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计算法》
- 格式:ppt
- 大小:168.50 KB
- 文档页数:16
一、引言作业成本计算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它将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从而更加准确地反映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成本管理的需求日益提高,作业成本计算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提高自身的成本管理能力,本人在实训过程中对作业成本计算法进行了深入学习,并撰写了以下实训报告。
二、实训目的1. 了解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原理、方法和步骤。
2. 掌握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实际操作技能。
3. 培养成本管理意识,提高成本控制能力。
三、实训内容1.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基本原理作业成本计算法将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大类。
直接成本是指可以直接计入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如原材料、直接人工等;间接成本是指不能直接计入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如生产准备、生产管理、设备折旧等。
作业成本计算法通过将间接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再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从而实现成本核算的精细化。
2.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步骤(1)确定作业:分析企业内部各项作业,将其归纳为若干个作业中心。
(2)分配间接成本:根据作业中心的特点,将间接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中心。
(3)计算作业成本:根据作业中心的工作量,计算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
(4)分配作业成本:根据产品或服务消耗的作业量,将作业成本分配到各个产品或服务。
(5)计算产品或服务成本:将分配到各个产品或服务的作业成本汇总,得到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3. 实训案例以某企业为例,分析其作业成本计算过程。
(1)确定作业:经过分析,该企业共有10个作业中心,分别为:原材料采购、生产准备、生产制造、产品检验、产品包装、产品销售、客户服务、设备维护、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
(2)分配间接成本:根据各作业中心的特点,将间接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中心。
例如,生产准备费用按照生产工时分配,设备维护费用按照设备使用时间分配。
(3)计算作业成本:根据各作业中心的工作量,计算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
成本管理之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计算法是一种用于计算和核算企业生产成本的方法,它能够帮助企业准确地了解和掌握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成本,并在经营决策和成本控制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原理和主要的计算步骤。
作业成本计算法是根据生产的特性和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将生产成本分摊到不同的产品或作业上,并根据作业量和成本的关系来计算作业成本的一种方法。
它主要适用于生产过程中存在多个中间成品或多个生产阶段的企业。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主要原理是将生产过程分解为一系列的作业或部门,然后按照作业量和成本的关系,将成本分摊到不同的作业上。
这样可以准确地计算每个作业或产品的成本,并提供给管理层参考。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核心思想是以作业为基本单位,进行成本核算和控制。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主要步骤包括:1.作业或产品的定义:首先要确定每个作业或产品的范围和内容,以便后续的成本核算和分析。
2.成本元素的确定:根据作业或产品的特点,确定与其相关的各项成本元素,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
3.成本汇总:对于每个作业或产品,将其相关的成本元素进行汇总,并计算出总成本。
4.作业量的确定:根据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数据,确定每个作业或产品的作业量,例如产量、使用时间等。
5.成本分配:根据作业量和成本的关系,将总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或产品上。
6.作业成本的计算:根据分配的成本和作业量,计算每个作业或产品的成本。
7.成本分析:对于每个作业或产品的成本,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比较,以了解和掌握成本结构和成本变动的情况。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优点是能够较为准确地计算每个作业或产品的成本,并能够提供详细的成本信息供管理层参考。
其缺点是计算和分析的过程相对复杂,且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资料来支持。
在实际应用中,作业成本计算法可以结合其他的成本管理方法一起使用,例如标准成本法和活动成本法等,以提高成本管理的效果。
同时,企业在使用作业成本计算法时,也应注重数据的准确性和影响因素的确定,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1 案例背景X公司是国内一家以仓储为主要业务的第三方物流公司。
某月该企业顺利完成了甲、乙两个服务合同。
月末结算时该月的总成本为185000元。
已知甲、乙两合同的货物仓储空间分别为18000立方米和32000立方米。
同时通过公司会计部门的费用汇总得到本月的员工工资及福利为40000元、电热等费用为10000元、固定资产折旧为120000元及办公费用为15000元。
企业还可以提供其他的一些详细资料如:(1)员工在各个作业步骤的人数及工资福利及劳动时间:出入库叉车司机6人,月工资3000元、总共有效工作时间为1000工时;分类、仓储类员工各3人,月工资2000元、总共有效工作时间为各500工时;订单处理及货物验收人员各2人,月工资分别为3000元和2000元、总共有效工时为各350工时;(2)电热、折旧和办公费等的详细情况及分摊规则等。
如表1所示。
(3)本月内该企业共完成订单处理1000份,其中甲400份、乙600份;货物托盘数为3000个,其中甲为1000个、乙为2000个;现在需要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和作业成本法来分别计算和确定甲、乙两个服务的成本。
(此案例中不考虑各种损失因素)2、计算(1)传统成本计算方法(请在下面空白处写下计算过程)(2)作业成本计算法第一步:确认该物流企业仓储系统中涉及的主要作业,明确作业中心。
通过分析可知该公司的仓储系统主要包括以下的作业:(请在下面空白处写上作业)通过分析,该公司的仓储系统主要包括以下的作业:订单处理、货物验收、货物入库、货物分类、货物仓储、货物出库六个作业。
第二步:确认企业仓储系统中涉及的资源及资源动因,将资源分配到作业中心成本库中去。
一些专属于某项作业的资源是不需要分配的,所以也就无须为其确认资源动因。
只有那些为多项作业所共同耗费的费用才需要确认资源动因。
常用的资源动因有人工小时数、使用次数、面积、距离、人数等等,企业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适当的资源动因来分配资源,以保证作业中心分配的费用与实际情况相符。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方法摘要:一、作业成本法概述二、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1.确定作业中心2.确定成本动因3.计算作业成本4.计算产品成本三、作业成本法的应用领域四、作业成本法的优势与局限性五、提高作业成本法计算精度的方法正文:一、作业成本法概述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现代成本核算方法,它是以作业为核心,将成本对象的生产过程划分为各个作业环节,通过对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进行追踪、计算和控制,从而实现对产品成本的准确核算。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相比,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二、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1.确定作业中心作业中心是作业成本法的基础,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具有相同成本动因的环节。
确定作业中心有助于对企业内部的成本流动进行有效追踪和控制。
2.确定成本动因成本动因是导致成本发生的因素,如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原材料、人工等。
通过对成本动因的分析,可以找出成本波动的原因,为成本控制提供依据。
3.计算作业成本作业成本是指在作业中心中,单位成本动因所产生的成本。
计算作业成本时,需要对各个作业环节进行成本分析,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4.计算产品成本产品成本是指将各个作业成本按照成本动因分配到各个产品上的成本。
通过作业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可以更加精确地反映产品实际成本,有助于企业进行产品定价和盈利分析。
三、作业成本法的应用领域作业成本法适用于生产过程复杂、产品种类多样的企业,尤其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四、作业成本法的优势与局限性1.优势- 提高成本核算精度:作业成本法可以对企业内部的成本流动进行细化分析,使成本核算更加精确。
- 促进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有助于企业识别成本动因,从而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 优化资源配置:作业成本法可以揭示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浪费现象,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2.局限性- 计算复杂度较高: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过程较为复杂,对企业的管理水平要求较高。
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计算法是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资源更准确地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及顾客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在作业成本计算法下,许多组织资源的使用并非用于构成产品的实物形态,而是用于为各种辅助作业活动提供一个宽泛合理的安排,以便能够为各类顾客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目的不是将共同成本分配到产品,而是对用于各种作业的资源进行计量和定价,这些作业业主要是指辅助生产、交货及顾客服务。
成本系统结构所有的成本系统都从将资源费用分配到成本中心开始。
传统的成本系统具有以下两步:第一步,将服务部门的成本分配到生产或经营部门,同时。
生产部门发生的成本直接计入该部门。
也就是将所有费用或者直接计入到生产部门,或者由服务部门分配计入到生产部门。
第二步,成本从生产部门分配计入该部门生产的生产品中。
作业成本系统也具有两步式结构:第一步,要确认耗用企业辅助资源的所有作业,然后把辅助资源的资源费用追溯到对应的作业中,直到将企业的全部辅助资源费用都对应到相应的作业中为对、第二步,通过为每一种作业确定一个成本驱动比例,将所有作业成本追溯到产品中。
而且,对于每一种产品,在一个期间内所使用的作业成本驱动率也是多重的。
这种成本计算法看起来很复杂,实际操作却很简单。
平衡计分卡用来表达企业在生产能力基础上的竞争和在生成技术革新的竞争中所必须达到的、多样的、相互联系的目标。
平衡计分卡将任务和决策转化成目标和指标,它由四个部分组成: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方面。
平衡计分卡保留了传统的财务指标,同时增加了非财务指标,使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成为企业各层员工信息系统的一部分。
平衡计分卡里指标的使用人式各不相同.包括将企业的策略结合在一起;传达企业的策略;将个人、企业和各部门的积极性联系起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
利用平衡计分卡,企业管理者可以计量他们的经营单位如何为现在和未来的客户创造价值、如何建立和提高内部生产能力、如何为提高未来经营而对人员、系统和程序进行投资。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基本步骤作业成本计算法是一种用于确定产品成本的方法,它将成本分配给产品的各个阶段或作业,以便更准确地了解每个作业的成本。
下面将介绍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确定作业成本池作业成本池是指将同类成本归集在一起,以便更好地追踪和分配成本。
在确定作业成本池时,需要考虑成本的共同特征和归属关系。
常见的作业成本池包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
第二步:确定作业成本驱动因素作业成本驱动因素是指影响成本产生的因素,其变化程度与成本的变化程度相关。
通过确定作业成本驱动因素,可以更准确地分配成本。
例如,直接材料成本的驱动因素可以是产品数量或材料重量,直接人工成本的驱动因素可以是工时数或员工数量。
第三步:确定作业成本分配基础作业成本分配基础是指根据作业成本驱动因素的变化程度来分配成本的依据。
常见的作业成本分配基础包括直接材料成本比例、直接人工工时数或直接人工工资比例、制造费用的驱动因素比例等。
第四步:计算作业成本在确定了作业成本池、作业成本驱动因素和作业成本分配基础后,可以开始计算作业成本。
作业成本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而定,但通常是将作业成本池乘以作业成本分配基础的比例。
第五步:分配作业成本分配作业成本是指将计算得到的作业成本分配给相应的作业或产品。
根据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原则,成本应该按照作业成本驱动因素的变化程度来分配。
例如,直接材料成本可以按照产品数量或材料重量来分配,直接人工成本可以按照工时数或员工数量来分配。
第六步:计算单位产品成本通过将作业成本分配给作业或产品,可以计算出单位产品成本。
单位产品成本是指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平均成本。
通过计算单位产品成本,可以评估产品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总结:作业成本计算法是一种用于确定产品成本的方法,它通过将成本分配给不同的作业或产品,以便更准确地了解每个作业的成本。
其基本步骤包括确定作业成本池、确定作业成本驱动因素、确定作业成本分配基础、计算作业成本、分配作业成本和计算单位产品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公式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资源更准确地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及顾客中的成本计算方法。
它的计算公式对于理解和应用这种成本核算方法至关重要。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计算公式可以简单表述为:总成本 = 直接成本 + 间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相对容易确定,比如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等,这些成本可以直接追溯到特定的产品或服务上。
而间接成本的分配就相对复杂一些,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计算来完成。
间接成本分配率 = 待分配的间接成本总额÷分配基础总量某产品应分配的间接成本 = 该产品的分配基础×间接成本分配率比如说,一家工厂生产 A、B 两种产品,共发生间接成本 100 万元。
其中,用于生产 A 产品的机器工时为 2000 小时,生产 B 产品的机器工时为3000 小时。
那么,间接成本分配率= 100 万元÷(2000 + 3000)小时 = 200 元/小时。
A 产品应分配的间接成本 = 2000 小时×200 元/小时 = 40 万元B 产品应分配的间接成本 = 3000 小时×200 元/小时 = 60 万元我曾经在一家制造企业工作过,当时企业就面临着成本核算不准确的问题。
产品种类繁多,生产流程复杂,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导致一些产品成本被低估,而另一些产品成本被高估。
这给企业的定价策略和利润评估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后来,我们引入了作业成本法。
为了确定各项作业和分配基础,我们深入车间,观察工人的操作流程,记录机器的运行时间,分析各种材料的消耗情况。
记得有一次,为了准确统计一台关键设备在不同产品生产中的使用时间,我和同事在车间里蹲守了整整一天。
从早上工人上班,到晚上下班,我们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那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但心里却特别有成就感,因为我们获取到了非常宝贵的数据。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成功地建立了作业成本核算体系。
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比较这里所说的传统成本计算法,实际上是指传统的间接成本分配法。
传统的间接成本分配法,是指以直接人工工时、直接人工成本、机器台时等作为分配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按传统成本计算法,某产品的成本是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组成。
一般情况下,间接成本的计算公式是:某产品间接成本=该产品直接工时(或台时等)总数×间接费用分配率式中间接费用分配率的计算公式是:间接费用分配率=)(单位直接工时产量间接费用总额⨯∑ 在这种方法下,从总体看,生产的产品产量越多,决定间接成本费用分配率的公式中的分母就越大,从而使间接成本分配率就越小。
在间接费用总额和单位工时一定的情况下,产量越高,间接费用分配率就越低,单位产品成本就越低。
这就导致许多企业为降低单位产品成本而进行大批量的产品生产。
当增加的产品销售不出去或不能马上销售出去时,就会增加存货成本;当产品由于积压变质而报废时,其损失将远远大于由于增加产量而形成的产品成本节约额。
再从各种产品分别看,各种产品分摊的间接费用又与产量成正比,实际上,间接费用并不与产量成正比。
但是,这种分配方法在几十年前是合理的。
因为当时的大多数公司只生产少数几种产品,构成产品成本最重要的因素是直接人工成本和直接材料成本,且这两种成本占产品成本的很大部分,而制造费用的比重很小,因此,用少量的制造费用构成产品成本主体的直接人工去分配,所导致的扭曲是非常小的,产品成本信息是比较准确的。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性竞争的加剧,公司及其生产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成本中固定制造费用比重增大,直接人工比重下降,从而制造费用分配率很大,很容易造成产品成本失真;随着与工时无关费用的快速增加,用不具有因果关系的直接人工去分配这些费用,必定产生虚假的成本信息。
这些虚假的、失真的成本信息导致经营决策的失误、成本失控和降低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作业成本计算法正是以克服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弊端而产生的。
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的计算
1.建立同质成本库
所谓的同质成本库,是指将具有相同作业动因的作业,按肯定要求合并在一起。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实建立一个同质成本库,就是将同质组内各项作业的成本归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成本集合。
纳入同一个同质组的作业,必需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必需属于同一类作业。
其次,对于不同产品来说,有着大致相同的消耗比率。
2.计算作业成本安排率
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的安排率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实际作业成本安排率,二是预算作业成本安排率。
(1)实际作业成本安排率
例如,企业生产某产品的车间,当期发生的搬运环节的作业成本为20 000元,当期实际作业为2 000次。
那么,实际作业成本安排率=20 000÷2 000=10(元/次)。
实际作业成本安排率既有优点,又有缺点,详细见表1-1。
(2)预算或正常作业成本安排率
例如,企业生产某产品的车间,估计当期发生的搬运环节的作业成本为21 000元,当期估计实际作业为2 000次。
那么,实际作业成本安排率=21 000÷2 000=10.5(元/次)。
需要留意的是,既然是估计的成本,必定与实际的有差异,采纳估计的作业成本安排率需要结转成本差异。
预算或正常作业成本安排率既有优点,又有缺点,详细见表1-2。
企业采纳什么样的安排方法比较好呢?一般来说,预算或正常作业成本安排率法比较好。
企业采纳预算或正常作业成本安排率法,虽然会增加安排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差异的工作量,但它能准时为管理者供应管理和决策依据,并能准时反映成本变动的缘由。
《作业成本计算法》
一、什么是作业成本计算法
作业成本计算法是一个用于计算特定作业(工作)所需成本的算法,
它可以用于估算工作项的实际成本,也可用于估算在原材料消耗、劳动力
支出、机械、设备、服务及其他支出上所投入的费用。
二、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原理
作业成本计算法是一种数学原理,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可预知的投入
费用,来估算每个工作成本,并将其转换为美元(或任何其他货币)的市
场价值。
它是一种通用的原理,适用于任何类型的工作,可以用于估算工
作报价时的全部成本。
三、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用途
作业成本计算法可以用于计算不同类型的作业,它可以帮助公司管理
成本并估算工作成本,因此可以将最低价格报价给客户,而不会损失利润。
此外,作业成本计算法还可以用于制定最优的作业计划,以确定投入和支
出的最佳比例,从而减少投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利润。
四、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步骤
1.定义工作项目的范围和要求,并确定将要花费的资本成本,以及支
出的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支出、设备租赁费用、服务支出等等。
2.确定每个工作项目的施工时间,将其转换为标准工时,这样可以确
定总工时。
3.确定工作人员的报酬,根据工作类别。
作业成本的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也被称为ABC成本法,是一种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或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的方法。
它通过拓宽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或服务成本更准确和真实。
作业成本的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确定作业和作业中心:根据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将企业的运营过程划分为若干个作业和作业中心,明确各作业和作业中心之间的关系和责任归属。
2. 确定资源成本:将企业的资源成本按照其用途和消耗方式分配到各个作业和作业中心中,这些资源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等。
3. 确定作业动因:作业动因是指作业发生的原因,是确定作业成本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作业动因的分析,可以找出哪些作业是必要的,哪些作业是多余的,从而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
4. 计算作业成本:根据确定的资源成本和作业动因,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并将作业成本分摊到产品或服务中。
在计算作业成本时,可以采用各种成本计算方法,如直接费用法、间接费用法、作业基础成本法等。
5. 分析作业价值:通过对作业价值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哪些作业是增值的,哪些作业是不增值的,从而进一步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总的来说,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它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其运营成本和业务流程,为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