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及石漠化
- 格式:pdf
- 大小:4.34 MB
- 文档页数:24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喀斯特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质地貌,特点是地表上多为石灰岩、石膏岩等岩石,溶蚀作用明显,地下水循环不畅,河流水源缺乏。
这种地形条件导致喀斯特地区容易发生石漠化现象,即土壤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稀少。
石漠化对环境、农业和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进行治理。
以下是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一些常用方法:1. 林业措施:在喀斯特地区种植各类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尤其是一些能够适应石质土壤环境的植物。
植树造林可以增加土壤固结和水源涵养能力,减缓土壤侵蚀。
合理的林业管理措施,如定期修剪、补栽和病虫害防治等,也能够提高植被的稳定性和覆盖率。
2. 土壤保持措施: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如合理耕地整理、水土保持种植结构调整等,以减缓土壤侵蚀和水的流失。
还可以采用梯田、隔沟保留等技术手段来改善流域的水土保持条件。
3.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喀斯特地区常见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有梯田、植被带和防护林等。
梯田能够减缓坡面径流速度,减少泥沙侵蚀;植被带和防护林能够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4. 建设水库和拦河坝:由于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循环不畅,常常面临着水源紧缺的问题。
在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的过程中,可以修建水库和拦河坝来调节水资源,提供灌溉和生活用水。
5. 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普宣传:喀斯特地区的水土保持问题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探索适合该地区的治理方法。
也需要进行广泛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水土保持意识。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包括林业措施、土壤保持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建设水库和拦河坝以及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普宣传。
通过采取综合的治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缓石漠化现象,保护环境和农业生产,促进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进展x喀斯特地貌是中国南方一种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其形成于地表溶蚀作用与地下溶洞发育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由于长期以来的人为破坏以及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南方的喀斯特地貌已经面临着严重的石漠化问题。
为了有效治理和防止喀斯特地貌的石漠化现象,我国南方在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石漠化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现状在我国南方的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大量人为开采、乱砍乱伐以及过度放牧等行为,导致喀斯特地貌裸露的岩石表面暴露在空气中,加速了石漠化的发展。
极端天气事件和气候变化也给喀斯特地貌带来了影响,使得石漠化的情况变得更加严重。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的石漠化治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方面,政府加大了对南方喀斯特地区的生态保护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地表植被覆盖情况,防止土壤流失和水土流失的现象。
科研机构也加强了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探索适合南方喀斯特地区的生态修复和治理方法。
尽管南方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治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技术手段和经济投入仍然是影响治理效果的关键因素,需要政府和科研机构加大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技术和方法的研发和应用。
地方居民的环保意识还需进一步增强,以减少对喀斯特地貌的破坏行为。
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能力,以便及时应对可能造成的石漠化风险。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在政府、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果。
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有信心将南方喀斯特地区建设成为一个生态良好、风景优美的绿色之地。
【我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进展】。
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一、概述喀斯特石漠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喀斯特地区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
其发生发展不仅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更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表现为地表植被破坏、土壤侵蚀加剧、岩石裸露率上升等特征。
在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尤为严重,给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
当前喀斯特石漠化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喀斯特地区地形复杂,地物破碎化程度高,给遥感监测和数据分析带来很大困难。
喀斯特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使得石漠化过程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加大了研究难度。
石漠化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缺乏也制约了研究的深入进行。
尽管存在这些困难,但喀斯特石漠化研究也呈现出积极的发展趋势。
随着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石漠化监测和评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多学科交叉融合也为喀斯特石漠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对喀斯特石漠化成因机制的深入理解和治理技术的不断创新,相信我们能够有效应对这一生态挑战,推动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详细探讨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包括数据获取与处理的难度、评估指标体系的不足等,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研究方向。
1. 喀斯特石漠化定义及成因简述喀斯特石漠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地退化现象,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所导致的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以及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
这一现象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尤其在我国的西南部地区,如贵州、广西、云南等地表现尤为突出。
喀斯特石漠化的成因复杂多样,其中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相互交织。
在自然因素方面,喀斯特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这些地区岩石裂隙发育,溶洞和地下河广布,地表水沿裂隙流入地下,导致地表水缺乏,从而易引起旱涝灾害。
喀斯特峰丛山地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但地表径流少,且受地形限制难以形成流畅的排水系统,使得水土流失现象频发。
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由于喀斯特地貌长期在流水、风沙作用的溶蚀和侵蚀下,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使得耕地面积逐渐减小,容易发生旱灾等,土地当中的营养物质的流失,加上地貌本身就是高原山地地区,所以土层薄,土地贫瘠,不宜于农作物的生长。
除此之外,土地石漠化严重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然后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往往离不开第一大产业农业的发展,农业可以为其它产业奠定基础,所以从农业的角度来讲,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经济的增长是不利的。
喀斯特的特点
喀斯特地形特点:地表崎岖、土壤十分贫瘠,不利农业发展,因此在云贵高原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両银的俗谚。
但其千沟万壑的特色却十分受到观光客青睐。
我国喀斯特现象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2400年前。
距今约300多年前徐宏祖(霞客)已专门研究并记述了南方喀斯特地形与洞穴。
喀斯特地貌特别受岩性为主的地质背景及气候为主导的地理环境的控制。
以上内容参考。
为什么喀斯特峰丛山地会出现石漠化现象?
喀斯特峰丛山地出现石漠化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特殊的地质构造:喀斯特地区通常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
其特点是溶蚀作用在石灰岩等可溶解的岩石上形成了洞穴、地下河流和地下溶洞等地下空洞。
这些地下洞穴和溶洞会
导致地表的不稳定性,容易形成坍塌和崩塌,使土地无法
维持稳定的覆盖层。
2.严格的水文条件:喀斯特峰丛山地区的降水通常是间歇性
和不均匀的。
降水很快进入地下洞穴和地下河流中,形成
了瞬时的、毫无效益的地表径流,难以充分滋润土壤,导
致土壤干燥。
3.养分贫瘠的土壤:在喀斯特地区,地表的溶蚀和侵蚀作用
活跃,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较低,使得土地贫瘠且
容易腐蚀。
4.高岩溶度和碱性:喀斯特地区的岩石通常具有较高的溶解
性和碱性,容易导致土壤碱化。
碱性土壤对许多植物生长
不利,限制了植被的繁茂和多样性。
综上所述,不稳定的地质构造、降水不均、土壤贫瘠以及地表的溶蚀和侵蚀作用都是导致喀斯特峰丛山地出现石漠化现象的原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该地区的土地容易受到侵蚀和不利生存条件的限制,形成了石漠化的特征。
《中国石林与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题目:中国石林与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正文:
中国石林是中国境内一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风景区内,是中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宝库之一。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石林地貌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侵蚀,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石漠化现象的发生。
石漠化是指石林地貌中的土地表面逐渐变得稀疏、干旱、贫瘠,形成了一片荒漠化的状态。
这种现象对石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研究石漠化现象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石林与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的进展。
首先,通过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科学家们发现了石林地貌中石漠化现象的分布规律和发展趋势。
其次,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如加强环境保护、采取生态修复等措施,以减缓石漠化现象的发生和发展。
然而,当前中国石林与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研究领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石林地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研究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不同的技术和方法,从而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和成本。
其次,石漠化现象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需要采用综合性的研究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中国石林与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研究领域需要更加注重综合性研究,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深入研究石漠化现象的影响因素和机理,并制定有效的治理措施,以保护和维护中国石林与喀斯特地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同时,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进中国石林与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研究领域的发展。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喀斯特地貌是指地表发育有许多坑洼、溶洞和峰丛组合的地貌形态,主要由于石灰岩等溶蚀性岩石受水溶蚀作用形成的一种地质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容易导致石漠化现象的发生。
石漠化是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植被退化等。
石漠化的治理对于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和提高土地利用率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
一、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喀斯特地区进行植被恢复,可以通过人工造林、草本植物种植、草坪铺设等方式,增加土壤的抗蚀能力,减轻水土流失的程度。
植被的恢复还可有效地减缓水流速度,降低水土流失率,改善土壤质量,保护地下水资源,促进土地生态环境的改善。
二、水土保持林网在喀斯特地区进行石漠化治理时,可以通过建立水土保持林网,种植针叶树、阔叶树等植被,形成自然屏障,阻止雨水冲刷土壤,减轻水土流失的破坏性。
水土保持林网不仅可以减轻雨水对土壤的冲刷,还可以减少地表径流,提高地下水位,形成水源涵养功能,减少地表径流对水源的破坏。
三、构筑护坡喀斯特地区的地貌多为峭壁陡崖,容易发生坡面侵蚀、坍塌等现象。
为了加强土地的稳定性,减轻水土流失,需要在喀斯特地区进行护坡工程,构筑护坡、护坡梯田等措施,增加坡面的抗蚀能力,减少坡面水土流失,改善地表植被覆盖率,保护土壤资源,使土地保持稳定。
四、开展梯田工程在喀斯特地区进行梯田工程是一种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梯田工程可以改善土地的水土保持性能,增加土地的有效利用率,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开展梯田工程,可以有效地保护土地,减缓水土流失的速度,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五、加强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在喀斯特地区进行石漠化治理时,水土保持的监测与管理非常重要。
要根据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加强对水土保持工程的监测与管理,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水土保持工程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1. 引言1.1 背景介绍喀斯特地貌是中国西部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貌类型,其表面通常呈现出裸露的石灰岩地表,被誉为“石漠化”的代表。
由于半干旱气候条件下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加剧,植被枯死,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给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
为了保护和恢复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需要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引导植被恢复,合理利用水资源。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是当前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
通过适当的水土保持措施,可以降低水土流失,减轻土地退化的程度,维护土壤肥力,促进植被生长,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合理利用水资源,能够提高喀斯特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当地农田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将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希望为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问题意义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严重,土地退化严重,植被稀少,水资源短缺,造成了生态系统崩溃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和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土地质量,恢复植被,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率。
深入研究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和方法,对于改善环境状况,保护生态系统,促进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加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工作,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以提高地表覆被和水土保持效果,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并最终实现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改善。
通过系统分析研究现有的治理方法和技术,探讨其应用效果和局限性,为喀斯特石漠化区域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通过研究可以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升当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意识,实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产生的原因相关题目贵州喀斯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石灰岩喀斯特地貌区域之一,但近年来,这一地区石漠化问题日益严重。
石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土地退化,形成类似沙漠的荒漠化过程。
那么,导致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原因有哪些?相关问题又有哪些需要深入探讨呢?一、原因分析1.过度开垦和放牧贵州喀斯特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区,土壤脆弱,易受人类活动影响。
长期以来,过度开垦和放牧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开裂,形成石漠化。
2.水土流失喀斯特地区地貌复杂,地形多变,地表水分不易滋润土壤,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大量泥沙被冲刷到河流中,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石漠化现象加重。
3.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导致贵州喀斯特地区气候异常,干旱、高温等天气现象频繁出现,导致植被生长受阻,土壤流失增加,石漠化现象加剧。
4.人类活动人类的短视行为也是导致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现象加剧的重要原因。
乱砍滥伐、采石、建房等活动不仅破坏了植被,还使土壤流失加剧,形成石漠化。
二、相关问题1.如何保护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
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开发建设行为;企业应遵守环保要求,开展可持续发展;公众应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
2.如何进行石漠化治理?石漠化治理需要综合考虑土地利用、植被保护、水土保持等方面,开展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比如,通过植树造林、草场管理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流失;通过水土保持措施,如修建防护林带、构建沟壑体系等,减缓水土流失速度。
3.如何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实现。
政府应制定产业政策,开展生态旅游、农业种植等产业,增加地区经济收入;企业应开展环保技术研发,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公众应积极参与环保意识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总之,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和参与,才能实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喀斯特地貌是岩溶地貌的一种,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区。
由于岩溶特殊的地质构造和环境条件,喀斯特地貌容易发生石漠化现象,给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治理喀斯特石漠化,保护水土资源,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
一、植被恢复和重建植被是土壤水分的最大保持者,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植被破坏。
要治理喀斯特石漠化,就要从植被恢复和重建入手。
要进行大面积的植被恢复工程,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逐渐恢复喀斯特地区的植被覆盖率。
要对植被进行重点保护和建设,选择适宜的植被种类进行引种和培育,形成良好的植被覆盖保护带。
要进行合理的植栽密度和配置,提高植被的整体覆盖率和连续性。
通过植被的恢复和重建,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减少水土流失的程度,有效地治理喀斯特地貌石漠化。
二、构筑坝堰和排水系统在治理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需要构筑坝堰和排水系统,以实现水土保持的目的。
坝堰是为了拦截和蓄存降水,减缓水流速度,从而减少水土流失的程度。
在喀斯特地貌区域可以利用山间河谷、沟壑、低洼地等地形条件,设置坝堰,形成小型的水库,以蓄存雨水和引导水流,为植被生长和土壤水分提供充足的水源。
要合理规划和建设排水系统,引导和排除地表和地下的多余水分,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盐碱化的发生。
通过构筑坝堰和排水系统,可以改善土壤的水分条件,减少土壤侵蚀和石漠化的程度。
三、合理利用农田和林地在喀斯特地貌石漠化治理中,可以通过合理利用农田和林地,来有效地保护水土资源。
要合理规划和布局农田,选用适宜的耕作方式和耕作措施,避免耕地的过度使用和土壤侵蚀。
在喀斯特地貌区域可以采用梯田、梯台、梯栽等耕作方式,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的程度。
在喀斯特地貌区域可以大力发展林果业和林木经济,通过种植树木和果树来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
通过合理利用农田和林地,可以增加土地的保持力和生产力,有效地治理喀斯特石漠化。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在喀斯特地区发生的石漠化现象。
喀斯特地貌是指地表岩溶构造起伏起伏的地表地貌。
喀斯特地貌区域常常受到水土流失的威胁,进行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讨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
喀斯特地貌区域因地下水位深,地表地貌变化复杂,土地利用方式多样,易引发石漠化。
石漠化是指土地表层土壤因长期水蚀风蚀而逐渐剥蚀,使地表变得光秃、贫瘠、无法种植作物的一种地貌类型。
为了防止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现象,采取一系列的水土保持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做好植被恢复和保护工作。
在喀斯特地貌区域进行植被恢复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
通过大规模种植草本植物和乔木,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和地表水的冲刷,减缓土壤侵蚀速度。
植被可以增加土壤的稳定性,防止土壤被风吹雨淋冲刷。
植被还可以净化大气,改善气候,提高地表水源,并且带动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
进行人工造林和天然恢复相结合的措施。
在喀斯特地貌区域,人工造林和天然植被恢复是不可或缺的一项措施。
通过大规模的人工造林和天然植被恢复,可以有效地改善石漠化地区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地的水土流失。
人工造林和天然植被恢复也可以有效地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然后,合理开发水资源,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在喀斯特地貌区域,由于地下水位深,缺乏地表水资源,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合理开发水资源,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地的水分蒸发,提高土壤的湿度,减少土壤的侵蚀,保护土地资源。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还可以有效地改善石漠化地区的水文环境,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
在喀斯特地貌区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
通过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可以有效地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还可以有效地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简述常见的岩溶地貌类型:
岩溶地貌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其特点是形状奇特、多姿多彩、变幻莫测。
常见的岩溶地貌类型包括:
1.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岩溶地貌的代表类型,主要由碳酸盐岩在化
学溶蚀和物理侵蚀作用下形成。
其特点是石灰岩地表上布满了大小不一、
形态各异的洞穴、峰丘、潭池、峡谷等地貌形态。
2.石漠化地貌:石漠化地貌是由于人类开垦、过度放牧等活动导致的土地
退化现象,表现为土地被石头或裸露的岩石所覆盖,地表无法生长植被,
形成裸露的石质地貌。
3.风蚀地貌:风蚀地貌是由风力作用下的物理侵蚀和化学风化而形成的地
貌,如沙丘、沙漠、风蚀石林等。
4.溶洞地貌:溶洞地貌是岩溶地貌中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主要由化学侵
蚀和物理侵蚀作用下形成的洞穴、地下河等。
5.石灰岩峰林地貌:石灰岩峰林地貌是由于石灰岩在长期的化学溶蚀和物
理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山地地貌。
其特点是地势陡峭、地形复杂,山峰一
般呈圆锥形或钟乳状,山间的沟壑纵横交错。
6.岩溶峡谷地貌:岩溶峡谷地貌是由于岩层受到不同程度的溶蚀作用而形
成的地貌,其特点是地势陡峭、地形多变,山峰、峡谷、瀑布等地貌形
态错落有致。
浅谈喀斯特石漠化的生态治理喀斯特地貌石漠化是中国西部的四大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之一。
石漠化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可以说,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给人们带来了压力,也迫在眉睫。
生态治理就是一种主要方式。
就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的定义,危害及其治理现状作了浅谈,并提出来一些相应措施。
标签: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治理工程治理1关于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及其成因中国西部的四大生态环境脆弱带包括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和黄土、荒漠、冻土等,这四大脆弱带是限制我国西部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石漠化,又称喀斯特荒漠化或者石化,是指在亚热带湿润地区岩溶及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由于人为活动的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沙砾堆积,地表呈现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乃至消失的现象。
它是岩溶土地持续水土流失的最终结果,也是岩溶地区生态恶化的顶极形态。
石漠化的成因很多,主要原因是石山岩溶地区恶劣条件,而脆弱的生态环境下人类活动又超出了允许的范围所导致的。
可以说,石漠化现象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现象,综合来看,石漠化的成因有自然的地理原因,也有人为因素,是与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是各种复杂的自然、生物、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我国石漠化现状及其治理的意义我国石漠化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在湘西、鄂西、粤北、川南、重庆也有分布。
近年来,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愈演愈烈。
石漠化的大面积存在,给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危害,其危害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喀斯特发育典型地区因遭受干早、洪涝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一百多亿元。
例如喀斯特发育典型的贵州地区由于地处两江(长江、珠江)源头的分水岭地带,因此迫切需要解决好石漠化问题,重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这不仅关系到贵州石漠化地区的自身发展,而且关系到两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与发展。
第二,石漠化地区生态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