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设计(吴正宪)PPT精选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38 MB
- 文档页数:17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师生互动共同创建有效课堂吴正宪(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数学特级教师)内容简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师生互动共同创建有效课堂》汇集了以吴正宪老师为代表的北京优秀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多年(尤其是课程改革以来)教学实践的积累,创造的富有特色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教学实践策略与方法。
书中侧重介绍了“制订教学目标的策略”“提问和理答的策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策略”等16种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
该书对于一线教师学习教学知识、研究教学规律、反思自身教学、改进教学行为,具有指导价值。
目录第一章课前设计进行学情调研的策略制订教学目标的策略设计探究学习的策略设计合作学习的策略第二章过程调控提问和理答的策略追问的策略利用生成性资源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评价的策略第三章方法运用促成学生认知冲突的策略比较的策略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的策略第四章思想渗透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策略渗透转化思想的策略渗透对应思想的策略渗透函数思想的策略巧妙运用数学史知识的策略第五章教学设计与案例圆锥的认识因数和倍数0的认识小数加减法三角形边的关系复式条形统计图生活中的负数参考文献后记精彩书摘数学史与数学教学最直接的结合是在课堂上,这种结合方式的最大优势在于教师的引导。
教师自己对数学史知识的理解和感悟、课前教学设计的质量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因此,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细心设计。
在明确教学目的、重难点等内容的基础上,必须弄清哪些地方需要加入数学史知识来拓展,如何设置问题导人数学史知识。
其次,要吃透教材。
明确教材哪些地方的内容还不够厚实,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是否需要补充数学史知识,补充哪个方面的数学史知识。
最后,要精心选取。
本着精选、选精的原则,选择一些典型的、应用性强的、学生感兴趣并且易接受的数学史知识,充实到教学设计中。
2.实现数学史知识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1)做到有机融入,切忌产生“两张皮”借助数学史知识是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讲授的数学知识。
吴正宪《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吴正宪《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通用14篇)吴正宪《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再问: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算式,再算一算。
反馈:你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列式?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助解释。
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的计算结果也相等,那你会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教师板书,让学生读一读。
谈话:刚才我们算的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如果张老师不这样选择,还可以怎样选择?(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5+45×5和(32+45)×5。
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深入体验,丰富感知。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利用公式解决一些问题2.经历猜想到验证的学习过程。
3.通过观察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获得成功探索问题的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平行四边形、剪刀、学习卡.三角板、方格纸、教学过程:一、故事情境,引入新课你们知道阿凡提吗?我们一起来听听阿凡提的故事吧。
请听——巴依老爷家有很大一片菜地,他想找人给菜地翻土地,却又不想给工钱。
于是他拿出了4根竹竿,其中2根长6米(课件出示),两根长5米(课件出示),对阿凡提说:“阿凡提,我和你打个赌,你用四根竹竿首尾相连去围一块菜地(课件出示),如果能在一个时辰内把所围成的菜地翻一遍土,我就给你一只羊。
否则你除了白白给我翻土以外,还要赔我一只羊。
”巴依老爷心里盘算着(课件出示长方形):用这4根竹竿去围成一个长方形地,在一个时辰内是绝对翻不完的,阿凡提肯定输定了。
阿凡提到底能不能赢?这4根竹竿除了可以围成长方形,还可以围成什么图形呢?生:平行四边形。
谁来试一试?除了能围成这种形状的平行四边形外,还有没有围的更小的?这里的大小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继续让学生试。
围出的这么小的平行四边形,你觉得面积变小了吗?(变了!)除了面积,还有什么变小了?(高)你们能证明高变短码?怎么证明?(测量)可是面积比长方形面积小又怎么证明呢?老师觉得还是要算出了的。
大家知道怎么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究的问题(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一)回顾旧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不会求,但是长方形的面积我们以前已经学过,还记得怎么计算吗?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方法,随机板书长方形面积公式)生: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6x5=30平方米(二)运用经验,交流研究方法。
(出示)平行四边形有底边、邻边和高的长,那它的面积该怎么求呢?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预设1:底×邻边=6x5=30(平方米)(师补充,6是它的底,5是它的邻边)课件出示(底)(邻边)预设2:底x高=6x4=24(平方米)(师补充,6是它的底,4是它的高)预设3:邻×高=5x4=20(平方米)(师补充,5是它的邻边,4是它的高)师:哪一种想法是正确的呢?我们怎么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三)动手探究。
条形统计图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并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能读懂这样的统计图,根据图里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和说明,并进行交流。
2.引导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掌握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经历制作、展示、交流、评价等实践活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画图等活动,认识1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这样的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
2.使学生经历观察统计图、用条形表示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体验描述数据的不同方式,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提高统计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条形统计图可以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数据之间的关系,体会统计有说明问题、对问题有简单预测的作用,产生对统计的兴趣。
2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数据的统计过程有所体验,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还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
另外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探究发现学习,接受知识的能力也较强,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及策略。
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3重点难点重点:会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
难点:根据数据特点,正确选用1格表示一个单位制作条形统计图。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一、导入新课前侧:结合学生对统计表已有经验完成统计表中的问题。
【意图】:回忆感知统计表,温故知新。
(前侧:注重学生已有学习经验:他们能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2【讲授】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暑假小明一家要到北京去旅游,但是很担心会遇到阴雨天,特别想知道北京的天气状况。
出示北京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
【意图】:创设情境,结合现实生活实际创设一个去北京旅游但是又担心旅游时天气情况这样一个情境,然后,利用月历的形式呈现出北京八月份的天气情况,此时教师适时提问:“这个月的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你能把它们清楚地表示出来吗?”以此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由此又回归到我们的课标中,我们学的是生活中的数学,有用的数学,体现数学自身价值。
第一场:案例研讨与提出问题对“运算教学”的整体思考头脑风暴:1.在运算教学中,您对估算教学有哪些思考?2.如何处理算理与计算方法的关系?3.如何科学地培养小学生的运算技能?4.您对算法多样化有哪些思考?5.在这部分教学中,您印象最深刻的教学现象是什么?您还有哪些困惑的问题?数与运算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基本的运算技能,一直是广大教师关注的问题。
可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运算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少老师遇到了困难,产生了疑惑,而且有一些问题是带有普遍性的,比如:1.估算有什么价值?课上有没有必要用这么长时间来进行估算教学?2.学生的估算意识不强,怎样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3.在解决问题中,学生不能灵活选用合适的估算策略,如何培养学生学生灵活选用估算策略?4.估算有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5.运算教学中,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但实际教学中,是不是应该让学生都掌握一个最基本的计算方法?可是这样做会不会又回到老路子上?6.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练习过程中有没有更科学的训练方法?7.计算教学中,如何处理算理和计算方法的关系?它们孰轻孰重?8.什么是数感?如何培养学生数感?以上是教师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不难看出,现在老师们关注的问题与实施新课程开始的问题已经有了不同。
大家开始思考一些实施中新出现的问题。
它涉及的是计算教学中整体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关于运算教学,我们聚焦到以下三个问题:1、关于估算教学的思考;2、如何科学地培养学生运算技能的问题;3、关于算法多样化的思考;话题一:由估算教学谈起估算在数学课程中得到了强调,《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中在第一、二学段的“数与代数”中共有45条具体目标,其中有关估算的目标就有6条。
实验教材也大大增强了估算的份量,教师们更是在估算教学中进行着积极探索。
但由于理论研究的缺乏、课程设计及实践的经验不足,教师们在估算教学和评价中遇到了许多困惑,本专题我们就一起对估算的价值和估算能力的培养进行讨论,希望能引起老师们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