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博物馆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5.09 MB
- 文档页数:11
上海自然博物馆演化之道介绍走进上海自然博物馆,就像一脚踏进了时间的长河,那里藏着地球几亿年的秘密,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回响。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演化之旅”,不带钱包,只带好奇心,保证让你大开眼界,直呼过瘾!一进门,那“演化之道”的展区就像个大舞台,缓缓拉开序幕。
首先迎接咱们的,是那些远古时期的“大佬”——恐龙化石。
嘿,你瞅瞅那霸王龙,张着血盆大口,仿佛在说:“小样儿,我当年可是这地盘的霸主!”还有那三角龙,顶着三个大角,就像是摇滚明星的发型,酷毙了!这些大家伙虽然已经变成了石头,但那份霸气侧漏,还是让人忍不住想多看两眼。
接下来,咱们就像穿越时空的旅人一样,来到了海洋的怀抱。
这里,五彩斑斓的鱼群游弋,巨型海百合缓缓摆动,还有那史前巨鲨的牙齿,一排排整齐排列,让人不禁想起“铁齿铜牙”这个词儿。
你知道吗?这些海洋生物啊,有的温顺如绵羊,有的凶猛似虎狼,它们共同编织了一个又一个关于生存与竞争的故事。
再往里走,就是植物界的“进化盛宴”了。
从最早的单细胞藻类,到如今的参天大树,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都在诉说着生命的奇迹。
你看那银杏树,历经亿年风雨,依旧挺拔不屈,简直就是植物界的“老寿星”。
而那些五彩斑斓的花朵,更是争奇斗艳,仿佛在告诉我们:“生命因多样而精彩!”当然了,这场“演化之道”的旅行,怎么能少了咱们人类的身影呢?从南方古猿的简陋工具,到现代人类的科技文明,每一步都凝聚着智慧与汗水。
站在那些仿真的原始人洞穴前,我仿佛能听到他们敲打石器的声音,感受到那份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渴望。
最让我震撼的,还是那些关于生物灭绝与复兴的展览。
每一次大灭绝,都像是一场残酷的洗牌,无数生命就此消失。
但生命总是那么顽强,每一次毁灭之后,总有新的生命形态崛起,继续书写着地球的故事。
这就像咱们常说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走出上海自然博物馆,我的心里充满了感慨。
这场“演化之道”的旅行,不仅让我见证了生命的奇迹与多样性,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宝贵。
上海自然博物馆动物介绍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动物馆区,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来自世界各地,展示了地球上丰富多样的生物形态和生态系统。
这里的动物们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和保护,它们生活在宽敞的栖息地中,营造出一个与野外自然环境相似的生活场景。
当你踏入动物馆的大门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对憨态可掬的大熊猫。
它们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动物之一。
这对大熊猫名叫“乐乐”和“欢欢”,它们生活在一个模拟竹林的环境中。
乐乐和欢欢的黑白相间的毛发和圆圆的脸庞,总是让人忍不住想亲近它们。
它们的生活方式非常懒散,主要以竹子为食,每天都会吃掉大量的竹子来满足它们的需求。
除了大熊猫,动物馆中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动物。
在一片绿色的草地上,你会看到一群活泼可爱的袋鼠,它们来自澳大利亚。
它们有着强壮的后腿和长长的尾巴,可以跳得非常高。
在它们的周围,还有一些奇特的鸟类,如孔雀和珍珠鸟。
它们展示了不同种类的羽毛和绚丽的色彩,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继续往前走,你会来到一个模拟热带雨林的区域。
这里有各种各样的热带动物,如蛇、鳄鱼和猴子。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只巨大的象鸟,它高大威猛,展翅时可以飞得很高。
与它相邻的是一些猴子,它们灵活好动,经常在树上跳跃和嬉戏。
在这个区域里,你可以近距离观察这些动物的行为和习性,感受到热带雨林的神秘和生机。
除了以上介绍的动物,动物馆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物种,如北极熊、非洲草原动物等。
无论你是喜欢可爱的大熊猫,还是崇拜力大无穷的象鸟,这里都能满足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动物馆区,你可以近距离观察到各种动物的生活,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生态环境。
这里不仅是一个展示动物的场所,更是一个让人们深入了解自然之美的学习和探索的地方。
上海自然博物馆生命长河介绍摘要:一、上海自然博物馆简介1.博物馆的地理位置2.博物馆的主题和特色二、生命长河展区介绍1.生命长河展区的位置和布局2.展区主题和展示内容3.展区亮点和特色展示三、生命长河展区的教育意义1.提升公众对生命科学的认识2.激发公众对自然和科学的热爱3.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四、总结1.上海自然博物馆生命长河展区的整体评价2.对参观者的建议和期待正文:上海自然博物馆位于我国上海市中心,以其丰富的自然历史展品和先进的展示技术而闻名。
其中,生命长河展区是博物馆的一个重要展区,以展示生命起源、演化和发展为主题,旨在让参观者了解生命的奥秘和自然界的神奇。
生命长河展区位于博物馆的二楼,占据整个展区的一半以上。
展区以时间为轴,空间为线索,展示了从生命起源到现代生物多样性的演变过程。
展区分为若干个主题展示区,包括生命的起源、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人类的进化等。
每个主题展示区都运用了丰富的标本、模型、场景复原等展示手段,让参观者仿佛置身于生命演化的长河之中。
生命长河展区的亮点之一是“地球的诞生”场景,通过大型立体壁画和实物模型,展示了地球形成、火山喷发、海洋生物繁衍等壮丽景象。
此外,展区还设有一个大型生物多样性的展示区,展示了我国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让参观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生命长河展区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通过参观生命长河展区,参观者可以了解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对生命起源和演化过程有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展区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的珍贵画面,提醒人们要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总之,上海自然博物馆生命长河展区是一处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展区。
在这里,参观者可以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和自然的奥秘,提高对生命科学的认识,激发对自然和科学的热爱。
上海⾃然博物馆(三)古⼈类史⾛进古⼈类史陈列室,看⼈类的是如何进化演变的。
距今约⼀、⼆千万年前,有⼀⽀特别⾼度发展的猿类___古猿,经历了⼏百万年的沧桑坎坷、⾃然选择、适应和劳动,逐渐向⼈类过渡。
⼈类的出现,⼤概在三百万年前,⼈类的发展经过南猿、直⽴⼈、早期智⼈和晚期智⼈四个阶段,成为现代⼈。
有了⼈就有了⼈类社会,⼈类社会的第⼀阶段就是原始社会。
上海⾃然博物馆展⽰的是⼀部古⼈类发展史。
第⼀部分⼈类的起源⼈类起源于动物,是由古猿进化⽽来,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古猿经过变异、遗传和⾃然选择,并在劳动的作⽤下,逐渐演变成⼈。
⼈与动物的胚胎发育,在早期阶段⾮常相似。
这是⼈类起源于动物的有⼒证据。
⼈与现代猿的全⾝⾻骼在形态结构等⽅⾯多么相似。
图⽚中⿊猩猩的喜怒哀乐与⼈多么相似。
⼈类的返祖现象在极个别⼈⾝上,出现动物的⼀些特征,如全⾝长⽑、有尾巴和多乳头现象,称为“返祖现象”,这也是⼈类起源于动物的证据。
⼈由古猿进化⽽来在⼆、三千万年以前开始,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剧烈的变化,森林逐渐减少。
⾄⼀、⼆千万年前,树栖⽣活的古猿不得不寻找新的环境,或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它们的后代开始分化,其中⼀⽀发展成现代猿,⼀⽀演变为⼈类,更多的⽀系灭绝了。
在⼀、⼆千万年前,⾮洲、亚洲、欧洲南部森林⾥,⽣活着多种⾼度发达的猿类,总称:古猿。
科学家们在古猿当年⽣存的环境中,发现了它们的残骸化⽯。
三、⼈类的主要特征随着⼈造⼯具的出现,⼈类真正的利⽤⾃然、改造⾃然的劳动开始了,并形成了直⽴⾏⾛等⼈所特有的特征,成了地球上的“万物之灵”。
⼈与猿⾜的演化图⼈与猿枕⾻⼤孔、股⾻的⽐较⼈与猿脊椎的⽐较⼈与猿⼿的演化图古猿的上肢被迫从事愈来愈多的采集和挖掘活动,从使⽤天然⼯具到制造⼯具,使笨拙的“猿⼿”逐渐演化为灵巧的⼈⼿。
语⾔直⽴姿势的确⽴及劳动,使肺、喉头、下肢⾻等发⽣了⼀系列结构上的变化,形成了语⾔器官,语⾔是⼈类独有的特征。
⼈与猿下颌的⽐较⼤脑⽪层功能定位⽰意图从猿到⼈脑量发展⽰意图第⼆部分直⽴⼈中国的直⽴⼈化⽯和⽯器中国是世界上直⽴⼈化⽯和⽯器最丰富的国家,研究的成果也很多很全⾯。
上海自然博物馆1、!!上海建设科技#$$%年第期!绿螺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以下简称自博馆〕位于上海静安雕塑公园中,周边被山海关路、石门二路、北京西路、成都北路围合。
建成后将成为讨论、收藏和展示自然科学奇迹的场所,其建设规模、展品存量、展示手段等,将表达国内一流博物馆水准,每年估计有超过#$万参观者造访。
自博馆地上建筑用地面积#$#%’#,地下建筑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其中地上##*’#,地下+#%)*’#,建筑物地上+层、地下#层,总高*’。
自博馆外形酷似鹦鹉螺的壳体,又是绿色,故称之为“绿螺”,自博馆2、内部参观流线围绕中心景观布置,螺旋上升的绿色屋面从雕塑公园内升起,使人联想到螺壳体的和谐形式和构成比例。
自博馆的功能被支配在这一绿色长带下的空间中,并围合出一面椭圆形水池,成为参观流线所围绕的中心焦点〔见封面〕。
设计从山、水、陆地、岩石等自然元素中提炼出景观和建筑材料语汇,使建筑的外观形式和景观配置都凸显了自博馆的展览主题和特色,形成了城市中结合展览、教育、社交和自然体验为一体的新型公共活动场所。
以人为本,师法自然为了到达“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也要为后代进展的需要留下空间”的可持续进展目标,自博馆不仅在建筑形态上具优美3、的欣赏性,更要在建筑内部空间上满足展示手段和形式创新的需要,在建筑节能技术和智能化系统的应用上坚持有用性与前瞻性相结合。
〔〕在使用功能上,自博馆将成为综合展览、教育、讨论、收藏、休闲、社交和自然体验等为一体的新型公共场所。
在建筑功能上,建筑节能技术和建筑本身也将成为展示内容的一部分,成为呈现自然历史的载体。
建筑设计上表达了传统建筑文化精粹与整体环境相结合,优美的建筑形态与良好的节能效果相结合,空间布局的有用性与可持续进展的前瞻性相结合。
〔#〕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还集中表达在优先展示面积、重视观众服务、先进管理系统及良好员工4、环境等方面。
〔+〕在传统的中国园艺和设计中,山和水是自然的基本元素,为此,将自博馆看做一个抽象的“山水花园”,而建筑则为包围着水体的山脉。
上海自然博物馆藏品介绍
1.世界最大的骨骼化石之一--草食性恐龙黄龙龙
草食性恐龙黄龙龙的化石是该博物馆最具特色的藏品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骨骼化石之一、这个化石是在中国甘肃省发现的,重约1吨,长23米。
黄龙龙生活在约1.5亿年前的晚侏罗纪时期,身体巨大,主要以植物为食。
该化石的完整性和保存状态都非常好,为研究恐龙的演化和生态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2.中国重要的哺乳类动物标本
3.中国独有的海洋生物样本
4.矿石和地球化石
5.交互式展示和虚拟实境体验
除了以上的自然藏品,上海自然博物馆还通过交互式展示和虚拟实境技术,为观众呈现了更加生动和丰富的自然景观。
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沙盘、VR眼镜等与展品进行互动,并模拟体验例如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
以上是上海自然博物馆部分重要藏品的介绍。
这些藏品展示了地球自然界的美妙和多样性,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世界,并加深对自然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认识。
同时,博物馆也通过丰富的展示方式和互动体验,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科普教育和参观体验。
介绍上海自然博物馆儿童版:《上海自然博物馆,神奇的探索之旅》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上海自然博物馆!那可是一个超级好玩的地方。
一进去呀,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大大的动物世界。
有超级大的恐龙化石,就像真的恐龙站在那里一样,张牙舞爪的,可威风啦!比如说马门溪龙,它的脖子长长的,好像能伸到天上去。
还有好多好多漂亮的蝴蝶标本,五颜六色的,就像在开一场盛大的舞会。
有的蝴蝶翅膀上还有好看的花纹,像画上去的一样。
还有海洋生物的展示区,能看到大大的鲸鱼模型,感觉它一张嘴就能把我们都吞进去。
在那里,还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小鸟,叽叽喳喳的,好像在跟我们打招呼呢。
小朋友们,一定要让爸爸妈妈带你们去上海自然博物馆玩呀,可有趣啦!《在上海自然博物馆里玩耍》嘿,小伙伴们!你们去过上海自然博物馆吗?那可太棒啦!一进门,哇塞,一只巨大的恐龙就出现在眼前,好像在说:“小朋友,快来和我一起玩吧!”我都看呆了。
我还看到了好多好多小昆虫,有会发光的萤火虫,一闪一闪的,就像小星星。
还有勤劳的小蜜蜂,飞来飞去忙个不停。
还有那些可爱的小动物,像蹦蹦跳跳的小兔子,毛茸茸的,真想摸一摸。
博物馆里还有好多化石,感觉就像穿越到了很久很久以前的世界。
上海自然博物馆太好玩啦,小伙伴们一定要去!《上海自然博物馆,我的欢乐天地》小朋友们,我跟你们说哦,上海自然博物馆可好玩啦!那里有好多好多大大的恐龙骨架,我感觉自己变得好小好小。
有三角龙,它的头上有三个尖尖的角,可厉害啦!还有好多漂亮的宝石,亮晶晶的,像星星一样。
我还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标本,有凶猛的狮子,威风凛凛的;有可爱的熊猫,憨态可掬的。
在博物馆里,我学到了好多好多知识,也玩得特别开心。
下次我还要去上海自然博物馆!《走进上海自然博物馆》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带你们走进上海自然博物馆哟!一进去,就看到好多好多动物,有大象,它的鼻子长长的,能卷起好多东西。
还有长颈鹿,脖子高高的,我得仰着头才能看到它的头。
博物馆里还有各种各样的鱼,有的鱼身上的颜色五彩斑斓,漂亮极了。
上海自然博物馆介绍上海自然博物馆介绍上海自然博物馆是中国上海市的一座历史悠久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位于黄浦江畔的人民大道,是上海最重要的文化和科研机构之一。
下面是对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介绍:1. 建筑与馆藏:上海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简洁,现代感十足。
占地面积达到约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超过1.1万平方米。
博物馆内展出了众多具有科学、文化和历史价值的植物、动物、地质和古生物标本,包括恐龙化石、古代石器、矿石和珍稀植物等。
2. 主题展览:上海自然博物馆拥有丰富多样的主题展览,涵盖了地球的起源、生物多样性、智能科技等多个领域。
通过沉浸式的展览方式,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珍稀动物标本、大型化石,并通过科普展板和多媒体技术了解自然界的奥秘。
3. 交互式体验:上海自然博物馆注重与观众的互动体验。
在博物馆内,游客可以参与各种交互式展览项目,如触摸展示、虚拟现实技术和实验室体验等,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学知识。
4. 科普教育:上海自然博物馆致力于科学普及和教育事业。
博物馆设有讲座、培训班和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为公众提供专业的科学知识和教育资源。
此外,博物馆还开展了针对不同年龄和教育背景的定制化教育活动,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实践学习的平台。
5. 社会影响:上海自然博物馆在当地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还是一个全面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教育机构。
博物馆定期举办特展、科技嘉年华和国际交流活动,吸引了海内外观众的关注和参与。
总之,上海自然博物馆是一个汇集自然科学知识、文化传承和科学教育的重要场所。
通过丰富的展览、交互式体验和科学普及活动,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探索自然、了解科学的知识殿堂。
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游客,都能从中获得知识、乐趣和启发。
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自然分馆是中国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之一。
位于上海市中心,旧馆地址:黄浦区延安东路260号。
该馆大楼建筑带有英国古典风格,建筑面积为12880平方米。
现有组织机构设置包括:动物学部、植物学部、地质古生物学部、人类学部、天文学部、科学教育普及部、资料部、美术设计部、标本制作中心和《自然与人》杂志社。
上海自然博物馆现有标本收藏量近27万件,其中"黄河古象"和"马门溪恐龙"被称作"镇馆之宝"。
2021年,将近150岁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在2021年5月12日已正式闭馆,新馆将迁入位于静安区静安雕塑公园。
新馆于2021年4月19日正式向各界公众开放。
上海自然博物馆筹建于1956年,上海市人民委员会1956年11月1日批准由金仲华等12人组成上海自然博物馆筹备委员会。
同年12月27日,第一次筹委会会议确定:馆的性质为"自然历史",定名为"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任务是筹建动物、植物、人类、天文、地质5个专业馆;推选金仲华为主任委员,陈虞孙、卢于道、任鸿隽为副主任委员。
筹委会初建时,隶属上海市文化局和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62年9月12日,改属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1988年6月划归上海科学院分管。
上海自然博物馆筹备处先后设在南昌路铭德里2号、虎丘路20号、重庆南路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内;1958年8月迁入延安东路260号原华商纱布交易所,上海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建筑,是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坐北朝南6层英国古典风格建筑,占地面积26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多平方米。
1960年2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书写馆名"上海自然博物馆"。
现大多展品已搬至静安区的自然博物馆,此地名为"自然博物分馆"。
据了解,成立于1956年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其前身为1868年创建的震旦博物院和建于1874年的亚洲文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