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修辞(上)
- 格式:ppt
- 大小:761.50 KB
- 文档页数:92
古代汉语教案(修辞)第一章:修辞概述1.1 修辞的定义:修辞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更加准确、鲜明、生动,而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和方法,对语言进行艺术加工和美化。
1.2 修辞的作用:丰富语言表达,增强语言感染力,提高语言美感,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1.3 修辞的分类:根据修辞手法的特点和效果,可分为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借代、引用等。
第二章:比喻修辞2.1 比喻的定义: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进行对照,以甲事物来喻乙事物,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2.2 比喻的构成:本体、喻体和比喻词。
2.3 比喻的类型: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
2.4 比喻的作用: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突出事物的特点,加深读者对事物的理解。
第三章:比拟修辞3.1 比拟的定义:比拟是通过对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对照,以一个事物来拟写另一个事物,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3.2 比拟的构成:拟写对象和拟写事物。
3.3 比拟的类型:拟人、拟物等。
3.4 比拟的作用:增强语言的形象性,拉近读者与事物的距离,提高语言美感。
第四章:夸张修辞4.1 夸张的定义:夸张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某种特点,对其进行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4.2 夸张的方式:扩大夸张、缩小夸张、时间夸张、程度夸张等。
4.3 夸张的作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突出事物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4.4 夸张的例子: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第五章:排比修辞5.1 排比的定义:排比是一种将结构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修辞手法。
5.2 排比的特点:结构一致、语气强烈、节奏感强。
5.3 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的节奏感,提高语言美感,加强语气的感染力。
5.4 排比的例子: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中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第六章:对偶修辞6.1 对偶的定义:对偶是一种将两个结构相似、意义相对的词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的修辞手法。
古汉语的修辞古代汉语里的修辞方式很多,这里我们着重谈以下七种:(一)稽古;(二)引经;(三)代称;(四)倒置;(五)隐喻;(六)迂回;(七)夸饰。
(一)稽古稽古是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
稽古有明有暗。
1、明的稽古。
例如: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
(韩非子·五蠹)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苏轼喜雨亭记)2、暗的稽古,是假定读者通晓古籍,用不着说明是谁的事迹。
例如:故士或自盛以橐,或凿坏以遁。
(扬雄解嘲)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或倚夷门而笑,或横江潭而渔,或七十说而不遇,或立谈而封侯,或枉千乘于陋巷,或拥彗而先驱。
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蹈瑕而无所诎也。
(扬雄解嘲)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乂。
(孔融荐祢衡表)(二)引经引经与稽古的区别:1、稽古是叙述一些历史事实,引经则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论。
2、稽古可以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而引经则一律是正面的言论。
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孟子·梁惠王上)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左传僖公五年)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相成也。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汉书·艺文志)注意:1、古人引《诗》,有时并不切合《诗经》的原意。
古代汉语修辞修辞是为了表情达意,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而对语言进行的综合的艺术加工。
自古至今,汉语的修辞方式多种多样的。
有些修辞方式古今皆用,差别不大,比喻、排比、夸张、反复等,但也有些修辞方式古籍中常用,而现代汉语则很少使用。
所以,学习古汉语时,要识别这些修辞,准确理解它们所表示的“言外之意”。
古汉语修辞,着重介绍古代常用而今天不常用或用法有别的修辞方法。
一、比喻比喻是用类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本体,喻体,喻词三者都出现的为名喻。
隐喻只出现喻体,是借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均不出现,所以叫“借喻”。
比喻手法在古汉语很常见。
宋代陈骙在《文则》中把其分为十类: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
实际上,古汉语中有两种基本比喻形式,即“直喻”“隐喻”。
其他八种皆可归如此两种中。
1、直喻:直接点明,用“如、犹、若”表示。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木槿花)。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
以齐王,犹反手也。
2、隐喻:不直接点明,没有任何标记,根据上下文来识别。
①用外部特征来比喻。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凝脂喻白而细腻的皮肤)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龙、虹喻长桥、复道)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
(一苇喻小舟)②用内在本质作比喻。
非疏骨肉而爱过客也。
(骨肉喻亲人)诸侯不朝,力政争权,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
(雌雄喻强弱)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
(股肱喻大臣)犯白刃,冒流矢,趣水火,不敢却也。
“水火”喻危险。
备(刘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
”水火:喻互不相容③用动作方式及状态作比喻。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比喻生命垂危)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喻处境危急),燕巢于飞幕之上。
(喻地位不稳)。
二、映衬用两种事物相互衬托,加强语气。
1、用含义相同的事物相互衬托来强调要表达的思想。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古代汉语词汇修辞一、古代汉语词汇。
1. 单音词与复音词。
- 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优势。
例如“目”(眼睛)、“足”(脚)等。
随着语言的发展,复音词逐渐增多。
复音词有单纯复音词(如“徘徊”“窈窕”等连绵词,它们只有一个语素,不能拆开解释)和合成复音词(如“国家”,“国”和“家”在古代意义有区别,合成后表示一个新的概念)。
- 学习单音词和复音词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异。
例如“走”,古代是“跑”的意思,现代是“行走”的意思。
2. 古今词义的演变。
- 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
- 词义缩小:如“谷”,古代是百谷的总称,现在在北方专指小米。
- 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3. 词的本义、引申义与假借义。
- 本义是词的原始意义。
例如“兵”的本义是兵器(“缮甲兵,具卒乘”),引申为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等意义。
- 引申义是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
引申的方式有链条式引申(如“朝”,本义是早晨,引申为朝见,再引申为朝廷等)和辐射式引申(如“节”,本义是竹节,可引申为关节、季节、节操等多个意义)。
- 假借义是因音同或音近而借用别的字表示的意义。
如“来”,本义是小麦,被借用来表示“到来”的意义,这就是假借义。
二、古代汉语词汇的发音。
1. 古音与今音的区别。
- 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而现代汉语普通话没有入声。
入声在古代是一种短促的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入声字分别归入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例如“白”字,在古代是入声字,现在读bái,归入阳平。
- 古音中的声母和韵母也与现代有所不同。
如“古无轻唇音”,即古代没有f这个声母,现代读f声母的一些字,古代读重唇音b、p等声母。
例如“伏羲”,古音可能读“庖羲”。
2. 音变现象。
- 破读:是指通过改变字的读音来表示词性和意义的变化。
例如“王”,作名词时读wáng,作动词“称王”讲时读wàng(“沛公欲王关中”)。
-古代汉语的修辞,也有它明显的特点。
与古书阅读关系较大的几种辞格有:一、引用。
援引古人的言论、事迹,援引古代的诗文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稽古,引经引言:引用民间的谚谣俗语,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干宝《搜神记》卷一)-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水经注巫山巫峡》)引事:在文章中引用历史故事。
-这些引用的历史故事,有明有暗,有详有略。
明的直提其名其事,暗的只提其事。
在古书中是常见的修辞手段,特别是在汉赋、骈文中,更是俯拾皆是。
-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抒发时运不齐,命运多舛的感概。
汉文帝时,冯唐很老还只做一个郎中署长的小官。
西汉李广功虽大但未得封侯。
贾谊遭权贵反对不得封为公卿而为长沙太傅。
梁鸿因作《五噫歌》躲避汉章帝到齐鲁间。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用两件古事来表达作者想要乐天知命、自我安慰的思想感情。
《晋书吴隐之传》晋吴隐之到广州石门贪泉,赋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庄子》庄周与鲋鱼的故事,要激西江之水而不愿以斗升之水来救涸辙之鱼。
-在文章中用这种修辞手法,使在较短的篇幅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对于现代人来说,则要查找很多书才能彻底明白其中的意思。
引文:引用史籍中的文字。
援引古代圣贤、著作的言辞。
-易曰,诗曰,书曰:战国时代,引经成为风气,“引经据典”。
《孟子》引《诗经》二十六次,《荀子》引《诗经》七十次。
-到了后代,可引用的作品越来越多。
引用别人的著作、言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一般学术论文都有这样做。
但要注明出处,否则就是剽窃。
-古书中,明引、暗引或化用。
碰到读了半懂不懂的,要养成勤查书的习惯。
二、代称。
临时借用与要指称的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来称谓事物。
古代汉语的修辞-古代汉语的修辞,也有它明显的特点。
与古书阅读关系较大的几种辞格有:一、引用。
援引古人的言论、事迹,援引古代的诗文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稽古,引经引言:引用民间的谚谣俗语,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干宝《搜神记》卷一)-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水经注巫山巫峡》)引事:在文章中引用历史故事。
-这些引用的历史故事,有明有暗,有详有略。
明的直提其名其事,暗的只提其事。
在古书中是常见的修辞手段,特别是在汉赋、骈文中,更是俯拾皆是。
-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抒发时运不齐,命运多舛的感概。
汉文帝时,冯唐很老还只做一个郎中署长的小官。
西汉李广功虽大但未得封侯。
贾谊遭权贵反对不得封为公卿而为长沙太傅。
梁鸿因作《五噫歌》躲避汉章帝到齐鲁间。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用两件古事来表达作者想要乐天知命、自我安慰的思想感情。
《晋书吴隐之传》晋吴隐之到广州石门贪泉,赋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庄子》庄周与鲋鱼的故事,要激西江之水而不愿以斗升之水来救涸辙之鱼。
-在文章中用这种修辞手法,使在较短的篇幅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对于现代人来说,则要查找很多书才能彻底明白其中的意思。
引文:引用史籍中的文字。
援引古代圣贤、著作的言辞。
-易曰,诗曰,书曰:战国时代,引经成为风气,“引经据典”。
《孟子》引《诗经》二十六次,《荀子》引《诗经》七十次。
-到了后代,可引用的作品越来越多。
引用别人的著作、言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一般学术论文都有这样做。
但要注明出处,否则就是剽窃。
-古书中,明引、暗引或化用。
碰到读了半懂不懂的,要养成勤查书的习惯。
二、代称。
临时借用与要指称的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来称谓事物。
古代汉语里的修辞方式很多。
我们这里只能介绍一些比较重要的,有助于提高阅读古书能力的修辞手段来谈,目的只是帮助读者了解这些修辞手段,从而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一)稽古;(二)引经;(三)代称;(四)倒置;(五)隐喻;(六)迂回;(七)委婉;(八)夸饰;(九)并提;(十)互文。
(一)稽古《文心雕龙·事类》谈到“引用”的目的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就是根据具体的事例来比照抽象的义理,引用古代来验证现代。
“引用”可分为三种:引言、引文、引事。
引言就是引用口头流传的话语,如《庄子·秋水》:“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水经注·巫山·巫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引文即引经,即引用见于书面的文字。
详下。
引事就是稽古,即是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
稽古在古代作品里是一种颇为常见的修辞手段。
例如: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
(韩非子·五蠹)(二)引经引经与稽古的分别,主要在于:①稽古是叙述一些历史事实,引经则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②稽古可以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而引经则一律是正面的言论。
例略。
(三)代称代称也叫“借代”,就是不把事物的名称直接说出,而另外换一个与该事物有某些内在联系的名称。
代称与比喻的区别在于代称只涉及同一事物,而比喻则涉及两种事物。
即用于代称的词语与被代称者实际上指同一事物,是一种直接代替,如“乘奔御风”中的“奔”,与被代称者“马”是同一事物,而比喻是说甲事物好比乙事物,但不等于就是乙事物。
如说“曹公,豺虎也。
”并不等于说曹操就是豺虎。
代称的范围很广,下面分作八个方面来叙述:1.以事物的性状特征或标志来指代该事物。
2.以部分代全体。
有时候是以事物的主要部分指代该事物的全体,例如国风和大小雅是《诗经》的主要部分,所以“风雅”可作为《诗经》的代称;《离骚》是《楚辞》的主要部分,所以“风骚”可作为《诗经》《楚辞》的代称。
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一、引用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叫"引用〞。
1.修辞效果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
可使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2.引用的分类A.引言: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
如: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书经·盘庚上"〕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假设〞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B.引事: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如: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商鞅因景监见,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司马迁"报任安书"〕C.引文: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
如:"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孟子·梁惠王"〕二、譬喻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式。
1.修辞效果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使表达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2.譬喻的分类A.明喻以假设所为,求假设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孟子·梁惠王上"〕B.暗喻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C.借喻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王安石"木末诗"〕D.博喻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轼"百步洪"〕练习:说明以下文言语句的修辞方式。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陆游"诉衷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操"短歌行"〕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荀子·王霸"〕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