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诗歌马意象的建构及定型——兼论其文学史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321.16 KB
- 文档页数:4
探讨“马”在古代典籍与文学作品中的意象随着时代的发展,马早已退出了大多数人的视线,但在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马都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等活动的主要动力,文学作品中更是不乏对马的描述与抒情。
有关马的成语举不胜举,例如: 马到成功、老马识途、龙马精神、汗马功劳对于马的分类甚至详细到了以颜色命名,比如: 黄色的马叫骠,枣红色的马叫骅,黑色的马叫骊,赤色的马叫骍历史上一个个英雄骑宝马,宝马衬英雄的故事更是流传千古: 西楚霸王项羽的乌骓,吕布的赤兔,刘备的的卢蒙学读本《三字经》中: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六畜中人们将马排在第一,可见人类对马的情感不一般。
下面,就些许古代典籍与文学作品中的记载来感受马的意象。
一、以马喻德才在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里,《说卦传》中解释乾卦: 乾为天,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良马,刚健有力; 老马,喻人年老资深受敬重; 瘠马,即瘦马,精干; 驳马,斑驳出众,均为乾之特性。
那句炎黄子孙耳熟能详的话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性刚健,而马为行健者,故乾为马。
古人向来惜墨如金,而在此一连用四个马来解释第一卦乾卦,不得不引人思索感悟。
其坤卦在开篇的《经文》便指出: 元亨,利牝马之贞,其《彖传》中言: 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
牝马即是母马,而公马则是牡马,为什么说是牝马之贞呢? 母马有一种独有的特质,就是忠贞不二,它有一种桀骜不驯的气质,就是有原则性的顺从公马,非常符合地坤的柔顺,它的顺从并非盲目的,而牛则是盲目的顺从,故而说坤象牝马而不是其他动物。
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人们将优秀人才比喻为千里马。
《战国策燕策一》中记载了一段历史,名字叫燕昭王求士或燕昭王复国求贤,是说战国时期的燕昭王在即位后,采用郭隗的建议,通过广招贤才、虚心求教,终于实现了复国雪耻的理想。
郭隗向燕昭王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古代有一位君主欲以千金之资求得千里马,三年不能得,身边一侍从主动请缨,花费五百金买下了一匹死掉的千里马,君王大怒,侍从回答:死马且买之五百金,何况于活马? 天下人必定知道君王能识千里马,自此何愁无马?于是不过一年,这个君王便得到了三匹千里马。
《马》阅读理解教案2:分析作品的寓意与主旨分析作品的寓意与主旨《马》是一首著名的现代诗歌作品,作者艾青通过描绘一匹马的生命历程来反映人类社会的命运和历史进程。
作品以马的形象来象征人类社会,寄托了作者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深刻理解与哲思,从而具有深远的思想意义和文化价值。
一、作品的寓意1、马的象征意义马是一种富有特殊象征意义的动物,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伙伴,几乎出现在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之前。
在中国文化中,马更是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被视为勇猛、忠诚、坚强、高贵、荣誉的象征。
而在《马》这首诗中,作者使用了马的形象来寓意人类社会的命运和历史进程。
诗歌的开头就暗示了这一点:“千里马常有,伯乐相传无人识。
”2、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作品通过马的形象折射出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
第一段借用千里马常有、伯乐相传无人识的成语,抒发了作者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先贤功勋的赞叹,同时也通过伯乐的形象,表达了对于优秀人才能力的肯定与赞美。
在第二、三段,作者详细描绘了马的生命历程——从崭新、幼小、兴奋、快乐的时期到衰老、凋零、结束的过程。
马的衰老生命是暗喻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昌盛和衰败的生命周期与变迁。
和平时期时显得快乐喜悦,国家的兴旺可以为文明的传播和发展提供方便,人民也可以享受到生活的满足与幸福。
然而,当战争、崩溃、灾难等降临,人们的生产、生活等都会遭受到极大的破坏和损失,这时期无疑是国家历史发展的最低谷,充满着悲痛和哀伤。
3、关于人生在描写马的历程时,作者并不仅仅只表现出了社会历史进程,更是反映了人生的苦难、衰老和智慧。
作者运用描写马的生命历程来表达了人类社会中的各种苦难与衰老。
马老去的过程,象征着人类的衰败与老化,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而最后一句的“似朝霞、又似残灯”则是体现出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深刻认识,在生之旅程中,时光的流逝使人们在失去之前所剩不多的时间,仿如又美丽又凄美的残灯和相似的朝霞,在纵情地铭刻着生命的记忆。
论中国古代诗文中马意象的演变中国古代诗文中马意象的演变是一个丰富且值得研究的话题。
马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之一,不仅体现了人们对马的热爱和追求,也反映了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诗歌和文学作品中探讨马意象的演变,探究其深层次的意义和文化反映。
一、马的初期意象:力量和野性在中国古代的贵族文化中,马被视为一种力量和野性的象征。
早期的马意象多与战争、骑兵部队等联系在一起。
例如,《诗经》中的《车舝》一诗描述了战车如飞驰的马,表达了对战争和胜利的追求。
马作为贵族阶级的坐骑,象征着社会地位和力量的象征。
二、马的饲养和征服:权力和统治的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社会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诗人和文人的创作题材之一。
马在这一时期的意象体现了权力和统治的象征。
例如,唐代的《马诗》中,大量描绘了马的饲养、驯服和骑术,表现了统治者对马的追求和征服欲望。
马被用来体现君王的威严和统治能力,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等级的差异和秩序。
三、马的逃逸与追求自由:个人情感的象征随着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的变化,马的意象逐渐向个人情感和内心追求转变。
唐代以后,诗人们开始把马与自由、逃逸相联系,将其作为表达个人情感和追求自由的象征。
比如,杜甫的《羌村即事》中描绘了马在草原上奔驰的情景,寓意着诗人追求自由的心境。
马不再只是权力和统治的象征,而是个体在封建社会中追求自由和独立的体现。
这一时期的诗歌多为自然之美,马在其中被赋予了不可触及的野性与自由,象征了人们内心深处对自由与独立的向往。
四、马的离别与思念:爱情和别离的象征古代诗歌中马的意象也经常被用来表达爱情和别离之情。
比如,晚唐诗人杜牧的《秋夕》中写道:“骊驹应被画屏车,窗外谁家子弟雁?”这里的马被用来表达离别的情感,表达了人们对亲人、爱人的思念之情。
马成为了寄托情感和表达离别之痛的象征,常常被用于描绘爱情的思念和离别之苦。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孤鹜一词,就有马儿孤独无依的意象,表达了离别时的孤寂和苦涩。
关于浅论唐代诗文中“马”意象的嬗变马是相对较早进文人眼中的动物,也是中国统文化中一个很重的文化意象。
马在外形给人一种阳刚、健美的感觉,而且格诚实、忠厚,所以很早就成为人自喻的动物。
在我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中咏马的诗就占了50多篇,或展示威,或寄予人们对生命对繁的渴望,或表现英的情怀。
随着时代的迁,至唐代,国力空前繁盛,文们也意气风发、积极进,而马就成为了体现这种社会风貌意象载体。
以《全唐诗》为,据统计,在题中和句有“马”的是899条;题中和句中有“骐骥”的31条。
可以说,咏物的作在唐代进入了发展的巅,大量诗人开始写咏物类的作。
《咏物诗提要》里到:“昔屈原作《橘颂》,况赋蚕,咏物之作,萌芽于是然特赋家流耳。
汉武之《天马,班固之《白雉》、《宝鼎,亦皆因事抒文,非主于刻一物。
其托物寄怀见于诗篇者,蔡《咏庭前石榴》其始见也。
沿六朝,此风渐盛。
王融、谢至以唱和相高,而大致主于隶事。
唐宋两朝,则作者起,不可以屈指计亦其特出者,杜甫之比兴深……中间如雍鹭鸶、崔鸳、郑鹧鸪各以摹写之工得名世。
”而到了唐代,“马”意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这时的“马”意象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宝马、骏马、千里;一类是病马、老马、马。
而这两类意象的划分也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宝马、骏、千里马”多出现在初和盛唐;“病马、老、瘦马”多出现在中唐和晚唐。
以全唐诗》为例,其中宝马和老马这个意象在初、盛唐和中晚唐文人笔运用的数量表格从图表我们可以看到在初唐和盛时期中,写到宝马的有25首写到老马的有2首;而在中唐和唐时期中,写到宝马的有6首,写到老马的有12首。
一、唐爱马、咏马的原因(一)匹的广泛用途唐代是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的时期,并且也已经有了“驿传这一完备的交通通讯体系,而马匹是交通通讯体系中重的组成部分。
“驿传”的马匹称之为“驿马”,承担着公传送、运送官吏家眷及行李等务。
众所周知,丝绸之路是连接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重要纽带,而马匹也成为运货物的重要工具,为丝绸之的繁盛立下了汗马功劳。
简析《诗经》中的动物意象及其作用《诗经》是我国的文学作品之祖,是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片篇诗歌。
马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就已被蓄养,作为六畜之一,执行着狩猎、农耕、役使的职责,《易经》中认为:乾为马,坤为牛。
用天来形容马,可见马在周朝以农为主的时代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马在《诗经》中的出现频率也非常高,仅带马的诗歌就有五十篇,纵观这五十篇诗文中的马,它们主要用以军事、狩猎、迎亲嫁娶、招贤纳士、祭祀、杂役等用途,而马在周文化中体现的意义,体现在《诗经》里,也同样具有着表达先民的某种情感的功能,马在《诗经》中,有两种较为典型的意象:英雄主义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展示、对贤者的渴望。
《诗经》中的《{风载驰》就是一片典型的整体表现诗人英雄主义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怀的诗歌。
这首诗的作者就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存有姓名可以考得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就是卫国国君的女儿,后娶许国国君许穆公。
这首是描绘的就是当时卫国更改再起,急忙遭遇一场亡国之灾,而已娶妻许国的许穆夫人,想回到国家救国,可是却受当时务虚礼法的许国大夫的阻扰和非议,而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描绘的。
全诗分成四章,描绘了许穆夫人驱马疾行,突破礼教,最终返回国家的故事。
诗中描绘的就是一个女子如何快马加鞭回国,为国谋略的艰困过程。
虽言马,但更喻人,尤其诗中最后一章:“我行其野,其麦。
湖南黄金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并无我存有尤。
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却更是彰显了许穆夫人的爱国主义情怀与英雄主义情怀。
而诗《小雅白驹》则是一首表达了诗人对贤人渴望的典型诗歌。
它是诗经中唯一一首以马起兴的诗,诗中主要有两个意象:一个是“皎皎白驹”,一个是“所谓伊人”,前面描写的是“白驹”与“伊人”在一起的快乐场景,然而,相聚的时候总是很短,最终要面对分离,诗中最后写道:“无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毛传》中写道“宣王之末,不能用贤,贤者有乘白驹而去者”。
《马诗》体裁
摘要:
1.《马诗》的背景与概述
2.《马诗》的体裁特点
3.《马诗》的艺术价值与影响
正文:
《马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诗歌体裁,主要描写马的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的关系。
这种体裁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就有关于马的描绘。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马诗》在唐代达到了繁荣的顶峰,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马诗》的体裁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主题鲜明。
所有的《马诗》作品都围绕马这一主题展开,从不同角度表现马的生活、习性以及马与人类的关系。
诗人们通过对马的赞美、感叹、寄托等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其次,形式多样。
《马诗》既有古体诗、近体诗等形式,也有歌行、绝句、律诗等类型。
诗人们根据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形式来表现马的形象。
再次,表现手法丰富。
《马诗》作品中,诗人们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仗等,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马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首先,《马诗》丰富了古代诗歌的题材,拓宽了文学的表现范围。
其次,《马诗》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马诗》反映了古代社会的
风貌和人民的生活,是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总之,《马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诗歌体裁,既展现了诗人们对马的热爱和赞美,又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诗经》中的马意象《诗经》中的马意象先秦文学的马意象,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演变过程。
《山海经》神话中的马,是作为自然力或自然暴力出现,马的原始野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周易》卦爻辞中的马,作为阳刚的象征物加以运用,从抽象意义上保留着马的原始野性,但开始出现以人制马的苗头。
《诗经》早期作品凸现马的自然生命力,后期作品则使马的原始野性明显弱化,人对马的制驭成为重要表现对象。
《庄子》的许多篇章一方面再现马的原始野性,同时对于马的自然天性遭扭曲、被异化表示同情和愤慨,在文艺史上具有定格意义。
《诗经》中称谓马的词语有五十多个,而现代汉语只用一个马字而已,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区别?《诗经》中的马我把它分为三类:一是按颜色分。
这种称呼最多。
1、色纯骊,纯黑色的;駽,青骊;驖,赤黑;2、色杂駁,不纯,红白色;騧,身黄体黑。
駂,也作鸨,骊白毛杂;黄,黄而杂红的;駓,黄白杂的;騅,清白杂的;騂,红黄色的;駰,灰色有杂色的;騜,也作皇,黄白相间的;騏,青黑成纹象棋道的;驒,青黑色而有斑纹像鱼鳞的;驎,有深浅,斑驳隐甐,今之连钱骢;3、部位特色驈,身黑而胯下白的;驔,小腿长白毛的;鱼,两眼旁边毛色白的;騵,赤毛白腹的;駭,四蹄皆白;馵,白脚;4、鬃在马身上显得很突出駱,白马黑鬃;雒,黑马白鬃;駵,红马黑鬃;騢,红白鬃;二是按品种性质分。
驍,良马;駒,少壮之马;牡,公马;駉,肥壮的公马;騋,高七尺;骄,高六尺。
三是按使用分。
騑,两旁挽车的马;驂,一车驾三马。
又騑又叫驂。
駟,一车驾四马。
服,一车四马中的两匹。
《诗经》中马的名称这么多,说明马在三代时已与人们生活密切,养马是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一项,比养牛更重视,因为牛在《诗经》中没有这么丰富的词汇。
特别是贵族,很讲究养马,所以用毛色来区别马,区分得那么细致显得人们对马的熟悉与认真,同时也说明汉语词汇的丰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光马一样都有这么多词语,可见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对世界事物认知的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