桨叶式萃取塔实验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78.24 KB
- 文档页数:12
实验室萃取实验报告实验室萃取实验报告篇一:萃取和分液实验报告萃取和分液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萃取分液的基本原理。
(2)熟练掌握分液漏斗的选择及各项操作。
二、实验原理:利用某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在利用分液的原理和方法将它们分离开来。
三、实验仪器和药品:药品:碘水、CCl4 器材:分液漏斗、100ml烧杯、带铁圈的铁架台、20ml四、实验步骤:1、分液漏斗的选择和检验: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检查完毕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上;2、振荡萃取:用量筒量取10 ml碘水,倒入分液漏斗,再量取5 ml萃取剂CCl4加入分液漏斗,盖好玻璃塞,振荡、放气;需要重复几次振荡放气。
3、静置分层:将振荡后的分液漏斗放于铁架台上,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怀内壁;4、分液:调整瓶塞凹槽对着瓶颈小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轻轻旋动活塞,按“上走上,下走下”的原则分离液体;五、实验室制备图:(见右图)六、实验总结(注意事项):1、分液漏斗一般选择梨形漏斗,需要查漏。
方法为:关闭活塞,在漏斗中加少量水,盖好盖子,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看是否漏水。
2、将溶液注入分液漏斗中,溶液总量不超过其容积的3/4;3、振荡操作要领:右手顶住玻璃塞,左手握住活塞,倒置振荡;振荡过程中要放气2-3次,让分液漏斗仍保持倾斜状态,旋开旋塞,放出蒸气或产生的气体,使内外压力平衡;4、要及时记录萃取前后的液面情况及颜色变化;振荡前,上层为黄色,下层为无色;振荡静置后,上层为无色(或淡黄色),下层为紫色;5、萃取剂的选择a.溶质在萃取剂的溶解度要比在原溶剂(水)大。
b.萃取剂与原溶剂(水)不互溶。
c.萃取剂与溶液不发生发应。
6、按“上走上,下走下”的原则分离液体是为了防止上层液体混带有下层液体。
七、问题:1、如果将萃取剂换成苯,实验现象是否相同?使用哪种有机溶剂做萃取剂更好些?为什么?篇二:蒸馏、萃取实验报告单蒸馏萃取实验报告单姓名:班级:一、实验室制取蒸馏水1、蒸馏是利用物质沸点的不同,加热使液体混合物中的液体变为气体挥发出来,再冷凝为液体,除去难挥发或不挥发杂质的方法。
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萃取塔的结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以及应用领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提高学生对萃取塔性能的认识和操作技能。
二、实训设备与材料1. 转盘萃取塔实验装置一台2. 电机一台3. 不锈钢材料、石英玻璃等4. 实验原料:A、B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5. 仪器:温度计、压力计、流量计、计时器等三、实训步骤1. 实验准备(1)检查设备是否完好,连接电源。
(2)准备好实验原料,将其倒入萃取塔内。
(3)启动电机,观察转盘是否正常旋转。
2. 实验操作(1)观察转盘旋转速度,记录数据。
(2)调节进料流量,观察萃取效果。
(3)改变原料比例,观察萃取效果。
(4)记录实验数据,如温度、压力、流量等。
3. 实验观察与分析(1)观察转盘旋转过程中产生的涡旋运动,分析其对萃取效率的影响。
(2)观察固定环对轴向返混的抑制作用,分析其对萃取效率的影响。
(3)分析不同原料比例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4. 实验总结(1)总结萃取塔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2)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四、实训结果与分析1. 转盘萃取塔结构特点(1)转盘固定在中心轴上,由电机驱动旋转。
(2)转盘直径小于固定环内径,便于装卸。
(3)固定环将塔内分割成若干个小空间,增大相际接触面积。
2. 转盘萃取塔工作原理(1)转盘旋转产生涡旋运动,增大相际接触面积。
(2)固定环抑制轴向返混,提高传质效率。
3. 实验结果与分析(1)转盘旋转速度对萃取效率的影响:转速越高,萃取效率越高。
(2)原料比例对萃取效果的影响:原料比例适中,萃取效果较好。
(3)固定环对轴向返混的抑制作用:固定环能有效抑制轴向返混,提高传质效率。
五、实训体会通过本次实训,我对萃取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萃取塔的操作方法。
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1. 萃取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传质效率高。
2. 转盘萃取塔在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等领域应用广泛。
3. 实验过程中,要关注转盘旋转速度、原料比例等因素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实验名称:萃取实验一、实验目的①了解转盘萃取塔的结构和特点;②掌握液—液萃取塔的操作;③掌握传质单元高度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外加能量对液液萃取塔传质单元高度和通量的影响。
二、实验器材萃取实验装置三、实验原理萃取是利用原料液中各组分在两个液相中的溶解度不同而使原料液混合物得以分离。
将一定量萃取剂加入原料液中,然后加以搅拌使原料液与萃取剂充分混合,溶质通过相界面由原料液向萃取剂中扩散,所以萃取操作与精馏、吸收等过程一样,也属于两相间的传质过程。
与精馏,吸收过程类似,由于过程的复杂性,萃取过程也被分解为理论级和级效率;或传质单元数和传质单元高度,对于转盘塔,振动塔这类微分接触的萃取塔,一般采用传质单元数和传质单元高度来处理。
传质单元数表示过程分离难易的程度。
对于稀溶液,传质单元数可近似用下式表示:nor?式中 nor------萃余相为基准的总传质单元数;x------萃余相中的溶质的浓度,以摩尔分率表示;x*------与相应萃取浓度成平衡的萃余相中溶质的浓度,以摩尔分率表示。
x1、x2------分别表示两相进塔和出塔的萃余相浓度传质单元高度表示设备传质性能的好坏,可由下式表示:hor?hnorlhor??x1dxx?x*x2 kxa?式中 hor------以萃余相为基准的传质单元高度,m; h------ 萃取塔的有效接触高度,m; kxa------萃余相为基准的总传质系数,kg/(m3?h?△x); l------萃余相的质量流量,kg/h;?------塔的截面积,m2;已知塔高度h和传质单元数nor可由上式取得hor的数值。
hor反映萃取设备传质性能的好坏,hor越大,设备效率越低。
影响萃取设备传质性能hor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设备结构因素,两相物质性因素,操作因素以及外加能量的形式和大小。
图-1 转盘萃取塔流程1、萃取塔2、轻相料液罐3、轻相采出罐4、水相贮罐5、轻相泵6、水泵1、流程说明:本实验以水为萃取剂,从煤油中萃取苯甲酸。
实验报告总结实验报告总结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有寻找学习和工作中的规律,不如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总结吧。
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实验报告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验报告总结1一、实验目的① 了解转盘萃取塔的结构和特点② 掌握液—液萃取塔的操作③ 掌握传质单元高度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外加能量对液液萃取塔传质单元高度和通量的影响。
二、实验器材萃取实验装置三、实验原理萃取是利用原料液中各组分在两个液相中的溶解度不同而使原料液混合物得以分离。
将一定量萃取剂加入原料液中然后加以搅拌使原料液与萃取剂充分混合溶质通过相界面由原料液向萃取剂中扩散所以萃取操作与精馏、吸收等过程一样也属于两相间的传质过程。
与精馏吸收过程类似由于过程的复杂性萃取过程也被分解为理论级和级效率或传质单元数和传质单元高度对于转盘塔振动塔这类微分接触的萃取塔一般采用传质单元数和传质单元高度来处理。
传质单元数表示过程分离难易的程度。
对于稀溶液传质单元数可近似用下式表示式中NOR------萃余相为基准的总传质单元数x------萃余相中的溶质的浓度以摩尔分率表示x*------与相应萃取浓度成平衡的萃余相中溶质的浓度以摩尔分率表示。
x1、x2------分别表示两相进塔和出塔的萃余相浓度传质单元高度表示设备传质性能的好坏可由下式表示H12xx*ORxxdxN ORORNH ORxHLaK 式中 HOR------以萃余相为基准的传质单元高度m; H------ 萃取塔的有效接触高度,m; Kxa------萃余相为基准的总传质系数kg/(m3h△ x); L------萃余相的质量流量kg/h; ------塔的截面积,m2; 已知塔高度H 和传质单元数NOR可由上式取得HOR的数值。
HOR 反映萃取设备传质性能的好坏HOR越大设备效率越低。
实验九液-液萃取实验一、实验内容通过以水为萃取剂,萃取煤油中的苯甲酸,掌握传质单元高度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目的⒈了解液-液萃取设备的一般结构和特点。
⒉熟悉液-液萃取操作的工艺流程,掌握液-液萃取装置的操作方法。
⒊学习和掌握液-液萃取塔传质单元数,传质单元高度及体积总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分析外加能量对液-液萃取塔传质单元高度和通量的影响。
三、实验基本原理原料液中含有溶质A和溶剂B,为使A与B尽可能地分离,需选择一种溶剂,称为萃取剂S,要求它对A的溶解能力要大,而与原溶剂(稀释剂)B的相互溶解度愈小愈好。
萃取的第一步是使原料液与萃取剂在混合器中保持密切接触,溶质A将通过两液相间的界面由原料液向萃取剂中传递;在充分接触、传质之后,第二步是使两液相在分层器中因密度的差异而分为两层。
一层以萃取剂S为主,并溶有较多的溶质,称为萃取相;另一层以原溶剂B为主,还含有未被萃取完的部分溶质,称为萃余相。
若溶剂S和B为部分互溶,则萃取相中还含有B,萃余相中亦含有S。
当萃取相和萃余相达到相平衡时,则称上图中的设备为一个理论级。
萃取相和萃余相都是均相混合液,为了得到产品A,并回收溶剂S供循环使用,还需对它们作进一步的分离,通常是应用蒸馏;当溶质很难挥发时,也可采用蒸发。
由上可知,为了分离液体混合物,萃取的过程比蒸馏要复杂,但在遇到以下情况时,直接用蒸馏却不一定经济合理。
①当溶质A的浓度很稀,特别是溶剂B为易挥发组分时,以蒸馏法回收A的单位热耗甚大。
这时可用萃取先将A富集在萃取相,然后对萃取相进行蒸馏,因而使耗热量显著降低。
②当溶液是恒沸混合物或所需分离的组分沸点相近时,一般的蒸馏方法不适用。
除可以采用恒沸蒸馏或萃取蒸馏外,有些场合以应用先萃取再蒸馏的方法较为经济。
③当需要提纯或分离的组分不耐热时,若直接用蒸馏,往往需要在高真空之下进行,而应用常温下操作的萃取过程,通常较为经济。
液-液传质过程和气-液传质过程均属于相际传质过程,这两类传质过程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差别。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萃取塔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掌握萃取塔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 研究不同操作条件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4. 测定萃取塔的传质系数和传质效率。
二、实验原理萃取塔是一种用于混合物分离的设备,其原理是利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之间的溶解度差异,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
在萃取塔中,一种溶剂(称为萃取剂)与混合物接触,使混合物中的某一组分转移到萃取剂中,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实验仪器:萃取塔、冷凝器、加热器、温度计、流量计、分液漏斗、烧杯、量筒等。
2. 实验药品:有机溶剂、混合物(如苯和甲苯)、萃取剂等。
四、实验步骤1. 将混合物加入萃取塔中,并设定萃取塔的初始温度和压力。
2. 打开加热器,使萃取塔内的温度和压力达到实验要求。
3. 调节萃取剂流量,观察萃取塔内两相的流动状况。
4. 记录萃取塔内两相的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
5. 观察并记录萃取塔内两相的颜色变化和分层情况。
6.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萃取塔的传质系数和传质效率。
7. 改变萃取塔的操作条件(如温度、压力、萃取剂流量等),重复实验步骤,观察萃取效果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萃取塔内两相的流动状况: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萃取塔内两相的流动状况与萃取剂流量和温度有关。
当萃取剂流量较大、温度较高时,两相流动较为剧烈;反之,两相流动较为缓慢。
2. 萃取塔内两相的颜色变化和分层情况: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萃取剂与混合物接触后,混合物中的某一组分会转移到萃取剂中,导致萃取剂的颜色发生变化。
同时,两相在萃取塔内分层,有机相(萃取剂)在上层,水相在下层。
3. 萃取塔的传质系数和传质效率: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出萃取塔的传质系数和传质效率。
结果表明,随着萃取剂流量和温度的升高,传质系数和传质效率均有所提高。
4. 不同操作条件对萃取效果的影响:改变萃取塔的操作条件(如温度、压力、萃取剂流量等),观察萃取效果的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提高萃取剂流量和温度可以提高萃取效果。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过程工程原理实验(甲)指导老师: 叶向群 成绩: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 萃取塔(转盘塔)操作及体积传质系数测定 同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七、讨论、心得萃取塔(转盘塔)操作及体积传质系数测定1、实验目的:1) 了解转盘萃取塔和脉冲萃取塔的基本结构、操作方法及萃取的工艺流程。
2) 观察转盘萃取塔转盘转速变化时或脉冲萃取塔的脉冲强度(脉冲幅度及脉冲频率)变化时,萃取塔内轻、重两相流动状况,了解萃取操作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萃取操作条件对萃取过程的影响。
3) 测量每米萃取高度的传质单元数、传质单元高度和体积传质系数YVK ,关联传质单位高度与脉冲萃取过程操作变量的关系。
4) 计算萃取率2、实验装置流程:2.1 转盘萃取塔主要设备是转盘萃取塔,塔体是内径为50mm 玻璃管,塔顶电机连接转轴,转轴上固定有圆盘,塔壁固定有圆环,圆环与圆盘交错布置,转盘萃取流程图见下图1专业:姓名:学号: 日期:__ ___ 地点:1.原料贮槽(苯甲酸-煤油)2.收集槽(萃余液)3.电机4.控制柜5.转盘萃取塔6.9.转子流量计7.萃取剂贮罐(水)8.10. 输送泵11.排出液(萃取液)管12.转速测定仪A.B.C 取样口图1 转盘萃取实验流程图2.2 脉冲萃取塔主要设备是脉冲萃取塔,塔体是内径为50mm玻璃管,内装不锈钢丝网填料,脉冲萃取流程图见下图1.原料贮槽(苯甲酸-煤油)2.收集槽(萃余液)3.脉冲系统4.控制柜5.填料(脉冲)萃取塔6.9.转子流量计7.萃取剂贮罐(水)8.10 输送泵11.排出液(萃取液)管 A.B.C 取样口图2 脉冲萃取实验流程图3、实验内容和原理:萃取是分离和提纯物质的重要单元操作之一,是利用混合物中各个组分在外加溶剂中的溶解度的差异而实现组分分离的单元操作。
实验日期成绩同组人×××(2)、×××(3)、×××(4)、×××(5)、×××(6)闽南师范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报告题目:桨叶式萃取塔实验12应化 1××××B1 组0序言实验目的: 1、认识脉冲填料萃取塔的构造和特色;2、熟习萃取操作的工艺流程,掌握液 - 液萃取装置操作方法; 3、掌握脉冲填料萃取塔性能的测定方法; 4、认识填料萃取塔传质效率的加强方法。
[1]实验原理:萃取是分别液体混淆物的一种常用操作,其工作原理是在待分别的混淆液中加入与之不互溶(或部分相溶)的萃取剂,形成共存的两个液相,并利用原溶剂与萃取剂对原混淆液中各组分的溶解度的差异,使原溶液中的组分获得分别。
桨叶式旋转萃取塔也是一种外加能量的萃取设施。
在塔内由环行隔板将塔分成若干段,每段的旋转轴上装设有桨叶。
在萃取过程中因为桨叶的搅动,增添了分别相的分别程度,促使了相际接触表面积的更新与扩大。
隔板的作用在必定程度上克制了轴向返混,因此桨叶式旋转萃取塔的效率较高。
桨叶转速若太高,也会致使两相乳化,难以分相。
本实验以水为萃取剂,从煤油中萃取苯甲酸?。
水相为萃取相 (? 用字母 E 表示,本实验又称连续相、重相?) 。
煤油相为萃余相(? 用字母 ?R?表示,本实验中又称分散相、轻相 ) 。
轻相进口处,苯甲酸在煤油中的浓度应保持在0.0015-0.0020(kg 苯甲酸/ kg 煤油 ) 之间为宜。
轻相由塔底进入,作为分别相向上流动,经塔顶分别段分别后由塔顶流出;重相由塔顶进入作为连续相向下贱动至塔底经π形管流出;轻重两相在塔内呈逆向流动。
在萃取过程中,苯甲酸部分地从萃余相转移至萃取相。
萃取相及萃余相出进口浓度由容量剖析法测定。
考虑水与煤油是完整不互溶的,且苯甲酸在两相中的浓度都很低,可以为在萃取过程中两相液体的体积流量不发生变化。
液─液萃取塔实验装置说明书天津大学化工基础实验中心目录一. 实验设备的特点二. 实验装置的基本情况和技术数据三. 实验方法及步骤四. 使用实验设备应注意的事项五. 附录附录 1. 实验数据的计算过程及结果附录2. 实验数据及计算结果列表附录3. 附图一. 实验设备的特点1. 本装置体积小,重量轻,移动方便。
本实验装置塔身为硬质硼硅酸盐玻璃管,其它均为不锈钢件制成,可适用于多种物系。
2. 操作方便,安全可靠,调速稳定。
环境污染小,噪声小。
二. 实验装置的基本情况和技术数据实验装置的流程示意图1—水泵;2—油泵;3—煤油回流阀;4—煤油原料箱;5—煤油回收箱;6—煤油流量计;7—回流管;8—电机;9—萃取塔;10—浆叶;11--π型管;12—水转子流量计;13—水回流阀;14—水箱;15—转数测定器;萃取塔为桨叶式旋转萃取塔。
塔身为硬质硼硅酸盐玻璃管,塔顶和塔底的玻璃管端扩口处,分别通过增强酚醛压塑法兰、橡皮圈、橡胶垫片与不锈钢法兰连结。
塔内有16个环形隔板将塔分为15段,相邻两隔板的间距为40mm,每段的中部位置各有在同轴上安装的由 3 片桨叶组成的搅动装置。
搅拌转动轴的底端有轴承,顶端亦经轴承穿出塔外与安装在塔顶上的电机主轴相连。
电动机为直流电动机,通过调压变压器改变电机电枢电压的方法作无级变速。
操作时的转速由仪表显示。
在塔的下部和上部轻重两相的入口管分别在塔内向上或向下延伸约200 mm,分别形成两个分离段,轻重两相将在分离段内分离。
萃取塔的有效高度 H 则为轻相入口管管口到两相界面之间的距离。
主要设备的技术数据如下:1. 萃取塔的几何尺寸: 塔径 D=37 mm 塔身高=1000 mm 塔的有效高度 H=750 mm2. 水泵、油泵: CQ型磁力驱动泵型号: PM-250PE 电压: 220V功率: 250W扬程: 6米3. 转子流量计:型号 LZB-4 流量 1-10 L/h 精度 1.5 级4. 转速测定装置搅拌轴的转速通过直流调压器来调节改变,转速的测定是通过霍尔传感器将转速变换位电信号,然后又通过数显仪表显示出转速。
实验日期 2016.04.25 成绩 同组人 :闽南师范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报告题目:桨叶式萃取塔实验13060901020前言萃取塔又名抽提塔,是一种化学工业、石油炼制、环境保护等工业部门常用的液-液质量传递设备。
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①了解浆液式搅拌萃取塔的结构和特点②熟悉萃取操作的工艺流程,掌握液-液萃取装置的操作方法 ③掌握桨叶式萃取塔性能的测定方法、了解传质效率的强化方法。
实验内容:1、观察桨叶式萃取塔内液滴变化情况和流动状态;2、固定两相流量,测定萃取塔的传质单元数N OE 、传质单元高度H OE 及总传质系数K YE a ;3、考察传质单元数N OE 、传质单元高度H OE 及总传质系数K YE a 。
本实验以水为萃取剂,从煤油中萃取苯甲酸,苯甲酸在煤油中的浓度约为2%(质量)。
水相为萃取相(用字母E 表示,在本实验中又称连续相、重相),煤油相为萃余相(用字母R 表示,在本实验中又称分散相)。
在萃取过程中苯甲酸部分地从萃余相转移至萃取相。
萃取相及萃余相的进出口浓度由容量分析法测定之。
考虑水与煤油是完全不互溶的,且苯甲酸在两相中的浓度都很低,可认为在萃取过程中两相液体的体积流量不发生变化。
1、按萃取相计算的传质单元数N OE 计算公式为:N OE =⎰-0)*(E E tE E EY Y Y Y dY式中:Y E —苯甲酸在进入塔顶的萃取相中的质量比组成,kg 苯甲酸/kg 水;本实验Y E =0. Y E0—苯甲酸在离开塔底萃取相中的质量比组成,kg 苯甲酸/kg 水; Y E —苯甲酸在塔内某一高度处萃取相中的质量比组成,kg 苯甲酸/kg 水;Y E *—与苯甲酸在塔内某一高度处萃余相组成X R 成平衡的萃取相中的质量比组成,kg 苯甲酸/kg 水;用Y E —X R 图上的分配曲线(平衡曲线)与操作线可以求得E E E Y Y Y --)*(1关系。
在进行图解积分或者用辛普森积分可求得2、按萃取相计算的传质单元高度H OEH OE =N OE HH —萃取塔的有效高度,mHOE —按萃取相计算的传质单元高度,m 3、按萃取相计算的体积总传质系数K YE a=Ω*SOE HS —萃取相中纯溶剂的流量,kg 水/h Ω—萃取塔截面积,m2K YE a —按萃取相计算的体积总传质系数,)水苯甲酸(苯甲酸kg kg h m kg **31实验方案1.1主要设备参数 (1)萃取塔的几何尺寸:搅拌萃取塔:塔径 37mm ; 塔的有效高度 750mm ; 塔身总高 1000mm 搅拌轴型式:浆叶式搅拌轴(2)水泵、油泵:CQ 型磁力驱动泵 型号:16CQ-8 电压:380V 功率:180W扬程:8m 吸程:3m 流量:30l/min 转速:2800转/min (3)转子流量计:不锈钢材质型号:LZB-4 流量:0-10L/h 精度:0.5级(4)无极调速器:本仪器为自制,调速范围0-1500转/min ,无极调速,调速平稳。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萃取塔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掌握萃取塔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
3. 分析影响萃取塔传质效率的因素。
4. 通过实验,验证理论计算结果。
二、实验原理萃取塔是一种用于液液萃取的设备,其工作原理是利用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即萃取剂和被萃取物)在萃取塔内进行接触,使被萃取物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与在原液中的溶解度不同,从而实现被萃取物的分离。
萃取塔传质系数是描述萃取塔传质效率的重要参数,其计算公式为:K = (C_{A2} - C_{A1}) / (C_{A2} - C_{A0})其中,K为传质系数,C_{A1}为进料中组分的浓度,C_{A2}为出口组分的浓度,C_{A0}为理论平衡浓度。
三、实验器材与药品1. 萃取塔(转盘塔)一台2. 热电偶温度计一套3. 阀门、流量计、压力表等4. 被萃取物(苯甲酸)溶液5. 萃取剂(水)溶液6. 精密天平7. 计时器四、实验步骤1. 装置准备:将萃取塔安装在实验台上,连接好热电偶温度计、阀门、流量计、压力表等。
2. 调节流量:调节阀门,使萃取剂和被萃取物的流量符合实验要求。
3. 加热:开启加热装置,使萃取塔内温度达到设定值。
4. 调节转速:根据实验要求,调节转盘塔的转速。
5. 记录数据:记录萃取塔进出口组分的浓度、温度、压力等数据。
6. 改变实验条件:改变萃取剂、被萃取物浓度、流量、转速等条件,重复步骤4-5,记录数据。
7.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传质系数K,分析影响萃取塔传质效率的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传质系数K的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传质系数K的计算结果实验条件 | 传质系数K(m/h)--------|----------------条件1 | 0.856条件2 | 0.678条件3 | 0.945条件4 | 0.7522. 分析影响萃取塔传质效率的因素:(1)萃取剂和被萃取物浓度:随着浓度的增加,传质系数K先增大后减小,当浓度达到一定值时,传质系数K达到最大值。
萃取塔操作实验报告1. 引言萃取塔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分离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制药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操作萃取塔,了解其原理和操作方法,以及熟悉实验中常用的底流、顶流等概念。
2. 实验原理萃取塔是利用两种相互不溶的液体进行物质分离的装置。
在萃取塔中,原料液与萃取剂经过接触和混合,通过向上流动,完成物质的转移和分离。
萃取过程中,顶部的液体称为顶流,底部的液体称为底流。
在实验中,通过调整进料流量、萃取剂流量和回流比等参数,可以实现不同组分的分离和提纯。
3. 实验步骤3.1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由萃取塔、进料泵、萃取剂泵、废液回流泵、冷凝器和收集瓶等组成。
萃取塔内填充有填料,以增加塔内表面积,促进液体的接触和混合。
3.2 实验操作1. 根据实验要求,将待处理的原料液注入进料泵,并调控进料流量。
2. 启动进料泵,并观察原料液顺利进入萃取塔。
3. 调节萃取剂泵的流量,使萃取剂与原料液充分混合。
4. 根据实验要求,调节冷凝器的温度以控制顶流的组分。
5. 实验过程中,观察顶流和底流的颜色、透明度等变化,并定时取样分析。
6. 根据实验要求,调节废液回流泵的流量。
4. 结果及分析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两种具有不同极性的液体作为萃取剂和原料液。
实验过程中,顶流和底流的颜色、透明度和溶解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通过取样分析,我们发现顶流中的目标物质浓度明显增加,而底流中的杂质浓度明显降低。
这说明在萃取过程中,萃取剂的选择和流量控制对分离效果有重要影响。
通过调节废液回流泵的流量,我们可以控制底流的回流比例,进一步提高分离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适当增加回流比可以提高分离效率,但过大的回流比会导致塔内液位异常。
5.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操作萃取塔,深入了解了其原理和操作方法,并熟悉了实验中常用的底流、顶流等概念。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萃取剂的选择和流量控制对分离效果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调节废液回流泵的流量,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分离效果,但需注意控制回流比例。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化工萃取塔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萃取塔的设计与计算方法。
3. 通过实验,观察萃取塔内气液两相的流动状况,研究萃取操作条件对萃取过程的影响。
4. 测量萃取塔的传质性能,计算体积传质系数,关联传质单元高度与操作变量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萃取是一种利用混合物中各个组分在外加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实现组分分离的单元操作。
化工萃取塔是工业生产中常用的萃取设备,通过在塔内进行气液两相的充分接触,实现相间传质,从而达到分离目的。
萃取塔的工作原理主要基于以下公式:\[ \frac{dC_{A1}}{dx} = \frac{K_{yA} (C_{yA2} - C_{yA1})}{1 + K_{yA}C_{yA1}} \]其中,\(C_{A1}\) 为进料中组分A的浓度,\(C_{A2}\ 为流出物中组分A的浓度,\(K_{yA}\) 为组分A的平衡传质系数。
三、实验器材与药品1. 化工萃取塔:填料萃取塔或转盘萃取塔。
2. 气源:氮气或空气。
3. 液体:待萃取物、萃取剂。
4. 流量计:气体流量计、液体流量计。
5. 温度计:气体温度计、液体温度计。
6. 压力计:气体压力计、液体压力计。
7. 计算器。
四、实验步骤1. 将待萃取物和萃取剂分别加入萃取塔的进料和萃取剂入口。
2. 开启气源,调节气体流量,使气体从塔底进入,从塔顶排出。
3. 观察塔内气液两相的流动状况,记录气体和液体的流量、温度、压力等参数。
4. 改变操作条件(如气体流量、液体流量、温度、压力等),观察萃取塔内气液两相的流动状况和组分A的浓度变化。
5. 测量萃取塔的传质性能,计算体积传质系数,关联传质单元高度与操作变量的关系。
五、实验现象1. 萃取塔内气液两相充分接触,实现相间传质。
2. 改变操作条件,塔内气液两相的流动状况和组分A的浓度发生变化。
3. 萃取塔的传质性能与操作条件有关,通过实验可确定最佳操作条件。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观察到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萃取塔内气液两相充分接触,实现了组分A的分离。
实验九液--液萃取塔的操作实验实验九液--液萃取塔的操作实验、实验目的1、了解液--液萃取设备的结构和特点;2、掌握液一液萃取塔的操作;3、掌握传质单元高度及体积总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外加能量对液液萃取塔传质单元高度及通量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1、以煤油为分散相,水为连续相,进行萃取过程的操作。
2、测定一定转速下转盘式或浆叶式旋转萃取塔的萃取效率(传质单元高度、传质系数)。
三、实验原理萃取是分离混合液体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弥补精馏操作无法实现分离的方法之一,特别适用于稀有分散昂贵金属的冶炼和高沸点多组分分离,它是依据液体混合物各组分在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
但是,萃取单元操作得不到高纯物质,它只是将难以分离的混合液转化为容易分离的混合液,增加了分离设备和途径,导致成本提高。
所以,经济效益是评价萃取单元操作成功于否的标准。
1、萃取和吸收的区别⑴相同之处:两者均是利用混合物中的各组分在某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而达到分离的。
吸收是气液接触传质,萃取是液-液接触传质,两者同属相际传质,因此两者的速率表达式和传质推动力的表达式是相同的。
⑵不同之处:由于液-液萃取体系的特点,两相的密度比较接近,界面张力较小,所以,能用于强化过程的推动力不大,加上分散的一相,凝聚分层能力不高;而气液吸收两相密度相差很大,界面张力较大,气液两相分离能力很大,由此,对于气液接触效率较高的设备,用于液-液接触效率不一定高。
为了提高液-液相际传质设备的效率,常常需外加能量,如搅拌、脉动、振动等。
另外,为了让分散的液滴凝聚,实现两相的分离,需要有足够的停留时间也即凝聚空化工原理实验指导135间,简称分层分离空间。
2、萃取塔结构特征由于液-液萃取体系的特点,从而使萃取塔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⑴需要适度的外加能量;⑵需要足够大的分层分离空间。
3、萃取塔的操作特点 ⑴分散相的选择a 、容易分散的一相为分散相:在现实操作过程中,很易转相,为了避免 此类情况发生,宜选择容易分散的一相为分散相。
实验十二 液-液萃取一、实验目的1. 了解萃取塔的结构。
2.熟悉萃取实验装置的流程,掌握萃取实验的操作。
3. 掌握萃取塔性能的测定与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以水为萃取剂,从煤油中萃取苯甲酸 。
水相为萃取相( 用字母E 表示,本实验又称连续相、重相 )。
煤油相为萃余相( 用字母 R 表示,本实验中又称分散相、轻相)。
轻相入口处,苯甲酸在煤油中的浓度应保持在0.0015-0.0020(kg 苯甲酸/kg 煤油)之间为宜。
轻相由塔底进入,作为分散相向上流动,经塔顶分离段分离后由塔顶流出;重相由塔顶进入作为连续相向下流动至塔底经π形管流出;轻重两相在塔内呈逆向流动。
在萃取过程中,苯甲酸部分地从萃余相转移至萃取相。
萃取相及萃余相进出口浓度由容量分析法测定。
考虑水与煤油是完全不互溶的,且苯甲酸在两相中的浓度都很低,可认为在萃取过程中两相液体的体积流量不发生变化。
按萃取相计算传质单元数N OE 的计算公式为:()⎰-=EbEtY Y E E EOE Y Y dY N * (12-1)式中:Y Et -苯甲酸在进入塔顶的萃取相中的质量比组成,kg 苯甲酸/kg 水,本实验中Y Et =0;Y Eb -苯甲酸在离开塔底萃取相中的质量比组成,kg 苯甲酸/kg 水; Y E -苯甲酸在塔内某一高度处萃取相中的质量比组成,kg 苯甲酸/kg水;Y E *-与苯甲酸在塔内某一高度处萃余相组成X R 成平衡的萃取相中的质量比 组成,kg 苯甲酸/kg 水。
用Y E -X R 图上的分配曲线(平衡曲线)与操作线可求得)(E E Y Y -*1-Y E 关系。
再进行图解积分可求得N OE 。
对于水-煤油-苯甲酸物系, Y Et -X R 图上的分配曲线可由实验测定得出。
1.传质单元数N OE (图解积分)在画有平衡曲线的Y E -X R 图上再画出操作线,因为操作线必然通过以下两点:(X Rb ,Y Eb )和(X Rt ,Y Et ),其中X Rb 为轻相入口浓度,X Rt 为轻相出口浓度,Y Eb 为重相出口浓度,Y Et 为重相入口浓度,Y Et =0。
桨叶式萃取塔实验1.重相出口为什么采用π形管?高度如何确定?答:π形管的总用是使萃取塔中的重相维持一定高度。
高度可以调节π形管高度要根据重相需要高度来调节。
2.对液液萃取过程来说,是否外加能量越大越有利?答:通常如此,外加能量越大越有利,但也有可能导致乳化影响萃取。
3.本实验为什么不宜用水作为分散相?答:因为水的流动性比煤油好。
4.萃取过程最适宜用于分离哪些体系?答:溶质在两相中的溶解度差异大的体系。
5.传质单元数与哪些因素有关?答:传质面积,传质系数,传质推动力连续均相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本实验采用的脉冲示踪法是在设备入口处,向主体流体瞬时注入少量示踪剂硝酸钾饱和溶液,与此同时在设备出口处检测示踪剂的浓度C (t)。
在一定的温度和浓度范围,硝酸钾水溶液的电导率与浓度C成正比,由实验测定反应器出口流体的电导率就可求得浓度。
从实测的硝酸钾水溶液(以自来水作为溶剂)的电导率-浓度数据可以看出:在一定的温度下,当浓度很低时,它的电导率(扣除自来水电导率后的净值)较好地与浓度成正比,(1)示踪剂的输入的方法有几种?这些方法有何区别?答:有两种,分别是阶跃法和脉冲法。
若采用阶跃示踪法,则测定出口示踪物浓度变化,即可得到F(t)函数;而采用脉冲示踪法,则测定出口示踪物浓度变化,就可得到E(t)函数。
(2)请分析多釜串联实际反应器偏离理想流动模型的原因。
答:由于分子扩散、涡流扩散和流速分布等原因,实际反应器中的流动情况常常要偏离理想流动,需用流动模型来描述。
(3)如何判断进入管式反应器中的示踪剂浓度已稳定?如何判断示踪剂已基本离开反应器?答:直管的没有做。
当实验测定的电导率值与初始自来水电导率值相接近时,则说明示踪剂已基本离开了反应器。
气相色谱法测定醇醚混合物气相色谱法简称GC,是色谱法中的一种。
色谱法中有两个相,一个相是流动相,另一个是固定相。
用液体做流动相就叫液相色谱,用气体做流动相就叫气象色谱。
求定量因子时,常以内标物作为标准物,则fs=1.0,选用内标物需要满足的条件:(1)内标物应是样品中不存在的物质;(2)内标物应与待测组分的色谱峰分开,并尽量靠近;(3)内标物的量应接近待测物的含量;(4)内标物与样品互溶。
实验日期 2015.6.19 成绩
同组人×××(2)、×××(3)、×××(4)、×××(5)、×××(6)闽南师范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报告
题目:桨叶式萃取塔实验
12应化1 ××××B1组
0 前言
实验目的:1、了解脉冲填料萃取塔的结构和特点;2、熟悉萃取操作的工艺流程,掌握液-液萃取装置操作方法;3、掌握脉冲填料萃取塔性能的测定方法;4、了解填料萃取塔传质效率的强化方法。
[1]
实验原理:萃取是分离液体混合物的一种常用操作,其工作原理是在待分离的混合液中加入与之不互溶(或部分相溶)的萃取剂,形成共存的两个液相,并利用原溶剂与萃取剂对原混合液中各组分的溶解度的差异,使原溶液中的组分得到分离。
桨叶式旋转萃取塔也是一种外加能量的萃取设备。
在塔内由环行隔板将塔分成若干段,每段的旋转轴上装设有桨叶。
在萃取过程中由于桨叶的搅动,增加了分散相的分散程度,促进了相际接触表面积的更新与扩大。
隔板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轴向返混,因而桨叶式旋转萃取塔的效率较高。
桨叶转速若太高,也会导致两相乳化,难以分相。
本实验以水为萃取剂,从煤油中萃取苯甲酸。
水相为萃取相(用字母E表示,本实验又称连续相、重相)。
煤油相为萃余相(用字母R表示,本实验中又称分散相、轻相)。
轻相入口处,苯甲酸在煤油中的浓度应保持在0.0015-0.0020(kg苯甲酸/kg煤油)之间为宜。
轻相由塔底进入,作为分散相向上流动,经塔顶分离段分离后由塔顶流出;重相由塔顶进入作为连续相向下流动至塔底经π形管流出;轻重两相在塔内呈逆向流动。
在萃取过程中,苯甲酸部分地从萃余相转移至萃取相。
萃取相及萃余相进出口浓度由容量分析法测定。
考虑水与煤油是完全不互溶的,且苯甲酸在两相中的浓度都很低,可认为在萃取过程中两相液体的体积流量不发生变化。
B(油) S(水)
X Rt
X Rb Y Eb
S 为水流量 B 为油流量
Y 为水浓度 X 为油浓度
下标E 为萃取相 下标t 为塔顶
下标R 为萃余相 下标b 为塔底
1、按萃取相计算传质单元数N OE 的计算公式为:
(
)⎰-=Eb
Et
Y Y E E E OE Y Y dY N * 式中:Y Et ─苯甲酸在进入塔顶的萃取相中的质量比组成,kg 苯甲酸/kg 水;本实验中Y Et =0。
Y Eb ─苯甲酸在离开塔底萃取相中的质量比组成,kg 苯甲酸/kg 水; Y E ─苯甲酸在塔内某一高度处萃取相中的质量比组成,kg 苯甲酸/kg 水; Y E *─与苯甲酸在塔内某一高度处萃余相组成X R 成平衡的萃取相中的质量比组成,
kg 苯甲酸/kg 水;
用Y E ─X R 图上的分配曲线(平衡曲线)与操作线可求得)(E E Y Y -*1-Y E 关系。
再利用辛普森求积分方法可求得N OE 。
对于水~煤油~苯甲酸物系,Y Et -X R 图上的分配曲线可由实验测定得出。
2、按萃取相计算的传质单元高度H OE :
H OE =H/ N OE
3、按萃取相计算的体积总传质系数:
K YE a =S/ (H OE ×Ω)
4、流量计校正
式中:V1—厂家标定时所用液体(本流量计为油)流量,m 3; V2—实际液体流量,m 3;
ρ1—厂家标定时所用液体密度,kgm -3;
ρ2—实际液体密度,kgm -3;
ρf —转子流量计密度,kgm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