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0
3、回忆鲁迅先生【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思考批注中提出的问题。
2.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课文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3.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提起鲁迅,我们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刚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不是他的全部。
他在世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萧红在鲁迅先生去世后写的回忆性文章《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这篇文章会让我们认识一个热情、幽默、随和的鲁迅,一个睿智而又坚强的鲁迅。
(板书课题、作者)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3.读准字音。
三、整体感知1.通读全文,说说课文记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哪些小事。
【明确】文章由15件小事连缀而成,内容涉及鲁迅先生的日常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四个方面:①鲁迅的笑;②鲁迅走路的姿态;③深夜交谈;④鲁迅先生的饮食;⑤鲁迅打招呼;⑥会心一笑;⑦读青年来信;⑧不在意校样;⑨许先生的忙;⑩看电影的路上;①休息方式;②待客和工作情况;③吃鱼丸;④亲自包要寄的书;⑤不顾病重忘我工作。
2.这些小事中有一个片段不是直接描写鲁迅先生的,是哪一个?这件小事能删去吗?为什么?【明确】第9个。
不能,因为写许先生从侧面衬托了鲁迅先生。
3.这些小事体现了鲁迅是怎样的人?【明确】既具思想家的特质和文学家的风采,又是一个对青年爱护备至的导师和诤友,一个对妻子无比尊重的丈夫,一个体察孩子的好父亲,一个亲切随和却又不失热情幽默的长者。
4.这些片段是用什么串起来的?【明确】这些看似零散的片段串联在一起,靠的是作者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够分析课文中鲁迅先生的形象特点,理解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魅力,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2)激发对文学的热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鲁迅先生的形象特点。
2. 理解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
2. 体会作者通过对鲁迅先生的回忆,表达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敬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鲁迅先生的形象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教学拓展:(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2)欣赏其他关于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魅力。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编写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作文。
2. 推荐一本关于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并写一篇读书笔记。
3. 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进行资料卡的制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2. 学生对鲁迅先生形象的分析能力,通过合作探讨和课后作业进行评估。
3. 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通过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进行评估。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情况,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2. 反思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否难易适度,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常常会在课堂上引用鲁迅的名言或文段,启发学生思考社会问题,表达情感。
在鲁迅先生寿诞130周年之际,我回忆起他的教学设计,特地写下这篇文章,以表达对他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回忆起鲁迅先生的教学设计,我首先想到的是他对语文教育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在他的教学中,语文不是单纯的文学欣赏和语法规则,而是一门深入人心的学问,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的交融。
鲁迅先生曾说:“教育应该是熟知人性,承认真理的学问。
”他在语文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启发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经验中汲取文学营养,感受生命的力量。
其次,鲁迅先生对学生的关心和尊重是他教学设计的重要方面。
他认为:教师要将课堂视为学生的舞台,给予他们充分的表达和发挥的机会。
他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作为鼓励和评价,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动力。
在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被视为不可或缺的主角,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表达的机会,每个学生都被鼓励尊重和欣赏他人的不同意见和想法。
此外,鲁迅先生在教学中,善于运用情感互动的方式,用自己的言行和思想感染学生。
他的理性思辨和感性表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对学生的爱与关怀,在不同的学生身上留下了不同的足迹。
如有的学生被带领走向文学世界,有的学生被启发走向社会志愿服务,有的学生被引导走向散文创作,这些学生都由此和鲁迅先生建立了深厚的心灵共鸣,成为其人生中的重要经验和财富。
最后,鲁迅先生的教学设计,最为重要的是他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传承。
鲁迅先生注重启发学生思想,心灵和生命力。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发掘其潜力和天赋,教育学生要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以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孕育未来的担当者。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过程与方法:2.学习本文用撷取生活细节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培养学生对杰出人物的爱戴与敬仰之情。
重、难点重点:学习本文用生活细节表现人物的方法,难点:伟人鲁迅平和的一面的体会。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鲁迅先生平易温和的生活轶事;制作PPT课件。
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阅读感知文中叙事与人物品质的表现。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新课1.问: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回答)2.出示鲁迅先生的《自嘲》和《自题小像》两首诗,导入教学。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嘲》(鲁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鲁迅)人们把这些诗句看作是鲁迅先生自己品质的真实写照。
这些诗充分体现了他对待敌人永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对进步青年和人民大众的热爱,对国家和民族的献身精神。
提起鲁迅,人们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面目严肃冷峻。
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
因此,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鲁迅是严厉的、尖锐的,甚至是可怕的。
其实,这是人们对他的误解。
这只是鲁迅先生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即“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但这不是他的全部。
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十分关心、爱护进步青年,著名的“左联”五烈士,还有文学家唐弢等都受到他的帮助。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课文的研读,感受伟人鲁迅先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3、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导读法教学课时:3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教学准备:1、学生查找有关鲁迅的资料;2、课堂选择有关鲁迅的图片;并设计幻灯片;授课人:陈生德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展示学习目标1、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的意义引入;2、展示学习的`目标学习目标:(1)、走近鲁迅,了解鲁迅;(2)、交流互动,学习文法;二、合作探究,体会文情1、谈谈你熟悉的鲁迅。
(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2、教师结合课件谈一谈鲁迅的相关资料。
3、请你找出本文中比较精彩的生活细节,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设置:(1)、鲁迅先生是个非常珍惜时间的人,本文那些地方也可以看出来?文中有与他的这风格不一样的地方吗?为什么他要这样做?(2)、鲁迅先生对自己的亲人如何?(3)、课文还有那些让你感动的地方?4、师生交流有感情朗读部分细节 ;5、思考:通过对本篇课文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没有新的认识?请谈谈你的体会。
三、交流互动,学习文法1、细节赏析:找出本文中你最喜欢的细节描写,然后小组交流,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教师例析课文开篇与结尾;3、有人说这篇回忆鲁迅的'锁记'是流水帐,你如何?学生试分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明确:(1)、文章围绕鲁迅忘我工作等精神风貌和个性特点记述,并非无中心的散漫之作;(2)、文中采用撷取凡人琐事刻划悼念的对象,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3)、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中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小学语文鲁迅先生教案【篇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回忆鲁迅先生》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透过细节描写,理解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2、学习本文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学习精读文章,在字斟句酌中,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教学难点】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鲁迅的资料,有关写作背景,结合“思考探究”预习课文。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呢?对,我们小学学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纪念鲁迅先生有感》,七年级上学期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你印象中的鲁迅是怎样的?鲁迅先生憎恶旧社会,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为人民无私奉献,嫉恶如仇,爱护文学青年,小时候活泼可爱。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看看你对鲁迅又有哪些新的认识?二、出示学习目标1、透过细节描写,理解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2、学习本文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回忆鲁迅先生》中的经典片段;(2)能够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汇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鲁迅先生的幽默与讽刺,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发展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情怀;(2)培养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3)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
二、教学重点:1. 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2. 课文中的经典片段和重要句子;3. 鲁迅先生的幽默与讽刺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鲁迅先生作品中的深层含义;2. 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汇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3.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创新思维;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经典片段和重要句子;5. 实践操作法: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汇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五、教学内容:1. 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2. 课文《回忆鲁迅先生》的背景及作者心情;3. 课文中的经典片段和重要句子;4. 鲁迅先生的幽默与讽刺手法;5. 课后作业:背诵课文中的经典片段,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练习。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忆鲁迅先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情怀;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分析鲁迅先生的幽默与讽刺手法,培养创新思维;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经典片段和重要句子,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5. 实践操作: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汇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练习;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和文学价值。
最新人教版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所写事件,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2.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
3.揣摩重点词句、段落的含义,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
4.把握文章可借鉴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特征;体会文章语言特点。
2.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本课的自读,以精读为主要方法,以教师指导阅读、解决问题、及时反馈、小结、检测为策略,落实教学目标)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阅读提示”,指导学生基本把握课文的大概内容,文章的主要特点,并提炼出课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学习目标),找到自读中关注的重点。
二、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做笔记边借助“旁批”思考,完成任务:发现文章结构的特点,梳理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所写事件。
问题1.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作者主要是从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哪些方面进行记述的?问题2.文章回忆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哪些细节?请概括。
并指出哪些是详写?【方式】学生自主阅读,教师指导阅读,帮助解决问题;教师检测第一次自读情况,形成共识。
三、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记笔记边思考,形成对下面问题的理解:1.文中琐碎的事情写出了一个怎样的鲁迅先生?体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2.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样一些事件来写鲁迅先生?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方式】学生自主阅读,教师指导小结,形成共识,解决问题,第二次检测自读情况。
四、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写作特点,边读边做笔记边思考,完成任务,解答问题。
(屏显)任务:找出文章中描写鲁迅先生的语句和细节,体会这些语言和细节描写的好处,感受语言的特点。
问题:总体来说,这篇文章的写法有什么独特之处?你喜欢这种写法吗?【方式】学生自主阅读,教师指导小结,形成共识,解决问题,第三次检测自读情况。
五、课堂总结及作业布置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自读收获,形成《回忆鲁迅先生自读报告》。
课文《回忆鲁迅先生》的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课文《回忆鲁迅先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鲁迅作品,加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1.2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作者与鲁迅先生的交往经历。
1.3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1.4 教学准备PPT课件。
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新课利用PPT课件展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鲁迅作品,如《呐喊》、《彷徨》等。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课文《回忆鲁迅先生》,并简要介绍课文作者萧红与鲁迅先生的交往经历。
1.5.2 自主学习请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忆鲁迅先生》,理解课文大意。
1.5.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他们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和对课文的理解。
1.5.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1.5.5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第二章:分析课文内容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回忆鲁迅先生》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细节,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2.2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回忆鲁迅先生》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3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细节,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2.4 教学准备PPT课件。
2.5 教学过程2.5.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2.5.2 自主学习请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忆鲁迅先生》,注意细节描写,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2.5.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怀念之情的体会。
2.5.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5.5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第三章:品味课文语言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回忆鲁迅先生》的语言特点,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1.2 教学内容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鲁迅先生的主要作品和成就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和作品片段。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他们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和感受。
1.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展示相关图片和作品片段。
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鲁迅先生的小说创作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方面的贡献和特点。
分析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探讨其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2.2 教学内容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简介鲁迅先生小说作品的特点和社会意义2.3 教学方法分析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鲁迅先生小说作品的特点和社会意义。
2.4 教学步骤选择鲁迅先生的一部小说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鲁迅先生小说作品的特点和社会意义。
第三章:鲁迅先生的散文创作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在散文创作方面的贡献和特点。
分析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探讨其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
3.2 教学内容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简介鲁迅先生散文作品的特点和主题3.3 教学方法分析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鲁迅先生散文作品的特点和主题。
3.4 教学步骤选择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鲁迅先生散文作品的特点和主题。
第四章:鲁迅先生的诗歌创作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在诗歌创作方面的贡献和特点。
分析鲁迅先生的诗歌作品,探讨其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4.2 教学内容鲁迅先生的诗歌作品简介鲁迅先生诗歌作品的特点和主题4.3 教学方法分析鲁迅先生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设计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由衷的爱戴之情。
2、学习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从多角度多侧面挖掘人物内涵。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他上下求索。
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
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
这就是鲁迅先生。
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鲁迅的作品。
鲁迅文学中的鲁迅形象:小时候的鲁迅——天真、烂漫、充满童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赴日本求学时期、弃医从文的鲁迅——觉悟、思想、爱国情怀《藤野先生》回国组织同盟会时期的鲁迅——觉醒追求、执着坚定《孔乙己》老师启发导入:从学过的这些文本中,同学们似乎很容易不由自主地选择“伟大”这个词来形容鲁迅,他的地位如同圣人一般高大,好像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满了严肃的意味,让人只可远观,难以接近。
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回忆鲁迅先生》里,萧红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平凡的鲁迅先生。
简介萧红二、初步感知——感悟鲁迅的普通与平凡同学们课前也做了预习工作,下面同学们快速通读文本,感悟萧红塑造的鲁迅形象。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一下,在这篇回忆录中,一共叙述了鲁迅先生哪些生活细节?鲁迅的“笑”鲁迅的步伐鲁迅品评衣着鲁迅的休息鲁迅昼夜陪客人、加班鲁迅谈鬼故事海婴的问好病种时刻伴随的小画鲁迅最后的时刻<讨论>你觉得哪个片段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为什么?三、深入文本——感悟鲁迅平凡之中蕴含的不平凡老师引导:体贴、明朗的笑、幽默展现了鲁迅先生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10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了解萧红其人及与鲁迅的关系。
(2)能够有感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3)能够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并进行概括。
(4)学习选择生活中的点滴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自读,梳理事件。
(2)小组探究,分析人物特点。
(3)品悟白描的描写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温和平易的性格和细腻的精神世界。
(2)感受鲁迅克己爱人、奋斗不息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导入新课教师谈话导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去世。
伟人的去世令许多人悲伤不已,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女性作家,她曾经得到过鲁迅的帮助和扶持,在万分悲痛中,她用清新、冷静的笔触勾勒了一位普通却又绝不普通的亦师亦友的鲁迅先生。
引入课文。
预习准备:自读课文,学习课内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萧红其人及其作品,了解萧红与鲁迅的交往。
课堂交流:教师检查预习,学生汇报学习所得。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师友互助教师提出合作要求:1、文章形式上以空行分段,文章讲到了哪些事,试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出来。
2、的选材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我们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那个带着伟大光环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而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他的更多的身份,这篇文章中的鲁迅都有哪些身份?哪一个事件中的鲁迅是你喜欢的,说说自己的理解。
3、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章却大量地、细致地记述他生活中的琐事,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学生分小组按要求进行探究学习。
汇报、交流。
参考小标题:笑,走路,谈穿着,公园的印象,看电影,纸烟,休息,工作,踢鬼,吃鱼丸,病中,海婴的自豪,明朝会,病好了,木刻画,若没有我呢,病“好了”,鲁迅休息了。
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捕捉选材的能力。
3、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小结:1、全文写了这么多事件,是否杂乱?2、若要写一写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你会仿照本文选一些小事例吗?学生自由发言。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回忆鲁迅先生》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通过作者萧红对鲁迅先生的回忆,展现了鲁迅先生在工作、生活和为人方面的特点,体现了鲁迅先生坚定的信念和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精神。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鲁迅先生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作品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培养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培养语感。
2.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欣赏法: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让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2.相关资料:关于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用于拓展学生知识。
3.教学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创设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鲁迅先生作品,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跟读结束后,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对生字词进行讲解。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讨论下列问题:a.鲁迅先生的外貌特点有哪些?b.鲁迅先生的生活习惯是怎样的?c.鲁迅先生对待工作和朋友的态度是怎样的?讨论结束后,教师总结并板书。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回忆鲁迅先生教案(通用5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1一、学习目标:1.沉浸品读文字,读出字里行间中鲁迅平凡的一面。
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3.体会作者多种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
4.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重点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之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学习过程:一、预习1.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
2.用几个词,或几句话来评价鲁迅先生。
二、课堂展示(一)预习展示(二)小组探究1.请同学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进行圈画(若加注则更佳)。
2.总结课文共写了几个有关鲁迅的片段并加以概括明确:笑声步伐品评衣着真诚待友(四处)与青年们交往3.这些片段、生活场景,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鲁迅?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哪些字词来描写的?明确:(1)笑声明朗(2)品评衣着细致随和善解人意(3)真诚待友体贴而真挚之一:夜谈:嘱咐一定一定嘱咐之二:吃韭菜合子:之三:两次来访之四:冯雪峰来访(4)与青年人交往:宽容赤子之心(三)感悟平凡鲁迅之中蕴含的不平凡:4.回味悟旨,学习写法(1)深入探讨鲁迅:伟人→凡人→真人(2)同学可发表质疑(3)学习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挚,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教师总结: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
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
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
”四、当堂检测任意选择文体,表达对鲁迅先生的钦佩之情。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2萧红是一位多产型的作家,她短暂的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回忆鲁迅先生》便是当中最具代表性最具研读价值的一篇,这篇文章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完整的清新的独特的鲁迅形象:即平凡的普通长者、伟大的文坛尊者及鲁迅对青年人的深沉的爱,从这些形象的塑造中显现出萧红细腻的女性视角和独特魅力。
回忆鲁迅先生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回忆鲁迅先生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回忆鲁迅先生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我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初中一年级上学期时,老师讲到鲁迅先生的时候是多么地神圣和崇高。
鲁迅先生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和民主斗士,为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贡献仍然不朽。
对于一名初中生来说,了解鲁迅先生和他的思想,不仅可以启发自己的文学修养,也可以激励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回忆起那个时期,我们全班同学都很激动。
我们在班里也成立了“鲁迅学习小组”,并且定下了详细的学习计划。
首先,我们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从鲁迅的小说、散文和杂文入手。
在课上,我们老师首先给我们介绍了《阿Q正传》这部作品的背景、目的和主要思想。
他也指导我们读到鲁迅先生笔下这个懦弱的,贪婪的、自私自利的小人物的内心活动时,如何正确地理解这个人物出现在小说中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我们也很认真地研读了《狂人日记》,体会到鲁迅先生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反对封建文化和旧思想、呼唤人民自由民主的崇高主旨。
其次,我们也集中力量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中学习。
我们研读了《故乡》,了解到鲁迅先生思索家乡深刻巨变背后社会变革的复杂原因和历史背景。
我们还讨论了《自然辩证法》和《中国小说的“第一次”机会》这两篇工具性很强的散文,掌握鲁迅先生的一些文学修养、思想方法和表达技巧。
最后,我们也进行了一些理论性研究,包括讲座、课外阅读和小组讨论。
我们认真研读了乡土文化、文学史和现代文学等相关的书籍,系统探讨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和其对中国现代文化艺术的巨大贡献。
总的来说,通过这些学习活动,我们立体地认识了鲁迅先生这位伟大文化巨子,也更深刻地了解到了中国文学的丰富多彩和其所反映出来的与时俱进的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这段鲁迅学习历程不仅使我们的语文素养显著提升,也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大增。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做中华民族的有用之才”,我们信仰,我们必将乘此跃升,成就自我,奋发向前,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做出我们最大的贡献通过对鲁迅先生的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他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巨大贡献和反封建、倡导民主自由的主张,同时也更加自信地拥抱自己的民族文化。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感受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结构、主题和写作手法。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尊重和热爱民族文化。
(2)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感受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的结构、主题和写作手法。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你们对鲁迅先生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语言风格。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主题和写作手法。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2)重点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突出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造句练习。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小作文。
3. 调查身边人对鲁迅先生的了解,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回忆鲁迅先生》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篇自读课文。
节选的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大体上可以分为十四个片断,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
读者眼前可以浮现出一个血肉丰满、形神兼备的鲁迅。
《回忆鲁迅先生》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
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
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中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采用中国历代怀人散文的传统手法。
撷取凡人琐事刻画悼念的对象,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对鲁迅先生的了解较少,又有一定的时代隔膜,对伟人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知识了解较少,非常有必要加强对相关知识的了解。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接触的事物较少,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到这种风格的文章,对文章的写法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此我
把教学难点定为学习课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五、教法与学法:朗读品味,把握细节,沉浸感悟。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谁能说说它的意思?学生自由说。
教师明确并顺势导入:这两句诗是鲁迅先生写的,人们把它看作是先生自己的品质的写照。
第一句是从他对待敌人的斗争精神来说的,横眉冷对,决不妥协,是一副勇猛的斗士
的形象;第二句是从他爱护进步青年方面来说的,表现出一个慈祥智慧的长者的风范。
以前,提起鲁迅,很多人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
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
因此,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鲁迅是严厉的、尖锐的,甚至是可怕的。
其实,这是人们对他的误解。
这只是鲁迅先生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即“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不是他的全部。
在鲁迅显示活着的时候,十分关心爱护进步青年,著名的“左联”五烈士,还有文学家唐弢等都受到他的帮助。
因此,他的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
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鲁迅,感受鲁迅。
二、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遒莹,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流浪各地。
1932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萧红的主要成就在小说方面。
但她在
散文的创作上也有十分突出的成就。
她的散文“凭着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胡风语),以细腻的笔触,把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深切感受清新、明朗、自然、直率、坦白地吐露出来,有着浓厚的抒情色彩。
例如,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她的《回忆鲁迅先生》就是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也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在本文中,由于作者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崇敬缅怀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显得真实感人。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一)读完本文,鲁迅先生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学情分析:读完全文,学生是可以对鲁迅先生留下一个初步的印象的。
要引导学生概括性地进行表达。
)
学生自由讨论。
教师明确:可敬的长者,可亲的父亲。
有血有肉的伟人,幽默风趣的智者。
(二)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小事?请给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可以用文中的语句,也可自己概括),看看谁的小标题更恰当。
(学情分析:这是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的能力。
同时,从整
体阅读的思路出发,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利于后面进入细节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把握)
学生思考、讨论并概括。
按自然空行,共有十四件小事。
小标题可以概括为:1、鲁迅的笑;2、鲁迅走路的姿态;3、到鲁迅家做客(夜谈沉思、饮食习惯)(详写);4、鲁迅开玩笑;5、我受鲁迅的影响变得乐观;6、读青年来信;7、不在意校样;8、许先生的忙碌;9、看电影;10、翻书休息;
11、夜里工作(详写);12、吃鱼丸;13、包书;14、病中工作。
四、深入研读,人物分析
(一)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十四件小事,选取其中的几件小事,说说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或特性?
学生讨论展示。
教师引导明确:
1、鲁迅的笑:突出“明朗”,发自内心的“欢喜”,可见其乐观爽朗、平易近人;
2、鲁迅走路的姿态:突出“轻捷”,快,表现鲁迅先生干练敏捷的性格特征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坚毅精神;
3、饮食:喜欢吃硬的东西(详写):表现鲁迅先生坚毅、倔
强的性格;
4、开玩笑:突出鲁迅先生的风趣幽默;
5、关心帮助青年:严格要求青年、关心青年成长,宽以待人、和蔼可亲。
6、对随意使用校样纸不以为意:谦逊、淡泊名利。
7、看电影的路上:突出鲁迅先生的礼让,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表现对他人对亲人的爱;
8、休息:突出“翻一翻书就是休息”,表现鲁迅先生对时间的珍惜;
9、工作时间(详写):写一天的时间安排,突出与常人不同的作息习惯,表现鲁迅先生抓紧一切时间工作,表现了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伟大情怀;
10、吃鱼丸(详写)包书:突出“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表现鲁迅先生做事认真,一丝不苟,深入实际的严谨品质;
11、病中工作(详写):突出鲁迅病情的严重,表现他为了工作不顾身体疾病的奉献精神。
(二)以上这些内容,看似没有什么联系,比较杂乱。
你能否对它们进行归类?
(学情分析: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因为本文不是一般的记叙文,各个部分的叙写是以作者不可遏止的情绪来串联的,所以学生可能无法把握。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来进行归类。
)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提供参考:神情姿态:“鲁迅的笑”“鲁迅走路的姿态”,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对待青年:严格要求,深切关爱。
对待亲人:简单随和,关爱有加。
工作习惯:“工作时间”,不同寻常,忘我精神,无私奉献。
日常琐事:“吃鱼丸”,包书,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可以说,虽然本文看似杂乱,但有一个情感上的线索。
全文除了许广平先生的一句极为朴实的感叹,没有一个地方有直接的赞美,却处处透露出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美和景仰。
同样的,没有一个“悲”字,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沉重的悲伤。
五、课堂检测:课本14、16页上的两个问题。
六、教师小结: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
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也一如他在诗歌中所说的那样: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七、布置作业:1、积累本课字词;(全班)2、完成课本旁批中的问题。
(前25名学生)
八、板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
神情姿态: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对待青年:严格要求,深切关爱。
平凡伟大
对待亲人:简单随和,关爱有加。
可亲可敬
工作习惯:忘我精神,无私奉献。
日常琐事: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公司信息系统机房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
为了保证公司机房设备的正常运行,确保公司各业务的安全,信息化工作有序、正常的开展,保障机房设备与软件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信息系统机房的运维管理。
第三条职责
公司负责机房内部基础设备及供电系统的管理工作,制定机房出入管理规定。
公司负责机房内信息系统的建设、运维管理工作。
第二章机房使用管理
第四条机房必须设置专人管理,并建立机房出入登记制度。
未经批准,严禁非机房工作人员随意无故地进入机房作
业。
第五条非机房人员如因工作需要进入机房作业的,应该由机房管理负责人批准并认真填写登记表后方可进入机
房开展相关工作。
机房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负责该客人的
安全防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