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概念知识点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6
最全面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导言】学习数学是中小学生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数学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数学思维,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掌握一定的知识点和技巧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些知识点和技巧是数学学习的基础。
本文主要讲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记忆和应用这些知识点。
【数的认识】1、认识自然数自然数是我们最常用的数学概念之一,我们从小学习到自然数,这一概念在大家的生活中更是非常普遍。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自然数的依次增大的规律,以及从小到大数数的方法。
2、认识零和负数0和负数是数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我们需要清楚地了解它们的定义和性质。
同时,我们也需要掌握这两个概念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认识数轴数轴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说明数的大小,掌握数轴的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计算问题。
【加减法】1、认识加法加法是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我们需要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加法的运算规律和技巧,以及如何应用加法在实际问题中。
2、认识减法减法也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运算之一,我们需要掌握减法的含义和运算规律,以及如何应用减法在实际问题中。
3、认识加减法的应用在实际问题中,加减法的应用非常广泛。
我们需要掌握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并且需要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乘除法】1、认识乘法乘法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运算之一,我们需要掌握乘法的含义和运算规律,以及如何应用乘法在实际问题中。
2、认识除法除法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运算之一,我们需要掌握除法的含义和运算规律,以及如何应用除法在实际问题中。
3、认识乘除法的应用在实际问题中,乘除法的应用非常广泛。
我们需要掌握如何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并且需要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分数】1、认识分数分数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我们需要理解分数的含义和运算规律,以及如何应用分数在实际问题中。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以下是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知识点归纳:
1. 认识0-100之间的数:认识数字0-100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数字的大小顺序。
2. 数的加法:认识加法的概念,掌握0-10之间数的加法口诀,进行有进位的加法计算。
3. 数的减法:认识减法的概念,掌握0-10之间数的减法口诀,进行有退位的减法计算。
4. 数的比较与排序:认识“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掌握数字的大小比
较和排序。
5. 数的拆分与组合:学会将一个数拆分为几个部分,学会将几个数组合成一个整体。
6. 数的应用:学习使用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长度、重量、时间等。
7. 简单的数表:通过观察数表中的规律,填写数表的空缺部分。
8. 数的整理:对给定的一组数进行整理,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重新排列。
9. 数字的顺序排列:根据题目要求,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一组数字。
10. 数0和1的应用:学习将数0和1应用于表示整数,分辨并完成一些与数0和1
有关的应用题目。
以上是二年级上册数学的部分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知识要点
一、数的认识
1.1到30的数字书写
2.数字的大小比较
3.直观感受1和2的区别
4.数字概念的形成
二、加法
1.1-10的简单加法
2.0+1,1+1等基础加法运算
3.足球分组的加法概念
4.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三、减法
1.从1-10的简单减法
2.减法的概念与实际应用
3.减法中的借位与退位
4.减法的逆运算——加法
四、图形认识
1.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等简单图形的辨认
2.图形的分类与特征
3.图形的周长概念
4.利用图形进行问题求解
五、长度
1.使用同一个单位比较物体的长度
2.以身体部位进行长度估量
3.利用标志物进行长度估量
4.长度的加法和减法
六、容积
1.比较容器的容积大小
2.用容器进行容积估算
3.容积单位的认识:升、毫升等
4.容积的加法和减法
七、时间
1.认识小时:时间段的划分
2.利用日常活动进行时间概念的学习
3.时间单位的转换和计算
4.时间的加法和减法
八、集合
1.集合的概念与特征
2.集合之间的包含与不包含关系
3.集合的简单运算
4.利用集合解决问题
以上是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的重点知识要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学生将能够基本掌握二年级上册数学所需的核心概念和技能。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部知识点集合以下是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的全部知识点集合:
1. 数字的认识与书写:认识0-20的数字,并能正确书写。
2. 加法的概念:理解加法是将两个数字相加得到另一个数字的过程。
3. 加法的运算法则:掌握小于等于20的加法口诀。
4. 加法的应用:能利用加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5. 减法的概念:理解减法是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得到另一个数的过程。
6. 减法的运算法则:掌握小于等于20的减法口诀。
7. 减法的应用:能利用减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8. 顺序数和顺序数的比较:了解顺序数的概念,能够比较大小。
9. 数量概念的认识:认识各种数量,包括少、多、相等等。
10. 数量的对应关系:理解数量的对应关系,比如一对一、多对一。
11. 数字的顺序:学习1-100的数字顺序。
12. 位置的认识:认识左右、前后等位置词语。
13. 图形的认识:认识圆、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等基本图形。
14. 图形的特征: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比如边数、角数等。
15. 长度的认识:认识米、分米、厘米,能够进行长度的比较。
16. 长度的估测:能够估算物体的长度。
17. 时间的认识:认识小时、分钟、秒,能够读取时间。
18. 时间的比较:能够比较两个时间的先后顺序。
19. 金钱的认识:认识元、角、分,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20. 数据的整理:能够整理数据,比如制作简单的表格和图表。
这些是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的全部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二年级上册数学学问点汇总一、米和厘米、要想得到一样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展测量。
、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测量时:把尺的“〞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这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在计算长度单位时,先看单位是否一样,不同那么要先把单位化成一样的单位再加减。
米厘米米厘米厘米厘米厘米厘米厘米 ?厘米、在带单位加减法中,先看单位是否一样。
单位不同要先把单位化成一样单位再加减。
单位一样那么干脆相加减。
厘米<米解析:做这种比较大小的题时不能单单比较数的大小,还要看后面的单位,先转换成一样单位后在比较数的大小。
二、线段、线段的特点:线段是直的。
线段有两个端点。
线段是可以测量出长度。
、画线段要从尺的〔〕刻度开始画起,画到题目要求的数字那里。
比方:要求画一条厘米长的线段。
就从开始,画到完毕。
例题:()从刻度到是〔〕厘米,就干脆用厘米。
括号就填厘米。
()到是〔〕厘米。
就干脆用厘米。
括号就填厘米。
、画一条比厘米短厘米的线段。
就是求比厘米短厘米是多少?厘米。
所以题目要求就是画一条厘米长的线段。
、例题:随意画一个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就是要求画一个三角形。
三、角、直角、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角的两条边是射线不是线段。
射线就是只有一个端点,不能测量出长度。
〔边〕〔顶点〕〔边〕、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课本页图例〕。
、三角板上有个角,其中只有个角是直角。
正方形、长方形都有个角,个角都是直角。
、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推断直角的方法: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边。
、用三角板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动身画一条直线作直角的一条边;②用三角板的直角顶点及所画的顶点重合,三角板的一条边及所画直线重合;③沿着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即画成一个直角。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如下:
1. 数的认识和数的计算:
- 数的认识:认识1~100的数,理解数的大小关系。
- 数的计算:加法、减法的运算,小数的概念与认识。
2. 量的计算:
- 长度的认识和计算:认识长度的不同单位(米、厘米),学会使用尺子进行长度的测量。
- 重量的认识和计算:认识重量的不同单位(千克、克),学会使用秤进行重量的测量。
3. 时间的认识和计算:
- 学会读取和写入时钟上的时间。
- 认识一小时有60分钟,一分钟有60秒,学会计算时间的增减和转换。
4. 图形的认识和分类:
- 学会认识常见的二维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了解它们的特点和性质。
- 学会使用直尺和量角器绘制简单的图形。
5. 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 学会整理和统计一些简单的数据,比如喜欢的水果、喜欢的运动等。
- 学会根据整理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理。
第1页/共2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以上是二年级上册数学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有需要,欢迎再次咨询。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厘米用字母“cm”表示。
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米用字母“m”表示。
在尺子上,每两个相邻的两个数字所对的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2.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为1米=100厘米或1m=100cm。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尺子的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如果物体没有对准刻度,就用右端数字减去左端数字得到物体的长度。
3.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
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例如,1米>98厘米(因为1米=100厘米)。
2.线段1.线段的特点有两个端点、直直的和可测量出长度。
测量线段时,要把尺子的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右端对准数字几,线段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画线段时,通常从尺子的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几就是几厘米,并标出线段的长度。
3.生活常识1.选择长度单位时,要看清单位前面的数。
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
2.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图钉的长约1厘米,食指的宽约1厘米,田字格宽约1厘米,铅笔长20厘米,小朋友的肩宽约30厘米,数学书长26厘米,课桌宽60厘米,字典厚4厘米,升国旗的旗台高60厘米,灯管长50厘米。
3.一些场景中的长度:黑板长4米,教室长8米,操场长200米,跳绳长2米,房间高3米,大树高8米,旗杆高15米,爸爸的身高为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约为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第二单元:加减法1.笔算加法: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
2.笔算减法: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退1当十,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再减。
要记得写退位点。
3.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就用加法。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知识点1、尺子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食指的宽度约有1厘米,伸开双臂大约1米。
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物体长度=较大数-较小数,例如:从刻度“0”到刻度“6”之间是6厘米(6-0=6),从刻度“6”到刻度“9”之间是3厘米(9-6=3);还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数出物体的长度。
(算,数)4、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5、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长度是几就画到几。
(找点画线;有时还要先算出长度再画线。
如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和个位组成两位数再减,计算十位时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3、加减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用分步式计算。
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如70比25多多少?19比46少多少?5、多几的问题。
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
如:比29多17的数是多少?(29+17=46)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大。
锐角<直角<钝角(钝角>直角>锐角)。
2、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直角要标出直角符号(也叫垂足符号)。
3、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
4、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0、每一个三角板上都有3个角,其中有1个是直角,另外2个是锐角。
5、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一、知识大纲一、加与减知识点1.连加、连减和混合加减运算要按照()顺序进行计算。
①口算连续加法:把两位数分别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将整十数与整十数相加,一位数与一位数相加,再把两次的和相加。
例:24+15+33=72先算: 20+10+30=60 再算: 4+5+3=12 最后: 60+12=72 练习:32+21+19=先算:再算:最后:②列竖式计算时:A连加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
B连减时(分步列竖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一。
注意:加法的进位和减法的退位问题。
无论是连加连减还是加减混合算式,建议分步列竖式计算。
解决问题:常用的数量关系二、乘法知识点:1、通过一行一行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个数,可以相应列出2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例:横着看:每行( 5 )个,有( 3 )行,一共有( 15 )个。
加法算式:5+5+5=15 竖着看:每列( )个,有()列,一共有()个。
加法算式:2、(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例如:3+3+3+3=( 3 )×( 4 ),3×4表示( 4个3相加的和).练习:5+5+5+5=()×(),5×4表示().3.乘法各部分名称:3 ×4 = 12 (读作:)¦¦¦¦()()()()4、圈一圈,在图上用两种方法表示4×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5、5×9=?,圈一圈,填一填。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概念知识点整理长度单位知识要点归纳: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 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刻度数减去起点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爸爸的身高 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 120厘米或1米20厘米小朋友的头围 48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要点归纳: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减法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1、连加、连减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加减混合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1、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
2、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3、比一个数多几、少几;求这个数的问题。
先通过关键句分析;“比”字前面是大数还是小数;“比”字后面是大数还是小数;问题里面要求大数还是小数;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知识要点归纳:1、角:像红领巾、三角板、钟面、等实物上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的角。
2、角各部分的名称: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3、角的特点:①一个顶点;两条边(两边是直的)4、用直尺画角方法:先确定一个点;用直尺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5、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叉开(或张开)的大小有关。
6、角的两边张得越大;角就越大。
7、★画直角的方法:①画一个点②从这点起画一条直线③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所画的直线重合;直角顶点与所画的点重合④沿三角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⑤画完直角要标上直角符号8、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边。
9、三角板上的3个角中;有1个是直角。
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都是直角。
红领巾上有一个钝角。
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2个锐角;最多有3个锐角。
1个三角形中只有1个直角或者只有1个钝角。
七巧板中有5个三角形;1个正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
长方体和正方体上都有24个直角。
用放大镜看一个角;这个角的大小不改变。
所有的直角大小都一样。
数角的个数时;可以先数单个的角;再数由两个单个的角组成的角;再数由三个单个的角组成的角;依次这样数下去;加在一起就是一共有多少个角。
拼角:一直(角)一锐(角)拼钝角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与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知识要点归纳:1、乘法的含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的简便算法。
如:计算:2+2+2=6;用乘法算就是:2×3=6或3×2=6.2、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⑴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的方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如:4+4+4=12改写成乘法算式是4×3=12或3×4=12⑵乘法算式的读法。
读乘法算式时;要按照算式顺序来读。
如:6×3=18读作:“6乘3等于18”。
3、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实际表示的意义在乘法算式里;乘号前面的数和乘号后面的数都叫做“乘数”;等号后面的得数叫做“积”。
4、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一道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
如:4×5表示5个4相加或4个5相加。
5、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6、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7、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乘法:乘数×乘数=积加法:加数+加数=和和—加数=加数减法: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8、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如:加法:3+3+3+3+2=14 乘加:3×4+2=14 乘减:3×5-1=14 10、“几和几相加”与“几个几相加”有区别求几和几相加;用几加几;如:求4和3相加是多少?用加法(4+3=7)求几个几相加;用几乘几。
如:求4个3相加是多少?(3+3+3+3=12或3×4=12或4×3=12)4个补充:几和几相乘;求积?用几×几. 如:2和4相乘用2×4=8 2个乘数都是几;求积?用几×几。
如:2个8相乘用8×8=64 11、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表示两个意义;如“4×2”既可以表示“4个2相加”;也可以表示“2个4相加”。
“5+5+5”写成乘法算式是(3×5=15)或(5×3=15);都可以用口诀(三五十五)来计算;表示(3)个(5)相加3×5=15读作:3乘5等于15. 5×3=15读作:5乘3等于15相同得数;不同口决:(4×9=36 6×6=36)(2×6=12 3×4=12)(3×8=24 4×6=24)(2×9=18 3×6=18)(2×8=16 4×4=16)(1×8=8 2×4=8)(1×9=9 3×3=9)(1×6=6 2×3=6)(1×4=4 2×2=4)能列一道乘法算式的口诀9句: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四四十六;五五二十五;六六三十六;七七四十九;八八六十四;九九八十一。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正方体从正面、侧面、上面看;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球从不同方向看;看到的都是圆。
长方体从不同方向看;看到的会是不同大小的长方形。
圆柱从不同方向看可能会看到圆或者长方形。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分针长;时针短。
分针指12;就是几时整(:00)分针走1小格是1分;分针走1大格是5分;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圈是60分;也是1时。
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60小格; 所以1时= 60分。
一刻钟是15分;半小时是30分;1小时是60分。
时针从12走到1;走了(1)时;分针从12走到1;走了(5)分。
时针从12走到3;走了(3)时;分针从12走到3;走了(15)分。
时针从 1 走到4;走了(3)时;分针从 1 走到4;走了(15)分。
分针从12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12;走了(60)分或(1)时。
时针从12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12;走了(12)时。
【补充】分针从1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到1;走了()分或()时。
时间:时针走过数字几;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小格;就是几时多少分。
写时间:可以用“几时几分”或电子表数字的形式来表示。
时针指在8和9之间;分针指着7;这个时刻是(8 )时(35 )分。
8时少5分是(7:55)7时过10分是(7:10)时间的顺序:1时;1时多;2时;2时多;3时;2时多;4时;4时多; 5时;5时多;6时;6时多;7时;7时多;8时;8时多;9时;9时多; 10时;10时多;11时;11时多;12时;12时多。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在排列和组合中;要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
排列问题(和顺序有关)组合问题(和顺序无关)1、用1,2,3组成两位数;个数和十位数字不一样;能组成 6 个两位数。
分别是12、13、21、23、31、32。
2、用4,0,7组成两位数;个数和十位数字不一样;能组成 4 个两位数。
分别是40、47、70、74。
3、3个小朋友排队或者坐成一排;都是有6种坐法。
(用1,2,3表示这3个人;可以写成123、132、213、231、312、321)4、3个人握手;每两个握一次;一共握3次。
可以用连线法。
4个人就要握6次手。
5、3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求和;得数有3种可能。
也可以连线。
分别是5+7=12、5+9=14、7+9=16。
6、衣服和裤子的搭配问题也可以连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