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工测量的基本工作(金)
- 格式:doc
- 大小:285.00 KB
- 文档页数:14
工程测量第一章:测量的基本知识1工程测量的任务:测定、测设、变形观测三部分组成。
2重力的作用线又称为铅垂线,铅垂线是测量工作的基准线。
3假设自由静止的海水面向陆地和岛屿延伸形成一个闭合曲面,这个闭合曲面称为水准面。
4把通过平均海水面并向陆地延伸而形成的闭合曲面称为大地水准面,其包围的形体称为大地体。
大地水准面是测量工作的基准面。
5某地面点沿铅垂线方向到大地水准面的距离称为绝对高程和海拔,简称高程H;某地面点沿铅垂线方向到任意水准面的距离称为相对高程。
大地水准面:把通过平均海水面并向陆地延伸而形成的闭合曲面某地面上两点间高程之差称为高差。
6当距离为10KM时,以水平面代替球面所产生的距离误差为0.82CM,相对误差为1/1220000所以在半径为10KM范围内进行距离测量时,以水平面替水准面所产生的距离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7测量误差的来源:(1)测量仪器(2)观测者(3)外界条件8‘根据测量误差队测量结果影响的性质不同,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偶然误差)。
9系统误差具有:(1)同一性(2)单向性(3)累积性10水准测量时保持前后视距相等的作用:可消除水准管轴或视准轴不平行产生的误差。
11偶然误差具有:(1)有界性(2)单峰性(3)对称性(4)抵偿性12精度指示:(1)中误性(2)相对误差(3)容许误差13如果个别误差超过了容许值,就被认为是错误的,此时应舍去相应的观测值并重测或补测14最或是值与每个观测值的差值,称为该观测值的改正数15水平距离、水平角及高程是确定地面点相对位置的三个基本几何要素。
距离测量、角度测量、及高程测量则是测量的基本工作。
16测量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在布局上“由整体到局部”,在精度上“由高级到低级”,在程序上“先控制后碎部”。
即:先在测区范围内建立一系列控制点精度测出这些点的位置,然后再分别根据这些控制点施测碎部测量。
此外,对测量工作的每个过程要坚持“步步检查”,以确保测量可靠。
工程测量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测量工作是工程项目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项目施工的全过程,其目的是保障建(构)筑物空间位置及其尺寸的准确性,将误差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以满足建(构)筑物明确和隐含的功能需要。
第二章基本要求第二条工程测量必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等相关法规,严格执行相关的测量规范、规定(指南)等技术要求.第三条从事测量工作人员需经过培训,取得执业资格;非专业(职)测量工程师不得主持施工控制测量。
第四条测量工作包括:开工前的交接桩、施工复测、施工控制网测量、工序环节中的施工放样、建(构)筑物变形测量、竣工测量等工作。
第五条测量方法和精度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的规定和标准,并积极推广测量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应用。
第六条控制网平差及其他数据应由两人独立计算,并及时校核。
控制网的平差软件应通过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的评审,或经过业主或设计等相关单位的认可.第七条工程测量应根据人员和仪器设备状态选择适宜的方法,应优先选择具有闭合条件好的方法,避免误差超限和错误。
使用全站仪数字化测量时,应有误差监控手段。
第八条测量轴线(中线)基点、水准基点应与相邻合同段重叠衔接。
对于由两个以上单位施工的长隧道、地铁、桥梁或相应规模的建筑物,应建立统一的控制网,统一平差,统一坐标系。
第九条特殊、大型、难度大的重点项目应编制《施工测量作业实施细则》、《测量重大方案》或《测量作业指导书》。
第十条测量桩点是指设置在地上和建筑物内的各级控制桩点、施工放样桩点,是测量成果的具体标志,是后续测量与施工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各类测量桩点,尤其是控制桩点应采取措施进行妥善保护:1)在布设测量控制桩点时,应考虑点位的可靠性,避免因施工、外界影响造成桩点的损坏和移动等.桩点、资料交接后,应立即采取效有效措施对桩点进行保护,并在现场设置明显标志.2)各类测量桩点在工程竣工前均应长期保存,若因施工需要移动的,必须取得原测量部门同意,并根据需要以同等精度补测新桩后,方可迁移.3)因各种原因造成桩点被毁、损坏和移动时,不得使用,有关人员应立即通知原测量部门进行补测,不得擅自补测。
测量学第三版(许娅娅著) 课后答案下载测量学第三版(许娅娅著) 课后答案下载《测量学(第3版)》共分十五章,__章介绍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第二章至第五章阐述测量学的基本知识和测量仪器(包括常规和新型仪器)的操作使用方法;第六章介绍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第七章介绍控制测量,包括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的测量与计算方法;第八章介绍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传统方法和数字化测图的方法;第九章介绍大比例尺地形图应用及数字地面模型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第十章介绍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介绍道路中线测量,路线纵、横断面测量;第十三章介绍桥梁测量;第十四章介绍隧道测量;第十五章简介“3S”技术及其应用。
《测量学(第3版)》可作为包括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岩土工程等)专业、交通工程专业和公路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专业(路桥方向)测量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测量学第三版(许娅娅著) :内容简介__章绪论__节测量学的任务与应用第二节测量学的发展与现状第三节测量学的基础知识第四节测量工作的'基本概念思考题与习题第二章水准测量__节水准测量原理第二节水准测量的仪器和工具第三节水准测量的实施及成果整理第四节 DS3级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第五节精密水准仪和水准尺第六节自动安平水准仪第七节电子水准仪第八节水准测量的误差及注意事项思考题与习题第三章角度测量__节角度测量原理第二节光学经纬仪第三节水平角测量第四节竖直角测量第五节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第六节角度测量误差及注意事项第七节电子经纬仪思考题与习题第四章距离测量和直线定向 __节钢尺量距第二节视距测量第三节电磁波测距仪测距第四节电磁波测距仪的检验第五节直线定向第六节方位角测量思考题与习题第五章全站仪测量__节概述第二节全站仪的使用第三节全站仪的检定思考题与习题第六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理论 __节概述第二节衡量精度的指标第三节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第四节误差传播定律及其应用第五节权及加权平均值思考题与习题第七章控制测量__节概述第二节控制测量的等级与技术要求第三节导线测量第四节三角测量第五节交会定点第六节坐标换带计算第七节三等、四等水准测量第八节三角高程测量思考题与习题第八章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__节地形图测绘的基本知识第二节大比例尺地形图传统测绘方法第三节大比例尺数字测图思考题与习题第九章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应用__节阅图的基本知识第二节地形图的基本应用第三节地形图的工程应用第四节数字地面模型及其在路线工程上的应用思考题与习题第十章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__节概述第二节测设的基本工作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一章道路中线测量__节概述第二节交点和转点的测设第三节路线转角的测定和里程桩设置第四节圆曲线测设第五节带有缓和曲线的平曲线测设第六节虚交点的测设第七节复曲线的测设第八节回头曲线的测设第九节道路中线逐桩坐标的计算第十节用全站仪测设道路中线第十一节用GPS RTK技术测设公路中线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二章路线纵、横断面测量 __节概述第二节基平测量第三节中平测量第四节横断面测量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三章桥梁测量__节概述第二节桥位控制测量第三节桥轴线纵断面测量第四节河流比降测量第五节桥台、桥墩施工测量第六节涵洞施工测量第七节其他构造物施工测量思考题与习题第十四章隧道测量__节概述第二节隧道洞外控制测量第三节路线引测进洞数据的计算第四节竖井联系测量第五节隧道洞内导线与洞内中线测量第六节隧道洞内水准测量第七节隧道开挖断面测量第八节辅助坑道施工测量第九节隧道贯通误差分析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五章“3S”技术简介__节概述第二节 GPS全球定位系统的组成第三节 GPS坐标系统第四节 GPS定位原理第五节 GPS测量的实施第六节实时GPS的应用第七节 GIS与RS技术简介第八节“3S”集成技术与应用简介思考题与习题测量学第三版(许娅娅著):目录点击此处下载测量学第三版(许娅娅著) 课后答案。
第一次作业答案第十一章:基本的测设工作习题集:P202第4题;P203第6题第4题答案:如图11-17所示,设观测结果中由A ~B 各标尺读数依次为a 1,b 1,a 2,b 2,a 3,b 3,则有:BA H b a b a b a H =--+-+--+)(332211)(故在B 点的前视读数应为:322113a b a b a H H b A B -+-++-==1.904m第6题答案:有关测设数据计算如下:"'104154261.117226.250arctan arctan==--=A B A B AB x x y y α"'3331355518.228881.17arctan arctan=-=--=A P A P AP x x y y α"'2449280257.51107.268arctan arctan=-=--=B P B P BP x x y y α739059360'''=+-='∠ AB AP A αα418046)180('''=+-='∠ AB BP B αα 则角度修正值是:04''-=∠-'∠=∆A A A β07''=∠-''∠=∆B B B β从P 点到A 、B 点的距离分别为:()()217.22922=-+-=A P A P x x y y AP ()()963.27222=-+-=B P B P x x y y BP测设步骤如下:1.用一张图纸,在其上按角932474180'''=∠-∠-B A 绘出从P '到A 、B 的方向线。
2.向精密测设水平角一样,利用作垂距来修正角值,分别计算出垂距:mm AP A A44-=∙''∆=∆ρβmm BP B B93=∙''∆=∆ρβ3.按实际尺寸作距离P A '、P B '分别为B A ∆∆,的平行线,交点即为P 的精确位置。
工程测量*本节测验题:用微倾式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时,每次读数之前都要()A. 重新转动脚螺旋整平仪器B. 转动脚螺旋使水准管气泡居中C. 转动微倾螺旋使水准管气泡居中D. 重新调好园水准器和水准管气泡居中B*本节测验题:竖直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的目的是( )A. 使度盘指标处于正确位置B. 使竖盘处于铅垂位置C. 使竖盘指标指向90°D. 使竖盘指标水平请选择: A B C DA*本节测验题:某直线DAB的坐标方位角为111°23′36″,则DBA反坐标方位角为( )A. 111°36′24″B. 111°23′36″C. 68°36′24D. -68°36′24″请选择: A B C DA*本节测验题:为确保观测成果的质量,规范通常规定以()中误差为偶然误差的允许误差A. 1倍~2倍B. 2倍~3倍C. 3倍~4倍D. 4倍请选择: A B C DB本节测验题:导线测量的外业不包括( )A. 测量角度B. 选择点位C. 坐标计算D. 量边请选择: A B C DC*本节测验题:某导线全长620m,算得x坐标增量闭合差为0.12m,y坐标增量闭合差为-0.16m,则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为()A. 1/2200B. 1/3100C. 1/4500D. 1/15500请选择: A B C DD*本节测验题:导线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调整方法是将闭合差反符号后()A. 按角度个数平均分配B. 按导线边数平均分配C. 按边长成正比例分配D. 按角度大小成正比例分配请选择: A B C DC本节测验题:地形图的等高距的选择应( )A. 选得越大越好B. 选得越小越好C. 与地形无关D. 根据地形和比例尺选用请选择: A B C DD*本节测验题:视距测量的精度通常是( )A. 低于钢尺B. 高于钢尺C. 1/2000D. 1/4000请选择: A B C DA*本节测验题: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是以多大比例尺地形图为基础,按规定的经差和纬差划分图幅的。
第一章 绪论何谓水准面?何谓大地水准面?它在测量工作中的作用是什么?答:静止的水面称为水准面,水准面是受地球重力影响而形成的,是一个处处与重力方向垂直的连续曲面,并且是一个重力场的等位面。
与平均海水面吻合并向大陆、岛屿内延伸而形成的闭合曲面,称为大地水准面。
大地水准面是测量工作的基准面。
何谓绝对高程和相对高程?何谓高差?答:某点沿铅垂线方向到大地水准面的距离,称为该点的绝对高程或海拔。
假定一个水准面作为高程基准面,地面点至假定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相对高程或假定高程。
某点的经度为118°45′ ,试计算它所在6°带及3°带的带号,以及中央子午线的经度是多少?答:N=INT(118°45′/6+1)=20 L=20*6-3=117° n=INT(118°45′/3+1)=40 l=40*3=120° 测量工作的原则是什么?答:在测量工作中,为了防止测量误差的逐渐传递而累计增大到不能容许的程度,要求测量工作遵循在布局上“由整体到局部”、在精度上“由高级到低级”、在次序上“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
确定地面点位的三项基本测量工作是什么?答:确定地面点位的三项基本测量工作是测角、量距、测高差。
第二章 水准测量设A 为后视点,B 为前视点;A 点高程是20.016m 。
当后视读数为1.124m ,前视读数为1.428m ,问A 、B 两点高差是多少?B 点比A 点高还是低?B 点的高程是多少?并绘图说明。
答:m h AB 304.0428.1124.1-=-= m H B 712.19304.0016.20=-= B 点比A 点低 何谓视差?产生视差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消除视差?答:当眼睛在目镜端上下微微移动时,若发现十字丝与目标像有相对运动,这种现象称为视差。
产生视差的原因是目标成像的平面和十字丝平面不重合。
消除的方法是重新仔细地进行物镜对光,直到眼睛上下移动,读数不变为止。
工程测量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工程测量是做好施工技术准备、保证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各级施工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测量工作。
为了加强测量管理,规范作业流程,统一作业标准,明确人员职责,保证测量工作满足施工要求,保证测量数据准确、可靠,确保建筑物位置和几何尺寸无误,有效防范测量质量事故的发生,根据国家相关行业颁布的规范章程,并结合项目实际情况,本着实际可行、确保质量的原则,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XX线装修3标项目经理部测量管理。
第二章职责第三条主要职责:(一)制定本标段测量管理实施细则;(二)编制标段内单位(子单位)工程测量方案并报监理、所在上级公司审批;(三)承担本项目的施工测量,包括车站、区间及其它结构物的定位、护桩设置及日常施工放样工作、测量技术交底、测量资料的填写以及测量复核等;(四)定期对测量仪器进行校核及检定;(五)按上级单位要求对测量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六)建立并每月更新测量仪器、测量技术文件、测量人员管理台账;(七)负责在设计精密控制网基础上根据施工需要加密施工控制点;(A)负责管段内工程测量桩点、资料交接;(九)负责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以及持证上岗;(+)负责管段内平面、高程控制网点的布设,以及每2个月一次的地面、地下控制网及联系测量复测(如监理、建设单位有明确的更高要求,按监理、建设单位的要求复测频率执行)。
如果复测确认某个控制点发生位移或沉降,应及时对发生位移或沉降的控制点成果进行修正,并将修正后的成果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十一)负责按照相关规定正确使用精密测量成果,责精密网控制点及加密网点保护工作;(十二)配合和接受监理单位的监督管理工作,按监理要求提交相关测量资料;(十三)配合第三方测量机构进行的测量验收、抽检、复核、误差/粗差争议的仲裁以及对重要工点和重点工程进行的监测和观测;(十四)参加建设过程中工程测量误差/粗差的处置,并提出处置意见报请相关单位,按批准的处置方案进行相应的工程处置;(十五)按要求进行竣工测量。
2023年测量工操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测量工作的操作行为,提高测量工作效率和质量,制定本操作规程。
第二条: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测量工,是测量工进行工作操作的基本依据。
第三条:测量工作应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规定进行,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四条:测量工作应遵循科学、严谨、安全、高效的原则,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第五条:测量工作应本着诚实守信、积极主动、团结协作、尽职尽责的原则进行。
第二章测量仪器与设备的使用第六条:测量工在进行工作前应检查所需的测量仪器与设备是否齐全,检查仪器的准确性和完好性。
第七条:使用测量仪器与设备时,应根据相关技术规范和要求进行正确设置和校准。
第八条:测量仪器与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应注意保护,防止受到物理损坏和污染。
第三章测量点的设置和选择第九条:测量工应根据测量任务的要求,在正确的位置和方向上设置测量点。
第十条:选择测量点时,应考虑测量点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准确性,并避免存在遮挡物和干扰源的位置。
第十一条:测量工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和仪器,合理安排测量顺序和节奏。
第四章测量操作的规范第十二条:测量工在进行操作前,应查阅相关资料和测量任务要求,了解测量工作的目标和要求。
第十三条:操作时应严格按照测量任务的步骤和要求进行,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重现性。
第十四条:进行测量操作时应注意环境的安全和舒适,遵守操作规程,确保人身安全。
第十五条:测量前后应及时清理和整理测量点的环境,保持测量点的整洁和可访问性。
第五章数据处理与结果评估第十六条:测量工应根据测量任务的要求和数据处理的原则,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第十七条:数据处理时应注意数据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排除错误和干扰,得出准确的测量结果。
第十八条:测量结果应根据测量任务的要求进行评估和判断,确保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第十九条:测量结果应记录和归档,保留相关资料和记录,便于查证和追溯。
第六章安全与环保第二十条:测量工在进行工作操作时,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防止事故和意外的发生。
工程测量技术教案第一章:测量基础1.1 测量概述介绍测量的定义、目的和作用解释测量的主要类型和方法探讨测量在工程领域的重要性1.2 测量学的基本概念解释测量学的定义和范围探讨测量学的基本原理和定律介绍测量学的主要分支和应用领域1.3 测量误差与精度解释误差的定义和分类探讨误差产生的原因和减小误差的方法介绍精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第二章:测量仪器与工具2.1 水准仪介绍水准仪的种类和构造解释水准仪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探讨水准仪的校准和检验方法2.2 经纬仪介绍经纬仪的种类和构造解释经纬仪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探讨经纬仪的校准和检验方法2.3 激光测距仪介绍激光测距仪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解释激光测距仪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探讨激光测距仪的校准和维护方法第三章:测量方法与技巧3.1 水平角测量介绍水平角测量的原理和方法解释水平角的表示和记录方法探讨水平角测量的注意事项和技巧3.2 垂直角测量介绍垂直角测量的原理和方法解释垂直角的表示和记录方法探讨垂直角测量的注意事项和技巧3.3 距离测量介绍距离测量的原理和方法解释距离的表示和记录方法探讨距离测量的注意事项和技巧第四章:控制测量与地形测绘4.1 控制测量概述介绍控制测量的定义和目的解释控制测量的方法和流程探讨控制测量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4.2 控制点的设置与布设介绍控制点的设置原则和方法解释控制点的布设要求和步骤探讨控制点的选取和标记方法4.3 地形测绘概述介绍地形测绘的定义和目的解释地形测绘的方法和流程探讨地形测绘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第五章:工程测量实例与应用5.1 建筑工程测量介绍建筑工程测量的主要内容和目的解释建筑工程测量的方法和流程探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注意事项和技巧5.2 道路工程测量介绍道路工程测量的主要内容和目的解释道路工程测量的方法和流程探讨道路工程测量中的注意事项和技巧5.3 水利工程测量介绍水利工程测量的主要内容和目的解释水利工程测量的方法和流程探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注意事项和技巧第六章:建筑施工测量6.1 施工测量概述介绍施工测量的定义和目的解释施工测量的方法和流程探讨施工测量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和重要性6.2 建筑物的定位测量介绍建筑物定位测量的原理和方法解释建筑物的定位测量步骤和注意事项探讨建筑物定位测量的应用和重要性6.3 建筑物的施工测量介绍建筑物施工测量的原理和方法解释建筑物的施工测量步骤和注意事项探讨建筑物施工测量的应用和重要性第七章:道路工程测量7.1 道路测量概述介绍道路测量的定义和目的解释道路测量的方法和流程探讨道路测量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和重要性7.2 道路中线测量介绍道路中线测量的原理和方法解释道路中线的表示和记录方法探讨道路中线测量的注意事项和技巧7.3 道路边线测量介绍道路边线测量的原理和方法解释道路边线的表示和记录方法探讨道路边线测量的注意事项和技巧第八章:水利工程测量8.1 水利测量概述介绍水利测量的定义和目的解释水利测量的方法和流程探讨水利测量在水工中的应用和重要性8.2 水工建筑物的基础测量介绍水工建筑物基础测量的原理和方法解释水工建筑物基础测量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探讨水工建筑物基础测量的应用和重要性8.3 水利工程地形测绘介绍水利工程地形测绘的原理和方法解释水利工程地形测绘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探讨水利工程地形测绘的应用和重要性第九章:现代测量技术9.1 卫星定位测量技术介绍卫星定位测量技术的原理和方法解释全球定位系统(GPS)在测量中的应用探讨卫星定位测量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9.2 无人机测量技术介绍无人机测量技术的原理和方法解释无人机测量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探讨无人机测量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9.3 激光扫描测量技术介绍激光扫描测量技术的原理和方法解释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探讨激光扫描测量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第十章:测量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10.1 测量数据处理概述介绍测量数据处理的目的和方法解释测量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方法探讨测量数据处理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10.2 误差分析与改正介绍误差分析的目的和方法解释误差的分类和产生原因探讨误差的改正和减小方法10.3 测量数据的精度评价介绍测量数据精度评价的目的和方法解释精度的表示和评价指标探讨测量数据精度评价的应用和重要性第十一章:测量数据采集与数字化11.1 测量数据采集概述介绍测量数据采集的定义和目的解释测量数据采集的方法和流程探讨测量数据采集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和重要性11.2 测量数据的数字化处理介绍测量数据数字化处理的方法和步骤解释数字化处理在测量数据中的应用探讨数字化处理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11.3 测量数据的信息化管理介绍测量数据信息化管理的方法和流程解释信息化管理在测量数据中的应用探讨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第十二章:工程测量软件与应用12.1 工程测量软件概述介绍工程测量软件的定义和功能解释工程测量软件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探讨工程测量软件的分类和特点12.2 常见工程测量软件介绍介绍几种常见的工程测量软件,如AutoCAD、测量大师等解释这些软件的功能和应用领域探讨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12.3 工程测量软件的应用实例分析几个工程测量软件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实例解释这些实例中软件的作用和效果探讨这些实例对工程测量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第十三章:工程测量安全与法律法规13.1 工程测量安全概述介绍工程测量安全的重要性解释工程测量安全的基本要求和措施探讨工程测量安全事故的预防和管理13.2 工程测量中的法律法规介绍与工程测量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解释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探讨工程测量中的法律风险和应对策略13.3 工程测量职业道德与责任介绍工程测量职业道德的含义和要求解释工程测量人员的责任和义务探讨工程测量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第十四章:工程测量案例分析14.1 工程测量案例概述介绍工程测量案例的定义和作用解释工程测量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流程探讨工程测量案例分析在实践中的应用和重要性14.2 工程测量案例分析实例分析几个典型工程测量案例的背景、问题和解决方案解释这些实例中测量技术的应用和效果探讨这些实例对工程测量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解释案例报告中应包含的内容和要点第十五章:工程测量的发展趋势与展望15.1 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介绍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解释工程测量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探讨工程测量技术发展的挑战和机遇15.2 工程测量在新技术中的应用介绍工程测量在新领域和技术中的应用,如BIM、GIS等解释这些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作用和优势探讨工程测量在新技术应用中的前景和挑战15.3 工程测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介绍工程测量教育的历史和现状解释工程测量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目标探讨工程测量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策略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至第五章重点介绍了工程测量的基础知识、仪器与工具、测量方法与技巧、控制测量以及地形测绘等内容,难点在于理解测量误差与精度的相关概念以及如何进行误差分析和减小误差。
第十一章 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施工测量是指把图纸上设计好的建(构)筑物位置(包括平面和高程位置)在实地标定出来的工作,即按设计的要求将建(构)筑物各轴线的交点、道路中线、桥墩等点位标定在相应的地面上。
这项工作又称为测设或放样。
这些待测设的点位是根据控制点或已有建筑物特征点与待测设点之间的角度、距离和高差等几何关系,应用测绘仪器和工具标定出来的。
因此,测设已知水平距离、测设已知水平角、测设已知高程是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
§11-1 测设已知水平距离测设已知水平距离是从地面一已知点开始,沿已知方向测设出给定的水平距离以定出第二个端点的工作。
根据测设的精度要求不同,可分为一般测设方法和精确测设方法。
一、用钢尺测设已知水平距离1、一般方法在地面上,由已知点A 开始,沿给定方向,用钢尺量出已知水平距离D 定出B 点。
为了校核与提高测设精度,在起点A 处改变读数,按同法量已知距离D 定出B ′点。
由于量距有误差,B 与B ′两点一般不重合,其相对误差在允许范围内时,则取两点的中点作为最终位置。
2、精确方法当水平距离的测设精度要求较高时,按照上面一般方法在地面测设出的水平距离,还应再加上尺长、温度和高差3项改正,但改正数的符号与精确量距时的符号相反。
即 h t l D S ∆-∆-∆-=式中:S ——实地测设的距离;D ——待测设的水平距离; l ∆——尺长改正数,D l l l ⋅∆=∆0,0l 和l ∆分别是所用钢尺的名义长度和尺长改正数; t ∆——温度改正数,)(0t t D t -⋅⋅=∆α,51025.1-⨯=α为钢尺的线膨胀系数,t为测设时的温度,0t 为钢尺的标准温度,一般为20°C ;h ∆——倾斜改正数,D h h 22-=∆,h 为线段两端点的高差。
例:如图10-1所示,欲测设水平距离AB ,所使用钢尺的尺长方程式为: m C t m m l t )20(30102.1003.0000.305︒-⨯⨯++=-测设时的温度为5°C ,AB 两点之间的高差为1.2m ,试求计算测设时在实地应量出的长度是多少?解:根据精确量距公式算出3项改正: 尺长改正:m D l l l 006.06030003.00=⋅=⋅∆=∆温度改正:m t t D t 011.0)205(102.160)(50-=-⨯⨯⨯=-⋅⋅=∆-α 倾斜改正:m D h h 012.06022.1222-⨯-=-=∆则实地测设水平距离为: m D S h t l 017.60012.0011.0006.060=++-=∆-∆-∆-=测设时,自线段的起点A 沿给定的AB 方向量出S ,定出终点B ,即得设计的水平距离D 。
工程测量员工作职责具体内容1、紧密配合施工,坚持实事实是、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2、测量前需了解设计意图,学习和校核图纸,了解施工部署,制定测量放线方案;3、会同建设单位一起对红线桩测量控制点进行实地校测,测量仪器的核定、校正;4、与设计、施工等方面密切配合,并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与施工同步的测量放线方案;5、须在整个施工的各个阶段和各主要部位做好放线、验线工作,并要在审查测量放线方案和指导检查测量放线工作等方面加强工作,避免返工;6、验线工作要主动。
验线工作要从审核测量放线方案开始,在各主要阶段施工前,对测量放线工作提出预防性要求,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7、负责垂直观测、沉降观测,准确地测设标高,并记录整理观测结果(数据和曲线图表);8、负责及时整理完善基线复核、测量记录等测量资料。
工程测量员工作职责具体内容(2)工程测量员的主要职责包括:1. 对工程项目进行现场测量,确定地形、地貌、地理位置、建筑结构、设备位置等相关参数。
2. 进行工程量的测算,包括土方量、砼量、钢筋量等,编制工程测量报告。
3. 负责工程测量与设计的数据交流,协助设计人员进行设计。
4. 检查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测量质量,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根据工程方案和设计图纸要求,制定测量方案,选择测量仪器和设备。
6. 协助施工人员进行测量放样,确保施工过程中各项尺寸和位置的准确性。
7. 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地下管线、基础桩等重要部位进行测量定位。
8. 参与工程验收工作,对工程竣工图纸进行核对验证,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9. 维护和管理工程测量仪器设备,确保其正常使用和有效性。
10. 组织和实施测量数据的整理、归档和备份工作,建立和完善测量档案。
11. 参与工程相关的技术交流和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
总之,工程测量员是负责对工程项目进行测量定位、测量控制、测量放样和测量验收等工作的专业人员。
他们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确保工程质量的可控和可靠性。
第一次作业答案第十一章:基本的测设工作习题集:P202第4题;P203第6题 第4题答案:如图11-17所示,设观测结果中由A ~B 各标尺读数依次为a 1,b 1,a 2,b 2,a 3,b 3,则有: B A H b a b a b a H =--+-+--+)(332211)(故在B 点的前视读数应为:322113a b a b a H H b A B -+-++-==1.904m第6题答案:有关测设数据计算如下:"'104154261.117226.250arctan arctan==--=A B A B AB x x y y α"'3331355518.228881.17arctan arctan=-=--=A P A P AP x x y y α"'2449280257.51107.268arctan arctan=-=--=B P B P BP x x y y α739059360'''=+-='∠ AB AP A αα 418046)180('''=+-='∠ AB BP B αα则角度修正值是:04''-=∠-'∠=∆A A A β 07''=∠-''∠=∆B B B β从P 点到A 、B 点的距离分别为:()()217.22922=-+-=A P A P x x y y AP ()()963.27222=-+-=B P B P x x y y BP测设步骤如下:⑴.用一张图纸,在其上按角932474180'''=∠-∠-B A 绘出从P '到A 、B 的方向线。
⑵.向精密测设水平角一样,利用作垂距来修正角值,分别计算出垂距:mm AP A A 44-=∙''∆=∆ρβ mmBP B B93=∙''∆=∆ρβ⑶.按实际尺寸作距离P A '、P B '分别为B A ∆∆,的平行线,交点即为P 的精确位置。
第十一章 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第一节 施工测量概述任何工程建设都要经过勘测设计和施工两个阶段。
勘测设计阶段的测量工作主要是测绘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为设计人员提供必要的地形资料。
而施工阶段的测量工作则是按照设计人员的意图,将建筑物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测设到地面上,作为施工的依据,并在施工过程中,指导各工序间的衔接,监测施工质量。
由于施工现场各种建筑物分布较广,为了使建筑场地各工段能同时施工,且具有相同的测设精度,施工测量与地形测图一样,亦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和“先控制后细部”的工作程序。
即先在施工现场建立统一的施工控制网(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然后根据控制网点测设建筑物的主要轴线,进而测设细部。
施工放样的精度较地形测图要高,且与建筑物的等级、大小、结构形式、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等有关。
通常高层建筑物的放样精度高于低层建筑物;钢结构建筑物的放样精度高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工业建筑的放样精度高于民用建筑;连续自动化生产车间的放样精度高于普通车间;吊装施工方法对放样的精度要求高于现场浇筑施工方法。
总之,要根据不同的精度要求来选择适当的仪器和确定测设的方法,并且要使施工放样的误差小于建筑物设计容许的绝对误差。
否则,将会影响施工质量。
施工测量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
因此,测量人员应根据施工进度事先制订切实可行的施测计划,排除施工现场的干扰,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第二节 放样的基本测量工作施工测量的基本任务是点位的放样。
放样点位的基本工作包括:已知直线长度的放样、已知角度的放样和已知高程的放样。
现分别叙述如下:一、已知直线长度的放样从直线的一个已知端点出发,沿某一确定方向量取设计长度,以确定该直线另一端点点位的方法称为已知直线长度的放样。
在地面上放样已知直线的长度与丈量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不同。
丈量距离时,通常先用钢尺沿地面量出两点间的距离L ',然后加上尺长改正L ∆、温度改正t L ∆和倾斜改正h L ∆,以算出两点间的水平距离L ,即h t L L L L L ∆+∆+∆+'= (11-1)在放样一段已知长度的直线时,其作业程序恰恰与此相反。
首先,应根据设计给定的直线长度L (水平距离),减去上述各项改正,求得现场放样时的长度L ',即h t L L L L L ∆-∆-∆-=' (11-2)然后,用计算出的长度L '在实地放样。
例:如图11-1所示,某厂房主轴线AB 的设计长度为24m ,欲从地面上相应的A 点出发,沿AC 方向放样出B 点的位置。
设所用的30m 钢尺,在检定温度为20℃,拉力10Kg 时的实长为30.005m ,放样时的温度t =12℃,概略量距后测定两端点的高差h =+0.8m ,求放样时的地面实量长度'L 。
图11-1 已知直线长度的放样1、各项改正数的计算0002230.00530240.004(m)30() 240000012(1220)0.002(m)0.80.013(m)2224i h l l L L l L L t t .-h L L α--∆=⨯=⨯=+∆=⨯⨯-=⨯⨯=-∆=-=-=-⨯ 2、放样长度的计算' 240.0040.0020.013 24.009(m)i hL L L L L =-∆-∆-∆=-++=放样时,从A 点开始沿AC 方向实量48.009m 得B 点,则AB 即为所求直线的长度。
二、已知角度的放样根据已知水平角的角值和一个已知方向,将该角的第二个方向测设到地面上的工作,称为角度放样。
由于对测设精度的要求不同,其放样方法也有所不同。
1、一般方法如图11-2所示,设OA 为地面上已有方向线,欲从OA 方向向右测设一个角度α,以定出OB 方向。
为此,将经纬仪安置于O 点,盘左度盘读数为零瞄准A 点。
松开照准部制动螺旋,转动照准部,使度盘读数为α时,沿视线方向在地图11-2 已知角度放样的一般方法面上定出点B ′。
然后倒转望远镜,以同样的方法用盘右测设一角值α,沿视线方向在地面上定出另一点B 〞。
由于测设误差的影响,点B ′和B 〞不重合,取B ′和B 〞的中点B 为放样方向,即∠AOB 为要测设的α角。
2、精确方法为了提高α角的测设精度,可采用作垂线改正的方法。
如图11-3所示,将经纬仪安置于O 点,先用盘左放样α角,沿视线方向在地面上标定出B ′点,然图11-2 已知角度的放样的精密方法后用测回法观测∠AOB ′若干测回,取其平均角值为α′,它与设计角之差为α∆;为了得到正确的方向OB ,先根据丈量的OB ′长度和α∆值计算垂直距离B B ',即""'''ραα∆⋅≈∆⋅=OB tg OB B B (11-3) 式中,ααα-=∆';"206265"=ρ即一个弧度的角值,以秒计。
然后过B ′点作OB ′的垂线,再从B ′点沿垂线方向,向外(α∆为负时)或向内(α∆为正时)量取B B '定出B 点,∠AOB 即为欲测设的α角。
三、已知高程的放样在施工过程中,标定建筑物各个不同部位设计高程的工作称为高程放样。
高程放样的方法,随着施工情况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如下两种:1、地面点的高程放样将设计高程测设于地面上,一般是采用几何水准的方法,根据附近水准点引测获得。
如图11-4所示,A 为已知水准点,其高程为H A ,B 为欲标定高程的点,其设计高程为H B 。
将B 点的设计高程H B 测设于地面,可在A 、B 两点间安置水准仪,先在A 点立尺,读取后视读数a ,则B 点水准尺上应有的读数b 为:b =H A +a -H B (11-4)图11-4 已知高程的放样在B 点上立尺,使尺紧贴木桩上下移动,直至尺上读数为b 时,紧贴尺底在木桩上划一红线,此线就是欲放样的设计高程H B 。
2、高程的传递当开挖较深的基槽、开挖隧洞竖井或建造高楼时,就得向低处或高处引测高程,这种引测高程的方法称为高程的传递。
现以从高处向低处传递高程为例,说明其作业方法。
如图11-5所示,A 为地面水准点,其高程已知,现欲测定基槽内水准点B 的高程。
为此,在基槽边埋一吊杆,从杆端悬挂一钢尺(零端在下),尺端吊一重锤。
在地面上和基槽内各安置一架水准仪,分别在A 、B 两点竖立水准尺,由两架水准仪同时读取水准尺和钢尺上的读数a 1、b 1、a 2、b 2,则B 点的高程为:2211b a b a H H A B -+-+= (11-5)为了保证引测B 点高程的正确,应改变悬挂钢尺的位置,按上述方法重测一次,两次测得的高程较差不得大于3mm 。
图11-5 高程的传递第三节点的平面位置放样点的平面位置放样的方法有:直角坐标法、极坐标法、角度交会法、距离交会法及方向线交会法等。
放样时,可根据控制点与待定点的相互关系、地形条件等因素适当选用。
一、直角坐标法若在施工场地预先布设了建筑基线、建筑方格网或矩形控制网,则可采用直角坐标法进行点位的放样。
如图11-6所示QRST是建筑场地上已有的矩形控制网。
ABCD是需放样的建筑物,它们的坐标分别注于图中。
放样之前,应根据各点坐标,计算出建筑物的长度、宽度以及测设点相对于邻近控点的坐标增量等测设数据。
例如,在图11-6中,建筑物的边长为:AB=CD=580.00-520.00=60.00(m)AD=BC=470.00-430.00=40.00(m)A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Q的坐标增量为:⊿x=430.00-400.00=30.00(m)⊿y=520.00-500.00=20.00(m)图11-6 直角坐标法放样时,将经纬仪安置于控制点Q上,瞄准R点,沿此方向线从Q量20m定出a点,再由a点向前接量60m定出b点。
搬仪器至a点,使度盘读数为零瞄准R点,望远镜向左转90°,沿视线方向从a点量30m得A点,再从A点向前量40m得D点,再把仪器搬至b 点,使度盘读数为零瞄准Q点,将望远镜向右转90°,在此视线方向上从b点量30m得B 点,再从B点向前量40m得C点。
这样就将建筑物的四个角点在地面上标定出来了。
最后,检查建筑物的角点D 和C 是否为90°,边长AB 和CD 是否为60m ,误差应在允许范围之内。
二、极坐标法极坐标法是根据极坐标原理,由一个角度和一段距离测设点的平面位置的一种方法。
如图11-7所示,A 、B 为控制点,其坐标已知,P 为欲放样点,其坐标可由设计图上求得。
欲将P 点测设于地面,首先应由坐标反算公式求得放样数据β和D AP ⎪⎪⎭⎪⎪⎬⎫∆∆=--=∆∆=--=----AP AP A P A P AP AB AB A B A B AB x y tg x x y y tg x y tg x x y y tg 1111αα (11-6) 则 β=αAP -αAB (11-7)22APAP AP y x D ∆+∆= (11-8)图11-7 极坐标放样放样时,将经纬仪安置于A 点,按前一节所述方法测设β角,定出AP 方向,再沿此方向从A 量距离D AP ,即得P 点在地面上的平面位置。
三、角度交会法角度交会法是根据测设角度的方向线交会得出点的平面位置的一种方法。
图11-8 角度交会法放样如图11-8所示,A 、B 、C 为三个控制点,其坐标已知,P 为待放样点,其坐标为设计所给。
采用角度交会法欲定出P 点的实地位置,首先要计算放样数据β1、β2、β3,即⎪⎭⎪⎬⎫-=-=-=CB CP BP BC AP AB ααβααβααβ321 (11-9)式中⎪⎪⎪⎭⎪⎪⎪⎬⎫--=--=--=---C P C P CP B P B P BP A P A P AP x x y y tg x x y y tg x x y y tg 111ααα (11-10) 放样时,将经纬仪分别安置于A 、B 、C 三个控制点上,先用盘左测设角β1、β2、β3,交会出P 点的大致位置,在此位置上打一个大木桩,然后在桩顶平面上按角度放样的一般方法画出AP 、BP 、CP 的方向线ap 、bp 、cp ,如图11-8(b )所示,三条方向线在理论上应交于一点,但实际上由于放样的误差往往不交于一点,而构成一个三角形,该三角形称为示误三角形。
示误三角形的最长边一般不得超过4cm ,如在允许范围内,则取三角形内切圆圆心作为P 点的点位。
为了提高测设点位的精度,在进行交会设计时,应使交会角ϕ1、ϕ2在30°~120°之间。
四、距离交会法距离交会法是由两个已知点向同一放样点测设两段距离,交会出点的平面位置的一种方法。
当地面平坦又无障碍物,且待放样点离控制点间的距离不超过钢尺一个尺段时,采用此方法较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