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4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教师版)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4
必修四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可予不通“”,释义:2.拜送书于庭通“”,释义:3.召有司案图通“”,释义: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通“”,释义: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释义:二、一词多义1、奉①臣愿奉.璧往使奉:②请奉.盆缶秦王奉:2、负①秦贪,负.其强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负: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负: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负: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负:3、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使: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使: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4、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引:③相如引.车避匿引: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引:5、传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传:②舍相如广成传.传: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6、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徒:7、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②而君幸.于赵王幸:③则幸.得脱矣幸:8、请①因跪请.秦王请:②乃置酒请.之请:③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请:④璧有瑕,请.指示王请:9、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以: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以: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以: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以: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以:⑦赵王以.为贤大夫以:10、因①相如因持璧却立;秦王因.曰因: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③不如因.而厚遇之因:11、于①以勇气闻于.诸侯于:②故燕王欲结于.君于:③归璧于.赵于:④使不辱于.诸侯于:⑤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于:三、古今异义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亲戚:古义:;今义: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不包括父母兄弟的亲属。
2.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示:古义:;今义:上级对下级的指导、命令。
3.未尝有坚明约束..者约束:古义:;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4.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古义:;今义:向前发展进步。
语文:文言知识梳理(新人教版必修4)篇目:《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李贺小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通假字】⑴可与不:不,通“否”。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
(7)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一词多义】⑴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⑵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⑶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③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④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⑤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把)⑥【古今异义】⑦⑴拜为上卿(拜,古:授予官职今:常指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⑧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古:忧虑,担心今:祸害,灾难)⑨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古:向人敬酒或献礼今:长命、百岁)⑩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古:离开;今: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亲戚,古:近亲及姻亲.今: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⑪⑸请指示王(指示,古:指给...看今:上级给下级的指令)⑫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古:上前进献今:向前行动或发展)⑬⑺宣言曰:事见相职必辱之(宣言,古:扬言,到处说今:宣告、声明,今多做名词)⑭⑻布衣之交(布衣,古:平民今:布衣服.)(9)秦自繆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古:约定、契约今:限制)(10)臣所以去亲戚二事君者(所以,古:…的原因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词类活用】⑴名词作动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⑵名词作状语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⑶使动用法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⑷意动用法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文言句式】⑴判断句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③我为赵将⑵被动句①而君幸于赵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⑶倒装句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苏武传》——班固【通假字】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女:通“汝”,你。
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四包含了多篇经典的文言文,这些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知识。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其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廉颇蔺相如列传》1、通假字“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
“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2、一词多义“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遣);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3、古今异义“指示”:古义指给……看;今义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宣言”:古义指扬言,到处说;今义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4、词类活用“完璧归赵”:“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整。
“宁许以负秦曲”:“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承担。
“怒发上冲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判断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被动句:“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宾语前置句:“何以知之?”二、《苏武传》1、通假字“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2、一词多义“当”:①汉亦留之以相当(抵当,抵偿);②副有罪,当相坐(应当)。
“因”:①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趁机);②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凭借)。
3、古今异义“丈人”:古义指长辈;今义指岳父。
“明年”:古义指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
4、词类活用“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欲因此时降武”:“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
“天雨雪”:“雨”,名词用作动词,下。
5、特殊句式省略句:“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状语后置句:“为降虏于蛮夷。
”三、《张衡传》1、通假字“员径八尺”:“员”通“圆”。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归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学习语文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一、通假字《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与不:不(fǒu),通“否”。
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朝廷。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
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地。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事,通“侍”,侍奉。
《苏武传》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 ,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表现。
请毕今日之驩:驩,通“欢”,欢聚。
因泣下霑衿:霑,通“沾”,打湿;衿,通“襟”,衣襟。
与武决去:决,通“诀”,诀别。
《张衡传》精思傅会:傅,同“附”。
员径八尺:员。
同“圆”。
尊则振龙:振,通“震”,震动。
一时收禽:禽,通“擒”,捉拿。
二、实词活用1、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作状语:《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奉璧西入秦:向西。
怒发上冲冠:上,向上。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
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苏武传》其一人夜亡:夜,在夜里。
剑斩虞常已:剑,用剑。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向上。
朝夕遣人侯问武:朝夕,早晚。
《张衡传》时天下承平日久:时,当时。
(2)名词活用作动词:《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上前。
秦御史前书曰:上前。
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
臣乃敢上璧:上,献上。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shè),安置住宿. 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衣(yì),穿着。
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寿,献礼。
相如每朝时:朝,上朝。
《苏武传》天雨雪:雨,下。
羝乳乃得归:乳,生育,生子。
必修四第4单元文言文基础梳理《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一、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1.臣愿奉璧往使____通____,____2.召有司案图____通____,____3.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____通____,____ 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____通____,____ 5.畔主背亲____通____,____6.法令亡常____通____,____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____通____,____ 8.因泣下霑衿____通____,____9.与武决去____通____,____10.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____通____,____11.傍行八道,施关发机____通____,____自我校对1.奉捧捧着 2.案按察看,审察 3.缪穆姓 4.孰熟仔细 5.畔叛背叛 6.亡无没有7.亡无没有8.霑沾沾湿;衿襟衣襟9.决诀辞别10.尊樽古代盛酒的器皿11.傍旁外面二、文言实词(一)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两个方位名词(2)璧有瑕,请指示..王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3)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限制(4)明年..复攻赵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5)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向前行进;进步(6)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政府的公告(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8)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岳父(9)太夫人已不幸..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的(10)且陛下春秋..高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春季和秋季(11)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事业上的成绩(12)举孝廉不行..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可以,不中用(13)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相对的或并列的几个人或几个事物之一(14)视事..三年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两个词。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学习语文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文言基础知识整理(第四、五、六册)一、通假字1.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3.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4.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6.倾阖城户阖通“合”,全7.昂其直直通“值”.价钱8.手裁举裁通“才”9.翼日进宰翼通“翌”,第二天L0.飨德怀恩飨通“享”,受11.景从云合景通“影”,影子二、虚词1.之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协调音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问取消独立性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去之二虫又何知代词,此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其:是……还是,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3.风斯在下矣斯:则,就4.时则不至则:或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6.恶乎待哉恶:何7.属而和者属:连续、跟着8.信有时哉信:确实9.靡计不施靡:没有10.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耶,表推测语气,大概……吧11.虽连城拱璧不啻也虽:即使啻:止12.未几、斯须既而:都表示时间短暂,“一会儿、片刻”13.少年固强之固:坚持、一定14.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但15.或以尺书寄托侍者或:也许16.宁可致意耶宁可:焉能、哪能17.脱获回耗脱:倘18.贵客将自何所至也将:方,刚才三、实词(一)重点实词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6.小知不及大知及:赶得上。
7.穷发之北穷:荒远的、偏僻发:毛,指草木8.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待:凭借9.下迨蔀屋迨:至蔀:遮蔽光明之物10.置酒交衢间衢:大路11.栉比如鳞栉:木梳; 比:并、排列12.妍媸自别妍媸:美丑13.恐进之亦兴阑矣阑:衰落、消失14.迟月生公石上迟:等候15.不知尚识余言否耶识:记着16.居为奇货居:积,储存17.操童子业,久不售操……业:从事……行业; 售:考取18.宰严限追比比:追征19.成妻具资诣问诣:到……去20.唇吻翕辟翕:合; 辟:开21.有古陵蔚起蔚: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22.如被冰雪被:遭受23.气息然然:气息微弱的样子24.审谛之审谛:仔细25.径造庐访成造:到26.则虫集冠集:止,落在27.俾人邑庠邑:县; 庠:学校28.抚军亦厚赉成赉:赏赐29.独是成氏子以蠧贫蠧:蛀虫30.民日贴妇卖儿贴:抵押31.疾逸道左逸:奔跑32.舅姑爱其子,不能御舅姑:公婆; 御:管束,控制33.唯恐道途显晦显:指看得见的“尘.间”; 晦:指看不见的水府34.吾君方幸玄珠阁幸:驾临35.坐贻聋瞽瞽:瞎子36.远罹构害罹:遭受37.项掣金锁掣:拴38.不遑辞候遑:闲暇39.帝知其冤而宥其失宥:宽恕40.君怃然曰怃然:失望的样子(二)词类活用1.最可觞客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2.吏吴两载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3.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4.笼归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5.取儿稿葬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着6.民日贴妇卖儿日:名词作状语,每天7.成然之/劣之/益奇之然、劣、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8.高其直高:形容词作动词,抬高9.细疏其能疏:名作动,陈述10.有客于径阳者客:名作动,作客,客居四、特殊句式(一)介宾结构后置1.岁征民间。
必修四文言文知识归纳《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
可予不?“不”通“否”。
臣愿奉璧往使。
“奉”通“捧”,捧着。
拜送书于庭。
“庭”通“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察、察看秦自缪公以来。
“缪”通“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通“熟”,仔细。
肉袒伏斧质。
“质”通“踬”,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
特以诈详为欲赵城。
“详”通“佯”,假装。
设九宾于廷。
“宾”通“傧”,傧相。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1、于是王召见。
于是:在此,在这时;今义:承接连词。
2、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于是:在此,在这时;今义:承接连词。
3、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于是:在此,在这时;今义:承接连词。
4、拜为上卿。
拜,古义:授予官职;今义:拜见,叩拜。
5、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患,古义:忧虑,担心;今义:祸患。
6、请以咸阳为赵王寿。
寿,古义:向人敬酒或献礼;今义:祝寿。
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所以:古义:……的原因,表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去,古义:离开;今义:到。
8、亲戚,古义:父母兄弟;今义:有血缘关系的亲属。
9、宣言曰。
宣言,古义:扬言,到处说,扬言;今义:宣告。
10、布衣之交。
布衣,古义:平民;今义:粗布衣服。
11、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美人,古义:妃嫔,指秦王的姬妾;今义:美女。
12、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左右,古义:侍卫人员,近侍人员;今义:①方位词。
左边和右边;②身边跟随的人;③控制,动词;④方位词。
用在数目字后边表示概数,相当于“上下”。
13、请指示王。
指示:古义:指给……看;今义:上对下的说明,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
14、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约束:古义:信约,盟约,今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15、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得罪,古义:得到惩处;今义:冒犯。
16、明年复攻赵。
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17、王不行。
不行:古义:不前往,不去。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文学常识: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注释字词整理:1、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位或官职。
2、上卿:战国时最高官衔。
3、闻:闻名,出名。
4、宦者令:宦官的头目。
5、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
6、和氏璧: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雕琢成的璧。
7、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8、徒见欺:白白地受欺骗。
见,被,表被动。
9、即:则、就。
10、患:忧虑、担心。
11、可使报秦者: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报,答复、回复。
12、窃计:私下里打算。
窃,谦辞,私下,私自。
13、止:阻止。
14、语(yù):告诉。
15、境:赵国边境。
16、幸于赵王:被赵王宠幸。
于,介词,引出动作的施动者。
17:结于君:同您结交。
18:亡赵走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句。
从赵国逃跑,投靠到燕国。
19、束:捆绑。
20、肉袒伏斧质: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
肉袒:把上身袒露出来。
质:杀人时做垫用的砧板。
21、幸得脱:侥幸能够免罪。
得:能够。
脱:免。
22、宜:应该。
23、寡人:古代君王自称。
7、宜:宜可使(应该)8、曲:曲在赵(理亏)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1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20、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21、靡:左右皆靡(退却)22、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2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26、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通假字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
请尊重原作,勿盗用11.《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字词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可予不:(不,通“否”。
)2.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3.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4.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5.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6. 设九宾于廷/乃设九宾于廷(宾,通“傧”,接引宾客的人,傧相)二、古今异义1.请指示王2.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3.明年4.于是相如前进缶5.宣言曰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7.传以示美人左右8.王不行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而相如廷斥之/卒廷见相如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③相如奉璧西入秦④怒发上冲冠2.名词作动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②左右欲刃相如③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④乃前曰/蔺相如前曰/秦御史前书曰/于是相如前进缶⑥(令)赵王鼓瑟⑦臣乃敢上璧3.使动用法归璧于赵秦王恐其破璧宁许以负秦曲毕礼而归之臣请完璧归赵大王必欲急臣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相如素贱人,吾羞/且庸人尚羞之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6.形容词作动词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二)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拜送书于廷(于廷拜送书)而君幸于赵王(君于赵王幸)以勇气闻于诸侯故燕王欲结于君设九宾于廷会于西河外渑池2.宾语前置句何以知之(以何)何以知燕王3.定语后置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三)被动句①而君幸于赵王(于,被)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被)徒见欺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12.《苏武传》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武斧子亡功德/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着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必修四文言文实词、特殊句式归纳(教师版)《季氏将伐颛臾》1、重点实词(解释下列字词)(1)是:是社稷之臣也(这是,表判断)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正确,形容词)(2)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厌恶,动词)君有疾在腠理(小病,名词)老臣病足,不能疾走(快,急速地,副词)(3)夫: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指示代词,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成年男子的统称,“夫子”则是对男子的尊称)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句首发语词)(4)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停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阻止)(5)过:无乃尔是过与(责备,动词)是谁之过与(过错,名词)过犹不及(超过,动词)(6)相:将焉用彼相矣(辅助者,名词)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助,动词)(7)固:固而近于费(坚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8)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军事行动)天下事有难易乎(事情)不事产业(从事)(9)辞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名作动,编借口、找借口)(10)来、安既来之,则安之修文德以来之(使动用法,使……来归顺,使……安定下来)2、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并翻译句子)(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介词结构后置)译:季氏将对颛臾有军事行动。
(2)无乃尔是过与?(过尔)(宾语前置)译:这恐怕要责备你吧。
(3)是社稷之臣也。
(判断句)译:这是鲁国的臣属啊(4)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之为)(省略句)译:从前先王让它担任东蒙山的主祭人。
(5)何以伐为?(宾语前置)译:为什么要攻打它呢?(6)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介词结构后置)译:老虎犀牛从笼子里逃出,龟甲和宝玉在匣子里毁坏了。
(7)谋动干戈于邦内(介词结构后置)译:谋求在国内发动战争。
《寡人之于国》1、通假字(找出通假字并解释)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2、重点实词(解释下列字词)(1)数: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shù几,几个)蒙冲斗舰乃以千数(shǔ计算)数罟不入洿池(cù密,与“疏”相对)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shuò屡次)(2)发: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派遣)野芳发而幽香(开放)(3)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通“只”,只是)中通外直(不弯曲)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值)(4)兵:非我也,兵也(兵器)兵刃既接(兵器)穷兵黩武(战争)草木皆兵(士兵)(5)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shēng,尽)驴不胜怒,蹄之(shēng,能承受)日出江花红胜火(shèng,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shèng,优美)(6)王:王好战,请以战喻(名词,大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动词,称王)(7)凶:河内凶古:(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形容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8)加:邻国之民不加少古:(副词,更加)今:(增加)(9)走:弃甲曳兵而走古:(跑)今:(行走)(10)填:填然鼓之古:(拟声词,鼓声)今:(动词,填入)(11)鼓:填然鼓之(名作动,击鼓)(12)生、死、丧:使民养生丧死(生、死:形作名,活的人,死的人;丧:为……办丧事,为动用法)(13)树:树之以桑(名作动,栽种)(14)衣:五十者可以衣帛(名作动,穿)(15)谨:谨庠序之教(形作动,认真从事)(16)罪:王无罪岁(名作动,归咎)3、特殊句式(判断下列句子属于哪种特殊句式,并翻译句子)(1)是亦走也(判断句)译:这也是逃跑啊(2)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后置)译: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必修四文言文实词、特殊句式归纳(教师版)《季氏将伐颛臾》1、重点实词(解释下列字词)(1)是:是社稷之臣也(这是,表判断)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正确,形容词)(2)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厌恶,动词)君有疾在腠理(小病,名词)老臣病足,不能疾走(快,急速地,副词)(3)夫: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指示代词,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成年男子的统称,“夫子”则是对男子的尊称)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句首发语词)(4)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停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阻止)(5)过:无乃尔是过与(责备,动词)是谁之过与(过错,名词)过犹不及(超过,动词)(6)相:将焉用彼相矣(辅助者,名词)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助,动词)(7)固:固而近于费(坚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8)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军事行动)天下事有难易乎(事情)不事产业(从事)(9)辞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名作动,编借口、找借口)(10)来、安既来之,则安之修文德以来之(使动用法,使……来归顺,使……安定下来)2、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并翻译句子)(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介词结构后置)译:季氏将对颛臾有军事行动。
(2)无乃尔是过与?(过尔)(宾语前置)译:这恐怕要责备你吧。
(3)是社稷之臣也。
(判断句)译:这是鲁国的臣属啊(4)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之为)(省略句)译:从前先王让它担任东蒙山的主祭人。
(5)何以伐为?(宾语前置)译:为什么要攻打它呢?(6)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介词结构后置)译:老虎犀牛从笼子里逃出,龟甲和宝玉在匣子里毁坏了。
(7)谋动干戈于邦内(介词结构后置)译:谋求在国内发动战争。
《寡人之于国》1、通假字(找出通假字并解释)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2、重点实词(解释下列字词)(1)数: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shù几,几个)蒙冲斗舰乃以千数(shǔ计算)数罟不入洿池(cù密,与“疏”相对)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shuò屡次)(2)发: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派遣)野芳发而幽香(开放)(3)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通“只”,只是)中通外直(不弯曲)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值)(4)兵:非我也,兵也(兵器)兵刃既接(兵器)穷兵黩武(战争)草木皆兵(士兵)(5)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shēng,尽)驴不胜怒,蹄之(shēng,能承受)日出江花红胜火(shèng,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shèng,优美)(6)王:王好战,请以战喻(名词,大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动词,称王)(7)凶:河内凶古:(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形容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8)加:邻国之民不加少古:(副词,更加)今:(增加)(9)走:弃甲曳兵而走古:(跑)今:(行走)(10)填:填然鼓之古:(拟声词,鼓声)今:(动词,填入)(11)鼓:填然鼓之(名作动,击鼓)(12)生、死、丧:使民养生丧死(生、死:形作名,活的人,死的人;丧:为……办丧事,为动用法)(13)树:树之以桑(名作动,栽种)(14)衣:五十者可以衣帛(名作动,穿)(15)谨:谨庠序之教(形作动,认真从事)(16)罪:王无罪岁(名作动,归咎)3、特殊句式(判断下列句子属于哪种特殊句式,并翻译句子)(1)是亦走也(判断句)译:这也是逃跑啊(2)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后置)译: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归纳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知识归纳《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字词知识梳理一、通假字⑴可予不:⑵臣愿奉璧西入秦:⑶拜送书于庭:⑷召有司案图: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⑺设九宾于廷⑻肉袒伏斧质⑼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二、古今异义1.指示:古义:指给人看;今义:上对下的说明2.约束:古义:遵守约定;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3.得罪:古义:得到惩处;今义:冒犯4.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5.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进6.宣言:古义:扬言宣言曰);今义:宣告,表示政府的公告7.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今义:表时间,从前,过去9.因而古义:趁此就……;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0.亲戚古义: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和同族亲属等;今义:跟自己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成员11.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2.美人古义:妃嫔;今义:美貌女子13.布衣古义: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14.走古义:跑;今义:行。
15.去古义:离开;今义:跟“来”相对三、一词多义1.负①秦贪,负其强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2.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3.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②左右欲引相如去③相如引车避匿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4.幸①而君幸赦臣②而君幸于赵王③则幸得脱5.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6.徒①徒见欺②徒以口舌为劳7.于①君幸于赵王②故燕王欲结于君8.见①徒见欺②大王见臣列观9.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10.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②顾吾念之③顾野有麦场④念父母,顾妻子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而相如庭斥之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③相如奉璧西入秦④肉袒负荆2.名词作动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②左右欲刃相如③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④乃前曰⑤怒发上冲冠⑥赵王鼓瑟⑦臣乃敢上璧3.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归璧于赵②秦王恐其破璧③宁许以负秦曲④毕礼而归之⑤臣舍人相如止之曰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完璧归赵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①且庸人尚羞之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6.形容词作动词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②大王必欲急臣③秦王善为秦声五、文言句式判断句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指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必修四这本书中,我们学习了多篇文言文,它们包含了丰富的知识点。
接下来,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
一、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语法结构1. 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古拙、遣词造句讲究工整、注重表达方式的高度概括和提炼。
2.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以主谓宾结构为主,兼顾主谓补、主谓状、各类状语的修饰。
二、文言文的常用句式和词语1. 常用句式:主谓宾、主谓补、主谓状等。
2. 常用词语:文言文中使用的词语多为古汉语,如"吾"代表"我"、"尔"代表"你"、"之"代表"的"等。
三、文言文的修辞手法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常用的表达方式是格式化的句子。
2. 夸张:用夸大的语言形容事物,以达到表达情感或强调的目的。
3. 排比:通过重复使用同样的结构,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4. 反问:用疑问的语气来表达肯定和否定的意思。
5. 对偶:通过对比两个相对或互补的事物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6. 修辞疑问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思考,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意义。
四、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1. 借代:用一种事物代指另一种事物,以减少重复,提高修辞的效果。
2. 头韵和押韵:通过同音字或相似音的字来增强韵味,增加文言文的美感。
3. 修辞格:如比喻、夸张、排比、反问、对偶等,用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4. 修辞手法:如描写、着力、适当地运用比兴手法等,使文章更加优美、有力和精准。
五、常见文言文的阅读方法1. 细读全文,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注意理解生词和熟词的意思,掌握词语的用法和词义的转换。
3. 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4. 理解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比喻、夸张、对比等。
人教版第四册必修四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第四册文言文知识归纳:《逍遥游》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怒:奋发。
2、抟:环旋着往上飞。
扶摇:旋风。
3、夭阏(è):阻塞。
4、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5、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6、绝:超越。
二、通假字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2、三餐而反(通"返",返回)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4、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5、而(nài)征一国者(通"耐",能力)6、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返")7、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三、一词多义1、之:①鹏之徙于南冥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③穷发之北(助词,的)2、息:①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3、其:①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代词,代鹏)②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③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代词,他们)4、以:①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③以八千岁为春(介词,把)④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⑤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介词,因为)四、词类活用1、怪:《齐谐》者,志怪者也(形作名,怪异之事物)2、南: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作动,南行)3、致:彼于致福者(使动,使……到来)五、古今异义的词1、虽然:①古义:虽然这样。
②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2、果然:①古义:充实之状,此处为食饱之状。
②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3、众人:①古义:一般人。
②今义:多数人。
六、句式1、《齐谐》者,志怪者也。
(判断句)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判断句)3、翱翔(于)蓬蒿之间。
(省略句)4、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以奚知其然也)5、莫之夭阏(è)者(宾语前置,=莫夭阏之)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彼且适奚也)7、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之二虫又知何)8、彼且恶(wū)乎待哉(宾语前置,=彼且待恶乎哉)9、覆杯水于坳(āo)堂之上(介词结构后置,=于坳堂之上覆杯水)10、翱翔蓬蒿之间(介词结构后置,=于蓬蒿之间翱翔)七、难句翻译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译:哪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通假字: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例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中的“予”通“与”,表示给予;“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中的“质”通“锧”,表示砧板。
其他常见的通假字还有“不”通“否”,“奉”通“捧”,“庭”通“廷”,“案”通“按”,“宾”通“傧”,“缪”通“穆”,“孰”通“熟”等。
古今异义:一些文言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非常”,古义为意外的事故,今义为程度副词。
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文言文中可能有多个含义,例如“使”在“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中表示出使,在“单于使使晓武”中第一个“使”表示派,第二个“使”表示使者。
词类活用:一些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词性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作动词,表示交好。
特殊句式:文言文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式,例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例如“此天子气也”是判断句,“大王来何操”是倒装句,“沛公谓张良曰”是省略句。
成语和典故:文言文中还包含了许多成语和典故,这些成语和典故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例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而功高如此”等。
以上是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的主要内容,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基础知识点总结_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协调音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问取消独立性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去之二虫又何知代词,此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其:是还是,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3.风斯在下矣斯:则,就4.时则不至则:或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6.恶乎待哉恶:何7.属而和者属:连续、跟着8.信有时哉信:确实9.靡计不施靡:没有10.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耶,表推测语气,大概吧11.虽连城拱璧不啻也虽:即使啻:止12.未几、斯须既而:都表示时间短暂, 一会儿、片刻13.少年固强之固:坚持、一定14.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但15.或以尺书寄托侍者或:也许16.宁可致意耶宁可:焉能、哪能17.脱获回耗脱:倘18.贵客将自何所至也将:方,刚才三、实词(一)重点实词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6.小知不及大知及:赶得上。
7.穷发之北穷:荒远的、偏僻发:毛,指草木8.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待:凭借9.下迨蔀屋迨:至蔀:遮蔽光明之物10.置酒交衢间衢:大路11.栉比如鳞栉:木梳; 比:并、排列12.妍媸自别妍媸:美丑13.恐进之亦兴阑矣阑:衰落、消失14.迟月生公石上迟:等候15.不知尚识余言否耶识:记着16.居为奇货居:积,储存17.操童子业,久不售操业:从事行业; 售:考取18.宰严限追比比:追征19.成妻具资诣问诣:到去20.唇吻翕辟翕:合; 辟:开21.有古陵蔚起蔚: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22.如被冰雪被:遭受23.气息然然:气息微弱的样子24.审谛之审谛:仔细25.径造庐访成造:到26.则虫集冠集:止,落在27.俾人邑庠邑:县; 庠:学校28.抚军亦厚赉成赉:赏赐29.独是成氏子以蠧贫蠧:蛀虫30.民日贴妇卖儿贴:抵押31.疾逸道左逸:奔跑32.舅姑爱其子,不能御舅姑:公婆; 御:管束,控制33.唯恐道途显晦显:指看得见的尘.间晦:指看不见的水府34.吾君方幸玄珠阁幸:驾临35.坐贻聋瞽瞽:瞎子36.远罹构害罹:遭受37.项掣金锁掣:拴38.不遑辞候遑:闲暇39.帝知其冤而宥其失宥:宽恕40.君怃然曰怃然:失望的样子(二)词类活用1.最可觞客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2.吏吴两载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3.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4.笼归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5.取儿稿葬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着6.民日贴妇卖儿日:名词作状语,每天7.成然之/劣之/益奇之然、劣、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8.高其直高:形容词作动词,抬高9.细疏其能疏:名作动,陈述10.有客于径阳者客:名作动,作客,客居四、特殊句式(一)介宾结构后置1.岁征民间。
人教必修四文言知识梳理_
23、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衡通横,与纵相对)
24、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景通影,日光)《腾王阁序》
25、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
26、云销雨霁(销通消,消失)
27、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
《逍遥游》
28、北冥有鱼冥通溟
29、而征一国而通能
30、小不知及大知知通智
31、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32、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
33、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陈情表》
34、夙遭闵凶(通悯,怜悯)
35、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6、常在床蓐(通褥草席)
37、四十有四(通又)
二﹑词类活用
第4课柳永词两首
异日图将好景(图,名词作动词,绘画
都门帐饮无绪(帐,名词作动词,设帐
多情自古伤离别(伤,动词的活用,为伤心
第5课《苏轼词两首》
樯橹灰飞烟灭
灰、烟,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竹杖芒鞋轻胜马(马,名词作动词,骑马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忧愁,名作动,感到忧愁遥岑远目(目,名词作动词,看。
必修四第4单元文言文基础梳理《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一、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1.臣愿奉璧往使____通____,____2.召有司案图____通____,____3.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____通____,____ 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____通____,____ 5.畔主背亲____通____,____6.法令亡常____通____,____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____通____,____ 8.因泣下霑衿____通____,____9.与武决去____通____,____10.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____通____,____11.傍行八道,施关发机____通____,____自我校对1.奉捧捧着 2.案按察看,审察 3.缪穆姓 4.孰熟仔细 5.畔叛背叛 6.亡无没有7.亡无没有8.霑沾沾湿;衿襟衣襟9.决诀辞别10.尊樽古代盛酒的器皿11.傍旁外面二、文言实词(一)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两个方位名词(2)璧有瑕,请指示..王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3)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限制(4)明年..复攻赵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5)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向前行进;进步(6)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政府的公告(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8)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岳父(9)太夫人已不幸..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的(10)且陛下春秋..高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春季和秋季(11)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事业上的成绩(12)举孝廉不行..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可以,不中用(13)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相对的或并列的几个人或几个事物之一(14)视事..三年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两个词。
视:看。
事:事情(1)代指秦王身边的人(2)指给……看(3)约定、契约(4)第二年(5)走上前去进献(6)公开扬言(7)指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人(8)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9)对去世的委婉说法(10)年龄(11)栽培,提拔(12)不去应荐(13)方向(14)官员到职工作(二)填写出加点词的意思1.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2.璧有瑕.(),请.()指示王3.相如因持璧却.()位4.礼节甚倨.()5.相如持其璧,睨.()柱6.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7.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8.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9.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10.位在廉颇之右.()1.倘若,假如;2.玉上的斑点/请允许我;3.后退;4.傲慢;5.斜眼看;6.道歉;7.退却/高兴/给;8.回头;9.完毕;10.上(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三)填出下列多义词在句中的意思(1)幸①今仆不幸.,早失父母1②大王亦幸.赦臣③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④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⑤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⑥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2)引①引.而不发②欲引.相如去③引.赵使者蔺相如④相如引.车避匿⑤恭疏短引.⑥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⑦控蛮荆而引.瓯越(3)负①则其负.大舟也无力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③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④相如度……决负.约不偿城⑤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⑦苍山负.雪,明烛天南⑧如释重负.⑨廉颇闻之,肉袒负.荆(4)知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②子产将知.政矣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④知.彼知己,百战不殆⑤君何以知.燕王⑥两小儿笑曰:“孰谓汝多知.乎!”(5)备①语长吉之事尤备.②有奇字素无备.者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④前人之述备.矣⑤挟匕首以备.不测(6)迁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③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④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7)右①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②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③又多豪右.,共为不轨(1)①幸运②侥幸、幸亏、幸而③亲近,宠爱④侥幸、幸亏、幸而⑤皇帝到某处,得到宠幸⑥希望(2)①拉弓②拉③延请④牵,拉,引申为掉转⑤序文⑥后退、退却⑦连接(3)①托起,承载②使……承担③倚仗④违背⑤失败⑥辜负,对不起⑦覆盖⑧负担⑨背着(4)①懂,知道②执掌③同“智”④了解⑤了解⑥知识(5)①完备,详细②准备③具备④周到,完备⑤防备(6)①调升官职②灭亡③贬谪,放逐④迁都(7)①右边,与“左”相对②秦汉以前以右为尊,因而指较高的地位,引申为上③古称世家大族为“右族”“右姓”(四)写出下列词类活用的意思(1)宁许以负.秦曲(2)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3)大王必欲急.臣(4)舍.相如广成传(5)乃使其从者衣.褐(6)卒廷.见相如(7)毕礼而归.之(8)单于壮.其节(9)反欲斗.两主,观祸败(10)天雨.雪(11)武能网.纺缴,檠.弓弩(12)诚甘乐.之(13)大将军邓骘奇.其才(1)使动用法,使担负,使承担(2)形容词作动词,尊重(3)使动用法,使……急,译为“逼迫”(4)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5)名词作动词,穿(6)名词作状语,在朝堂上(7)使动用法,使……回去(8)意动用法,以……为壮(9)使动用法,使……斗(10)名词作动词,下,降(11)均为名词作动词,织网。
用檠矫正弓弩(12)意动用法,以……为乐(13)意动用法,认为出众,以……为奇三、文言虚词1.与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②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③不与.秦塞通人烟2④则与.一生彘肩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⑥朝过夕改,君子与.之⑦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2.为①兄弟并为.郎②汝为.人臣子③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④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⑤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⑥窃为.大王不取也⑦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⑧何以汝为.见⑨为.仲卿母所遣⑩为.武置酒设乐3.以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②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③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④匈奴以.为神⑤赐钱二百万以.葬⑥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⑦人以.类聚,物以群4.乃①遂乃.研核阴阳②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③十年乃.成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⑤此乃.勇士头也⑥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①连词。
和,跟,同②介词,和,跟,同③介词,和,跟,同④动词,给予,授予⑤动词,结交,亲附⑥动词,赞许,同意⑦通假。
通“欤”。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2.①做②是③给,替④成为⑤动词,认为⑥以为,认为⑦表被动⑧语气助词⑨介词,被,读wéi⑩介词,替,给,读wèi 3.①表时间,在②用以,用来③凭借④把⑤用来⑥……的原因⑦依靠 4.①副词,就②于是③才,再④表判断,是,就是⑤判断词,是⑥只,仅⑦表转折,竟然,却四、文言句式(判断下列特殊句式)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以勇气闻于诸侯3.徒见欺4.求人可使报秦者5.何以知之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7.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8.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9.为降虏于蛮夷10.未之有也1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1.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 2.状语后置句,即“以勇气于诸侯闻” 3.被动句,“见”表示被动4.定语后置句,即“求可使报秦的人”5.宾语前置句,即“以何知之” 6.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7.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8.状语后置句,即“尤于天文阴阳历算致思”9.状语后置句,即“于蛮夷为降虏”10.宾语前置句,即“未有之也”11.状语后置句,即“于三辅游”五、重点句子翻译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译: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不得。
译: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译:4.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译:5.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译:6.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译: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译:8.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译:39.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译:10.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译:11.(武帝)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译:12.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苏武传》)译:13.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译:14.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1.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
2.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3.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
4.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大家都齐声呼喊“万岁”。
5.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6.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
7.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8.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9.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10.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11.(汉武帝)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旄出使匈奴,送被扣押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并送给单于丰厚的礼物,回报他的好意。
12.你本是汉朝大臣,不顾恩德,背叛主上,离弃双亲,在异族那里作奴隶,我要见你做什么?13.当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侯直到下边的官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
14.曾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里的学者都惊异地动仪这次怎么不灵验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