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学大师舒云涛《古琴修习之路》部分选(三)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4
古琴技巧之琴声十六法古琴琴声十六法大家知道是什么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介绍古琴技巧之琴声十六法,欢迎阅读!一曰轻不轻不重者。
中和之音也。
起调当以中为主。
而轻重持损益之则。
其趣自生。
盖音之轻处最难。
力有未到。
则浮而不实。
晦而不明。
虽轻亦不佳。
惟轻之中。
不爽清实。
而一丝一忽。
指到音绽。
幽趣无限。
乃有一节一句之轻。
有间杂高下之轻。
种种意趣。
皆贵於清实中得之。
二曰松松。
即吟猱妙处。
宛转动荡。
无滞无碍。
不促不慢。
以至恰好。
谓之松。
吟猱之巨细缓急。
俱有松处。
故琴之妙在取音。
取音宛转则情联。
松活则意畅。
其趣如水之与澜。
其体如珠之走盘。
其声如哦咏之有韵。
可以名其松。
三曰脆脆者健也。
於冲和大雅中。
健其两手。
而音不至於滞。
两手皆有脆音。
第藏不见。
出之不易。
右手靠弦。
则音滞而木。
故曰。
指必甲尖。
弦必悬落。
在指不劲。
则音胶而格。
故曰。
声如金石。
动如风发。
要知脆处。
即指之灵处。
指之灵。
自出於健。
而指之健。
又出於腕。
腕中之力既到。
则为坚脆。
然后识滞气之在弦。
不为知音厌听。
四曰滑滑者溜也。
又涩之反也。
音当欲涩。
而指当欲滑。
音本喜慢。
而缓缓出之。
若流泉之鸣咽。
时滴滴不已。
故曰涩。
指取走弦而滞则不灵。
乃往来之鼓动。
如风发发。
故曰滑。
然指之运用。
固贵其滑。
而亦有时乎贵留。
盖其留者。
即滑中之安顿处也。
故有涩不可无滑。
有滑不可无留。
意有在耳。
五曰高高与古似。
而实与高异。
古以韵发。
高以调裁。
指下既静既清。
而又得能高调。
则音意始臻微妙。
故其为宁谧也。
若深渊之不可测。
若乔岳之不可望。
其为流逝也。
若江河之欲无尽。
若三籁之欲无声。
欲修妙音者。
必先修妙指。
修指之道。
从有而无。
因多而寡。
一尘不染。
一垢弗緇。
止於至洁之地。
而人不知其解。
指既修洁。
则音愈希。
音愈希。
则意趣愈永。
吾故曰。
欲修妙音者。
必先修妙指。
欲修妙指者。
又必先自修洁始。
七曰清清者。
音之主宰。
地僻则清。
心静则清。
气肃则清。
琴实则清。
弦洁则清。
必使群清咸集。
而后可求之指上。
两手如鸞凤和鸣。
不染丝毫浊气。
古琴初级曲目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琴的初级曲目是初学者入门的首要选择,通过学习这些曲目,可以初步掌握古琴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达能力。
下面将介绍几首古琴初级曲目,希望能对广大古琴爱好者有所帮助。
1.《高山流水》: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古琴曲,被誉为古琴音乐的经典之作。
曲目以高山流水的景象为主题,充分展现了古琴的柔和与清越。
该曲以左手的高音和下音交替进行,右手的指法主要采用琴指弹奏,要求乐手紧密配合,以呈现出流水的声音。
学习该曲可帮助初学者熟悉古琴的基本演奏技巧和音色表达。
2.《广陵止息》:这是一首悲壮的古琴曲,也是广陵派的代表作之一。
曲目结构紧凑,音调优美,旋律起伏跌宕,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演奏时要求乐手注重掌握右手的各种技法,如弹指、揉拨等,以突出曲目的表现力。
3.《阳关三叠》:这是一首以田园牧歌为题材的古琴曲,旋律轻快动听,给人一种朗朗乾坤的感觉。
它在乐曲结构上采用了三段组合的方式来表现丰富的情感,既有细腻温柔的部分,也有激昂奔放的部分。
学习该曲可以锻炼乐手的连续弹奏技巧和音乐表达能力。
4.《十面埋伏》:这是一首充满战斗气氛的古琴曲,曲名取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
它以丰富的音色变化和琴指的各种连奏技巧来展现激烈的战斗场景,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
学习该曲可以提高乐手的技巧和表现力。
5.《平沙落雁》:这是一首以西海为背景的古琴曲,曲调古朴悠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演奏时要求乐手熟练掌握古琴的滚索技法和音色转换,以准确地表达出沙漠中的沉寂与寂寞。
以上是几首古琴初级曲目的简要介绍,这些曲目不仅具备音乐上的美感,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希望广大古琴爱好者能通过学习这些曲目,深入了解古琴艺术,不断提升自己的演奏水平。
同时,也希望古琴的声音能够传承下去,成为中华传统音乐的瑰宝。
《琴课笔录》小引传统的古琴教学方式,主要是老师和学生对弹。
通过对弹,老师以“示范”作为最主要的传授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涉及弹奏技法、音乐结构等等通常不作详细的解说,琴曲曲情内容也只是简单数语的介绍,学生可以自己去琢磨思考。
学生通过和老师无数次的对弹,觉察出自己的弹奏和老师的差异,老师也会从这些差异中指出学生的错误或者差距、不足,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渐渐体会到琴曲的境界、情感和内涵。
这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也使得学生能够很方便地模仿和复制老师的弹奏,尽可能保存老师的某种流派弹奏风格和传承曲目。
对于辨认能力强,又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讲,自然是很受用的了。
他把老师的示范作为启发思考的依据和起点,逐步掌握琴曲音乐乃至流派表达的要义。
但是作为一种教学法,它的进度是相对缓慢的,效率是相对低下的。
就像当年私塾先生只教学生死背硬记艰深的古文而不作解释一样。
显然,我们不必把这种教学方法当成唯一的金科玉律,而且,在当今如此多样丰富的器乐音乐教学方法中,我们可以参考借鉴学习的方法很多很多,对这种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余地是很大的。
在我的教学中,完整地示范弹奏一首琴曲固然是重要的一环,也偶有对弹,但会围绕琴曲音乐分析讲述更多的内容,同时会作较多片段的弹奏示范。
古琴的指法、技法在传统的琴谱之中都有简短文字的解释。
然而仅仅靠这些解释和示范动作是不够的。
譬如琴曲中的吟、猱、绰、注,除了示范弹奏动作之外,还应该讲解各个技法动作的要领,左手弹奏动作过程中的指关节、腕关节的动态,手臂的动态,以及各个部分的协调。
就是说,要深入讲解,要直接地、具体地说明,不要总是期待多少年之后才由学生自己领悟出来。
同一个指法到了不同的琴曲之中,为适应该琴曲音乐的表达,或因音乐的柔弱或者刚强的不同、节拍上是“散板”还是“入拍”的不同、速度是快弹还是慢弹的不同,又会有一些细微的变化。
因此,在传授琴曲过程之中讲解指法技巧更加重要,更加有效。
学生学到的是为音乐内容而设置的一个个指法技能,以及它们在乐曲中完备妥善的安排。
古琴演奏技法按欲入木方为本,弹如断弦世称奇。
“初弹知传声,再弹识伟情,久练得其神”这与国画从工笔到写意的规律是一样的。
明代琴家虞山派的重要代表徐上瀛(字青山)在他的琴学论著《溪山琴况》一书中曾介绍过传统的“按欲入木,弹如断弦”的演奏理论,并且指出:“指下虽如盘石,而毫无刚暴杀伐之疚”。
“按欲入木,弹如断弦”是初学琴者打基础的基本要求。
但作为古琴演奏技艺,仅有这点还不够,它对音色的要求,应该是纯正而甜美,在演奏中还必须做到“刚而不燥,弱而不虚,刚柔相济,声情并茂”。
(一)“按欲入木”,是指弹琴者按弦的左手而言。
今做“按音踏实”来解释,想不会有什么异议。
“按欲入木”是指按音踏实,一丝不苟;但另一方面,根据不同乐曲的内容,要注意做到自然、放松、敏捷、灵活。
在古琴演奏中,左手基本技法有:吟、猱、绰、注、上、下、进、复等。
这是在琴曲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法。
劫得当与适度,是成功的重要关键。
在古琴演奏中,左手的运指,如同书法艺术中的运笔一样。
不同的运指手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在演奏中至关重要。
就一般规律讲,上行取音多用绰音,运指自下而上(由低到高),从轻到重。
这样的取音,浑厚圆润,韵味别具。
吟指的基本方法是自上而下,先绰后吟,频率较快;猱的基本方法是自上而下,先注后猱,频率较慢。
两者相同之处都是从轻到重往来移动,但是由于重心的方向和频率不同,故而效果也各异。
在左手运指方法中,还有一种“回峰指法”,它与书法艺术中的“藏峰”笔法近似。
是山东诸城派近代琴家王燕卿先生从实践中发现并运用于乐曲表现之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用“回峰指法”演奏所得之音柔和,圆润,抒情性强,绝无生硬晦涩之感。
所有指法技巧,都必须通过反复实践,u能做到熟能生巧。
依照“按欲入木”的基本要求,各种技法相互配合,相辅相成,u能达到相得益彰。
(二)“弹如断弦”四字,是指弹琴者的右手而言的。
意思是说,右手取音要刚键有力,如斩钉截铁。
音色上金石之声和轻悠韵长是古琴的重要特色。
古琴修习之路舒云涛说6:对古琴是道器要深信不疑有一学佛的古琴同修、学生请教如何在修习古琴中对老师教学中的信和疑的关系,我给他讲述了中国的禅宗,禅宗的修持分成了南、北两宗。
北宗强调的是"佛尘看净"的"渐修",功法主要是打坐息想,起坐拘束其心。
南宗则提倡"顿悟",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不读经,不礼佛,不立文字"。
强调"以无念为宗"、"即心是佛"、"见性成佛"。
禅宗还创造了许多的方便法门,如参话头等。
话头就是一种可以引起疑问的句子,参话头就是用这种表面看毫无意义、答非所问的语句让人去参究,去思考,达到参悟其中的玄理的目的。
明代的高僧德宝总结说:"古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研究文化领域的都知道“信为道源功德母”,佛教强调信、愿、行,基督教耶和华说信我着永生。
道教强调由信入其道。
现在的古琴圈最大问题就是门派林立,所以一代不如一代,主要原因是信个人,而不是信琴中有妙道所在。
《易经》说:“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
”古琴既然作为器之琴,也可作道之琴,而现在的古琴文化受音乐学院影响完全走向了乐器化,这有违中国文化之传承。
因此修习古琴者,不能仅仅把古琴当作乐器,要深信琴中有道,对琴道要深信不疑。
而对老师说的话要学会疑,然后向老师不耻下问,最后认理。
同样学佛对佛陀的教育要深信不移,对于法师说的话要学会疑,然后向法师问,最后认理。
现在的伪国学、佛学传播徒往往是以信老师把自己抬到圣贤的地步,通过学生不断问、疑中可判断老师、法师的文化修养,当然如果老师、法师回答不对或不能回答,不能影响对琴道、对本师释迦摩尼佛的信。
当然不是说修习古琴就不尊重老师了,宋代音乐家陈旸:“闻道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不特见其人而尊敬之也,虽见其载道之书策、乐道之琴瑟,亦必尊而敬之。
古琴修习之路舒云涛说4:修习古琴要注意呼吸古琴修习的目的是通过古琴首先学会的是心静,而不是心动。
也就是说当你在修习古琴刚接触勾、挑练习时就应该学会让自己慢慢通过古琴静下来。
所以刚开始修习古琴时需要注意的关键两个字就是:呼吸。
记得以前学古琴弹给老师听的时候,我记得很清楚,她说你演奏少了一个字:气因为这个字我整整想了一年才有所感悟,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言书”,因为我深受西方音乐影响的,四二拍四四拍概念性比较强,这个气在哪里呢?一棵树具有的功能是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功能,也就是植物也在呼吸,动物更不用说了,生命之道在一呼一吸之间。
在《周易·系辞上》一张一弛之谓道,即认为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废,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
气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认识。
修习古琴的气最通俗简单的气就在呼和吸之间,无论是散音的修习还是古琴乐曲的演奏都不要为了音乐而音乐,而是要和呼吸结合起来。
刚开始修习古琴可以有以下几种比较简易的方式:第一是道家的修炼方式:把宫商角徵羽每个音弹长,然后自然而然的声音消失,按照古琴减字谱每个音弹下去即可。
这种训练方式非常重要,持续时间越长越好,最好入门修习坚持半年以上,有时候我们工作忙碌的可能连一年感受自己呼吸时间都没有,而这时候除了古琴的声音外,就是自己呼、吸、呼、吸、呼、吸的声音。
《道德经》中所说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之道家思想在这样的修习方式中能得到很好的感悟,所谓琴以载道,道是宇宙起源、物质起源、生命起源。
琴是神器,浓缩了中国文化精髓的和宇宙共振交流的载道之器,通过这种修习方式在意、境、即神与物游,神与象通,心境交融中达到心与物、主与客的统一,超越物质曾鸣,在呼吸之间人想象力自由驰聘的精神境界。
古琴修复方法
概述
古琴是一种古老而珍贵的乐器,修复古琴需要谨慎和专业的技术。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古琴修复方法。
1. 清洁古琴
清洁古琴是修复的第一步。
使用柔软的布轻轻擦拭古琴的表面,去除灰尘和污垢。
注意不要使用任何化学清洁剂,以免对木质造成
损害。
2. 修复古琴声音
古琴声音的修复需要对琴弦和音板进行维护。
检查琴弦是否有
松动或破损的情况,如有需要更换新的琴弦。
调整琴弦的张力可以
改善古琴的音色和音量。
音板是古琴声音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定期检查和修复。
一些
常见的修复方法包括修补裂纹、修整边缘和修复弯曲部分。
3. 修复琴身
古琴的琴身也需要定期保养和修复。
修复琴身的方法主要包括填补木材缺口、修补破损的漆面和修复裂纹。
这些修复方法需要细心和耐心,以保持古琴的完整性和美观性。
4. 保持湿度和温度
古琴对湿度和温度非常敏感。
保持恰当的湿度和温度可以防止木材变形和老化。
在存放古琴时,应放置在干燥、无阳光直射和稳定的环境中。
可以使用湿度计和加湿器来监测和调节湿度。
5. 寻求专业帮助
对于复杂的古琴修复,建议寻求专业帮助。
修复师傅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技术,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修复古琴。
恢复古琴的美丽和声音需要时间和技术。
遵循上述的修复方法可以延长古琴的使用寿命,保护它的价值和音质。
如果您对古琴修复有任何疑问,建议咨询专业的修复师傅。
沉睡60年,重庆古琴醒过来三峡博物馆古琴研究专家唐冶泽可能永远都不会忘记,2010年1月11日那天打开三峡博物馆古琴库房那一刻,他和身边同去的人那个惊艳,这批从上世纪50年代收进之后,深藏60余年的唐、宋、明、清古琴,呈现在他们眼前,像阿里巴巴打开山洞、基度山伯爵打开法里亚长老剧透给他的海盗宝窟。
但这样的感觉,也只有在同去同观的外地琴家金蔚、重庆琴家黄建华、李成琳他们眼中闪现;对不懂古琴的朋友来说,有些琴身开裂、漆层剥落、配件失落的琴,也看不出有多霸道。
这了这批破损较重的古琴光彩重生,天音再振,必须大修。
不久后,三峡馆聘请各方高手,摆开国内空前的修琴工场,苦战三月。
著名古琴家李明忠、金蔚对重庆古琴慕名已久,1998年10月紫禁城出版社推出《中国古琴珍萃》图录,重庆有三张琴名列其中。
有缘看到三峡馆古琴的李明忠和金蔚两位琴家,也是修琴高手,他们注定还要和这批琴结下更深的缘。
李明忠是西安音乐学院古琴教授,先后为浙江省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修过古琴。
他和金蔚组成的团队,承担了重庆古琴的大修。
李明忠说:“三峡博物馆的琴从总体上讲,虽然比不上故宫最顶级的几张琴,但与其余的琴比一点也不差。
”李明忠和金蔚修琴,选的是重庆最热的7、8、9月,便于油漆干得快。
现场为了保持温度与湿度的稳定,要自然阴干,不能通风,没有空调,很艰苦。
工场设在枇杷山老馆的库房,这么多修琴高手开工,是最好的修琴课堂,唐冶泽把手下的年轻人都派去学习。
他说:“最先是艾露露去参与的,但当时她正怀孕,而修琴现场使用的煤油、国漆等气味很浓,还会引起严重过敏,所以她去了几天,我们就让她回来了。
然后派杨婧去,不久她也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浑身起疹子,于是改派张振兴去。
所以小张去的时间最长”。
凫掌(又叫琴轸),是附着在古琴底板琴头上两块形如野鸭脚掌的木头,在结构力学上像古琴的防撞保险杠,若遇摔跌碰撞,就牺牲自己保住琴体,是古琴最容易流失的附件。
这批琴有不少都护轸脱落,为了和琴的古旧材质相配,李明忠还把家里所藏旧家具拆了,带到重庆。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琴艺三境”(写作指导+写作素材+范文)一、文题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我国古代讲求琴艺三境:技境,通境,禅境。
技境指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平,学习者须有较好的音准、乐感、节奏感,并且进行较长时间的演奏实践。
通境指贯通和修养,即技能达到一定高度后,能从其他艺术门类或生活现象中感悟艺术的真谛。
禅境指做到精神安恬、心无挂碍,随意弹奏就能尽善尽美。
掌握琴艺,进入技境是最基本的要求。
进入通境,则需要突破技术的局限,真正领悟本门艺术的真谛。
进入禅境则是进入了最高境界,人、琴、音乐,三者和谐统一在一起。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二、立意点拨材料阐述的是我国古代琴艺的三重境界,它对技境的解说,启发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打好基础,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地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它对通境的解说。
启发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深入研究,先达到一定高度,然后突破自身的局限,从而做到触类旁通。
享受到其他事物的美,得到其他事物的助力。
它对禅境的解说,启发我们去追求随心所欲的境界,进入自由王国。
第一重境界是必须达到的.因为它是后两者的基础;第二重境界是应该达到的,因为达到它才算是真正的高手;第三重境界是理想的境界,能达到最好,实在达不到,对于一般人而言,也属正常。
材料启示我们,只有认真学习、勤于锻炼,才能达到第一重境界;而达到第一重境界,只是第一步,尚须精品细研,突破瓶颈.进入第二重境界.到此境界才能称之为成功;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能够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使物我融合为一,就能进入最高境界。
立意行文时,须注意从技境、通境、禅境这样的琴艺术语人手,由琴艺延伸到人生的道理;要注意分析三重境界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体现思辨性;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指出奋斗的方向。
三、写作素材1、丰子恺先生在谈到其恩师弘一法师时,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说人的生活,可以分成三层楼,每一层是物质生活(衣食),第二层是精神生活(艺术),第三层是灵魂生活(宗教),且攀登每层楼的顺序不能颠倒。
古琴修习之路
舒云涛说3:每次修习古琴前都要调音
钢琴演奏家在音乐会开始前我们会发现都要请专业的调律师调琴,可见演奏家对音准的重视,修习古琴首先要学会为古琴调音,这里我首先说一下东方音乐学中的入门音律知识。
中国古代制定音律时所用的生律法叫三分损益法。
它是根据某一标准音的管长或弦长,推算其余一系列音律的管长或弦长时,须依照一定的长度比例,三分损益法提供了一种长度比例的准则。
此方法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管子·地员篇》,是同关于宫、商、角、徵、羽五音的记载联系在一起的,《管子·地员》第五十八篇:
“凡听徵,如负猪豕觉而骇。
凡听羽,如鸣马在野。
凡听宫,如牛鸣窌中。
凡听商,如离群羊。
凡听角,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
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
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徵。
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
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成羽。
有三分,去其乘,适足,以是成角。
”
古人的五音是和五行、方位、四时、天干有联系的,这和中国文化以《易经》为哲学思想的引导和影响有关。
古代的中医、教育、兵家、儒家、道家等等无不受其影响和引导。
宫居中在五音正调中,就成了一个必要的条件。
根据《管子》先
益后损徵音最低和宫居中央的两个条件,五弦古琴在分配五音定弦时,最低的一弦自然是是用最低音徵,这样正符合由低至高和宫居五音正中的五弦排列顺序。
这当是正调以三弦为宫一弦为徽的来源。
说到正调,古琴常用五调有慢宫调、慢角调、正调、蕤宾调、清商调,现存的古谱中,用正调弹奏的琴曲为最多。
琴书谱集中,凡写着宫、商、角、徵、羽五音的,都是用正调仲吕均弹奏的同宫异调曲。
如《梅花三弄》是宫音,《秋塞吟》是商音,《伐檀操》是角音,《普庵咒》是徵音,《平沙落雁》是羽音等。
这一些古代的东方音律学对近百年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的我们来说比较生涩难懂,比较简单明了的说古琴七弦音前面五根弦分别是徵、羽、宫、商、角。
下面我就说一下古琴的常用调音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每次抚琴前都要调音。
入门者第一个常用的方法就是用古琴专用调音器。
调音器是采用乐音的振动频率识别程序来显示乐器音高的电子产品,它与传统的调音工具(音笛、音叉等)相比,具有准确度高、不易受气候条件影响、操作简单易学等优点,尤其有助于各种乐器的初学者快速掌握该乐器的定音技术和提高听辨音高的能力。
古琴专用调音器目前还没有开发出根据东方律学的慢宫调、慢角调、正调、蕤宾调、清商调显示,我们在拿到调音器时可按键出显示屏为F即可,然后为古琴调音时看指针或数值显示就可知道与标准音间的偏差(以指针角度或音分值表示),根据偏差方向和大小调整琴轸,直至没有偏差即可。
调音器的优点是非常适合初学者建立标准音高(440 Hz),这是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调音的方便性,基本上可以满足初学古琴修习者建立音准的概念,它的有点是用起来简便直观,精密灵活,缺点是在嘈杂环境中易受干扰,且缺乏对耳朵听音能力的锻炼。
第二种方法是五度相生律泛音定弦法。
定弦步骤如下(以下徽位均指泛音):①定五弦:通过校音器定五弦为标准音②定七弦:五弦四徽→七弦五徽③定四弦:七弦七徽→四弦五徽或:七弦四徽→四弦二徽④定六弦:四弦四徽→六弦五徽⑤定三弦:六弦七徽→三弦五徽或:六弦四徽→三弦二徽⑥定二弦:五弦七徽→二弦五徽或:五弦四徽→二弦二徽⑦定一弦:四弦七徽→一弦五徽或:四弦四徽→一弦二徽(至此定弦完毕)⑧校一三弦:一弦四徽→三弦五徽(校验)⑨校二四弦:二弦四徽→四弦五徽(校验)
没有每次为古琴调音的原因有可能是古琴老师本身就不专业而不强调,也有可能是自己上次调准的这次一定准的的想法,疏忽了在抚琴时碰触弦时会受到张力等物理学原因走弦,一般来说会比原来调好的标准音要偏低,而初学者因为缺少专业的听力根本是判断不出的,如果不调音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耳朵音准上的偏差。
另外为了让自己听力提高我个人体会是多唱宫、商、角、徵、羽的古琴曲谱,在西方音乐教育属于视唱练耳的课程),多唱这是目前古琴文化传承教学中被忽略的,我将在其他文章里深入阐述,当然古琴调音还有其它更多的方法,但目的都一样即把古琴的音调准,再次
强调每次抚琴前都要为古琴调音,刚开始会发觉比较慢,久而久之音乐的耳朵形成后就会越来越快了。
记得精准的听音是学习任何乐器的必要条件,修习古琴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