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传》文学常识共17页
- 格式:ppt
- 大小:2.44 MB
- 文档页数:17
《张衡传》1.三辅:三辅,又称“三秦”,汉朝以京兆尹(原为官名,汉朝也作政区名)、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
2.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补充: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1]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魏晋至明清时期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
3.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温柔宽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词比事,《春秋》教也。
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儒教国家化由此谓开端。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4.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5.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成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6.公府: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公署。
补充:秦代的三公指:宰相、太尉、御史大夫。
其中宰相拥有金印紫绶,简称“金紫”,借指高官显爵。
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唐宋的官服和佩饰。
因亦用以指代贵官。
7.两都: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
8.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9.官秩:官员的俸禄或官阶。
汉代太史公的官秩是六百石。
太守的官秩是两千石。
镌秩:减少俸禄,即降官。
10.帝引在帷幄:帷幄,皇宫。
帷幄有三个词义:①指帝王。
天子居处必设帷幄,故称。
②借指天子近侧或朝廷。
③指天子决策之处或将帅的幕府、军帐。
11.诡对:不用实话对答。
补充:廷对,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
12: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陈情表》中“拜臣郎中”,“郎中”为尚书省的署官。
13、豪右:豪门大户。
《张衡传》文言知识整理一、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员径八尺(员,通“圆”,圆周)2.形似酒尊(尊,通“樽”,酒器)3.一时收禽(禽,通“擒”,捉拿,擒拿)(二)古今异义1.常从容淡静(古义:言语举止适度得体。
今义: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2.举孝廉不行(古义:不去 ( 应荐 ) 。
今义:不可以。
)3.公车特征拜郎中(古义:特地征召。
今义:事物的特点、征象、标志等。
)(古义:指官职名称;今义:中医医生)4.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古义:篆,篆文。
文,通“纹”,花纹。
今义:汉字的一种书体,如大篆、小篆等。
)5.覆盖周密无际(古义:四周严密。
今义:周到细致。
)6.振声激扬(古义:激越、传扬。
此指清脆响亮。
今义:激动昂扬或激励使振作起来。
)7.寻其方面(古义:方向。
今义: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8.衡下车,治威严(古义:官吏初到任。
今义:从车上下来。
)9.上下肃然(古义:整肃,老实收敛的样子。
今义:十分恭敬的样子,如:肃然起敬。
)10.中有都柱(古义:大,音dū。
又如:军惊而坏都舍。
今义:都市;或用作表范围的副词 ( 音dōu ) 。
)11.不好交接俗人(古义:结交;今义:移交和接替)(三)词类活用1.时天下承平日久(名词作状语,当时。
)2.衡少善属文(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
)3.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
)4.妙尽璇机之正(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研究透了;形容词作名词,正确的道理。
)5.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
)(四)一词多义1公连辟公府不就(名词,指三公。
公府,三公的官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名词,古代五等爵位 ( 公侯伯子男 ) 之一。
此指鲁庄公。
)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名词,对尊长或平辈人的尊称。
)便可白公姥(名词,称丈夫的父亲。
)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词作名词,公正无私的人。
)公车特征拜郎中(形容词,公家的。
)公然抱茅入竹去(副词,公开。
)公私之积,犹可哀痛(与私相对,属于国家的)邪曲之害公也(公正、公正的人)残贼公行(公然、公开地)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秦穆公)脚著谢公屐(对人的尊称)2 辟连辟公府不就(征召)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唇吻翕辟(开,打开)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开辟,开设)辟邪说(排除,驳斥)疆土之新辟者(开垦)3 征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名词,证据,征验。
14、古代退休的说法:、致事、致位(致是交还的意思)、谢事、乞骸骨、告老等.《张衡传》文学文化常识1、太学是西汉汉武帝时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明清时最高的学府是国子监。
2、五经:汉武帝时将定名为“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3、六艺:《张衡传》中“遂通五经、贯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4、汉代选官制度有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的科目主要有孝廉(孝敬廉洁者)、秀才(才能优秀者)、明经(通晓经义者)、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等;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5、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 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清对举人的雅称.6、秀才:东汉时为避讳光武帝刘秀,改称“茂才”,原指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明、清时,秀才是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后也泛指读书人。
7、公车:汉代官署名称,设公车令.汉朝时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的代称.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同各省举人云集北京参加会试,上皇帝方言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提出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8、班固著有《汉书》,他的《两都赋》,分别是《东都赋》《西都赋》。
9、洛阳纸贵出自西晋左思所撰写的《三都赋》,分别是《魏都赋》、《蜀都赋》、《吴都赋》,这一成语形容作品盛行一时。
10、太史令:东汉时掌管天文、历数的官,与西汉以前掌管天象历法兼有修史之责的太史令职责不完全相同。
11、豪右,豪族大户,指权势盛大的家族;贫民被称为闾左。
12、下车:官员初到任。
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
张衡传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一)作者与作品1.范晔,南朝宋代史学家、文学家。
字蔚宗,顺阳人。
少勤奋好学,善写文章,精通音律。
做过宣城太守。
2.《后汉书》,以《东观汉记》为基础编写而成的历史名著。
“前四史”之一。
《后汉书》作者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人,历史学家。
博涉经史,善属文,能隶书,晓音律。
始为尚书吏部郎,后左迁宣城太守。
不得志,乃删众家汉书,成一家之作。
累迁太子左卫将军,意志不满,与鲁国孔熙选谋逆,伏诛。
初中课文《乐羊子妻》变节选自《后汉书》。
二). 文史专名(1) 五经:《诗》、《书》、《易》、《礼》、《春秋》(2)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4)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国志》。
三)关于官职任命、调动、贬谪等的词语。
1举:推荐。
(被)举荐任官。
(“举孝廉不行”)2行:去应荐。
3辟:征召,召来授官。
(被)召。
(“连辟公府不就”)4就:就职,任职。
5召:召请来授官。
(“累召不应”)6应:应职,接受官职。
7拜:任命,授给官职。
(“拜为上卿”)8迁:调动官职。
(“再迁为太史令”)左迁,降职贬官。
9转:调动官职。
(“再转复为太史令”)10徙:调动官职。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11出:离京去外地为官。
(“出为河间相”)12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下国伊始”、“衡下车”)13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
(“视事三年”)14除:拜官。
除去旧职任新职。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15乞骸骨:请求辞职,告老还乡。
(“上书乞骸骨”)四)官职、年号、地名、学校及相关用语。
1.官职(1)孝廉:(2)公府:官署。
指三公的官署。
东汉以太尉(掌管军事)、司徒(掌管政事)、司空(掌管工程)为三公,是当时最高的官。
(4)公车:(5)郎中:官名。
(6)太史令(7)河间王(刘政)的相,类似太守。
(8)国王:(9)尚书:二.通假字:1.员径八尺:“员”通“圆”2.傍行八道:“傍”通“旁”3.收禽:逮捕。
张衡传文言知识整理(总1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张衡传》文言知识整理【原文】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欲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译文】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
张衡年轻时就善于写文章,到西汉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考察、学习,并趁此机会前往京城洛阳,到太学观光、学习,于是通晓了五经、六艺。
《张衡传》文化常识(一)关于官职任命、调动、贬谪等的词语。
1.举:推荐。
(被)举荐任官。
(“举孝廉不行”)2.行:去应荐。
3.辟:征召,召来授官。
(被)召。
(“连辟公府不就”)4.就:就职,任职。
5.召:召请来授官。
(“累召不应”)6.应:应职,接受官职。
7.拜:任命,授给官职。
(“拜为上卿”)8.迁:升迁。
(“再迁为太史令”)左迁,降职贬官。
9.转:平级调动官职。
(“再转复为太史令”)10.徙:调职,平级调动官职。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或有贬谪的意思。
(于是孔明废之为庶人,徙之汶山。
——《三国演义》)又如:徙放(流放);徙逐(放逐);徙废(贬谪废弃);徙锢(贬谪禁锢);徙边(将犯人流放边境服劳役)11.出:离京去外地为官。
(“出为河间相”)12.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下国伊始”、“衡下车”)13.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
(“视事三年”)14.除:拜官。
除去旧职任新职。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15.乞骸骨:请求辞职,告老还乡。
(“上书乞骸骨”)(二)官职、年号、地名、学校及相关用语。
1、官职(1)孝廉:被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
(2)公府:官署。
指三公的官署。
东汉以太尉(掌管军事)、司徒(掌管政事)、司空(掌管工程)为三公,是当时最高的官。
(3)大将军:位比三公。
(4)公车:官署,总领天下征召事务。
设公车令。
(5)郎中: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丞相、尚书、侍郎的高级官员。
(6)太史令:兼管天文和国史。
(7)河间王(刘政)的相,类似太守。
(8)国王:指河间王。
国,诸候国。
(9)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
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
魏晋以后,事实上即为宰相之任。
唐初秦王李世民曾任其职,后不复置,故唐代尚书省长官仅为左右仆射。
仆射:[púyè] 诸官之长称仆射。
2.年号纪年永元中阳嘉元年永和初元丰七年元和十年德二年3. 地名南阳西鄂人也三辅(京城附近的三个地区)河间相京师(京城)4.学校太学(最高学俯)(“今诸生学于太学”)观、游(指游学,考察学习)庠、序(学校)(“谨庠序之教”)国子监(明清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称监生)(“老监生”)教授、博士、直讲、助教(教学人员)四)关于文化常识 1. 文史专名(1) 五经:《诗》、《书》、《易》、《礼》、《春秋》(2)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张衡传知识点《张衡传知识点》张衡,字平子,是东汉时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科学方面,张衡最为人所称道的发明当属地动仪。
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同类仪器的出现早了约1800 年。
地动仪的造型精美,构思巧妙。
它由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形似酒樽,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如有地震发生,哪个方向发生震动,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吐出铜丸,落入蟾蜍口中,从而准确地判断地震的方位。
这一发明充分展示了张衡在天文地理方面的深厚造诣和卓越智慧。
张衡还对天文学有着深入的研究。
他著有《灵宪》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天地的生成、宇宙的演化以及日月星辰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他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星辰的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
他提出的“浑天说”,认为天就像一个鸡蛋,地就像鸡蛋中的蛋黄,居于天内。
这种观点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在文学方面,张衡同样有着出色的表现。
他的《二京赋》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被誉为汉赋中的经典之作。
《二京赋》在艺术形式上模仿班固的《两都赋》,但在思想内容上却有了很大的拓展和深化。
它通过对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的描绘,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奢侈腐败现象,表达了作者对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向往。
此外,张衡的《思玄赋》《归田赋》等作品也各具特色,展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高超的文学才华。
在政治上,张衡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
他曾多次上书皇帝,指出当时政治的弊端,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建议。
但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杂,他的许多建议并没有得到采纳。
尽管如此,他依然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尽心尽力。
张衡的成就不仅仅在于他的具体发明和著作,更在于他的治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他善于观察、思考,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观念。
他的成功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实践,才能在各个领域取得突破和创新。
张衡的贡献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