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物理]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32.50 KB
- 文档页数:100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大全15篇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而变化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难点:理解质量的含义,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课前复习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各有什么特征?其微观结构是怎样的?二、引入新课我们去商店购买粮食、蔬菜、水果时,我们关注的是物质的量的多少?售货员要用秤称量货物的质量的'大小。
在物理学里,质量的含义是什么?质量有什么特性?如何利用测量工具去测量物体的质量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三、新课教学1、质量①定义:在物理学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用字母m表示。
注意区分“物体”和“物质”的概念。
②质量的单位:千克(kg),克(g),毫克(mg),吨(t)1kg=103g,1g=103mg,1t=103kg③质量单位千克的由来学生阅读P12“科学世界”。
规定4℃时1dm3的纯水的质量为1kg。
并且用铂制作了标准千克原器,这个标准千克原器也叫“档案千克”。
④认识一些物体的质量(P9)2、质量的测量①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实验室用)磅(秤)、杆秤(生活中用)②认识天平:底座、支架、横梁、平衡螺母、托盘、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称量,感量。
a、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b、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
c、标尺、游码、砝码:指示所称物体质量。
d、称量:每架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
初三物理教案(优秀17篇)初中物理教案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学习者的分析学生来自小城镇和农村(大部分),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接触许多与功和功率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为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奠定基础,同时学习过速度和电功率的概念,对于理解功率有很大帮助。
3、教具与学具电化教具:多媒体课件4、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教学流程图设计内容设计意图活动层面教材处理师生活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一、播放多媒体素材(视频)或画面)如用挖掘机挖土和一个工人单独挖土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快?图中的情景说明了什么问题?类似的事例还有吗?(启发思考)教师通过所设计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学习怎样比较做功快慢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知道物体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
由情景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并直接切入学习主题。
认知层面想想议议学物理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1、引导回顾速度的知识。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谁做功最快?说出比较的依据。
物体所做的功所用时间A 1000J 5SB 1000J 10SC 4000J 1minD 6000J 1min3、联系教材,利用工地上的搬运问题加深对功率知识的认识。
4、想想议议:投影演示插图孙女与爷爷上楼,让学生分析比较谁的功率大。
5、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方便准确的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呢?6、介绍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并以适当的事例加以巩固。
例:过去我们学习电功率,说说某电风扇的功率为60W,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参看课本小数据图表中的资料,说出各物体功率所表示的意义。
7、巩固提高:提问:用1牛的力在2秒内将物理课本从地上提高1米,你能算出这个力做功的功率吗?教师启发:以前学习过要比较两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先确定路程再比较时间,也可以先确定时间再比较路程。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能量转换、电磁现象。
教学重点: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磁学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滑轮组、温度计、音叉、凸透镜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复习状态。
2. 复习基础知识:(1)回顾第一章至第六章的主要知识点。
(2)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结合例题进行解析。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2)展示能量转换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例题讲解:(1)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1)布置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及时反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2)强调易错点,提醒学生注意。
7.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知识结构图:展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2. 例题解析:板书典型例题及解题过程。
3. 重点、难点提示:列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其中一个力向右,另一个力向左,小车最终会向哪个方向运动?b. 一个人提着一桶水,当他的速度加快时,他对桶的提力会变大吗?a. 电风扇工作时,电能是如何转换成风能的?b. 热水器为什么能将冷水加热?2. 答案:(1)a. 小车最终会向右运动。
b. 不会,提力与速度无关。
(2)a. 电风扇工作时,电能转换成风能。
b. 热水器通过电能加热,将冷水加热。
物理中考总复习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巩固和深化初中阶段物理基础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为高中阶段物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力学部分:牛顿运动定律、简单机械、能量守恒与转化2.热学部分:热现象、热力学定律、热量计算3.电磁学部分:电磁现象、电磁定律、电磁感应4.光学部分:光现象、光的传播、光的成像5.原子物理部分:原子结构、原子核物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与转化、电磁感应、光的成像2.教学难点:电磁感应、光的成像、热量计算四、教学策略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物理素养。
3.结合实验,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4.注重练习,巩固知识点,提高应试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力学部分1.导入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与力有关的现象?请举例说明。
2.复习牛顿运动定律讲解牛顿运动定律,引导学生回顾相关概念和公式。
3.简单机械讲解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4.能量守恒与转化讲解能量守恒定律,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能量的转化过程。
5.练习与讨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分组讨论答案。
第二课时:热学部分1.导入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与热有关的现象?请举例说明。
2.热现象讲解热膨胀、热传导等热现象。
3.热力学定律讲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4.热量计算讲解热量计算的方法和公式。
5.练习与讨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分组讨论答案。
第三课时:电磁学部分1.导入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与电磁有关的现象?请举例说明。
2.电磁现象讲解电磁感应、电磁波等电磁现象。
3.电磁定律讲解电磁感应定律、电磁波传播规律等。
4.电磁感应讲解电磁感应现象和电磁感应定律。
5.练习与讨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分组讨论答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形成系统的物理知识体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分析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电路分析、能量守恒的应用。
教学重点:牛顿运动定律、电磁感应现象、能量转换与守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滑轮组、电路图、磁铁等)。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实验报告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回顾:(1)力的合成与分解:引导学生复习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通过例题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牛顿运动定律:回顾牛顿三定律,分析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解释背后的物理原理。
(3)能量:讲解能量守恒定律,举例说明各种能量转换现象。
(4)电学基础:分析简单电路,引导学生理解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5)磁现象:介绍磁铁的性质,解释磁现象背后的原理。
3. 实践情景引入:(1)利用滑轮组进行力的合成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合成过程。
(2)设计电路图,让学生动手连接电路,观察电路中电流的变化。
4. 例题讲解:(1)力的合成与分解例题:给出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解决问题。
(2)牛顿运动定律例题:分析物体运动过程,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现象。
(3)能量例题:计算能量转换过程,验证能量守恒定律。
(4)电学例题:分析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1)力的合成与分解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点。
(2)牛顿运动定律练习:设计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能量练习:计算能量转换过程,验证能量守恒定律。
(4)电学练习:分析电路图,计算电流、电压、电阻。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3. 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为中考物理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电路分析。
重点:牛顿运动定律、简单机械、透镜及其应用、电流与电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光线仪、电路元件等)。
学具:练习册、草稿纸、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如起重机吊重物、眼镜的透镜、电路短路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2. 例题讲解(10分钟)针对重点难点内容,选择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如力的合成与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与例题相似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5.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个性化辅导。
6.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加深学生的印象。
六、板书设计1. 力学部分: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简单机械2. 光学部分:光的反射与折射透镜及其应用3. 热学部分:热传递与热量4. 电学部分:电流与电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力的合成与分解练习题光的反射与折射练习题电路分析练习题2. 答案:见附件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掌握程度,对未掌握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辅导。
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物理科普读物,提高兴趣。
组织物理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互动环节4. 作业设计一、实践情景引入1. 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科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中考物理复习教案七篇中考物理复习教案七篇中考物理复习教案都有哪些?学物理最重要的是多思考。
遇到不会的问题,不要等老师来解释,或者直接看答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考物理复习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中考物理复习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学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串、并联电路电流,归纳总结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2、通过动手实验,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步骤。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体会交流与合作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归纳总结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2、正确的使用电流表测量串、并联电路电流三、教具准备:每组三节干电池,一只电流表,两个小灯泡,一个开关,导线若干。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说明这节课的内容:(1)练习使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2)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二)、进行新课这节课要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在实验中学习正确使用电流表测电流。
实验分两部分进行。
(1)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串联电路图,再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出,先后把电流表接在a、b、c三处的三幅电路图,在每幅图上都要标出电流表的 + 、 -接线柱。
请同学按电路图连接电路,测出a、b、c三处的电流值,并填入课本表2-1中。
在学生动手之前,除了要提醒学生先检查实验器材、明确实验步骤和要记录的数据外,还要提醒学生,要按电流表的使用规则正确使用电流表。
实验结束按完成的前后,把前三组的测量数据填入黑板上的表格内。
表2:研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测量数据IaIbIc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组织讨论:比较三组数据的共同点,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结论: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
(2)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并联电路图,再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出,先后把电流表按在干路和两个支路上的三幅电路图,在每幅图上都要标出电流表的 + 、- 接线柱。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并把实验记录填入实验报告的表格内。
初三物理复习教案5篇初三物理复习教案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要很用心的去写教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物理复习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能用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
6、通过演示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想象、归纳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
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
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
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议对于能量的引入,可以从一些涉及能量的词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
再联系做功的知识,列举实例如课本上的实例和演示小实验。
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列举运动物体能做功的现象,并分析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点,进而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是动能的结论。
进一步用实验或多媒体资料发现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并进而用学到的知识,即动能定义、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来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学习,也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设计与动能相同的学习框架,让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加深体验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感觉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对于机械能的学习,可以用学生阅读课本或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教师进行总结,注意要用联系实际的事例使学生能够分析机械能的实际问题,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中“统称”的含义。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熟练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如力、能量、电流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与力学和电学相关的问题。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理解和操作能力,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与摩擦力、重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力学基础知识,能量与能源的转换,电学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实验器材(如弹簧秤、滑轮、电池、灯泡等)。
2. 学具:练习册、草稿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如运动员推铅球、电路的点亮等。
2. 例题讲解(10分钟):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3.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5. 实验演示与操作(15分钟):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
6. 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关键点。
六、板书设计1. 章节及重点内容。
2. 例题及解答步骤。
3. 实验原理和结果记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力的测量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简述动能和势能的转换原理。
描述电路中的电流是如何形成的。
2. 答案:力的测量方法有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如使用弹簧秤直接测量重力,使用滑轮和绳索间接测量力的大小。
加速度a = F/m = 20N / 5kg = 4m/s²。
动能和势能的转换原理:物体在高度变化过程中,势能转换为动能;在弹性形变过程中,弹性势能转换为动能。
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闭合回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提高复习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物理科普书籍,参加科学活动,提高物理素养。
物理九年级中考教案七篇物理九年级中考教案(篇1)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导学达标: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
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1、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2、声音的传播:(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1)、看15页的表格内容(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4、回声:声音的反射。
0.1秒17米二、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动手动脑:1、2、3题。
教学后记: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物理九年级中考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一、复习目标1. 掌握初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2. 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熟悉中考物理考试题型及答题技巧。
二、复习内容1. 第一章:力学1.1 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1.2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计算和应用1.3 牛顿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1.4 浮力、压强的计算和应用2. 第二章:热学2.1 温度、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2.2 热传递的原理和应用2.3 蒸发、沸腾的原理和应用2.4 热力学定律的理解和应用3. 第三章:光学3.1 光线的传播、反射、折射的原理3.2 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的成像规律3.3 光的色散、光谱的概念3.4 眼睛、照相机、望远镜等光学设备的工作原理4. 第四章:电学4.1 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和计算4.2 欧姆定律、功率的计算和应用4.3 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4.4 电磁现象、电磁设备的原理和应用5. 第五章:声学5.1 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5.2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和区分5.3 声波的计算和应用5.4 噪声控制和声音利用的原理三、复习方法1. 讲解法:对重点概念、原理和规律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题目,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考能力。
4. 练习法:布置适量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复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2. 习题练习:评估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
3. 阶段测试:了解学生的复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物理教材及相关辅导资料。
2.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3. 习题库:中考物理习题及解析。
4.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六、复习策略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复习计划。
2. 强化基础知识,重点突破难点、考点。
3. 定期进行模拟测试,检验复习效果。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5篇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
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1一、基本说明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作者2、教学内容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2)年级或模块:九年级3)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4)教学时间45分钟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
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
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5篇九班级物理总复习教案5篇最新作为一名物理老师,你知道如何写九班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吗?它能关心你的物理教育活动顺当进行,并对你提高教学质量有乐观的关心。
你是否在找正预备撰写“九班级物理总复习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184022九班级物理总复习教案1爱因斯坦说:“爱好是的老师”。
可见,爱好对学习多么重要。
心理学指出:学习爱好是指同学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
由此可见,要想让同学学好物理,同学只有对物理感爱好,才想学、爱学,最终学好,用好。
因此,如何激发同学学习物理的爱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创设情境,导课好玩“授业无趣,必不乐学”。
物理规律和原理一般都比较抽象、概括,假如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填鸭式讲授,对同学就缺乏吸引力,会使同学感到枯燥无味,昏昏欲睡。
那么,怎样在授课一开头的时候,就能引起同学剧烈的求知爱好呢?这就涉及到一个怎样导入课题的问题。
老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应想方设法创设各种好玩的物理情境,让同学在此情境中感受到物理的生动活泼和趣味性,从而对本节内容产生深厚的探究热忱。
例如讲“汽化和液化”时,演示“纸锅烧水”,会立刻吸引同学的留意力。
在“流体压强和流速”教学中,老师用力向漏斗管口吹气,请同学观看下方紧贴漏斗壁的乒乓球是否会掉下来?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由此引入新课,也能激发同学学习新学问的欲望。
除演示试验作为引子外,还可以叙述一些趣味小故事,也能吸引同学的留意力,引起同学爱好。
例如讲授“重力”时,可以讲一下牛顿和苹果的故事,既展现了“万有引力”的物理情景,又激发了同学学习物理的爱好。
二、举例寓趣,设疑激趣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化枯燥为生动,擅长举例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做法。
例如讲授“声音可否在液体中传播”时,举例:“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来说明问题,在进行“汽化和液化”教学时,举例: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杯子会“出汗”,用此来说明液化原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同学学习的爱好。
中考物理专题教学教案(精选5篇)中考物理专题教学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中考物理专题教学教案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考物理专题教学教案(篇1)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亲身体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同时物理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发展能力,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处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
*整体学习能量知识,前面学习了《机械能》、《内能》。
这一节是将机械能与内能进行结合,学习两种能量的转化及生活应用。
同时本节也是对改变内能的方式的补充,所以学好前三节知识是前提,学好本节知识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和应用。
3、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2、通过视频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3、知道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方法目标: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1、了解内能的利用在社会发展的意义2、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难点及突破方法:本节重点为: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
难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会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些问题台阶,帮助学生逐步通过现象分析到本质。
在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分析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时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内能减小)通过实验归类,进行突破。
对热机的工作原理这个重难点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刺激:有视频、有自主学习课本、有问题引导合作讨论、有模具针对点观察(曲轴的转动情况)。
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教案5篇任时光飞逝,我们辛勤工作,蓦回首,一学期的教学又告结束。
回顾一学期的物理教学工作,我们感叹良多,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问题还需努力解决。
谨记于下,权作经验教训的总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师自我介绍二、引入[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
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四、小结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
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5篇)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篇1)一、教学思想: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
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针对初三学生的特点,教学上打算在全面抓好的同时,拔出一部分尖子起领头作用,对有学习积极性而基础一般和较差的人给予大力的帮助,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对躺倒不学的人首先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在采用较低难度的作业和要求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二、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环节1、理论学习:抓好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了解课改信息和课改动向,转变教学观念,形成新课教学思想,树立现代化、科学化的教育思想。
2、备好每堂课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做好各阶段的总体备课工作,对各单元、专题做到心中有数,备好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写好每节课的教案,做好课后反思和课后总结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4、做好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以中考为指挥棒,以自主、创新、合作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批改作业精批细改好每一位学生的每份作业,学生的作业缺陷,师生都心中有数。
对每位同学的作业订正和掌握情况都尽力做到及时反馈,再次批改,让学生获得了一个较好的巩固机会。
6、做好课外辅导课后能对学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解答学生在理解教材与具体解题中的困难,指导课外阅读因材施教,使优生尽可能”,获得进一步提高;使差生也能及时扫除学生障碍,增强学生信心,尽可能”。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发展智力水平,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考物理教学教案(精选5篇)中考物理教学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中考物理教学教案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考物理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4.通过使用天平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助精神。
【教学重、难点】1.质量的单位以及换算;2.学习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用具】大水泥钉、小水泥钉各一枚,订书针一锭,天平。
【教学过程】引导讨论:(1) 一根大水泥钉与一根小水泥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都是钢造的,用途相同;大小不同;重量不同;所用的钢的量不同)(2) 一根订书针和一锭订书针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都是相同材料构成,含有的材料多少多少不同)(3) 物理课本与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外?(都由物质构成,但它们是不同物质构成的,物理书是纸等材料构成,桌子是木头等材料构成,物理书要的材料的量没有课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结:所有物体都由物质构成,一种物质能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由于物体的形状和用途不同组成它们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1.质量的概念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2.质量的单位(1) 讲解: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 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补充:生活中斤、两也是质量的单位,它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2)引导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及小资料的讲解。
一只苹果的质量、你身体的质量、一袋方便面的质量、一只鸡蛋的质量中考物理教学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中考物理]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初三物理总复习教程(一)主讲:宋世敏(金陵中学高级教师) 一、本讲主要内容: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册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二章简单的运动1. 长度单位及其换算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为了使用方便,还有一些比米大的和比米小的导出单位,主要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这些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231米,10千米; 1米,10分米; 1米,10厘米; 1米,10毫米;631米,10微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毫米,10微米. 2. 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1) 在使用刻度尺前,必须先对刻度尺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观察:(a)零刻度线是否完好,有无磨损.如零刻度线是完好无损的,则可以用此刻度线为测量的起始位置,如零刻度线已磨损,则必须另外确定一个完好的刻度线作为测量时的起始位置,但读数时要注意减去起始位置前的数字.(b)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就是指刻度尺的每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由该数值才能确定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并正确记录测量结果.(c)刻度尺的量程,刻度尺的量程就是指刻度尺一次能测量的最大长度. (2)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应做到下面几点:(a) 尺放正、不歪斜,使刻度尺边缘与被测物边缘齐平.(b)刻度尺的刻度线必须紧贴被测物.用较厚的尺测物体的长度时,要特别注意做到这一点.(c)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而且要正对刻度线.(3) 正确记录好测量结果.测量应记录的数字是由准确数字和估计数字两部分组成,准确数字是指由刻度线直接表示出来的数字,也就是指最小刻度值以上的各位数字;估计数字是指最小刻度值下一位的数字,这数字虽已不准确,但和准确数一样都属于有效数字,都应记录.测量结果必须要有单位,没有单位的结果是毫无意义的.,可归纳如下: 因此单位测量结果准确数字数字估计数字(4) 要会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刻度尺.在实际测量时,应根据被测物的长度和测量所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确定所用刻度尺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例如,为了安装玻璃而测量窗户的长度,则应准确到毫米,就要选择最小刻度是毫米,量程大于玻璃长度的刻度尺较适宜;如果为了给此玻璃窗配窗帘而测量窗户的长度,则选用最小刻度是厘米的米尺就可以了.3. 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常见的有下列几种方法(1) 累积法用一般的刻度尺是不能直接测量出一些尺寸很小的物体的长度或厚度的,但如果把很多这样相同尺寸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能够测量出累积起来后的总量,再用总量除以累积的个数,就能得到每一个物体原来的长度或厚度.例如用累积法可以测量出一张纸的厚度或测量出一根细铜丝的直径.(2)替代法用替代法可以较方便地测量出一些曲线的长度,例如测圆形花坛的周长,测运动场的弯道处长.(3)平移法用平移法较方便地测量圆球的直径、锥体的高、人的身高、墨水瓶的高度等. 4.机械运动和参照物(1) 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2)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位置的改变,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有位置的改变则是静止的.(3) 整个宇宙是由不断运动着的物质组成的,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平常听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来说的.5.速度和平均速度(1) 速度在物理学中是用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2)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物体运动的路线是直的,且物体运动的快慢不变,即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是相等的.因此,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等于物s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 v,t(3) 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物体运动的路线是直的,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不断变化的,即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是不断变化的.(4) 平均速度就是用来表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的大致情况,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s是: v,t这里的只表示物体在时间内或路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 vst6.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秒,除此以外,还有厘米/秒,千米/时......不仅要求能够会读、会写、会说明它们表示的意思,还要会进行单位换对这些复合单位,算.二、典型例题例1.下列数据分别表示不同物体的长度,其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相同的?,4 (1) 0.0006米 (2)60微米(3)6×10分米4,6,3 (4)6×10毫米(5)6×10千米(6)6×10厘米分析长度单位不统一不能直接进行比较,必须进行单位换算,用一个统一的单位来表示这些物体的长度,就可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是相同的.,4,6,5 解: 0.0006米,6×10米 60微米,60×10米,6×10米,4,544,3 6×10分米,6×10米6×10毫米,6×10×10米,60米,6,6,33 6×10千米,6×10×米,6×10米 10,3,3,5,2 6×10厘米,6×10×米,6×10米 10,4,3 因此,长度为60微米的物体、6×10分米的物体和6×10厘米的物体,长度是相同的.下列物体长度较接近1厘米的是[ ] 例2.A.物理课本的宽度B.大姆指甲的宽度C.新铅笔的长度D.十张纸的厚度分析与解答当前初中生所用的物理课本的宽度和新铅笔的长度都远远大于1厘米;一张,4,4 普通纸的厚度是0.7×10 1×10米,即0.007 0.01厘米,远远小于1厘米;只有大姆指甲的宽度较接近1厘米.应选:B例3.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去精确测量玻璃窗的宽度,下列记录的数据中正确的是[ ]A. 0.420米B. 420毫米C. 0.0420米D. 4.202分米分析与解答该次测量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毫米,在记录有准确数的情况下,还应记录有毫米的下一位,即0.1毫米位数上的估计数字. 0.420米和420毫米这两个数据都没有估计数字,因此不符合要求;0.0420米,虽然有估计数字0,但都与实际不相符合,因为玻璃窗的宽度不会只有4厘米左右;这是记录结果时单位记错了;4.202分米符合上述要求,而且测量结果也有单位,是符合要求的记录数据.应选D.例4.站在路边的甲看见乙驾驶轻骑超过了骑自行车的丙,甲说乙在前进,乙说丙在后退,丙说甲在后退,则他们各自选择的参照物是[ ]A.甲是以乙为参照物B.乙是以丙为参照物C.丙是以甲为参照物D.甲、乙、丙分别以自己为参照物分析与解答由题意可知,甲说乙在前进,甲可能以自己、地面或丙为参照物;乙说丙在后退,乙可能以自己为参照物,但不能以地面和甲为参照物;丙说甲在后退,丙可能以自己和乙为参照物,但不能以地面为参照物.由此可知,甲、乙、丙都是以自己为参照物.应选:D例5. 下列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抛出后正在空中飞行着的排球B.在圆形跑道上快慢不变行驶着的摩托车C.从树上正在下落的苹果D.在平直轨道上快慢不变地前进着的火车分析与解答抛出后正在空中飞行着的排球,其运动路线及快慢都在不断地变化着,所以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圆形跑道上行驶的摩托车速度大小虽然不变,但运动方向在不断变化,也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从树上正下落的苹果,它的速度将越来越大;平直轨道上快慢不变行驶着的火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D 应选例6.一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前一半路程内平均速度为30千米/时,后一半路程内的平均速度是50千米/时,则汽车的全程平均速度是_________.分析从A到B全程的平均速度必须用A到B的总路程除以总时间.ss 解: 设A到B的路程为,则前、后一半路程都为,即. ss,s,1222前一半路程所用时间:ssss12 t,,,,1vv2v2,30千米/时111后一半路程所用时间:ssss22 t,,,,2vv2v2,50千米/时222A到B全程所用时间:sst,t,t, , 122,30千米/时2,30千米/时A到B全程的平均速度:ss v,,,37.5千米/时sst,2,30千米/时2,50千米/时即:应填37.5千米/时巩固练习一、填空题1.单位换算0.025米,_________厘米,_________毫米66.7×米,_________千米 102.给下列测量记录补上合适的单位(1) 物理课本厚0.93_________.(2) 我国男排运动员的平均身高为1925_________.(3) 地球赤道周长大约是40076_________.3.速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_的物理量,若野兔以16米/秒的速度奔跑,坦克以54千米/时的速度行驶,运动得快的是_________.4.一辆汽车行驶在一条公路上,每隔2秒钟就驶过一根相距40米的电线柱,这辆汽车速度是_________千米/时.5.“坐地日行八万里”,这句话是以_________为参照物的;“地球的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某处上空”又是以_________为参照物的.1甲用的时间是乙的2倍,乙通过的路程是甲的,则甲的 6.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3速度是乙速度的_________倍.7.某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150秒后速度为25米/秒,接着匀速运动100秒后减速,经过50秒停下,共行驶6900米,则该物体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米/秒.二、选择题8.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同一长度,五次测量记录分别是20.84厘米,20.85厘米,20.837厘米,20.43厘米和20.85厘米,此长度的真实值最接近[ ]A. 20.85厘米B. 20.84厘米C. 20.75厘米D. 20.76厘米9.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A.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B.用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C.认真细致地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D.误差是不可能避免的10.下列物体的长度接近6厘米的是[ ]A.教科书的长度B.普通墨水瓶的高度C.钢笔的长度D.乒乓球的直径11.甲、乙两车在同一条道路上,乙车驾驶员从观后镜中看到甲车距自己越来越远,则[ ]A.甲车在向后倒车B.甲车已停止C.甲车速度比乙车速度小D.三种情况均可能12.旗鱼在海洋中游动的速度可达到290分米/秒;猎豹在地面上奔跑时速度为1.68千米/分;灰面鸫在空中飞翔时,速度达80.5千米/时,世界冠军刘易斯的百米记录是9.86秒,其中运动速度最快的是[ ]A.旗鱼B.猎豹C.灰面鸫D.刘易斯13.下列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是[ ]A.沿平直轨道出站的列车B.沿平直轨道进站的列车C.斜向上抛出的皮球D.放在快慢不变运行着的传送带上的纸箱14.某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8秒内通过320米,则此物体在后4秒内通过的路程为[ ]A. 40米B. 80米C. 100米D. 无法判断三、计算题15.某人用1小时走完了3600米,休息半小时后,又用半小时走完了1440米,他休息前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秒?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秒?16.某同学乘坐着汽艇遥对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声,历时5秒钟听到回声.求:(1)若汽艇静止在水面,他离高崖多远?(2)若汽艇以10米/秒的速度正对高崖驶去,他喊时离高崖多远?答案一、填空题3 6.7× 1. 2.5 、 25 、102.(1)厘米 (2)毫米 (3)千米3.运动快慢野兔4. 725.太阳、地球6. 1.57. 23二、选择题8.A 9.C 10.B 11.D 12.A 13.D 14.D三、计算题15. 1米/秒 0.7米/秒vt 16.(1) ,850米 s,2,vt,vt, (2) ,875米 s,,vt2初三物理总复习教程(二)一、本讲主要内容: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册第三章声现象第四章热现象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声源: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音就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物体只要振动,就一定会发出声音,但这声音人耳不一定都能听得到.(2)声源振动发出的声音,需要有介质来传播.介质可以是各种不同的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中不能传声.(3)声速:声音传播的速度叫声速.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相同.通常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除此以外,声速还与温度有关,即使在同一种介质中,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声速也是不相同的.(4)回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若遇到高大障碍物,会被障碍物反射回来形成回声.人耳要能区分清楚原声与回声,其间隔时间必须在0.1秒以上.这就是说,人耳在听到原声的0.1秒以后才听到的回声是能区别清楚的,若在0.1秒以内,则不能区分原声与回声.回声有许多重要应用,例如可以用来测水的深度、测高大建筑物的距离.2.乐音的三个特征(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发声体振动的越快,即频率越大,音调则越高,发声体振动的越慢,即频率越小,音调则越低.(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除此以外,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3)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所决定的,它是声音的品质.我们根据不同的音色,能区分是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或是其他什么声源发出的声音.3.温度和温标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跟温度有关的现象叫热现象.常用的温标有二种:(1)摄氏温标.单位:摄氏度. 符号:?.在摄氏温标中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O 度,(即0?)在1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度,(即100?).将0?到100?之间的长度分为100等分,每一等分就是1?.(2)热力学温标(即绝对温标). 单位:开尔文,简称开,符号是K.热力学温标规定:以绝对零度为起点,即以,273?为O K.以t表示摄氏温度,以T表示热力学温度,它们之间的关系是:T,t,273K.4.温度计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温度计在使用前要先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不能用它测量高于或低于它测量范围的温度.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一定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如测液体温度,则玻璃泡一定要浸没于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并且要等到温度计内的液柱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一定要与温度计玻璃管内液柱上表面相平.5.熔化与凝固(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它是熔化的逆过程.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全部熔化完毕,全部变为液体,再继续吸热时温度才上升.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的熔点.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不断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全部凝固成固体后,再继续放热时,温度才下降.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的凝固点.同一种晶体它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它在凝固过程中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下降,也没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常见的物质中,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萘、各种金属都是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都是非晶体.6.汽化和液化物质由液态变成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它的相反过程,即物质由气态变成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汽化有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液体蒸发时温度降低要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因此液体蒸发有致冷作用.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只能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沸腾,这个温度叫做液体的沸点.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虽然不断吸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降低气体温度和压缩气体的体积.7.升华和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它的相反过程,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升华过程要不断吸热,凝华过程要不断放热.二、典型例题例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2)耳朵能听到声音,是由于声波激起人体神经振动.( )(3)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最快.( )(4)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可以大于或小于340米/秒.( )分析与解答 (1)错.声音要靠介质来传播,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例如在真空中发声的物体,其发出的声音人们是听不到的.(2)错.人能听到声音,是由于声波传到人的耳朵,会引起鼓膜振动,产生听觉.(3)错.查阅声音传播速度表可知,声音在固体物质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固体中慢些.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4)对.声音的传播速度不仅与介质有关,还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加快;温度降低时,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变慢,因此,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可以大于或小于340米/秒.例2 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如果他听到起跑的枪声才开始计时,那么他开始计时的时间将比实际的起跑时间晚多少?(设当时的气温是15?) 分析当站在终点处的计时员听到起跑处传来的枪声时,则表明发令枪声已通过了从起点到终点这整整100米的路程,运动员在这段时间里也已跑过了一定的路程.但是由于计时员直到此时才开始计时,因此所记录的时间比实际跑步的时间少,这时间差,就是声音通过100米路程所用的时间.解 s,100米,15?空气中声音的速度是v,340米/秒.100米s t,,,0.294米/秒 340米/秒v答:这样记录的时间比实际的起跑时间晚0.294秒.例3 在某一温度计的管子上刻有150格均匀的标度.在1标准大气压下,当温度计的玻璃泡进入冰水混合物中时,水银柱位置在40刻度处;当玻璃泡进入沸水中时,水银柱的位置在90刻度处.当水银柱上升到100刻度处时,应相当于多少摄氏度?相当于热力学温度多少度?分析与解答摄氏温标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100度,由此可见,题中所说的40刻度处就是0?,90刻度处就是指100?.从40到90有50o100C等份,每1等份的实际温度是:,2?. 50当水银柱上升到100刻度处时,共占有的等份数是:100,40,60.所以100刻度处的实际温度是:2?×60,120?.由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式:T,t,273k可得120?相当于热力学温度: T,(120,273)k,393k. 温度)(C 即,该温度计100刻度处相当于120?,相当于393k. D 85CB 例4 如图1所示是萘的熔化图象. 80(1)AB段萘是____状态,处于_____过程. 75A (2)BC段萘是____状态,处于_____过程. 70109014678235 在这过程中,______热量,温度_____. 分(时间)(3)CD段,萘是_____状态,它_____热量,温度_______. 图 1分析与解答萘是晶体,它在AB段时是固态,吸收热量,温度由70?上升到80?;在第4分钟时(即开始达到80?)开始熔化,在这阶段中,虽然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到第9分钟熔化结束.这一阶段即用BC表示;最后的CD段则是处于液态,继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应填:(1)固态吸热升温 (2)固液共存熔化吸收不变(3)液态吸收升高例5 当水壶里的水被烧开以后,在壶盖小孔上方一定高度可以看到“白气”,而紧靠小孔的地方却看不到.为什么?分析与解答这个现象应以液化现象的特点去进行分析.“白气”是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凝结成的雾状小水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