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治疗
15
诊断
根据症状、体征,结合听力学检查可做 出诊断。必要时可在无菌下施行鼓膜穿 刺术以明确诊断。要注意病因诊断及鉴 别诊断。
16
鉴别诊断
1鼻咽部肿物:对成人的单侧分泌性中 耳炎,超过2~3周治疗仍不好转,应 认真询问病史,并检查鼻咽部,必要时 可做EB病毒检查和局部组织活检。鼻 咽部CT扫描和MRI检查可帮助诊断。
7
病理
咽鼓管功能不良,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当中耳内原有的气体逐渐 被吸收后,中耳腔内成为负压状态,导致中耳粘膜毛细血管扩张、 淤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强,造成中耳渗液增加。如果负压情况不 解决,进而使粘膜上皮增厚,促进上皮化生,鼓室前部低矮的假 复层柱状上皮转变为增厚的纤毛上皮,鼓室后部单层扁平柱状上 皮变为假复层柱状上皮,杯状细胞增多甚至出现分泌性特征,如 胞浆内出现分泌性的暗颗粒,并可见顶浆分泌现象。同时上皮下 病理性腺体组织形成,固有层血管周围出现以淋巴细胞及浆细胞 为主的圆形细胞侵润。疾病恢复期,腺体逐渐退化,分泌物减少, 粘膜恢复正常。 中耳内的液体多为漏出液、渗出液和分泌液的混合液体,因病情 不同而以某种成分为主。
分泌性中耳炎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最主要的:咽鼓管功能障碍,
咽鼓管是保持中耳内、外气压平衡的唯一通道,正常 生理状态时咽鼓管呈关闭状态,仅在吞咽、打哈欠的 一瞬间开放,调节中耳内的气压。咽鼓管功能障碍使 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当中耳内原有的空气逐渐被 吸收后,中耳腔内成为负压状态,导致中耳粘膜水肿, 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造成中耳渗液增加。粘 膜下炎症细胞和渗出液中的细胞中的耗氧量增大,进 一步加重了中耳腔的负压程度
3声阻抗:对该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鼓室导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