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第5章距离测量
- 格式:ppt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113
测量学距离测设实验报告1. 引言测量学是一门研究测量方法和测量误差的学科,它在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的应用。
学距离测设是测量学中的一项基本实验,用于确定两个点之间的距离。
本实验旨在通过学距离测设实验,了解测量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测距离的技巧。
2.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包括:(1) 了解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学距离测设的方法和技巧;(3) 学习正确使用测量仪器和仪器的校准方法;(4) 分析和处理测量数据,得出准确的距离测量结果。
3. 实验仪器和材料本实验所需的仪器和材料包括:(1) 学距离测设仪器:包括测距仪、三脚架、反射板等;(2) 实验场地:平坦的室内或室外场地;(3) 计算机:用于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4. 实验方法(1) 准备工作:将测距仪放置在三脚架上,并将反射板固定在待测量的位置上;(2) 校准仪器:根据测距仪的使用说明书进行校准,确保测距仪的测量结果准确可靠;(3) 进行测量:将测距仪对准反射板,观察测距仪的读数,并记录下来;(4) 重复测量:为了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可以多次重复测量,并计算平均值;(5) 数据处理:根据测量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出最终的距离测量结果。
5.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际实验情况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测距仪的读数。
根据测量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出距离测量结果。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数据的有效性:排除异常值和误差较大的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 数据的处理方法:根据测量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如平均值法、加权平均法等;(3) 数据的误差分析:对数据的误差进行分析,了解测量误差的来源和大小,评估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6. 实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并提出改进实验的建议。
在讨论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误差来源的分析:对测距仪、反射板等仪器和材料的误差来源进行分析,了解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2) 不确定度的评估:通过分析测量数据和误差来源,评估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给出合理的误差范围;(3) 实验改进的建议:根据误差分析和不确定度评估的结果,提出改进实验的建议,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一章绪论1.1试题1.1.1名词解释题(1)水准面(2)大地水准面 (3)参考椭球面 (4)绝对高程(5)相对高程1.1.2填空题(1)地形图测绘工作程序,首先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才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确定地面点的空间位置必须有三个参量:(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
(3)小区域独立测区坐标系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坐标系; 大区域测量坐标系应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坐标系。
(4)测量工作的组织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普通工程测绘工作中,大比例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比例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比例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测量工作内容的三要素是指:____________测量,____________测量以及___________测量。
(7)测量工作中使用的坐标系,其X、Y坐标轴位置与数学上正相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测量的任务包括测绘与放样两方面,测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放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章思考练习题1.什么是测量误差?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有哪些?答:在取得观测数据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对同一对象进行多次观测时,每次的观测结果总是不完全一致或与预期目标(真值)不一致。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在观测结果中始终存在测量误差。
这种观测量之间的差值或观测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值,称为测量误差(观测误差)。
引起测量误差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测量仪器的误差,2.观测者的误差,3.外界条件的误差。
2.有哪些因素组成了观测条件?观测结果的质量与这些因素有何联系?答:温度、湿度、大气折光等因素都会对观测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外界条件发生变化,观测成果将随之变化。
3.什么是系统误差?其特征如何?系统误差在实际工程测量中应该如何处理?答: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若误差的大小及符号表现出系统性,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那么这类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在实际工程中常采用如下方法进行处理:(1)检校仪器,把系统误差降低到最小程度。
(2)加改正数,在观测结果中加入系统误差改正数,如尺长改正等。
(3)采用适当的观测方法使系统误差相互抵消或减弱,如测水平角时采用盘左、盘右,先在每个测回的起始方向上改变度盘的配置等。
4.什么是偶然误差?偶然误差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在实际工程测量中能否消除偶然误差?答: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若误差的大小及符号都表现出偶然性,即从单个误差来看,该误差的大小及符号没有规律,但从大量误差的总体来看,又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这类误差称为偶然误差或随机误差。
偶然误差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产生的且无法控制,所以在实际工程测量中偶然误差总是存在,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偶然误差。
但无法消除。
5.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有哪些特征?这些特征是否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答:通过大量的实验统计结果,可知偶然误差具有如下的特性。
(1) 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值,即有界性。
第五章测量误差基本知识一、名词解释1.中误差[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答:中误差是衡量观测精度的一种数字标准,又称“标准差”或“均方根差”,是指在相同观测条件下的一组真误差平方中数的平方根。
2.误差传播定律[东北大学2015年]答:误差传播定律是指反映观测值的中误差与观测值函数的中误差之间关系的定律,它根据函数的形式把函数的中误差以一定的数学式表达出来。
3.偶然误差答:偶然误差是指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一量进行一系列的观测,误差出现的符号和数值大小都不相同,从表面上看没有任何规律性的误差。
4.系统误差答:系统误差是指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一量进行一系列的观测,出现的符号和数值上相同,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的误差。
二、填空题1.精度的3个标准是,,。
【答案】中误差;相对误差;极限误差2.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
【答案】2倍【解析】根据极限误差的定义,常把2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
3.已知X=L1+L2,Y=(L1+L2)/2,Z=X·Y。
L1、L2中误差均为m,则X、Y、Z的中误差分别为,,。
【答案】m2;22m;22m4.某平面三角形中,观测了α、β两个内角,其测角中误差均为±6″,则此三角形第三个内角γ的中误差为。
【答案】±8.5″5.现有DJ6的经纬仪,用测回法观测一个角,要使测角中误差达到±6”,求至少要观测测回。
【答案】32【解析】该题考点是第五章误差理论,要理解6的含义,6指一测回方向观测的中误差,根据协方差传播率可求得测回数。
三、判断题1.广义算术平均值的权,不等于观测值权之和。
()【答案】错误【解析】不等精度观测值的加权平均值计算公式可以写成线性函数的形式:,根据线性函数的误差传播公式,得:,按式,以(m为单位权中误差),得:。
按式,加权平均值的权即为观测值的权之和:。
2.当每公里水准测量的精度相同时,水准路线观测高差的权与路线长度成正比。
()【答案】错误【解析】“权”的原来意义为秤锤,用做“权衡轻重”之意。
思考与练习一、名词解解释(略)二、选择题1.钢尺的尺长误差对距离测量的影响属于(B )。
A.偶然误差 B.系统误差 C.偶然误差与系统误差都存在2.下列误差中(B)为偶然误差。
A.视准轴误差B.照准误差和估读误差C.水准轴误差4±,其相对误差为( A )。
3.某段距离丈量的平均值为100m,其往返较差为mmA.1/25000B.1/250C.1/25002±,则该正方形周长的中误差为4.丈量一正方形的4条边长,其观测中误差均为cm±()cm。
A.0.5B.2C.45.经纬仪对中误差属于( B )。
A.偶然误差B.系统误差C.允许误差m,则单程为n个测站的支水准路线往返测高差平均值的中6.一组测量值的中误差为站误差为(C )。
A.高B.低C.无法确定三、简答与计算1.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有:仪器的原因人的原因外界环境的影响偶然误差具有特性:(1)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度;(2)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可能性大; (3)绝对值相等的正误差与负误差,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4)当观测次数无限增多时,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近于零。
2.对某个水平角以等精度观测4个测回,观测值列于下表。
计算其算术平均值x 、一测回的中误差m 及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x m 。
3.在一个平面三角形中,观测其中两个水平角(内角)βα和,其测角中误差均为土20"。
根据角βα和可以计算第三个水平角γ,试计算γ角的中误差γm 。
γ=180-α-βγm =±22βαm m +=±28.28 m4.量得某一圆形地物直径为64.780m ,求其圆周的长度S 。
设量测直径的中误差为土5mm ,求其周长的中误差s m 及其相对中误差s m s /。
S=πd =203.512 ms m =πd m =土15.71 mmS=203.512 m 土15.71 mm5.对于某一矩形场地,量得其长度()m a 10.034.56±=,宽度()m b 05.027.85±=,计算该矩形场地的面积P 及其中误差P m 。
《现代普通测量学》习题参考答案第1章 绪 论略第2章 测量学的基础知识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掌握测量学的基础知识,清楚参照系的选择和地面点定位的概念。
2.了解水准面与水平面的关系。
3.明确测量工作的大体概念。
4.深刻理解测量工作的大体原则。
5.充分熟悉普通测量学的主要内容。
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1.地球特征,大地水准面的形成,地球椭球选择与定位。
地球形状和大小。
水准面的特性。
参考椭球面。
2.肯定点位的概念。
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位置。
3.测量中常常利用的坐标系统,坐标系间的坐标转换。
天文坐标(λ,φ),大地坐标(L ,B ),空间直角坐标(X ,Y ,Z ),高斯平面直角坐标(x ,y ),独立平面直角坐标(x ,y )。
高斯投影中计算带号的公式:()()取整数部分取整数部分=+︒-==+=13/'30116/P P n N λλ计算中央子午线的公式:n N 33636=︒-︒=︒︒λλ 4.地面点的高程。
1985年国家黄海高程基准。
高程与高差的关系:''A B A B AB H H H H h -=-=。
5.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
对距离的影响:223RD D D ≈∆ 对水平角的影响:"6.0≤ε 对高差的影响:R D h 2/2=∆ 6.测量工作的大体概念。
测量工作的原则: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步步检核。
测量工作的内容:地形图测绘,施工测量。
三、习题与思考题1.何谓大地水准面?它在测量工作中起何作用?答:静止平衡状态下的平均海水面, 向大陆岛屿延伸而形成的闭合水准面。
特性: 唯一性、等位面、 不规则曲面; 作用:测量野外工作的基准面。
2. 测量中常常利用的坐标系有几种?各有何特点?不同坐标系间如何转换坐标? 答:测量中常常利用的坐标系统有:天文坐标系、大地坐标系、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独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3. 北京某点的大地经度为116º20′,试计算它所在的六度带和三度带带号,相应六度带和三度带的中央子午线的经度是多少?答:()().391]3/'301[;201191]6[=+︒-==+=+=P P n N λλ L 0=6 ºN -3 º=117 º ;L ’0 =3ºn=117 º。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一、本章重点1.测量误差概念。
2.算术平均值原理。
3.评定观测值的精度标准二、本章难点1.观测值中误差及算术平均值中误差的概念。
2.偶然误差及特性。
3.观测值函数中误差的概念及其应用。
三、课时分配第一节 概 述在测量工作中,对某量(如某一个角度、某一段距离或某两点间的高差等)进行多次观测,所得的各次观测结果总是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实质上表现为每次测量所得的观测值与该量的真值之间的差值,这种差值称为测量误差,即:测量误差 = 真值 - 观测值观测误差按其性质可分为两类: 1.系统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的观测,若观测误差的符号及大小保持不变,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这种误差往往随着观测次数的增加而逐渐积累。
如某钢尺的注记长度为30 m ,经鉴定后,它的实际长度为30.016 m ,即每量一整尺,就比实际长度量小0.016 m ,也就是每量一整尺段就有 + 0.016 m 的系统误差。
这种误差的数值和符号是固定的,误差的大小与距离成正比,若丈量了五个整尺段,则长度误差为5 ⨯ (+ 0.016) = + 0.080 m 。
若用此钢尺丈量结果为167.213 m ,则实际长度为:167.213 + 30213.167 ⨯ 0.0016 = 167.213 + 0.089 = 167.302 (m)由此可见,系统误差对观测结果影响较大,因此必须采用各种方法加以消除或减少它的影响。
比如用改正数计算公式对丈量结果进行改正。
再例如,角度测量时经纬仪的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而产生的视准轴误差,水准尺刻划不精确所引起的读数误差,以及由于观测者照准目标时,总是习惯于偏向中央某一侧而使观测结果带有误差等都属于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除可用改正数计算公式对观测结果进行改正加以消除外,也可以用一定的观测方法来消除其误差影响。
如经纬仪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造成的误差,可以用盘左、盘右观测角度,取其平均值的方法加以消除;在水准测量中,采用前、后视距离相等来消除水准仪的视准轴不平行于水准管轴造成的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