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一年级上册第8课《雨点儿》预习及重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13.55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8课《雨点儿》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雨点儿》这篇课文的内容,包括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2.掌握生字词:雨、热、怕、打、疼、凉爽。
3.能正确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节奏和语音。
能力目标1.能够听懂老师朗读《雨点儿》这篇课文。
2.能够通过故事内容理解雨的由来,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的情感,感受雨水对大自然的滋润和养活。
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不害怕雨水,勇敢面对困难。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雨点儿》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帮助学生掌握生字词的含义和正确发音。
难点1.雨水的由来的概念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抽象,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理解。
2.部分生字词的发音可能会有一定难度,需要反复练习。
三、教学准备1.课文《雨点儿》的教材内容。
2.老师准备好的课件或者实物道具,用于辅助讲解。
3.学生的课本和练习册。
4.雨点模型或者图片,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雨水的由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教具展示雨点模型,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雨水的由来,为引入课文内容做铺垫。
2. 学习课文•先导:老师简单叙述《雨点儿》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的兴趣。
•阅读:逐段领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并解释生字词的意思。
•朗读:分组让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错误。
3. 情感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雨点儿》这个故事,引导他们表达对雨水的感受。
•鼓励学生绘制下雨天的场景,表达自己对于雨水的情感。
4. 拓展活动•通过游戏或歌曲等形式,巩固生字词的记忆。
•让学生观察实际下雨的场景,体验雨水的滋润。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雨点儿》这篇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雨水的认识也更加直观。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际体验和互动活动,让学生对雨水有更深刻的体会,同时在扩展活动中设计更多互动性强的环节,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部编版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8《雨点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雨点儿》。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掌握生字词,学习句子结构和语法,培养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章节内容:1. 阅读课文《雨点儿》;2. 学习生字:雨、点、落、下、打、湿、土、地、阳、光;3. 学习词语:雨点儿、落下、打散、湿透、土地、阳光;4.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雨点儿的作用;5. 学习句子结构,如:“雨点儿落在土地上,土地变得湿湿的。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认读生字,理解生词,并掌握其书写;2. 通过学习课文,理解雨点儿的作用,培养学生关爱大自然、珍惜水资源意识;3.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提高阅读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雨点儿的作用;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学习句子结构,培养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雨后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雨后的变化,引出课题《雨点儿》。
2. 阅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让学生感受雨点儿的形象。
3. 学习生字词:教师展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生字,并讲解生字词的含义。
4. 理解课文: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雨点儿的作用。
5. 朗读与表达: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练习表达雨点儿的作用。
6. 例题讲解:讲解生字词的书写方法,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7.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生字词书写练习,教师及时反馈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雨点儿》2. 生字词:雨、点、落、下、打、湿、土、地、阳、光3. 课文内容:雨点儿的作用,土地变得湿湿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用生字词造句。
答案示例:雨点儿落在土地上,土地变得湿湿的。
2. 课后作业:观察雨后的景色,写一段话描述雨后的变化。
《雨点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认识1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师)2、了解雨水对花、草的作用。
(学生)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揭题。
(一)猜谜语,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注意听,看谁听得认真、猜得准确: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就不见。
(雨)(二)通过谈话,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1、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雨呢?(大雨、小雨、雷阵雨、毛毛雨、狂风暴雨。
)2、同学们平时观察得真仔细,知道那么多雨呢!那么你观察过大雨是什么样的吗?(有时伴着雷声闪电,像用盆往下倒一样,落在地上的雨水汇成溪流。
)3、这种雨在夏天常见,小雨在什么季节下?(春天、秋天。
)(三)揭示课文题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雨的课文。
(出示课文题目)大家注意看“儿”这个字,单独时读二声,在这里和“点”连起来读儿化音,跟老师读。
(出示雨点儿图)多可爱的雨点儿啊!你要把它读得可爱一点儿。
(范读、指读、全班读。
)指导读题,指导读好儿化音,同时读出它的可爱。
(如果我们把“点”和“儿”读得快一些,舌头卷起来,就更好听了,再来试试吧!)二、感知全文。
(一)过渡:这么可爱的雨点儿,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想知道吗?快打开书翻到这一课吧!(二)提出自学要求。
1、自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组长领着学习这一课的生字宝宝。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
(小组“开火车”认读生字,读得对的小组能得到5颗星。
)2、运用学过的方法记忆生字。
在介绍字的同时,为部分字找一找朋友。
3、齐读词语。
4、反复游戏,巩固认字。
(1)生字与音节找朋友,“小雨点儿”身上写音节,“大雨点儿”身上写字,把“小雨点儿”与“大雨点儿”连一连。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8课《雨点儿》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雨水对大自然的作用。
–认知画面中的雨点、天空和大雨的形象。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欣赏之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珍惜的态度。
–让学生感受到雨水对大地的滋润和生命的伟大。
2. 教学重点•理解并诵读课文《雨点儿》。
•通过图画讨论雨水的作用和对大自然的影响。
3.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雨点儿》中比喻的意义。
•理解和描述雨水对大自然的作用。
4.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先呈现一张描绘下雨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雨天的感觉,并提出“雨水有什么作用?”的问题,引出本课话题。
第二步:学习课文1.教师朗读课文《雨点儿》,让学生跟读。
2.分段解释词语意思,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让学生表演课文中的情景,加深对内容的印象。
第三步:图画解释1.展示图片或幻灯片,让学生观察画面中的天空、雨点和大雨,并描述画面。
2.讨论雨水对大自然的作用,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四步:课堂互动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互相分享观点,增进交流。
第五步: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雨水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奇妙。
二、反思及展望本节课通过课文与图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雨水对大自然的作用和影响。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缺乏对词语的理解能力,需要加强词语教学。
同时,互动环节的设计可以更加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未来,可以结合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雨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可以结合科技手段,引入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终目标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珍惜环境的意识,促进情感与认知的双重发展。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8、雨点儿教案设计: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如何引导他们尽早进入阅读阶段,给他们打开一个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的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本课设计特别注重教师的有效引导,架起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意在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主动探究中识字,读懂课文,初步了解雨点儿的作用,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数”“彩”“半”等12个生字,会写“问”“有”“半”等5个生字,掌握3个偏旁和1种笔画。
2.能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感受雨点儿的可爱,感悟雨点儿给人类、给世界带来了美丽。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密切关系。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师)2.了解雨水对花、草的作用。
(学生)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1.多媒体课件出示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就不见。
(雨) 2.通过谈话,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1)导问: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雨呢?预设:大雨、小雨、雷阵雨、毛毛雨、狂风暴雨。
(2)导问:你观察过大雨吗?是什么样的?预设:大雨有时伴着雷声、闪电,像用盆往下泼一样,落在地上的雨水很快就汇成溪流。
(3)这种雨在夏天常见,小雨在什么季节下?预设:春天、秋天。
3.揭示课文题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雨的课文。
(板书课文题目) 4.指导朗读课文题目,强调儿化音的读法,同时读出雨点儿的可爱。
先跟老师读,再齐读。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
本环节以学生喜欢的谜语引入,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印象中的雨,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生活经验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人教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8课《雨点儿》教案3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雨点儿》这首儿歌,并能正确朗读。
2.能够通过表演、画画等形式表达对雨点的理解和感受。
3.了解雨对大自然的作用,培养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理解儿歌《雨点儿》的内容。
2.能正确朗读歌词,感受雨点儿给大自然带来的好处。
三、教学难点1.理解雨对自然的作用,通过简单的表演或绘画形式表达出来。
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让学生跟着音乐摇摆身体,活跃气氛。
2. 导入新课(10分钟)•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课《雨点儿》的主题,并简单介绍雨对大自然的作用。
3. 学习歌词(15分钟)•师生共同学习歌词,并进行朗读和歌唱练习。
4. 分组表演(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对雨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展示团队合作能力。
5. 绘画活动(20分钟)•让学生自由发挥,用画笔表达对雨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展示作品并相互欣赏。
6. 总结归纳(10分钟)•结合表演和绘画活动,引导学生总结雨对自然的作用,强调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并表达对自然的感激之情。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用一句话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在家里写一篇小短文,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珍惜之心。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歌曲、表演和绘画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雨对自然的作用,培养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生动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习的乐趣和效果。
语文一上课文8《雨点儿》知识点雨点儿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半空中,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你要到哪里去?”小雨点儿回答:“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
你呢?”大雨点儿说:“我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
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
本文作者金波,选作课文时有改动知识点一、我会写问wèn(学问、问答、不问)有yǒu(没有、有力、有关)半bàn(半空、一半、半天)从cónɡ(从前、从来、从军)你nǐ(你好、你们、你的)二、我会认数shǔ(数数、数一数、数不清)彩cǎi(彩色、彩虹、云彩)空kōng(天空、空间、空军)到dào(到了、到家、迟到)方fāng(方向、前方、东方)没méi(没有、没来、没空)更gèng(更加、更好、更多)绿lǜ(绿色、绿草、绿叶)出chū(出来、长出、出去)长zhǎng(长高、长大、成长)三、认识新偏旁彡:三撇儿,上面的两撇稍短,下面的一撇稍长。
穴:穴宝盖,下面是短撇和点,刂:立刀旁,短竖要轻,偏上,竖钩劲挺,稍长。
四、多音字空kōng(空中)kòng(有空)数shù(数目)shǔ(数数)长cháng(长度)zhǎng(长大)五、近义词里——内回答——回复飘落——降落六、反义词里——外有——无下来——上去七、理解词语数不清:很多。
文中形容雨点儿非常多。
飘落:飘着降下来。
回答:对问题给予解释;对要求表示意见。
八、句子解析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
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
写雨点儿落到的地方的变化,突出了雨点儿的作用。
九、问题归纳1.小雨点儿回答:“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
你呢?”大雨点儿说:“我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你觉得谁的选择好?为什么?都好。
因为他们虽说去的地方不同,但他们都滋润了花草,给大地带来了变化,他们的选择都很好。
关于“雨”的知识1.天天下雨的地方大气中经常含有水汽,那是由海洋、河湖、土壤和植物等的水分蒸发而的。
当水汽到达饱和点时,空气变冷,在不同温度的影响下,会凝结成云、雾、雨、雪和雹等。
世界降水量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有的地方,雨下得特别多,甚至天天在下雨。
我国四川西部,山岭起伏,那里的峨嵋山是大陆上多雨的地方,有“西蜀漏天”之称。
台湾省的山脉,南北绵延,位于基隆河发地的迎风高地上的火烧寮,是我国最多雨的地方,平均年降水量是6500毫米。
1912年出现过8408毫米的记录。
每年,夏季风、台风从海洋吹,到达山坡后,被迫上升,容易凝云播雨。
基隆因为多雨而得到了“雨港”的称号。
世界最多雨的地方在威尔里尔和乞拉朋齐。
夏威夷群岛的威尔里尔,年平均降水量达11680毫米;而印度的乞拉朋齐,1861年曾出现年降水量20447毫米的纪录。
1960年8月到1961年7月,出现了26461.2毫米的最高记录。
世界的一些地方,雨常常倾盆而下,带灾害。
年降水量达1000毫米的地方,已经相当湿润了。
可是,印度洋上的留尼汪岛,1952年3月15日到16日测到了24小时降水量1870毫米的最高纪录。
美国弗吉尼亚州,1969年飓风袭击时,测到5小时的降水量达787.4毫米。
西印度群岛中瓜德罗普岛的巴尔斯特,1970年11月26日测到一分钟的降水量达31.2毫米。
有些地方年降水量不大,却常常下着雨。
智利南部的巴希亚·菲利克斯,平均每年有325天在下雨。
1961年这一年,只有17天没有下过雨。
它处在西风带内,长年从太平洋带大量水汽,受到地形的抬升,形成阴雨天气。
还有天天下雨的地方呢!如巴西的巴拉城,每天都要下几次雨。
更奇怪的是,每次下雨都有固定的时间。
因此,当地居民有个习惯,谈论时间不用钟表或太阳,而是用雨。
他们不说上午几点钟、下午几点钟,而是说第几次雨后。
巴拉圭的巴拉那河一带,每天都是蒙蒙细雨,下个不停。
这儿的雨形成原因与一般不同,是由于在离巴拉那河不远的地方有个大瀑布,那里不停地刮着大风,风把水雾带到高空,凝结成雨。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第8课《雨点儿》预习及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
一、我会写
问wèn(学问、问答、不问)
有yǒu(没有、有力、有关)
半bàn(半空、一半、半天)
从cónɡ(从前、从来、从军)
你nǐ(你好、你们、你的)
二、我会认
数shǔ(数数、数一数、数不清)
彩cǎi(彩色、彩虹、云彩)
空kōng(天空、空间、空军)
到dào(到了、到家、迟到)
方fāng(方向、前方、东方)
没méi(没有、没来、没空)
更gèng(更加、更好、更多)
绿lǜ(绿色、绿草、绿叶)
出chū(出来、长出、出去)
长zhǎng(长高、长大、成长)
三、认识新偏旁
彡:三撇儿,上面的两撇稍短,下面的一撇稍长。
穴:穴宝盖,下面是短撇和点,
刂:立刀旁,短竖要轻,偏上,竖钩劲挺,稍长。
四、多音字
空kōng(空中)kòng(有空)
数shù(数目)shǔ(数数)
长cháng(长度)zhǎng(长大)
五、近义词
里——内回答——回复飘落——降落
六、反义词
里——外有——无下来——上去
七、理解词语
数不清:很多。
文中形容雨点儿非常多。
飘落:飘着降下来。
回答:对问题给予解释;对要求表示意见。
八、句子解析
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
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
写雨点儿落到的地方的变化,突出了雨点儿的作用。
九、问题归纳
1.小雨点儿回答:“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
你呢?”大雨点儿说:“我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你觉得谁的选择好?为什么?
都好。
因为他们虽说去的地方不同,但他们都滋润了花草,给大地带来了变化,他们的选择都很好。
2.如果你也是雨点儿,你会去哪里?为什么?
我会去干旱的地方。
因为那里的禾苗、小草需要我。
十、课文主题
本课是篇科学童话。
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我们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水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说明了雨水和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十一、教材课后习题
3.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读好停顿。
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 更红了,草/更绿了。
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