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五冷轧新技术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2.11 MB
- 文档页数:7
冷轧综述年产量80万吨冷轧板带钢车间设计1 综述1.1 我国冷轧带钢技术的发展历史1.1.1国际冷轧带钢技术的发展史钢的冷轧是在19世纪中叶始于德国,当时只能⽣产宽度20-25mm的冷轧钢带。
美国1859年建⽴了25mm冷轧机,1887年⽣产出宽度为150mm的低碳钢带。
1880年以后冷轧钢带⽣产在美国、德国发展很快,产品宽度不断扩⼤,并逐步建⽴了附属设备,如剪切、矫直,平整和热处理设备等,产品质量也有了提⾼。
宽的冷轧薄板(韧带)是在热轧成卷带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先是美国早在1920年第⼀次成功地轧制出宽带钢,并很快由单机不可逆轧制⽽跨⼊单机可逆式轧制。
1926年阿姆柯公司巴特勒⼯⼚建成四机架冷连轧机。
原苏联开始冷轧⽣产是在30年代中期,第⼀个冷轧车间建在伊⾥奇冶⾦⼯⼚,是四辊式,⽤单张的热轧板作原料1938年在查波罗什⼯⼚开始安装从国外引进的三机架1680mm冷连轧机及1680mm可逆式冷轧机,⽣产厚度为0.5-2.5mm,宽度为1500mm 的钢板。
以后为了满⾜汽车⼯业的需要,该⼚⼜建⽴了⼀台2180mm可逆式冷轧机。
1951年原苏联建设了⼀套2030mm全连续式五机架冷连轧机,年产250万吨,安装在新利佩茨克。
⽇本1938年在东洋钢板松下⼯⼚安装了第⼀台可逆式冷轧机,开始冷轧薄板的⽣产。
1940年在新⽇铁⼴⽕⽥⼚建⽴了第⼀套四机架1420mm冷连轧机。
1.1.2我国冷轧带钢技术的发展史建国初期,由前苏联援建单机架可逆式1250、1700冷轧机。
在20世纪70年代,武钢引进1700冷连轧机和连退、涂镀设备。
总体说来,中国冷轧技术发展相对缓慢。
改⾰开放之后,宝钢等⼤型企业相继从国外引进⼤型冷连轧机2030 、1550、1420 等不同尺⼨的轧机,以板形控制⼿段为代表的机型也⼏乎囊括了国外开发的各种机型,CVC、HC、UC、UCM、UCMW、DSR 轧辊、VC轧辊等,采⽤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艺、控制技术,如厚度控制、板形控制、轧制润滑、动态变规格、交流传动等。
宝钢冷轧核心技术研发历程冷轧是冶金流程中非常重要的变形工序,在金属相变点温度以下,将轧件压缩到理想的厚度,使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优良的表面质量、精密的尺寸精度,可以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电子、建筑、包装等各个行业。
虽然近年来随着热轧设备的不断进步,热卷箱、无头轧制、边部加热、层流冷却边部遮蔽等设备的开发使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热轧产品的温度均匀性,但热轧产品的性能和厚度均匀性仍然无法和冷轧产品相媲美。
此外,冷轧产品的表面质量、冲压性能、电磁性能,也是热轧产品无法达到的。
以硅钢为例,我国曾大力推广以高效的冷轧硅钢取代落后热轧硅钢,“以冷代热”以节约在传输和转换过程中损耗的电能。
冷轧作为“轧薄、轧亮、轧精”的工序,有着无可替代的功能和优势,将来还将不断发展。
宝钢从1988年第1条冷轧机组投产以来,经过20年的生产和研发,经历了一条从引进消化到不断改进,发展到自主创新的道路,引领着国内冷轧技术的发展。
冷轧机核心技术的发展如果往前追溯,钢的冷轧最早始于19世纪中叶的德国,当时只能生产宽度20~25 mm的冷轧钢带。
美国在1920年第一次成功地轧制出宽带钢,并很快由单机不可逆轧制而跨入单机可逆式轧制。
1926年阿姆柯公司巴特勒工厂建成四机架冷连轧机。
冷轧带钢生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单张轧制到现在的成卷轧制,从可逆轧机到全连续轧机再到酸轧联合机组的多种生产工艺,装备水平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
特别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冷轧技术在全连续和自动化技术的带动下,出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现代冷轧生产技术基本上以连续化、高速化和专业化为特征,出现了全连续冷连轧机组、酸洗一冷连轧联合机组、酸洗一冷连轧一连退联合机组等全连续设备冷轧设备,出现了出口速度达到2000 m/min以上的冷连轧机,出现了专业生产镀锡原板、极薄板的冷连轧机等等。
1958年鞍钢建成了我国第一套冷带钢轧机,即1700 mm四辊可逆轧机,之后的几十年仅鞍钢和太钢有几台单机架可逆轧机可以生产宽带钢,不仅效率低,装备水平也差,产品品种和质量无法和世界先进水平竞争。
轧钢新技术轧钢新技术近年来,轧钢生产中所涌现的新技术、新工艺主要是围绕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所进行的。
在节能降耗上,主要技术是:连铸坯热送热装技术、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先进的节能加热炉等;在提高产品性能、质量上,主要技术是:TMCP 技术、高精度轧制技术、先进的板形、板厚控制技术、计算机生产管理技术等;在技术装备上,主要是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即热轧带钢、冷轧带钢的连续化,实现无头轧制、酸轧联合机组、连续退火及板带涂层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极大地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
以节能降耗为目标的新技术1 连铸坯热送热装技术连铸坯热送热装技术是指在400℃以上温度装炉或先放入保温装置,协调连铸与轧钢生产节奏,然后待机装入加热炉。
在轧钢采用的新技术中热送热装效益明显,主要表现在:大幅度降低加热炉燃耗,减少烧损量,提高成材率,缩短产品生产周期等。
我国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开始首先在武钢进行热送热装试验,90 年代宝钢、鞍钢等在板带轧制中试验,并逐步采用了热送热装技术。
90 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棒线材大量采用了热送热装技术,但是距日本和一些欧美国家的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
连铸坯热送热装技术的实现还需要以下几个条件:(1)质量合格的连铸板坯;(2)工序间的协调稳定;(3)相关技术设备要求,如采用雾化冷却、在平面布置上尽可能缩短连铸到热轧之间的距离、通过在输送辊道上加设保温罩及在板坯库中设保温坑等;(4)采用计算机管理系统。
根据国内目前的实际情况分析,需要继续推广该技术,己经采用的轧机应当在提高水平上下功夫。
通过加强管理保证该技术的连续使用,不断提高热装率和提高热装温度,同时进行必要的攻关,解决由于采用热装技术以后,产生的产品质量不稳定问题。
2 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薄板坯连铸连轧是20 世纪80 年代末实现产业化的新技术,是钢铁生产近年来最重要的技术进步之一。
采用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与传统钢材生产技术相比,从原料至产品的吨钢投资下降19%~34%,厂房面积为常规流程的24%。
5米宽厚板轧机发展新投产的四台5米轧机中,宝钢5000mm宽厚板轧机是我国首台5米级轧机,生产线建在宝钢一炼钢厂区内,总投资46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一台5000mm四辊可逆式精轧机和立辊轧机,轧制力10000吨,主机功率20000KW,采用液压AGC轧辊定位、CVC板形控制等新技术。
设计产能140万吨,主要生产大口径输油气管线、高强度船板、高强度建筑结构板、压力容器板等国内紧缺钢板品种。
产品最大宽度4.8米,厚150毫米,长25米,单重25.3吨。
由一炼钢区3座300吨转炉经二次精炼后供坯。
轧机设备由国内技术总成,机架单重388吨,由二重铸造,电器及自控系统分别由德国SMS- Demag及Siemens 提供。
热处理线由德国LOI公司提供。
二期增建一台5000mm四辊式粗轧机,与一期建设的精轧机组成双机架配置,年产能提高到180万吨,轧制厚度提高到400mm,最大单重60吨。
一期工程自2002年9月28日开始建设,2005年3月1日投产。
与宽厚轧机配套的厚板连铸工程同期建成,设备由日本JSP和安川公司提供。
二期工程增建的5000mm粗轧机于2008年12月8日投产。
沙钢5000mm轧机是我国第二条5米级厚板生产线,于2003年4月开始筹建,项目总投资42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设计产能180万吨,二期提高到200万吨。
总体设计由中冶赛迪负责,主体设备由西门子奥钢联、ABB提供,厂区占地55万平方米,主车间厂房长1356米,宽276米。
一期工程于2006年12月投产,主要设备包括:一台5050mm带附着式立辊的四辊可逆式精轧机,最大轧制力10000吨,机架牌坊重536吨,为拼焊结构。
两座245t/h步进式加热炉、一套MULPIC控制冷却系统、一台四重9辊全液压热矫直机、一台四重11辊全液压冷矫直机、一座54×76m冷床、一座宽38×27m冷床以及由切头分段剪、滚切式双边剪、剖分剪、定尺剪组成的高效剪切线和配套设施。
5米宽厚板轧机发展新投产的四台5米轧机中,宝钢5000mm宽厚板轧机是我国首台5米级轧机,生产线建在宝钢一炼钢厂区内,总投资46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一台5000mm四辊可逆式精轧机和立辊轧机,轧制力10000吨,主机功率20000KW,采用液压AGC轧辊定位、CVC板形控制等新技术。
设计产能140万吨,主要生产大口径输油气管线、高强度船板、高强度建筑结构板、压力容器板等国内紧缺钢板品种。
产品最大宽度4.8米,厚150毫米,长25米,单重25.3吨。
由一炼钢区3座300吨转炉经二次精炼后供坯。
轧机设备由国内技术总成,机架单重388吨,由二重铸造,电器及自控系统分别由德国SMS- Demag及Siemens 提供。
热处理线由德国LOI公司提供。
二期增建一台5000mm四辊式粗轧机,与一期建设的精轧机组成双机架配置,年产能提高到180万吨,轧制厚度提高到400mm,最大单重60吨。
一期工程自2002年9月28日开始建设,2005年3月1日投产。
与宽厚轧机配套的厚板连铸工程同期建成,设备由日本JSP和安川公司提供。
二期工程增建的5000mm粗轧机于2008年12月8日投产。
沙钢5000mm轧机是我国第二条5米级厚板生产线,于2003年4月开始筹建,项目总投资42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设计产能180万吨,二期提高到200万吨。
总体设计由中冶赛迪负责,主体设备由西门子奥钢联、ABB提供,厂区占地55万平方米,主车间厂房长1356米,宽276米。
一期工程于2006年12月投产,主要设备包括:一台5050mm带附着式立辊的四辊可逆式精轧机,最大轧制力10000吨,机架牌坊重536吨,为拼焊结构。
两座245t/h步进式加热炉、一套MULPIC控制冷却系统、一台四重9辊全液压热矫直机、一台四重11辊全液压冷矫直机、一座54×76m冷床、一座宽38×27m冷床以及由切头分段剪、滚切式双边剪、剖分剪、定尺剪组成的高效剪切线和配套设施。
冷轧带钢生产技术冷轧带钢生产线技术解析1、了解带钢:带钢是相对于钢卷,由中小型生产线冷轧工艺轧制而成的带钢产品。
冷轧带钢的用途可谓广泛,根据后期的加工方式,可以分为如下类型:(1) 带式:如打包带、铠装电缆用带等;(2) 管式:如薄壁管(含家具用管)、复合管、缠绕管等;(3) 冷弯型材:如滑轨、龙骨、塑钢内衬、电缆桥架;(4) 压型钢板:如卷帘门板、钢结构建筑围护用墙板、屋面板等;(5) 冲压用板:如电池壳体、汽车用板、家电用板等。
冷轧的关键工序:一为酸洗、二为冷轧、三为热处理、四为平整。
酸洗是为了去除对冷轧有害的原料钢卷表面上的氧化铁皮;冷轧是生产冷轧板带钢的关键工序;热处理在冷轧工序中有二个作用,一是消除冷轧带钢的加工硬化和残余应力,软化金属,改善塑性,以便于进一步进行冷轧或其它加工;二是改善组织结构,产生所需要的晶粒大小和取向;平整是精整工序中十分重要的工序,它可以改善带钢的性能,提高钢板的成形性能,提高钢带的平直度及改善钢板的表面状态。
冷轧工艺的定义:轧制是将金属坯料通过一对旋转轧辊的间隙(各种形状),因受轧辊的压缩使材料截面减小,长度增加的压力加工方法,这是生产钢材最常用的生产方式,冷轧即是在常温下完成的轧制过程,其所使用的原料为热轧加工成的板带(卷)。
2、酸洗工艺带钢冷轧前必须酸洗,清洗其表面氧化铁皮,因为氧化铁皮在冷轧时会损坏轧辊表面,而导致带钢表面产生缺陷。
通常热轧带钢表面氧化铁皮通常是3层结构:外层为Fe2O3(三氧化二铁),中层为Fe304(四氧化三铁),内层为Fe0(氧化铁)。
先进的冷轧厂多采用高速运行的连续酸洗机组或推拉式酸洗。
以连续酸洗为例,是将带钢连续地通过几个酸洗槽进行酸洗。
为使作业线上过程连续,将前一个热轧带钢卷的尾部和后一个钢卷头部焊接起来,酸洗后带钢按需要的卷重、卷径切断带钢并收卷。
连续酸洗机组除完成清除带钢表面氧化铁皮的任务外,还有几个作用:(1) 用圆盘剪将带钢侧边剪齐。
宝钢冷轧耐候钢05CuPCrNi的制造工艺及优化摘要:介绍宝钢冷轧耐候钢05cupcrni的制造工艺,分析产品性能,通过全氢退火工艺制度的优化,消除头尾性能波动,保证用户稳定批量供货。
关键词:冷轧耐候钢 05cupcrni前言耐大气腐蚀钢又称耐候钢,其应用范围较为广泛,特别是在铁路运输车辆及城市基础设施中应用较多。
国外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应用耐大气腐蚀钢。
后来各国根据本国的资源情况,发展和研制了各种类型的耐大气腐蚀钢,并在桥梁、铁路车辆和建筑中广泛加以应用[1]。
耐候钢按耐候性可分为cup系普通型和cupcrni系高耐候型[2]。
宝钢冷轧耐候钢的主要牌号为cup系普通型的企标b400nq、b450nq、b460nq和b500nq以及cupcrni系高耐候型的铁标05cupcrni、国标q310gnh。
其中,05cupcrni是依据《tb 1979-铁道车辆用耐大气腐蚀钢供货技术条件》的要求研发,主要适用于铁道客车用钢及其它耐腐蚀钢板。
1 05cupcrni的制造工艺1.1 05cupcrni的化学成分耐候钢的耐候机制与一般耐蚀合金的机制有不同,cu元素等具有电化学去极化作用,促使钢基表面经一定时间形成了致密而坚牢的防护膜,减缓大气因子的侵蚀。
05cupcrni中加入cu和p主要为了提高耐蚀能力,并固溶强化铁素体。
cu是提高耐大气腐蚀性能最主要的、最普遍使用的合金元素,钢中加入cu可在钢的腐蚀层与铜的富积层之间形成致密的氧化铜薄层,从而减缓与抑制介质继续向钢板内部腐蚀。
cu含量大于0.15%时,其抗大气腐蚀性能提高缓慢。
p是合金元素中提高耐大气腐蚀性能最有效的元素,是阳极去极化剂,在电解质溶液中,可加速钢的均匀溶解和铁的氧化速度,有助于在钢表面形成均匀的锈蚀层,并与内锈层分界明显,从而提高钢的腐蚀性能。
钢中的cu控制在0.25%-0.35%,p按下限控制在0.07%-0.10%,就能满足耐大气腐蚀性能的要求。
宝钢冷轧电工钢牌号介绍1 引言电工钢是电力、电讯、电机制造、家用电器、仪器仪表等行业普遍使用的磁性材料。
一个国家的电工钢用量与发电量的增长率成正比关系。
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电力需求的增长,促进了电力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对冷轧电工钢的需求。
2006年估计年产量达到252.5万t,2007年我国对冷轧电工钢的需求超过300万t。
目前国内宝钢、鞍钢、太钢、本钢等冷轧电工钢生产项目相继投产,武钢经过现有硅钢厂的技术改造和建设第二硅钢厂,年生产冷轧电工钢达到100万t以上。
宝钢电工钢于2000年底正式投产,而在2001年电工钢的产量就达到了38万t,超过35万t 的设计能力。
预计2007年电工钢产量将突破90万t。
宝钢凭借其先进的技术、一流的装备和严格的管理等优势,使宝钢电工钢产品质量和产量迅速提高,其产品已广泛地用于空调压缩机、冰箱压缩机、EI铁芯、电机四大行业[1],并已稳定地进入了国内外著名厂家。
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宝钢在不断改进引进牌号品质的同时,一直致力于新产品的研发,形成了针对不同行业特点的新产品系列,开展了高效、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大生产的研制。
高效硅钢月产量已经由最初的千余吨突破1万t,2007年1—12月高效硅钢和高牌号硅钢产量分别达到100490t和13522t,完成高效硅钢产量10万t和高牌号硅钢产量1万t的2007年目标。
成功试制了牌号B50A400、B50A350、B35A300、B50A310、B50A290、B50A270、B50A250的高牌号硅钢产品,目前B50A400、B50A350、B35A300、B50A310都已经有用户进行批量订货。
在不断提高产量的同时,质量控制水平也得到了比较大的提高。
随着国内空调压缩机、冰箱压缩机、EI铁芯、电机四大行业的飞速发展,国内生产冷轧电工钢的厂家大大增加,产量也随之增长并大量出口冷轧电工钢到欧、美、亚、澳等的巨大市场。
制定国内、国际通用的电工钢标准(包括技术协议)和确定通用的牌号对电工钢生产、科研、标准化至关重要,也是技术经济合作的桥梁,是生产实际和科技成果的综合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