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带”-字的成语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6
1▲传诵一时△chuánsòngyīshí△典故:诵:称诵、传述。
在某一个时期内,人们到处传述。
△例子:这故事颇为~……不过其中是带一点反对革命的意味的。
(鲁迅《洋服的没落》)2▲春诵夏弦△chūnsòngxiàxián △典故:诵、弦:古代学校里读诗,只口诵的叫“诵”,用乐器配合的叫“弦”。
原指应根据季节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
后泛指读书、学习。
△出处:《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大师诏之。
”△例子:入于门墙,如造阙里。
~,载飏淑声。
(唐·刘禹锡《许州文宣王新庙碑》)3▲耳闻则诵△ěrwãnzãsòng △典故:听过就能背出来。
形容记忆力强。
△出处:《晋书·苻融载记》:“融聪辩明慧,下笔成章,至于谈玄论道,虽道安无以出之。
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拟之王粲。
”4▲过目成诵△guòmùchãngsòng △典故:成诵:能背诵。
看过一遍就能背下来。
形容记忆力强。
△出处:《晋书·苻融载记》:“耳闻则诵,过目不忘。
”《宋史·刘恕传》:“恕少颖司,书过目即成诵。
”△例子:天资高妙,~,出口成章。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5▲家弦户诵△jiāxiánhùsòng △典故:家家都不断歌诵。
形容有功德的人,人人怀念。
也形容诗文流传很广。
△出处:清·张祖廉《定盦先生年谱外纪》卷上:“先生尝写文目一通付子宣曰:‘此家弦户诵之文也。
’”6▲口诵心惟△kǒusòngxīnwãi △典故:诵:朗读;惟:思考。
口中朗诵,心里思考。
△出处:唐·韩愈《上襄阳于相公书》:“口诵其言,心惟其义。
”7▲昼耕夜诵△zhòugēngyâsòng △典故:白天耕种,夜晚读书。
序号成语拼音成语典故成语出处举例子1白日衣绣báirìyìxiù衣:穿;绣:汉·应劭《风俗通·怪神》:“(张辽)以二千石之尊过乡里,,荐祝祖考。
白日古时指进士。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2白衣公卿báiyīgōngqīng小生不才杀者波,也是国家~。
(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二折)3白衣卿相báiyīqīngxiàn古时指进士。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4白衣秀士báiyīxiùshì指未曾获得功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二折:“至如吕岩,当初是个白衣秀士、未遇书生,上自此~的,不敢倔强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回)5百衣百随bǎiyībǎisuí什么都依从。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十三卷:“做爷娘的百依百顺,没一事违拗了他~进贤冠,礼乐东方万国看。
(清·黄遵宪《续怀人》诗)6褒衣博带bāoyībódài褒、博:形容《汉书·隽不疑传》:“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褒衣:宽大的唐·韩愈《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献酬有容,歌风雅之古辞,斥夷狄之7褒衣危冠bāoyīwēiguān今为若计,欲舞文乱法,快意一时,而身陷刑戮8饱食暖衣bǎoshínuǎnyī饱食:吃得饱《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9布衣黔首bùyīqiánshǒu布衣:封建时《史记·李斯列传》:“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
”10布衣蔬食bùyīshūshí蔬食:粗食。
1▲飙举电至△biāojǔdiànzhì△典故:飙:疾风、暴风。
风起云涌闪电到。
形容声势猛烈。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世务》:“匈奴贪狼,因时而动,乘可而发,飙举电至。
”2▲宾至如归△bīnzhìrúguī△典故:宾:客人;至:到;归:回到家中。
客人到这里就象回到自己家里一样。
形容招待客人热情周到。
△出处:《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
”△例子:列车服务员招待热情,服务周到,旅客都有~的感觉。
3▲朝发夕至△zhāofāxīzhì△典故:早上出发晚上就能到达。
形容路程不远或交通方便。
△出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注水》:“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唐·韩愈《祭鳄鱼文》:“以生以食,鳄鱼朝发而夕至也。
”△例子:防边防海,转运枪炮,~。
(高阳《清宫外史》上册)4▲充类至尽△chōnglâizhìjìn △典故:充类:推究同类事理;至尽:到极精密处。
指就事理作充分的推论。
△出处:《孟子·万章下》:“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
”5▲大中至正△dàzhōngzhìzhâng △典故:极为公正,不偏不倚。
△出处:明·王守仁《传习录》上卷:“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城,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6▲纷至沓来△fēnzhìtàlái △典故:纷:众多,杂乱;沓:多,重复。
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出处:明·张岱《鲁云谷传》:“相知者日集试茶,纷至沓来,应接不瑕。
”△例子:贴出布告以后,自己在招募公所坐镇,只见应募的小伙子,~,应接不暇。
(高阳《清宫外史》下册)7▲奉为至宝△fângwãizhìbǎo △典故:奉:信奉,敬奉;至宝:最珍贵的宝物。
包含-”梨”-字的成语.txt什么叫神话?请听男人向你表达爱意;什么叫传说?请听男人对你的承诺;什么叫梦境?请看你自己听到前两者时的反应。
1▲哀梨蒸食△āilízhēngshí△典故:将哀梨蒸着吃。
比喻不识货。
糊里糊涂地糟蹋好东西。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曰:‘君得哀家梨,当复不蒸食不?’”2▲祸枣灾梨△huîzǎozāilí△典故:旧时印书,多用枣木梨木刻板。
比喻滥刻无用的书。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至于交通声气,号召生徒,祸枣灾梨,递相神圣,不但有明末造,标榜多诬,即月泉吟社诸人,亦病未离乎客气矣。
”3▲交梨火枣△jiāolíhuǒzǎo △典故:道教经书中所说的“仙果”。
△出处:《真诰·运象二》:“玉醴金浆,交梨火枣,此则腾飞之药,不比于金丹也。
”4▲梨花带雨△líhuādài yǔ△典故:象沾着雨点的梨花一样。
原形容杨贵妃哭泣时的姿态。
后用以形容女子的娇美。
△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例子:纣王定睛观看,见妲己乌云叠鬓,杏脸桃腮,浅淡春山,娇柔柳腰,真似海棠醉日,~。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四回)5▲梨园弟子△líyuán dìzǐ△典故:原指唐玄宗培训的歌伶舞伎。
后泛指戏剧演员。
△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蛾老。
”△例子:通省梨园子弟各班愿与者,书名画知,届时齐集湖亭,各演杂剧。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回)6▲让枣推梨△ràngzǎotuīlí△典故:小儿推让食物的典故。
比喻兄弟友爱。
△出处:《南史·王泰传》:“年数岁时,祖母集诸孙侄,散枣栗于床。
1▲爱日惜力△àirìxīlì△典故:珍惜时间,不虚掷精力。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和传》“且志土爱日惜力,君子慕其大道,高山景行,耻非其次。
”《周书·萧圆萧传》:“朗读百边,乙夜难寐,爱日惜力,寸阴无弃。
”2▲暗无天日△ànwútiānrì△典故:形容在反动势力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老龙船户》:“剖腹沉石,惨冤已甚,而木雕之有司,绝不少关痛痒,岂特粤东之暗无天日哉!”△例子:上自王后,下至弄臣,骇得凝结着的神色也应声活动起来,似乎感到~的悲哀。
(鲁迅《故事新编·铸剑》)3▲白虹贯日△báihïngguànrì△典故: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
古人认为人间有不平凡的事,就会引起这种天象的变化。
实际上这不是虹而是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
△出处:《战国策·魏策四》:“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例子:且休说~,青龙藏池。
(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二折)4▲白日见鬼△báirìjiànguǐ△典故:大白天看见鬼。
指工部四曹无事可做,非常清闲。
后泛指事情离奇古怪或无中生有。
△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工、屯、虞、水,白日见鬼。
”△例子:八戒道:“哥啊,我们连日造化低了。
这两日~!那个化风去的老儿是谁?”(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一回)5▲白日升天△báirìshēngtiān △典故:原是道教指白昼升天成为神仙。
后比喻一下子富贵起来。
△出处:《魏书·释老志》:“积行树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升天,长生世上。
”△例子:夫苍龙非不神,不能~。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第九十七卷)6▲白日衣绣△báirìyìxiù△典故:衣:穿;绣:五彩制绣的官服。
含有一字的四字词语成语大全组词【解释】: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
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
有时含讽刺意味。
【出处】:晋葛洪《抱朴子百家》:正经为道义之渊海,子书为增深之川流。
【带一字成语】:一蹴而成【拼音】:yīcrchng【解释】: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同一蹴而就【带一字成语】:一点一滴【拼音】:yīdiǎnyīdī【解释】:形容微小零星。
【出处】: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清贫》: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
一廉如水-----一鳞片甲-----一鳞片爪-----一龙一猪旷古一人-----良莠不一-----略窥一斑-----罗之一目众多非一-----众口如一-----自成一格-----自出一家一登龙门-----一蛇吞象-----一望无涯-----一无牵挂一步一趋-----一差半错-----一差二悮-----一差二误一个半个-----一根一板-----一谷不登-----一谷不升一代文宗-----一代宗臣-----一旦一夕-----一刀两段一悲一喜-----一笔不苟-----一笔勾断-----一笔勾消一乱涂地-----一马一鞍-----一脉同气-----一脉相承一手一脚-----一丝不挂-----一丝一毫-----一死一生日慎一日-----融为一体-----熔于一炉-----杀一警百百密一疏-----百世一人-----冰心一片-----百死一生一彻万融-----一尘不到-----一尘不缁-----一成不易百无一堪-----百密一疏-----片言一字-----付诸一炬竿头一步-----画一之法-----慌作一团-----慌做一团纯一不杂-----一无所求-----一叶障目-----参差不一一门心思-----一梦华胥-----一面之辞-----一面之款一事不知-----一时千载-----一时三刻-----一矢双穿一顾千金-----一顾倾城-----一鼓一板-----一还一报统一口径-----虚惊一场-----终始如一-----终始若一千古一辙-----千金一瓠-----千金一刻-----千金一诺一命之荣-----一模二样-----一目数行-----一目五行一表非俗-----一表人材-----一表人物-----一表堂堂一倡三叹-----一倡一和-----一朝千里-----一朝之患莫展一筹-----一分一毫-----一佛出世-----有一得一千金一笑-----千金一壸-----千年一律-----千人一面一差两讹-----一唱百和-----一长半短-----一长二短千载一日-----千载一圣-----千载一遇-----情深一往遐迩一体-----向上一路-----嚣张一时-----心口不一万世一时-----咸阳一炬-----相与为一-----一鞭先著一夫当关-----一夫之用-----一夫之勇-----一高二低一点半点-----一点灵犀-----一点一滴-----一雕双兔一班半点-----一斑半点-----一般无二-----一班一辈一挥九制-----一晦一明-----一饥两饱-----一己之见一介之善-----一介之士-----一举两全-----一举三反政令不一-----一无所闻-----一厢情愿-----一言不发一口同音-----一口一声-----一匡九合-----一壸千金自树一帜-----爱国一家-----饱餐一顿-----一拥而入反咬一口-----光棍一条-----死路一条-----缩成一团一日三月-----一日万几-----一扫而光-----一射之地一暝不视-----一命归西-----一命归阴-----一命鸣呼一丁不识-----一定不移-----一定之规-----一反既往【带一字成语】:一概而论【拼音】:yīgirln【解释】:一概:同一标准,一律。
1▲安眉帶眼△ānméidàiyǎn△典故:長了眉毛,有了眼睛。
意思是同樣是一個人。
△例子:你也是~的人,直須要我開口說。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八回)
2▲褒衣博帶△bāoyībódài△典故:褒、博:形容寬大。
著寬袍,系闊帶。
指古代儒生的裝束。
△出處:《漢書·雋不疑傳》:“褒衣博帶,盛服至門上謁。
”△例子:~進賢冠,禮樂東方萬國看。
(清·黃遵憲《續懷人》詩)
3▲被山帶河△pīshāndàihé△典故:靠著山,環著河。
指形勢險要的地方。
△出處:《戰國策·楚策一》:“秦地半天下,兵敵四國,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
”△例子:秦地最勝,無如咸陽,~,金城千裏。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七回)
4▲布衣韋帶△bùyīwéidài△典故:原是古代貧民的服裝,後指沒有做官的讀書人。
△出處:《漢書·賈山傳》:“布衣韋帶之士,修身於內,成名於外。
”△例子:相府開筵,常聚些~。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
5▲帶金佩紫△dàijīnpèizǐ△典故:金:金印。
紫:紫綬。
帶著金印,佩著紫綬。
形容地位非常顯赫。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吾聞丈夫處世,當帶金佩紫。
”
6▲帶礪山河△dàilìshānhé△典故:帶:衣帶;礪:磨刀石;山:泰山;河:黃河。
黃河細得象條衣帶,泰山小得象塊磨刀石。
比喻時間久遠,任何動盪也決不變心。
△出處:《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礪,國以永寧,愛及苗裔。
’”
7▲帶牛佩犢△dàiniúpèidú△典故:原指漢宣帝時渤海太守龔遂誘使持刀劍起義的農民放棄武裝鬥爭而從事耕種。
後比喻改業歸農。
△出處:《漢書·龔遂傳》:“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曰:‘何為帶牛佩犢。
’”
8▲帶著鈴鐺去做賊△dàizhelíngdāngqùzuòzéi△典故:比喻要幹隱秘的事而自己先聲張出去。
△例子:既是一點兒把握都沒有,卻天天在那裏叫囂狂擲,豈不是俗語說的“~”嗎?(《晚清文學叢鈔·新中國未來記》第五回)
9▲峨冠博帶△éguānbódài△典故:峨:高;博:闊。
高帽子和闊衣帶。
古代士大夫的裝束。
△出處:元·關漢卿《謝天香》第一折:“必定是峨冠博帶一個名士大夫。
”△例子:忽人報:“門外有一先生,~,道貌非常,特來相探。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
10▲分釵斷帶△fēnchāiduàndài △典故:釵分開,帶斷了。
比喻夫妻的離別。
△出處:南朝·梁·陸罩《閨怨》詩:“自憐斷帶日,偏恨分釵時。
”
11▲夫人裙帶△fūrénqúndài △典故:指因妻子方面的關係使丈夫得到官職或其他好處。
△出處:宋·周煇《清波雜誌》第三卷:“蔡拜右相,家宴張樂。
伶人揚言曰:‘右丞今日大拜,都是夫人裙帶。
’”
12▲高冠博帶△gāoguānbódài △典故:冠:帽子;博:大;帶:衣帶。
戴著高大的帽子,系著寬闊的衣帶。
形容儒生的裝束。
也比喻穿著禮服。
△出處:《墨子·公孟》:“昔者齊桓公,高冠博帶,金劍木盾,以治其國。
”
13▲革帶移孔△gédàiyíkǒng △典故:形容身體因老病而日慚消瘦。
△出處:《南史·沈約傳》:“言已老病,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
”
14▲冠袍帶履△guānpáodàilǚ△典故:帽子、袍子、帶子、鞋子。
泛指隨身的必須用品。
15▲河山帶礪△héshāndàilì△典故:黃河細得象條衣帶,泰山小得象塊磨刀石。
比喻時間久遠,任何動盪也決不變心。
△出處:《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礪,國以永寧,愛及苗裔。
’”
16▲夾槍帶棍△jiāqiāngdàigùn △典故:形容說話帶刺,並牽涉旁人。
△例子:姑爺倒尋上我的晦氣!又不像是惱我,又不像是惱二爺,~,終究是個什麼主意。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一回)
17▲襟江帶湖△jīnjiāngdàihú△典故:襟:衣襟。
帶:衣帶。
形容江河湖泊之間相互縈繞交錯,如同衣襟和衣帶一樣。
△出處:唐·王勃《滕王閣序》:“襟三江而帶五湖。
”
18▲局騙拐帶△júpiànguǎidài △典故:詐騙財物,誘拐孩子。
19▲拉家帶口△lājiādàikǒu
△典故:帶著一家大小(多指受家屬的拖累)。
20▲梨花帶雨△líhuādài yǔ△典故:象沾著雨點的梨花一樣。
原形容楊貴妃哭泣時的姿態。
後用以形容女子的嬌美。
△出處:唐·白居易《長恨歌》:“玉容寂寞淚闌幹,梨花一枝春帶雨。
”△例子:紂王定睛觀看,見妲己烏雲疊鬢,杏臉桃腮,淺淡春山,嬌柔柳腰,真似海棠醉日,~。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四回)21▲礪山帶河△lìshāndàihé△典故:礪:磨刀石;山:泰山;帶:衣帶;河:黃河。
黃河細得象條衣帶,泰山小得象塊磨刀石。
比喻時間久遠,任何動盪也決不變心。
△出處:《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礪,國以永寧,愛及苗裔。
’”△例子:乃者袁逆世凱,謀叛民國,復興帝制,黃屋大纛,遽興非分之思,~,無複未寒之約。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五八回)
22▲輕裘緩帶△qīngqiúhuǎndài △典故:輕暖的皮袍,寬鬆的衣帶。
形容態度從容鎮定。
△出處:《晉書·羊祜傳》:“祜在軍常輕裘緩帶,身不披甲。
”△例子:樂和選十個彪形大漢,各帶弓刀,自己~,騎著白馬;到城門邊,果然大開,昂然而入。
(清·陳忱《水滸後傳》第十二回)23▲裙帶關係△qúndàiguānxì△典故:裙帶:比喻妻女、姊妹的親屬。
指相互勾結攀援的婦女姻親
關係。
△出處:宋·趙昇《朝野類要》卷三:“親王南班之婿,號曰西宮,即所謂郡馬也,俗謂裙帶頭官。
”
24▲拖泥帶水△tuōnídàishuǐ△典故:比喻說話做事不乾脆俐落。
△出處:宋《碧岩錄》卷一:“道個佛字,拖泥帶水;道個禪字,滿面慚惶。
”宋·釋道元《五燈會元》:“獅子翻身,拖泥帶水。
”△例子:這篇文章~,讀起來索然無味。
25▲一衣帶水△yīyīdàishuǐ△典故: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
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為交往的阻礙。
△出處:《南史·陳後主紀》:“我為百姓父母,豈可一衣帶水不拯之乎?”△例子:香港地方,同中國大陸相離,僅僅隔~。
(魯迅《而已集·略談香港》)
26▲衣不解帶△yībùjiědài △典故:解帶:解開衣帶,指脫衣。
因事過度操勞,以致不能脫衣安睡。
也形容看護病人十分辛勞(多指對長輩)。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劉孝標注引《中興書》:“仲堪父嘗疾患經時,仲堪衣不解帶數年。
”△例子:看見父親病重,他~,伏伺十餘日,眼見得是不濟事。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回)
27▲沾親帶故△zhānqīndàigù△典故:故:故人,老友。
有親戚朋友
的關係。
△出處:元·高文秀《黑旋風》第四折:“因此上裝一個送飯的沾親帶友,那一個管牢的便不亂扯胡揪。
”△例子:於是~,平日受過賑濟,平糶過米糧,城裏城外的士民百姓,十分中倒來了九分九厘。
(《醒世姻緣》第九十回)
28▲粘皮帶骨△zhānpídàigǔ△典故:形容言行不乾脆,不爽快。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一:“我是一刀兩斷的性子,不學那粘皮帶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