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_利尿药和脱水药
- 格式:ppt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31
初级药士-专业知识-药理学-利尿药和脱水药[单选题]1.常用于抗高血压的利尿药是A.布美他尼B.氢氯噻嗪C.阿米洛利D.甘露醇E.螺内酯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噻嗪类(江南博哥)是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类口服利尿药和降压药。
氢氯噻嗪是本类药物中最为常用的药物。
掌握“利尿药和脱水药”知识点。
[单选题]2.不属于保钾利尿药物的是A.氨苯蝶啶B.螺内酯C.阿米洛利D.乙酰唑胺E.呋塞米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呋塞米属于强项的排钾利尿药;其余几个选项的药物都是保钾利尿药。
掌握“利尿药和脱水药”知识点。
[单选题]3.关于利尿药作用部位的描述,错误的是A.呋塞米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的髓质部B.氢氯噻嗪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的髓质部C.氨苯蝶啶作用于远曲小管D.乙酰唑胺作用于近曲小管E.螺内酯作用于远曲小管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作用于远曲小管近端的利尿药是氢氯噻嗪。
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皮质部的利尿药是呋塞米。
作用于远曲小管远端和集合管的利尿药为螺内酯、氨苯蝶啶。
掌握“利尿药和脱水药”知识点。
[单选题]4.呋塞米的利尿作用是由于A.抑制肾脏的稀释功能B.抑制肾脏的浓缩功能C.抑制肾脏的稀释和浓缩功能D.对抗醛固酮的作用E.促进Na+重吸收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呋塞米干扰Na+-K+-2Cl-同向转运系统,抑制NaCl的重吸收,使管腔液中NaCl浓度增加,净水生成减少,尿的稀释功能受抑制。
同时因NaCl向间质转运减少,使肾髓质间液渗透压梯度降低,导致尿液流经集合管时,水的重吸收减少,影响尿的浓缩过程,排出大量近等渗的尿液。
掌握“利尿药和脱水药”知识点。
[单选题]5.不属于氢氯噻嗪适应证的是A.心源性水肿B.高血压C.尿崩症D.轻型肾性水肿E.高尿酸血症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高尿酸血症是氢氯噻嗪的不良反应之一。
掌握“利尿药和脱水药”知识点。
[单选题]6.呋塞米不良反应不包括A.低血镁B.低血钾C.低血钠D.耳毒性E.高血钙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呋塞米不引起高钙血症。
利尿药和脱水药【正常尿液生成】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原尿:在有效滤过压下,血浆中除蛋白质以外的成份过滤到球囊。
150~180升/日终尿:1~2升/日,约99%的原尿在肾小管被再吸收,重吸收是影响终尿量的主要因素。
高效利尿药:呋塞米 【药理作用与机制】1.利尿作用: 作用于髓袢升枝粗段,抑制Na +-K +-2Cl -共同转运系统。
药理效应:♦ 降低肾脏稀释功能 -- NaCl 重吸收减少♦ 降低肾脏浓缩功能 -- 降低髓质间高渗梯度♦ 产生迅速强大的利尿作用,排除大量等渗尿,尿中Na +、K +、Ca 2+、Mg 2+、HCO 3-排出增多。
2. 扩张血管♦ 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
♦ 扩张小静脉,减轻心脏负荷,降低左室充盈压,减轻肺水肿。
♦ 机制:促进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其分解。
【临床应用】1. 各种严重水肿:急性肺水肿,脑水肿,其他药无效时心、肝、肾等病变引起的水肿,2.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早期少尿)3. 促进毒物排泄4.高钙血症【不良反应】1. 水与电解质紊乱低血容量、低血钾、低血钠、低氯血症等。
注意:及时补充钾盐等电解质。
2. 耳毒性内耳淋巴液电解质成分改变,损伤耳蜗基底膜毛细胞。
3.高尿酸血症4. 其它消化道症状、粒细胞减少、过敏反应等。
布美他尼:最强的利尿药,用于治疗各种顽固性水肿及速尿无效者。
不良反应少,耳毒性最小。
依他尼酸:耳毒性发生率较高,可引起永久性耳聋。
少用。
中效利尿药噻嗪类【药理作用及机制】1. 利尿作用:特点:温和、持久。
机制:♦作用于远曲小管近端,抑制Na+ — Cl-共同转运系统,NaCl重吸收减少,降低肾脏稀释功能。
♦轻度抑制碳酸酐酶,使HCO3-排出增加。
♦直接增加K+的分泌。
结果:尿中Na+、Cl-、K+、Mg2+、HCO3-排出增加。
2. 抗利尿作用:增加NaCl的排出,造成负盐平衡,导致血浆渗透压的降低,减轻口渴,减少饮水量,体液容量减少,尿量减少。
3. 降压作用:早期降低血容量,长期用药可扩张血管。
利尿药及脱水药强化训练(一)选择题【A1型题】1.排钠效能最高的利尿药是( )A 氢氯噻嗪B 阿米洛利C 呋塞米D 环戊氯噻嗪E 苄氟噻嗪2.可引起酸血症的利尿药是( )A 氯酞酮B 乙酰唑胺C 呋塞米D 布美他尼E 氨苯蝶3.伴有糖尿病的水肿病人,不宜选用的利尿药是( )A 布美他尼B 氢氯噻嗪C 螺内酯D 乙酰唑胺E 依他尼酸4.与依他尼酸合用,可增强耳毒性的抗生素是( )A 青霉素B 氨苄青霉素C 四环素D 红霉素E 链霉5.最易引起暂时或永久性耳聋的利尿药是()A 依他尼酸B 布美他尼C 呋塞米D 氢氯噻嗪E 氯酞酮6.可减弱高效利尿药作用的药物是( )A 吲哚美辛B 链霉素C 青霉素D 头孢唑啉E 卡那霉素7.可加速毒物排泄的药物是( )A 氢氯噻嗪B 呋塞米C 乙酰唑胺D 氨苯蝶啶E 甘露醇8.治疗特发性高尿钙症和钙结石可选用( )A 氢氯噻嗪B 呋塞米C 乙酰唑胺D 氨苯蝶啶E 甘露醇9.治疗高血钙症可选用( )A 氢氯噻嗪B 呋塞米C 乙酰唑胺D 氨苯蝶啶E 甘露醇10.治疗脑水肿最宜选用( )A 氢氯噻嗪B 呋塞米C 乙酰唑胺D 氨苯蝶啶E 甘露醇11.可引起高血钾的药物是( )A 呋塞米B 氢氯噻嗪C 环戊氯噻嗪D 阿米洛利E 乙酰唑胺12.能降低眼内压,用于治疗青光眼的利尿药是( )A 呋塞米B 氢氯噻嗪C 螺内酯D 氨苯蝶啶E 乙酰唑胺13. 具有对抗醛固酮而引起利尿作用的药物是( )A 呋塞米B 氢氯噻嗪C 螺内酯D 氨苯蝶啶E 乙酰唑胺14. 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皮质部的利尿药是( )A 呋塞米B 氢氯噻嗪C 螺内酯D 氨苯蝶啶E 乙酰唑胺15. 可用于治疗尿崩症的利尿药是( )A 呋塞米B 氢氯噻嗪C 螺内酯D 氨苯蝶啶E 乙酰唑胺16. 噻嗪类利尿药的利尿作用机制是( )A 增加肾小球滤过B 抑制近曲小管碳酸酐酶,减少H+-Na+交换C 抑制髓袢升支粗段皮质部Cl-主动再吸收D 抑制髓袢升支粗段髓质部Cl-主动再吸收E 抑制远曲小管K-+Na+交换17.氢氯噻嗪的利尿作用机制是( )A 抑制Na+—K+—2Cl-共同转运载体B 对抗醛固酮的K+—Na+交换过程C 抑制Na+—Cl-共同转运载体D 抑制肾小管碳酸酐酶E 抑制磷酸二酯酶,使cAMP增多18.肝性水肿患者消除水肿宜用( )A 呋塞米B 布美他尼C 氢氯噻嗪D 螺内酯E 乙酰唑胺19.呋塞米利尿的作用是由于( )A 抑制肾稀释功能B 抑制肾浓缩功能C 抑制肾浓缩和稀释功能D 抑制尿酸的排泄E 抑制Ca2+、Mg2+的重吸收20.下列药物中高血钾症禁用的是( )A 氢氯噻嗪B 苄氟噻嗪C 布美他尼D 氨苯蝶啶E 呋塞米【A2型题】21.下列不属于氢氯噻嗪的适应证是( )A 轻度高血压B 心源性水肿C 轻度尿崩症D 特发性高尿钙E 痛风22.呋塞米没有的不良反应是( )A 低氯性碱中毒B 低钾血症C 低钠血症D 低镁血症E 血尿酸浓度降低23.下列关于甘露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临床须静脉给药B 体内不被代谢C 不易通过毛细血管D 提高血浆渗透压E 易被肾小管重吸收24.噻嗪类利尿剂的禁忌症是( )A 糖尿病B 轻度尿崩症C 肾性水肿D 心源性水肿E 高血压病25.关于螺内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与醛固酮竞争受体产生作用B 产生保钾排钠的作用C 利尿作用弱、慢、持久D 用于醛固酮增多性水肿E 用于无肾上腺动物有效【B型题】(26-29题)A 抑制髓袢升支粗段稀释和浓缩功能B 抑制远曲小管近端稀释功能C 抑制远曲小管、集合管Na+重吸收D 对抗醛固酮的作用E 增加心输出量利尿26. 螺内酯的利尿作用机制是( )27. 呋塞米的利尿作用机制是( )28. 氢氯噻嗪的利尿作用机制是( )29.氨苯蝶啶的利尿作用机制是( )(30-33题)A 乙酰唑胺B 氢氯噻嗪C 氨苯蝶啶D 螺内酯E 布美他尼30.顽固性水肿选用( )31.轻度尿崩症选用( )32. 轻度高血压病选用( )33. 醛固酮增多性水肿选用( )【C型题】34. 主要抑制髓袢升支粗段K+ -Na+-Cl-共同转运系统的药物是( )35. 通过抗醛固酮而抑制远曲小管Na+-K+交换的药物是( )A 氨苯蝶啶B 螺内酯C 是A是BD 非A非B 36.可引起高血钾的药物是( )37. 可引起听力障碍的药物是( )A 氢氯噻嗪B 阿米洛利C 是A是BD 非A非B38. 作用于远曲小管的开始部位,抑制K+ -Na+-Cl-共同转运体系的药物是( )39. 直接抑制远曲小管Na+—K+交换的药物是( )40. 减少K+外排的药物是( )A 螺内酯B 氨苯蝶啶C A和BD 非A非B【X型题】41.高效利尿药的不良反应包括( )A 水及电解质紊乱B 胃肠道反应C 高尿酸、高氮质血症D 耳毒性E 贫血42.噻嗪类利尿药的临床应用有( )A 消除水肿B 降血压C 治疗心衰D 肾性尿崩症E 治疗高血钙43.噻嗪类利尿药的主要不良反应是( )A 电解质紊乱B 高尿酸血症C 高脂血症D 耳毒性E 溶血性贫血44.螺内酯的不良反应是( )A 高血钾B 性激素样作用C 高血钙D 妇女多毛症E 精神紊乱45.渗透性利尿药应具备下列哪些特点( )A 易经肾小球滤过B 不易被肾小管再吸收C 在体内不被代谢D 在组织中降解E 不易从血管渗入组织(二)填空题1. 甘露醇常用于治疗、预防。
六、利尿药与脱水药一、A11、噻嗪类利尿药药理作用不包括A、抑制远曲小管近端Na+-Cl-共转运子B、排K +使血浆渗透压降低而减轻口渴感C、尿中除排出Na+、Cl-外,K+的排泄也增多D、促进远曲小管由PTH调节的Ca2+重吸收过程E、长期用药通过扩张外周血管而产生降压作用2、噻嗪类利尿药可引起血清胆固醇增加A、1%~5%B、5%~10%C、5%~15%D、10%~15%E、10%~20%3、噻嗪类利尿药引起电解质紊乱可发生A、低血钠B、低血钾C、低血镁D、低氯性碱血症E、以上说法均正确4、噻嗪类利尿药不良反应A、代谢变化B、过敏反应C、高尿酸血症D、电解质紊乱E、以上说法均正确5、最易引起电解质紊乱的药物是A、氢氯噻嗪B、螺内酯C、呋塞米D、氨苯蝶啶E、乙酰唑胺6、关于呋塞米,哪一项是错误的A、抑制近曲小管的碳酸酐酶活性B、促使HCO3-增加C、利尿作用机制是抑制髓袢升支髓质段的Na+、Cl-共同转运D、增加肾血流量E、改变肾皮质内血流分布7、脑压过高,为预防脑疝最好选用A、呋塞米B、阿米洛利C、螺内酯D、乙酰唑胺E、甘露醇8、下列关于甘露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静脉注射后,能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B、体内不被代谢C、口服用药则造成渗透性腹泻,可从胃肠道消除毒性物质D、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安全而有效的首选药物E、易被肾小管重吸收9、治疗脑水肿的首选药是A、甘露醇B、螺内酯C、呋塞米D、氧噻嗪E、氢氯噻嗪10、甘露醇临床应用不包括A、脑水肿B、高尿酸血症C、急性肾衰竭D、降低眼内压E、青光眼急性发作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噻嗪类利尿药药理作用:①利尿作用:噻嗪类增强NaCl和水的排出,产生温和持久的利尿作用。
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远曲小管近端Na+-Cl-共转运子,抑制NaCl的重吸收。
尿中除排出Na+、Cl-外,K+的排泄也增多,略增加HCO3-的排泄。
与袢利尿药相反,本类药物还促进远曲小管由PTH调节的Ca2+重吸收过程,而减少尿Ca2+含量,减少Ca2+在管腔中的沉积。
利尿药和脱水药引言利尿药和脱水药是用于调节水分平衡和减少体内水分的药物。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液体潴留病症,例如心力衰竭、肝硬化和肾脏疾病等。
本文将介绍利尿药和脱水药的工作原理、分类以及常见的药物。
工作原理利尿药和脱水药通过促进肾脏排尿来减少体内水分的潴留。
它们主要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肾小管和肾单位的功能,从而改变水和电解质的重吸收和排泄。
这些药物的工作原理因药物类型而异。
对于利尿药来说,最常用的机制是抑制肾小管对水和电解质的重吸收。
其中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袢利尿药(例如呋塞米)通过阻断肾小管对钠、氯和水的重吸收来增加尿液的排出。
2.噻嗪类利尿药(例如氢氯噻嗪)通过抑制肾小管对钠和氯的重吸收来增加尿液的排出。
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例如螺内酯)通过阻断醛固酮的作用,减少钠的重吸收,增加钠的排出。
而脱水药则是通过增加尿液中的溶质浓度来促进尿液的排出,从而减少体内的水分。
常见的脱水药物包括以下几种:1.渗透性利尿剂(例如甘露醇)通过增加尿液中溶质的浓度,引起体液向尿液的渗出。
2.抗利尿激素(例如利尿素)通过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来增加尿液的排出。
分类根据其作用机制和临床用途的不同,利尿药和脱水药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1.袢利尿药:这类药物主要用来治疗急性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肾疾病等。
常见的药物有呋塞米和托拉塞米。
2.噻嗪类利尿药:这类药物主要用来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和肾疾病等。
常见的药物有氢氯噻嗪和氯噻嗪。
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这类药物主要用来治疗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等。
常见的药物有螺内酯和依普利酮。
4.渗透性利尿剂:这类药物主要用来治疗急性肾损伤和颅内压增高等。
常见的药物有甘露醇和山梨酸。
5.抗利尿激素:这类药物主要用来治疗心力衰竭和肾病综合征等。
常见的药物有利尿素和甲磺酸托普莫司。
常见药物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利尿药和脱水药物:1.呋塞米(常用品牌:速尿):袢利尿药,用于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肾脏疾病等。
利尿药和脱水药的利尿作用【实验目的】观察呋塞米(呋喃苯胺酸)和高渗甘露醇注射液对非麻醉兔的利尿作用。
【实验原理】呋噻米是搞效能利尿药,可抑制肾小管髓袢升支粗断Na+-K+-2Cl-共同转运系统,增高肾小管中Na+、K+、Cl-浓度,降低肾脏的稀释功能;同时髓质间液高渗状态下降,使肾脏的浓缩功能也下降,结果排出大量近似等渗的尿液。
甘露醇是不易代谢的低分子量化合物,在静脉注射后,在血浆、肾小球滤液和肾小管腔液中形成高渗透压,阻止肾小管对原尿的再吸收而达到利尿作用。
【实验材料】(6人一组,组间对照)动物(组):雄性家兔1只。
器材(组):兔手术台,10号导尿管,量筒,烧杯,兔开口器,兔胃管,注射器2支。
药品(组):0.9%NaCl,1%呋喃苯胺酸(furosemide),20%甘露醇(mannitol),1%丁卡因溶液,液体石蜡。
【实验方法】(家兔导尿管法)1.取雄性家兔2只,分别称重,用胃管灌入温水40ml/kg。
30min 后,将兔背位固定于手术台上。
2.将导尿管前端用液体石蜡润滑,自尿道口逆行缓慢插入膀胱。
导尿管通过膀胱括约肌进入膀胱后,即有尿液自导尿管滴出。
再插入1~2cm(共插入8~12cm),用胶布将导尿管与兔体固定。
3.将最初5min内滴出的尿液弃去不计。
待尿液滴数稳定后,在导尿管下接一量筒,记录每分钟尿液滴数,收集20min内滴出的尿液,计其ml数(亦可用自动计滴装置计数20min内每分钟尿液滴数),作为给药前的对照值。
4.耳缘静脉注射给药:(1)A兔:1%呋塞米1ml/kg(10mg/kg);(2)B兔:20%甘露醇注射液5ml/kg。
给药后同前计数20min内的尿量,并比较2兔给药前后尿量的变化。
【注意事项】1.为避免导尿不畅,可在导尿管的尖端两侧各剪一小孔。
导尿管插入的深度也应适当。
2.插入导尿管动作宜轻缓,以免损伤尿道口,若尿道口受刺激红肿,可局部举行仪式抹1%丁卡因溶液。
【实验结果】要求:以表格形式记录实验内容及结果,包括实验动物的种类、性别、体重、药物名称、剂量、给药方式、收集尿液的时间间隔、收集量、给药前后尿量的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