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25
- 1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第一章、有理数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q≠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2)有理数的分类: ①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2) 绝对值可表示为:⎪⎩⎪⎨⎧<-=>=)0a (a )0a (0)0a (a a 或⎩⎨⎧<-≥=)0a (a )0a (aa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 > 0,小数-大数 < 0.6.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 a ≠0,那么a 的倒数是a1;若ab=1⇔ a 、b 互为倒数;若ab=-1⇔ a 、b 互为负倒数. 7.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1)加法的交换律:a+b=b+a ;(2)加法的结合律:(a+b )+c=a+(b+c ).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 10 有理数乘法法则:(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11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 ;(2)乘法的结合律:(ab )c=a (bc ); (3)乘法的分配律:a (b+c )=ab+ac .12.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 2 -无意义即0a. 13.有理数乘方的法则:(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n 为正奇数时: (-a)n =-a n 或(a -b)n =-(b-a)n , 当n 为正偶数时: (-a)n =a n 或 (a-b)n =(b-a)n . 14.乘方的定义:(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15.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 ³10n 的形式,其中a 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16.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17.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18.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知识概念1.单项式: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全部22章)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目录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二章声现象第三章物态变化第四章光现象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六章质量和密度第七章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九章压强第十章浮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十三章内能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十八章电功率第十九章生活用电第二十章电与磁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及综合知识第一章机械运动1、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有四个步骤:看、放、读、记。
看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放置刻度尺时要保持平行和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要垂直视线并准确读出分度值和估读值,最后要记录测量结果并注明单位。
2、测量误差与测量错误不同点。
测量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产生原因包括仪器不精确、测量方法粗略、环境因素等客观因素和观察者估读时的主观因素。
而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使用规则、测量方法错误、读数粗心大意等造成的。
测量误差无法避免,但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确的仪器和更合理的实验方法等方式降低误差。
3、降低测量误差的方法有哪些?降低测量误差的方法包括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确的仪器和更合理的实验方法。
4、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包括化曲为直法、滚轮法、累积法和等量代换法。
化曲为直法是将软线与待测曲线重合,再用刻度尺进行测量;滚轮法是用已知周长的滚轮在待测的直线或曲线上滚动,记录滚动的圈数,待测线的长度就是圈数与滚轮周长的乘积;累积法是测出多个相同物体的总长度再除以个数;等量代换法适用于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测量的规则几何体的某些长度,如圆锥的高和球体的直径。
5、平移法是一种测量方法,适用于测量物体的长度。
例如,测量硬币的直径可以使用直角三角板将其平移到刻度尺上进行测量。
6、为了判断物体的运动状况,需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即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应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来确定,以使描述运动状态简单明了。
初中物理所有章节公式、知识点汇总力学部分一、速度公式火车过桥(洞)时通过的路程s=L桥+L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二、密度公式(ρ水=1.0×103 kg/ m3)冰与水之间状态发生变化时m水=m冰ρ水>ρ冰v水<v冰同一个容器装满不同的液体时,不同液体的体积相等,密度大的质量大空心球空心部分体积V空=V总-V实三、重力公式G=mg (通常g取10N/kg,题目未交待时g取9.8N/kg)同一物体G月=1/6G地m月=m地四、杠杆平衡条件公式F1l1=F2l2 F1 /F2=l2/l1五、动滑轮公式不计绳重和摩擦时F=1/2(G动+G物)s=2h六、滑轮组公式不计绳重和摩擦时F=1/n(G动+G物)s=nh七、压强公式(普适)P=F/S固体平放时F=G=mgS的国际主单位是m21m2=102dm2=106mm2八、液体压强公式P=ρgh液体压力公式F=PS=ρghS规则物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公式通用九、浮力公式(1)F浮=F’-F (压力差法)(2)F浮=G-F (视重法)(3)F浮=G (漂浮、悬浮法)(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排水法)十、功的公式W=FS把物体举高时W=GhW=Pt十一、功率公式P=W/tP=W/t=Fs/t=Fv(v=P/F)十二、有用功公式举高W有=Gh水平W有=FsW有=W总-W额十三、总功公式W总=FS(S=nh)W总=W有/ηW总=W有+W额W总=P总t 十四、机械效率公式η=W有/W总η=P有/ P总(在滑轮组中η=G/Fn)(1)η=G/ nF(竖直方向)(2)η=G/(G+G动) (竖直方向不计摩擦)(3)η=f / nF (水平方向)热学部分十五、热学公式C水=4.2×103J/(Kg·℃)1.吸热:Q吸=Cm(t-t0)=CmΔt2.放热:Q放=Cm(t0-t)=CmΔt3.热值:q=Q/m4.炉子和热机的效率:η=Q有效利用/Q燃料5.热平衡方程:Q放=Q吸6.热力学温度:T=t+273K7.燃料燃烧放热公式Q吸=mq或Q吸=Vq(适用于天然气等)电学部分1.电流强度:I=Q电量/t2.电阻:R=ρL/S3.欧姆定律:I=U/R4.焦耳定律:(1)Q=I2Rt普适公式)(2)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1)I=I1=I2(2)U=U1+U2(3)R=R1+R2(4)W=UIt=Pt=UQ (普适公式)(5)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6)U1/U2=R1/R2 (分压公式)(7)P1/P2=R1/R26.并联电路:(1)I=I1+I2(2)U=U1=U2(3)1/R=1/R1+1/R2 [ R=R1R2/(R1+R2)](4)I1/I2=R2/R1(分流公式)(5)P1/P2=R2/R17.定值电阻:(1)I1/I2=U1/U2(2)P1/P2=I12/I22(3)P1/P2=U12/U228.电功:(1)W=UIt=Pt=UQ (普适公式)(2)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9.电功率:(1)P=W/t=UI (普适公式)(2)P=I 2R=U2/R (纯电阻公式常用物理量1.光速:C=3×108m/s (真空中)2.声速:V=340m/s (15℃)3.人耳区分回声:≥0.1s4.重力加速度:g=9.8N/kg≈10N/kg5.标准大气压值:760毫米水银柱高=1.01×105Pa6.水的密度:ρ=1.0×103kg/m37.水的凝固点:0℃8.水的沸点:100℃9.水的比热容:C=4.2×103J/(kg·℃)10.元电荷:e=1.6×10-19C11.一节干电池电压:1.5V12.一节铅蓄电池电压:2V13.对于人体的安全电压:≤36V(不高于36V)14.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15.家庭电路电压:220V16.单位换算:(1)1m/s=3.6km/h(2)1g/cm3=103kg/m3(3)1kw·h=3.6×106J初中物理所有章节知识点第一章机械运动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初中物理每章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是一门基础科学课程,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的基本原理和现象。
以下是初中物理各章节的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理初步- 物理学的定义:研究自然界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 测量基础:长度、质量、时间的测量工具和单位。
- 误差和精度:误差的概念,减小误差的方法,以及如何提高测量的精度。
# 第二章:机械运动- 描述运动: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 运动的图形表示: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
- 力的作用:牛顿运动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
# 第三章:力和运动- 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单位,以及基本性质。
- 力的测量:弹簧秤的使用。
-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 第四章:压强和浮力- 压强的定义:压力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 液体压强:液体压强的计算,连通器的原理。
- 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计算。
# 第五章:功和能- 功的概念:功的定义,功的计算公式。
-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
-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的基本原理。
# 第六章:声现象- 声音的产生: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
- 声音的传播: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
# 第七章:光现象-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 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
- 光的折射:折射现象,透镜成像。
# 第八章:热现象- 温度的概念:温度的定义和测量。
- 热传递: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 热量的计算:热量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 第九章:物质的相变- 相变的定义:物质从固态到液态、液态到气态的转变。
- 熔化和凝固: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熔化热和凝固热的计算。
- 蒸发和凝结:蒸发过程,凝结现象。
# 第十章:电流和电路- 电荷与电场:电荷的性质,库仑定律,电场的概念。
- 电路的基本概念:电流、电压、电阻的定义及其关系。
- 串联和并联电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各册章节知识点总结第一册:《初二上册》1.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定义、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
2.平面图形的表示:点、线、线段、射线、角度、平行线、垂直线、相交线等基本概念。
3.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定义、运算法则。
4.初中平面几何基本定理:垂线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角平分线定理等。
5.多边形:多边形的定义、正多边形、变位积分、多边形的内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
6.梅涅劳斯定理:梅涅劳斯定理的概念、定理的应用。
第二册:《初二下册》1.线性方程:线性方程的定义、解线性方程的常用方法。
2.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初步认识:三角函数的定义、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等。
3.平行线与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之间的角对、相交线之间的角对等。
4.二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二次函数图像的性质与应用。
5.海伦公式:海伦公式的概念、海伦公式的应用。
第三册:《初三上册》1.集合: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运算、集合的表示等。
2.图形的相似:图形相似的概念、相似比、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等。
3.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角与边的关系、角边关系等。
4.空间几何基本概念:欧几里得空间几何学的基本概念、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等。
5.高中数学预修知识:比例与相似、复数等。
第四册:《初三下册》1.数系的扩充: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概念、实数的分类等。
2.几何体的计算:几何体的表面积、几何体的体积等。
3.空间几何基本定理:角的平分线、角的辅助线等。
4.三角恒等式:三角函数的反函数、三角函数的周期等。
第五册:《九年级上册》1.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定义、一次函数图像的性质、线性规律等。
2.向量几何:向量的定义、向量的运算、向量的平行和垂直等。
3.数的四则运算:整数、有理数、无理数的四则运算等。
4.二次方程与不等式:二次方程的定义、解二次方程的方法等。
5.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名字、面积的计算公式等。
第六册:《九年级下册》1.指数与对数:指数、对数和底数的概念、指数与对数的性质等。
初中化学每章知识点总结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入门1. 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元素组成,元素是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
2. 物质的分类: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3. 化学符号:元素的符号表示,如H代表氢,O代表氧。
4. 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与1/12个碳-12原子质量的比值。
5. 化学反应:物质之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第二章:元素与化合物1. 元素周期表: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
2. 常见元素:如氢、氧、碳、氮等,它们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
3. 化合物的形成:通过化学反应,元素可以结合形成化合物,如水(H2O)。
4. 酸碱盐:酸是能够提供氢离子(H+)的物质,碱是能够提供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盐是酸和碱中和反应的产物。
第三章:化学反应原理1.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2. 能量变化:化学反应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3. 反应速率:化学反应进行的速度,受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4. 化学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第四章:气体的性质1. 气体的分类:根据化学性质,气体可以分为惰性气体、氧气、酸气等。
2. 气体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气味、密度、溶解性等。
3. 气体的收集方法:如水置换法、向上排空气法等。
4. 气体的实验室制备:通过化学反应在实验室中制备气体,如氢气、氧气等。
第五章:水和溶液1. 水的性质:水是极好的溶剂,具有较高的比热容和表面张力。
2. 溶液的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3. 溶解过程:溶质分散在溶剂中形成均匀混合物的过程。
4.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已经达到最大溶解度的溶液;不饱和溶液则是溶质未达到最大溶解度的溶液。
第六章: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硬度、熔点、沸点等。
各章节知识点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有理数》
1.正数与负数的概念
2.正数与负数的实际意义
3.有理数的概念
4.数轴的概念
5.相反数的概念
6.绝对值的概念
7.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8.有理数的加法法则(6分)
9.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10.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11.有理数的运算律
12.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1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6分)
14.有理数的乘方相关概念(乘方、幂、底数、指数)
15.有理数的乘方法则
16.科学记数法(3分)
17.近似数(有效数字)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1.单项式及其相关概念(单项式、系数、次数)
2.多项式及其相关概念(多项式、项、常数项、次数)
3.整式
4.同类项的概念
5.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6.去括号法则
7.整式加减的运算法则(6分)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方程的概念
2.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第 1 页共10 页。
初中物理所有章节知识点复习大全(精华版)1.第一章机械运动1.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工具,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在使用刻度尺时,需要先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紧贴被测物体进行测量,并在读数时保持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虽然无法消灭,但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和改进测量方法来尽量减小误差。
4.在物理学中,物体位置的变化被称为机械运动。
5.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需要选作标准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6.速度的计算公式为:1m/s=3.6km/h。
2.第二章声现象9.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0.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无法传声。
11.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在15℃空气中,声速为340m/s。
12.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13.控制噪声的途径包括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14.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研究,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15.声的利用包括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和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3.第三章物态变化16.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7.在使用温度计前,需要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18.使用温度计时,需要将其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底或壁。
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并在读数时保持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19.物态变化包括熔化(固→液,吸热,如冰雪融化)、凝固(液→固,放热,如水结冰)、汽化(液→气,吸热,如湿衣服变干)、液化(气→液,放热,如液化气)、升华(固→气,吸热,如樟脑丸变小)和凝华(气→固,放热,如霜的形成)。
数学初一到初三的所有知识点
数学初一到初三的知识点涵盖了许多基础但重要的概念和方法,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关键内容:
1.初一数学知识点:
有理数:包括有理数的定义、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以及有理数的加减法、乘法法则。
整式:学习整式的加减、整式的乘法、因式分解等。
一元一次方程: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以及方程的应用。
图形的初步认识:了解线段、角、平行线、相交线等基本几何元素及其性质。
2.初二数学知识点:
函数:学习函数的概念、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等,理解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四边形:学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理解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概念,掌握其性质和应用。
3.初三数学知识点:
二次函数:学习二次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以及最值问题。
圆:掌握圆的基本性质,包括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等,以及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概率初步:学习概率的基本概念、计算,以及利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
反比例函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掌握其应用。
此外,还有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图形的变换(如平移、旋转、翻折等)、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投影与视图等知识点也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
史上最全的初中各科知识点总结13、汉字1、字音2、字形4、含义5、色彩9、词语6、近义词辨析7、熟语8、关联词语12、标点符号10、点号11、误用辨析27、基础知识15、修辞13、常见修辞格14、辞格辨16、词类20、语法17、短语47 18、复句初19、辨析修改病句中21、作家作品语24、文学文化常识22、名篇名句文23、文化常识26、语言表达——25、简明、连贯、得体28、常见实词45、知识体系31、文章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29、常见虚词34、古代诗文阅读32、实词、虚词30、一词多义33、文章内容的理解(翻译、断句)35、文体知识36、依据作品内容进行的合理推断37、作文作品语言、表达技巧和形象的鉴赏38、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态度的评价44、现代文阅读39、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40、重点词语的理解41、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42、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43、结构的分析,思路的把握46、中考复习21、有理数(正数与负数)2、数轴6、有理数的概念3、相反数4、绝对值5、有理数从大到小的比较7、有理数的加法、加法运算律17、有理数8、有理数的减法9、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0、有理数的乘法、乘法运算律16、有理数的运算11、有理数的除法、倒数12、有理数的乘方1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1、代数式14、科学记数法、近似数与有效数字22、列代数式15、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的运算23、代数式的值18、单项式27、整式的加减20、整式的概念19、多项式24、合并同类项25、去括号与添括号26、整式的加减法28、等式及其基本性质29、方程和方程的解、解方程198 32、一元一次方程30、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初31、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33、代入(消元)法中35、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34、加减(消元)法数193 36、相关概念及性质学数39、二元一次方程组37、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举例与38、一元方程组的应用40、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代45、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41、不等式的解集数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44、一元一次不等式组42、不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46、同底数幂的乘法、单项式的乘法47、幂的乘方、积的乘方51、整式的乘法48、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49、多项式的乘法56、整式的乘除50、平方差与完全平方公式5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55、整式的除法53、单项式除以单项式54、同底数幂的除法57、提取公因式法61、方法58、运用公式法63、因式分解59、分组分解法62、意义60、其他分解法66、含字母系数的一元65、分式的乘除法——64、分式的乘除运算一次方程72、分式69、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及其应用67、分式方程解法、70、分式的意义和性质增根71、分式的加减法68、分式方程的应用75、数的开方73、平方根与立方根374、实数86、二次根式的意义76、最简二次根式79、二次根式的乘除法77、二次根式的除法78、二次根式的乘法87、二次根式82、二次根式的加减法80、二次根式的加减法81、同类二次根式85、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83、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84、有理化因式88、直接开平方法89、配方法193 9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90、公式法198 数98、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91、因式分解法初与100、二元二次方程组92、一元二次方式根的判别法中代102、一元二次方程99、*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数数94、分式方程的解法学97、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95、*无理方程的意义、解法的分式方程和无理方程96、分式方程、无理方程的应用101、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103、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106、一次函数104、一次函数图象的图象和性质105、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08、二次函数——107、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113、函数及其图象109、平面直角坐标系110、函数111、函数的图象112、反比例函数4116、线段、角114、线段115、角117、相交线、对顶角、邻角、补角120、相交线118、垂线、点到直线的距离119、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126、相交、平行123、平行线121、平行线概念及性质122、平行线的判定124、空间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125、命题、公理、定理127、三角形三边关系129、与三角有关的边128、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及分类、134、全等三角形角平分、中线、高135、等腰三角形133、直角三角形——132、勾股定理131、与三角形有关的角、130、三角形的内角136、轴对称139、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性质138、三角形137、基本作图140、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44、平行四边形141、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149、多边形142、菱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151、四边形150、中心对称143、正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145、梯形的相关概念148、梯形146、等腰梯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194 147、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空156、比例线段间158、相似图形157、相似多边形152、相似三角形的相关概念198 与155、相似三角形153、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初图154、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中形161、解直角三角形159、解直角三角形数163、解直角三角形160、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公式学162、锐角三角形164、圆的有关概念及对称性165、点和圆的位置关系166、过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的圆172、圆的有关性质167、三角形的外接圆168、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169、圆心角、弧、弦、弦心距185、圆170、圆周角定理171、圆内接四边形及其性质173、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177、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174、切线的判定和性质175、三角形的内切圆176、切线长定理179、正多边形和圆——178、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180、圆周长、弧长183、弧长和扇形面积181、圆、扇形、弓形的面积182、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侧面积184、圆和圆的位置关系186、几何体、几何图形187、平均数5。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初中生物每单元知识点总结初中生物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科,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基本特征、生物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对生物世界的影响。
以下是初中生物各单元的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生命的定义和基本特征:需要营养、能呼吸、排泄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分和岩石圈的表面。
-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组成的一个功能整体。
- 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之间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的途径。
-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包括非生物因素如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等,以及生物因素如捕食关系、竞争关系等。
第二单元:细胞与遗传-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叶绿体等。
- 细胞的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及其意义。
- 遗传的基本原理: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包括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 DNA的结构和功能:作为遗传物质的DNA,其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
- 基因工程:基本概念、应用及其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
第三单元: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 植物的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 光合作用:过程、意义以及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 植物的蒸腾作用:过程及其在植物体内水分运输中的作用。
- 植物的繁殖: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方式,包括孢子繁殖、嫁接、种子形成和传播等。
- 植物的适应性:植物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第四单元: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 动物的分类:根据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对动物进行分类。
- 动物的器官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生殖系统。
- 动物的行为:本能行为和学习行为,以及动物的社会行为。
- 动物的繁殖与发育:卵生和胎生,以及不同动物的繁殖策略。
- 动物的适应性和保护色:动物如何通过形态和行为适应环境并保护自己。
第五单元:人体健康与卫生- 人体的基本结构: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
初中化学知识点各章总结第一章:化学入门1.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元,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
2.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又分为氧化物、酸、碱、盐。
3. 化学实验安全:了解实验室规则,学会使用实验器材,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4. 元素与周期表: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周期表是元素按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1. 分子与原子: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2.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
3. 元素的性质:元素的性质由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4. 离子的形成: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阳离子和阴离子。
第三章: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2.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
3.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4. 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第四章:空气与水1. 空气的组成: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其他气体组成。
2. 氧气的性质:氧气是支持燃烧和呼吸的重要气体。
3. 水的组成: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化学式为H2O。
4. 水的性质:水在常温下为无色无味的液体,具有较高的比热容和表面张力。
第五章:常见的酸和碱1. 酸的性质:酸具有酸味,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
2. 常见的酸:硫酸、盐酸、硝酸等。
3. 碱的性质:碱具有苦味和滑腻感,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4. 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铵等。
第六章:盐与化肥1. 盐的概念:盐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2. 常见的盐: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等。
3. 化肥的分类: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料。
4. 化肥的使用:合理施用化肥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第七章:能源与材料1. 能源的分类: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2. 材料的分类:金属、塑料、橡胶、纤维等。
3. 能源的转化与利用:如太阳能、风能、化石燃料的利用。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主要包含了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的认识初步四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 有理数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有理数:(1)凡能写成)0p q ,p (p q≠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2)有理数的分类: ①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2) 绝对值可表示为:⎪⎩⎪⎨⎧<-=>=)0a (a )0a (0)0a (a a 或⎩⎨⎧<-≥=)0a (a )0a (aa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 > 0,小数-大数 < 0.6.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 a ≠0,那么a 的倒数是a1;若ab=1⇔ a 、b 互为倒数;若ab=-1⇔ a 、b 互为负倒数. 7. 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1)加法的交换律:a+b=b+a ;(2)加法的结合律:(a+b )+c=a+(b+c ).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 10 有理数乘法法则:(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11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 ;(2)乘法的结合律:(ab )c=a (bc ); (3)乘法的分配律:a (b+c )=ab+ac .12.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无意义即0a .13.有理数乘方的法则:(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n 为正奇数时: (-a)n =-a n 或(a -b)n =-(b-a)n , 当n 为正偶数时: (-a)n =a n 或 (a-b)n =(b-a)n . 14.乘方的定义:(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15.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 ×10n 的形式,其中a 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16.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17.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18.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本章内容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在实际生活和学习数轴的基础上,理解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所在。
第1章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 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加热用外焰加热(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2H o :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2CO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的量减少,和的量增多2O 2CO 2H O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 (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初中学习重点总结知识点汇总初中阶段是中学教育的重要阶段,学习的基础知识为高中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初中各学科的重点知识点汇总,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总结。
语文:1. 文言文阅读:重点掌握词的解释、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尤其是常见的四书五经和古代文学作品。
2. 作文技巧:要注重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包括记叙、描写、议论、说明等不同类型的作文。
3. 古诗文鉴赏:掌握古诗文的背景知识,注重理解和赏析,熟悉一些重要的古代文人和作品。
数学:1. 代数运算:重点掌握整式的运算和因式分解,尤其是二次方程及其应用。
2. 几何形体:重点掌握平面图形和空间图形的性质和计算,包括三角形、四边形、圆等。
3. 数据分析:学会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图表分析,熟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概率等概念和计算方法。
英语:1. 词汇和语法:重点掌握常见的单词、短语和句型,注重巩固基础语法知识,如时态、语态、从句等。
2. 阅读理解: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包括快速阅读、推理判断和细节理解等,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性。
3. 口语表达:注重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包括日常交际用语、议论文口头表达和听力训练等。
历史:1. 中国古代史:重点掌握各个朝代的兴衰、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尤其是秦汉、唐宋明清等时期。
2. 世界史知识:了解世界各大洲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文明古国的兴衰变迁,了解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和影响。
3. 时事政治:了解国内外的重大新闻和时事热点,掌握一些基本的政治概念和制度知识。
化学:1. 元素和化合物:重点掌握常见元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的性质,理解离子和化合物的生成和反应。
2. 化学方程式: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反应式的书写,熟悉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
3. 实验技能: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和安全,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方法。
物理:1. 力学:重点掌握物体的运动规律、牛顿三定律和力的合成分解,了解简单机械原理和应用。
2. 光学:熟悉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和成像规律,了解一些常见光学现象和器件。
初中物理所有章节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一章机械运动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使用前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4.减小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5.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而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6.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7.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8.速度的计算公式:1m/s=3. 6km/h第二章声现象9.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0.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11.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12.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13.控制噪声的途径: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14.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15.声的利用:(1)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
(2)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第三章物态变化16.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7.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18.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要等温度计的亦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19.物态变化: (1)熔化:固→液,吸热(冰雪融化) (2)凝固:液→固,放热(水结冰)(3)汽化:液→气,吸热(湿衣服变干) (4) 液化:气→液,放热(液化气)(5)升华:固一→气,吸热(樟脑丸变小) (6)凝华:气→固,放热(霜的形成)20.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图像:21.液体沸腾的条件: (1) 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22.自然界水循环现象中的物态变化:(1)雾、露一-液化(2)雪、霜一-凝华23.使气体液化的途径: (1)降低温度(2) 压缩体积第四章光现象24.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中的光速C=3X 108m/s。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主要包含了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的认识初步四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 有理数一. 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有理数:(1)凡能写成)0p q ,p (p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2)有理数的分类: ①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2)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4.绝对值:(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2) 绝对值可表示为:⎪⎩⎪⎨⎧<-=>=)0a (a )0a (0)0a (a a 或⎩⎨⎧<-≥=)0a (a )0a (a a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 > 0,小数-大数 < 0.6.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 a ≠0,那么a 的倒数是a1;若ab=1⇔ a 、b 互为倒数;若ab=-1⇔ a 、b 互为负倒数.7. 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1)加法的交换律:a+b=b+a ;(2)加法的结合律:(a+b )+c=a+(b+c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10 有理数乘法法则:(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11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1)乘法的交换律:ab=ba ;(2)乘法的结合律:(ab )c=a (bc );(3)乘法的分配律:a (b+c )=ab+ac .12.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无意义即0a .13.有理数乘方的法则:(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n 为正奇数时: (-a)n =-a n 或(a -b)n =-(b-a)n , 当n 为正偶数时: (-a)n =a n 或 (a-b)n =(b-a)n .14.乘方的定义:(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15.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 ×10n 的形式,其中a 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16.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17.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18.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本章内容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在实际生活和学习数轴的基础上,理解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所在。
重点利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数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讲授本章内容时,应该多创设情境,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单项式: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
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一类代数式叫单项式.2.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4.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通过本章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 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 理解同类项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能正确地进行同类项的合并和去括号。
在准确判断、正确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 理解整式中的字母表示数,整式的加减运算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上;理解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的依据是分配律;理解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仍然成立。
4.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还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
在本章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第二章 一元一次方程一. 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2.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 ax+b=0(x 是未知数,a 、b 是已知数,且a ≠0).3.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整理方程 …… 去分母 …… 去括号 …… 移项 …… 合并同类项 …… 系数化为1 …… (检验方程的解).4.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1)读题分析法:………… 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2)画图分析法: ………… 多用于“行程问题”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1)行程问题: 距离=速度·时间 时间距离速度= 速度距离时间=;(2)工程问题: 工作量=工效·工时 工时工作量工效=工效工作量工时=; (3)比率问题: 部分=全体·比率 全体部分比率= 比率部分全体=; (4)顺逆流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5)商品价格问题: 售价=定价·折·101 ,利润=售价-成本, %100⨯-=成本成本售价利润率; (6)周长、面积、体积问题:C 圆=2πR ,S 圆=πR 2,C 长方形=2(a+b),S 长方形=ab , C 正方形=4a , S 正方形=a 2,S 环形=π(R 2-r 2),V 长方体=abc ,V 正方体=a 3,V 圆柱=πR 2h ,V 圆锥=31πR 2h. 本章内容是代数学的核心,也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
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的快乐很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乐趣,所以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研究起,进行有效的数学活动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第三章 图形的认识初步知识框架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从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对物体的形状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抽象的几何图形.通过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和展开立体图形,初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和角. 本章书涉及的数学思想:1.分类讨论思想。
在过平面上若干个点画直线时,应注意对这些点分情况讨论;在画图形时,应注意图形的各种可能性。
2.方程思想。
在处理有关角的大小,线段大小的计算时,常需要通过列方程来解决。
3.图形变换思想。
在研究角的概念时,要充分体会对射线旋转的认识。
在处理图形时应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如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
4.化归思想。
在进行直线、线段、角以及相关图形的计数时,总要划归到公式n(n-1)/2的具体运用上来。
七年级数学(下)知识点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主要包括相交线与平行线、平面直角坐标系、三角形、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述六章内容。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2.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叫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像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3.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4.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5.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同位角:∠1与∠5像这样具有相同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内错角:∠2与∠6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同旁内角:∠2与∠5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6.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7.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8.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9.定理与性质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10垂线的性质: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11.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12.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3.平行线的判定: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本章使学生了解在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相交与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研究了两条直线相交时的形成的角的特征,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所具有的特性,两条直线平行的长期共存条件和它所有的特征以及有关图形平移变换的性质,利用平移设计一些优美的图案. 重点:垂线和它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它的性质,平移和它的性质,以及这些的组织运用. 难点:探索平行线的条件和特征,平行线条件与特征的区别,运用平移性质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以及进行图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