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的基本要素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6
地图要素特征概括地图特征是地图的基本要素,主要分为形状特征、大小特征、颜色特征、结构特征和位置特征五类。
其中,形状特征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描述地理要素外部形状特征的参数,形状特征可以分为点、线、现象圈以及面。
点是指在地图上画出一个表示某种要素、物理或社会现象的特定位置,线是指在地图上画出一条形成物理、社会现象或其他要素在地球表面上的两个点之间的连续曲线,现象圈是指在地图上画出地球表面的一个范围,用来表示某一空间现象的范围;面是指地图上描述某一物理或社会现象的范围。
大小特征是指地图特征的空间范围大小,它的量纲是面积,可分为大小和对比面积两种,即大小可以表示某种要素和其它要素的大小比较,而对比面积则可以表示地理空间范围,如距离、陆地、湖泊、海洋、河流等要素的大小与形状。
颜色特征是指地图特征的颜色,又可称为色彩特征,它在一般的地图上可以体现出地理空间中的色彩对比、映射关系等特征。
除了可以用于表达地理要素类型的分布、变化规律等外,颜色特征还可以用于表示大小特征、结构特征和位置特征。
结构特征是指由地理要素构成的空间结构性特征,通过研究地理要素的分布实现空间结构性特征,可以较好地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地理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
主要有现象范围、均匀性、连续性和集聚性四种特征,即现象的范围是指地图上的某一空间现象的范围,其均匀性指的是地理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是否均匀,其连续性是指空间上的地理要素是否连续,其集聚性指的是地理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是否集中。
位置特征是指特定地理要素以及其他地球表面某一空间现象的空间位置,有关地图位置的表达有相对性位置、绝对性位置和相对性分布三类,相对性位置是指一个特定地理要素的位置关系,可以指定一定的范围与其他要素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绝对位置指的是一个要素或现象的绝对位置,如其经度、纬度等;相对性分布是指一般地理要素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即地理要素相互之间的分布,以及一个要素在空间上的某种偏移,如视频影像等。
地图三要素有哪些?有关地图的作用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需要持续坚持,才能受益良多,想要了解地图三要素有哪些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地图三要素有哪些?有关地图的作用”,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地图三要素有哪些?构成地图的基本内容,叫做地图要素。
它包括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整饰要素(亦称辅助要素),所以又通称地图“三要素”。
(1)数学要素,指构成地图的数学基础。
例如地图投影、比例尺、控制点、坐标网、高程系、地图分幅等。
这些内容是决定地图图幅范围、位置,以及控制其它内容的基础。
它保证地图的精确性,作为在图上量取点位、高程、长度、面积的可靠依据,在大范围内保证多幅图的拼接使用。
数学要素,对军事和经济建设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2)地理要素,是指地图上表示的具有地理位置、分布特点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因此,又可分为自然要素(如水文、地貌、土质、植被)和社会经济要素(如居民地、交通线、行政境界等)。
(3)整饰要素,主要指便于读图和用图的某些内容。
例如:图名、图号、图例和地图资料说明,以及图内各种文字、数字注记等。
地图的作用地图具有以多种方式表达现实世界的独特功能。
地图可以识别在某一位置上有什么东西。
在地图上,指向图上任何位置,都能够知道这个地方或对象的名字以及其它相关的属性信息。
地图可以标明你所处的位置。
如果你的地图可以实时地输入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数据,你就能看到你在哪里、以多快的速度在旅行并且你的旅途目的地在何方。
地图可以让你识别用其它方式不能体现的空间分布、关系和趋势。
人口统计学家通过比较过去编制的城区地图和现在的城区地图,可以支持公共决策。
流行病学家通过把罕见疾病爆发地点与周围环境因素相关联便可以找出可能的病因。
地图可以将不同来源的数据集成到同一地理参考坐标系中。
《地图的基本要素》
一、教材分析:
《地图》是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这一节内容分为二课时,第一课时是地图的基本的要素,第二课时是地形图的判读。
地图是一种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的传递工具,在生产生活中有着极广泛的用途。
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科学素质。
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又为下面学习等高线地形图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础知识。
②学会运用比例尺计算,以及在地图上辩认方向。
过程与主法目标:
通过读图、绘图、计算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用比例尺量算两地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地图的空间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应用地图中的基本要素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地图三要素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差,故确定比例尺的运用和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中辨别方向为教学难点。
四、教学和学法:
本节课主要以学生“自主—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及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方法为主,最终达到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目标。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教具准备:各式地图(学生每人自带)、直尺、米尺、地球仪。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
”或“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各城,浑身绚丽多彩”,学生猜地球仪或地图。
再设问:假如你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去旅游,在没有导游的情况下,为了不迷路,你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为什么?让学生比较地球仪和地图的优缺点。
这样引入新课的目的是从生活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
2、新课教学
关于图例和注记的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认识图例。
我设置了一个小组竞赛的活动,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常见的图例,然后我用课件展示一些图例让学生说出图例所表示的地理事物,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记忆,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关于地图方向的教学,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
创设情境:播放视频《“桑美”台风的威力》,观察“桑美”的台风路径图。
思考:(1)、台风现在位于福建的哪个方向?
(2)、未来台风将向哪个方向移动?
引出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
(课件展示)复习:前面学过的与经纬线有关的知识。
学生讨论:回答思考题。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断方向是本节的一个重难点,这一部分教学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在学中练,在练中学。
并且采取学生讨论和团结协作的方法。
课件展示:有指向标的地图和既无指向标又无经纬网的地图各一幅。
思考:
如果无经纬网,只有方向标的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
既无经纬网也无方向标的地图,如何辨方向呢?
让学生自己通过团结协作完成二道辨别方向的练习,掌握知识点,并把知识点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识图,用图的能力,通过讨论,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不同类型地图上的方向。
设疑:无论哪种地图,在实际应用时都应手持地图,面朝北、背南,这样地图上的方向就与实际方向一致了,可问题是:假如我们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或者在野外,找不到“北”了怎么办?怎样才能走出困境?谁有在野外辨别方向的经验。
在这里我设计了学生抢答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课件展示):野外辨别方向的图片。
关于比例尺的教学
创设情境:播放视频《青藏铁路介绍》
问: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全长1142公里,为什么在地图上却只有这么短的一段距离?
学生讨论回答:引出比例尺。
创设该情境,目的是吸引学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课堂活动:请两位同学上来,用米尺测量出教室的长和宽,同学
按比例缩小画在纸上,画出教室的平面图,教师巡视每个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有的用文字表示,还有的用数字表示。
课件展示比例尺的三种表现形式,强调比例尺使用时要注意的事项,如数字式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倍数关系,使用时两者单位要一致,线段式比例尺须注明数值和单位。
比例尺这部分内字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重难点,虽然学生已经在社会中学过比例尺,但是,对于比例尺中各项具体表示的内容很容易混淆,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绘图,可以加深对比例尺定义的理解,故而,采用活动教学,通过活动中发现问题,再讨论分析问题,最后由学生解决问题,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练习:三种比例尺表示方法间的换算。
提问:教室一样大,为何画出的图却有大有小?
小组讨论:因为比例尺有大有小?
课件展示:北京市政区图和中国政区图。
探究活动::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与地图内容详略,范围大小的关系:
以上教学通过用直观形象的地图来比较,不仅仅易于让空间观念不强的初一学生易于接受,他们还能体验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大大提高学习兴趣
活动:看书本上的中国政区图,让学生测量香港到北京的图上直线距离,并计算实际距离。
浙江位于北京的什么方向?
目的是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学会使用地图的一般方法。
3、当堂达标检测题:
⑴.下列比例尺中最大的是( )
A、1:100
B、1:500
C、1:1000
D、1:5000
⑵.甲、乙两人从赤道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如果两人前进的方向不变,将会出现的情况是()
A.甲、乙两人都能回到出发点
B.乙能回到出发点,甲则不能
C.甲能回到出发点,乙则不能
D.甲、乙两人都不能回到出发点
⑶.图幅相同的甲乙两幅地图,甲图中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30千米,乙图的比例尺是1:3000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表示的地区范围较大
B.甲图比例尺大
C.乙图所表示的内容更简略
D.乙图比例尺较小
⑷.某中学(长200米、宽150米)的校长请你画一张地理课本大小的该校平面图,你认为下列比例尺较合适的是()
A.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
B. 1/100000
C. 1/1000000
D. 1:1000
⑸.在1:500000的地图上,实地距离为20千米的两城市在图上的距离是()
A.5厘米
B.4厘米
C.3厘米
D.2厘米
⑹.如果你面向北站立,那么你右手所指的方向是()
A.南方
B.北方
C.东方
D.西方
4、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地图的基本要素包括: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
⑵,在地图上判断方向的一般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根据经纬线判断方向为:经线指示________方向,纬线指示_____方向。
⑷,比例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公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
⑸,地图上比例尺的表示方法通常有三种:___________比例尺,___________比例尺,_____________比例尺。
5、作业布置:根据你所学的地图知识,为我们的校园绘制一张平面图。
(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为下节课做铺垫)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使用地图的兴趣,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在读图的活动中,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了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