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国学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8.66 KB
- 文档页数:8
国学知识竞赛初赛题目[含答案]哲学20、历史10、文学20、艺术15、宗教10、民俗15,、教育、科学20选择题两分一题。
一.哲学类1.孔子提倡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 ( B )A.阴阳五行B.天人合一C.道法自然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
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至矣”。
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2.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他所反对的“爱有差等”这一观点是哪家学派的?( A )A.儒家B.法家C. 道家D.兵家爱有差等为儒家主张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孟子同墨者夷之辩论时,问他“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孟子·媵文公上》)对于兄之子的爱,自然会厚于对邻人之子的爱。
在孟子看来,这是完全正常的;人应当做的就是推广这种爱使之及于更远的社会成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善推其所为”(同上)。
这种推广是在爱有差等的原则基础上进行的。
3.孔子为自己的教学定睛“孔门四教”,具体指的是:( B )A.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B.文、行、忠、信C.礼、义、学、文《论语·述而》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国学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国学精粹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国学学问竞赛题库含答案1.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A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 B妇女擅长织造C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女子的典故 D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地方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D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3. 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CA团聚奇妙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子 D五福临门4、四书包括:《论语》、《高校》、《孟子》、_B_A、《礼记》 B《中庸》 C、《周易》 D、《春秋》5.中华民族的摇篮是:(C)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6、"青梅竹马"取自下列哪个典故(A)A、李白《长干行》B、白居易《长恨歌》C、李煜《虞美人》D、李商隐《无题》7、苏轼的《题西林壁》如今刻在_A_A、西林寺B、东林寺C、庐山D、龙虎山8、孔子是哪国人_B_A、秦国B、鲁国C、卫国D、宋国9、以下哪个历史人物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D )A.韩愈B.欧阳修C.曾巩D.柳永10、中国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其中古筝具有自己的分类,现在国内最普及的古筝是多少根琴弦(A)A.21B.23C.24D.2511、普洱茶属于什么类型的茶(A)A、红茶;B、绿茶;C、黄茶;D、黑茶12.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B)A元宵 B饴糖 C腊八粥 D饺子13、七月七日长生殿,_C_A、夜深无人私语时B、相逢何必曾相识C、夜半无人私语时D、相见时难别亦难14、耳环最原始的作用是(B)A、女性身份的象征B、约束女性的行为C、装扮作用D、表示女性已婚15."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C)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16.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BA 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甫17."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AA拒绝收礼 B劝人投案 C替人投案 D向人宣誓18、"交头接耳"这个成语出自下列哪部作品_A_A、《水浒传》B、《三国演义》C、《红楼梦》D、《西游记》19、在古代大一统时期,拥有领土最多的朝代是_B_A、清B、元C、唐D、宋20、下列不属于八大菜系的是_C_A、山东菜系B、四川菜系C、赣菜系D、湘菜系21、人体器官中的肾脏是构成人体系统必不行少的一部分,下列四种中药里对肾脏有好处的是(C )A.人参B.陈皮C.桑椹D.陈皮22、卢沟桥上大小石狮子有(D)只A.285B.286C.287D.28823."阳关大道"原是指通往那里的道路?(B)A东海 B西域 C南国 D中原24.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CA文姬归汉 B霸王别姬 C苏武牧羊 D楚汉相争25.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六大古都:AA南昌 B开封 C西安 D洛阳26.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BA蒿饼 B巧果 C汤圆 D竹筒饭27.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BA 8B 10C 12D 1428、"回光返照"这个成语出自哪部作品_A_A、《红楼梦》B、《陈涉世家》C、《烈女传》D、《三国志》29.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B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30.我国是茶叶的家乡,绿茶是最古老的品种,是我国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第一大茶种,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著名的绿茶?DA西湖龙井 B太湖碧螺春 C庐山云雾 D铁观音31、长城的长度为_A_A、6300公里B、6000公里C、6800公里D、5500公里32、蹴鞠盛行于那个朝代(B)A.隋朝B.唐朝C.五代十国D.宋朝33、戏剧中的戏胆是指:AA、主要角色或者关键性情节B、贯穿性道具或贯穿动作C、演员的精彩表演34.不属于中国四大佛山的是:BA普陀山 B武当山 C九华山 D峨眉山35.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是指多少岁?CA 60岁B 100岁以上C 80---100岁D 70岁36.下列不属于我国四大传奇故事的是:DA《牛郎织女》 B《孟江女》 C《白蛇传》 D《山海经》37.我们用"羞花"来形容历史上哪位美女?BA西施 B杨贵妃 C貂禅 D王昭君38.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在:AA丰收年景的69月 B每年秋天C清明后10天 D端午前3天39.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
中庸读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1.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其核心思想是()。
A. 仁B. 礼C. 中庸D. 道答案:C2. 《中庸》的作者是()。
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子思答案:D3. 《中庸》中提到的“中”指的是()。
A. 中间B. 平衡C. 适度D. 中心答案:C4. 《中庸》中提到的“庸”指的是()。
A. 庸俗B. 常道C. 平庸D. 庸人答案:B5. 《中庸》认为,人应该追求的境界是()。
A. 至善B. 至美C. 至真D. 至圣答案:A二、多选题1. 《中庸》中提到的“五达道”包括()。
A. 君臣有义B. 父子有亲C. 夫妇有别D. 兄弟有序E. 朋友有信答案:ABCDE2. 《中庸》中提到的“三达德”包括()。
A. 知B. 仁C. 勇D. 礼E. 智答案:ABC3. 《中庸》中提到的“九经”包括()。
A. 修身B. 尊贤C. 亲亲D. 敬大臣E. 体群臣答案:ABCDE三、判断题1. 《中庸》认为,中庸之道是天下的常道。
()答案:正确2. 《中庸》主张人应该追求极端的完美。
()答案:错误3. 《中庸》认为,人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中庸。
()答案:错误4. 《中庸》提倡的是一种折中主义。
()答案:错误5. 《中庸》认为,中庸之道是难以达到的。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 简述《中庸》中“中庸”的含义。
答案:《中庸》中的“中庸”指的是一种不偏不倚、适度适中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
它强调在处理事物时,既要避免过分,也要避免不足,追求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2. 《中庸》中提到的“五达道”具体指什么?答案:《中庸》中提到的“五达道”指的是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
这五达道涵盖了社会关系中的五个基本方面,强调在这些关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3. 《中庸》中提到的“三达德”具体指什么?答案:《中庸》中提到的“三达德”指的是知、仁、勇。
这三种德行是个人修养的基本要求,知即智慧,仁即仁爱,勇即勇敢。
中庸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 极端主义B. 平衡和谐C. 个人主义D. 集体主义答案:B2. 《中庸》一书的作者是谁?A. 孔子B. 孟子C. 老子D. 庄子答案:A3. 中庸之道认为人应该追求的境界是什么?A. 物质享受B. 精神满足C. 道德修养D. 权力地位答案:C二、填空题1.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不偏不倚”的________。
答案:中和之道2. 《中庸》中提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里的“中”指的是________。
答案:内心的平和3. 中庸之道认为,人应该在________中寻求平衡。
答案:情与理三、简答题1. 简述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答案: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体现在追求和谐社会、平衡发展、个人修养等方面。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中庸之道提倡公正无私、不偏不倚;在社会治理中,强调公平正义、和谐共处;在个人修养上,倡导内心平和、道德自律。
2. 根据《中庸》,如何理解“知行合一”?答案:《中庸》中提到“知行合一”,意味着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个人不仅要有正确的知识,还要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以实现道德修养和个人成长。
四、论述题1. 论述中庸之道对个人修养的影响。
答案:中庸之道对个人修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教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平衡,避免极端情绪的影响;其次,它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再次,它倡导中和之道,即在情与理之间寻求平衡,以达到和谐的生活方式;最后,它提倡知行合一,强调知识和行动的统一,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中庸试题及答案小学一、中庸试题及答案小学开放式阅读题:1. 中庸的含义是什么?中庸是指人们在行为和思想上都要有节制、平衡和中立的态度,不偏激、不极端,追求和谐与均衡。
2. 请举例说明中庸的表现方式。
中庸的表现方式包括在人际关系上保持公正、友善、宽容的态度,不偏袒任何一方;在思想上保持客观、理性,知识的获取和运用要全面而均衡;在生活上保持适度、节制,不沉溺于享乐或过度奢侈。
选择题:1. 下列哪一个不是中庸的表现方式?A. 公正B. 偏激C. 友善答案:B2. 知识的获取和运用应该是什么样的?A. 主观B. 全面C. 肤浅答案:B简答题:1. 请简述中庸的核心思想。
中庸的核心思想是追求和谐与均衡。
这种和谐与均衡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思想和生活中,要求人们保持节制、中立、公正的态度,避免极端和偏激,从而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平衡与和谐。
2. 请举例说明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体现中庸的思想。
例如,在朋友之间面对矛盾和纷争时,我会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不偏袒任何一方,以求达到和解与和谐。
另外,在学习方面,我会全面地获取和运用知识,不只局限于某一领域,保持均衡的学习兴趣和研究方向,以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论述题:1. 中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请谈谈你对中庸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中庸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们在行为和思想上的平衡与中立。
我认为中庸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和谐与均衡的状态,即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保持适度和谐。
中庸思想让我们认识到,只有保持节制、中立和公正的态度,避免极端和偏激,我们才能在个体和社会中实现平衡与和谐。
2. 中庸思想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中庸思想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庸思想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促使他们在待人接物中保持公正、友善和宽容的态度。
其次,中庸思想能够引导小学生在学习中追求全面发展,不只关注某一方面的成绩,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中庸读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庸的作者是谁?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答案:B2. 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 仁B. 义C. 礼D. 中和答案:D3. 中庸认为哪种品质是人的最高境界?A. 勇敢B. 智慧C. 仁爱D. 节制答案:C4. 中庸提倡的“中”指的是什么?A. 中间B. 平衡C. 极端D. 偏颇答案:B5. 中庸中“不偏不倚”的意思是?A. 极端B. 平衡C. 偏颇D. 无动于衷答案:B二、填空题6. 中庸主张“________”,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答案:中庸之道7. 中庸认为,人应该追求“________”,以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答案:中和8. “________”是中庸中提到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状态。
答案:天人合一9. 中庸提倡在处理事情时,要“________”,即不急不躁,恰到好处。
答案:从容中道10. 中庸强调,人应该在“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找到平衡。
答案:刚强柔弱三、简答题11. 简述中庸的“三纲领”是什么?答案:中庸的“三纲领”指的是“中和”、“诚敬”和“明德”。
其中,“中和”是指在各种事物和行为中寻求平衡和谐;“诚敬”是指对待事物和他人要有真诚和尊重的态度;“明德”则是指明确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12. 中庸如何理解“天人合一”?答案:中庸认为“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和谐关系。
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四、论述题13. 论述中庸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及其意义。
答案:中庸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提倡的平衡和谐的理念可以指导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静;其次,中庸的“诚敬”精神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再次,中庸的“明德”思想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中庸思想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性、平和的生活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小学中庸出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 极端主义B. 折中主义C. 和谐平衡D. 个人主义2. 《中庸》一书中提到的“不偏不倚”指的是:A. 总是站在中间B. 总是偏向一边C. 保持中立D. 保持平衡3. 孔子认为,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称为“君子”?A. 有钱有势B. 有知识有文化C. 行为得体,内心平静D. 有权有势4. 《中庸》中提到的“慎独”是指:A. 在众人面前表现得体B. 在独处时也要保持自律C. 只关注自己的行为D. 只关注他人的行为5. 孔子提倡的“仁”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只关心自己B. 关心他人C. 只关心家人D. 关心社会6. 《中庸》中提到,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称为“知者”?A. 知识渊博B. 善于思考C. 善于实践D. 知识渊博且善于实践7. 孔子认为,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称为“勇者”?A. 敢于冒险B. 敢于面对困难C. 敢于伤害他人D. 敢于逃避困难8. 《中庸》中提到的“修身”是指:A. 锻炼身体B. 提升个人品德C. 学习知识D. 增加财富9. 孔子认为,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称为“智者”?A. 聪明绝顶B. 善于解决问题C. 善于欺骗他人D. 善于利用他人10. 《中庸》中提到的“齐家”是指:A. 管理好自己的家庭B. 管理好别人的家庭C. 管理好国家D. 管理好社会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1.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主要作者是________。
12. “中庸”一词中的“中”指的是________,而“庸”则指的是________。
13.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________,这样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
14. 在《中庸》中,孔子提倡的“仁”是一种________的情感。
15. 孔子认为,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时应该表现出________的品质。
16. 《中庸》中提到的“不怨天,不尤人”体现了一种________的态度。
中庸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 极端主义B. 平衡和谐C. 个人主义D. 集体主义2. “中庸”一词最早出现在以下哪部经典中?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3. 中庸之道强调的“过犹不及”意味着什么?A. 过度和不足都是不好的B. 只有过度才是不好的C. 只有不足才是不好的D. 过度和不足都是好的4. 以下哪项不是中庸之道所倡导的行为?A. 避免极端B. 追求完美C. 保持中立D. 适度行事5. 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上主张什么?A. 放纵自我B. 追求名利C. 内心平和D. 过度竞争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中庸之道认为,处理事情应该_________,不偏不倚。
7. 《中庸》中提到,君子之道,_________,其至矣乎。
8. 中庸之道认为,人应该在_________和_________之间找到平衡。
9. 中庸之道强调,人应该在_________和_________之间寻求和谐。
10. 中庸之道提倡的“和而不同”意味着在保持_________的同时,尊重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中庸之道在家庭关系中的应用。
12. 请解释中庸之道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13. 论述中庸之道对于个人职业发展的意义。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4. 论述中庸之道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
15. 以中庸之道为指导,谈谈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五、案例分析题(共10分)16. 阅读以下案例: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快速增长,忽视了员工的福利和工作环境,最终导致员工流失和公司声誉受损。
请运用中庸之道分析此案例,并提出改进建议。
六、结束语通过本次考试,我们希望同学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和应用,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注:本试卷仅为示例,实际考试内容和形式可能有所不同。
中庸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 极端主义B. 平衡和谐C. 激进主义D. 无为而治2. 《中庸》一书的作者是谁?A. 孔子B. 孟子C. 老子D. 庄子3. 中庸思想强调的“中”字,其含义是?A. 中间B. 极端C. 平衡D. 无为4. 下列哪项不是中庸思想的特点?A. 适度B. 调和C. 极端D. 恒常5. 中庸之道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什么?A. 以牙还牙B. 以德报怨C. 以暴制暴D. 以直报怨6. 中庸思想在政治治理中的作用是?A. 强化权威B. 强调法治C. 促进和谐D. 强调人治7. 中庸之道与下列哪项儒家思想最为接近?A. 仁B. 义C. 礼D. 智8. 中庸思想在个人修养中强调什么?A. 自私自利B. 无私奉献C. 自我中心D. 自我克制9. 中庸之道在面对困难时,提倡的态度是?A. 逃避现实B. 积极面对C. 消极等待D. 盲目乐观10. 中庸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体现在?A. 个人主义B. 集体主义C. 极端主义D. 平衡和谐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庸之道强调的“______”是其核心理念之一。
2. 《中庸》中提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______。
”3. 中庸思想认为,人应当在______和______之间寻求平衡。
4. 中庸之道在处理问题时,主张“______”,即不过分也不不足。
5. 中庸思想认为,人应当在______和______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6. 中庸之道在教育中强调“______”,即教育应当因材施教。
7. 中庸思想在艺术创作中提倡“______”,即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8. 中庸之道在社会治理中强调“______”,即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
9. 中庸思想在个人行为中提倡“______”,即行为应当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要求。
10. 中庸之道在国际关系中主张“______”,即各国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和合作。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的意思是君子之道体现为四个方面,孔子有一个方面没有做到。
Vx从《中庸》一书中我们得知,孔子认为,只要具有了智、仁、勇三德,人就可以永久守住中庸之道。
Vx《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车马走在相同的轨道上,用同样的文字书写,行为有统一的价值观。
Vx《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参”的意思是“参加,参看”。
Vx“天地位焉”,“位”可以理解为各安其位。
Vx“素隐行怪”指的是寻找生僻的歪道理、做事不合常理欺世盗名之人。
Vx“力行近乎仁” 一句的意思是:身体力行去做某一件事,离仁就很近了。
这是鼓励我们努力去做。
Vx《中庸》:“果行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只要找到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即使天资不够聪明,通过后天的努力也能成功。
Vx《中庸》中孔子说:“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
”这是与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信而好古”相违背的。
V从《中庸》中可知,孔子是好古的,因此夏商周三代之礼,孔子选择了夏礼来遵从。
V《中庸》一书认为,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方法是慎独自修。
VX《中庸》:“明乎郊社之礼,褅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意思是:明瞭了祭祀之事,治理国家就变得容易了。
VX“天下国家可均也”,“均”的意思是平均。
VX“所求乎弟以事兄”,指的是“悌道”。
VX最早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列为“四书”之一的是程颐。
VX“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在于是否遵守中庸之道。
VX据《中庸》可知,孔子认为,“三年之丧”,天子可以不必遵守。
VX《中庸》:“燕毛,所以序齿也。
”“燕毛”的意思是饮宴的时候以毛发的颜色来定座位,就是尊贤。
VX“博学之,审问之”,“审问”的意思是细心谨慎地向他人求教。
VX“君子之道费而隐”,意思是君子所行之道,广泛而深刻。
V《中庸》:“诚者,自成也。
”至诚之德,必须通过各种方式自我完成,是发自内心的。
Vx“舜其大知也与”,“与”在此处是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Vx据《中庸》可知,孔子认为,孝道的最高表现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
Vx按照《中庸》的说法,修养自身品德是君王统治天下需要做的三件大事之一。
Vx从《中庸》一书中可知,孔子认为自己是能够长久执行中庸之德的人。
Vx孔子认为,要想了解天下最根本的五种人际关系,只有“生而知之”一条道路。
Vx“温故知新”这一成语出自《中庸》。
Vx“君子素其位而行”一句的意思是君子总是按照自己所处的地位行事。
Vx《中庸》认为,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化育万物的境界。
Vx孔子认为人心相通,故南北人的刚强是差不多的。
Vx《中庸》一书认为,“和”是事物最根本的存在状态;“中”是世人最高的道德标准。
V据《中庸》所知,诚实是获得上级和朋友信任的根本方法。
Vx“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这四项是“择善” ,找到自己应该笃行追求的目标。
Vx《中庸》一书认为,有才德的人,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都可以议定礼乐制度。
Vx“择善固执” ,意思是执着追求目标的人可能会变得顽固不化。
Vx“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意思是达到广大精微的高明之境,要经由中庸之道。
Vx《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 ,意思是:天地的大道,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
Vx《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意思是:施行仁政的关键在于人,即人才是推行教化的关键。
Vx“王天下有三重焉”,这句中“王”的读音是wdng o Vx“恐惧乎其所不闻”,表现出了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心理。
Vx“自诚明,谓之();自明诚,谓之()o()则()矢,()则()矢。
A. 教性诚诚明明B. 性教明明诚诚C. 性教诚明明诚D. 性教诚明明诚据《中庸》可知,孔子认为,治理天下国家有九种基本准则(“九经”),下列哪不属于“九经”之一的是:A. 修身B. 劝百工C. 柔远人D. 劝学《中庸》中说,“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 。
这“一言”指的是:A. 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B.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C. 无不持载,无不覆帱D.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下一句是A. 大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
B. 四时并行,日月之代明。
C.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D. 道并行而不相悖。
“天命之谓(),率性之谓(),修道之谓()。
”横线上应该填入的词依次是A. 道;性;教B. 性;道;教C. 教;道;性D. 性;教;道《中庸》第四章“知者过之,愚者不及”的意思是A. 知道的人超过了,愚蠢的人赶不上B. 知道的人认为(它)是错的,愚蠢的人赶不上C. 聪明的人超过了,愚蠢的人达不到D. 聪明的人实行过头了,愚蠢的人又达不到。
“故()之道,()然而日章;()之道,()然而日亡。
”横线中应该填入的词语依次是A .君子暗小人的B .小人暗君子的C .君子的小人暗D.小人的君子暗下列人物中,没被孔子赞为“大孝” 、“达孝”的人是A. 舜B. 周文王C. 周武王D. 汤《中庸》中“君子()而世为天下道,()而世为天下法,()而世为天下则” ,横线中应该填入的词依次是A. 动行言B. 行动言C. 言行动D. 言动行《中庸》认为,统治天下有三件重要的事必须做到(三重),下列不是“三重”的是A. 议礼B. 强兵C. 制度D. 考文据《中庸》可知,下列不是孔子所认可的天下的“达德”得是(最基本的道德):A. 知B. 义C. 仁D. 勇“国有道其()足以(),国无道其()足以()”,横线上应该填入的词依次是A. 默兴行容B. 言兴默容C. 道行志守D. 言兴身安下列不符合孔子所认可的“刚强”的表现是A. 和而不流B. 中立而不倚C. 在逆境中不改变自己的志向D. 尚武好斗对《中庸》“夫政也者,蒲卢也”一句,理解正确的是A. 以人施政,易见成效,仿佛如地上快速生长的蒲苇一样。
B. 人间的政治就跟地上的蒲苇一样。
C. 推行仁政,如地上的脆弱的蒲苇一样,稍不注意就容易失败。
D. 执政者是一个叫“蒲卢”的人。
据《中庸》可知,下列不是孔子所认为的天下“达道” (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A. 君臣B. 父子C. 夫妇D. 师生“人皆曰:‘予知。
'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A. 不实事求是B. 自以为聪明C. 面临危险而不知D. 自我吹嘘 “中庸之道”主题的核心思想观念是A. 自我教育B. 法律约束C. 他人监督D. 顺其自然“视之而弗见, ( ),体物而不可遗。
”横线上应该填入的句子是A. 如在其左右B. 洋洋乎如在其上C. 听之而弗闻D. 行之而无为孔子认为,要成为一个“君子” ,应该遵守的步骤是A. 知人-知天-事亲-修身B. 修身-事亲-知人-知天C. 知天-知人-事亲-修身D. 知天-修身-知人-事天“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君子的“道”深藏不露但日益彰显,小人的“道”显露无遗但日益消亡。
B. 君子选择道路偶尔黑暗但是终究会明确,小人选择的道路清楚明白但最终会走向灭亡。
C. 君子的道德修养始终深藏不露,小人的道德修养的确会导致最终灭亡。
D. 君子的方法看起来不起眼,但是效果明显,小人的方法即使明确也会毫无用处。
在孔子的弟子中,被孔子推举为具有中庸之德的榜样的是A. 子路B. 子由C. 颜回D. 冉耕A. 不能严格自律B. 不信守诺言C. 不能持之以恒D. 自我放纵下列各项中,孔子认为的体现中庸之德的是?A. 尧禅让B. 舜执其两端而用中于民C. 文王衍易D. 武王伐纣,批评人们常犯的错误是人皆曰:‘予知。
'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批评人们常犯的错误是对“君子之道费而隐”中的“费”和“隐”理解正确的是A.费:广大。
隐:隐秘B.费:广大。
隐:精微C.费:困难。
隐:隐约D.费:困难。
隐:精细对“齐明盛服”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齐,读音为q 1。
B. 明,洁净。
C. 齐,同“斋” ,斋戒之意。
D. 盛服,整齐的衣服,此指祭服。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盛赞的是以下哪个人的德行?A. 孔子B. 尧C. 商汤D. 文王《中庸》提出的修养自身的三条原则不包括A. 好学近乎知B. 力行近乎仁C. 知耻近乎勇D. 守信近乎义为了说明道理,《中庸》一书中引用了大量《诗经》中的诗句,下列没在《中庸》一书中出现的是?A. 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B. 德輶如毛,毛犹有伦C. 窈窕淑女,寤寐思服D.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中庸》“故君子之道,()诸身,()诸庶民,()诸三王而不缪,()诸天地而不悖,()诸鬼神而无疑。
”横线上应该填入的词依次是A. 征考求建质B. 本征考建质C. 求建征考本D. 本考建征求下列词语中,体现了真正的中庸精神的是A. 不辨是非B. 模棱两可C. 好好先生D.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