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课教案新部编本】2.3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海带提碘
- 格式:docx
- 大小:92.58 KB
- 文档页数:7
从海带中提取碘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碘的性质和海带中碘的含量,掌握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绿色化学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碘的性质及其在海带中的含量2. 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原理及方法3.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4. 实验结果的检测与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步骤的熟练掌握,实验结果的准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从海带中提取碘,如何提取等问题。
2.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验结果,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海带、碘化钾、淀粉、稀硫酸、氯仿等。
2. 实验仪器: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容量瓶、滴定管等。
3. 教学课件:有关碘的性质、海带中碘的含量、提取碘的原理和方法等内容。
教案内容请参考下述格式:【导学环节】1. 引入课题:讲解碘的生理功能,引导学生关注海带中碘的含量。
2.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从海带中提取碘?如何提取?【自主学习环节】1.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碘的性质及其在海带中的含量。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原理及方法。
【实验操作环节】1. 教师演示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操作步骤,强调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分析环节】1. 学生提交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2. 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实验结果,探讨提取碘的优化方法。
【课堂小结环节】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原理及方法。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改进实验的建议。
【课后作业环节】2. 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提高从海带中提取碘的效率。
2.3 碘的性质和提取川沙中学郭玉芬【教材分析】在当今全球资源、能源供应紧张与人口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海水资源与人类的生活有着日益紧密的联系。
教材以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为背景,学习卤素的相关性质,能使学生体会化学在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中的作用,体会学习化学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第二章第三节《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的第一课时,在掌握碘单质和碘离子性质的基础上,重点讲解从海带中提取碘的主要原理和操作步骤,学习用萃取的方法分离物质的基本操作。
本节内容涉及氯、碘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为下一课时卤素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做好铺垫。
除此之外,本节中出现了升华、萃取、蒸馏等分离操作,为学生掌握基本的物质分离方法打下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本节课针对的学生群体是市实验性示范性中学的学生。
学生整体思维活跃,化学基本功较好,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对化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
【设计思路】本节课采用实验-讨论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中以碘的溶解性、特性和碘离子的氧化反应为切入点,以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实验和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海带提碘的主要原理和操作步骤。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碘的溶解性、碘的特性。
(2) 理解萃取的原理。
(3) 掌握海带提碘的主要原理和操作步骤。
2、过程与方法通过海带提碘的学习,认识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物质制备和提取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海带提碘的学习,感受海洋资源的丰富及合理开发海洋资源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海带提碘的主要原理和操作步骤。
2、教学难点:采用萃取的方法分离提纯物质。
三、教学用品碘单质、碘水、蒸馏水、四氯化碳、酒精、淀粉、分液漏斗、氯水、碘化钾溶液、烧杯、滤纸、酒精灯、火柴、试管、铁架台。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探究法、启发法。
五、教学流程 1、流程图2、流程说明(1) 通过滤纸显色的实验,引入本节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教案(共5篇)第一篇: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教案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一、教学目标1、知道海水提溴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2、知道海带提碘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流程。
3、知道几种分离物质的方法4、认识溴、碘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5、通过海水提溴和海带提碘的学习,认识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物质制备和提取的一些过程和方法。
认识到海水是人类的宝贵自然资源,培养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从海水或海产品中提取溴、碘单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通过分析、讲解、对比等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学会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新课过程[情境创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的资源,我们目前已经掌握了从海洋中提取氯的方法,但海洋还有大量的资源等着我们去开发。
虽然在海水中几乎存在所有的常见元素,海水中除了H2O外含量最高、最容易获得的物质是食盐。
大多数的元素含量较低。
但目前从海水中提取的两类物质已经形成产业。
分析表中数据:一类是海水中含量较高提取容易的物质如镁、钾等;另一类是陆地含量极少,只能从海水中提取的物质,如溴、碘等。
(一)从海水中提取的元素-溴引言:溴在科学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有很多用途。
陆地上溴的储量只占地球上溴的总储量的1%,剩余99% 的溴分布在海洋中。
溴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用量很大,然而我国溴的年产量仅数千吨,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需要大力开展海水提溴的研究和开发。
1)提问溴的用途:学生回答不全面教师总结:被称为“海洋元素”的溴也被广泛的运用于生产和生活中,它可以用于生产多种药剂,例如熏蒸剂、杀虫剂、抗爆剂等等。
2)介绍提溴方法的发展历史和现状1)早在19世纪初,法国化学家就发明了提取溴的传统方法(以中度卤水和苦卤为原料的空气吹出制溴工艺),这也是目前工业规模海水提溴的惟一成熟方法。
2)此外,树脂法、溶剂萃取法和空心纤维法提溴新工艺正在研究中。
2.3 从海水中提溴和碘(共5课时)第3课时进一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理解元素化合价升降与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得失的关系。
学会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以及用化合价升降或电子转移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和单线桥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理解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氧化还原原理,经历从“得氧与失氧”到“化合价改变”到“电子转移”的分析过程,理论探究的基本方法;经历提炼概念的过程,认识准确、精炼地描述概念、深刻理解概念、比较辨析概念的方法。
(2)明白“表象(化合价变化)”与“本质(电子转移)”之间的关系,能从本质上描述并表达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明白“电子转移”才是物质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透过化合价变化的现象,看到电子转移的本质。
从而感悟“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氧化还原这一对典型矛盾的学习,感悟“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角度来判断、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2.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三.教学用品教学多媒体系统,(PowerPoint、Flash MX)四.教学流程1.设计思想本课设计思想的主要依据是体验教学。
体验是一个人对愿望、要求的感受,是一种特殊的活动,更是一个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即亲历学习过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
体验能产生情感,是一种有指向意义的活动,体验是主体与客观世界发生关联最直接的方式和途径,体验总是体验者自己的事,必须亲身经历。
本课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和师生相互活动,要同学亲历从“感觉(得失氧)”到“表象(化合价改变)”再到“概念即本质(得失电子)”的认识事物的过程。
本课的后半部分,主要是概念的应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外延。
2.教学流程(1)本设计分两个层次,一是以实线框和实线箭头表示的教学流程;二是以虚线框和虚线箭头表示的人们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a为氧化还原反应的“得失氧说”,b为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合价升降说”,c为氧化还原反应的“得失电子说”,d为“对概念进行‘提炼’”,e为“表达训练”,f为“总结应用”。
从海带中提取碘的教学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介绍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背景和意义。
强调实验的趣味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1.2 实验目标让学生了解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原理。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1.3 实验原理简介海带中碘的含量和提取碘的原理。
解释海带中的碘以离子形式存在,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碘单质。
第二章:实验材料与仪器2.1 实验材料介绍实验所需的海带样品。
说明海带的来源和处理方法。
2.2 实验仪器列出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设备。
解释每种仪器的作用和操作方法。
第三章:实验步骤3.1 海带的预处理指导学生将海带剪碎并浸泡在蒸馏水中。
解释预处理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3.2 加入氧化剂指导学生向海带溶液中加入氧化剂(如过氧化氢)。
解释氧化剂的作用和反应原理。
3.3 萃取和分液指导学生将氧化后的溶液与有机溶剂进行萃取。
解释萃取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3.4 反萃取和净化指导学生将有机溶剂中的碘反萃取到水相中。
解释反萃取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3.5 提取碘的定量分析指导学生使用滴定等方法对提取的碘进行定量分析。
解释定量分析的目的和操作步骤。
第四章:实验注意事项4.1 安全注意事项强调实验中的安全措施和禁忌。
提醒学生使用防护装备和遵守实验室规定。
4.2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指导学生注意实验操作的细节和技巧。
提醒学生遵守实验步骤和仪器操作规范。
第五章:实验结果与讨论5.1 实验结果分析指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解释实验结果与提取碘的效率和纯度之间的关系。
5.2 实验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
6.1 实验报告结构介绍实验报告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强调实验报告的清晰表达和准确性。
6.2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指导学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和图表。
解释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和数据分析原则。
指导学生进行结果分析,提出合理的解释和观点。
第七章:实验评价与反思7.1 实验评价标准制定实验评价标准和评分细则。
2.3 从海水中提溴和碘(共5课时)第1课时从海水中提取的元素-溴和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溴和碘的物理性质。
(2)知道萃取的原理,学会萃取的操作。
(3)知道海水提溴和海带提碘的主要原理和操作步骤。
2.过程与方法通过海水提溴和海带提碘的学习,认识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物质制备和提取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海水提溴和海带提碘的学习,感受海洋资源的丰富及合理开发海洋资源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的原理和操作。
三.教学用品试管、烧杯、胶头滴管、玻棒、分液漏斗、滤纸;溴、碘、新制饱和氯水、蒸馏水、酒精、甲苯、四氯化碳、碘化钾淀粉试纸、海带灰。
四.教学流程1.设计思想由于氯、溴、碘单质活泼性比较,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教学都安排在本节课之后,学生没有本节课实验设计所需要的氧化剂选择等知识基础。
因此本节课采用示范-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的示范为学生的实践做出铺垫,以降低学生实践的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在前,学生的实践在后,教师示范的效果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实践,并影响学生实践的效果,所以教学中一定要提高教师示范的有效性。
2.流程图3.流程图说明(1)(2)溴和碘的溶解性实验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落实了这个实验,也为后面的探究实验作好了操作上的准备。
教师可以出示溴和碘的样品,请同学观察他们的颜色和状态。
由于溴蒸气有毒,因此溴在水中和在酒精、甲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实验由教师演示。
教师演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的操作过程,为后面学生进行碘的溶解性实验起示范作用。
利用碘的升华性质,可以提取固体混合物中的碘。
这是碘的提取方法之一。
碘的特性实验中教师可以介绍淀粉碘化钾试纸的检验原理和用途,使学生对碘的这一特性的应用有明确的理解。
(3)通过溴和碘的溶解性实验引出萃取的实验。
学生掌握了萃取的原理和操作,可以为海带提碘的实验作铺垫。
从海带中提取碘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带中提取碘的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海带中提取碘的原理2. 实验材料与仪器3. 实验步骤与操作方法4. 实验注意事项5. 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海带中提取碘的必要性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2. 讲解:介绍海带中提取碘的原理,讲解实验材料与仪器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3. 演示:进行实验操作,讲解实验步骤与操作方法,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原理与方法。
2. 学生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遵守实验纪律,注意实验安全。
3. 学生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资源1. 实验材料:海带、硫酸、氧化剂、淀粉、碘化钾等。
2.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滴定管、天平、漏斗等。
3. 教学课件: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与操作方法等。
4.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实验指导书等。
六、教学步骤1. 准备实验:提前一天将海带浸泡在水中,使其充分涨发。
2. 研磨海带:将涨发后的海带切成小块,用研钵研磨成粉末状。
3. 提取溶液:将研磨后的海带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硫酸,加热搅拌,使海带中的碘溶解。
4. 氧化反应:将提取出的溶液冷却后,加入氧化剂,使碘氧化成碘酸根离子。
5. 滴定实验:将氧化后的溶液加入淀粉溶液,用滴定管滴加碘化钾溶液,观察淀粉溶液的颜色变化,计算碘的含量。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海带中提取碘的原理、实验步骤与操作方法。
2. 演示法:演示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
3.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八、教学难点1.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如研磨海带、滴定等操作需要细致准确。
2.3从海水中提溴和碘(第1课时)沪新中学:顾春兵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溴和碘的物理性质。
(2)知道萃取的原理,了解萃取的操作。
(3)知道海水提溴和海带提碘的主要原理和操作步骤。
2.过程与方法通过海水提溴和海带提碘的学习,认识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物质制备和提取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海水提溴和海带提碘的学习,感受海洋资源的丰富及合理开发海洋资源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溴和碘的性质(2)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三.教学过程引入:列举出生活中同学们所知道的含溴、含碘的物质,或者跟溴跟碘有关的事例。
生活中许多的物质都和溴和碘有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先学习溴和碘的性质。
板书:一.溴与碘的性质视屏片段:《倒出液溴》请学生仔细观察,得出液溴的相关性质以及特性,并写在学案1上演示实验:碘的升华请学生仔细观察,得出碘的相关性质以及特性,并写在学案1上图片展示:方志敏给鲁迅的密信,得出碘的另一特性,并写在学案1上模拟实验:溴与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注:简单介绍有机溶剂),由学生归纳出溴与碘的溶解性,并写在学案1上模拟实验:溴与碘的溶解性,由学生归纳整理学案2视屏片段:萃取板书:二.萃取学生讨论:作为萃取剂的条件是什么?并填写学案3图表展示:海水中主要元素的含量(提问这些元素是以什么微粒形式存在的?)分析:海水中溴离子的含量提问:怎么提取溴呢?提溴的原料是什么呢?板书:三.海水提溴提碘图表展示:海水和卤水中溴离子的含量学生通过比较得出提溴的原料是卤水(学生同时完成学案4)讲解:我们选择含溴离子高的卤水,其实是通过水分蒸发而剩下的溶液,溴离子的浓度由67---2500mg/L,这种过程,在化学上称为“浓缩”板书:浓缩提问:海水中的溴是以离子形式存在,而我们所讲的提溴,是要将溴离子转化为溴单质(注:高一学生并无氧化概念,所以必须简单讲解氧化的概念)板书:氧化图片展示:集中常用的氧化剂以及价格,学生自然而然会选择便宜的氯气作为氧化剂板书:原理:Cl2+2Br-Br2+2Cl-(注:离子方程式学生同样没概念,必须由老师给出)学生思考:这时候,溴单质溶解在水中形成溴水,那么怎么提取出溴单质呢?(可提示:溴的特性)板书:提取图片展示:工业上海水提溴的流程提问:如何海水提碘?图片展示:海水中主要元素的含量,比较得出海水中碘的含量远低于溴的含量,那么用卤水作为原料还合适吗?图片展示:海带、马尾藻的海洋生物浓缩碘,学生自然而然得出提碘的原料应该是海带和马尾藻。
2.3 从海水中提取的溴和碘概述:海水中提取镁元素,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关情境。
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过了氯元素,食盐等内容。
根据化学史料,了解中国近代历史上,吴蕴初先生对我国民族化工做出的奉献。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在讲解从海水中提取镁时,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学习气氛中体验学习过程,体验运用知识解决或解释实验问题的愉悦,教学重点是海水中提取镁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是让学生以企业家的身份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形式,如有需要在课前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做好准备。
在下一个课时中,由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元素,引出卤素一族性质的比较。
初步掌握卤素的原子结构及其性质间的关系,并通过比较初步形成元素自然族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根据现象作出结论的能力。
情景设置:学生课前思考〔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问题1:焰火中最耀眼的火花是什么颜色是什么元素产生的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提取它们问题2:假设你是一个企业家,在开发海水资源的众多工程中,选择了海水提镁,请说出选择的依据学生依据〔一〕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提取镁有可能。
虽然在海水中镁的含量不及陆地,但对于环境的危害小。
从市场的角度看,很多行业对镁的需求还是很大的,如铝合金生产,压铸生产,炼钢脱硫三大领域以及稀土合金,金属复原等其它领域。
问题3:如何在海水中实现对镁离子的富集,别离参加沉淀剂可以到达别离的目的。
可以先利用海水晒盐后得到苦卤水,提高镁的含量,同时又去掉了大局部的杂质离子。
问题4:应该选择什么试剂作为镁离子的沉淀剂可以选择的有石灰乳,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钡。
因为考虑到钡离子和钾离子在海水中含量较少,提取本钱较高,因而不考虑。
问题5:实际生产过程中为什么用石灰乳而不是用氢氧化钠可以从价格和综合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
问题6:为制备石灰乳,你准备将厂址设在哪里总结:海水中提取镁的流程海水→苦卤水→氢氧化镁→氯化镁→镁卤素课时内容安排的概述::卤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溴和碘在海水中的含量和提取方法。
2.掌握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滴定管、滴定管架、滴管、试管、酒精灯、显色剂等。
2.实验试剂:海水、45%硝酸、氢氧化钾、硼酸、过硫酸钾、碘酒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约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海水中可能存在哪些化合物?有什么方法可以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2.介绍溴和碘在海水中的存在情况和提取方法。
二、实验前准备(约10分钟)1.展示实验器材和试剂,说明实验步骤和操作要点。
2.阐述实验安全知识,如佩戴实验眼镜、手套等。
三、实验操作(约40分钟)1.实验步骤:a.取一定量的海水倒入烧杯中。
b.在滴定管架上安装滴管,并将滴定管中注满45%硝酸。
c.慢慢滴加硝酸滴定海水,直至溶液中不再出现气泡。
d.在另一个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钾溶液,并加热至溶液沸腾。
e.倒入滴定过的海水中,观察溶液变化。
f.加入适量的显色剂,根据显色剂的颜色变化,判断溴和碘的存在。
2.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a.滴加硝酸时要缓慢,避免溅溶液。
b.加热氢氧化钾时要小心,注意不要烫伤。
c.操作过程中要佩戴实验眼镜和手套,并注意实验室的通风和安全。
d.显色剂的使用要按照实验室规定,避免过量使用。
四、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约20分钟)1.学生根据显色剂的颜色变化,判断溴和碘的存在情况。
2.讨论溴和碘在海水中的存在量和提取方法的优缺点。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大规模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你会怎么做?五、实验总结与拓展(约10分钟)1.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检验实验目标是否达成。
2.引导学生思考:海水中除了溴和碘,还有哪些有价值的元素和化合物可以提取?3.拓展学生的知识,介绍海水中提取其他元素和化合物的方法和应用。
教学反思: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了解溴和碘在海水中的存在情况和提取方法,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优选授课授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授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授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2.3 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海带提碘(第二课时)上海市曹杨二中赵炜瑜一、授课解析(一)授课内容解析本节课内容属于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章的第三节内容。
教材简单介绍了从海带中提碘的预办理过程,对于实验设计和详尽步骤没有在书中表现,但在配套的学生练习册中有较为完满的实验内容。
从前后授课内容的联系来看,已经学习了部分卤族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对本节课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同时本节课所接触的实验设计基根源则和一般思路以及包括萃取、分液、过滤等操作也为接下来学会自己合理科学地设计实验、正确规范地进行物质分别提纯等操作打下了基础。
从授课内容的功能解析,认识实验设计的基根源则和一般思路有助于今后合理科学设计实验供应导向,掌握萃取、分液均分别提纯的原理和方法有利于进一步理解人类生活生产中做物质分其他方法和意义,经过授课的设计,在学生设计实验研究操作此后进一步围绕核心问题张开商议和再研究,提升学生实验操作和反思思疑能力;解析本实验的流程可以让学生在体验实验过程的同时体验人类从自然界提炼物质的一般过程。
(二)学情解析本节课以高一年级学生为授课对象。
学生方才接触以卤族元素为代表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也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实验操作层面已经初步掌握过滤操作、萃取操作等。
学生善于思虑、研究积极热情高,可以较好地经过现象解析原因,可以再引导下思疑和谈论,但对于本质研究思想还不够发散,设计实验原则和方法思想上还不够系统,英勇解析异常现象还需要加强。
本节课重点围绕海带提碘中的核心反应和后办理研究,以实验为载体,交融实验设计方法,引申开发自然资源过程,以期加强学习能力、培养思疑和创新意识。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从海水中提溴和碘〔一一共5课时〕第2课时比较氯、溴、碘的化学活泼性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理解氯、溴、碘的原子构造及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2〕在理解氯、溴、碘原子构造的递变规律的根底上,理解氯、溴、碘性质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氯、溴、碘化学性质的递变规律,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研究和学习的方法。
〔2〕通过阅读教材,进步阅读、归纳、总结才能。
〔3〕通过氯、溴、碘性质的比较实验,经历根据实验现象作出结论的过程。
〔4〕通过对氯、溴、碘化学活泼性的比较的实验探究,认识比较法等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卤素原子构造与性质的分析,领略构造决定性质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氯、溴、碘的原子构造及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2.难点氯、溴、碘化学活泼性的递变规律。
三.教学用品试管、胶头滴管、新制饱和氯水、NaBr溶液、KI溶液、溴水、四氯化碳。
四.教学流程1.设计思想传统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大多采用讲授的方式,然后用演示实验来验证。
二期课改重视学生的全面开展,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意义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去体验知识、原理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才能。
为此,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形式,通过问题、假设和结论,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验证性实验不是照方抓药,探究性实验也不是放任自流,探究性实验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要为学生搭建支架,在关键处给予学生及时的点拨与启发。
2.流程图硝酸铜和硝酸银三种盐溶液设计探究实验,在这里请同学回忆该实验或者者者播放该实验的录像,可以很好的启发学生对该实验探究过程和原理的回忆,从而为学生比较设计氯、溴、碘活泼性的实验提供帮助。
〔2〕〔3〕〔4〕在动手实验之前,要先明确实验的原理和步骤,能进步学生实验时的针对性和方案性,抑制学生为实验而实验的弱点,进步实验的效率。
《溴和碘的提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掌握溴和碘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学会实验探究溴和碘的氧化性强弱。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溴和碘提取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了解化学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溴和碘的提取原理和方法。
2、溴和碘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教学难点1、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的工艺流程。
2、实验探究溴和碘的氧化性强弱。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含溴和碘的物质的图片,如碘酒、溴水等,引导学生思考溴和碘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溴和碘的提取。
(二)新课讲授1、溴的提取(1)介绍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主要以溴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海水中。
(2)讲解从海水中提取溴的工艺流程:先用氯气将海水中的溴离子氧化成溴单质:Cl₂+ 2Br⁻= 2Cl⁻+ Br₂然后用空气将生成的溴吹出,并用二氧化硫水溶液吸收:Br₂+SO₂+ 2H₂O = 2HBr + H₂SO₄最后再用氯气将溴化氢氧化得到溴单质:Cl₂+ 2HBr = 2HCl +Br₂2、碘的提取(1)介绍碘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主要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海带等海洋植物中。
(2)讲解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步骤:灼烧海带,使其中的有机物质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碘离子留在灰烬中。
将灰烬溶解在水中,过滤得到含碘离子的溶液。
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氧化剂(如过氧化氢)将碘离子氧化成碘单质:2I⁻+ H₂O₂+ 2H⁺= I₂+ 2H₂O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分液得到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再通过蒸馏得到碘单质。
人教版选修6实验2-3 《从海带中提取碘》教学设计教材及学情分析:碘不仅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而且是动物和人体必需的元素。
人教版化学必修2、选修6中均设计了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通过该实验学生将掌握灼烧、过滤、萃取等分离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实验从天然物质出发,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并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氧化剂,让学生体验工艺流程中各种条件的选择、控制,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选修 6 中专门以实验的形式将该过程细化,分析了实验原理并给出了完整的实验步骤,要求掌握萃取、过滤的操作及有关原理,了解从海带中提取碘的过程,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并提出了思考问题,适合学生分组实验,并进行科学探究。
对于学生,他们经过高一的学习,已经学习过加热、过滤、萃取的实验基本操作,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实验能力,但对实验原理的分析,实验方案的优化设计还缺乏经验。
设计理念:化学发展的历程,展示了化学家们在研究中所采用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将化学史料整合融入教学,有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严谨求时的科学态度,更深刻的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把课堂交给学生,提前要求学生依据书本实验步骤分组完成实验。
针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选择一个深入点,设计实验进一步探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汇报,最终总结由天然原料获取目标产物的一般流程。
课堂教学中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方式参与展示,如实验流程的书写、课前实验操作的视频录制、实验方案的设计、ppt制作等,让更多孩子融入到课堂中去。
实验教学设计有趣、有情、有理,让学生充分感受化学实验的魅力。
有趣:选择现象明显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浓硫酸与海带灰混合,迅速产生紫色蒸气;海带灰浸取液酸化后加入碘盐可使淀粉液变蓝。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化学原理站在宏观和微观的高度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2.3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
——海带提碘(第二课时)
上海市曹杨二中赵炜瑜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属于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章的第三节内容。
教材简单介绍了从海带中提碘的预处理过程,对于实验设计和具体步骤没有在书中呈现,但在配套的学生练习册中有较为完整的实验内容。
从前后教学内容的联系来看,已经学习了部分卤族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对本节课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同时本节课所接触的实验设计基本原则和一般思路以及包括萃取、分液、过滤等操作也为接下来学会自己合理科学地设计实验、正确规范地进行物质分离提纯等操作打下了基础。
从教学内容的功能分析,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思路有助于日后合理科学设计实验提供导向,掌握萃取、分液等分离提纯的原理和方法有利于进一步理解人类生活生产中做物质分离的方法和意义,通过教学的设计,在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操作之后进一步围绕核心问题展开研讨和再探究,提升学生实验操作和反思质疑能力;分析本实验的流程可以让学生在体验实验过程的同时体验人类从自然界提炼物质的一般过程。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以高一年级学生为授课对象。
学生刚刚接触以卤族元素为代表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也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实验操作层面已经初步掌握过滤操作、萃取操作等。
学生善于思考、探究积极热情高,可以较好地通过现象分析原因,能够再引导下质疑和讨论,但对于实际探究思维还不够发散,设计实验原则和方法思维上还不够系统,大胆分析异常现象还需要加强。
本节课重点围绕海带提碘中的核心反应和后处理探究,以实验为载体,融汇实验设计方
法,引申开发自然资源过程,以期加强学习能力、培养质疑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原理和过程。
2、理解萃取的原理;掌握萃取的操作(第一课时)。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设计实验,理解海带提碘的原理与过程,了解实验设计的基
本原则和一般设计思想方法。
2、通过观察实验、质疑提问和讨论探究,体验从自然界提炼物质的一般
过程,形成对化学实验的探究乐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海带提碘,了解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一般过程,感受人类凭借科
学方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和研讨,感受设计实验的合理性、科学性。
3、通过互相质疑、自主提问、讨论探究,培养科学质疑精神和合作学习
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原理。
2、萃取的实验原理。
3、高中设计实验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思路。
(二)教学难点:
从海带中提取碘氧化还原的反应原理。
四、教学过程
1、课前进行前测和实验初步设计,指导老师初步把关实验内容,小组探究实验,录制部分实验视频。
2、课堂理论提升,深入核心问题研讨,再实验,表达实验方案展示实验过程,师生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