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一语文】第11讲 传统文化-节日习俗-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883.20 KB
- 文档页数:15
我国传统的节日教学设计[五篇范文]第一篇:我国传统的节日教学设计我国传统的节日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传统的节日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教材内容分析本文描写了一年中我国传统的节日。
通过儿歌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了我国传统节日不同的习俗活动。
儿歌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
课文配有插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识记15个生字,会写“贴、街、舟”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知道传统节日不仅带来了快乐,更传递着亲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解决方法重点:识字、写字、背诵课文难点:1.通过学习,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知道传统节日不仅带来了快乐,更传递着亲情。
2.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解决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课件,音频、生字板贴1.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图片、视频(教师)2.多媒体课件:《传统节日》(教师)3.熟读课文,预习生字,搜集传统节日习俗。
(学生)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一)观看《传统节日歌谣》,学生拍手跟唱。
(二)揭题,板书题目,识记“传统”二字。
(三)课件出示所有二类字,学生自读一遍圈生字。
(四)随文识字。
1.“宵”:宝盖+肖=宵(加一加)——形声字2.“巷”:港—三点水=巷(减一减)——三坊七巷图片3.“祭”:甲骨文字形演变——字源识记4.“舟”:甲骨文字形演变——字源识记5.“艾”:——艾草图片6.“赏”、“堂”:——下面分别是土和贝——(比一比)7.“郎”:“朗”(换一换)8.“饼”:食字旁+并=饼(形声字)(五)全班齐读二类字及词语。
二、全班齐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三、写字指导第二课时一、复习生字词二、同桌合作读,圈出传统节日名称三、思考:你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有什么习俗?根据学生回答:(一)了解春节习俗:贴窗花、放鞭炮、贴对联等。
中国传统节日教案活动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文化和庆祝方式。
2、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活动准备:1、提前一周通知学生,让他们了解活动内容和要求。
2、准备一些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图片、视频和资料。
3、准备一些小礼品作为奖励。
活动过程:一、导入: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活动主题,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文化和庆祝方式。
二、介绍传统节日:1、教师介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意义和庆祝方式。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这些节日的了解和感受。
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三、互动游戏:1、教师准备一些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游戏,例如猜灯谜、贴春联等。
2、学生分组参加游戏,教师颁发奖励。
3、教师引导学生分享游戏中的感受和收获。
四、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活动内容,强调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提出改进建议。
3、教师感谢学生们的参与和支持,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中国传统文化。
活动反思:在本次活动中,学生们对中国传统节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互动游戏和小组讨论,学生们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将继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教案设计一、确定文章类型本文属于中国传统节日教案设计,通过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庆祝方式等,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二、梳理关键词1、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2、历史背景:节日的起源、发展历程、与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关系等。
3、文化内涵:节日的象征意义、传统文化、民俗习惯等。
4、庆祝方式:节日的习俗、庆祝活动、传统食品等。
三、编写教案课程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5篇可选)第一篇:《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1、背景说明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课题的意义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课题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农历一月一日)、元宵节(农历一月十五日)、清明节(4月5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等。
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传统节日入手,探究它的来源、各个地方的习俗、蕴含中国那些文化以及如何传承这种文化等。
也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切入点探究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1、知识与技能:(1)增进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了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1.诵读积累实词虚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知识点01 有效朗读,读出文言韵味。
【即学即练1】(一)、怎样朗读才能有效?参考示例:(1)其一,正字音,读出节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曾(zēng)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huò),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目标导航(《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XX初一语文上第11课端午日导学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盐阜中学七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执笔人审核人月日课题端午日课型新授课课时学习目标.理清课文思路,培养概括能力,分析赛龙船的精彩的场面描写。
2.学习文中准确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选材方法。
3.关注民俗文化,感受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激励争先、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
2、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教学难点: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一个场面。
课前预习学法指导.利用网络、图书馆查阅有关端午节的起源、传说和风俗,积累有关端午节的诗词和民间传说,课间可阅读《边城》等作品,了解作家沈从文和他的湘西世界。
2.速读全文,然后划出文中的三个场面,并且可用简洁的四字短语给每个场面概括一个小标题。
从而理清的层次和重点。
3.赏析场面描写时要找出那些概括性的语句,体会作者质朴而形象鲜明的语言特色。
模仿描写场面。
知识构建.什么是场面描写?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
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
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2.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区别: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二是渲染气氛;三是烘托人物性格。
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语文初一上人版第11课(端午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重点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学习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体会用词的精妙,语言的简明,详略的安排,为想象而留下的空白,材料的排序等。
2、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获得对端午民俗的真切感受,让文化内涵从语言中品出来。
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意境,真实感受和深切理解作者所营造的喧闹、激烈、欢悦的节日气氛,从中体验湘西淳朴民风和合作、争先的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方法和手段通过对话交流的形式紧扣文本进行有重点研读;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借助PPT简介端午日的由来,介绍苏州地区流传一首无名氏的诗〔见教参〕,观看划龙舟的照片,让学生简单说说他们所了解的有关民俗,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情境。
《端午日》选自《边城》,写的是湘西一个叫茶峒的地方的端午日风俗。
端午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同一个节日,各地的过法却颇有地方特色,让我们通过沈从文先生的文字,一起来感受湘西端午的活动气氛。
〔导入务必要快〕【二】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
【三】请同学交流:1、文中写了湘西端午日的哪些民俗?〔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看划船、赶鸭子〕2、这些活动的参与度如何?从哪些文字能够感受到?〔3个“莫不”、“任何”、2个“全”〕如此写的目的是什么?〔为下文写龙舟竞赛营造喧闹气氛并设置悬念〕3、其中详写的是哪两件事?〔龙舟竞渡、追赶鸭子〕【四】研读“龙舟竞渡”1、朗读〔目标定位并初步感受〕2、研究几个问题:龙舟竞渡的预备工作做得如何样?〔充分〕文中哪些文字告诉了读者,竞赛的预备是充分的?〔“数天往常”、“早”、“进退”……所谓充分,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早”,一个是“实”。
“进退”一词,语言直达心灵,不必分析,直截了当感悟,能让人有身历其境的感受,眼前大概呈现出选手认真训练的情景来。
用词特别逼真,有现场感。
传统的民族节日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民族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使学生理解民族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意义。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春节:介绍春节的起源、习俗、食物、娱乐活动等。
2. 端午节:讲述端午节的由来、习俗、食物和纪念活动等。
3. 中秋节:介绍中秋节的传统习俗、食物、传说和庆祝活动等。
4. 藏历新年:简要介绍藏历新年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5. 回族古尔邦节:讲解古尔邦节的起源、习俗和庆祝活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族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意义。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民族节日的了解和体验。
3. 展示法:让学生展示自己对民族节日的研究和创作。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民族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民族节日,为什么重要。
2. 讲解春节:讲解春节的起源、习俗、食物、娱乐活动等。
3. 讲解端午节:讲述端午节的由来、习俗、食物和纪念活动等。
4. 讲解中秋节:介绍中秋节的传统习俗、食物、传说和庆祝活动等。
5. 讲解藏历新年:简要介绍藏历新年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6. 讲解回族古尔邦节:讲解古尔邦节的起源、习俗和庆祝活动。
7. 互动环节: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民族节日的了解和体验。
8.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民族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9.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民族节日的重要性。
10.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民族节日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的积极性。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4. 学生对民族节日的认同感和热爱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关于民族节日的教材或课文。
2. 图片:相关民族节日的图片或插图。
3. 视频:关于民族节日的视频资料。
4. 网络资源:查找有关民族节日的在线资料和视频。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个民族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意义。
传统文化——节日礼俗适用学科语文适用年级初一适用区域部编版课时时长(分钟)120知识点传统节日的由来及风俗习惯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与风俗习惯2.掌握与传统节日相关的传说、典故及传统节日对现代人的影响教学重点1.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教学难点1.如何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现代生活2.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传统节日11教学过程概述一、导入中国传统文化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而传统节日又犹如一颗闪耀的明珠。
同学们,下面三幅图片是关于我国重要的三个节日。
同学们,欣赏完上面三幅图片,你感受到了什么呢?第一幅图片,“《清明》-(唐)杜牧”,描述清明时节的一首诗;第二幅图片,“《七律•端午》-老舍”,描述端午节的一首七律诗;第三幅图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描写中秋时节的一首诗。
看过图片,同学们关于传统节日是不是充满了浓烈的兴趣,那么本节课所要讲述的就是关于我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我国五大传统节日:元旦: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即1月1日)。
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农历岁首第一天。
元,谓“首”;旦,谓“日”;“元旦”意为“首日”。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亦称端五,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冬至: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
1.元旦:(1)由来:古代中国的元旦日,并非如今通用的公历1月1日。
元旦一词最早始于三皇五帝,即把正月称为“元”,初一为“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规定为“元旦”,并决定全国在此节放假一天。
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也都将“元旦”定为法定节假日。
(2)风俗习惯:新中国成立后,规定元旦为法定节日放假一天,一直沿用至今。
现在比较普遍的活动是由团体组织的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近年更是有旅游、私人聚会等。
(3)传说/典故:传说,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二、知识讲解考点1传统节日的由来与风俗习惯德才能兼备的舜。
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
”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
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
2.清明节:(1)由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故有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至2009年,又改为三天。
一直延续至今。
(2)风俗习惯:清明节的习俗比较丰富,禁火、扫墓、祭奠亲人是最重要的活动,除此之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让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奠扫墓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3)传说/典故: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
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也就是清明节祭奠的来源。
3.端午节:(1)由来:相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
屈原虽尽忠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楚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不甘国破家亡投汨罗江而死。
百姓们害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演变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2)风俗习惯:端午节人们常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带五色线、喝雄黄酒等。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而挂菖蒲、艾叶,薰苍术、带五色线、喝雄黄酒,则是为了压邪。
(3)传说/典故: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最终屈原惨遭革职流放。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农历五月初五,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异常哀痛,纷纷划着龙舟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
百姓们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酒水等食物,丢入江里,期盼让鱼虾吃饱后,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后来人们想出用粽叶包米,外缠彩丝,投食江中,最终发展成棕子。
4.中秋节:(1)由来: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不由自主的期盼与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2)风俗习惯:中秋节风俗习惯常见的有祭月、赏月、拜月、放河灯、猜灯谜、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点花灯等。
(3)传说/典故: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拉开神弓,射掉九个太阳,救百姓与水火之中,他也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后羿有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一次机缘后羿向王母求得一包长生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但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于是将药交给嫦娥保管。
不料被心术不正的徒弟蓬蒙得知,他威逼嫦娥交出仙药,嫦娥为防止仙药落入歹人之手只得自行吞下,服仙药后身子立即飘离地面,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得知后悲痛欲绝,非常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嫦娥奔月的故事就这样流传开来。
5.冬至:(1)由来: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2)风俗习惯: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先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现在,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3)传说/典故: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
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时恰逢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
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来做着吃,于是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
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三、例题精析例题1选出下列句子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A.春节,乃一岁之首。
春节,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另一方面又祈祝新的一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燃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B.元宵节,为农历正月十五日。
习俗有赏月、赏花灯、包饺子、猜灯谜等。
C.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端午节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赛龙舟等。
D.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参考答案】D【解析】A.正确;B.正确;C.正确;D.与纪念屈原有关的是端午节。
例题2为了让传统的节日文化更广泛的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你班拟开展一次“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活动:1.请写出与下列节日有关的内容,如传统习俗、故事、传说、诗句等。
(每个节日至少写出两项内容)①端午节:;②冬至:。
2.如果你是本次活动的策划人,你打算设计哪种活动项目?请写出一项,并说明活动目的。
【参考答案】1.①吃粽子、划龙舟、挂艾草、屈原投江等;②吃饺子、吃馄饨、“平安包皮如意馅,冰天雪地不觉寒”等。
2.示例:项目:端午包粽子话屈原;目的:增强对传统文化习俗的了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解析】(1)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题目。
做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在“端午节”和“冬至”中选一个进行介绍,可以介绍习俗、讲有关故事、传说、诗句等。
(2)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题目。
做策划时语言表达要做到通顺简洁,注意要阐述活动目的,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例题3古代诗歌中,“月”是常见的意象,下面与“月”有关的诗句中,哪两句写到了传统节日?()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D.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参考答案】C【解析】此题需抓住题中问答点,哪两句写到了“传统节日”和“月”,分析各项内容,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判断。
C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苏东坡写中秋景物的诗句,与“月”不符,所以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