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进度表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初二生物下册教学计划1. 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下册生物学的重点知识和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2. 教学内容单元内容第一单元生态系统第二单元遗传与进化第三单元身体的调节与保护第四单元生物与健康3. 教学方法•讲授:通过清晰、生动的讲解,介绍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实验:组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交流。
4. 教学安排第一单元:生态系统1.第一课: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介绍生态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探讨生态学在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第二课: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物个体等。
–探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第三课:生物圈的重要性–介绍生物圈的概念和特点。
–分析生物圈的重要性和保护生物圈的措施。
第二单元:遗传与进化1.第一课:遗传的基本规律–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包括基因、DNA、染色体等。
–分析遗传的基本规律,包括显性和隐性遗传、基因突变等。
2.第二课:遗传的应用–探究遗传在人类的应用,如人类血型、遗传病等。
–分析遗传工程的原理和应用。
3.第三课:进化的基本概念–介绍进化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理解进化的证据和机制,如化石记录、自然选择等。
第三单元:身体的调节与保护1.第一课:神经系统与调节–介绍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分析神经调节的原理和神经传导的过程。
2.第二课:内分泌系统与调节–理解内分泌系统的基本概念。
–分析内分泌调节和激素的作用。
3.第三课:免疫系统与保护–探究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免疫反应和疫苗的原理。
第四单元:生物与健康1.第一课:疾病的原因和预防–分析感染病和非传染病的原因。
–介绍预防疾病的措施和方法。
2.第二课:生物技术与健康–理解生物技术的定义和发展。
–探讨生物技术在医药和农业领域的应用。
3.第三课:生物伦理与健康–了解生物伦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021——2022学年度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导学案7.1.2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学习目标】1.掌握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3.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课前预习】1.下列各组中,发育过程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的一组是()A.蝗虫、蜜蜂B.螳螂、家蚕C.蟋蟀、蜻蜓D.苍蝇、豆娘2.蚊的发育要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的过程,以下消杀方案中不是针对幼虫期的是()A.及时清理卫生死角以防积水B.在户外设置紫光灯进行诱杀C.闲置未用的容器应当翻转倒放D.种养水生植物需勤换水并冲洗根部3.下列昆虫的发育过程与蝴蝶不同的是A.蜜蜂B.蚊子C.家蚕D.螳螂4.蝗虫的若虫与成虫的主要区别是若虫()A.身体较小,生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B.身体柔软,有翅C.身体较小,没有翅D.要蜕皮,不能飞5.蝗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的原因是()A.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B.外骨骼受到损伤C.外骨骼限制了蝗虫的运动D.外骨骼限制蝗虫的发育和长大【学习探究】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1、家蚕的生殖和发育(1)生殖:家蚕的生殖方式是____________(2)发育:家蚕的一生要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时期,称为______。
除了家蚕以外,_____等昆虫也采用这种发育方式2、蝗虫的生殖和发育(1)生殖:蝗虫的生殖方式是_________。
(2)发育:蝗虫的一生要经历_____、______、_____三个时期,称为。
除了蝗虫以外,______等昆虫也采用这种发育方式。
与成虫相比,蝗虫的若虫身体,没有发育成熟,仅有____,能够跳跃,称为_____,若虫经过__次蜕皮,不经过_____期,发育成成虫。
3、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异同点(1)相同点:都属于__________发育;(2)不同点:完全变态发育经历4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经历3个时期、、,没有________期。
沁县“长治好课堂”八年级生物教学设计课题22.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备课人李剑琴审核人王琴教学分析教材分析课标要求1、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教材的地位及作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2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的第一节,本节阐述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它们位于细胞的染色体上,是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的深度补充,也是学生学习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人的性别决定和生物的变异等遗传学问题的基础。
教材依次展现的学习素材包括伞藻的移接实验,遗传的定义及特点,染色体的数目、组成及异常导致的疾病,DNA分子结构及特点,基因的定义。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我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拓展性目标我能通过对伞藻移接实验的分析,归纳出遗传信息的中心是细胞核挑战性目标我能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1.说明遗传信息的中心是细胞核2.说出遗传、基因的概念难点 1.说出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教法学法【教法分析】主要通过问题启发的方法开展教学,具体方法为创设情景法、多媒体演示法、引导点评法。
【学法分析】主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具体方法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互动体验、交流展示。
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问题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思路情境导入【引入】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句话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生物现象?引出课题: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生回答:遗传从一些常见的俗语来引入遗传,学生很容易进入状态出示目标1.我能说明遗传信息的中心是细胞核2.我能说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3.我能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齐读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目标问题解决核心问题一:伞藻移接实验说明了什么呢?问题1:早期的科学家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问题2:实验中选取的实验材料是什么?问题3:为什么选取两种伞藻?问题4:实验二中为什么伞藻的移接体长出了菊花形的帽?问题5:你得出的实验结论是什么?核心问题二:遗传物质的特点问题1:什么是遗传?问题2: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哪里?问题3:染色体主要由什么组成?问题4:染色体的所有部分都是遗传物质吗?问题5:DNA的结构、功能分别是什么呢?它是如何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的?核心问题三: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请用一句话或图形说出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初二下册生物教学计划7篇第1篇示例:初二下册生物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根据初二下册生物教学大纲,本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生物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生物的多样性- 了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及分类标准- 探索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2. 植物的生活- 了解植物的结构、功能和繁殖方式- 研究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3. 动物的生活- 探讨动物的特征、分类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学习动物的生长发育和行为习性4. 人体的生理与健康- 理解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功能- 认识人体的健康保健知识和常见疾病的预防控制5. 遗传与进化- 学习遗传规律和遗传基因的传递- 探讨进化论的基本原理和证据6.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了解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提倡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重要性三、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通过实验、观察、比较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生物学知识的探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2. 问题导向学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图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生物知识,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评价1. 日常学习表现- 课堂表现:课堂积极参与、思维活跃- 作业完成:及时准确完成作业任务- 实验报告:规范、清晰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2. 知识掌握情况- 考试成绩:考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 课内测试:定期进行课堂小测,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3. 实验技能- 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书写规范、内容准确- 实验操作:实验操作规范、安全五、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生物教材《人教版》下册2. 多媒体设备:教学投影仪、电脑、音响等3. 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玻璃器皿等六、总结展望通过本教学计划的实施,预计能够使学生在初二下册生物学习中,形成系统的生物知识体系,提高生物学习的兴趣和实验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生涯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一)课标要求理解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中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由于传染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加之学生熟知的新冠肺炎疫情,这提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身边的新冠肺炎疫情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及其流行的基本环节和预防措施,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科学预防新冠肺炎等传染病的意识与能力。
二、教学目标1、理解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通过传染病的资料分析,形成处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
3、认识传染病的危害,学会尊重他人,树立正确的健康生活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二)教学难点:(1)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说明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四、教学思路本节课以社会热点事件“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引出课题,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与概括核心概念、阐述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迁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因此,在此设计中,以结核病、新型冠状肺炎以及蛔虫病这三种常见的传染病为情景线索,融入活动、问题、思维和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分析其病因,引出“病原体”的概念,进一步归纳总结出“传染病”这一重要概念。
接着通过分析这三种常见传染病的传播基本环节,归纳总结出传染病的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最后,回归到“新冠肺炎”的真实案例分析情境,让学生运用本节所学的知识尝试分析,以达到情景释疑的效果。
本节教学设计主要遵循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进行条理清晰,逻辑也清晰,这样能实现学生的对概念的掌握和内化。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一)一、指导思想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扎实基础。
对于八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
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基础来看,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很不乐观。
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高,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也不行,大多学生在以前都是接受式学习,所以,八年级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
本学年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认真工作,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为2018年全新改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本学期记叙类文本增加了科学环保和民俗文化的相关内容;文言文篇幅长度增加,理解难度增大;诗歌单元增加了宋词和元曲。
这些变化,有助于学生思考语文与生活、与科学、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扩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第一单元,是以民俗为主题组织单元。
《社戏》记录了鲁迅在归省平桥村的一段童年的回忆;《回延安》节选贺敬之诗选,展示出了浓郁的陕北风情;《安塞腰鼓》刘成章给我们描绘了安塞腰鼓的粗犷豪放、刚健雄浑;《灯笼》吴伯萧为我们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第二单元主要由事理说明文构成。
所选的课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第三单元,是以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等为内容的古诗文。
《我和你》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课题:《我和你》2.课时:13.所属单元: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4.课型:唱歌课5.教学方法:感受、分析、表现法6.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二、课标要求1.能够在感知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
2.能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和方法,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绾创4~8小节的旋律短句或短曲,并能用乐谱记录下来。
三、教材分析本节课为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命之杯”的第一课时。
《我和你》与历届奥运会主题歌相比,没有了以往体育盛会歌曲具有的繁复的“形式感”和震撼的“力量美”,而是采用最简单、最中国的创作手法,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本届奥运会追求和平与和谐的诉求。
四、学情分析《我和你》是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是一首让每一个中国人为之动容和自豪的歌曲。
其曲调动听、歌词简洁、易于传唱,更重要的是通过欣赏和演唱歌曲,感受奥运音乐文化,品味蕴含于作品的民族情感,相信会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完整背唱《我和你》,复习“起承转合”曲式结构,感受五声调式的民族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素来分析音乐情绪,从而感受歌曲意境,并能够用轻柔、优美的声音背唱《我和你》。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真演唱《我和你》,能够对体育盛会音乐作品感兴趣,积极参加欣赏、演唱和交流等活动,愿意探索、了解有关体育盛会题材的音乐与相关知识,感受作品内含的丰富情感。
六、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1.教学重点:根据音乐要素分析歌曲的意境,能够用优美、自豪的声音演唱《我和你》。
2.教学难点:合唱与领唱完整学唱时调式转换、演唱方式变化时的配合。
3.突破方法:反复聆听,多加练习,用小组合作探究歌曲的意境。
七、板书设计我和你教学环节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一、导入同学们知道我国第一次举办奥运会的是哪一年吗,举办城市是哪一个?也许你们那时候还刚出生或没出生,没关系,现在我们就来感受一下那个激动人心的一刻。
初二下册生物教学计划7篇第1篇示例:初二下册生物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掌握生物学基本概念和知识,包括生物的起源及演化、细胞与遗传、生物的繁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
(2) 掌握观察、实验、分析和总结等生物学基本技能。
(3)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对生命科学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让他们懂得珍惜生命和自然资源。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的生物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的起源与演化(1) 了解地球上的生物起源及演化过程。
(2) 掌握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了解地球演化史上的生命进化和影响。
2. 细胞与遗传(1) 了解细胞结构与功能。
(2) 了解遗传物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 掌握基因的概念、特点和功能。
(4) 了解遗传变异的原因及其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3. 生物的繁殖(1) 了解生物的有性和无性繁殖方式。
(2) 掌握不同生物的繁殖特点和规律。
(3) 了解人类生殖器官及繁殖方式。
4.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 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特点。
(2) 掌握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平衡原理。
(3) 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5. 其他(1) 学生自主学习及课外拓展: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积极学习生物知识,参加有关生物实验、讲座等活动。
(2) 学生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实验课、野外考察、植物种植、动物养殖等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探究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合作探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2. 实验实践:通过生物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总结,深化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示生物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并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初步体验探究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并运用获得的数据说明生物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难点:通过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提高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细线、直尺、大花生、小花生四、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生物变异现象”图片了解各种生物的变异。
体会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回忆:科学探究的步骤回忆并作答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样呢?你作出推测的依据是什么?4、从大花生中选择一粒饱满粒大的种子种下去,所收获的种子一定都是大的吗?为什么?五、得出结论生物变异的类型根据上面的实验总结生物变异的类型,并举例说明1、可遗传的变异2、不可遗传的变异培养学生分析、表达能力。
课堂检测给出本节课的相关习题,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1.下列现象中,属于可遗传的变异是()A.同卵双生的姐妹,姐姐比妹妹略胖B.种在肥沃土壤中的水稻颗粒饱满C.不同人种的肤色不同D.某人用眼不当导致近视2.下列关于变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变异对生物的生存都是不利的B.变异对生物的生存都是有利的检测教学效果C.变异一旦出现,就可以遗传给后代D.有的变异是先天遗传,有的则是后天环境引起的3.下列叙述哪几项是错误的,并举出“反例”说明。
(1)生物产生的变异,对自身的生存都是有利的。
(2)生物的变异都是可遗传的。
(3)生物发生变异是由环境发生变化引起的。
(4)凡是外界环境引起的变异都是不可遗传的。
课堂小结由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八年级生物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2) 八年级生物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2)精选2篇(一)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目标1. 熟悉并掌握八年级生物学下册的教材内容;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3. 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兴趣;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1. 第一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的功能-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比较2. 第二章:生物多样性与分类- 生物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动物的分类特征和分类方法- 植物的分类特征和分类方法- 中央分类系统和层级分类法3. 第三章:遗传与进化- 遗传与变异-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进化与生物血缘关系- 进化的证据和模式4. 第四章: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生物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 第五章:人体与健康- 细胞组织器官和人体系统- 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常见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课堂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
2. 实验探究法:利用实验和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3. 讨论交流法: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和展示等方式,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和合作探究。
4. 案例分析法:通过生物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估方法1. 课堂表现评估: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讨论和实验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2. 测试评估:定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测验,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
3. 项目评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项目研究和展示,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客观题评估:采用选择题和填空题等形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和工具1. 生物学教材和辅助教材;2. 实验器材和化学药品;3. 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软件;4. 图书馆和网络资源。
起讫周次时间2021 - 2021 学年八年级上生物教学方案进度表2021 届〔 9〕 - 〔 16〕班学科:生物任课教师:司蕾教学教学内容目的与要求重点与难点节数开学学前教育1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
构建知识框架。
备注12 3 4 56789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节 : 腔2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2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2第五第四节:鱼单1元:生物圈中的其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2他生 物第六节:鸟2第七节:哺乳动物2第二章 :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 第一节 :11 了解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1 识记腔肠动物和扁类型 ;2 识记腔肠动物和扁形形动物的主要特征;2动物的主要特征 ;3 知道腔肠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系1 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构和生理特点;2 掌握线形动结构和生理特点;掌物的主要特征;3 了解蚯蚓的握线形动物的主要特生活习性和结构特征4 理解征。
蚯蚓的生活习性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和结构特征及环节动2.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物的主要特征。
软体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生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 活的关系。
要特征中秋节放假1.知道主要的淡水鱼类和养为什么把淡水鱼类混殖 2 知道主要的海水鱼类和合放养。
鱼类的主要养殖 3.鱼类的主要特征特征。
校级运动会国庆放假1 识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 识记两栖动物和爬行主要特征 2 描述两栖动物和动物的主要特征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1 识记鸟的主要特征2 描述鸟识记鸟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1 识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2 1 识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 描述哺乳动描述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物与人类的关系1 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 1 关节的结构及其特的结构 2 运动对动物生存的点 2 运动对动物生存10.6动物的运动意义 .的意义.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方法 , 探究动物行为第二节 :先天性行.2 运用研究动物的成因 .2生存的意义为和学习性行为,探究动物行为的行为的方法成因 .112第三节:社会行为2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31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 细菌和真142菌的分布;第二节. 细菌第三节:真菌1.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2.说明说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3.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1 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动物在维持生态平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衡 . 促进生态系统的帮助植物传粉. 传播种子等方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圈中的重要的成员面的作用.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尝 1.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试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特点 2. 尝试用细菌和办法 , 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真菌培养的一般办布 .3 细菌的主要特征 4. 通过法 , 探究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细胞的比拟,推测出的分布 .3 细菌的主要细菌的营养方式特征 .151612..3-7 1718第六第四节 :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第五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第五章:病毒第五单元复习第一章: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第二221121.真菌的主要特征 2. 细菌和真 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3.细循环中的作用 2. 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及影响人类的影响1. 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 1.细菌和真菌与人类应用 2. 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防治疾病的关系.2.细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存食品 .3 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用 .3 关注转基因技术防治疾病的关系.4 细菌在环在医疗境保护中的作用.5 关注转基生产上的应用 .因技术在医疗生产上的应用.描述病毒特征以及与人类的病毒结构特征以及与关系人类的关系1 根据动物和植物的特征进行根据动物和植物的特分类 .2列举动物和植物的主征进行分类.要类群.3.说出生物分类的七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个等级4。
初中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下册八年级生物实验教学计划一、实验教学目标本实验教学计划的目标是通过生物实验的方式,帮助八年级学生深入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实验教学内容本实验教学计划共包括以下六个实验项目:实验一:生物光合作用的观察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水蕨的光合作用过程,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
实验步骤:1.准备所需材料:水蕨植物、酸性橙汁、胶带、明胶方块。
2.将水蕨植物的根部剪掉,将其放置在含有酸性橙汁的杯子中。
3.用胶带粘好两块明胶方块,遮挡了水蕨的一部分叶片。
4.将杯子放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并观察水蕨的变化。
实验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和材料,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并悟出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
实验二:动物细胞的结构观察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动物细胞的结构,加深对细胞的理解。
实验步骤:1.准备所需材料:显微镜、玻璃片、盐水、洋葱和染色剂。
2.用玻璃片在洋葱表皮上刮下一小块细胞组织。
3.将细胞组织放在盐水中静置片刻。
4.将盐水中的细胞组织放在玻璃片上,加入染色剂,覆盖另一块玻璃片。
5.将组织样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实验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并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细胞。
实验三:生物遗传的模拟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实验,加深对生物遗传规律的理解。
实验步骤:1.准备所需材料:纸牌。
2.将纸牌分别标上带有遗传性状的基因型。
3.拍洗纸牌,随机配对。
4.根据亲代的基因型,模拟子代的基因型。
实验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进行纸牌的随机配对,并据此分析子代的基因型,理解遗传规律。
实验四:植物生长需求的观察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了解植物的生长需求。
实验步骤:1.准备所需材料:植物种子、土壤、水、阳光。
2.将植物种子分别种在不同的环境下,如只有水、只有阳光、只有土壤、有水有阳光等。
3.观察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并记录观察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