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野武的小酒馆》读后感3000字
- 格式:docx
- 大小:21.34 KB
- 文档页数:6
北野武的小酒馆读后感1000字《北野武的小酒馆》是一部由日本著名导演北野武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书中主要从生死、教育和人际关系等五个方面讲述了现代社会存在的问题,令人思考。
网友们是如何评价这本书的呢?下面就跟我一起来看看吧!前天把北野武的小酒馆这本书读完了,散文体裁,他从生活电影教育人际关系等方面谈了他自己的一些经历和想法写的比较有趣,而且也值得让人思索。
在读完书之前,我不知道北野武这个人,也不了解,因为这是梁文道道长推荐的,所以就从当当网上订购。
梁文道是有眼光的,他的阅读经历很多,值得信任。
前不久我买了另一本书,唐德刚著的从晚清到民国,也是听别人推荐的,但读了1/3就读不下去,感觉推荐词溢美过多。
可见,在不了解书的作者之前,谁推荐很重要。
促使我写读后感有两个原因。
一是雷颐教授谈晚清历史这一段,清政府的愚蠢行为导致革命的力量越来越强,原先反对革命的改良派也加入了革命派中,这结论在剑桥晚清中国史中就有记载,但是我读后没有把它总结出来,可见书读的多,但是没有思考总结就会失去一半的价值。
另一个原因是谌洪果老师说阅读是将自己从平庸的世俗生活中抽离出来,让自己有另一种眼光和视野去观察和体验这个世界,而写作则是与自己对话,向内心发掘,进行严肃认真地思考,用文章来展示你的想法观点,甚至你的灵魂,这是辛苦的、困难的,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偷懒、畏惧。
我决定首先从选好书读经典书开始,每读完一本都要写一篇读后感。
说了缘由,让我回到主题。
北野武的人生经历丰富,他的身份有漫才演员、作家、演员、导演。
他个性强烈,想法独特,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
嗯,大凡成功人士都不是循规蹈矩的,他们能够打破常规,他们的成功也不能效仿。
北野武没有按照他妈妈为他设计的人生道路到大企业里就职,他从大学里退学,然后到浅草从事漫才演员,为此他伤透了妈妈的心。
他有说笑的才能和天赋,对语言的运用把控很好,成后出了场严重的车祸,他大难不死,病床上的经历促使他思考人生的很多事情。
《北野武的小酒馆》读书笔记《北野武的小酒馆》是一部由日本导演北野武所著的自传体小说,主要讲述了他在导演、演员、作家等多种身份之间的人生体验和心路历程。
在这篇读书笔记中,我将分享这部小说给我的印象和感受。
北野武在这部小说中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与身边的人和事联系起来,展现了一个充满个性和情感的世界。
他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活,不论是妻子、儿子还是朋友,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
北野武与妻子在小说中呈现出一种复杂而真实的关系。
他们在生活中相互扶持,但也不免发生摩擦。
有时他们会在争吵中解决问题,有时则会通过互相理解来化解矛盾。
这些情节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家庭生活,让我深刻体会到家庭中的温馨与摩擦。
小说中还描述了北野武与儿子之间的关系。
他对儿子的成长和未来充满期待,但也因为对儿子的牵挂而感到忧虑。
他对儿子的教育方式也让我产生了共鸣,那种既想让孩子独立,又担心孩子受到伤害的心情,令人感慨万分。
除了家庭关系,北野武还在小说中探讨了人生、爱情等主题。
他对这些主题的独特见解,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思考。
尤其是对于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这部小说中,我不仅感受到了北野武的个性和情感,还从中汲取了许多关于生活的智慧。
他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告诫我们人生不易,要珍惜当下,让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这些让我深有感触,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和家人。
总之,《北野武的小酒馆》是一部充满情感和智慧的小说,它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部小说不仅展现了北野武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还让我们从中汲取了许多关于生活的智慧。
我相信这部小说会对每一个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引领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北野武的小酒馆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野武的小酒馆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是一本轻松的书,就好像作者就坐在你对面,听着他絮絮叨叨的讲一些他对某些事情的看法,有对自己经历的回忆和总结,也有对人生的一些感悟,就目前我的阅读水平来看,读起来很轻松,也很舒服。
在书中作者对一些关于天赋,努力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有些东西是要靠天赋,不是你努力就一定能行的。
这句话基本上我是赞同的,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从小就鼓励孩子说,只要肯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古语有云“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所以我们从小就会认为,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可现实却不是这样的',我们长大后在努力了很久之后却发现结果不尽人意,我们就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中,是不是努力不够,是不是自己太笨了,为什么有些人就是能够轻易的实现自己怎么努力都够不到的目标。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人跟人是有很大差异的。
就在前几天我还听到这样的一句话“我们人生的目的就是在寻找,寻找自己的天赋,然后充分利用自己的天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听了这句话,我不禁陷入沉思,也许我是真的不适合搞科研,或者说让自己继续陷在一个怪圈里,整天都是自我怀疑,过得一点都不快乐,也许我应该走出来,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像现在,我在敲这些内容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平静的,甚至在写完之后还会有一种成就感。
当然书中还有一些更有趣的东西,充分体现了一个电影导演的幽默。
这书中最后一章是关于电影的一些看法,可能我就是一个门外汉,那些对电影的描述和表达我只能说很完美,却不知道如何评价。
这个作者给我的感觉是,他就是一个放荡不羁的自由人,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结果最后还做的不错,好像人生所有的重要决定都是随意为之,然后不知不觉就取得一番成就,虽然作者说的轻描淡写,但我却能看出作者把自己的人生过得很精彩。
《北野武的小酒馆》里有这样一段话:要是我...《北野武的小酒馆》里有这样一段话:要是我现在死了,肯定什么也不会留下。
世人很快都会忘记,有个叫北野武的人曾活在这个世上,就像落在地上的地上的一滴雨,会被随后一滴又一滴的雨轻而易举地抹去痕迹。
不是害怕被别人遗忘,而是害怕因为自己的人生空空如也,所以就这么轻易地被人遗忘了,这样就太可怜了。
我还什么都没做呢,人生的乐趣,我还没享受过呢,我不要就这么死了。
什么都没做过就这么死了,我不甘心。
读到这里,我忽然有种对话北野武先生的心情,或者说我是与自己的对话吧!要是我现在死了,别说什么也不会留下,可能知道我死去的消息的人,也不会有几个。
也许很久以后,可能会有那么一个人想起,我有一段时间不更新状态了,可那又怎么样呢?他不会知道我已经死了,因为朋友之间的不相交,每个人都是活在网络上的独立个体。
没有人会记得郑雨做过什么,没有人会记得郑雨写过什么,甚至,没有人会知道郑雨是谁。
我常常会恐惧死亡,因为我有太多未完成的事:我还没有亲眼见过拉萨的山和稻城的水,我还没有亲身去眼读过上海和苏州的人和事,我还没有真正有一天尽我的孝道,承欢于父母膝下,我还没有……太多太多的人生事我还没有经历过,就这么死了,我不甘心。
然而,这个世界上那么多人,不可能每个人都能真真切切的,为这个社会贡献具体的什么,但我们总该自己好好地活一次,毕竟拥有一条生命已经难能可贵了,不一定要用它创造出多么伟大的事物,起码让它深刻地感到来过,并且拥有过。
我们应该渐渐完成的功课是,学会不要那么执着于生命,并不是说不重视,而是说可以对死亡更洒脱。
就像北野武说的:我所害怕的,也许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无法按照自己的理想活着,我害怕的是那种既沉闷又无聊的生活。
最后以演员@李光洁的一段话作为勉励:“不可能每个人都活成北野武,但我希望,在生活的碾压下,我们都能最大限度保持对生命的热爱,对探索的激情。
尽情燃烧自己的人生,无论时间和期限。
《北野武的小酒馆》读后感《北野武的小酒馆》读后感高中毕业之后就没写过读后感了吧,仔细回忆一下也许高中的时候都没怎么写过。
因为工作之后开始大量地与人交流,这与我的本心背道而驰,并且在交流过程中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并不容易。
交流也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嘛,我又是一个较为容易否定自我的人,常常自省:也许不是对方理解能力的问题,而是我表达能力的问题呢?那么我就多多练习自己的表达能力吧。
前几天非常偶然地发现了《北野武的小酒馆》这本书,关于"北野武",我知之甚少,没有看过他的任何作品,只是知道有这么个人,仅此而已。
当时看到目录里第一章内容是"生死的问题",十分吸引我,因为这个问题我自己也思考过很久,"了解一下他人对生死的看法",抱着这样的心理开始阅读。
第一章在一开始就表明,作者在学生时代觉得死是一件特别恐怖的事。
"是否害怕死亡"这个问题我之前也在宿舍里进行过小范围调查,我首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不害怕死亡。
"我还以为自己是什么特殊的人群,结果宿舍里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说自己害怕死亡。
我当时的想法可能接近于因为活着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就算是从小就立下远大理想,想要实现人生价值,也很有可能在天灾人祸中随时失去生命,因为无力所以无畏吧。
那如果不是被动死亡呢?主动选择死亡的话才叫不害怕吧?我的想法是,如果不因为任何原因,比如为他人奉献牺牲,我是不会选择主动死亡的。
极端一点假设,就是我抑郁了,我就是想死,觉得活着没有意义,想要自杀,那么如果能够把"痛苦"和"死亡"剥离开来的话,我是不害怕死亡的,我只是害怕临死之前的痛苦过程。
如果不能将两者分开的话,那我算是害怕吧。
作者在书中描写了自己大学临近毕业时的一段经历来阐述生死的问题。
对文学、戏剧什么的,我充满了向往。
但是,我不觉得自己能够胜任这种行业。
那我到底应该做什么呢?我会不会这辈子都找不到答案,就这么翘辫子了呢?当时我脑子里尽是这样的想法。
那天,我像平时一样朝着歌舞伎町的爵士乐茶室走去,脑子里还在想着......现在的新宿ALTA,以前是一家叫作"二幸"的食品店,有点像现在的大型超市的前身。
北野武的小酒馆读后感1000字北野武的小酒馆读后感1000字:整本书围绕了五个关键词:生死的看法、教育的理念、朋友间的友谊、他喜爱的电影、公共的规矩;1、生死的看法:他害怕死亡,非常害怕。
人死了之后会是怎样的呢,等死后再说吧。
北野武说如果这世上只剩下三天,那么便在这三天好好喝酒、吃饭、享受自由,然后在最后一天欣赏它的到来。
好坦然的想法,好大无畏的精神,一边害怕,一边释然,也许这正是世人面对死亡来临真正内心的独白。
2、教育理念:该打孩子的时候打孩子,在该严肃教育的时候严肃教育,不能被孩子牵着鼻子走。
看了这段话,就想到孩子他爸曾经对我说过,他的硕士导师跟他分享,“孩子要定期打。
〞呵呵,打和虐待是两回事,要区分开来,同时也不能因为报道称有父母打孩子至残疾,而因噎废食,不敢教育,不敢打,该打那么打,不要模糊,控制好力气和情绪,也不会有严重后果。
所谓,当教不教,父母之责,责无旁贷。
3、朋友间的友谊:真正的友谊是什么?北野武认为是当你需要我的时候,请随时来找我;当我有难时,我不会出现在你面前。
“最好的状态的友谊是彼此欣赏〞。
我很认同这句话,真正的友谊应该是被彼此的某个点相互吸引,不带有任何利益和杂念,纯粹是灵魂间的相互吸引。
不过这样的人可遇不可求,三毛那句:“知音,能有一两个已经很好,实在不必太多,朋友之乐,贵在那份踏实的信赖。
〞人生跨越40岁后,要学会做减法,无需在太多的朋友间穿梭,读书笔记.问问自己的内心,这其中,知音能有几个,不过是自己给自己的幻境和慰藉,学会把更多的时间投入的应对孤独,沉着独处,修行自我,从而更充实,更贴合原始的内心。
人生中每个人都要最终面对孤独,谁都不能陪你到最后,所以修炼能够独处的能力至关重要,自己与自己在一起,学会让自己愉悦,欢喜,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境界。
4、他喜爱的电影:北野武说拍摄电影时,并不是一个人完成,而尽可能付诸于一个团队,这样可以防止为难而又提高效率。
团队作战永远是胜利的前提条件,一人之勇永远不能长久,就如同我们现实工作中,团队的建设至关重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更需要有强有力的团队,才能实现勇者无敌,1+1肯定是大于2的,团队的实力举足轻重。
《北野武的小酒馆》读后感《北野武的小酒馆》通过北野武之口侃侃谈出他对于生命的理解与社会种种现象的看法,谈生死,谈生活,谈电影,谈教育……在阅读之时我不仅是恍然大悟到了许多,更是被他的逆向思维以及跳跃性思维折服,作为一个进入电影行业较晚的电影人,能达到一定成就是离不开他的经历和生活的,而这本书,更加能让我理解他的电影,他想表达的东西,他想传达的意义。
一、生命意义的传达自1996年的《坏孩子的天空》开始,北野武就开始了对人生的反思与审视,这部半自传形式的电影讲述的是两个青年人曾为自己的梦想热血拼搏,却最后都因为一些小坎坷,成为了这个社会上游荡的芸芸众生。
电影不难让观众陷入对于人生的思考中:不顾一切追求梦想,闪闪发光的时期是人生中最难能可贵的吗?颓废者的一生该如何继续下去呢?作为青春片,《坏孩子的天空》是过于悲观了,但是这不仅是一部只作为青春片的电影,更是一部对于人生思考的深刻影片。
对于生死的思考则是在更多影片中展现出来。
北野武因暴力美学而闻名于影坛,在其黑帮片与犯罪片中常有死亡的正面表现,却往往在一个角色死亡的镜头也不做过多描述,就进入下一个情节。
在《大佬》、《极恶非道》、《座头市》等等影片中,血浆迸裂,突然甚至有些惊吓的镜头组接是刻意为之,更是体现出了生命消逝也许就在一瞬,在暴力杀戮之中,生命是显得多么的脆弱不堪,不值一提。
他对于生命之淡然从这里也能足以体现,淡化死亡的重要性,颠覆以往观众对于死亡的观念。
对于这个世界,来者皆是路人。
北野武常用旁观者叙事的手法来展现故事。
在《那年夏天,宁静的海》当中常有路人看主角行动的反应和感受的镜头,也常有从一个无关紧要的路人行为作为故事情节的开端。
在《花火》中开头也是两个洗车的小混混的近景作为影片的开始,在影片中间也有许多情节插入了由路人视角作为开端的镜头来展现故事情节。
例如被西佳敬先生打伤的路人坐在路边拧湿衣服,就看见高利贷公司的人开着黑车来找西佳敬先生追债。
《北野武的小酒馆》一书,一翻开就忍不住想一口气读下去,又因为几乎都是金句,我整整记录了三页16 的读书笔记。
北野武以一个智慧的长者姿态,把他对于现代社会之种种现象的看法,直率的表达出来了,全书给人极其真诚的感觉。
01 生死的问题北野武开篇讨论生死,当时我还想:怎么可以上来就谈生死呢?不需要铺垫吗?没想到北野武写的完全不突兀,我读书笔记的第一笔记录,就是第六页的那句:“死是多么扫兴的一件事。
”当时这句话就击中了我。
北野武写的这种从小就惧怕死亡的感觉,我特别能够理解。
大约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我突然的特别害怕我的家人会死去。
我想这是一种后知后觉。
因为6岁时,某一天中午我放学的路上,有人慌慌张张的让我回家,说我爷爷倒在了地上,我也慌慌张张的跑回家,用尽力气去喊我爷爷,但我爷爷再也没有醒来。
当时我根本不知道这叫做死亡。
我继续和同学们玩儿,我甚至不知道爸爸为什么不高兴。
然后突然的,不知何因的,我就明白了死亡是一件极可怕的事情,于是我开始整天都担心我的家人,为此都竟然常常躲在被子里哭泣。
所以我赞同北野武说的死是一件扫兴的事。
“不论你对逝去的故人多么怀念,活着的人都生活在一个与死者毫无关系的世界里。
”——面对着死亡,我们只能无力的承受。
我总是有一段恍恍惚惚的记忆,在我24岁的某一天里,我坐在送灵车里,旁边的棺木里躺着我的一位亲人,我的手也许扶着棺木又也许没扶着,我睡着了,睡的死死的,连梦也没有。
我第一次如此接近死者,我们只隔着几十厘米和一层棺木。
我们虽然道过别了,但是这场死亡,还是让我用了很久很久才走出来,仿佛世界和人,都需要我重新去认识。
但是从此以后,我明白了,死亡了就不具有意义了,活着的人会千方百计的生活好,不因为谁死了就有什么不同,无论如何,活着的人是可以再振作起来的。
“因为我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所以我体会不到活着的感觉。
”我非常喜欢这句话,我想只有非常智慧的人,才能这么准确的说出这个道理——行尸走肉一般的人生不能称之为活着。
读后感《北野武的小酒馆》读后感《北野武的小酒馆》3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北野武的小酒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后感《北野武的小酒馆》1“自杀”之后的北野武本来是想摆脱各种体制或社会的束缚,但理想与现实总有差距。
入行后的北野武发现,演艺圈是一个“比一般社会束缚更大的世界”。
拿奖出名,可能并不靠实力,而是靠关系和金钱。
但北野武很有骨气,他“要靠自己的本事成名”,让曾经不把他放在眼里的人再也不敢低看他。
这样的不服气可能很多人都会有,但真正要几年,甚至数十年如一日地拼命努力,磨练技艺,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耐得住寂寞,才能成为人上人。
北野武对漫才这份事业很投入,不管在做什么,脑里总会有一隅一直在想着漫才段子。
甚至是在make love的时候,他想到了漫才段子都会随手把它记下来。
正所谓“不疯魔,不成活”,但凡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脱颖而出的人,对自己的事业都是着了魔的。
我曾跟随一位徐姓老师学琴,他只要一拿起琴,弓一触弦,从琴弦间流出来的音乐就能够把你带入另一个世界。
他拿弓的手总是夹着一根烟,虽是随意一拉,但却韵味绵长。
老师曾轻描淡写地谈起自己的过往,那时对小提琴喜欢得很疯狂,每日练习十几个小时,完全沉浸在音乐里。
开音乐会,不用吊麦,琴声也能传遍整个音乐厅,最后排的人也能听清每一个音的千回百转。
没有日复一日专注的积累,没有这份疯魔,怎能奢望成名成才。
读后感《北野武的小酒馆》2读完《北野武的小酒馆》大概有两个月了,读书笔记却一直拖着没写。
虽说前段时间工作确实繁忙,但如果我再勤奋踏实一点,可能早就写完了。
在此反省检讨,希能不二过。
北野武对任何电影爱好者来说都应该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但对于我这样一个只把电影当作闲时消遣的门外汉,却比较陌生。
说来惭愧,北野武的电影作品我一部也未曾看过。
这既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幸运,可以有机会先稍微了解一下导演其人,再去看他拍的电影。
文案大师北野武——《北野武的小酒馆》读后感除了死亡,这世上没什么能限制北野武说真话。
北野武早年以喜剧艺人的身份出道,后来干起了导演且一不小心就成了大师级人物,最近又闲不住了,成立了一个服装品牌。
但是成立这个品牌的目的,既不是弘扬什么文化,也不是传承什么精神,“总而言之,还是要先赚点钱”。
让人一边想骂他俗气,一边忍不住为他鼓掌。
北野武的心直口快与说真话的程度之大,全世界电影圈也没几个人能超越他,在不久前出版的《北野武的小酒馆》这本书里,他就写了很多又黄又暴的事例。
比如承认自己爱看黄片:听人说网上可以看到国外的黄片,于是有天我对底下的人说:“去给我把互联网买下来”,引发大家一阵哄笑。
后来买了电脑,别人替我安装好,果然找到了黄片,我看的不亦悦乎。
但因为不知道如何把网关掉,就那么一直开着,结果人家寄来了天价账单,把握下的目瞪口呆。
比如承认自己想跟女人上床:有一次和一个女人一起喝酒,那个女人对我说:“北野先生真是个好人。
”我又不想做好人,我想做坏人,我只想和她颠鸾倒凤。
可是,被她这么一说,我还有什么戏好唱呢,只能把好人的样子装到底。
分手的时候,那个女人还要最后再刺激我一下。
“以后有事就找我商量好了。
”“你混蛋,谁要找你商量什么事啦,我只想和你睡觉。
”这种话是说不出口的,于是继续装下去,说什么“知道了,路上当心哦”,然后挥手拜拜,她怎么会知道我们男人有多可怜呢?不对,她应该知道的,正因为她知道,所以她才会说“你是个好人”这种话。
这就是女人的狡猾之处。
但如果脑子里只有这些,是不可能赢得那么多脑残粉的喜爱的。
他不仅敢说真话,而且对生活有敏锐的观察,表达上也是深入浅出,简单明了却让人拍手叫好。
总而言之,好文案就是:生活洞察+大胆真话+简练表达。
看完《北野武的小酒馆》,很遗憾这家伙当年选择了做导演而不是进入广告业,因为他的文采绝对是大师级的文案。
《北野武的小酒馆》里的很多金句,单独拎出来看,都是非常好的文案。
我摘选了书中的句话,简单联想了一下这些话可以作为哪些类型的广告。
《北野武的小酒馆》读后感3000字
《北野武的小酒馆》读后感3000字:
初读北野武:
读完《北野武的小酒馆》大概有两个月了,读书笔记却一直拖着没写。
虽说前段时间工作确实繁忙,但如果我再勤奋踏实一点,可能早就写完了。
在此反省检讨,希能不二过。
北野武对任何电影爱好者来说都应该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但对于我这样一个只把电影当作闲时消遣的门外汉,却比较陌生。
说来惭愧,北野武的电影作品我一部也未曾看过。
这既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幸运,可以有机会先稍微了解一下导演其人,再去看他拍的电影。
北野武写的《小酒馆》主要记录了他和“熊先生料理店”老板舆水治比谷之间的聊天内容,分为五个主题——生死、教育、关系、规矩和电影。
北野武以漫谈的方式讲述对以上主题的看法,读来平易近人,仿佛是他坐在你对面向你侃侃而谈,完美还原了边吃饭边天南地北侃大山的现场感。
能够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和一个你愿意与他/她分享想法的人探讨问题,这样的时光光是想
想就很美好。
北野武是个幸运的人。
在某些人眼中,北野武可能是神一般的存在,但他终究是一个人。
《小酒馆》一书里既有北野武作为人所有的七情六欲,也有他之所以能成为“神”的独特之处。
他的人生经历以及对某些
问题的看法对我触动很深,可以说是在我缭绕着漫漫迷雾的人生路上,照了一束光。
我和北野武的相似之处:
北野武怕死,我也很怕死。
北野武怕死,怕的是“还没有留下任何能证明自己没有白活的记忆,就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踪影”。
他害怕的“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无法按照自己的理想而活”,害怕的“是那种既沉闷又无聊的生活”。
北野武怕的是过了没有理想,随波逐流的一生。
我也很怕死,我怕的是在死后没有人知道我来过,连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曾存在在这个世界上。
我怕的是忘却和被忘却。
微弱的生命无法抵挡自然的力量,会忘却是我无法改变的,我能做的只有让这一生如我所愿。
北野武是手工匠的儿子。
爸爸是粉刷匠,家暴又酗酒,妈妈是隐忍善良勤劳的女性,打临工接零活养活四个小孩,把儿子们都送进了大学。
妈妈为他设计的人生路是读完大学到大企业过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安稳过一生。
这不是北野武想要的生活,他想要投身艺术,他渴望演戏。
但妈妈为了自己能上大学含辛茹苦,付出良多,除了遵循母亲的决定,北野武觉得自己别无选择。
()正是因为“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任何选择余地,体会不到活着的感觉”,所以北野武很恐惧,害怕自己无法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为了不浑浑噩噩过一生,“为了克服对死的恐惧”,北野武“选择了一条相当于自杀的道路”,那就是退学。
当时的北野武正在读大学四年级,北野武很清楚妈妈为了自己能上大学
吃了多少苦,退学意味着与妈妈决裂,这之于北野武等同于自杀。
但就算是自杀,北野武也决意要退学。
北野武听从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从他决定要退学的那一刻起,他确实“自杀”了。
他“杀死了”那个未来的大企业职员北野武,一个为漫才和电影而生的北野武诞生了,真像凤凰涅槃,reborn from the ashes。
在决定要“自杀”的那一刻,北野武“对死的恐惧消失得无影无踪”。
北野武想要过灿烂而热烈的一生,我也一样。
北野武在努力拼搏奋斗后,成为了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
旁人艳羡星光的璀璨,但却不知道星星这么燃烧自己是多么痛苦不堪。
北野武虽然觉得“认真勤恳地工作,爱护家人,抚养小孩,由此获得的满足感和成为名人,拍了部好电影所获得的满足感”也没多大区别,虽然觉得成名成家的日子很苦很累,但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他“还是会选择那种以几亿度的高温飞速燃烧的人生”。
我和北野武一样,也是一个不安分的人,总向往更大的城市,更高的世界,也想过虽然苦累但却光芒璀璨的人生。
只要想到有可能会过按部就班,每天都重复的人生,我就觉得很压抑。
我不是反对结婚生子,当然要有爱的人和可爱的孩子,但与此同时,要过有意思的生活,要做自己想做的事,要在自己选择的领域发光发热。
虽然要忍受几亿度高温的飞速燃烧,但只要能够灿烂绚丽,只要人们看见的时候会说“哇,好美好亮啊!”,就足够了。
我的这颗不安于室又躁动的心啊。
写到这里,忍不住又把凯鲁亚克的话拿出来重温
一遍:
The only people for me are the mad ones, the ones who are mad to live, mad to talk, mad to be saved, desirous of everyth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ones who never yawn or say a commonplace thing, but burn, burn, burn like fabulous yellow roman candles, exploding like spiders across the stars and in the middle you see the blue center light pop and everybody goes “Awww!”
我要向北野武学习的地方:
“自杀”之后的北野武本来是想摆脱各种体制或社会的束缚,但理想与现实总有差距。
入行后的北野武发现,演艺圈是一个“比一般社会束缚更大的世界”。
拿奖出名,可能并不靠实力,而是靠关系和金钱。
但北野武很有骨气,他“要靠自己的本事成名”,让曾经不把他放在眼里的人再也不敢低看他。
这样的不服气可能很多人都会有,但真正要几年,甚至数十年如一日地拼命努力,磨练技艺,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耐得住寂寞,才能成为人上人。
北野武对漫才这份事业很投入,不管在做什么,脑里总会有一隅一直在想着漫才段子。
甚至是在make love的时候,他想到了漫才段子都会随手把它记下来。
正所谓“不疯魔,不成活”,但凡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脱颖而出的人,对自己的事业都是着了魔的。
我曾跟随一位徐姓老师学琴,他只要一拿起琴,弓一触弦,
从琴弦间流出来的音乐就能够把你带入另一个世界。
他拿弓的手总是夹着一根烟,虽是随意一拉,但却韵味绵长。
老师曾轻描淡写地谈起自己的过往,那时对小提琴喜欢得很疯狂,每日练习十几个小时,完全沉浸在音乐里。
开音乐会,不用吊麦,琴声也能传遍整个音乐厅,最后排的人也能听清每一个音的千回百转。
没有日复一日专注的积累,没有这份疯魔,怎能奢望成名成才。
北野武的忠告:
“现代人就像是羊一般的存在。
吹响牧笛后集合起来的羊越多,牧场的管理也就越方便。
收到牧笛的信号,羊群就集合起来,一起进食,一起剪毛,唯唯诺诺地过这样的生活。
总之,听话的就是好羊。
”“大同小异的傻瓜越多,赚钱的机会也就越大。
”就这样,所有的事物变得越来越肤浅,降低标准,可以吸引更多的人。
米兰·昆德拉在耶路撒冷文学奖颁奖典礼上,曾在他的致辞中引用过一句犹太格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我初中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理解到昆德拉所说的意思,我理解的是只要人类思考了,上帝就会很开心,当时心里就打定主意一定要多思考。
在现在这个充斥着“奶头乐”的社会,确实需要一些定力才能抵挡愚蠢庸俗的洪流。
我们很幸运,不受战火煎熬,没有饥贫缠身,但人终究是要经历一些苦难,才能磨练意志,获得蜕变。
听到牧笛声就一起进
食,一起剪毛的日子固然舒服,但有谁真正愿意只做待宰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