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引咎辞职制
- 格式:pdf
- 大小:262.70 KB
- 文档页数:3
建立引咎辞职制度,解决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问题从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施行起,我国公务员制度在设计、实施到完善等方面,都一直致力于通过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以去除以往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铁饭碗”、“铁交椅”等“机关病”。
一方面,除建立退休、升降、交流等制度实现公务员的正常交替更新外,公务员制度还特别设立了辞职辞退制度,使机关人事管理不再死水一潭。
另一方面,公务员制度中的廉政约束机制也逐步发挥“威力”。
这主要体现为有关公务员纪律、处分和回避制度以及对领导和“热点”职位有计划地轮岗,对有亲属关系的公务员在任职和执行公务时实行回避等,加强了对公务员的有效监督。
2005年颁布的《公务员法》更是突出了对公务员的严格管理:除规定了严明的行为规则和考核、惩戒制度外,还规定了公务员9项基本义务、16项基本纪律,进行严格考核,而考核结果则与职务的升降、与涨工资发奖金以及辞退相挂钩;违反纪律的要受处分。
根据《公务员法》,公务员的辞职,是公务员根据本人意愿,辞去所担任的职务,离开公务员队伍,解除与所在机关的任用关系的行为。
既包括辞去公职,又包括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辞去公职和自愿辞职以及领导成员的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
针对领导干部辞职,《公务员法》第82条规定,领导成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引咎辞去领导职务。
领导成员应引咎辞职或者因其他原因不再适合担任现任领导职务,本人不提出辞职的,应当责令其辞去领导职务。
但辞去领导职务与辞去公职不同,公务员辞去领导职务后还保留公务员身份,还可能安排别的工作。
在国外,引咎辞职是选举产生的政治官员的一种自责行为。
而在我国,官员的引咎辞职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党政领导干部承担责任的方式。
早在2002年中央颁布实施的《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就对领导干部引咎辞职作了明确规定。
“《公务员法》在此基础上,将引咎辞职制度法制化。
《论我国公务员的引咎辞职制度》篇一一、引言公务员的引咎辞职制度,作为我国公务员管理的重要一环,对于提升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维护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公务员引咎辞职制度的内涵、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二、引咎辞职制度的内涵及重要性引咎辞职,指公务员因其工作失职、行为不当等导致的公共利益损害时,根据有关程序,主动申请辞职,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该制度强调了公务员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有利于激发公务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同时也为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提供了保障。
三、我国公务员引咎辞职制度的实施现状(一)制度基础我国公务员引咎辞职制度的基础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为各级机关对不称职、工作失职的公务员提供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支持。
在制度框架内,不同部门、岗位的公务员,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都应遵循该制度进行管理。
(二)实施情况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公务员队伍管理的不断加强,引咎辞职制度在我国的实施力度也在逐步加大。
许多因工作失职、行为不当导致公共利益受损的公务员,根据相关程序进行了引咎辞职。
这既体现了公务员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也体现了政府对公共利益的高度重视。
四、存在的问题及挑战(一)制度执行力度不足尽管我国有完善的引咎辞职制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执行力度不足的问题。
部分地区和部门对引咎辞职制度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该制度在维护公共利益、提升政府公信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缺乏统一标准当前,我国引咎辞职制度的实施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程序。
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在处理因工作失职导致的公务员引咎辞职时,存在处理标准不统一、程序不一致的问题,导致制度执行的效果受到影响。
(三)公众参与度不足在引咎辞职的过程中,公众的参与度较低。
当前阶段,公众对引咎辞职制度的了解和关注度不足,导致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社会监督,影响了制度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五、完善建议(一)加强制度执行力度应加强对引咎辞职制度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各级机关和公务员对制度的重视程度。
我国引咎辞职制度化成因探析摘要:引咎辞职是西方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是体现民主和宪政原则的一项重要安排。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引咎辞职是一项不成文的规定。
在我国,引咎辞职则因缺乏浓厚的以责任意识、民主观念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及成熟的相关配套因素而呈现为阶段性的制度化、成文化,以期通过阶段性的制度化使其向不成文的规定过渡。
关键词:引咎辞职;制度化;政治文化“引咎辞职”作为一种政治机制在国外早已存在,是西方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是体现民主和宪政原则的一项重要安排。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引咎辞职是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强调官员对自己履行职权过程的自查、自责、自咎。
在当代西方国家,经常有政务官员引咎辞职,但却找不到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国外的立法上,如《法国公务员总章程》(1978年)、《美国文官制度改革法》(1978年)等,都只规定了公务员的辞职辞退制度,没有规定与引咎辞职相关的条款。
而在我国,引咎辞职则呈现为制度化、成文化。
1 我国引咎辞职制度的发展引咎辞职被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引入我国,使我国的政治生活出现了新气象。
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定、办法,并有一些领导干部因失职失误而引咎辞职,不断推动着引咎辞职由个案走向制度化的建构。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引咎辞职制度的安排可追溯到1995年。
当年2月,中央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提出要“建立领导干部辞职制度”。
其中,第四十条规定:“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制度。
辞职包括因公辞职、个人申请辞职和责令辞职。
”第四十二条规定:“个人申请辞职,是指党政领导干部因个人或者其他原因,自动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
”2000年8月中共中央颁发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包括引咎辞职在内的辞职制度。
第七条指出:“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制度,制定实施办法,建立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自愿辞职、责令辞职、引咎辞职等制度。
”此后,深圳龙岗、江苏等不少地方纷纷出台相关的制度规定,也时有引咎辞职的实例见诸报端。
《论我国公务员的引咎辞职制度》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进步与民主法制意识的日益加强,我国对于公共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要求也日益提高。
公务员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标准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公务员的引咎辞职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我国公务员的引咎辞职制度进行探讨,以期更深入地理解其重要性及实际作用。
二、公务员引咎辞职制度的定义及重要性引咎辞职制度是指,当公务员在工作中因疏忽或行为不当造成一定的损害和不良影响时,出于个人或集体责任感主动申请辞职,并对相关问题承担相应的责任。
此项制度体现了公共服务的透明性和道德自律的主动性,对于提高公务员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重要作用。
三、我国公务员引咎辞职制度的实施现状我国公务员的引咎辞职制度在法律上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在实践中得到了有效实施。
这一制度不仅要求公务员在出现工作失误时主动承担责任,也体现了国家对公务员队伍管理的严格要求。
此外,这一制度也使得公众对政府工作有了更多的监督和评价机会,为提升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效率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引咎辞职制度的积极作用首先,引咎辞职制度有助于提高公务员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当公务员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时,会主动承担责任并选择辞职,这体现了其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自律。
其次,这一制度有助于提升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效率。
公众可以通过监督和评价公务员的行为来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同时也能促进政府工作的效率提升。
最后,引咎辞职制度也是对其他公务员的一种警示和教育,提醒他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负责任的态度。
五、完善我国公务员引咎辞职制度的建议首先,应进一步明确引咎辞职的具体情形和程序。
这包括明确哪些情况下公务员应主动申请辞职,以及申请辞职的具体程序和要求等。
其次,应加强监督和惩戒机制。
除了通过制度约束公务员的行为外,还应建立完善的监督和惩戒机制,对那些未主动承担责任并辞去职务的公务员进行适当的处理和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