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奥赛辅导提纲与主要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2.48 MB
- 文档页数:15
微生物学培训讲义培训提纲:1、微生物概论2、微生物分布3、细菌学<1>形态结构<2>脂多糖(内毒素/热原质)<3>芽胞<4>生长繁殖<5>消毒灭菌4、真菌学<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与防治原则5、病毒学概论6、制药行业控制微生物<1>大肠埃希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2>其他控制菌简介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胞杆菌梭状芽胞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菌7、传染病简介肝炎第一部分微生物概论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籍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在数十万种以上。
按其大小、结构、组成等,可分为三大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
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
核酸类型为DNA或RNA,两者不同时存在。
病毒属之。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这类微生物的原始核呈环状裸DNA团块结构,无核膜、核仁。
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
DNA和RNA同时存在。
这类微生物众多,有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后五类的结构和组成与细菌接近,故从分类学观点,将它们列入广义的细菌范畴。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
细胞器完整。
真菌属此类。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是有益的,而且有些是必需的。
自然界中N、C、S等元素的循环要靠有关的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进行。
例如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将死亡动、植物的有机氮化物转化为无机氮化物,以供植物生长的需要,而植物又为人类和动物所食用。
此外,空气中的大量游离氮,也只有依靠固氮菌等作用后才能被植物吸收。
因此,没有微生物,植物就不能进行代谢,人类和动物也将难以生存。
微生物复习指导微生物的概述微生物特点:1。
体积小、比表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二、分类依据1、形态特征(个体和群体):细胞形态:形状、大小、排列、染色反应等。
培养:固体- 菌落,半固体- 穿刺,液体。
2、生理生化反应:营养要求:碳源、氮源、营养类型;代谢产物:种类、产量、显色反应;酶:产酶种类、反应特性3、生态学特征:相互关系、宿主种类、与氧关系等。
4、生活史5、血清学反应近年又发展了红外光谱,GC含量,DNA杂交等。
一章: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1节:细菌Bacteria一、细菌的形态和大小(一)基本形态1、球菌;2、杆菌;3、螺旋菌:与螺旋体Spirochaeta 区别:无鞭毛。
二、细菌细胞结构(一)基本结构1、细胞壁cell wall:位于细胞表面,较坚硬,略具弹性结构。
功能:1)维持细胞外形;2)保护细胞免受机械损伤和渗透压危害;3)鞭毛运动支点;4)正常细胞分裂必需;5)一定的屏障作用;6)噬菌体受体位点所在。
另外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有关。
革兰氏染色:凡是不能被乙醇脱色,呈蓝紫色,称为革兰氏阳性菌G+;凡是经乙醇脱色,呈复染剂颜色,称为革兰氏阴性菌G-;结果不同主要是细胞壁组成及结构差异造成的。
细胞壁缺陷细菌:1、原生质体protoplast: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去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合成后,所留下的部分。
一般由G+形成。
2、球形体spheroplast:残留部分细胞壁,一般由G-形成。
有一定抗性。
特点:对渗透压敏感;长鞭毛也不运动;对噬菌体不敏感;细胞不能分裂等。
3、细菌L型:一种由自发突变形成的变异型,无完整细胞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油煎蛋"状小菌落。
4、支原体:长期进化形成。
2、细胞膜cell membrane化学组成:蛋白和磷脂,蛋白含量高达75%,种类也多。
膜不含甾醇类。
功能:1)高度选择透性膜,物质运输:2)渗透屏障,维持正常渗透压;3)重要代谢活动中心;4)与壁、荚膜合成有关;5)鞭毛着生点,供运动能量。
微生物学复习提纲绪论微生物的定义、主要特点、研究微生物的重要意义、微生物学发展史上重要代表人物Anthony van leeuwenhoek\Louis Pasteur\Robert Koch\Edward Buchner的主要贡献。
第一章原核微生物细菌细胞的量度单位、大小、基本形态;细菌细胞的一般结构细胞壁:化学成分、肽聚糖的结构、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异同、溶菌酶和青霉素的作用机理、革兰氏染色的过程、原理和应用;细菌和古细菌细胞膜的特点;细菌细胞的重要内含物:核糖体、异染粒、聚β-羟丁酸;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芽孢(概念、结构特点、特性、抗热机制、伴胞晶体)、鞭毛(概念、结构、功能)、菌毛(特点和功能)和荚膜(概念、主要化学成分、特点和功能);细菌的繁殖、培养特征(液体培养特征和菌落特征);放线菌:形态、大小、细胞结构特点、繁殖、培养特征(液体培养特征和菌落特征)、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主要特点第二章真核微生物酵母菌细胞大小、形态、细胞壁主要组成和结构、出芽生殖、培养特征霉菌细胞大小、形态、细胞壁主要组成和结构、繁殖方式、培养特征重要的霉菌如根霉、毛霉、曲霉和青霉的结构特征和特性。
第三章病毒病毒的定义和特点;病毒的形态大小、结构和化学组成;病毒繁殖的特点、过程;病毒与发酵工业;亚病毒的主要类型和特点概念:温和噬菌体、原噬菌体(或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一步生长曲线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及其功能;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划分依据、各类型特点;设计和配制培养基的基本原则、琼脂的特性和浓度、各类培养基的用途、如何根据培养目的不同设计不同培养基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发酵:概念、主要途径及其特点、主要发酵类型(乙醇发酵的各种方法和要点、甘油发酵和乳酸发酵)、发酵特点;呼吸:有氧呼吸的特点;无氧呼吸:硝酸盐呼吸;化能自氧型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氨的氧化-硝化作用;肽聚糖合成的主要步骤和特点、抗生素对肽聚糖合成的影响机理;生物固氮:固氮微生物类型、固氮的基本条件、固氮酶的特性;光合磷酸化的主要类型、结果和微生物类群;次级(生)代谢与次级(生)代谢产物;微生物代谢的特点、代谢流调节的方式、意义和应用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平板菌落计数法、浊度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生物生长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各个时期特点,对生产实际的指导意义等);连续生长和连续培养;温度、pH、氧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常用的消毒防腐剂的机理和浓度、磺胺药物的作用机理、抗生素的作用机制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证明核酸(DNA or RNA)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质粒的定义、性质和作用。
《微生物学》提纲及思考题:1.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2.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答: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
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 个共性。
3.试述微生物的多样性答:①.物种的多样性;②.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③.代谢产物的多样性;④遗传基因的多样性;⑤生态类型的多样性。
4.细菌的基本构造、特殊构造各有哪些?答:细菌的基本构造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和内含物,是各种细菌都具有的。
细菌的特殊构造是某些细菌具有的,如鞭毛、糖被(荚膜等)、芽孢、菌毛和性毛等。
5.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主要成分?答:细胞壁时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细胞壁的几种特殊成分:①.肽聚糖:真细胞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②.磷壁酸:革兰氏阳性G+细菌(革兰氏染色法染成紫色)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③.脂多糖:革兰氏阴性G-细菌(革兰氏染色法染成红色)壁中的特有成分6.革兰氏染色原理答: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壁以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G+菌:细胞壁厚,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种透性障,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脱水而孔障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膜上。
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沙黄复染后呈红色。
《微生物学》提纲及思考题:1.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2.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答: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
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 个共性。
3.试述微生物的多样性答:①.物种的多样性;②.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③.代谢产物的多样性;④遗传基因的多样性;⑤生态类型的多样性。
4.细菌的基本构造、特殊构造各有哪些?答:细菌的基本构造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和内含物,是各种细菌都具有的。
细菌的特殊构造是某些细菌具有的,如鞭毛、糖被(荚膜等)、芽孢、菌毛和性毛等。
5.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主要成分?答:细胞壁时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细胞壁的几种特殊成分:①.肽聚糖:真细胞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②.磷壁酸:革兰氏阳性G+细菌(革兰氏染色法染成紫色)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③.脂多糖:革兰氏阴性G-细菌(革兰氏染色法染成红色)壁中的特有成分6.革兰氏染色原理答: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壁以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G+菌:细胞壁厚,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种透性障,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脱水而孔障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膜上。
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沙黄复染后呈红色。
微生物学复习指导大纲第一章绪论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总称微生物学: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1.微生物以其独特的共性特征而区别于其他生物,归纳为五大共性:(1)体积小,结构简单,表面积/体积比值大; (2)代谢活力强,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 (4)分布广,种类多(多样性); (5)适应性强,易变异。
2.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代表人物和其成就。
开创者:列文虎克、他是第一个观察、描述细菌和原生动物的人,尊称为微生物的先驱者微生物学奠基人; 巴斯德,1)彻底否定了“自生说”(2)免疫学—预防接种(3)证实了发酵是微生物引起(4)巴氏消毒法(在60~65温度下做短时间的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的一种方法)细菌学奠基人:科赫3.微生物学发展前景的认识:1.微生物是由荷兰商人列文虎克首先发现的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
微生物的主要特征是:个体小,结构简单,繁殖快,易培养,易变异,分布广。
它一方面具有其他生物不具备的生物学特性,另一方面也具有其他生物共有的基本生命特征。
2.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它诞生于19世纪中期,其奠基人是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柯赫。
20世纪获得全面发展,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
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以后,微生物学促进了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跃居中心地位。
3.我国是最早利用微生物的少数国家之一但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发展始于20世纪初,我国学者曾在某些病原菌的研究和防治,以及微生物在工、农业上的应用和研究等方面,取得具国际先进水平的成绩。
近年来,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工作已与国际发展前沿接轨,在微生物应用方面也取得可喜成绩。
4.21世纪的微生物学和人体微生物组学将更加绚丽多彩。
多学科的交叉、基因组研究的深入和扩展将使微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及其应用出现前所未有的局面。
绪论1、微生物定义: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或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生物,甚至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通称。
2、微生物的五大共性: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3.科赫——微生物进行纯种分离,细菌学奠基人;巴斯德——胚种学说,微生物学奠基人第一章1.细菌:狭义指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广义的细菌则是指所有原核生物。
2.细菌构造:一般构造: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核糖体等,是所有细菌都有的构造特殊构造:主要有鞭毛、菌毛、性菌毛、荚膜和芽孢等,并非所有细菌都有的构造3.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4.放线菌: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5.放线菌的结构:孢子丝,气生菌丝,营养菌丝6.放线菌的繁殖方式:①借孢子:分生孢子孢囊孢子②借菌丝:基内菌丝断裂任何菌丝片段7.放线菌群落特征:①在固体培养基上:小型,干燥,不透明,表面呈致密的丝绒状,上有一薄层彩色的‘干粉’,菌落和培养基连接紧密,难以挑取②在液体培养基上:液面和瓶壁交界处粘贴着一圈菌苔,培养液清而不混,悬浮着许多球状菌丝团8.革兰氏染色原理和应用革兰氏染色机制:革兰氏染色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特殊化学组分基础上的一种物理原因。
通过初染和媒染操作后,在细菌细胞的膜或原生质体上染上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大分子复合物。
革兰氏阳性细菌由于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且分子交联度紧密,在乙醇洗脱时,肽聚糖网孔会因脱水而明显收缩,在加上它基本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能在壁上溶出缝隙,因此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仍牢牢阻留在其细胞壁内使其呈现紫色。
反之,革兰氏阴性细菌因其壁薄、肽聚糖含量低和交联度松散,故遇乙醇后肽聚糖网孔不易收缩,加上它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乙醇把只类溶解后,在细胞壁上就会出现较大的缝隙,这样,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就极易被溶出细胞壁,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细胞又呈无色,这时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时即呈现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