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林型金矿床的特征和成因综述剖析
- 格式:docx
- 大小:253.10 KB
- 文档页数:16
浅析卡林型金矿床的构造和矿床特征作者:李清杨李海平来源:《城市地理》2017年第09期摘要:卡林型金矿床具有分布局限、成矿集中的特点,形成许多超大型矿床。
金矿床成矿域发育一套大面积分布的巨厚的古一中生代冒地槽建造,同成矿期的岩浆活动和构造活动强烈,有利于形成各种地热体系和流体活动。
本文认为卡林型金矿是金矿床的一种重要类型,是一种浸柒、微粒或超微粒、中低温的热液矿床。
壳幔的不均衡和地壳物质运动促进元素再分配,使成矿物质多次富集。
沉积喷流和深大断裂等特定的地质构造活动,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与之相应的岩浆活动为成矿作用提供了主要热源,多种金矿的有利成矿因素共同促成卡林型金矿的形成。
关键词:卡林型金矿;成矿作用;成矿机制卡林型金矿的成矿区域,大部分在不同性质的地质构造单元的接合部位或者板块过度区域。
而且在板块边缘很脆弱的地带,发育在裂缝地带或者峡谷盆地,出现在一些造山带沉积特点区域具有明显地区特征。
所以,对于地质构造环境的变化,对于探索卡林型金矿的成因具有指导意义。
以下就卡林型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其找矿进行分析。
一、卡林型金矿床主要的地质特征1、成矿时代。
卡林型金矿得名于美国卡林镇,卡林镇位于在美国内华达州,在这个镇上人们首次发现了这种微细侵染型金矿床,于是就命名为卡林型金矿。
这种类型金矿的容矿岩主要是碳酸盐岩,还有一些硅质岩和粉砂岩也较发育。
所以,把这类卡林型金矿床归纳为来自于沉积岩石中的浸染型金矿床,又简称“微细浸染型金矿”。
卡林型金矿床的形成时间较宽泛,其中有的金矿床的形成时间可以追溯到古生代,例如位于北美洲盆地的金矿床,也有这些金矿床形成的时间较短,这些金矿床的围岩主要是火成岩。
卡林型金矿石主要含有有机质和碳等物质,根据研究统计,位于我国的卡林型金矿石含有的岩石主要是砂纸岩和碳酸盐岩。
2、矿石特征。
矿体一般呈现不规则的似层状、透镜,这类矿体与围岩界线不清楚,矿体亦有脉状、条带状。
金和成矿的热液构成与赤铁矿和毒砂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并且通过次显微金的状态存在。
卡林型金矿的矿石特征及其选矿1. 引言卡林型金矿是一种常见的金矿类型,其开发和选矿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了解卡林型金矿的矿石特征以及选矿方法对于高效地开发金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卡林型金矿的矿石特征进行深入探讨,并介绍目前常用的选矿技术。
2. 卡林型金矿的矿石特征卡林型金矿主要分布在火山岩与沉积岩的接触带,矿石主要由金矿物和伴生矿物组成。
以下是卡林型金矿的一些常见矿石特征:•矿石成分复杂:卡林型金矿石中含有多种矿物,包括黄铁矿、黄金、辉铜矿、斑铜矿等。
这些矿物的存在对于金矿的提取和选矿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矿石粒度较细:卡林型金矿石的粒度一般较细,一般在几十微米到几百微米之间。
这对于矿石的选矿和提取增加了难度,需要采用适当的选矿工艺。
•黄金颗粒分散性强:黄金颗粒在卡林型金矿石中呈现出分散性较强的特点,黄金粒度通常较小,颗粒间距较远。
这要求选矿过程中采用一些有效的提取方法,以提高黄金的回收率。
•矿石中含有较高的有害元素:卡林型金矿石中常常含有一些有害元素,如砷、汞等。
这些有害元素对于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一定的危害,需要在选矿过程中加以处理和去除。
3. 卡林型金矿的选矿方法为了提高卡林型金矿的选矿效果,目前采用了一些常见的选矿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选矿技术:3.1 浮选法浮选法是一种常用的选矿方法,适用于卡林型金矿的选矿过程。
浮选法通过使用不同的浮选剂和调节剂,将黄金颗粒从矿石中分离出来。
浮选法具有操作简便、适应性强等优点,但对于矿石中的伴生矿物分离效果较差。
3.2 重选法重选是根据矿石中不同矿物的密度差异进行矿物分离的一种方法。
在卡林型金矿选矿中,可以通过重选法将含金矿石与伴生矿物分离,达到提取黄金的效果。
重选法对于矿石矿物粒度控制要求较高,矿石粒度太细或太粗都会影响重选效果。
3.3 氰化法氰化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提取金矿的方法之一。
在卡林型金矿的选矿过程中,可以采用氰化法将黄金颗粒溶解出来。
这种方法具有提取效果好、回收率高等特点,但需要注意对废水的处理和有害氰化物的排放。
卡林型金矿卡林型金矿(Carlin-Type Gold Deposit),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西部内华达州的卡林镇被发现而得名的,是一种主要产于碳酸盐岩建造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
该类型金矿床具有品位低、规模大、矿体与围岩界线不明显,金主要呈显微-次显微形式分散产出,普遍发育中低温热液矿物组合以及Au、As、Hg等微量元素组合。
卡林型金矿主要分布于美国内华达州、犹他州和中国的滇黔桂、川陕甘两个金三角内,在东南亚以及南美洲的秘鲁也有分布。
成矿地质背景1. 大地构造环境:卡林型金矿主要形成于裂谷带和弧后盆地内。
从更大的大地构造背景来看,美国与我国的卡林型金矿主要构成基本相似,同为地幔柱构造活动区。
2. 岩浆岩条件:在几乎所有的卡林型金矿区内或者其附近都存在以岩墙和岩脉产出的长英质侵入体,成分从花岗闪长质到花岗质变化。
这些浅成的侵入体有可能为卡林型金矿成矿作用的热源,也有可能是提供热液流体。
卡林金矿集中区的岩浆作用可以分为三期:①4334Ma,大量的中性到富硅高钾钙碱性熔岩及凝灰岩喷发;②3418Ma,中性到长英质的岩浆作用;③186Ma,典型的双峰式火山作用。
第一期的岩浆作用、与地壳扩张有关的变形作用、变质核杂岩的侵入作用与主要卡林型金矿的成矿作用基本同时。
喜马拉雅期是美国卡林型金矿的主成矿期。
3. 容矿围岩条件:卡林型金矿床的含矿围岩时代广泛,岩性主要为海相沉积岩,岩性主要为不纯的碳酸盐岩和细碎屑岩等,富含炭质。
在某些矿床中,少量的金矿化的围岩主要是火成岩。
卡林Trend中的金矿的容矿围岩可以分为三种情况:①原地的大陆架碳酸盐岩及碎屑岩层序(即东部组合);②外来的主要是硅质碎屑岩层序(即西部组合);③密西西比纪晚期的超覆层序(在Rain地区也容矿)。
4. 构造控矿:构造是主要的因素,现在已经明确,构造对于金矿化的控制作用甚至强于地层,但构造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区的矿区有着不同的表现,可以概括为:⑴高角度、NW 走向断层系主要的导矿构造,通常被煌斑岩和二长岩岩墙充填。
卡林型金矿成矿机理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第一篇:卡林型金矿成矿机理的研究现状及问题卡林型金矿成矿机理的研究现状及问题摘要:卡林型金矿作为一种重要类型的金矿床,在岩浆作用、成矿物质来源、矿床成因诸多问题上争议颇大。
本文通过分析卡林型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总结前人地球化学研究现状,认为卡林型金矿是一类矿床特征相似的矿床,没有实际的成因意义。
认为目前卡林型金矿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遵循“求同存异”(表面基本特征相同或相似,容矿岩石、产出地质背景、成因等不相同)原则,二是寻找一种或几种最符合卡林型金矿的矿床特征,再定义卡林型金矿,厘定卡林型金矿范围。
对卡林型金矿的再定义和寻找更适合的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将成为研究卡林型金矿的突破口。
关键字:卡林型金矿地球化学矿床成因存在问题第一章前言“卡林型金矿”这一名称最早由美国人S·拉德克(1974)提出,指产于未经区域性变质的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硅质岩中的微细浸染型中低温热液金矿床,又称为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渗透热(卤)水型金矿床、沉积岩型金矿床以及“化学上有利于成矿的沉积岩层中的浸染状矿床”[1]。
卡林型金矿床主要分布于美国和中国,在东南亚以及南美洲的秘鲁也有分布[2]。
自1961 年Newmont公司的地质学家在美国西部内华达州首先发现卡林金矿床以来,在长 60km 的 NNW 向线状分布的卡林金矿带(称为 Carlin Trend)内又先后发现了 40 多个金矿床,现在内华达卡林金矿带的探明储量超过2000 吨[3],美国卡林型金矿床的总储量达到3075吨,成为当今世界上第三大金矿产地。
上世纪 70 年代卡林型金矿找矿理论传入我国以后,相继发现了一大批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如贵州黔西南册亨县板其金矿、贞丰县水银洞金矿等[4]。
80年代以来,在扬子地块西南缘和西北缘发现了大批卡林型金矿床和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类似的金矿床,构成了西南(滇一黔一桂)和西北(陕一甘一川)两个金三角,已发现200多处矿化点、矿点和矿床,探明了一批大型和中小型矿床,少数矿床的储量接近超大型矿床的规模[5],使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富集卡林型及其类似金矿的国家[6]。
矿 床 地 质黔西南地区卡林型金矿床控矿因素浅析*赵廷严1,董树义2**,程文斌2,何朝鑫2(1成都理工大学 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2成都理工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卡林型金矿床是一种主要产于碳酸盐岩建造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
该类型金矿床具有品位低、规模大、矿体与围岩界线不明显等特征。
金主要以显微-次显微形式赋存于黄铁矿、毒砂等载金矿物中,普遍发育中低温热液矿物组合以及Au-As-Hg-Sb (-Tl )等微量元素组合。
卡林型金矿床主要分布于美国内华达州、犹他州和中国的滇黔桂、川陕甘两个金三角内,在东南亚以及南美洲的秘鲁也有分布。
国内外已发现的卡林型金矿床数量多,矿床形成条件各异,至今尚无一个适用于所有卡林型金矿床的通用的成矿模式。
本文从大地构造背景、构造控矿和地层控矿三方面着手,对我国黔西南地区的卡林型金矿的控矿因素作初步分析。
1 大地构造背景卡林型金矿床主要分布在北美大盆地地区科迪勒拉造山带、科罗拉多地台和我国扬子地块西南缘的板内古生代—中生代沉降带和西北缘古生代—中生代冒地槽(应汉龙,2001)。
黔西南地区地跨扬子陆块与右江造山带两个构造单元,在大地构造上属扬子陆块西南缘与华南褶皱系西段的交接部位,并受区域深断裂控制的三角形地带(聂爱国,2008)(图1)。
右江盆地印支期末挤压造山,形成各矿区变形强烈的褶断带。
随着印支运动的结束以及燕山旋回的开始,矿区构造变形场发生了重大改变,早期的构造格局被晚期的构造所干扰和改造。
两者有明显的斜跨叠加关系。
我国黔西南地区的卡林型金矿床集中分布于扬子板块边缘的古生代右江裂谷带内,矿床的形成及其时空分布与裂谷的产生、发展和时空演化密切相关。
2 构造控矿卡林型金矿床的矿体产出受构造影响显著,其控矿构造条件复杂多样,在国内外已知的卡林型金矿床(田)中,断裂构造和背斜褶皱构造是主要的成矿控矿构造,裂隙构造控矿也是重要的控矿构造之一,它*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40930423)的资助第一作者简介 赵廷严,男,1984年生,在读硕士,地球化学专业。
卡林型金矿床的特征和成因综述卡林型金矿床指产于未经区域性变质的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硅质岩中的微细浸染型中低温热液金矿床,又称为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渗透热(卤) 水型金矿床、沉积岩型金矿床以及“化学上有利于成矿的沉积岩层中的浸染状矿床”。
该类型金矿床的贱金属含量低,具有一套中低温热液硫化物和蚀变矿物组合,形成环境以中温为主,不是典型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和热泉型金矿床。
卡林型金矿床主要分布于美国和中国,在东南亚以及南美洲的秘鲁可能也有分布。
自60年代在美国西部内华达州首先发现卡林金矿床以来,在该地区又陆续发现了30多个金矿床,内华达卡林金矿带的探明储量超过2000吨。
美国卡林型金矿床的总储量达到3075吨,随着勘探工作的进行,储量还在增加。
卡林型金矿床的规模大,形成许多大型和超大型金矿床,卡林金矿带中4个矿床的金储量超过100吨,其中,Goldstike金矿床的储量达到627吨。
该类型金矿床在我国发现于80年代,已发现的矿床主要分布于滇黔桂和川陕甘“金三角”区。
在滇黔桂地区已发现200多处矿化点、矿点和矿床,探明了一批大型和中小型矿床,少数矿床的储量接近超大型矿床的规模。
一、宏观地质背景1. 空间和时间分布卡林型金矿床具有分布局限和集中的特点,如在美国西部内华达州和犹他州形成Getchell等9个金矿集中区;在中国贵州形成黔西南金矿集中区、西秦岭地区形成川西北的松潘-平武成矿区。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卡林型金矿床主要分布在北美大盆地地区科迪勒拉造山带,少数分布于科罗拉多地台上;我国矿床主要分布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板内古生代-中生代沉降带和西北缘古生代-中生代冒地槽。
美国西部卡林型金矿床的成矿定年从侏罗纪到第三纪,矿床主要形成于中、晚第三纪。
部分矿床形成作用持续较长,如Getchell 和TwinCreeks 金矿床早期含金矽卡岩型矿化的年龄为95Ma 和92Ma;第三期为典型卡林型矿化,形成年龄为83Ma;第四期低品位金矿化的形成年龄为75Ma;第五期为典型卡林型金矿化,可以分为3 个阶段,形成年龄42Ma。
卡林型金矿(Carlin-typegold deposit)又称卡林氏金矿,是一种以沉积岩为主要容矿岩石的金矿类型,属微粒型金矿。
其主要特征是:(1)分布于斑岩体周围的中酸性岩脉发育区;(2)容矿岩石为薄层状-纹层状和角砾状碳酸盐岩;(3)矿体主要受高角度断层控制。
通常产于岩脉的一侧或附近;(4)矿石普遍具白色细网脉状方解石化和碳泥化,裂面上常见黑色碳质被膜;(5)金主要为次显微金;(6)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矿源层,部分来自岩浆,成矿热液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在世界范围内,主要集中分布在美国中西部和我国西南部地区。
以下为补充卡林型金矿(Carlin-type gold deposit)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西部内华达州的卡林镇被发现而得名的,是一种主要产于碳酸盐岩建造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
给类型金矿床具有品位低、规模大、矿体与围岩界线不明显,金主要呈显微-次显微形式分散产出,普遍发育中低温热液矿物组合以及Au、As、Hg等微量元素组合。
卡林型金矿主要分布于美国内华达州、犹他州和中国的滇黔贵、川陕甘两个金三角内,在东南亚以及南美洲的秘鲁也有分布。
(一)成矿条件1.大地构造环境卡林型金矿主要形成于裂谷带和弧后盆地内。
太平洋东海岸的卡林型金矿位于美国西部新生代的弧后盆岭式裂谷带内。
我国目前发现的卡林型金矿大多数分布在扬子板块周缘的古裂谷带和弧后盆地。
滇黔桂金三角区的卡林型金矿位于扬子板块西南边缘的晚加里东-海西期右江裂谷带;川甘陕金三角区的卡林型金矿玉扬子板块北西缘加里东-印支期秦岭陆间裂谷带活动有关。
卡林型金矿(Carlin-typegold deposit)又称卡林氏金矿,是一种以沉积岩为主要容矿岩石的金矿类型,属微粒型金矿。
其主要特征是:(1)分布于斑岩体周围的中酸性岩脉发育区;(2)容矿岩石为薄层状-纹层状和角砾状碳酸盐岩;(3)矿体主要受高角度断层控制。
通常产于岩脉的一侧或附近;(4)矿石普遍具白色细网脉状方解石化和碳泥化,裂面上常见黑色碳质被膜;(5)金主要为次显微金;(6)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矿源层,部分来自岩浆,成矿热液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浅析卡林型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其找矿【摘要】卡林型金矿床是一种重要的金矿床类型,其地质特征与找矿特征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卡林型金矿床的形成机制、地质特征、找矿特征、地质勘探方法和勘探案例等方面进行分析。
通过深入研究卡林型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找矿特征,可以为金矿勘探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还将总结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为加深对卡林型金矿床的认识和发现更多潜在矿产资源提供指导。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对卡林型金矿床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为相关研究和勘探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卡林型金矿床、地质特征、找矿、形成机制、地质勘探、勘探案例、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总结、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金矿床是资源勘探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其中卡林型金矿床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卡林型金矿床以其高品位、大规模的特点备受关注,是目前金矿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金矿资源需求的增加,对卡林型金矿床的研究日益深入。
卡林型金矿床具有特殊的地质背景和富集规律,理解其形成机制和地质特征对于有效寻找金矿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卡林型金矿床分布广泛,但也存在许多矿床尚未开采利用的情况,因此对于卡林型金矿床的找矿工作有着迫切的需求。
本文将深入探讨卡林型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其找矿方法,旨在为相关研究和勘探工作提供参考与指导。
部分的内容到此结束。
1.2 研究意义卡林型金矿床是一类重要的金矿床类型,具有较高的金品位和较大的金储量,对黄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卡林型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找矿规律,可以为黄金矿床勘查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卡林型金矿床的形成机制和地质特征研究,对于深部金矿勘查和找矿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加深对金矿床形成过程的认识,提高金矿资源勘查的效率和准确性。
深入研究卡林型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找矿规律,对于优化金矿资源配置,提高勘查找矿效果,促进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卡林型金矿床主要矿物共生条件分析的报告,600字
卡林型金矿床的主要矿物共生条件是受到地质环境的影响,影响它们的生成和分布,本报告通过详细分析卡林型金矿床的地质环境和主要共生矿物,探讨了卡林型金矿床的主要矿物共生条件。
首先,卡林型金矿床是一种特殊的多成因矿床,其核心部分由不同类型的变质岩组成,如花岗岩、杂岩、火山岩等。
卡林型金矿床的岩浆活动为变质岩形成提供了条件。
此外,卡林型金矿床还受到金属化作用的影响,包括金属化作用中的热、气和流体活动。
其次,卡林型金矿床中以铜、铝、钒、锑和铅等矿物共生意义最大。
卡林型金矿床中的铜矿是在中、低温环境下形成的。
其形成的条件是地壳深处的岩浆活动和潜在的金属化作用,使铜开始积累。
而铝矿的形成主要受到地球内部的热液作用的影响,钒矿的形成受到深部岩浆源的影响,锑矿的形成主要受到岩浆成因和生物活动的影响,而铅矿的形成是由岩浆活动产生的流体活动所致。
最后,在研究卡林型金矿床主要矿物共生条件时,还需要考虑岩からの常温和常压条件以及表面地质因素,例如岩浆上升速率、地化作用和地球磁场的变化等。
这些环境因素决定着卡林型金矿床的形成和存在条件,也是卡林型金矿床主要矿物共生的关键条件。
总之,卡林型金矿床的主要矿物共生条件是受到地质环境的影
响,主要包括岩浆活动、金属化作用、常温和常压条件以及表面地质因素等。
只有当所有这些条件得到满足,卡林型金矿床才得以形成,而且主要矿物才能够共生。
世界有色金属 2023年 5月上100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分析杨世权,程进强,陈美莲(河南省地质局矿产资源勘查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6)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贵金属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直接推动了矿产的开发。
金矿是从金矿石中提取出来的,它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随着对金矿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改进,对金矿床形成规律和地质特征的把握,可以为其开发利用创造有利条件。
本文从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两个角度,对金矿床的形成原理进行了全面论述。
关键词: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分析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3)09-0100-3Study and analysis on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of gold depositsYANG Shi-quan, CHENG Jin-qiang, CHEN Mei-lian(Mineral Resources Exploration Center of Henan Geological Bureau,Zhengzhou 450006,China)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is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the demand for precious metals is also growing, which direct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minerals. The gold extracted from gold ore not only has high economic value, but also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it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y, the grasp of its formation law and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an creat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its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In this paper, the formation principle of gold deposit is comprehensively discussed from two angles of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ic law.Keywords: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analysis收稿日期:2023-03作者简介:杨世权,男,生于1984年,汉族,湖北红安人,地质矿产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矿产。
白垩纪卡林型金矿床控矿因素及成矿流体来源作者:张从苓来源:《广告大观》2019年第05期摘要:卡林型金矿床只有细粒岩石,具有良好的渗透性,碳酸盐岩中的微细浸染型和硅酸盐岩具有低温热流床。
大部分卡林型金矿床属于微观和亚微观混合级别,渗入到矿床中,通常也称为小型开放式金矿床。
白垩纪卡林型金矿床具有不同程度的层控性和构造控制性,本文主要讨论卡林型金矿成矿条件,控矿因素及成矿流体来源。
引言卡林型金矿分布在云南,广西,四川,陕西,甘肃三省交界处,黔西南上芒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白垩纪卡林型金矿床赋存于类似于陆棚和边缘的硅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中,其岩石类型与卡林周围的沉积层序相似,在地层和构造演替中处于特定的“有利”水平。
部分大陆架和碳酸盐岩的边缘序列包含的Au基本上是“看不见的”,出现在黄铁矿和砷黄铁矿中,或在这些矿物晶格中被取代。
部分矿床与岩浆活动有着密切关系,许多美国内华达州的矿藏都和这些矿体年龄相仿的中、小型侵入岩有关。
然而,在中国贵州省的矿床中,没有发现类似的小型或潜在的大型侵入岩,而且这些矿床离已知的岩浆活动区很远。
1.矿床地质特征(一)矿石特征卡林型矿石中最常见的赋矿岩石为不纯的泥质灰岩和灰页岩,少数为不纯的白云质灰岩。
碳酸盐岩中的岩溶角砾岩是某些矿床容矿岩的共同成分。
在其他岩石类型中,尤其是碳质页岩、砂岩和砾岩中,包括花岗岩类岩块和镁铁质岩墙中也存在着少量的矿石。
(二)矿体特征矿体中一般不存在与浸染矿物同时形成的矿脉。
辉锑矿—雄黄脉呈零星发育,是矿床赋存的标志。
这些矿脉可能是由于在地下水流的后期细粒矿石矿物的溶解、砷和锑在矿体中的迁移以及再沉淀而形成的。
(三)围岩蚀变从矿石区中心到蚀变岩边缘的分布白云石化、硅化、粘土化或高岭土化。
白云石化作用主要分布在中期叠加结构的细脉赤铁矿化中,红色矿化-钙质矿化 -铅锌矿化发生在韧性剪切带中。
在晚期,有金矿化,长石和硅酸盐,大部分赤铁矿是颗粒状的,由于热膨胀或皮层运动而沉淀的赤铁矿的硬度会非常小,其中一些还存在一些细纹和条纹。
卡林型金矿床的特征和成因综述卡林型金矿床指产于未经区域性变质的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硅质岩中的微细浸染型中低温热液金矿床,又称为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渗透热(卤)水型金矿床、沉积岩型金矿床以及“化学上有利于成矿的沉积岩层中的浸染状矿床” 。
该类型金矿床的贱金属含量低,具有一套中低温热液硫化物和蚀变矿物组合,形成环境以中温为主,不是典型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和热泉型金矿床。
卡林型金矿床主要分布于美国和中国,在东南亚以及南美洲的秘鲁可能也有分布。
自60 年代在美国西部内华达州首先发现卡林金矿床以来,在该地区又陆续发现了30 多个金矿床,内华达卡林金矿带的探明储量超过2000 吨。
美国卡林型金矿床的总储量达到3075 吨,随着勘探工作的进行,储量还在增加。
卡林型金矿床的规模大,形成许多大型和超大型金矿床,卡林金矿带中 4 个矿床的金储量超过100 吨,其中,Goldstike 金矿床的储量达到627 吨。
该类型金矿床在我国发现于80 年代,已发现的矿床主要分布于滇黔桂和川陕甘“金三角”区。
在滇黔桂地区已发现200 多处矿化点、矿点和矿床,探明了一批大型和中小型矿床,少数矿床的储量接近超大型矿床的规模。
一、宏观地质背景1.空间和时间分布卡林型金矿床具有分布局限和集中的特点,如在美国西部内华达州和犹他州形成Getchell 等9个金矿集中区;在中国贵州形成黔西南金矿集中区、西秦岭地区形成川西北的松潘-平武成矿区。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卡林型金矿床主要分布在北美大盆地地区科迪勒拉造山带,少数分布于科罗拉多地台上;我国矿床主要分布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板内古生代-中生代沉降带和西北缘古生代-中生代冒地槽。
美国西部卡林型金矿床的成矿定年从侏罗纪到第三纪,矿床主要形成于中、晚第三纪。
部分矿床形成作用持续较长,如Getchell 和TwinCreeks 金矿床早期含金矽卡岩型矿化的年龄为95Ma和92Ma;第三期为典型卡林型矿化,形成年龄为83Ma;第四期低品位金矿化的形成年龄为75Ma;第五期为典型卡林型金矿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形成年龄42Ma。
卡林型金矿床由第五期金矿化叠加的第三期金矿化形成,分别发生于白垩纪和第三纪,间隔达40 Ma以上。
中国卡林型金矿床主要形成于中生代晚燕山期,测定的成矿年龄为64~ 172Ma (表1),可能早于美国西部卡林型金矿床的形成。
2.地质背景卡林型金矿床分布区以发育一套巨厚的大面积分布的古-中生代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硅质岩建造为特征。
在美国西部大盆地地区为科迪勒拉冒地槽的古生代沉积岩;在我国扬子地块西南和西北缘,这一建造从元古代开始发育,经过古生代而在中三叠世末结束。
科迪勒拉冒地槽是在北美西缘晚震旦世分离后再聚合起来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基底由5~ 8km厚的拉张期或拉张期后形成的变沉积碎屑岩组成,岩石一般具还原性质(含碳、硫化物),主要由变质泥岩和石英岩组成。
在寒武纪至晚泥盆世为拉张的板内凹陷,东部为冒地槽大陆架碳酸盐岩,西部变为优地槽细粒硅质碎屑岩和燧石。
东侧局部出露的最老地层为下寒武统的白云岩,不整合分布其上的为奥陶系粉砂质灰岩、石英岩和白云岩;志留系和下泥盆统的薄层粉砂质、泥质灰岩、白云岩整合分布在上,是主要的金矿床赋矿围岩;再上部为泥盆系的灰岩或砾岩。
西部仅为巨厚(> 2500m)的Rodeo Creek组深水相燧石岩,形成时代可能为奥陶-泥盆纪。
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的Antler 造山运动期间,冲断层把西侧的Rodeo Creek沉积岩向东推覆100~ 200km,使东侧志留系和下泥盆统地层埋于深处,局部埋深超过5km。
此外,北美西部盆岭地区还有二个重要地质特征:( 1) 该地区晚中生代和中第三纪岩浆作用广泛,形成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和二长岩等岩株和岩墙,形成与岩浆活动有关的斑岩、矽卡岩和交代矿化,其中部分矿化体富含金; (2)中第三纪拉张作用强烈,拉张幅度局部达400%,平均为50% 至100%,以中地壳中韧性剪切带、上地壳中正断层发育为标志,在变质核杂岩周围拉张作用最为强烈。
伴随岩浆活动或岩浆热液作用,能加快热液循环。
扬子地块西南缘的黔西南地区为地台边缘凹陷沉积。
没有出露前寒武纪基底岩石,寒武系岩石在周边地区零星出露,岩性为白云岩、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夹少量泥岩、粉砂岩、硅质岩及鲕状灰岩,在早古生代晚期加里东运动中发生褶皱变形。
晚古生代开始,早泥盆世至早三叠世,该地区为伸展阶段大陆边缘裂谷盆地,沉积物主要由暗色薄层灰岩、硅质岩、纹层状暗色泥岩和凝灰岩组成,除中晚石炭世以外,均发育基性火山活动。
早二叠世以前的沉积物在早二叠世末的海西期东吴运动形成平缓开阔的褶皱,并且隆起为陆地,遭到风化剥蚀,形成古喀斯特地貌,同时形成大规模的峨嵋山玄武岩。
上二叠统形成玄武岩、滨海泻湖相、浅海台地碳酸盐建造以及深水相沉积,形成含煤建造、泥岩、泥灰岩夹硅质岩和生物灰岩;在泥盆系-上二叠统地层中发育金、汞、锑、砷、黄铁矿和萤石等矿床和矿化;下三叠统形成薄层泥岩、泥灰岩夹硅质岩和粉砂岩;晚三叠世末至中三叠世,该地区为周缘前陆盆地沉积,形成具有复理石特征的巨厚浊积岩建造,由砂岩、粉砂岩、泥岩和泥灰岩互层组成,主要金矿床分布于这一沉积建造中;晚三叠世后,该地区为陆相沉积建造。
金矿床主要形成于斜坡相沉积和热水沉积高碳质碎屑浊积岩、扁豆状和角砾状灰岩、泥灰岩、热水沉积角砾状泥岩中。
黔西南地区从元古代到新生代末期,各个时代都有构造和岩浆活动。
古生代以来,规模最大的主要有二叠纪的峨嵋山玄武质岩浆活动和中生代燕山期至喜山期的花岗质和碱性、基性和超基性岩浆侵入活动。
燕山晚期至喜山期形成断裂构造和表层褶皱,深部以高角度断层为主,浅部以低角度断层为主,中、新生代花岗质岩浆岩主要出露在黔西南地区的周边地区,但许多矿区可能存在隐伏的岩体。
碱性岩浆岩在局部地区出露。
燕山期-喜山期的岩浆活动和构造活动在时间上与区内卡林型金矿床形成一致。
综上所述,卡林型金矿床发育区地质背景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凹陷史,发育一套巨厚的大面积分布的古-中生代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硅质岩建造,这套沉积岩是卡林型金矿床的围岩。
(2)卡林型金矿床成矿域内同成矿期的岩浆活动强烈,有利于形成各种地热体系。
(3)成矿域内具有强烈构造活动,金矿床形成时以强烈的地壳拉张为特征;北美西部部分金矿床可能形成于大盆地中不同时代存在的挤压环境,沉积岩因为挤压构造发生仰冲和堆垛,导致区域型地热梯度降低,热液可能因为侵入事件和区域性水文压力差或者因为两者的结合而发生循环。
黔西南地区发育大规模的逆冲断层,川西北地区发育一系列逆冲断层和平移走滑断层。
、矿床地质特征国内外卡林型金矿具有:(1)类似的成矿地质构造背景,层控(岩控)、构造控制显著,与岩浆岩无必然的演化关系;(2)矿床成群成带分布,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和脉状等产出;(3)具有以硅化、碳酸盐化为主的中低温热液蚀变类型;(4)具有以黄铁矿、雄黄、雌黄、辉锑矿、辰砂、重晶石和石英等与成矿有关的中低温矿物组合;(5)矿石具浸染状、网脉状及角砾状等构造,金呈显微一次显微状赋存于矿化有关的矿物中或为粘土矿物、有机质等吸附,几乎不见明金;(6)与金伴生的元素组合为:Au、As、Hg、Sb(Ag)、Ba和T1等;⑺与锑、砷矿、重晶石矿、铀矿和油气等低温热液矿床和外生矿床伴生或共生;(8)赋矿地层时代老,成矿时代新;(9)成矿物理化学环境为浅成、中低温、高硫低氧中偏酸性的还原环境。
卡林型金矿床的一般地质特征列于表3。
金矿床一般与汞、砷、锑矿床分布于同一矿带。
1. 围岩和构造卡林型金矿床的含矿围岩时代广泛,北美大盆地中卡林型金矿床含矿围岩的时代从寒武纪到早石炭世,少数矿床位于更年轻的沉积岩中,在某些矿床中,少量金矿化的围岩为火成岩。
围岩一般为含有机质、碳、黄铁矿等还原物质。
我国卡林型金矿床的围岩主要是含钙的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碳酸盐岩。
北美西部卡林型金矿床的矿化分布受构造的强烈控制,矿化一般由受高角度正(逆)断层控制的强烈蚀变(通道)带和其上部的层状矿化组成。
在脆性岩石中,矿体可能赋存于高角度断层或其次级断裂中。
在化学活动性强的岩石中,形成较大和似层状矿体。
一般情况下,矿床中既有层状矿体也有受断层控制的矿体。
在某些矿带中,矿化还受到褶皱构造控制。
Mucur 金矿床位于背斜的边缘,矿化受背斜伴生断裂的控制。
褶皱顶部可以阻挡成矿流体的运动,或者成为超压成矿流体的释放点,成为矿石沉淀的地点。
黔西南卡林型金矿床主要形成于压性或压扭性挤压带、区域不整合面和假整合面、两套差别较大的岩性接触面,层间虚脱和张裂部位是金矿体赋存重要部位。
近年来在北美卡林金矿带的一系列找矿新进展说明,地层对于成矿的控制作用,不如构造和深源的成矿流体对成矿的控制作用明显。
2. 矿化卡林型金矿床具有呈“区域”分布的现象,形成成矿域,同时许多矿床大致沿着一个方向分布,形成成矿带,如卡林金矿带。
金矿床规模大小不等,从不到小型矿床规模到超大型金矿床。
矿化受构造控制的程度大于地层控制。
许多卡林型金矿床成矿区的范围很大,但是,已有的研究没有发现具有区域规模的蚀变、金属含量比值或流体包裹体温度分带现象。
在整个卡林金矿带,大多数矿体赋存在具有相似特征的地质环境中,形成三种不同的矿化类型:一种是罗伯茨山组粉砂质碳酸盐岩层中的层控交代矿体,矿体一般是层状整合的;另一种是脉状矿体,矿石品位较高,金矿化和相关的蚀变局限于断裂构造中;还有一种矿化为网脉状,矿化形成于构造交叉部位,含矿岩石强烈变形和破碎,矿石具浸染状构造。
黔西南卡林型金矿床同样受有利岩性和断层控制,很大部分矿体受层间断层的控制。
3.围岩蚀变卡林型金矿床的围岩蚀变有去碳酸盐化、硅化、泥化、硫化物化和重晶石化等。
蚀变的空间分布及其与金矿体的关系在不同矿床是不同的,在同一矿床内也有变化。
在卡林和Alligator Ridge金矿床,去碳酸盐化和硅化与金矿化时间接近,矿化在晚期去碳酸盐化和中等硅化的岩石中最强烈。
相反,在Jerrit Canyon金矿床,硅化主要形成于金矿化之前。
北美西部卡林型金矿床中与金矿化有关的热液蚀变在空间上从远到近,时间上从早到晚发育的顺序为:去碳酸盐化—硅化—泥化(图1)。
图1卡林型金矿床围岩蚀变和矿化分带图去碳酸盐化是分布广泛的热液蚀变,以围岩中的方解石或白云石部分或完全淋滤为特征。
去碳酸盐化相对在深部发育,而方解石脉在浅部发育。
去碳酸盐化使碳酸盐岩石的孔隙度增加,对成矿起重要的作用,说明成矿前的热液是酸性的,与矿化热液在成分上是不同的。
去碳酸盐化的金矿化带边部,存在大量方解石脉。
硅化常形成(似)碧玉岩,硅化可以从网、脉状交代到石英完全交代原岩(石英> 95%),硅化的范围一般小于去碳酸盐化的范围,硅化形成的(似)碧玉岩以及与矿化的成因关系不大清楚的、与金矿化有关的碧玉岩可能分布于远离金矿体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