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人生四个阶段及其代表作之欧阳光明创编
- 格式:doc
- 大小:12.52 KB
- 文档页数:2
杜甫生平四个阶段简介
杜甫7岁学诗,15岁扬名。
我们通常说其人生的四个阶段,是指20岁以后的生活。
第一个阶段是南北壮游时期。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 年)起,为了扩大眼界、结识名流,杜甫数度漫游,历时达十余年之久,其间他到过金陵、姑苏、浙东、齐赵一带。
代表作:《望岳》。
第二个阶段是困居长安时期,长达十年。
杜甫到长安谋官未成,加之家庭突遭变故,生计日艰,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生活。
长安困守使杜甫成长为一名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第三个阶段杜甫在安史之乱中,曾陷贼,后“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被任命为左拾遗。
代表作:《悲陈陶》《哀江头》《春望》《北征》《羌村三首》及“三吏”、“三别”等。
最后一个阶段:759年7月杜甫弃官,流寓陇、蜀、湖、湘等地,“漂泊西南天地间”。
旅居夔州期间,杜甫作诗四百三十余首,创作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其一生的高峰。
大历三年(公元768 年)正月,杜甫启程出川,三月抵达江陵。
本想北归洛阳,又因河南兵乱不能成行。
杜甫生平及代表诗作1、第一期:读书游历时期(712年-745年)这一个时期就是杜甫在34岁以前读书并且游历的时期。
杜甫现存的诗,能确定是这个时期的诗,仅仅留存下来二十多首,其中代表作为《望岳》。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2、第二期:困守长安时期(746年-755年)这第二时期,包括杜甫35岁到44岁的十年间作品,这个时期,杜甫差不多一直住在长安,作品也基本是在长安所写。
这个时期结束了他年轻时期的游历生活,他奔走献赋,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也过着这十年间杜甫写出了一百一十首左右的诗,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具有深刻思想的诗。
《兵车行》(节选)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写作背景:关于此时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是讽刺唐玄宗对吐蕃的用兵。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讽刺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对南诏的用兵,此时杨国忠专权,谎报军情,弄得民怨沸腾。
3、第三期、陷安史叛军中、为官时期(756年-759年)这一个时期,包括杜甫45岁至48岁的作品,这个时期杜甫在逃乱时陷于叛军中为时九个月,后又为官约两年零两个月。
虽然短短只有三年多,但是杜甫创作出了二百四十多首诗,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春望》、《乾元中寓居同谷县歌七首》等。
尤其是三吏三别是杜甫的现实主义的一个光辉顶点,是他那种“穷年忧黎元”的进步思想。
所谓“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说的正是这三吏三别。
杜甫四个人生阶段
1. 家族时期:杜甫出生在一个著名的文化家族,他的祖父、父亲和兄长都是有才华的文人,对杜甫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家族时期,杜甫着重于学习和修身养性,潜心研究经史文籍,向家族前辈学习文学方式和风格,为日后诗歌创作打下基础。
2. 政治追求时期:杜甫早年曾经从事官场工作,不过因为其为官不力逐渐离开了官场。
但他对政治仍然有浓厚的兴趣,他的诗歌创作也倾向于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
在这个时期,他写了很多关于贪官污吏、民生疾苦和战争动荡等内容的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关切和担忧。
3. 浪漫时期:这个时期是杜甫创作生涯中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
在他的创作中,呈现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礼赋、神话传说和祭祀歌辞。
与此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自然、历史、人民和生活的无限向往和热爱,这些作品被称为他的“浪漫体诗”。
4. 愤怒时期:杜甫晚年生活艰难,多次遭受贫困、家庭不和、疾病、流放和战乱等打击,这使得他的感情逐渐趋向悲痛和愤怒。
在这个时期,他的诗歌中表现出了对人生境遇的深深痛苦和对时代变迁的不满和失落,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他的“愤怒体诗”。
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他的生平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少年时期(儒家学习阶段): 杜甫少年时学习儒家经典,并在学习中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杜甫写了许多具有儒家思想的诗歌,如《江南逢李龟年》。
青年时期(道家学习阶段): 青年时期杜甫开始学习道家经典,并在学习中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杜甫写了许多具有道家思想的诗歌,如《登鹳雀楼》。
中年时期(政治阶段): 中年时期杜甫参与政治活动,并写下许多关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诗歌。
在这个阶段,杜甫写了许多具有政治性质的诗歌,如《白头吟》。
晚年时期(怀古阶段): 晚年时期杜甫怀古,写下许多关于过去和人生的诗歌。
在这个阶段,杜甫写了许多具有怀古性质的诗歌,如《江雪》。
杜甫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以下是各个阶段创作的代表作品:
1. 早期(约731-746年):这是杜甫的壮游时期,他游历了齐赵、江淮一带,此时他的诗歌充满了青春的热情和壮志豪情,代表作有《登岳阳楼》。
2. 中期(约746-755年):这是杜甫困居长安的时期,他在长安寻求官职但未果,生活艰辛,这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个人困境的抒发,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
3. 晚期(约756-770年):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时期,他经历了被叛军困于长安、逃亡、任职左拾遗等事件,这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代表作有《春望》、《三吏》、《三别》。
4. 漂泊时期(约759-770年):这是杜甫辞官后漂泊于蜀、湖、湘一带的时期,他深入了解了人民的苦难,这时期的作品情感深沉,表达了对人民和国家的深深忧虑和关怀,代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
如果想了解杜甫各个阶段写的诗,建议查阅《杜工部集》。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古诗词研究专家。
杜甫人生四个阶段及其代表作一、读书与漫游时期(35岁以前),20 岁漫游吴越,5 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中。
再漫游齐赵。
在洛阳遇李白等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
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俯瞰天下仗剑远游,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初定理想,积极进取。
代表作《望岳》表现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
二、困守长安时期(35 岁——44 岁),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忠君、渴望为官、建功立业,却又对求官之路深感失望,壮志难酬,无奈、孤独、无助;对于百姓生活的关注与同情,让杜甫开始关注民生。
代表作《兵车行》等现实主义诗篇,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45 岁——48 岁)安史之乱携家人和难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
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又遭肃宗贬斥。
对战乱的厌烦,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亲人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悲叹。
使他写出《春望》《北征》等诗篇,达到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时期(49 岁——59 岁)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逃难,在成都过了一段安稳日子。
严武死后,再度漂泊,后病死在湘江一条小船上。
诗歌带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忧国忧民,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忠臣、名臣的崇敬;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世事的感怀;隐居心境的恬淡;对亲人的思念。
代表作《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
杜甫是位矢志不移的爱国诗人。
他曾豪情满怀要为国出力,但他的人生充满诸多无奈,报国无门。
朝廷衰败,安史之乱爆发,个人穷困潦倒,终生不用,一身才华无处施展。
杜甫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
杜甫的一生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这五十几年,唐朝由盛世走向动摇衰败。
安史之乱的爆发,异族的入侵,使得整个社会长期处于动乱之中。
亲眼目睹这一时期百态的杜甫,根据这一事实创作的诗歌就成了那一时代的镜子,因而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
杜甫生平杜甫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写出了《望岳》、《绝句》等诗。
2.十年困居长安(三十五到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主要写了《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
3.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到四十八岁)最主要的作品是“三吏”和“三别”。
“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
“三别”指的是《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4.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九岁)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
杜甫诗歌的思想性杜甫现存诗1400多首,在这些诗中不仅有杜甫对自身遭遇的慨叹,更多的是对历史事实的反映以及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诗的思想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深刻而大胆地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意志。
第二,揭露统治阶级的罪行和社会丑恶现实。
“”第三,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诗人的喜怒哀乐始终和祖国命运的衰兴起伏相呼应。
(详见于杨子怡《唐代文学讲义》)杜甫的思想和气质1.盛唐文人风骨“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盛世,杜甫也拥有盛唐文人所具备的激情,宏伟的气魄和时代责任感。
2.儒家影响的政治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渴望辅佐君主,救济天下,但却长期沦落社会下层,故杜甫替民呼喊。
3.对人民深切同情与关爱“宁苦身以利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4.深挚的亲情和友情如《羌村三首》5.温婉的生命和热情(责任编辑:葭月)。
杜甫一生创作诗歌所经历的四个时期杜甫(712年-770年),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经历坎坷,杜甫在世的时候,声名并不像李白那样显赫,而是去世后,他的诗歌影响愈来愈大,逐渐被后人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
杜甫总共留传下来1500首诗左右。
杜甫一生创作诗歌的经历根据他的生活可以明显地分为四个时期,下面本文简要叙述杜甫这四个创作时期:第一期、读书游历时期(712年-745年),这一个时期就是杜甫在34岁以前读书并且游历的时期,据杜甫《壮游》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又据《进雕赋表》:“臣幸赖先臣绪业,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余篇。
”由此可见,杜甫自七岁起便已经写诗了,到他43岁写《进雕赋表》时,应该连诗带文章有一千多篇了。
那么依此理推算,属于杜甫34岁以前的作品,至少也有三四百首了。
可是,杜甫现存的诗,能确定是这个时期的诗,仅仅留存下来二十多首,本文作者“史家之韵”对此表示非常惋惜并遗憾。
杜甫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第一次游齐赵时,即写出了《望岳》,这大概是他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了,诗中最后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表露出雄伟的气魄,语言的精炼,足够“惊人”了。
第二期、困守长安时期(746年-755年),这第二时期,包括杜甫35岁到44岁的十年间作品,这个时期,杜甫差不多一直住在长安,作品也基本是在长安所写。
这一个时期对于杜甫成长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着重大的意义,这个时期结束了他年轻时期的游历生活,但另一个方面却又是一个新的以政治内容与社会内容为主的游历生活开始。
杜甫虽然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长安客居了十年,但他奔走献赋,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也过着贫困的生活,由此也能接触到下层人民的生活,因而丰富了他创作的视线。
据杜甫现存的诗,这十年间杜甫写出了一百一十首左右的诗,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具有深刻思想的诗。
杜甫享年58岁,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因其诗歌反应天宝末年到大历年间的重大社会政治事件、时代的动乱及民生的疮痍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因而被誉为“诗史”。
又因他艺术创作方法上集前人之大成,又沾溉万代,开后世无数法门,因为被尊称为“诗圣”。
一生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1.壮游时期(0-33岁)祖父杜审言:武后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为奉天县令十四、十五岁师从崔尚、魏启心,为后来他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岁时,杜甫开始他历时十年的、前后三次的壮游生活。
第一次饱览了吴越秀丽的山川景色,凭吊了众多名胜古迹后赴洛阳应试(24岁)落榜,他不甚介意。
次年,他开始第二次漫游,足迹遍于燕赵(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30岁时回到洛阳。
第三次漫游:31岁时,杜甫在洛阳结识了李白(当时43岁左右)、高适,同游梁宋,三人情趣投合,过上了呼鹰逐兽,把酒论文,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是年秋天,高适与杜甫李白分别,杜甫与李白又同游齐赵,彼此“醉眠共秋被,携手日同行。
”杜甫32岁,杜甫李白两人分别,后再无缘相见。
这一壮游时期是诗人创作的准备时期,丰富了他的阅历,扩大了他的视野,陶冶了他的性情,但这一时期还涉世未深,还没有接触到社会深层问题。
这一时期代表作有《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达了他的抱负和自信)《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sǒng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tāo璇xuán 光堪擿zhāi,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洁白的画绢上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原来是画鹰矫健不凡仿佛挟风带霜而起。
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兔子似的,苍鹰的眼睛侧目而视和猢狲的眼睛相似。
苍鹰神采飞扬可摘除系着私绳的铜环,悬挂在杆楹上的画鹰气势灵动能呼出。
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
杜甫的人生四个阶段详细介绍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1、家庭出身与早期教育杜甫出身于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是杜审言。
他自小家庭环境优越,受到良好的家学熏陶,自幼好学,七岁便能作诗,如“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展现出早慧的文学天赋,且少年时就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2、漫游经历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后世并称泛指山西临猗一带晋国故地)。
二十岁时,开始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开元二十三年(735),回故乡参加乡贡。
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之后他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他便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在这期间,他还与李白相遇,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深厚友谊。
这一时期他的生活相对安定富足,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1、仕途坎坷杜甫到长安谋官,先参加科举考试,然而权相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导致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他也未能幸免。
科举之路行不通后,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转走权贵之门,投赠等,但都无结果。
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小官。
2、诗歌创作与思想转变在这十年困苦生活中,他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他开始成长为一名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1、战乱遭遇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独自去投奔肃宗,中途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在被俘虏期间,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创作了《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2、为官经历与被贬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
但由于他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管事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四个人生阶段和代表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嫉恶如仇、同情人民,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35-44)杜甫在长安落第,后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期间写有《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45-48)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48-58)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返成都。
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论杜甫的诗风变化【摘要】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风独特,随着自己的人生经历丰富,在不同的时期,诗的风格也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改变。
杜甫的诗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的创作:其一,他的诗歌在早期充满意气丰发,怀着自己的激情和理想;其二,他中期的诗风充满国愁家恨,担心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其三,晚期的诗风慨叹艰难,浑厚凝重,沉郁顿挫。
正是由于他的诗歌不同的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才奠定了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杜甫诗歌诗风风格阶段一、杜甫早期的诗风我这里所说的早期,是指杜甫三十五岁前的读书壮游时期,时间跨度从公元712年到处745年。
就杜甫个人来说,这是他读书游历、蓄积能量的时期,对诗歌的创作已经作了初步的尝试,有一部分诗作带有明显的"杜诗"特色.就诗人生活的现实背景来说,这正是开元盛世时期,也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罕见的开放的、气度恢宏的繁盛时代。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岛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
”由于杜甫的早期生活的主要内容是读书壮游,相对来说,衣食无忧,少年心性,容易轻狂,与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接触的机会也不多。
因此,这时期他的部分诗作气象宏阔,语调激昂,充满进取精神,具有盛唐诗的典型特点。
如他早期的名作《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诗正是诗人眼大心雄、踌躇满志之作。
意境辽阔,立意高远,体现了盛唐气魄。
二、杜甫中期的诗风我这里所说的中期,是杜甫四十四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杜甫人生四个阶段及其代表作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读书与漫游时期(35岁以前),20 岁漫游吴越,5 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中。
再漫游齐赵。
在洛阳遇李白等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
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俯瞰天下仗剑远游,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初定理想,积极进取。
代表作《望岳》表现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
二、困守长安时期(35 岁——44 岁),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忠君、渴望为官、建功立业,却又对求官之路深感失望,壮志难酬,无奈、孤独、无助;对于百姓生活的关注与同情,让杜甫开始关注民生。
代表作《兵车行》等现实主义诗篇,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45 岁——48 岁)安史之乱携家人和难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
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又遭肃宗贬斥。
对战乱的厌烦,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亲人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悲叹。
使他写出《春望》《北征》等诗篇,达到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时期(49 岁——59 岁)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逃难,在成都过了一段安稳日子。
严武死后,再度漂泊,后病死在湘江一条小船上。
诗歌带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忧国忧民,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忠臣、名臣的崇
敬;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世事的感怀;隐居心境的恬淡;对亲人的思念。
代表作《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
杜甫是位矢志不移的爱国诗人。
他曾豪情满怀要为国出力,但他的人生充满诸多无奈,报国无门。
朝廷衰败,安史之乱爆发,个人穷困潦倒,终生不用,一身才华无处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