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社会现实的理解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与社会现实的理解

方锡良

[简介]本文借助于黑格尔、伽达默尔、海德格尔对社会现实的诊断和分析,从理解科学与社会现实的角度入手,力图更深入的理解我们的社会现实及其根基。通过诸先哲对这种根基持续不断、锐利的批判性分析,我希望能够更好地去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根基――感性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科学社会现实知性形而上学批判感性

[作者简介]方锡良(1977-),男,湖北武穴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上海200433),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师(兰州 730000),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研究。

理解科学和社会现实的关联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本文尝试通过几篇经典文献的阅读和思考,引导自己去深入思考这一问题,并在适当的时候切入马克思的革命性思想――感性的社会现实。以这种文本回顾的方式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体会也许很难形成多少真正的创发性思想,但是若能帮助自己理清思路,偶尔擦出一点小小的思想火花,则本文的目的就到达了。

一、伽达默尔:在一个完全由科学支配的社会现实中人如何理解自己?

在《20世纪的哲学基础》一文中,伽达默尔一开始就提出20世纪的基础存在于19世纪之中,19世纪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为20世纪的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根本的基础。“然而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了一种真正的划时代意识”,它终结了理性乐观主义的所有梦想——“资产阶级时代对技术进步的信仰同对有保证的自由、至善至美的文明的满怀信心的期待”①。

相对于19世纪而言,在20世纪,“今天对社会现实恒定性的意识已经变得完全不重要了。……这个世界以不可预见的方式发生着变化,在冲突和对峙中,我们期望科学能从它自己的源泉出发构成决定性因素……社会令人迷惑地顺从和依赖科学专门知识”,科学对生活起着统治作用,科学原理支配和管理着一切②。

伽达默尔提出近代史中科学和哲学之间古老的对峙也许在本世纪达到了顶点,但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更远――可以追朔到17世纪。那个时候为自然知识提供一个合理基础的问题就已经被提出来,即作为人类和世界关系之新基础的科学如何能同这种关系的传统形式(希腊哲学传统和基督教教会的启示)统一起来(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我们却有一个如何把现代化进程同我们的历史传统结合起来的问题)。伽达默尔随后指出,尽管近代科学如

此高歌猛进,但是科学却不能解决人类思想的问题,这需要哲学来解决回答③。

但进一步追问:这是什么样的哲学?它的回答牵涉到对历史时代和社会现实的完整而深切的把握。

伽达默尔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提出我们时代的问题:在一个完全由科学支配的社会现实中人如何理解自己?④在此,他提到黑格尔的启示,他说“黑格尔哲学通过对主观意识观点进行清晰的批判,开辟了一条理解人类社会现实的道路,而我们今天仍然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⑤,他说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最有特色之处是他对反思哲学所作的苛刻批判,黑格尔把它看作浪漫主义思想及其虚弱本质的病态表现。反思哲学被黑格尔叫做“外部的反思”,对于门外汉来说,反思就是忽此忽彼地活动着的推理能力(即通常所谓知性思维方式),它不会停在某个特定的内容之上,但知道如何把一般原则运用到任何内容之上。他称这种外部反思的过程为诡辩论的现代形式,他要求思想应该使自己完全进入事物的客观内容并且抛弃自己所有的幻想⑥。

伽达默尔进一步分析指出尼采从根本上改变了本世纪批判主观精神的任务,尼采的批判目标是意识本身的异化,而马克思则进一步推进着意识形态批判,批判诸虚假观念⑦。伽达默尔认为“解释”这个概念在20世纪的目的是:超越意义活动的主观性,识破表面所指的东西。并认为20世纪的出发点是以超越主观意识所指的东西,并对其做出解释。他认为本世纪对主观精神的批判与此前的批判有完全不同的特性,因为它根本不可能丢弃尼采的问题,之后伽达默尔重点揭露了德国唯心主义的三个天真假设:(1)断言的天真;(2)反思的天真;(3)概念的天真。通过这些分析批判我们或许可以较为切近的体会到知性的知识论路向和感性现实的生存论路向间的差别,并在这种对照分析中去更切近地贴近社会现实。

二、海德格尔:批判与守护⑧

海德格尔尖锐地批判现今的“哲学”满足于跟在科学后面亦步亦趋,这种哲学误解了这个时代的两重独特现实:经济发展和这种发展所需要的架构(这个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架构是什么呢?似乎可以从伽达默尔和马克思的相关论述中寻得一些线索: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资本扩张支配下的社会现实)。他说马克思主义懂得这[双重]现实,而且马克思还提出了其它任务:“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接着海德格尔话锋一转,质问道:“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之间是否存在真正的对立?难道对世界的每一个解释不都已经是对世界的改变了吗?另一方面,对世界的每一个改变不都是把一种理论前见预设为工具吗?”他进而追寻说“对于马克思来说,存在就是生产过程,这个想法是马克思

从形而上学那里,从黑格尔的把生命解释为过程那里接受过来,生产之实践性概念只能建立在一种源于形而上学的存在概念之上”。海德格尔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切中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过程中的一个要害:即如果还停留在知识论、知性形而上学的思路上,则马克思思想革命性就永远只是一种可能性而无法成为现实性,它对现代性(资本和知性形而上学)的批判就是外部的反思而非革命性变革,最终也就是一种颠倒了的形而上学(抽象的唯物主义的颠倒,无生命、无历史的辩证法),最终在某种程度上就会被实证主义化和意识形态化(这种情况在马克思之后的第二国际乃至前苏联的历史发展中一再出现)。要想避免这种状况,必须从另外一条路径即生存论路径上来理解马克思思想。下面做一番简要对比:知性的知识论路向:注重概念、逻辑和反思,认为理论、观念能够很好的展现现实并有助于理解现实,这种知性的思维模式与其说能够认识现实,毋宁说更深度而全面的淹没了现实,甚至可以说以淹没掩盖现实为己任——把现实做成或者还原为知识、理论。

感性现实的生存论路向:它注重概念、逻辑、反思之前的现实生活,它是不能被做成或者还原为知识的。正如伽达默尔所言,在这个已经被完全简化为科学的世界里,总是有些东西先于科学而发生并成为科学的基础——现实生活,20世纪最为神秘、最为强大的基础就是它(社会现实)对一切独断论、包括科学的独断论所持的怀疑主义(毫不妥协的批判——马克思、卢卡奇、马尔库塞、哈贝马斯、伽达默尔、海德格尔等等)。

在这同一天的讨论中,另一个问题,即关于运动与空间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理解自然科学的前提和体会知性的知识论路向和感性现实的生存论路向的区别,极具启发性。

他提到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运动是潜能存在者(作为潜能者)的隐得来希。……在这种aletheia(真理、无蔽)中,亚里士多德式的运动的多重方式是可以按照它们隐秘的统一性显现。但自伽利略以来,只有其中的位移(phora)这种运动方式统治着整个领域,而位移本身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因为与之相关的处所(topos)概念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物体在几何式均质空间中的位置,而这关系到空间均质性的基础上的对自然的数学构想。由此我们可以对照处所和均质物理空间两种思想及其所反映的生活样式:处所是人们逗留栖息之地,与人们的生活(存、命)息息相关,人们以如此自然的方式去切近于它;而均质物理空间却以数学为模型来构想:自然是可以计算的,因为这一可以计算性本身被设定为统治自然的原理。自伽利略以来自然开始变得可以计算、可统治了,这就是新的理论。他还进一步分析了近代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的区别:在近代物理学看来,空间及其属性被看成现实存在着的了,理论具有存在论的意义;而在现代物理学那里,理论假设只是预设而已,假设只有方法论意义,而再也没有存在论意义了,他引用普朗克的话“现实的东西就是可以计量的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