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5.7 积的近似值
- 格式:pptx
- 大小:2.85 MB
- 文档页数:35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求积的近似值》教案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求积的近似值》主要让学生掌握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估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求积的近似值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估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求积的近似值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如对于求积的近似值的概念理解不深,对于不同情况下如何选择合适的近似方法还不够明确。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求积的近似计算。
2.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能够将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 教学重难点1.求积的近似值的概念和方法的掌握。
2.不同情况下如何选择合适的近似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求积的近似值的概念和方法。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探索不同情况下的近似方法选择。
3.采用问题解决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运用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求积的近似值的计算和讨论。
2.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展示解题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如购买物品时需要估算总价的情况,引入求积的近似值的概念。
让学生思考如何快速准确地估算总价,从而引出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进行求积的近似计算。
引导学生注意到不同情况下可能需要选择不同的近似方法,如四舍五入法、去尾法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道练习题进行求积的近似计算。
教案:五年级数学上册——积的近似值(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积的近似值的概念,掌握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积的近似值的概念。
2. 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3. 运用积的近似值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积的近似值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积的近似值的概念。
例如: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它的长是4厘米,宽大约是多少厘米?2. 探究新知(1)让学生自主探究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a. 观察实例,发现规律。
b. 小组讨论,总结方法。
c. 全班交流,分享成果。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a. 以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作为参照。
b. 根据四舍五入法,将因数看作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c. 计算出积的近似值。
3. 实践应用(1)让学生运用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a. 出示题目,明确要求。
b.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c. 全班交流,评价成果。
(2)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a. 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进行估算。
b.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c. 全班交流,评价成果。
4. 总结提升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运用积的近似值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进行拓展延伸。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实践应用,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积的近似值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什么是数的积的概念;2.掌握数的积的近似值的概念;3.通过具体的例子,掌握计算数的积的近似值的方法;4.发现数的积的近似值和数的大小有关系;5.发现数的积的近似值和数的位数有关系;6.理解数的积的近似值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数的积的近似值的概念;2.计算数的积的近似值的方法;3.发现数的积的近似值和数的大小有关系;4.发现数的积的近似值和数的位数有关系。
难点:1.理解数的积的近似值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安排1. 概念解释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是数的积?通过让同学们举出一些例子,引入数的积的概念。
然后解释数的积的概念。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是数的积的近似值?解释数的积的近似值的概念。
2. 计算数的积的近似值的方法通过几个例子,讲解计算数的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例如:•8.9 × 6.3 ≈ 9 × 6 = 54;•77 × 42 ≈ 80 × 40 = 3200.3. 发现数的积的近似值和数的大小有关系通过几个例子,让同学们发现数的大小和数的积的近似值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例如:• 6 × 7 < 8 × 5;•15 × 9 > 10 × 12.4. 发现数的积的近似值和数的位数有关系通过几个例子,让同学们发现数的位数和数的积的近似值的位数有什么关系。
例如:•23 × 19 ≈ 20 × 20 = 400;•266 × 19 ≈ 300 × 20 = 6000.5. 数的积的近似值的作用通过几个例子,让同学们了解数的积的近似值的作用。
例如:计算机工程师需要完成一项大型数据计算任务,需要计算 15,000 个数的积,通过上述方法计算,得到数的积的近似值为 20,000,000,S此时计算机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任务。
(可能会显现在超市付款、在街边小菜摊付款、讨价还价等场景)小结:求积的近似值,题中没有具体要求时,要依照生活实际取积的近似值。
四.当堂检测1.填一填(1)两位因数的乘积是4.964 ,保留一位小数大约是( ) ;保留两位小数大约是()。
(2)在实际运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通常用()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
假如题中没有具体要求时,要依照生活实际取积的近似值。
2. 明辨是非(1)保留一位小数,要看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
()(2)1.015保留一小数能够写成1.0,也能够写成1。
()(3)运算钱用元作单位通常保留两位小数。
()(4)5.00和5.0大小相等,精确度也一样。
()3. 算一算然后结合生活实际选一选(1)1990年我国都市公园面积仅有3.9万公顷,2021年我国都市公园面积是1990年的2.9倍,2021年我国都市公园面积大约有都少万公顷?(得数保留一位小数)()A 11.31B 11.3C 11.4(2)新风服装厂用一批布裁制套装,一共裁成120套,平均每套用布 2.74米,这批布至少有多少米?(得数保留整数)()A 326米B 326.4米C 327米五. 拓展提高奥运会上,电脑给跳水运动员的准确计分是一个三位小数,我国跳水王子田亮的成绩保留两位小数后是9.84分,请问田亮的成绩最高可能是( )分,最低可能( )分。
六.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有什么收成?值。
让学生明白:题中没有具体要求时,要依照生活实际取积的近似值。
通过检测,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从中能够发觉本节课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积存体会。
再次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通过谈收成能够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
竖式运确实。
5 积的近似值教案-2021-2022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积,能够口头概括出积的含义和意义。
2.能够根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有关积的问题并简单解答。
3.能够根据已知的运算结果,推断出未知数的大小。
4.掌握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1.积的概念及其含义的口头表达。
2.推算未知数及运用整数加减法计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入问题:小明有一桶苹果,每天要拿出 5 个苹果,问他一共可以拿出多少个苹果?2.学生提出问题。
2. 感性认识积的概念1.引入问题:孩子们在清华园郊游玩,拍了很多照片,请问这些照片的总数应该怎么算呢?2.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引出“积”的概念。
3.学生口头表达积的含义。
3. 认识积的符号1.引入问题:学生们在操场上排练,他们的队列一共有 5 行,每行有 6 个人,问这个队列一共有多少人?2.老师带领学生用加法来计算这个问题。
3.老师告诉学生这里可以使用一个简便的符号来表示5乘以6,这个符号就是“×”。
4.学生选择一个问题,观察到了一个积的符号,和老师一起念出这个符号是什么,然后写出它的含义。
4. 已知积,推断乘数或被乘数1.引入问题:有一些书每本价钱是 8 元,这本书一共卖了多少钱?2.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引导学生在已知积和其中一个乘数的情况下,推断出另一个乘数的大小。
3.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5. 积的近似值1.引入问题:有一群人,可以排成 8 行,但是每行会有一个人多。
2.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引导学生在已知每行多一个人的情况下,计算出这个群体的总人数。
3.学生在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得到近似值。
四、作业1.课后练习册 P30-31。
2.回家自行从生活中找出有关积的问题,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积的近似值教学目标:1.能根据要求正确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积的近似值。
2.初步了解求积的近似数时表示的精确程度,理解求得积的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旧知和类比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积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求近似值过程中的连续进位。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
(预设3分钟)1.让学生说说“精确到个位、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是什么意思?讨论:1.9736精确到十分位是2.0,这个0能不能省略?精确到个位、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就是利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这个0不能省略,因为它表示20个0.1.2.明确学习目标。
正确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积的近似值。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
(预设15分钟)出示例9。
追问:谁能来说说怎样来求积的近似值?1.自主学习导学单:(1)用竖式计算的正确答案是多少?(2)求近似数时要保留几位,四舍五入求近似数时要看哪一位?(3)结果后面用什么等号,为什么?2.说说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教师结合板书小结:求积的近似值,要先算出相乘的积,然后看要保留的小数的后一位,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在写横式得数时,注意要用约等于。
三、组织练习,完善认识。
(预设12分钟)基础题:完成“练一练”第2题。
说说做第⑵题的时候是怎样想的?专项题:完成练习十二的第8、9、第10、第11题。
教师充分让学生说说每一题的思考过程。
纠正巡视中发现的错误。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预设10分钟)课堂作业:1.《补充习题》第54页第1—4题。
2.拓展题:一次数学测验,全班平均分是91.2分,已知女生有21人,平均每人92分,男生平均每人90.5分,求这个班男生有多少人?家庭作业:《课课练》第62页第一~第三题及拓展应用。
20秋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学案)
7积的近似值
内容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25×39×488×125
2.阅读教材第66页例9。
求王大伯家去年大约收入多少万元,实际就是求3.18万元的1.6倍是多少,列式是( )。
结果要保留两位小数,因此要用( )连接。
结果为( )。
3.求积的近似值时,如果要保留一位小数,看小数的( )位;如果保留两位小数,要看小数的( )位;如果保留三位小数,要看小数的( )位……
4.通过预习,我知道了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进一步熟练了乘法的运算律的应用。
5.求积的近似值一般用( )法,看省略尾数的首位数字,决定是“舍”还是“入”,最后用( )连接。
6.用竖式计算。
(1)(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9.2×0.090.88×4.40.95×3.08
(2)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56×4.205 6.106×5.14
温馨提示知识准备:整数乘法的运算律。
1.390011000
2.
3.18×1.6≈ 5.09 3.百分千分万分
4.略
5.四舍五入≈
6.(1)0.8 3.9 2.9(2)10.76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