集:(15)锦鳞.游泳鳞:(16)岸芷汀.兰汀:(17)长烟一.空一:(18)宠.辱偕.忘宠:偕:(19)把.酒临风把:(2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21)或.异二者之为或: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4分)(1)百废具兴“”同“”,(2)属予作文以记之“”同“”,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5分)(1)微.斯人古义:今义:(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义:今义:(3)越.明年古义:今义:(4)增其旧制.古义:今义:(5)是进亦忧,退.亦忧古义:今义: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微斯人,吾谁与归?二、醉翁亭记(45分)1.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4分)(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4)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4分)(1)蔚然..而深秀者蔚然:(2)醉翁之意.不在酒意:(3)日出而林霏.开霏:(4)云归而岩穴暝.暝:(5)野芳.发而幽香芳:(6)伛偻..提携伛偻:(7)泉香而酒洌.洌:(8)山肴野蔌.蔌:(9)杂然而前陈.者陈:(10)宴酣.之乐酣:(11)弈.者胜弈:(12)觥.筹交错觥:(13)峰回.路转回:(1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3.辨析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
(13分)(1)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佳木秀.而繁阴()(2)归云归.而岩穴暝()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微斯人,吾谁与归.()(3)乐山水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4)谓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5)之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4分)(1)山.行六七里()(2)翼.然临于泉上()(3)名.之者谁()(4)故自号.曰醉翁也()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三、湖心亭看雪(25分)1.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断一处)(4分)(1)湖中人鸟声俱绝(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5分)(1)拥.毳衣炉火拥:(2)余拏.一小舟拏:)(3)雾凇沆砀..更有此人焉得更:..沆砀:(4)焉得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2分)(1)余.住西湖古义:今义:(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今义: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2分)(1)大雪.三日()(2)与余舟一芥..()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解析【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卷(满分:116分考试时间:45分钟)一、岳阳楼记(46分)1.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3分)(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若夫/淫雨霏霏(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4分)(1)谪.守巴陵郡谪:贬官(2)增其旧制.制:规模(3)予观夫巴陵胜.状胜:美好(4)横无际涯..际涯:边际(5)朝晖.夕阴晖:日光(6)南极.潇湘极:至、到达(7)迁.客骚人迁:贬谪、降职(8)连月不开.开:指天气放晴(9)日星隐曜.曜:光芒(10)樯倾.楫摧.倾:倒下摧:折断(11)薄暮冥冥..怀乡去:离开国:指国都..冥冥:昏暗(12)去国(13)至若春和景.明景:日光(14)沙鸥翔集.集:停息(15)锦鳞.游泳鳞:代指鱼(16)岸芷汀.兰汀:小洲(17)长烟一.空一:全(18)宠.辱偕.忘宠:荣耀偕:一起(19)把.酒临风把:持、执(2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21)或.异二者之为或: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4分)(1)百废具兴“具”同“倶”,全、皆(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5分)(1)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今义:细小(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义:景象今义:观看(3)越.明年古义:到今义:跨过(阻碍),跳过(4)增其旧制.古义:规模今义:制度(5)是进亦忧,退.亦忧古义:指“处江湖之远”(或: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指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今义:后退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界环境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替君主担忧。
(5)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二、醉翁亭记(45分)1.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4分)(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4)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4分)(1)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茂盛的样子(2)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意趣,情趣(3)日出而林霏.开霏:弥漫的云气(4)云归而岩穴暝.暝:昏暗(5)野芳.发而幽香芳:花(6)伛偻..提携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7)泉香而酒洌.洌:清(8)山肴野蔌.蔌:菜蔬(9)杂然而前陈.者陈:陈列,摆开(10)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11)弈.者胜弈:下棋(12)觥.筹交错觥:酒杯(13)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1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居高面下3.辨析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
(13分)(1)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茂盛)(2)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返回)微斯人,吾谁与归.(投靠,依附)(3)乐山水之乐.(乐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乐)(4)谓太守自谓.也(命名)太守谓.谁(为,是)(5)之山之僧.曰智仙也(结构助词,的)名之.者谁(代词,代指醉翁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4分)(1)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2)翼.然临于泉上(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3)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4)故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取名,称呼)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啊。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啊!(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要说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自暗而明、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三、湖心亭看雪(25分)1.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断一处)(4分)(1)湖中/人鸟声俱绝(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5分)(1)拥.毳衣炉火拥:裹、围(2)余拏.一小舟拏:撑(船)(3)雾凇沆砀..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4)焉得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2分)(1)余.住西湖古义:人称代词,我今义:剩下(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今义:白色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2分)(1)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语,下大雪)(2)与余舟一芥..(名词作状语,像一根小草般微小)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只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3)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