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二》-教科版精品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4.45 MB
- 文档页数:12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二(2)》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 通过展示蜗牛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蜗牛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2. 通过观察和描述蜗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教学重点:1. 蜗牛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观察和描述蜗牛的外形特点。
教学准备:1. 指导学生准备筷子、放大镜、放大镜等观察工具。
2. 准备蜗牛模型或图片等用于展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问答的方式复习上节课学到的关于蜗牛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告诉学生今天将通过观察和描述来更加了解蜗牛的特点。
二、展示和讲解(10分钟)1. 准备一只真实的蜗牛或者使用蜗牛模型或图片等展示给学生观察。
2. 让学生观察蜗牛的外形特点,并引导他们描述蜗牛的形状、颜色、壳的纹路等。
3. 讲解蜗牛的特点和生活习性,例如蜗牛爬行的方式、喜欢吃什么等。
三、观察和描述(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各自观察一只蜗牛,使用放大镜等观察工具仔细观察蜗牛的外形特点。
2. 每位小组成员依次描述他们观察到的蜗牛的特点,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和讨论。
3. 教师可以适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引导学生准确和详细地描述蜗牛的特点。
四、总结和展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蜗牛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并与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对比。
2. 将学生的观察和描述结果展示在教室的展示板上或者课堂博览中,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成果。
3. 分享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和回答,以增加互动和学习效果。
五、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如完成《蜗牛二(2)》的习题或者写一个关于蜗牛特点的小短文。
同时,鼓励学生在家中观察蜗牛并记录他们的发现。
六、作业布置完成《蜗牛二(2)》的习题或写一篇关于蜗牛特点的小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描述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蜗牛特点的理解和记忆。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二(1)》教学设计一_小学自然教案_模板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蜗牛的运动方式。
2.经历对蜗牛运动的细节和痕迹观察的过程。
3.激发探索蜗牛运动秘密的兴趣。
教学准备:1.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蜗牛,放大镜,玻璃片,小木棒、棉线、记录用纸和笔等。
2.塑料薄膜和画有同心圆的纸。
教学过程:一、引入。
我们已经比较仔细地观察过蜗牛了。
那么,蜗牛有脚吗?蜗牛有脚的话,蜗牛的脚是怎样的呢?蜗牛没有脚的话,蜗牛是用什么爬行的呢?二、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1.观察: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
2.蜗牛用身体的腹部爬行。
蜗牛没有像人、兔、蟋蟀那样的脚,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脚,这是一种特殊的脚--腹足。
三、观察蜗牛的爬行。
1.观察玻璃片上爬行的蜗牛,观察蜗牛的腹部是怎样使身体前进的。
2.蜗牛爬行的描述和模仿。
3.观察蜗牛在小木棒、棉线等物体上的爬行动作。
描述蜗牛在这些物体上的爬行。
四、蜗牛爬行的痕迹。
1.说说蜗牛爬行观察过程中还有什么发现。
2.观察蜗牛爬行留下的痕迹。
发现痕迹是粘液变成的。
3.推测一下蜗牛分泌的粘液所起的作用。
五、蜗牛赛跑。
1.哪只蜗牛爬得快?提出蜗牛赛跑的建议。
2.讨论蜗牛赛跑的活动设计:☆有使蜗牛朝着一个方向爬行的办法吗?吸引蜗牛向一个方向爬的办法。
让蜗牛只能朝一个方向爬行。
……☆有其他的比赛方法吗?不管朝哪个方向爬的办法。
测量蜗牛爬过的距离的办法。
……3.在小组里进行蜗牛赛跑的活动:在画有同心圆的纸上铺上一张塑料薄膜,把蜗牛放在中心圆内,看哪只蜗牛最先爬出外圆。
六、小结。
小结(略)关于蜗牛的爬行,我们还能观察研究些什么?我们还能搞些什么活动?第四节地貌的变化教材分析地壳和宇宙间的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地壳表面的面貌,仅是地壳漫长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镜头。
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蜗牛二课件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一课。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二章第三节“动物的运动”,着重探讨蜗牛的运动机制和生活习性。
详细内容将围绕蜗牛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食性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方面展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蜗牛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式,认识到动物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动物行为的能力,激发探究动物世界的兴趣。
3. 使学生了解蜗牛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高保护动物、关爱自然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蜗牛的身体结构及运动原理。
教学重点:观察蜗牛的运动方式,了解其生活习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蜗牛标本、放大镜、显微镜、PPT课件、视频资料。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蜗牛标本,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通过PPT课件,讲解蜗牛的身体结构,让学生了解蜗牛的运动器官及其功能。
3. 实践观察:分组让学生观察蜗牛的运动,记录运动方式,引导学生探讨蜗牛运动原理。
4. 例题讲解:讲解蜗牛运动原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画出一幅蜗牛的运动轨迹图,加深对蜗牛运动方式的理解。
6. 知识拓展:介绍蜗牛的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关爱自然,保护动物。
六、板书设计1. 蜗牛的身体结构蜗牛的贝壳蜗牛的肉身蜗牛的眼睛、触角等2. 蜗牛的运动方式肌肉蠕动贝壳旋转3. 蜗牛的生活习性食性繁殖方式生活环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动物,选择一种动物,记录其运动方式和特点,画出动物运动轨迹图。
2. 答案示例:以蝴蝶为例,描述其翅膀振动、飞行高度等,画出飞行轨迹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讲解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蜗牛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和生活习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蜗牛二课件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二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为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性以及蜗牛的运动方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蜗牛的身体结构,认识蜗牛的各个部位及其功能。
2. 掌握蜗牛的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能描述蜗牛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蜗牛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性及运动方式。
难点:理解蜗牛如何通过腹足运动,以及蜗牛在自然界的适应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蜗牛标本、显微镜、投影仪、教学课件。
2. 学具:放大镜、观察盒、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蜗牛标本,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导入:讲解蜗牛的身体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蜗牛的各个部位,了解其功能。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蜗牛的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4. 例题讲解:通过投影仪展示蜗牛的图片,讲解蜗牛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中运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蜗牛在不同地面上的运动,记录并分析其运动方式。
六、板书设计1. 蜗牛的身体结构螺旋形外壳腹足肺触角2. 蜗牛的生活习性湿润的环境夜行性杂食性3. 蜗牛的运动方式腹足蠕动胶囊状肌肉收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蜗牛,记录其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
2. 答案:生活习性:蜗牛喜欢生活在湿润、阴暗的环境中,白天休息,夜晚活动。
运动方式:蜗牛通过腹足蠕动前进,依靠胶囊状肌肉的收缩和伸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学生对蜗牛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可让学生关注蜗牛在自然界的作用,进一步了解蜗牛与其他生物的互动关系,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同时,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观察不同种类的蜗牛,拓展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蜗牛的身体结构及功能2. 蜗牛的腹足运动方式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和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中的观察与实践一、蜗牛的身体结构及功能蜗牛的身体结构主要包括螺旋形外壳、腹足、肺和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