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植物的光合作用人教版 (2)
- 格式:ppt
- 大小:2.59 MB
- 文档页数:19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目录
系统组成的世界
一植物的生命系统
1植物的器官和营养
2植物怎样吸收和运输水
3植物的光合作用
4植物是怎样繁殖的
5植物体各部分的关系
二人体的奥秘
1骨骼和肌肉
2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
3气体在人体中的进出
4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
5信息在人体中的传递
6人体“机器”
三自然界里的水循环
1水的三态变化
2云和雾的形成
3热空气的特点
4风的成因
5为什么会有雨和雪
6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
四日地月系统
1运动的星球
2地球的运动
3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
4为什么会有月相变化。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13植物的光合作用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13课,主题为“植物的光合作用”。
详细内容包括:植物的光合作用概念、过程、意义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等。
具体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三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了解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科学方法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他们保护植物、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
教学重点: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意义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植物光合作用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实验报告单、学习笔记、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与光的关系,引出本节课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及意义,让学生对光合作用有全面的认识。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光合作用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 例题讲解:分析实验结果,讲解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如光照、二氧化碳、水分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实验数据和教材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光合作用2. 内容:(1)光合作用的概念(2)光合作用的过程(3)光合作用的意义(4)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2)列举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
(3)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
2. 答案:(1)植物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意义:为生物圈提供能量,维持生态平衡。
(2)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二氧化碳、水分、温度等。
(3)实验设计:将两盆相同的植物分别放在光照充足和黑暗的环境中,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
《植物的光合作用》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进修,学生将能够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原理和过程,掌握相关观点和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一、导入1. 请同砚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植物需要进行光合作用?它对植物的发展和发育有什么重要作用?2. 请同砚们谈谈自己对光合作用的理解,以及植物如何利用光合作用来制造自己所需的营养物质。
二、植物的光合作用概述1. 什么是光合作用?它是植物如何利用光能来合成有机物质的过程。
2. 光合作用的原理是什么?光合作用是通过叶绿体中的叶绿素等色素来吸收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的化学反应。
3. 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哪些阶段?光合作用主要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三、光合作用的关键因素1. 光合作用需要哪些条件?光合作用需要光能、二氧化碳和水这三种条件。
2. 光合作用中的光能是如何被吸收和利用的?光合作用中,叶绿素等色素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
3. 光合作用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是如何参与反应的?二氧化碳和水在叶绿体中通过一系列酶的作用,参与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
四、实验探究1. 请同砚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光合作用中氧气的产生。
材料:水生植物、水槽、光源、试管、水。
步骤:将水生植物放入水槽中,用试管装满水倒置在水槽中,照射光源。
观察试管中气泡的产生情况。
2. 请同砚们思考一下,如果在实验中改变光的强度或二氧化碳的浓度,会对光合作用的速率有何影响?为什么?五、拓展延伸1. 请同砚们探究一下,植物的光合作用与人类的生活有何关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人类提供氧气和食物,维持了地球生态平衡。
2. 请同砚们思考一下,如果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会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人类应该如何珍爱植物,增进光合作用的进行?六、总结反思1. 请同砚们总结一下本节课进修的重点内容,梳理光合作用的原理和过程。
2. 请同砚们思考一下,光合作用对植物和人类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和珍爱植物资源。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生物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也是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教材《植物的光合作用》详细介绍了光合作用的过程、原理以及与植物发展发育的干系,对学生理解植物生命活动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该教材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光合作用的定义:介绍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和氧气的生物化学过程。
2. 光合作用的过程:详细介绍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即光反应和暗反应,包括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能、光合酶的作用、ATP和NADPH的产生等。
3. 光合作用的原理:诠释光合作用的原理是通过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从而合成有机物质。
4. 光合作用与植物发展发育的干系:说明光合作用是植物发展发育的能量和物质来源,对植物的发展、吐花、结果等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上内容涵盖了光合作用的基本观点、过程和原理,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光合作用的机制和作用。
二、教学方法分析在教学《植物的光合作用》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讲授、实验、讨论、展示等,以提高学生的进修兴趣和理解能力。
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光合作用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光合作用的整体认识。
2. 实验法:设置光合作用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植物在光照条件下的光合作用过程,加深他们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就光合作用的意义、影响因素等问题展开讨论,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4. 展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向学生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帮助他们形象化地理解光合作用。
以上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光合作用的知识。
三、教学效果分析通过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材的深入进修和教学实践,可以取得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效果:1. 提高学生的进修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兴趣,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进修。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13植物的光合作用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13课《植物的光合作用》。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植物的光合作用概念、过程、意义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认识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难点: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如光合作用实验盒、光源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植物生长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生长与光的关系。
2. 例题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通过课件展示光合作用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3. 随堂练习(10分钟)出示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理解。
4. 实验探究(20分钟)分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亲身感受光合作用的过程。
5. 讨论与交流(15分钟)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强调作业要求。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光合作用概念: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过程:光反应、暗反应。
意义:提供能量、产生氧气、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2.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答案: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包括提供能量、产生氧气、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等;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2. 课后实践:观察周围植物的光合作用现象,记录并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实验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植物的光合作用。
六年级科学光合作用的解释你好,欢迎阅读本文,今天我们将探讨六年级科学课上学习到的一个重要概念——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关键过程,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
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和过程。
光合作用的定义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利用太阳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能量丰富的有机物质的生化反应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植物通过叶绿体中的叶绿素等色素吸收光能,从而促使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的作用下合成葡萄糖和氧气。
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的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1.吸收光能:植物叶片中的叶绿素等色素吸收阳光中的光能。
2.水的分解:光合作用开始时,植物将土壤中吸收的水通过根部输送到叶绿体中,水在叶绿体内被分解成氢离子和氧气。
3.二氧化碳的吸收:植物通过叶片上的气孔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4.光合反应:在叶绿体内,光合作用发生了一系列的光合反应,将水、二氧化碳和光能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
5.产生有机物质:新生产的葡萄糖将被植物用作能量和营养物质的来源,维持植物生长发育所需。
6.释放氧气: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释放出氧气,使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得以增加。
光合作用与生态平衡光合作用对地球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氧气,释放到空气中,有力地促进了大气中氧气含量的增加。
同时,光合作用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链的基础,为生物的生存和生长提供了必要的营养。
光合作用的意义和应用光合作用不仅是维持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重要生化过程,也为人类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应用价值。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为人类提供呼吸所需的氧气,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还可以生产出各种有益的有机物质,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等资源。
结语以上便是关于六年级科学课上学到的光合作用的解释。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能够加深大家对光合作用的理解,认识到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促进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维护地球生态平衡。
感谢阅读!。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田野里的生物5 植物的光合作用必备知识点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田野里的生物》中《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必备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它是植物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的重要方式,也是地球上维持生态平衡的关键过程之一。
二、光合作用的场所与原料1. 场所: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叶绿体。
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的一个重要细胞器,它含有能吸收光能的色素,如叶绿素,这些色素能够捕获光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
2. 原料: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二氧化碳主要通过气孔从空气中进入植物体内,而水则是由植物的根部从土壤中吸收上来的。
三、光合作用的产物与意义1. 产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
有机物是植物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物质基础,也是地球上其他生物的食物来源。
而释放出的氧气,则为绝大多数生物的呼吸作用提供了保障。
2. 意义:光合作用为植物提供了生长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它维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稳定,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生物的进化。
四、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光合作用大致可以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1. 光反应:光反应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叶绿素等色素吸收光能,将水分解为氧气和氢离子(H⁺),同时产生电子。
这些电子经过一系列的传递,最终形成了活跃的化学能,即ATP(三磷酸腺苷)和NADPH(还原型辅酶Ⅱ)。
这个过程就像是在收集和储存能量,为接下来的暗反应做好准备。
2. 暗反应:暗反应不需要光也能进行,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
二氧化碳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被固定和还原,最终形成有机物。
在这个过程中,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提供了能量和还原剂,使得二氧化碳能够转化为葡萄糖等有机物。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1. 光照强度: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
第五课时《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过程及其重要性;识别光合作用所需的基本条件(光、水、二氧化碳)和产物(有机物、氧气);掌握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科学思维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会运用模型、图表等工具辅助理解复杂科学现象。
3. 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4. 社会责任与实践:理解光合作用对人类生活及自然环境的影响,能够举例说明其在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鼓励学生参与相关实践活动,如家庭小菜园种植、环保宣传等。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条件与产物。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深入理解光合作用中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理解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中的核心作用。
三、教学过程(一)、填空题1、叶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自身制造______,还为人和动物提供营养物质和______。
答案:养分;氧气2.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能将根吸收的______和由叶片进入的______制造成植物生存所需要的养分并释放氧气,这个过程叫作光合作用。
答案:水分;二氧化碳3.大约2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它们利用______吸收阳光,合成植物需要的养分,同时释放出______。
答案:叶绿素;氧气二、判断题1. 庄稼种植越密产量越高。
答案:✘2.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的养分全部来自土壤。
答案:✘3.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
答案:√3.在暗室里,植物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4.答案:✘三、选择题1.植物的叶子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叶子含有()。
A. 叶绿素B. 细胞核C. 液泡答案:A2.我们经常看到养鱼爱好者在鱼缸中放些水草,目的是()。
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光合作用基本过程。
2.掌握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合物质的吸收与利用。
3.理解植物光合作用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植物光合作用基本过程。
2.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合物质的吸收与利用。
三、教学难点:1.光合作用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四、教学内容:1.植物光合作用基本过程植物的光合作用是通过叶绿体来完成的。
光合作用的基本方程式是:6CO2+6H2O+光能→C6H12O6+6O2这个方程式揭示了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其中,CO2是从空气中吸收的,H2O来自土壤和植物的根系,光能来自太阳。
植物将CO2和H2O转化为C6H12O6,然后产生氧气并释放到大气中。
这个转化过程分为两个步骤:光反应和暗反应。
2.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合物质的吸收与利用光合反应是光合作用的第一步,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这个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中。
类囊体中存在有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a、b、c、d、f、等离子体细胞全色素和类胡萝卜素。
类囊体中的光合色素可以吸收不同波长的光,从而提供所需的能量。
其中,叶绿素a和b是光合色素的主要成分,可以吸收蓝色和绿色光,而不吸收绿色光。
3.光合作用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光合作用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这是人类和动物所需要的气体。
此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也有助于调节大气中的氧气浓度。
另外,光合作用还可以促进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微生物的繁殖,因此对于维持土壤健康、调节水分和温度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1.讲解式教学:通过讲解,学生可以了解植物光合作用基本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实验教学: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光合作用过程,并掌握相关实验技能。
六、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2.讲解植物光合作用基本过程。
3.讲解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合物质的吸收与利用。
4.测验环节:通过测验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年级科学:光合作用的解释
在自然界中,光合作用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
具体来说,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阳光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为氧气和葡萄糖的过程。
这一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其中的叶绿素是起关键作用的色素。
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分为光能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在光能反应中,叶绿体内的叶绿体色素吸收光能,然后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释放氧气,这是氧气的来源之一。
在暗反应中,植物利用光合成的ATP和NADPH将二氧化碳还原成为葡萄糖,这是植
物生长和维持生命所必需的。
光合作用的意义
光合作用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最基础的生物化学过程之一,
对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和气候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能够提供氧气供其他生物呼吸,同时利用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支持自身生长和维持生命。
此外,光合作用还能够帮助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并减少地球上的温室气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气候变化。
在六年级的学生学习中,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以及其
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是极为关键的。
通过深入理解和探究光合作用,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生物学和化学方面的知识,还能够培养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意识,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总结
光合作用是植物为了生长和维持生命所进行的生物化学过程,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能够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
为氧气和葡萄糖。
这一过程不仅为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基础的能量转化,还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了必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因此,光合作用对于整个生物界的生存和繁荣都至关重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并理解这一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教学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标题:小学科学实验教案: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养分来源以及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实验材料:1. 水培瓶或透明容器2. 水培植物(如水仙花、绿萝等)3. 遮光布4. 太阳光或人工光源(如荧光灯)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遮光布覆盖实验台面,确保实验环境暗无光线的干扰。
b. 将水培瓶或透明容器放在实验台上,准备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2. 实验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每个小组需准备一株水培植物。
3. 分组安排:将一个小组的水培植物置于遮光布下,作为对照组。
其他小组的水培植物不受遮光布的影响。
4. 观察及记录:a. 学生每天早上和晚上,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植物的颜色、叶片的展开情况和高度的变化等。
b. 将观察结果以图表的形式记录下来,方便后续数据分析。
5. 实验控制变量:确保每个小组的实验条件保持一致,包括温度、湿度、水分供给等。
6. 实验时间:实验持续3-4周,以观察到明显的植物生长差异为止。
实验预计结果:1. 对照组的植物将在观察期内无明显的生长变化。
2. 其他小组的植物将展示出生长的正常变化,包括颜色的变化、叶片的生长和高度的增加。
实验说明:通过遮光布使其中一个小组的植物无法接触到光线,制造缺光条件,以观察是否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光合作用是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养分和氧气的重要过程。
缺乏光照会导致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影响其生长和发育。
数据分析和讨论:1. 对照组的植物未受光照的影响,因此在观察期间不会出现明显的生长变化。
2. 其他小组的植物将展示出正常的光合作用,生长和发育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
3. 学生可以将观察到的植物生长情况和光合作用进行讨论,了解养分来源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实验结论:1.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光合作用的参与,光合作用是植物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过程之一。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植物的光合作用一、学情分析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查阅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史,明确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水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但都忽略了自然界的其他环境因素如阳光、空气对植物生活的影响。
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收集光合作用发现史的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什么?忽略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绿色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是从何而来的?阳光、空气等环境因素是否与柳树重量的增加有关?实验材料最好是天竺葵,植物,教师可在实验前1~2天组织学生分组选择不同的材料,对植物进行暗处理1昼夜,并启发学生对这一步骤的目的进行思考。
注意实验材料的处理一定要在正常生长的状态下,否则实验效果不理想。
“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步骤可分为5步:①暗处理;②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 h;③酒精脱色;④清水冲洗、滴加碘液;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当进行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 h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对一片完整的叶部分遮光?让学生明白,遮光与不遮光是这个实验中惟一的变量,是导致不同的实验结果的原因,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酒精脱色时,教师要告诉学生,用酒精脱色是因为叶绿素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所以不能直接加热而选择隔水加热。
实验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加热时不能直视烧杯口。
当绿叶在酒精中脱至黄白色时,停止加热,用镊子将叶片轻轻夹出,用清水冲洗,动作要轻柔,因为酒精脱色后的叶片比较脆,要防止叶片破碎。
在学生进行观察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里。
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结论。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回忆第3章“鉴定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实验,根据淀粉遇碘液变蓝的特性,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叶片的未遮盖部分遇碘变蓝,说明这里产生了淀粉,叶片的遮盖部分遇碘没有变蓝,说明这部分没有淀粉产生,所以,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产生淀粉,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一】
3.选择不同的特征给植物逐步分类,记录自己的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
4.分析总结二歧分类法的特点
推荐的学习资源
【学习任务一】
1.观看实验视频。
2.交流猜想,漂洗后的叶片遇碘液是否会变成蓝色。
【学习任务二】
1.记录天竺葵叶片出现的变化和实验结论
推荐的学习资源
课题《食物链》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知道动植物之间有食物联系,知道什么是食物链。
1.能够能说出动、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及其能量传递过程。
2.能用文字和箭头准确地把植物和动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表述出来。
课前学习任务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说一说田野里生活着哪些动植物?
【学习任务二】
说一说在这些生物里都有哪些关系呢?(蛇、猫头鹰、小麦、青蛙、麻雀、玉米、兔子、白菜、田鼠、蝗虫、蜗牛。
)
【学习任务三】
在这些动植物中自选几种,用箭头来连接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
【学习任务一】
1.回顾田野里的生物,从植物出发,能够用二歧分类法将植物进行分类。
2.通过实验和视频,回忆植物养分的来源及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含义。
3.回顾植物与动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意识到各种生物通过食物网彼此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如果食物网中的某一链环消失了,会对其他生物的生存产生影响。
推荐的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