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环境毒理学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x
- 格式:docx
- 大小:23.45 KB
- 文档页数:6
环境毒理学题库一、选择题1、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 环境污染物B 生物体C 环境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D 以上都是2、以下哪种物质不属于环境污染物()A 二氧化硫B 氧气C 农药D 重金属3、环境毒理学中,剂量反应关系是指()A 暴露剂量与毒性效应的关系B 暴露时间与毒性效应的关系C 暴露途径与毒性效应的关系D 以上都不是4、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不包括()A 氧化B 还原C 水解D 排泄5、以下哪种途径不是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A 呼吸道B 消化道C 皮肤D 血液6、急性毒性试验的观察时间一般为()A 24 小时B 7 天C 14 天D 28 天7、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是()A 确定阈剂量B 观察长期接触毒物对生物体的影响C 评价毒物的蓄积作用D 以上都是8、遗传毒性试验不包括()A 基因突变试验B 染色体畸变试验C 致畸试验D 微核试验9、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蓄积部位通常是()A 肝脏B 肾脏C 脂肪组织D 以上都是10、以下哪种指标不能用于评价环境污染物的毒性()A 半数致死剂量B 最大无作用剂量C 最小有作用剂量D 治疗指数二、填空题1、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机体),特别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2、环境污染物按其性质可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物理性污染物)和(生物性污染物)。
3、毒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4、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是(肝脏)。
5、亚慢性毒性试验的染毒期限一般为(1-3 个月)。
6、致畸试验通常选用(大鼠)和(小鼠)作为实验动物。
7、环境污染物的联合作用包括(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和(独立作用)。
8、机体对毒物的反应可分为(正常反应)、(代偿反应)和(损害反应)。
9、毒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动物有(小鼠)、(大鼠)、(豚鼠)、(兔)等。
10、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体内试验)、(体外试验)和(人群调查)。
《环境毒理学》试题2011.6.9
1.什么是环境毒理学?
2.举例说明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3.什么是环境病?
4.环境毒理学的研究目标是什么?
5.简述毒物的五种跨膜转运方式。
6.重要的生物转化器官有哪些?
7.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8.联合作用类型的评定方法及具体内容?
9.金属对健康的危害有哪些?
10.什么是农药残留,其来源有哪些?
11.紫外辐射生物效应的表现有哪些?
12.如何预防辐射?
13.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主要有哪些?
14.室内空气污染的表现有哪些?
15.室内空气污染治理从哪几方面入手?
16.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有哪些?
17.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对策有哪些?
18.实验动物的定义是什么?
19.实验动物种属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20.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定义及筛检方法?。
环境毒理学简答题第一章1、试述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内容。
(1)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对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
(2)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止匕外,根据环境污染物对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和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
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3)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和毒性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有关因素。
2、简述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发展进展。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
(1)体外试验: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研究);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的毒性和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单、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缺点:缺乏神经一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学效应。
(2)体内试验:急性毒性实验(指一次染毒或24h内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亚急性毒性实验(或称为亚慢性毒性实验一般认为1〜3个月为宜,但具体实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慢性毒性实验(一般指六个月以上到终身染毒的毒性实验)。
环境毒理学题库咱先来说说啥是环境毒理学,简单来讲,就是研究环境中那些有毒有害的东西对咱们生物,包括人、动物、植物啥的,产生的不好影响。
这门学问可重要啦,能帮咱们搞清楚怎么保护自己和大自然。
就比如说吧,我有次去一个小村子,那里有一条原本清澈见底的小河。
小时候我去那玩儿,水可干净了,能直接看到小鱼小虾在里头游来游去。
可后来再去,那河水变得又黑又臭,别说鱼虾了,连水草都不长。
一打听才知道,是旁边建了个工厂,天天往河里排污水。
这就是典型的环境毒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好啦,咱们正式进入环境毒理学的题库。
先来几道基础的单选题。
比如说:“以下哪种物质不属于常见的环境毒物?()A 重金属B 农药C 氧气D 塑料添加剂”答案当然是 C 啦,氧气可是咱们生存必需的,可不是毒物。
再看这道:“环境毒物进入生物体的主要途径不包括()A 呼吸道B 消化道C 皮肤D 神经”这道题选 D,神经可不是毒物进入身体的常规途径哟。
接着是多选题。
“以下哪些是环境毒物可能导致的生物效应?()A 基因突变B 器官损伤C 免疫功能下降D 行为异常”这几个选项可都是对的,环境毒物的危害那是方方面面的。
还有判断题。
“所有的化学物质在一定剂量下都有毒性。
()” 答案是错的,有些物质在正常使用剂量下是安全的。
来几道简答题考考大家。
比如说:“请简述环境毒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 这就得从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几个方面来回答啦。
还有“举例说明环境毒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这时候就可以像我开头提到的那条被污染的小河那样,讲讲具体的例子,比如某些地方因为农药残留,导致鸟儿数量减少;或者因为重金属污染,让土壤肥力下降,庄稼长不好。
论述题也不能少。
“结合实际案例,论述如何预防和治理环境毒物污染。
” 这就得综合各种方法,从源头控制,到过程监管,再到污染后的治理措施,都得详细说一说。
总之,环境毒理学这门学问,和咱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这些题库里的题目,希望能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环境毒理学的知识,以后也能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
环境毒理学试题
环境毒理学主要研究的是:
A.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B. 环境中污染物的来源和分布
C.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毒性作用
D. 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下列哪项不是环境毒理学中的生物标志物?
A. 基因突变
B. 酶活性改变
C. 组织病理学改变
D. 气候变化
重金属污染对环境的潜在危害不包括:
A. 生态系统破坏
B. 人类健康问题
C. 水资源短缺
D. 土壤肥力下降
在环境毒理学中,下列哪项不是评价污染物毒性的方法?
A. 急性毒性试验
B. 慢性毒性试验
C. 遗传毒性试验
D. 酶活性测定
下列哪种污染物主要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造成危害?
A. 二氧化硫
B. 氮氧化物
C. 重金属
D.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下列关于环境毒理学中风险评估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风险评估包括危害识别和暴露评估
B. 风险评估可以帮助确定污染物的安全阈值
C. 风险评估是一个定性的过程,不涉及量化分析
D. 风险评估是环境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下列哪项不是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的常用实验动物?
A. 大鼠
B. 小鼠
C. 鱼类
D. 鸟类
关于环境毒理学中的生态风险评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只关注污染物对单一物种的影响
B. 主要评估污染物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
C. 只考虑污染物的直接毒性作用
D. 不涉及污染物的暴露途径和暴露水平
请注意,这些题目仅供参考,实际的环境毒理学试题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准备考试时,请确保参考官方提供的资料和模拟题进行练习。
环境毒理学试题库一、填空题,16小题,每小题一空,每空2分1、区域性2、全球性3、脂质4、消化道5、蒸气6、骨骼7、二8、毒性9、呼吸道10、小肠二、选择题,16小题,每小题2分1、(D)2、(C)3、(A)4、(A)5、(C)6、(B)7、(C)8、(A)9、(C)10、(C)11、(A)12、(B)13、(B)14、(C)15、(A)三、名词解释,16小题,每小题5分,(评分标准,答题内容符合参考答案内容即为正确答案)1、环境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
2、污染物的转化环境污染物在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下面是发生的形态、结构和性质的改变,叫做污染物的转化。
3、生物转化外源化学物在生物机体中发生的系列化学变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4、酶的诱导有些外源化学物可使某些酶系的活力增强或酶含量增加,并因此而促进外源化学物的转化过程,这种现象称为酶的诱导效应。
5、生物蓄积生物有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直接从环境介质或从所消耗的食物中吸收并积累外源化学物的现象。
6、生物浓缩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特别是水介质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四、简答题,20小题,每小题10分,(评分标准,由于每道题的答案量不同,有些题的答案内容较多,因此不要求全部写出来,答题内容符合参考答案内容即为正确答案,其中所写答案为标准答案的1/4得5分,所写答案为标准答案的1/2得8分,所写答案为标准答案的2/3得满分,)1、环境毒理学研究的特征有哪些?A,研究涉及的毒物种类不断增加。
B,在单一污染物研究的基础上,复合污染效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C,在大量急性毒性试验基础上,研究的重点已经更倾向于对毒物低水平长期暴露的环境效应进行研究。
D,在认识生物个体环境毒理效应上,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环境毒理效应研究不断深入。
环境毒理学_南京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多种有机磷农药同时进入机体时,表现为哪种类型的联合作用参考答案:相加作用2.根据毒作用发生部位,可将其分为参考答案:局部性毒作用_全身性毒作用3.在大剂量作用下表现出毒性的物质称为毒物。
参考答案:错误4.体内的______是指外源性化学物在机体的蓄积地点,包括血浆蛋白、肝脏和肾脏、脂肪组织和骨骼组织。
参考答案:贮存库5.急性经口染毒,为保证给予的化学物剂量准确,多采用参考答案:灌胃染毒法6.根据试验目的的不同,毒理学试验可分为参考答案:“三致”试验_蓄积毒性试验7.关于化学致癌作用机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参考答案:体细胞突变学说_癌基因学说_分化障碍学说8.以下哪种试验不能证明外源化学物具有致突变作用?参考答案:急性毒性试验9.20世纪60年代初期,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首次让人们认识到参考答案:化学物的致畸性10.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参考答案:环境污染物11.I相反应不包括:参考答案:结合反应12.协同作用:M__M1+M2(选填=,>,<)参考答案:>13.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的吸收途径有参考答案:呼吸道吸收_注射_皮肤吸收_消化道吸收14.外源化学物通过主动转运透过生物膜的过程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
参考答案:错误15.外源化学物质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后,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小剂量称为参考答案:最小有作用剂量16.以下不属于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指标的是参考答案:性成熟及交配情况17.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对试验动物的年龄要求是参考答案:年幼初断奶动物18.下列关于物质蓄积,说法有误的是参考答案:能引起机体一定结构或功能的变化。
环境毒理学_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决定化学物在体内组织器官的最终分布的是()。
答案:化学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2.人喝酒“上脸”是因为乙醛具有让毛细血管扩张的功能,会引起脸色泛红等现象。
由此可知,喝酒脸红的人可能缺乏()。
答案:乙醛脱氢酶3.有机磷农药中毒是由于有机磷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使其失去分解乙酰胆碱的能力,导致乙酰胆碱积聚,后者与毒蕈碱型胆碱能受体(M型受体)和烟碱型胆碱能受体(N型受体)结合,引发毒蕈碱样和烟碱样神经症状。
从毒性作用的机理来看,这属于()。
答案:对生物膜的损害作用4.制定人接触该化学物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DI)的主要毒理学依据是()。
答案:慢性毒性试验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答案:原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起着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分化的作用,在环境致癌因素作用下原癌基因突变可能引起细胞的恶性转化。
6.根据K区理论,下列哪种多环芳烃的致癌性最强?()答案:K区活泼,L区不活泼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答案:PCBs是持久性污染物,如果其在环境中浓度被控制在很低的范围内,其对人和动物的影响很小,因此应该控制PCBs的使用与排放,降低其在环境中的浓度。
8.下列哪种元素在除肺外的脏器中,含量随年龄增加而减少()。
答案:铬9.()是毛细血管毒物答案:砷10.在建立纳米毒理学研究模型时,除剂量效应之外,更重要的是考虑()对纳米材料生物效应的影响。
答案:纳米特性如尺寸、表面性质等11.纳米材料产生生物学效应的重要前提是其(),决定了它们导致系统毒性或机体损伤的程度。
答案:体内吸收12.水中()含量的动态变化反映着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净化的程度。
答案:溶解氧13.下列属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的是()。
答案:环境中的塑料在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纳米塑料”,最终进入海洋中被海洋生物吸收有机氯农药在风的作用下在大气中扩散南极企鹅捕食鱼后吸收了鱼体内的DDT裸露的尾矿中的重金属在降水淋溶作用下进入河流14.下列属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的是()。
环境毒理学与健康风险评估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环境毒理学研究的目的是:A.评估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B.寻找新的化学药物C.改善环境质量D.增加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含量2.以下哪项不属于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A.化学物质暴露与健康风险评估B.基因毒性研究C.环境监测与评估D.环境保护法律研究3.以下哪个因素对环境毒理学研究影响较小?A.物种差异B.年龄和性别C.环境温度D.试验时间4.环境毒理学中常用的实验模型包括:A. 细胞培养B. 动物模型C. 流行病学调查D. 运算模型5.以下哪个实验方法用于研究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A. 体外试验B. 分子模型C. 分子生物学技术D. 流行病学调查6.环境毒理学研究中,以下哪项内容常用于评估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A. 慢性饮食细胞毒性实验B. 半致死剂量测定C. 长期暴露动物模型D. 遗传毒性实验7.下列哪项不属于环境毒理学风险评估的组成部分?A. 暴露评估B. 毒性评估C. 健康风险评估D. 环境监测8.环境毒理学风险评估的主要目的是:A. 判断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浓度B. 评估人体对化学物质的暴露程度C. 预测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D. 确定健康风险的可接受水平9.以下哪种环境分析方法用于评估化学物质的浓度?A. 基因毒性试验B. 高效液相色谱C. 环境监测站D. 动物模型实验10.环境毒理学研究在以下哪个领域具有重要意义?A. 药物开发B. 环境保护C. 科学教育D. 食品安全二、简答题1. 请简要描述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 简要说明环境毒理学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联。
3. 什么是环境毒理学风险评估?请列举评估过程的主要步骤。
4. 简述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的实验模型和方法。
5. 请简述环境毒理学研究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三、论述题请论述环境毒理学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并阐明其重要性。
【正文开始】一、选择题1. D.评估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含量到底是危害还是有益。
环境毒理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40 分)1、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对象是()A 环境污染物B 生物体C 环境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D 以上都是2、以下哪种途径不是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A 呼吸道B 消化道C 皮肤D 血液3、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不包括()A 氧化B 还原C 水解D 排泄4、以下哪种物质不是环境中的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A 多氯联苯B 二噁英C 农药D 一氧化碳5、急性毒性试验中,一般选择的动物是()A 小鼠B 大鼠C 豚鼠D 兔子6、剂量反应关系曲线中,最常见的类型是()A 直线型B 抛物线型C 双曲线型D S 型7、以下哪种指标不是评价环境污染物毒性作用的常用指标()A 半数致死剂量B 最大无作用剂量C 阈剂量D 治疗指数8、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蓄积作用主要取决于()A 摄入量B 排泄量C 作用时间D 以上都是9、遗传毒性试验不包括()A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B 微核试验C 致畸试验D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10、以下哪种环境污染物容易导致水俣病()A 汞B 铅C 镉D 砷11、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是()A 确定阈剂量B 观察长期接触毒物的毒性作用C 检测致癌作用D 以上都是12、环境毒理学中,生物标志物不包括()A 暴露标志物B 效应标志物C 易感性标志物D 解毒标志物13、以下哪种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浓度最容易反映环境污染的状况()A 大气B 水C 土壤D 生物体14、毒物的联合作用不包括()A 相加作用B 协同作用C 拮抗作用D 独立作用15、以下哪种环境污染物容易导致痛痛病()A 汞B 铅C 镉D 砷16、环境毒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体外试验方法不包括()A 细胞培养B 器官培养C 整体动物实验D 微生物测试17、生态毒理学与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区别在于()A 研究对象B 研究方法C 研究目的D 以上都是18、以下哪种方法不是环境污染物风险评估的常用方法()A 定性评估B 定量评估C 半定量评估D 随机评估19、环境激素对生物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A 生殖障碍B 免疫功能下降C 神经行为异常D 以上都是20、以下哪种技术不是用于环境污染物检测的现代分析技术()A 色谱法B 光谱法C 生物传感器D 解剖技术二、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特别是对()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环境毒理期末试题及答案第一题:环境毒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它包括了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分布、转化、归宿以及对生物体的危害效应等方面的研究。
第二题:环境污染物的分类及其毒性机制1. 有机污染物:包括农药、工业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等。
它们的毒性机制主要包括代谢损伤、致突变和致畸形等。
2. 无机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氨氮和硫化物等。
它们的毒性机制主要包括生物蓄积、离子干扰和氧化应激等。
3. 放射性污染物:主要指核辐射和放射性核素。
它们的毒性机制主要包括DNA损伤、细胞凋亡和癌症发生等。
第三题:环境毒理学的评价方法1. 动物实验:通过对动物进行暴露实验,观察并记录毒物对动物的影响,包括生理指标、病理学变化和行为改变等。
2. 体外试验:采用细胞或组织等体外模型,通过体外实验评估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
3. 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特定地区或人群的环境暴露情况与疾病发生率之间的关系,评估环境污染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第四题:环境毒理学的应用1. 环境保护:通过评估环境污染物的毒性,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保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
2. 食品安全:评估食品中的污染物,确保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3. 新药开发:通过环境毒理学评价,筛选和鉴定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新药物。
4. 危险废物处理:评估废物的毒性,制定合适的处理和处置方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答案解析:第一题:环境毒理学定义和研究范围的简要描述。
第二题:环境污染物分类及其对生物体的毒性机制的说明。
第三题:环境毒理学的评价方法的简要介绍。
第四题:环境毒理学的应用领域的简要说明。
以上为环境毒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希望能对你的学习和研究有所帮助。
剂量:是指给予机体的或机体接触的外源化学物的数量。
最小致死量(LD01)指在一群个体中仅引起个别死亡的最低剂量。
低于此剂量即不能使个体死亡。
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用目前最为灵敏的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慢性中毒指毒物在不引起急性中毒的剂量条件下,长期反复进入机体所引起的机体在生理、生化及病理学方面的改变,出现临床症状、体征的中毒状态或疾病状态生物浓缩: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生物放大指某些在自然界不能降解或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的延长和营养级的增加在生物体内逐级富集,浓度越来越大的现象。
突变系动物:突变系是指正常染色体的基因发生了突变,这种遗传变异造成后代的某个性状或生物反应与亲本不同,具有某种特殊性状表型的各种遗传缺陷的品系。
封闭群动物即一个种群动物位于固定地点,5年以上不从外部引进任何新种生物转运:水中污染物同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生物转化:是指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经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
生物转化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处置的重要的环节,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
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
毒性(toxicity)是指一种物质能引起机体损害的性质和能力。
中毒(toxication)是指机体受到某种化学物质的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的病变。
根据中毒发生发展的快慢,可区分为急性中毒、亚慢(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
危险度(risk)也称危险性或风险度,是指在一定暴露条件下引起机体某种不良效应发生的概率,即是指某种物质在具体的接触条件下,对机体造成损害可能性的定量估计实验动物:用于生物科学实验的动物的统称。
在品质上有一定要求,以保证试验的准确性。
品系:源出于一个共同的祖先而且具有特定基因型的动植物或微生物土壤自净是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自然作用,使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降低直至消失的过程。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一、填空题1.环境毒理学主要研究对象是环境化学物。
2.多环芳烃的致癌作用机理的主要理论是K区理论和湾区理论。
3.香肠、火腿类食品中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质亚硝胺类化合物。
4.肺泡对于气态物质的吸收主要通过自由扩散方式。
5.化学物在体内的初次分布取决于血流量,二次分布取决于化学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
6.生物转化过程包括4种是氧化、还原、水解、结合。
二、名词解释共氧化作用:在机体内的花生四烯酸经氧化作用形成前列腺素,在此氧化过程中,某些外源化学物可同时被氧化,即共氧化作用。
LD50:半数致死剂量,又称致死中量,指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的剂量。
贮存库:进入血液的环境化学物大部分与血浆蛋白或体内各组织成分结合,积聚在特定部位,有的部位化学物含量虽高,但未显示中毒效应,这些部位称为该化学物的贮存库。
光化学烟雾:大气中的烃类、NO X等污染物在强烈日光紫外线作用下,经一系列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二次污染物,蓄积于大气中形成的一种浅蓝色烟雾。
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是电磁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现象。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改变健康生物及其子孙或者其群体的内分泌功能,对它们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外源性物质或混合物。
三、简答题1.简述致突变作用的不良后果。
答:(1)致死性突变诱发物引起生殖细胞的突变可以是致死性的,这种突变不具有遗传性,而是造成配子死亡、死胎、自发流产等。
(2)可遗传的改变生殖细胞发生非致死突变会影响后代,表现为先天畸形等遗传性疾病、胚胎发育迟滞或导致遗传易感性改变等。
2.简述主动转运的特点。
答:(1)需有载体参加(2)化学物可逆浓度梯度而转运,故需消耗一定的代谢能量,因此,代谢抑制剂可阻止此转运过程。
(3)载体对转运的化学物有一定的选择性,化学物必须具有一定的适配的基本结构才能被转运;结构稍有改变,即可影响转运过程的进行。
(4)载体有一定容量,当化学物达到一定浓度时,载体可以饱和,转运即达到极限。
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物对人体和人群, 以及相关生物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外源化学物:通过一定途径与人体接触并从环境中进人人体,从而产生一定的生物学作用。
它们是一类“外来生物活性物质”,又可称为外来化学物。
人群调查:是环境毒理学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
即采用医学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根据动物试验的结果及对环境化学物毒理作用的预测或假设,选用适当的观察指标,对接触该环境化学物的人群进行调查,分析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损害的关系。
体外试验:可采用器官灌流技术,将受试化学物经过血管流经特定的脏器,观察环境化学物在脏器内的代谢转化和毒性作用。
也可以将某个脏器从体内取出再制成原代游离细胞,进行环境化学物对细胞毒性作用的研究。
三致实验:即致癌、致畸型、致突变实验。
致癌试验除长期动物引癌试验以外,又发展了体外细胞试验,以测定某因素是否引起正常转化为癌细胞。
致畸型试验指将有害因素施于不同动物的亲体,观察一代甚至几代,看是否造成胎儿的畸型或死亡。
致突变试验指遗传物质的损伤和改变包括:DNA 构型的改变,DNA 中碱基的取代或位置的改变。
环境基因组学:主要是利用高效测序技术,对选择的靶基因在不同人群中进行再测序,了解该基因的多态性及其频率,分析该基因多态性的形成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基因多态性与功能的关系,调查和研究基因多态性与人群疾病之间的关系,定量建立环境—基因—疾病之间的关系网络,达到预防控制公害病或环境病,更好地保护易感人群的目的。
生物调查:即环境化学物对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群体损害关系的研究。
毒物动力学:是运用数学方法,定量地研究外来化学物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转化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规律和过程。
表观分布容积:指外来化学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该化学物的总量(D )与血毒物浓度(ρ)的比值,表示毒物以血毒物浓度计算应占有的体液容积,用于推测毒物在体内分布范围的大小。
单位为mL/kg 或L/kg 。
环境毒理学复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A)A. 化学物质B. 生物因素C. 物理因素D. 社会因素2. 环境毒理学中,生物标志物是指(B)A. 环境污染物B. 反映生物体暴露和效应的生物化学或生理学指标C. 环境污染物的浓度D. 生物体的生理反应3. 环境毒理学中,半数致死剂量(LD50)是指(C)A. 使一半动物出现中毒症状的剂量B. 使一半动物出现死亡的剂量C. 使一半动物死亡的剂量D. 使一半动物出现严重中毒的剂量4. 环境毒理学中,生物放大是指(D)A.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浓度逐渐降低B.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保持不变C.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浓度逐渐增加D.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浓度随食物链的升高而增加二、多项选择题1.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ABCD)A. 污染物的毒性B. 污染物的暴露途径C. 污染物的生物效应D. 污染物的环境行为2. 环境毒理学中,生物标志物的作用包括(ABC)A. 评估污染物的暴露水平B. 监测污染物的生物效应C. 预测污染物的健康风险D. 确定污染物的来源三、判断题1. 环境毒理学是一门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产生毒性效应的科学。
(正确)2. 环境毒理学只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
(错误)3. 环境毒理学中的生物放大现象是指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浓度随食物链的升高而降低。
(错误)4. 环境毒理学中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是指使一半动物出现中毒症状的剂量。
(错误)四、简答题1. 简述环境毒理学的研究目的。
答:环境毒理学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评估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为环境污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描述环境毒理学中生物标志物的分类。
答:环境毒理学中生物标志物可以分为三类:暴露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和敏感性生物标志物。
暴露生物标志物用于评估污染物的暴露水平;效应生物标志物用于监测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敏感性生物标志物用于预测污染物的健康风险。
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的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体、土壤中已经存在或者即将进入的有害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污染物进入人体的剂量;污染物毒性的大小;机体毒性反应的强弱。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以及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与毒性大小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相关因素。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动物实验为主,包括体外试验和整体内实验,结合人群流行病学调查。
体外试验分为器官、细胞、亚细胞、分子四种水平;整体实验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种毒性实验。
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有三种:机械性迁移、物理-化学性迁移、生物性迁移。
生物性迁移:污染物通过生物体的吸收、吸附、代谢、死亡等过程而发生的迁移。
生物性迁移有三种形式: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
生物浓缩:生物体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使这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在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生物浓缩系数(BCF)=生物体内该种污染物的浓度/环境中该种污染的浓度)生物积累:生物个体随着其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使其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生物积累系数(BAF)=生长发育前阶段污染物的浓度/生长发育后阶段污染的浓度)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数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生物放大系数(BMF)=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低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而改变形态或者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环境毒理学》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一下那些物质不容易在骨骼中沉积:()( ) A.氟 B.铅 C.锶 D.Hg 2、生物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器官是:()( ) A.心脏 B.肾脏 C.肝脏 D.肠胃 3、以下可通过钙转运系统吸收的是()( ) A.铅 B.铬 C.锰 D.铁 4、最小有作用剂量是()。
( ) A.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出现了亚临床症状的最小剂量 B.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造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损伤的最小剂量 C.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引起免疫功能减低的最小剂量 D.DNA 大段损伤的最小剂量 E.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使某项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的最低剂量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5、危险度评定的核心内容是()。
()
A.定性评定
B.定量评定
C.剂量反应关系确定
D.毒性评定
E.危害性评定
6、危险度是()。
()
A.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能力
B.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
C.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的定性估计
D.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的定量估计
E.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
7、染色体断裂后不重接则不能形成下列哪种形态学改变()。
()
A.无着丝粒断片
B.染色体缺失
C.环状染色体
D.微核
E.微小体
8、动式染毒主要优点是()。
()
A.装置备有新鲜空气补充
B.受试化合物保持浓度不变
C.保证染毒柜内和二氧化碳分压恒定
D.温湿度恒定
E.以上都是
9、急性毒性试验选择动物的原则()。
()
A.对化合物毒性反应与人接近的动物
B.易于饲养管理
C.操作方便
D.易于获得,品系纯化,价格低廉
E.以上都是
10、最大无作用剂量是()。
()
A.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B.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C.人类终身摄入该化合物未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
D.一种化合物在环境中存在而不引起生物体的损害的剂量
E.不引起生物体中DNA损伤的最大剂量
11、影响化学物质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是()。
()
A.肺泡的通气量与血流量之比
B.化学物质的分子量
C.溶解度
D.血气分配系数
E.以上都是
12、化学物质的哪些物理性质影响毒效应()。
()
A.电离度
B.熔点
C.挥发度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13、经呼吸道静式染毒主要优点是()。
()
A.设备简单
B.操作方便
C.消耗受试物少
D.有使用价值
E.以上都是
14、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原则是()。
()
A.按一定顺序进行
B.最短的时间
C.最经济的办法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15、环状染色体是()。
()
A.染色体长臂两端连接形成环状
B.染色体短臂两端连接形成环状
C.染色体两臂断裂重接形成环状
D.染色体断片断端重接形成环状
E.以上都对
16、影响致癌作用的因素有()。
()
A.致癌物的相互作用
B.维生素
C.脂肪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17、血脑及胎盘屏障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
A.动物种属
B.性别
C.年龄
D.生理状态
E.以上都是
18、代谢活化是指()。
()
A.一相反应可以增毒,二相反应可以减毒
B.经结合反应后,水溶性增大,毒性
也增大 C.原形不致癌的物质经过生物转化变为致癌物 D.减毒或增毒必须经过四种反应 E.MFO具有两重性
19、肾脏排泄主要的机理是()。
()
A.肾小球简单扩散
B.肾小球主动转运
C.肾小球滤过
D.肾小管主动转运
E.以上
都是
20、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是()()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
21、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
22、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
23、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
24、对LD50描述错误的是()()
A.指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
B.是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
要的参数 C.是对不同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 D.毒物的急性毒性与
LD50呈正比
25、对于同一种化学物,在相同的条件下,下列哪项毒性指标数值最大()()
A.LD50
B.LD0
C.LD01
D.LD100
26、化学毒物与机体毒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最常见的曲线形式是()()
A.直线型曲线
B.抛物线型曲线
C.对称S状曲线
D.非对称S状曲线
27、S-曲线的特点是()()
A.曲线开始平缓,中间陡峭,最后又趋平缓
B.曲线开始平缓,中间平缓,最后陡峭
C.曲线开始陡峭,中间平缓,最后仍平缓
D.曲线开始陡峭,中间陡峭,最后平缓
28、外源化学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
A.通过营养物质作载体
B.滤过
C.简单扩散
D.载体扩散
29、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两重性表现在()()
A.N一氧化.苯胺N羟基苯胺(毒性增强)
B.脱硫反应,对硫磷对氧磷(水溶性增加,毒性增强)
C.环氧化,苯并(α)芘7,8-二醇-9,10环氧化物(致癌)
D.以上都是生物转化两重性的典型例子
30、外来化含物代谢酶的诱导是指()
A.某些化合物可使某些代谢酶活力增强
B.酶的含量增加
C.生物转化速度增高
D.以上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