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doc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14
附件8“网络空间安全”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科技部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了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研究建议。
在整理相关建议的基础上,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网络空间安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并经综合各方意见,启动“网络空间安全重点专项”2016年度首批项目,并发布本指南。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贯彻落实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工作部署,聚焦网络安全紧迫技术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坚持开放发展,着力突破网络空间安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关键技术装备和系统,逐步推动建立起与国际同步,适应我国网络空间发展的、自主的网络空间安全保护技术体系、网络空间安全治理技术体系和网络空间测评分析技术体系。
本专项围绕:网络与系统安全防护技术研究、开放融合环境下的数据安全保护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大规模异构网络空间中的可信管理关键技术研究、网络空间虚拟资产保护创新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网络空间测评分析技术研究等5个创新链(技术方向)部署32个重点研究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即2016年—2020年。
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首批在5个技术方向启动8个项目。
针对任务中的研究内容,以项目为单位进行申报。
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5个,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每个课题承担单位原则上不超过5个。
1. 网络与系统安全防护技术研究方向1.1 创新性防御技术机制研究(基础前沿类)研究内容:针对现有防御技术难以有效应对未知漏洞/后门带来的严峻挑战,探索不依赖漏洞/后门具体特征等先验信息的创新型主动防御机理,发展基于“有毒带菌”构件及组件建立风险可控信息系统的“沙滩建楼”式系统安全方法和技术,从体系结构层面大幅提高攻击难度和代价,显著降低网络空间安全风险。
具体内容包括:提出和构建“改—1—变游戏规则”的创新性防御理论体系,研究理论模型、安全架构和度量评估方法;研究面向网络、平台、运行环境、软件和数据的创新型防御共性关键技术,提供风险可控的执行环境和网络通道,确保核心任务安全,显著提高系统安全性;研究基于所提出的创新型防御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网络空间核心关键设备原型样机并开展原理验证。
一、项目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场所,例如企业、政府机关、学校等,安全问题更是备受关注。
因此,为了加强安全防范,提高安全意识,需要加强技术防范手段,在关键区域进行技术防护工程建设,以提高安全防护水平,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本项目拟在公司总部大楼进行技术防范工程建设,以确保公司总部大楼的安全和保障公司工作人员的安全。
同时,通过技术防范工程可以提高公司的综合安全防护水平,对外树立公司形象,提升公司的品牌信誉。
二、项目内容1. 周界围墙系统:为确保公司总部大楼的安全,需要建设周界围墙系统。
围墙系统将利用现代科技,包括红外线探测器、监控摄像头等设备,通过联网监控系统实现对周边区域的全方位监控和警戒。
2. 出入口管理系统:公司总部大楼拟建设出入口管理系统,包括闸机、人脸识别系统等,通过系统设备对员工及外来人员进行身份识别和管理,保证大楼的安全出入。
3. 安防监控系统:在公司总部大楼内部,将进行安防监控系统的建设,包括监控摄像头、报警器等设备,通过监控系统实现对大楼内部的实时监控和安全管理。
4. 联网报警系统:公司总部大楼将建设联网报警系统,通过联网报警系统实现对各个区域的警戒和报警管理,确保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做出响应。
5. 安全教育培训:公司总部大楼建成后,将组织员工相关安全培训,包括公司安全政策、突发事件处理等,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防能力。
以上为技术防范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每一项内容都将在建设后进行综合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防范体系,提高公司总部大楼的安全防护水平。
三、项目必要性分析1. 净化社会环境:通过技术防范工程建设,可以提高公司总部大楼的安全防护水平,净化社会环境,社会各界对公司及其安全维护的认可度也将提高。
2. 保障员工安全:公司员工是公司的重要财产,为了保障员工的安全,建设技术防范工程是必要的。
员工的安全感和工作效率也会因此有所提高。
3. 提高公司形象:通过技术防范工程建设,可以提高公司总部大楼的安全防护水平,展现公司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和公众信誉。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相关任务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科技部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12个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列为2016年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重点专项面向公共安全保障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围绕公共安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国家公共安全综合保障、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城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综合应急技术装备等重点方向不同重点任务的关键科技瓶颈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技术攻关、装备研制和应用示范,旨在大力提升我国公共安全预防准备、监测预警、态势研判、救援处置、综合保障等关键技术水平,为健全我国公共安全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专项执行期从2016年至2020年。
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年度已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社会安全治安防控、城市火灾防治、司法鉴定、毒品查缉和吸毒管控、煤矿灾害预警与处置、化工园区事故防控、油气及危化品储运设施安全、应急技术装备等方面安排部署32个项目。
2017年度拟在重大综合灾害耦合、社会安全治安防控、犯罪侦查与防范打击、煤矿灾害防控、危化品及工贸企业生产事故防控、工程施工安全、国家物资储备库等重大基础设施安全、现场应急保障救援装备等方面安排39项任务,其中2项任务拟定向择优。
2017年度拟重点加强立体化治安防控、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等方面的研究。
本项目指南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4年。
对于企业牵头申报的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试点专项2016年度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5.11.12•【文号】国科发资〔2015〕384号•【施行日期】2015.11.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试点专项2016年度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国科发资〔2015〕38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司,各有关单位:《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以下简称国发64号文件)明确规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面向事关国计民生需要长期演进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重大国际科技合作,按照重点专项的方式组织实施,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研发布局和协同创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
重点专项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实施的载体,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围绕解决当前国家发展面临的瓶颈和突出问题、以目标为导向的重大项目群。
重点专项下设项目,根据项目不同特点可设任务(课题),指南以项目形式进行征集。
按照国发64号文件关于先期启动5-10个试点专项的要求,科技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凝练形成了“干细胞及转化研究”、“数字诊疗装备研发”、“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新能源汽车”、“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七大农作物育种”6个试点专项,已经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特邀委员会(以下简称“特邀咨评委”)和部际联席会议审议通过。
根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总体部署,现将“干细胞及转化研究”等6个试点专项2016年度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并附上各试点专项的指南编制专家名单,请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
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发布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年(卷),期】2016(012)011
【总页数】1页(P81-8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关于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新领域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征求意见的通知 [J], ;
2.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等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摘要 [J],
3.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废资源化"等重点专项2019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摘要 [J],
4.《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18年度联合研发与示范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摘要 [J],
5.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19年度联合研发与示范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摘要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形式审查条件要求申报项目须符合以下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1. 推荐程序和填写要求(1)由指南规定的推荐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出具推荐函。
(2)申报单位同一项目须通过单个推荐单位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
(3)项目申报书(包括预申报书和正式申报书,下同)内容与申报的指南方向基本相符。
(4)项目申报书及附件按格式要求填写完整。
2.申报人应具备的资格条件(1)项目及下设任务(课题)负责人申报项目当年不超过60周岁(1956年1月1日以后出生)。
(2)项目及下设任务(课题)负责人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
(3)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重点专项的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提供全职受聘的有效证明,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受聘的有效证明,并随纸质项目申报书一并报送。
(4)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限申报一个项目,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以下简称“改革前计划”)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项目主要参加人员的申报项目和改革前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研项目总数不得超过两个;改革前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因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而退出目前承担的项目(含任务或课题)。
计划任务书执行期到2016年12月底之前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不在限项范围内。
(5)特邀咨评委委员及参与重点专项咨询评议的专家,不能申报本人参与咨询和论证过的重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或本年度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不能申报该重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
附件“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司法专题任务)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科技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等,组织专家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公正司法与司法为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专题研究任务实施方案,列为新增任务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专题任务面向“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积极响应“建设网络强国”“大数据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围绕国家智慧司法体系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使我国的司法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和跨部门跨层级多业务司法协同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引领世界司法技术和装备发展的先进技术成果,初步形成以智慧司法知识中心和法检司三部门运行支撑平台为核心的国家智慧司法运行支撑体系,为实现公正司法和司法为民,建成公正、透明的司法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题任务执行期为2018—2021年,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本批指南拟在智慧司法基础科学问题与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方面启动1个研究任务,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约0.3亿元,其中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不得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
本项目指南要求以项目为单元整体组织申报,须覆盖所申报指南方向二级标题(例如,1.1)下的所有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2年。
指南各方向拟支持项目数原则为1项,若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评审结果相近,可以择优同时支持2项,根据中期评估结果择优再继续支持。
除特殊要求外,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所含单位数不超过10个。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项目示范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区域开展。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申报指南(DOC 71页)附件10“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6年度申报指南国家质量基础(NQI)由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共同构成,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
NQI支撑并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技术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国际性特征鲜明,不仅被国际公认是提升质量竞争能力的基石,更是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的技术规则、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平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
新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NQI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更加凸显。
加强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推进我国NQI的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提升,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3〕1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2—等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国家质检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13个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思路,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国家重大需求,围绕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和典型示范应用5个方向设置11个重点任务: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新领域计量标准、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产业共性技术标准、中国标准国际化,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重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基础认证认可技术、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和典型示范。
附件1“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16年度申报指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或“慢性病”)是目前威胁我国民众健康最主要的一大类疾病。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2012年我国居民慢病死亡率达533/10万,慢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86.6%。
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糖尿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等重大慢病为主要死因,且增长迅猛。
这几大类疾病占总死亡的比例从1990年的65.5%增至2010年79.4%。
更为严峻的是,由于生活方式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影响,预计未来10—15年,我国慢病仍呈快速增长态势。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管理改革方案》和《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经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特邀委员会、部际联席会议审议,“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聚焦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阻—1—肺、糖尿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慢病,各病种联动推进,突出解决重大慢病防控中的瓶颈问题,基础研究、临床转化、循证评价、示范应用一体化布局,重点突破一批重大慢病防治关键技术,搭建重大慢病研究公共平台,建立健全重大慢病研究体系和创新网络,为加快重大慢病防控技术突破、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促进技术合理规范应用、降低医疗和社会负担、遏制重大慢病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局面提供积极有效的科技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部署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技术研究、恶性肿瘤防控技术研究、慢阻肺防控技术研究、糖尿病防控技术研究、神经精神疾病防控技术研究、重大慢病综合防控研究、重大慢病研究支撑平台体系研究、国际合作研究八个重点任务。
专项实施期5年,2016—2020年。
附件6“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2016年度申报指南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相关任务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科技部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12个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列为2016年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重点专项面向公共安全保障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围绕公共安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城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综合应急技术装备等重点方向不同重点任务的关键科技瓶颈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技术攻关、装备研制和应用示范,旨在大力提升我国公共安全预防准备、监测预警、态势研判、救援处置、综合保障等关键技术水平,为健全我国公共安全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重点任务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以项目形式落实,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年,本指南拟在6个方向部署相关项目开展研究,项目执行期3-5年。
1. 共性基础科学问题1.1 重大事故灾难次生衍生与多灾种耦合致灾机理与规律研究内容:以大尺度火灾、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和地磁暴灾害等灾害为重点,研究公共安全风险防控及智能化监管模式;研究重大危险源识别评价、监测预警理论与管控机制,复杂环境条件下重大事故灾难的多物理场耦合演化模式;研究重大事故灾难次生衍生的灾害链模式体系与物理临界条件,重大事故灾难次生衍生的动力学演化规律与风险预测方法,多灾种并发作用下的事故灾难演变规律与致灾机理;研究重大突发事件人群时空分布稳定态量化模型理论,重大事故灾难风险评估理论。
考核指标:建立重大事故灾难次生衍生与多灾种耦合致灾的理论体系;形成基于多信息融合与大数据挖掘的重大危险源监测与次生衍生事故预警技术不少于4项,形成开放空间大尺度火灾、爆炸和危险化学品泄漏及其次生衍生的演化模拟技术及人群管控技术不少于5项,形成油气管网和电网地磁暴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不少于2项,建立重大事故灾难风险动态预测评估系统。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 承灾载体灾变机理、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原理与方法研究内容:针对承灾载体,研究城市典型突发事件的情景推演分析、城市综合风险预测与量化评估、城市关键基础设施脆弱性与城市运行鲁棒性分析、城市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基础理论;针对既有建筑结构,研究典型灾害荷载作用下的快速大规模计算分析和结构安全综合评价理论;针对隧道、地下洞群与管线等重大基础设施,研究高应力、爆炸等复杂赋存与工程环境下的岩土体性能演化规律、岩土体与结构体的相互作用机制和灾变机理、风险评估与监测感知及预警理论;研究不同重大基础设施的安全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效应评价理论。
考核指标:形成典型突发事件情景表达与分析的理论体系,形成城市综合风险量化评估方法,提出城市安全保障的理论模型;形成既有建筑结构和工程设施灾前、灾中、灾后安全性分析的快速大规模计算新理论体系和快速重分析方法;形成复杂环境下重大基础设施承灾载体的性能监测感知、风险评估与预警、动态调控与灾变防控等风险评估与监测感知及预警理论,形成适用于重大基础设施风险评估与防控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和规范(征求意见稿)不少于5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 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2.1 重特大社会安全事件现场处置技术与装备研究内容:研发重特大社会安全事件处置人员、重要装备综合防护技术与装备;研发面向重大聚集性群体或针对个体恶性事件的单兵便携式驱散、失能技术与装备;研究警犬行为分析、训练与评估技术、警犬搜捕技术、快速搜索物证技术、气味库建设与应用技术。
考核指标:形成新型耐暴力冲击、防爆炸冲击防护技术装备不少于2种,智能型防暴移动警务工作平台不少于2套,车辆、枪支等重要装备的防护技术装备不少于4种;形成的现场处置人员个体防护装备重量减轻率不低于15%;形成单兵小型化便携式驱散、失能装备不少于4款;建立警犬嗅探能力评价方法,形成训练使用行业标准/规范,建立人体气味库。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2 重要场所安全保卫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研究新一代危爆物品探测与人体安检扫描技术;研究防暴狱、防脱逃关键技术;研究重要场所、要害部位安全保卫与主动防范技术;研究低空、慢速、小型无人飞行器目标识别及无附带损伤拦截毁伤技术与装备。
考核指标:通过式危爆物品探测与人体安检的通过速率不低于30人/分钟,平面尺寸不小于5毫米×5毫米的危爆物品漏报率低于10%;防暴狱、防脱逃关键技术,典型暴狱、脱逃行为检测漏报率和误报率低于5%,在不少于5个看守所或监狱开展应用示范;研制的低空、慢速、小型目标无附带损伤拦截毁伤设备发现距离大于4公里;制修订相关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4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3 立体化智能安全卡口研发与应用研究内容:研发通关人员多维特征信息快速采集与危险意图研判技术和设备;研发通关车辆综合信息快速采集与快速安检技术与设备;研发高通量场景下人体携带物品非接触式快速成像探测及行包中管制物品自动探测技术和设备;研发基于通关人、车、物多维信息综合采集、解析、研判的智能安全卡口监测预警平台;开展智能安全卡口集成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通关卡口人员信息采集维数不少于4种,形成特征行为数据采集与危险意图研判的关联知识体系;车辆安检速度不小于5公里/小时;实现对人群的5米以上远距离三维成像和携带物品的自动识别,对行包中枪支、管制刀具和打火机等典型违禁品的自动探测;形成相应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固定式和移动式设备不少于4款;上述成果在不少于2个重点城市开展大型安保活动集成应用示范。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4 城市重特大火灾防控与治理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针对超高层建筑、大型综合体、地下交通系统、物流仓储园区、石油化工园区、城市综合管廊、城镇与森林交界域等火灾高危场所,研究基于动态风险监控的消防安全监管技术、基于耦合模型的智能疏散引导技术、高效复合排烟技术、竖向火蔓延控制技术、环保型防火阻燃技术和灭火救援技战术;研究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数据挖掘的社会消防安全管理技术,基于新一代智能感知、人员定位、智能组网、态势推演的灭火救援现场指挥决策支持技术;研发非视距遥控、外骨骼式助力等新型消防灭火、侦察等机器人,数字化单兵装备等特种装备。
考核指标:为超过250米的超高层建筑、超过10万平方米的城市综合体提供可靠的基于多信息综合优化的引导疏散技术、烟气控制技术及相关产品;为15万立方米以上超大型油罐火灾爆炸事故提供有效的处置技术装备;为超过10公里长的城市综合管廊提供燃气泄漏、电气火灾监测预警系统;构建消防安全社会化服务云平台;形成新产品、新装备不少于40种,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7项;研发的产品、装备应有不少于16种具备产业化技术条件,应有不少于6种装备类成果在公安消防部队试点应用。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5 司法鉴定创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研究内容:围绕司法鉴定涉及的诈伤诈病、数字化集成法医学鉴定、复杂亲缘关系、未知毒物筛选分析、文件材料及文件形成时间等疑难问题,研究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形成可考核、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示范平台;探索建立司法鉴定技术评价系统、司法鉴定意见证据评价系统。
考核指标:为不少于5类常见诈伤诈病(伪装视功能障碍、嗅功能障碍、男子生育功能障碍及功能性与器质性精神症状等)提供可靠的鉴定技术和标准,有效识别率不低于85%;复杂亲缘关系可鉴定类型不少于3种,准确率不低于99%,灵敏度大于95%;数字化集成法医学可鉴定类型不少于3种,年应用案例不少于200例;未知毒物筛选分析技术,至少可鉴定500种未知毒物(传统毒物药物、毒品、有毒动植物、金属毒物和新精神活性物质等);司法鉴定机构、人员能力评价技术、司法鉴定意见证据评价技术不少于3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制修订司法鉴定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技术规范不少于10项;形成不少于1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司法鉴定关键技术、产品和数据库等,并开展应用示范。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6 多元智能化诉讼服务及审判执行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研究基于大数据可视化的司法公开技术;研究多元泛在化诉讼服务技术;研究多源多态证据链构建和裁判文书说理关键技术;研发巡回审判和远程审判技术和装备;构建人民法院业务和数据标准、司法基本服务库和案例筛选评估模型;研发庭审信息采集、抽取和服务、庭审过程巡查等庭审技术及设备;构建基于下一代法院业务网的全国法院云平台原型试验系统、以司法知识库为核心的人民法院辅助决策支撑平台和司法服务原型系统。
考核指标:建立审判领域分析预警模型不少于10个,面向司法公开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可视化率不低于90%,建立覆盖全网环境和审判执行、信访、司法行政等主要业务类型的原型试验系统,形成业务系统的自动化分析和测试和完善评价方法;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5项,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7 职务犯罪智能评估、预防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研究基于多源信息的职务犯罪社会关系网络分析技术,犯罪社会关系链及目标对象识别模型;研究海量多样反腐案例的特征发现和分析方法,多维多模腐败案件发展态势预测及模拟推演;研究反腐舆情动态智能抓取、自动甄别评估技术,多源异构举报线索研判和辅助决策;研发基于行贿档案信息的反腐防控决策模型,构建行贿档案综合管理与评估系统;建立反腐案件综合研判的示范工程。
考核指标:建立职务犯罪领域的自动发现、评估、预警模型不少于5个,原型实验系统不少于10个并开展应用示范;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技术规范不少于3项,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8项;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职务犯罪发现与预防的关键技术、产品和数据库等不少于10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8 毒品查缉和吸毒管控技术与装备研究研究内容:研究毒品原植物监测、铲除、替代种植技术和装备;研究易制毒化学品、精麻药品和新精神活性物质实时监控、存储保管、滥用监测技术及装备;研制毒品快速查缉装备,研制毒品犯罪案件侦查装备;研究缴获毒品快速检测技术,制备毒品标准物质,研制现场涉毒物证快速分析装备;研究吸毒检测和快速甄别装备;研究精麻药品成瘾诊断技术,吸毒成瘾人员戒治临床实践诊断方法,强制戒毒人员戒护、诊疗、康复技术和药物;研究禁毒情报分析技术,禁毒网络信息研判技术及装备;研究禁毒基础理论与标准,毒情监测和毒品预防教育评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