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的理想归宿--曾宓绘画精品捐赠浙江省博物馆小记
- 格式:pdf
- 大小:360.52 KB
- 文档页数:3
±k.虫海辫鲧背景髓料【编者按】《富春山岳囝》是‘元日家之一黄公望的代表作,是其为无用师和尚所绘.以淅江售喜江为背景。
此面明朝柬卑传到收藏隶晃洪裕手中.吴洪裕扳为喜爱此画.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章弭是珙裕的侄子将画从大中抢被出来.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犬一小两段。
前段较小.称。
剩山囤1,现蘸浙江省博物馆。
后段画幅较长.荐。
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官博物院。
几百年来.过幅画的流传克满了传奇色彩。
”昔年种柳依依衩南。
冷看摇落凄怆江潭。
树犹如此.^何以堪。
”岁月流逝,如今“剩山圈‘与。
无用师枣”竟分晤两岸.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浦热泪下!幸而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浙江博物馆等方面合作.袅定将在20i1年推出‘山水旮壁:黄岱望与謇春山居田特展”,迭其中就包含了海峡雨岸收藏的《畜春山居田》。
子明卷。
与。
无用师巷’的故事大采多巳熟知+但吴瑚帆与《刺山围*的不解情馨人们却知者甚少.本文从收藏、文章、官诫、琉正来看吴先生对黄公望的至爱.速正是目前学术界尚未给予足够关注的方面相信对美术界研讨黄公望《富春山居围》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04-十日*#-^时I N C H J N A“子明卷”与“无用师卷”l745年一幅Ⅸ富彝山居围》被征^官.乾隆皇帝见到后蹙不释手。
热而I746年,他又得到T另外一幅“面喜山居田》,两幅图真假难丹.央豚上,I745年弘所得到的邢一卷《富喜山居图》(后世称之为子明卷)是明束文^临摹的《富春山居》无用师巷.后^为牟利.将原作者意款去掉,伪造T黄公望趱救厦邹之辟等^的题跛遮一切都把乾隆帝蒙骗7。
1933年故宫重要文物南迁.文物停放上海期问,绦邦遮盎库房里看到T这两幅真假《富春山居腰*.经过仔细考证.推翻了先^的定论。
而夸.速真伪两卷《富春山居图*部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皖共同见证着中国书画收藏史上的一段往事。
《翱山图》传奇经犬赞重新装最后的《剩山图》在康熙八年(1669年)被让与王矗宾后来就辗转干诸收藏隶之手长期茬没无闻。
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0课标全国Ⅱ,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9分)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疑问。
这种反思和疑问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不是少数作品的特例。
盛世修典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先秦汉唐、宋、元画特展展厅。
The exhibition hall of the Classics in the Age of Prosperity: The Great Series of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s Exhibition (Pre-Qin, Han, Tang,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 Exhibition.江南四月,草长莺飞。
在明媚春色中来到杭州西子湖畔、步入浙江美术馆的人们会告诉你,他们体验了一场更加壮阔、更加绚丽、更加深刻的心灵之旅——今年3月至4月展出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下称“大系”)先秦汉唐、宋、元画特展,以1500余件中国古代绘画精品的出版打样稿档案,为参展观众打开一条穿越千年的艺术通道,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映照当代人的内心。
这是一场历时17年的“文化长跑”,如今即将抵达终点。
“大系”团队选择在浙江美术馆呈现17年来国宝汇聚取得的成果,有其特殊意义。
从2005年到2022年,“大系”项目从启动到即将结项,横跨4个五年计划阶段。
从2002年到2022年,浙江美术馆从决定筹建到今天,前后已历经20年。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先秦汉唐、宋、元画特展传递文化温情文/曾福泉 郑梦莹 王利剑丹青不老 回响千年一座馆,一个展。
这是浙江文脉滋长生发的生动注脚,是浙江不断汲取文化自信这一“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的鲜明写照。
在“大系”即将圆满结项的时刻,我们置身于浙江美术馆宽阔的展览厅中,被中国历代艺术珍品重重环绕,能更深切地感悟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
品味宋画,聆听宋韵回响步入浙江美术馆大厅,映入眼帘的是3000多条数十米长的细线,在空中搭成一条五彩“通道”。
展览总策展人之一、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院长王小松教授说,这一设计名为“千年回响”,寓意本次展览以传世艺术珍品的汇聚重现,将传统文化与当代人的心灵相连。
从《富春山居图》跋文谈及被盗的台静农先生书法(上)叶嘉莹物缘有尽心谊长存近来在两岸艺坛上有一件盛事,那就是在中国艺术史上极为著名的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在经历了巧取豪夺以及焚烧和断裂的种种劫难后,其分别存放在浙江省博物馆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两截幸存的部分,目前正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联合展出。
关于黄氏绘画的成就,在中国艺术史中早有定评,当然无需我在此更为辞费。
我现在所要写的,只是由黄氏这一幅名画《富春山居图》后面的一段跋文所引起的感慨。
黄氏本姓陆,生于南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南宋覆亡时,他只有十岁左右,而他的父母却都早已先后亡殁,当时有一位居住在浙江永嘉名叫黄乐的老人,遂认养了他作为嗣子。
据说,这位老人对他极为赏爱,一见面就曾经欣喜地说“黄公望子久矣”,而这也就是他后来何以被名为“黄公望”而字“子久”的缘故。
黄氏天资聪颖,十二三岁时曾应神童之试,其后也曾一度进入仕途,但因性情不适于官场生活,遂弃官而去,遨游于山水之间。
与他同时的夏文彦(也就是他在跋文所提到的云间夏氏)在《图绘宝鉴》中,称述他的山水画之精妙,曾经说他在虞山居住时,“探阅虞山朝暮之变幻,四时阴霁之气运,得之于心而形之于画,故所画千丘万壑,愈出愈奇,重峦叠嶂,越深越妙”。
他也曾与当时的杨维桢、张雨、方从义、倪瓒等避俗之士,先后加入过新道教。
他曾经为倪瓒所绘的《六君子图》题写过一首诗,说“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陀。
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可见其品格修养之一斑。
当他79岁那年,与他的师弟无用一起来到了富春山。
此山面临富春江,江边有世所称仰的高士严子陵的钓台,他与师弟无用一同住在附近的南楼之上,于是这里的江山人物之胜遂引起了他的画兴,开始了他的《富春山居图》的创作。
而每日与他生活在一起的师弟无用,既赏爱他的画作,也被他作画的投入之精神所感动,又担心这一幅画之不能长保,于是就请求黄氏在此一画卷之末,题写了一篇跋文。
泥潭墨缸里的浸染者作者:暂无来源:《浙江画报》 2015年第11期——记浙江嵊州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宓风光文丨李晖泥塑,俗称“彩塑”,是中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
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型,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目前全国最出名的泥塑有三大派系,一是天津的泥人张,二是无锡惠山泥人,三是浙江的泥人宓,这个“宓”就是嵊州的宓风光。
源起:从木雕到泥塑还在上幼儿园时,宓风光被父亲带着去单位玩,看到父亲写得漂亮的美术字,惊叹之余,开始摹写,并在纸上随意涂鸦日月、草木。
这大概是在他的记忆中第一次进行绘事,毫无例外地受到了大人的表扬。
一直到小学、中学,这个爱好宓风光一直保持了下来,并为他赢得了不少的赞许。
这个爱好帮助他在16 岁时就进了木雕厂。
在那个年代,对于从小就处于某种动荡生活状态下的宓风光,终于赢得了一段5 年的平静时光。
凭着自己的天赋和努力,上进的他很快变成了木雕厂的骨干。
正是为了进一步学好木雕,宓风光偶然地接触到了泥塑。
在木雕技艺上大有长进后,他就不满足于平面浮雕作业,渐渐萌发出做圆雕的尝试。
开始找了一些樟木、椴木的废材料,进行试雕,但失败较多,因木雕技艺只做减法,雕前须深思熟虑才能下刀,一旦下刀,就不可逆转,他便想到用泥来做初稿。
至少在当时看来,泥容易获得,不需要成本,并且能随心所欲做出需要的坯子。
正是这没有办法的灵光一闪,在宓风光面前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一条充满荆棘的开宗立派的大道,不易觉察地在他面前铺好了。
历程:从就业到创业宓风光最大的爱好是一边画画,一边动手捏泥人。
酷爱艺术的他梦想着能到美术院校去深造,却成为泡影。
而泥土,最终成为他一生不变的痴恋。
在机缘巧合下,宓风光用泥塑去增进木雕创作技艺,并获得了极为明显的成效。
1978 年,从无锡回故乡嵊州的泥塑大师柳家奎、柳成荫依据当地泥质条件创办泥塑厂。
1984 年,已做过五年木雕工人、时年28 岁的宓风光凭着自己“玩泥巴”的功夫被招进工厂当上设计员,成为柳成荫的徒弟,成了一个真正的“泥人”。
考生留意:1.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在试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3.答题时,请依据答题纸上“留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上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人画之价值》一文开宗明义:“文人画,画中含有文人之性质、趣味,不在画中探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需于画外看出很多文人之感想。
”陈师曾认为文人画是表达作者性灵与思想的载体,画面中含文人之性情、感想与追求。
画家作画不必刻意专注于艺术表现中形而下的技巧,也不必过分拘泥于物象原貌。
否则,他的个体风格与情感就会受抑制。
清代石涛有云:“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
”文人画的珍贵之处源于何处?就在于它经过了作者性情的陶冶与思想的倾注,因而不会千人一面,毫无生气。
与此相伴,它也能让观者感同身受,涤除玄览,澄怀味象,这便是文人画的精义所在。
在中国传统绘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人画成为区分于宫廷绘画、民间绘画和宗教绘画的四大画种之一。
复兴文人画,应具备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四要素,方能完善。
关于绘画与人品的关系,早在北宋,郭若虚曾有言:“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依仁游艺,高雅之情一寄于画。
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
”郭氏论画,首次在画史上把人品与气韵甚至画作的质量联系起来,虽稍有确定,但强调人品对绘画的重要影响,亦有其合理成分。
20世纪,陈师曾提出:“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其次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
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
有此感想、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
”此论为将来中国文人画的发展指明白方向。
随后,傅抱石在分析和比较了董其昌、沈宗骞、陈师曾三人关于中国绘画思想的探讨后,针对董其昌的“读书、广见闻、脱俗”之说,沈宗骞的“清心、读书、却誉、正体”之论,极力赞成陈师曾的观点,提出:“人品”“学问”“天才”,此为探讨中国绘画的三大要素。
2020/04 No.218
辍,研习经典,追摹古法。
他既得到了江、浙文化的熏陶,又受到皖文化的浸润。
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造就了他现在“雅”“逸”的审美情趣。
艺术学习的路径是形成个人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临摹是学习书、画、印的重要途径。
但田人研习经典的方法,却有他的独到之处:他用功的着力点并不与一事书画篆刻艺术的创作、研究工作。
从一名书画家,成长为画院院长,田人始终对诗、书、画、印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只要对艺术有益,他必定不放弃努力。
在他的艺术心语中,田人曾这样写道:“书画印虽为小道,入则为难,求高格,成大器,则难之加难。
有志于此道者,需要积健为雄的治学志向和苦学精
. All Rights Reserved.
. All Rights Reserved.
. All Rights Reserved.
5
田人 心远地自偏3.7cm ×2.8cm 田人 云生和光
3.2cm ×2.8cm
田人 室有幽兰气自和(附边款)
4.6cm ×4.6cm 田人 风云入怀天借力(附边款)
3.5cm ×3.4cm 田人 宽则得众(附边款)
4.2cm ×4.2cm 田人 仙华山麓
2.6cm ×2.6cm
田人 清芬5.3cm ×2cm . All Rights Reserved.。
2023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美术》题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
1.提出“笔墨当随时代”这一艺术观点的画家是()。
A、张彦远B、石涛C、刘勰D、谢赫2.目前已知铭文最长的青铜器是()。
A、大盂鼎B、大克鼎C、散氏盘D、毛公鼎3.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剩山图》是下列哪幅画的一部分?()A、《溪山清远图》B、《富春山居图》C、《洞庭渔隐图》D、《千岩万壑图》4.下列选项中,出自唐代书法家张旭作品(局部)的是()。
A、《古诗四帖》B、《祭侄文稿》C、《自叙帖》D、《诸上座帖》5.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三远”,其中“深远”的含义是()。
A、自山前而窥山后B、自近山而望远山C、自山下而仰山巅D、身即山川而取之6.如图1,古代版画作品《水浒叶子》的绘制者是()。
图1A、任伯年B、陈洪绶C、李公麟D、吴道子7.下列选项中,属于法国雕塑家布德尔作品的是()。
A、《地中海》B、《思想者》C、《拉弓的赫拉克勒斯》D、《加莱义民》8.如图2,这件作品所属的艺术流派是()。
图2A、超现实主义B、印象主义C、未来主义D、立体主义9.如图3,雕塑作品《国王与王后》的作者是()。
图3A、阿尔伯特·贾科梅蒂B、康斯坦丁·布朗库西C、亨利·摩尔D、亚历山大·考尔德10.擅长表现农民生活题材的尼德兰画家是()。
A、列宾B、老彼得·勃鲁盖尔C、米勒D、杨·凡·艾克11.下列选项中,标志现代设计教育诞生的学院是()。
A、罗德岛设计学院B、米兰理工大学C、包豪斯设计学院D、巴黎美术学院12.下列作品中,属于中国画白描作品的是()。
A、《送子天王图》B、《簪花仕女图》C、《写生珍禽图》D、《五牛图》13.“三大构成”是()艺术门类的基础。
A、绘画B、设计C、雕塑D、建筑14.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造园手法是()。
A、雕梁画栋B、叠山理水C、人作天开D、中轴对称15.依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在下列选项中,高中毕业生应达到的合格要求是()。
张中闻.中闻送福工作总结张中闻艺术档案张中闻,号潜陶斋主,1964年生于景德镇。
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
张中闻出生陶瓷艺术之家,他1977年作为景德镇首批艺徒从名家学艺,深受著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先生的指导和影响。
瓷艺功底深厚,境界高远。
他擅长粉彩人物,兼花鸟、山水,尤以古典人物婴戏、仙佛为最。
并独辟蹊径运用青花、高温色釉与粉彩综合装饰,使其作品气韵生动活泼、自然洒脱,又端庄大方古拙雅致,细腻精微,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艺术作品曾多次获国家和省级奖项,作品曾入编《世界陶瓷艺术家作品精粹》《景德镇陶瓷艺术家作品集》《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作品集》。
同时,《北京周报》、《新明日报》、《香港经济报》,新加坡电视台等刊物与新闻媒体均对其作品进行重点报道与评价,引起海内外家的瞩目。
2000年5月赴新加坡举办个辰。
1980年作品《湘君之神》获青年艺徒优秀作品赛一等奖。
粉彩《十八罗汉》获首届景德镇国际陶瓷节创作奖,《吉祥中国娃》获江西陶瓷委员会第一届陶瓷评比一等奖,《吉庆童子》被江西博物馆,《和合二仙》被江西工艺美术馆,《童乐》《欢天喜地》《童趣》在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展博览会上分别获金、银、铜奖,《欢天喜地庆太平》在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金奖,《婴戏乐》在第七届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金奖。
张中闻的长相,圆脸笑嘴,慈眉善目,一脸福相,加之个子不高,身材宽度比较大,很像他陶瓷艺术制品中的弥勒佛和吉祥娃娃,或者说他陶瓷作品里的弥勒佛和吉祥娃娃就是照着他本人画的,一脸的喜庆、和善、敦厚、老实,很招人稀罕。
我不专业,一直管他陶瓷作品里的福娃们叫吉祥娃娃。
按照他们行内术语此类作品叫“婴戏图”,是很传统的一个题材。
张中闻在行业内同等水平中年龄不算太大,但资历很老。
他出生在陶瓷艺术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十三岁又作为景德镇首批招收的艺徒开始了陶瓷艺术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