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类专业在校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4
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分析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分析针对“考证热”愈演愈烈的形式,学者们对于“考证热”现象的分析和评论也很多,可谓是褒贬不一。
那么,“考证热”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社会发展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分析,欢迎阅览。
摘要: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在高校中不断蔓延,最近几年,“考证热”更是急剧升温。
大学生考证是为了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增加获胜的筹码,但“考证热”同时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
本文主要分析大学生考证热现象的成因、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字:大学生“考证热” 成因影响建议1993年,我国开始推进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目前我国已对90多个职业实施了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随之全国各大高校掀起了一股“考证狂潮”,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都加入了考证大军。
我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我院大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调查显示,全院学生考证率高达87%,剩下的暂时没考证的同学,有近94%的同学有考证的打算。
不仅如此,其中有95%的同学打算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证书,82%的大学生希望在大学期间能拿下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证书。
作为高等教育者,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这一社会现象,既要支持和鼓励学生的这种进取心,又要正确地引导,使学生认清考证的利弊,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大学生“考证热”的现状分析(一)大学生热衷的几类证书当今受大学生青睐的证书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必考型或通用型证书一般来说,这类证书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共同组织的,是大学生必考的,也是用人单位比较看重的证书,因此成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
比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等等。
2.职业资格证书此类证书种类最多,是从事某种职业必备的“敲门砖”,也是公司企业在招聘时比较看重的证书。
包括教师资格证、外贸跟单员证书、会计资格证、司法考试证书、报关员证书、报检员证书,等等。
3.各种能力型证书主要是英语能力型和IT软件能力类证书,如托福(TOEFL)成绩证书、雅思(IELTS)成绩证书、商务英语等级证书、微软系统管理员(MCSA)证书、ACCP软件工程师证书,等等。
对大学生热衷于考证现象的思考和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渐增大,许多大学生开始把目光放在了各种证书考试上。
他们相信通过考取一些证书可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增加就业的机会。
大学生热衷于考证的现象逐渐成为了一种时尚。
这种现象也引发了许多思考和争议。
本文将对大学生热衷于考证的现象进行思考和研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影响和发展趋势。
我们来分析一下大学生热衷于考证的原因。
一方面,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
很多大学生为了能够更好地就业,增加自己的竞争力,选择考取各种证书,来证明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
一些证书考试的通过率相对较高,相比于大学课堂上的学习难度来说,考取证书相对来说更容易一些。
这就让一些大学生认为,考取证书是一种快速提升自己竞争力的途径。
大学生热衷于考证的现象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些大学生为了考取证书,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考证上,而忽视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这就导致了他们的知识结构变得单一,缺乏深度和广度。
一些证书考试的质量参差不齐,通过率和含金量也参差不齐,而一些大学生只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竞争力而考证,而不是真正为了提升专业能力而考证。
这就导致了一些证书的含金量降低,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效果。
大学生热衷于考证的现象也引发了对证书考试的质量和管理的争议。
一些人认为,当前一些证书考试的质量并不高,容易降低证书的含金量,还有一些培训机构为了盈利容易低水平低伪装,让一些考生掉入考证陷阱,这就需要有关部门提高对证书考试的诚信管理。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证书考试是一种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竞争力和专业能力的途径,在合理的范围内,应该鼓励大学生考取一些证书,以丰富自己的简历。
我认为大学生热衷于考证的现象本身是可以理解的。
他们希望通过考取证书,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增加就业的机会,这都是一个年轻人追求美好未来的表现。
但是我们也要提醒他们,考取证书只是提升竞争力的一种途径,更重要的还是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大学生考证热调查报告引言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大学生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和求职优势,越来越多的投入到考证的热潮之中。
然而,考证是否真的对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本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考证的动机、筹备过程以及他们对考证成果的认知。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我们将探讨大学生考证热潮的原因,以及对他们的职业发展是否有着积极的影响。
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27份,有效回收率为85.4%。
调查对象为大学生群体,调查问题包括考证的动机、筹备过程以及对考证成果的认知等。
结果分析1.考证动机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结果显示,大学生考证的动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职业竞争力:94.3%的受访者认为考证可以提升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拓宽专业视野:82.6%的受访者认为考证可以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视野。
–增强自信心:67.8%的受访者认为考证可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工作能力。
2.考证筹备过程对于考证的筹备过程,调查结果显示:–首先,近九成的受访者在决定考证之后会制定学习计划,并将其列入日程安排。
–其次,大部分受访者会选择参加培训班或自主学习。
–最后,在准备考证期间,大多数受访者会依据教材进行系统的学习,同时也会查阅相关参考资料,不断进行知识巩固和强化。
3.考证成果认知调查结果表明:–尽管考证过程可能辛苦,然而绝大多数受访者(92.7%)认为他们在考证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对自身职业发展非常有帮助。
–82.3%的受访者相信考证成果可以提升他们的职业发展前景。
讨论与建议通过分析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考证的主要动机是为了提升职业竞争力、拓宽专业视野和增强自信心。
2.大学生在考证过程中会制定学习计划,并且通常会选择参加培训班或进行自主学习。
3.大多数受访者认为考证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对职业发展非常有帮助。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大学生在考证前应根据自身情况和职业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将其列入日程安排。
大学生考证热调查报告大学生考证热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就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关注和参与各类证书考试。
这种考证热潮在大学校园中愈演愈烈,各类证书考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本文将对大学生考证热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策略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考证热的原因1. 就业压力: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市场变得愈发竞争激烈。
许多企业在招聘时更倾向于选择具备相关证书的求职者,因为这些证书可以证明求职者在某一领域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
因此,为了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大学生们纷纷投身于各类证书考试。
2. 职业发展:在某些行业中,特定的证书是从事相关职业的必备条件。
比如,医学生必须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才能获得执业资格;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才能成为注册会计师。
对于那些有着明确职业规划的大学生来说,考取相关证书是实现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3. 提升自身素质:考取证书不仅可以增加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可以提升其综合素质。
例如,英语类证书的考取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增强其跨文化交流能力;领导力类证书的考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因此,考证热也是大学生追求综合素质提升的一种表现。
二、考证热的影响1. 时间和精力分散:大学生在追求证书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备考和学习。
这使得他们在本专业课程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可能会导致学业成绩下降。
2. 考证功利化:一些大学生考取证书的动机过于功利化,只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竞争力,而忽视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他们可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没有真正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3. 考证泛滥化:随着考证热的不断升温,市场上涌现了大量的培训机构和考试机构。
一些机构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推出了一些质量参差不齐的证书考试。
这导致一些证书的含金量下降,考取这些证书的意义也变得模糊。
三、应对策略1. 理性选择:大学生在考取证书时应该理性选择,根据自身的兴趣、专业方向和职业规划来确定考取的证书。
大学生考证热原因探究及措施摘要:近年来,大学校园里卷起了一场“考证热”的龙卷风,并持续扩大范围,越来越多的人陷入这场“龙卷风”漩涡中无法自拔。
对此,分析了考证热的学生自身原因、社会原因及高校原因,并从内部、外部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考证热大学生原因措施一、考证热原因分析(一)学生自身原因1.盲目跟风,就业压力大。
众所周知,自从政府进行高校扩招之后,面对巨大数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对自己的未来就业之路感到迷茫。
于是,产生于这样的一种现象,无论证书是否有用,看到同专业的学生正在努力考取某种证书证时,部分大学生便盲目跟从,总是觉得不管有没有用,既然他们去考,就说明有一定的用处,根本不去理会是否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帮助。
2.失业恐慌心理。
面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考证热现象折射出大学生潜意识的恐慌心理,通过考证的途径来提升自我来掩饰内心的迷茫和恐慌。
同时,大学生考证热现象体现了阿德勒自我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自卑补偿心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自卑的一面,在个体成长中,每个人都在汲取精神文化营养,弥补自卑一面,追求自我卓越,使之个体内心变得强大,进而超越自我[1]。
(二)社会原因1.就业单位选择标准。
虽然大部分招聘单位已经认识到学生的个人素质与其所拥有的证书不一定成正比,甚至已经了解到有些证书是夹杂着水分的,但是仅仅只是通过招聘面试这短短的几分钟,却不能够真正认识到应聘者的真实能力,因此,企业只能通过这种“学历+证书”等形式来确认适合自己公司岗位的人才。
并且,所持的证书越多,说明他们在为自己的未来就业做越多的准备,虽然不能说一定是最好的,但至少证明了他们的努力,努力上进的为自己的未来做充足的准备。
也许相同的学历,相同的奖状,相同的面试成绩,但是用人单位会更加偏向那些持有越多证书的应聘者。
2.培训机构宣传。
各个相关培训机构的大力宣传,在校园“考证热”中,起到了一定的关键作用。
也许很多大一大二的学生根本无法知道职业证书的存在性,但是在大学校园中充斥着各种培训机构的宣传广告的环境中,大力宣传声称证书是就业的“撒手锏”、“找工作的决胜关键”“就业门槛”等。
理性看待大学生考证热在日益紧张的就业环境中,学生们都想通过考证来增加自己就业的筹码。
特别是在当下的金融危机中,我国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从主流上说,“考证热”是一种进步,可是如果盲目跟风,没有目标,就会适得其反。
理性的看待这一现象,正确认识其积极性和负面影响,引导大学生合理考证、端正就业观念。
一、“考证热”现象出现的原因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据劳动和保障部颁布的《持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的职业目录》,规定了90个职业采取了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人才评价制度逐渐与国际接轨,这些制度无形中成为了大学生的考证动力。
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导致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学历文凭在找工作时越来越缺少竞争力,而同时具有文凭和各种职业资格证的同学则容易获得就业机会。
特别是在目前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通过考取各种证书来提高自己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是大学生“考证热”的重要原因。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除了看大学生的文凭简历外,越来越关注大学生是否具有其他的职业资格证书,他们认为拥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意味着相应的职业素质,单位倾向于录用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求职者以降低录用风险,节约培训成本。
所以用人单位的青睐可以看做是大学生“考证热”的直接原因。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不够,培养出的大学生不能在毕业后马上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而随着知识更新的不断加快,需要大学生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来加强自己的竞争力,为了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往往通过培训考证来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及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根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国各类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超过1000多种。
据调查,大学生的考证有四种类型如下所示类型证书不得不考型大学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托付、等日后就业需要型公关员证书、物流管理员证书、秘书资格证书等拓宽就业面型口译证、师证、会计师证、证等日后必备实用性驾照执照等各类培训机构出于利益考虑,往往在吸引学生考证时夸大宣传。
对大学生热衷于考证现象的思考和研究【摘要】大学生热衷于考证现象在当今社会逐渐普遍,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
本文从大学生考证现象的分析入手,探讨了考证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并对考证现象的利与弊进行了对比分析。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些解决途径,并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通过准确把握大学生考证现象的本质,我们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的学习方向,避免盲目攀比和浪费时间精力。
结论部分对前文进行总结归纳,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本文旨在引起社会各界对大学生考证现象的关注,为解决这一现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考证现象,研究,影响因素,利与弊,解决途径,政策建议,总结,展望未来,结论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关注、热衷于考取各种证书和资格,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就业前景。
考证成为了许多大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他们希望通过考取各种证书来增加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储备。
随着信息的普及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书和资格被提出,并且成为大学生考证的目标。
这种现象不仅使大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分散,也导致了考证热潮的出现。
大学生考证现象的普遍存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热衷于考证现象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普遍,这一现象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深层意义呢?从研究意义的角度来看,对大学生热衷于考证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和行为动机,可以揭示其追求证书的背后原因,从而为大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还可以探究大学生考证行为对个人学习成绩、职业发展、社会融入等方面的影响,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发展路径。
研究还可以为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参考,引导和规范大学生考证行为,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探讨大学生热衷于考证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有助于推动大学生教育发展,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社会进步和谐发展。
对大学生热衷于考证现象的思考和研究记者调查发现,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中,大学生热衷于考取各种证书已成为一种现象,这不仅在国内,海外也同样如此。
这不仅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大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和竞争力不得不努力地积累各种资源,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对于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
如何理解这个现象,该如何应对以及如何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首先,需要考虑考证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有效的学位往往是保障就业的一种必要手段。
尤其在一些职业领域,如教育、医学、建筑等行业,持有特定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教师资格证书等经常是招聘的基本条件。
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往往有一定的脱节。
因此大学生需要通过考取证书的方式弥补这种脱节。
其次,考证现象背后伴随着实际问题。
一方面,大量的考证让大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这种考证导致大学生的经济负担加重,时间不但不能充分用于学术研究或是专业实践,甚至会削弱大学生的实际能力。
另一方面,目前市场上一些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机构及教育培训机构普遍缺乏规范,机构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引起了一些人的质疑。
并且,这类机构的大规模营销让一些学生陷入“培训诈骗”的陷阱。
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于这些机构质量监管和合规管理,同时大学生在选择证书培训机构时需慎重考虑,选择正规、规范的培训机构,提高自身防范诈骗的能力。
最后,如何应对考证现象、如何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成为大学生及其家长、学校、企业等应思考的问题。
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应让大学生明确自己培养方向,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其次,高校要创设多元化的课程和活动,培养大学生多方面、全局性、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并且让学生学懂做好学术研究。
同时,要深入挖掘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最后,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应建立更加合理、公正、开放的招聘模式,让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成果有机会真正地展示出来,为人才评价注入更多的客观性。
对大学生热衷于考证现象的思考和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考证现象日益突出。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加各种证书考试,希望通过考取证书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和就业机会。
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对大学生考证行为的思考和研究。
大学生热衷于考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高校教育的普及和细分使得学生们在校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广泛,而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学校的课程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展示。
为了满足就业的需要,一些大学生选择参加相关证书考试,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技能。
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一些企业对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促使大学生们主动去考取相关证书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
大学生热衷于考证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考证的成本问题,参加一些证书考试需要缴纳高额的考试费用和学习费用,对于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大学生来说,难以承受这样的经济压力。
其次是考证的盲目性问题,一些大学生追求考取证书的数量而忽视了证书的实际价值,这样的盲目追求可能会使得他们在真正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的位置。
再次是证书的时效性问题,一些证书考试的内容和标准可能会随着行业的发展和变化而发生变化,一些过时的证书可能会失去市场和用途。
针对大学生热衷于考证的现象,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应该通过提高专业素养、增加实践经验和实际能力来增加就业竞争力,而不是过分追求一些虚名的证书。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和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不是追求一味追求一些面子的证书。
社会也应该对于大学生热衷于考证的现象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一方面,社会应该加大对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指导,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从根本上减少大学生考取证书的盲目性。
社会应该加大对于有实际价值证书的认可和推广力度,鼓励大学生参加有实际意义的证书考试,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竞争力。
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分析精选高校生考证热现象分析篇一考证热,一方面反映了高校生求知愿望,盼望通过考证书来检验自己学习的成果,同时也通过考试这样的一种方式督促自己更好地学习相关学问。
但面对如此多的同学不顾自己专业,不顾证书是否对自己有所关心就盲目报考,也暴露出不少高校生心理的不塌实,目标不明确,对于将来没有很好地职业规划和把握,“眉毛胡子一把抓”,多角度出击,以期通过多拿证来增加求职竞争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扩招之后,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消失了严峻“供大于求”局面,“僧多粥少”,就业难成为不争的事实,客观上造成了不少高校生心理压力加大,而一时找不到合适的途径来增加就业“砝码”,最现实的方法就是通过多拿证书来寻求心理平衡和劝慰。
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对于“高校生考证”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笔者曾经看到一家招生培训机构在高校校内里张贴的培训考证“承诺”:“只需交500块,我们供应考试代报名、培训,学员只需预备好材料,其余都由我们代办,我们将供应全程服务,保证通过率达到80%。
”而更有甚者,部分培训机构更是把招生宣扬做到了“家”,直接雇用高校校内代理,直接到宿舍宣扬,客观上也造成了肯定的“舆论攻势”,让不少同学自愿加入到考证的队伍中。
而受群体相互交叉感染的效应影响,不少高校生消失了盲目跟风考证的现象,即使不是真正需要但坚决不能比别人证书少,不能输在一纸证书上的心理示意为考证热“火上加油”。
而认真分析,高校生考证的实际价值有多大?笔者认为还应当辩证地看待。
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有52%的同学表示自己找工作时缺乏社会阅历。
影响力、制造力和团队力是高校生顺当进入职场的关键力量。
一句“情非得己”,道出了很多在校高校生疯狂考证的真实内心。
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不少高校生布满危机意识。
为了能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找到一个让自己相对满足的工作。
考几本社会上流行的证书,至少可以让自己在择业的时候更有信念一些。
考证,在不少同学眼里成了追求更高目标,证明自己力量,实现自身价值,陶冶自己性情的方式。
经济学类专业在校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分析作者:陶舒婷来源:《科教导刊》2017年第02期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现象屡见不鲜,然而很多逃课的大学生中,有些学生在备考各种资格证书,成为“候考族”。
文章针对经济学类专业大学生的考证现象,分析了大学生“考证热”的成因,并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考证热理性抉择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83Research on the Hot Phenomenon of Economics Specialty in College StudentsTAO Shuting(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 Shanghai 201300)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ollege students' “sometimes escape from compulsory courses,elective courses will always escape "phenomenon is often seen, college students, some students in the proforma certificate, become "test group".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College Students' "textual criticism",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from different aspects.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textual criticism; rational choice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大学生想尽办法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一些学生便加入了考证一族。
还有一些学生盲目跟风,效仿其他同学考证,也给自己一颗定心丸。
同时,社会上的一些用人单位把证书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不得不去考取各种证书。
然而,多数大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只是通过这些证书来寻求心理安慰。
大学生在迷茫的同时,用考取证书来“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
为了了解这种现象的本质,通过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对经济学类专业的大学生展开调研,以更好地帮助经济学专业大学生冷静对待“考证热”,科学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及生涯发展路径。
1 大学生考证现象的调查对象及调查方式经济学下含经济学类、财政学类、金融学类和国际贸易类近20个专业方向,本文以上海部分高校的经济学类专业大学生考证现象的调查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年级进行问卷发放调查,采访不同高校学生对考证的看法。
2 经济学类大学生“考证热”的方向与类型在上海高校不难发现考证热的蔓延,对于经济学类专业的大学生而言,考经济类相关证书的热情更是持续升温,根据资料调查,目前经济学类大学生的考证方向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通用型证书。
主要包括CET等级考试成绩报告单、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水平考试证书等,主要通过考试的形式来获得认证,不管是大专生、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这三类证书都是比较普遍的,像大学英语四级这类证书甚至已被许多高校规定为“硬性指标”。
(2)职业资格证书。
这一类的证书范围较广,种类最多。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劳动活动密切相联,反映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
其中有些证书属于政府强制性的上岗证书。
根据调查,经济学类专业的学生都会选择去考与经管相关的证书,例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银行从业资格证书和期货从业资格证书,这些证书主要体现持证人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在这几大证书中,选择考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银行从业资格证的比例相对较大。
(3)能力型证书。
根据调研,这一类证书主要是提升自己的能力或为了获得社会肯定,为自己的发展和就业增加砝码的资格认证,调研显示,在许多学生看来,虽然这类证书的获取难度较大,但是含金量较高,易被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认可,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考取1-2张含金量高的证书。
在经济学类专业,能力型证书主要有注册会计师(CPA)、CDA数据分析师、金融分析师、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审计师、(初中高)经济师等,其中注册会计师等含金量较高的证书,选考比重相对较大。
3 影响经济学类大学生“考证热”的因素(1)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自2015年以来,我国已经取消了211项职业资格,占到了国务院部门设置职业资格总数的34%。
取消这些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进一步加大了资格认证清理规范力度,促进了监管方式的转变,打掉了一批市场主体创业兴业的“拦路虎”,有利于促进职业资格规范管理,减轻用人单位和人才的负担,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
但是尽管如此,考证热度还是只增不减,可见大学生自身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
当前很多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对于考证持“越多越好”的态度。
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真正由于个人对于经济学类专业的兴趣而选择去考证的人极少,兴趣早已不再是大学生选择考证的重要原因。
通过调研还发现如下原因: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盲目跟风现象,由于周围人都在考,自己也去盲目考取证书,缺乏明确的考证动机。
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已经不单单满足于通过在校学习获得文凭,想通过考证来证明自己实力的大学生也不少,大家想通过这些证书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由此可以看出,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自身的兴趣和能力缺乏了解,从而出现盲目考证的现象。
(2)用人单位要求。
通过浏览很多用人单位发布的招聘信息,不难发现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一些特定岗位人才时(例如经济预测分析人员、市场营销人员、银行从业人员、证券信托从业人员等),在证书方面会有要求。
目前这些岗位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不少单位甚至对于招收毕业生秉持着“宁缺毋滥”的态度,用人单位普遍认为证书是本人实际能力的一种体现,很多与经济学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由于很难仅仅通过面试来准确评估应聘者的实际能力,所以这时候拥有含金量较高、社会认可度高的经济学相关证书的应聘者,往往是用人单位的优先选择,从而间接推动了经济学类专业大学生的考证需求,间接引发一股“考证热”。
(3)就业竞争激烈。
2015年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了17.7万人,未来的毕业生人数更是会不断上升,更多的大学生认为目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这使得大学生有了危机意识,不得不为此提前“做打算”,参与调查的绝大部分经管大学生认为目前就业竞争激烈,虽然就业市场对经济学类学生的需求大,但随着经济学专业开设得越来越普遍,特别是金融行业竞争尤为激烈,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主观上选择考取几个证书来增加就业砝码,认为这有助于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4)广告效应。
广告效应来源于辅导机构的宣传和误导,现在大学里充斥着各种培训机构的广告,甚至很多信息栏都被培训机构的广告所覆盖,加深了大学生的“考证才是找工作的决胜关键”这一错误认知。
再加上面对媒体关于就业形势严峻的报道,更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恐慌心理,从而难以做出正确且理性的抉择,驱使大学生花费大量财力和时间在考证培训方面,从而本末倒置,忽视了本专业的学习任务。
4 缓解大学生“考证热”的应对措施(1)大学生应理性对待考证。
虽然就业压力较大,但是大学生不能把考证作为就业之必需,而忽视了本专业的学习任务,大学生应该在学好经济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选考适合自己的证书。
(2)学校教学的引导。
改善经济学类专业不断扩招的现象,对于现在高校不断蔓延的考证热,学校也可以通过对大学生加以适当的引导来给“考证热”降温,学校的经管学院可以适当开展系列座谈会,了解目前学生对于考证的认知,并邀请与经济类相关的老师进行适当的讲解与引导,帮助每个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从业方向,从而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适合本专业学生考取的证书加以适当的讲解,从而避免部分大学生盲目考证。
学校还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分配考证和专业课学习的时间。
这样的话,大学生们能够对于考证有明确的认知,才能切实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考证。
通过学校的引导,能有效缓解“考证热”。
(3)建立就业指导工作室。
经济学下近20个专业方向,如此细致的划分会导致很多学生产生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困惑,院系可以建立本专业的指导工作室,相关的教师或者辅导员通过这个平台与学生沟通交流,担负就业指导工作,结合经济学类专业的特性,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与相关实践活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自己的性格、兴趣和能力结构,确立合理的发展目标,从而理性考证,合理规划大学学习生活。
(4)用人单位不应“凭证书论英雄”。
在大学生端正对考证的态度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应端正自己的用人观念。
用人单位应该要注重考量应聘者的综合素质,要明确认识到再多的证书也难以反映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所以用人单位不应当设置过高的应聘门槛,这样也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的“考证热”。
用人单位可以将招聘信息与学校的平台联系在一起,积极走进校园,加强两方面的紧密联系,这样用人单位既不必将证书作为招聘人才的硬性指标,又可以通过学校这一平台来了解应聘者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考量应聘者是否与就业岗位相匹配。
5 总结考证的目的不在于让大学生获得一张证书而已,而是通过这个过程,让更多的经济学类专业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经济学学科知识,并深入了解其中内容,所以大学生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只有在将专业课学扎实的前提下,考证可作为学习专业知识的补充与延伸,大学生应该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慎重考证,让考证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参考文献[1] 杨娇.大学生考证热的析解与引导策略探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3(8).[2] 张胜利.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1(25).[3] 闻建华.对大学生“考证热”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15).[4] 肖韬.经济类本科生“考证热”及合理应对策略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