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利发展史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44 MB
- 文档页数:12
我国历代水利工程汇总(一)历代兴修的水利工程1秦国: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科学地将分洪、泄洪排沙、灌溉三项工程合为一体,立下了"川西第一奇功")、水工郑国修建的郑国渠。
2.秦:开通了秦渠、灵渠和江南运河。
3.两汉:农田水利地区特色明显。
(1)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有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
(2)西北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一坎儿井。
4.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兴复了芍陂、茹陂等许多渠堰堤塘。
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5.隋唐: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
唐朝设专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6.五代十国:兴修水利工程,如安丰塘(南唐)、捍海塘(吴越)。
(二)古代开挖的运河1古江南河一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苏州和扬州间的水道,它是中国开挖最早的运河。
2.邛沟——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长江与淮河水系。
3.灵渠一开挖于秦朝,秦始皇伐南越时,由史禄负责兴修,沟通了湘水和漓水。
这条运河连接了向北流的湘江和向南流的漓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之间沟通,以后历代又曾多次修缮利用。
4.隋朝大运河一开挖于605年,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邛沟和江南河四段,全长四五千里,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东北通到涿郡,东南到余杭,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5.元一开凿了从山东东平到临清的会通河。
后来又开凿了从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
这就使原有的运河连接起来。
(三)古代对黄河的治理1大禹用疏导的方法治理黄河。
2.西汉武帝、东汉明帝都进行过大规模的黄河治理工程。
3.元朝政府多次征发农民和兵土,治理黄河。
【公基常识】我国历代水利工程1、战国时期(1)都江堰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完整)世界水利发展史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世界水利发展史)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世界水利发展史的全部内容。
世界水利发展史水利事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的水利事业源远流长(见中国水利史)。
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水利事业可上溯到公元前四五千年。
美洲的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的水利遗迹距今也有两三千年以上.埃及和巴比伦的水利技术以后传播到希腊和罗马.文艺复兴以后传遍欧美各国.公元前 3世纪的阿基米德对水的浮力理论,和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对水流理论都作出了贡献。
1824年,英国人J。
阿斯普丁发明了硅酸盐水泥,从而带动了混凝土结构的发展,使土木工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钢筋混凝土,这进一步推动了轻型混凝土建筑物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水电站。
进入20世纪以后,许多新兴科学技术已开始在水利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利用电子计算机对技术经济方案进行评估;用系统分析方法全面安排施工进度和评价区域性水资源;利用光弹模型分析和设计水工结构;利用喷灌、滴灌和渗灌等节省灌溉用水;利用遥感、超声波等手段分析、鉴定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情况等。
在工程建设中,20世纪的水利工程越来越具有大型化、综合化、跨流域、多目标等特点。
灌溉人类很早就利用河水发展灌溉。
四大文明古国都出现在大河流域,以灌溉为古代文明的基础。
一般来说,早期的灌溉都是引洪淤灌,以后发展为引水灌溉或建造水库、调洪灌溉。
世界灌溉事业近 200年来发展很快.1800年左右,全世界有灌溉面积800万公顷。
中国古代水利发展史我国的传统水利按照建设的规模和技术特点,大致可以分作3期:大禹治水至秦汉,这是防洪治河、运河、各种类型的灌排水工程的建立和兴盛时期;三国至唐宋,是传统水利高度发展时期;元明清,水利建设普及和传统水利的总结时期。
一水利的起源与第一次建设高潮(公元前22世纪至秦汉时期)这一时期历经青铜工具特别是铁器的广泛使用,也历经由奴隶制到封建社会的制度大变革,生产力出现了飞跃的进步。
此外,秦汉政权的大一统和强盛的国力,对于需要大规模社会组织的水利建设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这一时期在防洪、灌溉、航运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并有一批传统水利的大型精品问世,有的至今仍卓然于世。
在水利建设的基础上,这个时期水利科学技术也取得较快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和活跃的学术争鸣,也有助于科学技术的繁荣。
在西周及其以前的奴隶制国家时期,中国传统水利技术较之古埃及、古巴比伦,特别是奴隶制高度发达的古希腊略逊一筹,而在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水利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形成东西方交相辉映的局面。
中国传统水利的这种发展势头一直持续达2000年之久,并逐步向世界水利科学技术高峰迈进。
以下按防洪、灌溉、航运和科技进步等部分,扼要叙述这一时期水利的发展历程。
(一)防洪治河工程的起源与发展临水而居是人类最初求生存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的进步,农耕文明的兴起,对水源更加依赖。
但是,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水灾害的威胁,由于居住区域的扩大和农业的发展而日益严重。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大禹治水的传说。
约公元前22世纪,历史已经进入了原始公社末期,农业进入了锄耕阶段,人们逐渐由近山丘陵地区,移向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黄河等大江大河的下游平原生活和生产;这时首先遇到的是如何防止洪水的危害。
相传当时黄河流域发生了一场空前的大洪水灾害,滔天的洪水淹没了广大平原,包围了丘陵和山岗,人畜死亡,房屋被吞没。
这时禹继其父鲧治水,他一改鲧堙堵治水的方法,疏导分流洪水,将黄河下游入海通道“分播为九”,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获得治水的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