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数学备考:三角形的“重心”知识点总结
- 格式:pdf
- 大小:644.55 KB
- 文档页数:12
2020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高中数学涉及的知识点很多,需要把高中三年的数学知识点总结起来,这样比较有利于复习,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有关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考数学知识点:参数方程一、坐标系与参数方程:1、坐标系是解析几何的基础。
在坐标系中,可以用有序实数组确定点的位置,进而用方程刻画几何图形。
为便于用代数的方法刻画几何图形或描述自然现象,需要建立不同的坐标系。
极坐标系、柱坐标系、球坐标系等是与直角坐标系不同的坐标系,对于有些几何图形,选用这些坐标系可以使建立的方程更加简单。
2、参数方程是以参变量为中介来表示曲线上点的坐标的方程,是曲线在同一坐标系下的又一种表示形式。
某些曲线用参数方程表示比用普通方程表示更方便。
学习参数方程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中数学方法的灵活多变。
二、高中数学知识点之参数方程定义一般的,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x,y 都是某个变数t的函数x=f(t)、y=g(t)并且对于t的每一个允许值,由上述方程组所确定的点M(x,y)都在这条曲线上,那么上述方程则为这条曲线的参数方程,联系x,y的变数t叫做变参数,简称参数,相对于参数方程而言,直接给出点的坐标间关系的方程叫做普通方程。
(注意:参数是联系变数x,y的桥梁,可以是一个有物理意义和几何意义的变数,也可以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变数。
三、高中数学知识点之参数方程圆的参数方程x=a+rcosθy=b+rsinθ(a,b)为圆心坐标r为圆半径θ为参数椭圆的参数方程x=acosθy=bsinθa为长半轴长b为短半轴长θ为参数双曲线的参数方程x=asecθ(正割)y=btanθa为实半轴长b为虚半轴长θ为参数高考数学知识点:判断函数值域的方法1、配方法:利用二次函数的配方法求值域,需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换元法:常用代数或三角代换法,把所给函数代换成值域容易确定的另一函数,从而得到原函数值域,如y=ax+b+_√cx-d(a,b,c,d 均为常数且ac不等于0)的函数常用此法求解。
三角形的重心与外心三角形是几何学中最基本的多边形之一,在三角形的研究中,重心和外心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详细介绍重心和外心的定义、性质以及计算方法。
一、重心重心是指三角形内部所有三条中线所交的一点,通常表示为G。
在任意三角形ABC中,以A、B、C三个顶点为起点,分别向对边中点引垂线,这三条垂线交于一点G,即为三角形的重心。
重心的坐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G(x,y) = [(x1+x2+x3)/3, (y1+y2+y3)/3]二、重心的性质1. 重心将三角形划分为六个三角形,其中三个小三角形的质心与重心重合。
2. 重心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比例为2:1,即AG:BG:CG=2:1。
3. 重心是三角形内部离三条边最近的点。
4.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度相等,则重心与内心、外心重合。
5. 重心是三角形垂心、内心和外心的连线的交点之一。
三、外心外心是指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通常表示为O。
在任意三角形ABC 中,取三个角的外角平分线,这三条外角平分线的交点即为三角形的外心。
计算三角形外心的坐标比较复杂,可以利用外接圆的性质来简化计算。
由于外接圆的圆心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因此可以通过求解三角形两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来确定外心的坐标。
四、外心的性质1. 外心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外接圆的半径等于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2. 外心与三个顶点的连线相等,即OA=OB=OC。
3. 外心是三角形三条高的交点之一。
4. 如果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则外心与重心、内心重合。
五、计算方法1. 重心的计算方法已在前文中提及,即取三个顶点的坐标的平均值。
2. 外心的计算方法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计算三边的中垂线斜率,分别记作k1,k2,k3;(2)计算三边中点的坐标,分别记作M1,M2,M3;(3)计算三条中垂线的方程,分别为L1:y = k1x + b1,L2:y = k2x + b2,L3:y = k3x + b3;(4)求解方程组 L1与L2,L2与L3的交点,即为外心的坐标。
专题5奔驰定理与向量四心秒杀秘籍:第一讲奔驰定理与三角形四心重心定理: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已知△ABC 的顶点),(11y x A ,),(22y x B ,),(33y x C ,则△ABC 的重心坐标为),(y x G .注意:(1)在△ABC 中,若O 为重心,则0OA OB OC++=.(2)三角形的重心分中线两段线段长度比为2:1,且分的三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定理:重心的向量表示:1133AG AB AC=+.定理:0B A C S OA S OB S OC(奔驰定理),则AOB 、AOC 、△BOC 的面积之比等于123:: 垂心定理:三角形三边上的高相交于一点.点O 是ABC 的垂心,则OA OB OB OC OC OA.角平分线定理:若OA a ,OB b ,则AOB 平分线上的向量OM 为(||||ab a b , 由OM 决定外心定理: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1)212AO AB AB ,212AO AC AC ;212BO BC BC ;(2)221144AO AF AB AC ,221144BO BE AB BC ,221144CO CD BC AC ;(3)221122AO BC AC AB ,221122BO AC BC BA ,2211.22CO AB BC AC 重心定理证明:2211133233AG AD AB AC AB AC奔驰定理证明:如图,令112131,,OA OA OB OB OC OC ,即满足1110OA OB OC11121AOB A OB S S ,11131AOC A OC S S ,11231BOC B OC S S ,故321::::AOB AOC BOC S S S l l l =.垂心定理证明:()00OA OB OC OB OB OA OC OB CA ,即OB CA^,以此类推.角平分线定理证明:||a a 和||b b 分别为OA 和OB 方向上的单位向量,||||a b a b 是以||a a 和||bb 为一组邻边的平行四边形过O 点的的一条对角线,而此平行四边形为菱形,故||||ab a b 在AOB 平分线上,但AOB 平分线上的向量OM 终点的位置由OM决定.当1 时,四边形OAMB 构成以 120AOB 的菱形.外心定理证明:如图,ABC △中,D 、E 、F 分别为AD 、AC 、BC 边中点,O 为ABC △外心,则AB OD ,AC OE ,BC OF ,AO AD DO AE EO ,221122AO AB AD DO AB AB DO AB AB ,同理可证:212AO AC AC ×= ,212BO BC BC ;22111111222244AO AF AO AB AC AO AB AO AC AB AC骣琪×=×+=×+×=+琪桫;同理221144BO BE AB BC ×=+;同理221144CO CD AC BC ×=+.【例1】在四边形ABCD 中,AB DC = =(1,0),BA BC BDBA BC BD+=,则四边形ABCD 的面积是()A .32B .3C .34D .32【解析】,||||1||||||BA BC BDBD ABC BD BA BA BC BD为的角平分线且,又因为 1,0AB DC ,故ABCD 是一个菱形,且120ABC Ð=°,故面积为131322S =创=,选A.【例2】已知点O 为ABC 内一点,且230OA OB OC,则AOB 、AOC 、BOC 的面积之比等于()A .9∶4∶1B .1∶4∶9C .3∶2∶1D .1∶2∶3【解析】如图,令1123OB OB OC OC,即满足1110OA OB OC112AOB AOB S S ,113AOC AOC S S ,11123BOC B OC S S ,故111::::3:2:1.236AOB AOC BOC S S S 例2图例3图例4图【例3】已知G 为ABC 的重心,令AB a = ,AC b = ,过点G 的直线分别交AB 、AC 于P 、Q 两点,且AP ma =,AQ nb = ,则11m n+=.【解析】1133AG a b =+,AP AP ma a m,AQ AQ nb b n ;11;3333AP AQ AG a b m n =+=+令PG PQ l =,即()1AG AP AQ l l =-+,()1AG AP AQ l l =-+,故11111333m n m nl l -=Þ=Þ+=.【例4】在OAB 中,OA a = ,OB b = ,若2a b a b×=-=.(1)求22a b + 的值;(2)若()0a b a b a b 骣琪+×-=琪琪桫,3AB AM = ,2BA BN = ,求OM ON ×的值.【解析】(1)由于22222224428a b a b a ab b a b ab -=Þ-=-+=Þ+=+= ;(2)||||a b a b +表示AOB 的角平分线OD 的共线向量,a b -表示BA ,()0.||||a b a b a b骣琪+-=琪桫可知OAB 为等腰三角形,即a b ,2282a b a b a b OAB为等边三角形.1122ON a b ,1233OM b a ,22112111142432233326326ON OM a b a b a ab b.【例5】已知O 为ABC 的外心,AB =4,AC =2,∠BAC 为钝角,M 是边BC 的中点,则AM AO×的值()A .23B .12C .6D .5【解析】22111152244AO AM AO AB AC AB AC骣琪×=×+=+=琪桫.【例6】设P 为锐角ABC 的外心(三角形外接圆圆心),AP k AB AC =+ (k ∈R ).若cos ∠BAC =25,则k ()A .514B .214C .57D .37【解析】()()22221212252512122525AP AB AB k AB k AC AB k AB k AB AC k AB k AC AP AC AC k AB k AC AC k AC k AB AC k AC k AB 骣琪×==+×=+Þ-=琪桫骣琪×==+×=+Þ-=琪桫 üïïïýïïïþ;AB AC \= 故1252314k k k 骣琪-=Þ=琪桫,选A .达标训练1.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 ,b 满足||||b a b a ,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A .b a ∥B .b a C .||||b a D .ba b a 2.已知ABC △和点M 满足0MA MA MC ++= .若存在实数m 使得AB AC mAM += 成立,则m =()A .2B .3C .4D .53.已知O 是ABC 所在平面内一点,D 为BC 边中点,且20OA OB OC ++=,那么()A .OD AOB .ODAO 2 C .OD AO 3 D .ODAO 24.已知非零向量AB 与AC 满足()0||||AB AC BC AB AC,且12||||AB AC AB AC +=,则ABC △为()A .等腰非等边三角形B .等边三角形C .三边均不相等的三角形D .直角三角形5.点O 是ABC △所在平面内的一点,满足OA OB OB OD OC OA,则点O 是ABC △的()A .三个内角的角平分线的交点B .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C .三条中线的交点D .三条高的交点6.点P 是ABC △所在平面上一点,若PA PB PB PC PC PA,则P 是ABC △的()A .外心B .内心C .重心D .垂心7.点O 是平面上一定点,C B A 、、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P 满足()||||AB ACOP OA AB AC l =++,),0[ ,则P 的轨迹一定通过ABC △的()A .外心B .内心C .重心D .垂心8.设点O 在ABC △的内部,且有230OA OB OC ++=,则ABC △的面积与AOC △的面积的比为()A .2B .32C .3D .539.已知P 为ABC 内部任一点(不包括边界),且满足0)()2)(( CA CB AB PC P A PB P A PB ,则ABC 一定为()A .直角三角形B .等边三角形C .等腰直角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10.如图,在圆C 中,弦AB 的长为4,则AB AC ()A .8B .8C .4D .4第10题第15题11.已知点G 是ABC △内一点,满足0GA GB GC ++= ,若3BAC ,1AB AC ,则||AG 的最小值是()A 3B 2C 6D 612.边长为8的等边ABC △所在平面内一点O ,满足230OA OB OC --=,若19|| OP ,则||PA 的最大值为()A .63B .219C .319D .41913.已知O 是ABC △的外心,4|| AB ,2|| AC ,则)(AC AB AO =()A .10B .9C .8D .614.已知ABC △中, 45A , 60B ,点H 是ABC △的垂心,存在实数s ,t ,使得AH s AB t AC =+,则s ,t 的值分别为()A .32 s ,33 t B .32 s ,3 t C .32 s ,33t D .32 s ,32 t 15.如图,AB 是圆O 的直径,P 是圆弧 AB 上的点,M 、N 是直径AB 上关于O 对称的两点,且AB =6,MN =4,则PM PN=()A .13B .7C .5D .316.在ABC △中,AB =AC =5,BC =6,I 是ABC △的内心,若BI mBA nBC =+)(R n m ,(m ,n ∈R ),则nm=()A .43B .65C .2D .1217.已知A 、B 、C 三点不共线,且点O 满足0OA OB OC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 .1233OA AB BC =+ B .2133OA AB BC=-- C .1233OA AB BC =--D .2133OA AB BC=+ 18.在ABC △中,G 为ABC △的重心,过G 点的直线分别交AB ,AC 于P ,Q 两点,且AP hAB =,AC k AQ ,则16h +25k 的最小值()A .27B .81C .66D .4119.已知ABC △为等边三角形,动点P 在以BC 为直径的圆上,若AC AB AP ,则 2 的最大值为()A .12B .331C .52D .23220.已知平面上不共线的四点O ,A ,B ,C ,若54OC OB OC =- ,则||||AB BC等于()A .1B .2C .3D .421.ABC △所在平面上一点P 满足PA PB PC AB ++=,则P AB △的面积与ABC △的面积比为()A .3:2B .3:1C .4:1D .6:122.在ABC △中,G 为ABC △的重心,过G 点的直线分别交AB ,AC 于P ,Q 两点,且AP hAB =,AC k AQ ,则k h 11 =()A .3B .4C .5D .623.已知平面向量OA 、OB 、OC 满足:||||||1OA OB OC ===,12OA OB .若OB y OC x OC ,)(R y x ,,则y x 的最大值是()A .1B .33C .2D .23324.在ABC △中,点G 满足0GA GB GC ++= .若存在点O ,使得16OG BC =,且OA mOB nOC =+ ,则n m =()A .2B .2C .1D .125.已知O 为ABC △内一点,且有230OA OB OC ++=,记ABC △,BCO △,ACO △的面积分别为1S ,2S ,3S ,则321S S S ::等于()A .1:2:3B .2:1:3C .2:1:6D .1:2:626.已知G 是ABC △的重心,过点G 作直线MN 与AB ,AC 交于点M ,N ,且AM xAB =,AC y AN ,)0( y x ,,则y x 3的最小值是()A .83B .72C .52D .4233327.已知P 为ABC △所在平面内一点,0AB PB PC ++= ,2|||||| AB PC PC ,则PBC △的面积等于()A .33B .23C 3D .4328.A ,B ,C ,D 在一个平面内,满足2DA DB DB DC DC DA ×=×=×=-.||||||DC DB DA ,动点P ,M满足PM MC = ,|PA|1=,则||MB 的最大值是()A .72B .4C .92D .529.在ABC △中,O 为中线AM 上的一个动点,若4 AM ,则)(OC OB OA 的最小值是()A .4B .8C .10D .1230.在ABC △中,1 AB , 60ABC ,1AC AB ,若O 是ABC △的重心,则BO AC的值为()A .1B .52C .83D .531.已知点P 在圆122x y 上,点A 的坐标为)0,2( ,O 为原点,则AO AP ×的最大值为.32.过点3,1(P 作圆122 x y 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A ,B ,则PB P A =.33.已知A ,B ,C 为圆O 上的三点,若1()2AO AB AC =+,则AB 与AC 的夹角为.34.在ABC △中,M 是BC 的中点,AM =3,BC =10,则AB AC ×=.35.在四边形ABCD 中,AB DC = =(1,1),3||||||BA BC BD BA BC BD +=,则四边形ABCD 的面积是.36.在ABC △中,M 是BC 的中点,120A ,12AB AC ,则线段AM 长的最小值为.。
高考数学基础知识点大全总结归纳数学是高考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也是考生们备战高考的重点之一。
要在高考数学中取得好成绩,掌握基础知识点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高考数学中的基础知识点进行全面总结归纳,帮助考生们更好地复习备考。
一、代数与函数代数与函数是数学中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在高考数学中,代数与函数的知识点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以下是高考数学代数与函数部分的基础知识点:1.1 整式与分式1.2 多项式与多项式的运算1.3 幂的运算与整式的整除性1.4 分式的化简与运算1.5 分式方程的解法二、数与数量关系数与数量关系是高考数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它不仅包括了基础的数与数的关系,还包括了数量之间的比较和计算。
以下是高考数学数与数量关系部分的基础知识点:2.1 数与数的性质2.2 数与式的计算2.3 数与面积、体积的关系2.4 一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应用三、几何与变换几何与变换是高考数学中相对较为复杂的知识点,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几何与变换包括了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换与运动等内容。
以下是高考数学几何与变换部分的基础知识点:3.1 线与角3.2 三角形与三角形的性质3.3 圆与圆的性质3.4 二次曲线与二次曲线的性质3.5 向量与向量的运算四、概率与统计概率与统计是高考数学中较为实际且应用广泛的知识点,它涉及到事件的发生概率和数据的统计分析等内容。
以下是高考数学概率与统计部分的基础知识点:4.1 随机事件与随机事件的运算4.2 概率的计算与性质4.3 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4.4 统计指标与统计图的应用综上所述,高考数学基础知识点的掌握对于考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
通过对代数与函数、数与数量关系、几何与变换以及概率与统计等知识点的全面总结归纳,相信考生们能够更好地复习备考并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希望本文能为广大考生提供帮助,祝愿各位考生都能顺利通过高考,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新高考数学知识点公式汇总数学是一门既有逻辑性又有创造性的学科,在新高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掌握数学知识点和公式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对新高考数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和公式进行系统的汇总,帮助学生更好地备考。
一. 几何1. 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勾股定理a² + b² = c²2. 距离公式两点之间的距离:已知坐标(x₁,y₁)和(x₂,y₂)d = √((x₂ - x₁)² + (y₂ - y₁)²)3. 向量向量的模:已知向量(x,y)|v| = √(x² + y²)4. 平行四边形相邻两边相等:已知边长a和高hA = a × h5. 圆周长公式:已知半径rC = 2πr面积公式:已知半径rA = πr²二. 代数1. 一元二次方程解一元二次方程:已知方程ax² + bx + c = 0 x = (-b ± √(b² - 4ac)) / 2a2. 指数与对数指数的性质:aⁿ × aᵐ = a^(n+m)(aⁿ)ᵐ= a^(n×m)a⁰ = 1aⁿ / aᵐ = a^(n-m)对数的性质:logₐ(xy) = logₐx + logₐylogₐ(x/y) = logₐx - logₐylogₐ(x^m) = mlogₐxlogₐ₁₀x = logₐx / logₐ₁₀3.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已知首项a₁和公比raₙ = a₁ × r^(n-1)求和公式:Sₙ = a₁(1 - rⁿ) / (1 - r)4. 复数复数的运算:加法:(a + bi) + (c + di) = (a + c) + (b + d)i 减法:(a + bi) - (c + di) = (a - c) + (b - d)i乘法:(a + bi) × (c + di) = (ac - bd) + (ad + bc)i除法:(a + bi) ÷ (c + di) = (ac + bd)/(c² + d²) + (bc - ad)i/(c² + d²)三. 概率与统计1. 随机事件随机事件发生的几率:已知样本空间S和随机事件EP(E) = E的可能性数 / S的可能性数2. 概率的计算加法原理:P(A ∪ B) = P(A) + P(B) - P(A ∩ B)乘法原理:P(A ∩ B) = P(A) × P(B|A)3. 排列与组合排列公式: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A(n,m) = n! / (n-m)!组合公式: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不考虑顺序C(n,m) = n! / (m!(n-m)!)四. 数列与数集1.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已知首项a₁和公差daₙ = a₁ + (n-1)d求和公式:Sₙ = (a₁ + aₙ) × n / 22. 集合并集:A ∪ B 表示A和B中的元素组成的集合交集:A ∩ B 表示A和B共有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差集:A - B 表示在A中但不在B中的元素组成的集合以上仅是新高考数学中的一部分重要知识点和公式汇总,希望能对广大学生备考有所帮助。
三角形的重心性质目录1. 三角形的重心性质1.1 重心的定义1.2 重心的位置1.2.1 等边三角形的重心1.2.2 直角三角形的重心1.3 重心和质心的区别1.3.1 定义区别1.3.2 几何性质区别2. 重心与三角形内部区域的关系2.1 重心到顶点的距离比2.2 重心将三角形分割的性质2.2.1 重心将三角形分割成三等面积的三角形2.2.2 重心将三角形分割成六等面积的三角形2.2.3 重心将三角形分割成三个面积比为1:2的三角形三角形的重心性质1.1 重心的定义三角形的重心是指三条中线的交点,即由三条中线交汇形成的点称为三角形的重心。
1.2 重心的位置1.2.1 等边三角形的重心在等边三角形中,三角形的重心和质心重合,且重心距离任何一个顶点和中心的距离都相等。
1.2.2 直角三角形的重心对于直角三角形,重心位于斜边上离直角边的邻边的1/3处。
1.3 重心和质心的区别1.3.1 定义区别重心是在三角形内部的点,是由三条中线交汇形成的点;而质心是三角形的三条边上的距离各角相等的点。
1.3.2 几何性质区别重心是三角形的一个几何中心,质心是三角形的一个几何参数。
重心与三角形内部区域的关系2.1 重心到顶点的距离比三角形的重心到各个顶点的距离比为2:1,即重心到顶点的距离是中位线长度的两倍。
2.2 重心将三角形分割的性质2.2.1 重心将三角形分割成三等面积的三角形三角形的重心将三角形分割成三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2.2.2 重心将三角形分割成六等面积的三角形三角形的重心将三角形分割成六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2.2.3 重心将三角形分割成三个面积比为1:2的三角形三角形的重心将三角形分割成三个面积比为1:2的三角形,其中比重心到顶点的距离2/3的那一个三角形面积为整个三角形面积的1/4,另外两个的面积之和为3/4。
高考数学-解三角形1、(1)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R 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 (2)正弦定理变形:①2sin a R A =,2sin b R B =,2sin c R C = ②sin 2a A R =,sin 2b B R =,sin 2c C R= ③::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④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3)正弦定理主要用来解决两类问题:A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求其余的量。
B 、已知两角和一边,求其余的量。
2、三角形的面积:22221111sin sin sin 2sin sin sin 22224sin sin sin sin sin sin 2sin 2sin 2sin a abc S a h ab C bc A ac B R A B C Ra B Cb A Cc A B pr A B C =⋅==========V (其中)(21c b a p ++=,r 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 3、(1)余弦定理:2222cos a b c bc A =+- bca cb A 2cos 222-+= 2222cos b a c ac B =+- 222cos 2a c b B ac +-= 2222cos c a b ab C =+- 222cos 2a b c C ab +-= (2)余弦定理主要解决的问题:A 、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其余的量。
B 、已知三边求角。
4、如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设a 、b 、c 是C ∆AB 的角A 、B 、C 的对边,则:①若222a b c +=,则90C =o ; ②若222a b c +>,则90C <o ; ③若222a b c +<,则90C >o 。
5、附:三角形的五个“心”:(旁心:旁切圆的圆心)重心:三角形三条中线交点; 垂心:三角形三边上的高相交于一点。
1专题15 三角形的五心与向量一【知识点】1.三角形的重心:三角形各边中线的交点2. 三角形的垂心:三角形各边高线的交点3. 三角形的内心:三角形各个内角平分线的交点4. 三角形的外心:三角形各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5. 三角形的中心:正三角形四心合一为中心 二.【学习目标】1.理解三角形五心的概念. 2.掌握五心的向量表示.3.掌握五心的向量表示的轨迹问题. 三.【题型方法】 (一)三角形的内心例1. O 是平面上一定点,,,A B C 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P 满足:,[0,)||||AB AC OP OA AB AC λλ⎛⎫=++∈+∞ ⎪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则P 的轨迹一定通过ABC ∆的( ) A .内心 B .垂心 C .重心 D .外心【答案】A 【解析】Q ||AB AB u u u r u u u r 、AC ACu u u v u u u v 分别表示向量AB u u u v 、AC u u u v 方向上的单位向量 ∴AB AC AB AC +u u u v u u u vu u u v u u u v 的方向与BAC ∠的角平分线一致 又Q ()||||AB ACOP OA AB AC λ=++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r u u u r , ∴()||||AB ACOP OA AP AB AC λ-==+u u u r u u u r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r u u u r ∴向量AP uu u r的方向与BAC ∠的角平分线一致 ∴一定通过ABC ∆的内心故选:A .2练习1. 已知ABC ∆满足()0AB AC BC AB ACu u u v u u u vu u uv u u u v u u u v +⋅=,12AB AC AB AC ⋅=u u u r u u u ru u u r u u u r ,则ABC ∆为( ) A .顶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 B .等腰直角三角形 C .有一个内角为60︒的直角三角形 D .等边三角形【答案】D【解析】设,AB AC AD AE AB AC==u u u r u u u ru u u v u u u vu u u v u u u v ,则AD AE AF +=u u u r u u u r u u u r,而1AD AE ==u u u r u u u r ,所以AF 是BAC ∠的角平分线,又0AF BC AF BC ⋅=⇒⊥u u u r u u u u u u v r u u u v,所以ABC ∆为等腰三角形,cos 11cos 21232AB AC AB AC AB AC BA AB A C BAC C CBA π⋅⋅⋅=⇒=∠∠=⇒∠⋅=⇒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所以ABC ∆是等边三角形.练习2.O 是平面内的一定点,A,B ,C 是平面内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P 满足则P 点的轨迹一定通过三角形ABC 的( )A .内心B .外心C .重心D .垂心 【答案】A 【解析】∵、分别表示向量、方向上的单位向量,∴的方向与∠BAC 的角平分线重合,又∵可得到 λ()∴向量的方向与∠BAC 的角平分线重合,∴一定通过△ABC 的内心故选:A .(二)三角形的重心例2.已知ABC ∆中,向量()()AP AB AC R λλ=+∈u u u r u u u r u u u r,则点P 的轨迹通过ABC ∆的( )3A .垂心B .内心C .外心D .重心【答案】D【解析】设D 为BC 中点,则2AB AC AD +=u u u r u u u r u u u r2AP AD λ∴=u u u r u u u r,即P 点在中线AD 上可知P 点轨迹必过ABC ∆的重心 本题正确选项:D 练习1.过的重心作直线,已知与、的交点分别为、,,若,则实数的值为( )A .或B . 或C .或D .或【答案】B 【解析】设,因为G 为的重心,所以,即.由于三点共线,所以,即.因为,,所以,即有,解之得或.故选B.练习2.已知O 是△ABC 所在平面上的一点,若= , 则O 点是△ABC 的( )A .外心B .内心C .重心D .垂心【答案】C【解析】作BD ∥OC ,CD ∥OB ,连结OD ,OD 与BC 相交于G ,则BG =CG ,(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又∵,可得:,∴,∴A,O,G在一条直线上,可得AG是BC边上的中线,同理:BO,CO的延长线也为△ABC的中线.∴O为三角形ABC的重心.故选:C.练习3.已知是所在平面上的一定点,若动点满足,,则点的轨迹一定通过的( )A.内心B.外心C.重心D.垂心【答案】C【解析】∵=设它们等于t,∴而表示与共线的向量,而点D是BC的中点,所以即P的轨迹一定通过三角形的重心.故选:C.4练习4.已知O是平面上一定点,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点,动点P 满足,,则点P 的轨迹一定通过的__________心.【答案】重.【解析】设D为BC 的中点,则,于是有,,P,D三点共线,又D是BC的中点,所以AD是边BC的中线,于是点P 的轨迹一定通过的重心.例4.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点,为所在平面内一点,是的中点,动点满足,则点的轨迹一定过____心(内心、外心、垂心或重心).【答案】重心【解析】∵动点P 满足[(2﹣2λ)(1+2λ)](λ∈R),且,∴P、C、D三点共线,又D是AB的中点,∴CD为中线,∴点P的轨迹一定过△ABC的重心.故答案为重心.(三)三角形的外心5例3. 已知点为外接圆的圆心,且,则的内角等于( )A .B .C .D .【答案】B【解析】因为,所以点为的重心,延长交于,则为的中点,又为外接圆的圆心,所以,则,同理可得,为等边三角形,,故选B.练习1.已知,点,为所在平面内的点,且,,,则点为的( )A.内心B.外心C.重心D.垂心【答案】B【解析】因为,所以,即又因为,所以,即所以即所以,所以,同理所以为的外心。
2023届高考专题——平面向量与三角形的“四心”一、三角形的“四心”(1)重心: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的交点;O 是△ABC 的重心⇔OA →+OB →+OC →=0;(2)垂心: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的交点;O 是△ABC 的垂心⇔OA →·OB →=OB →·OC →=OC →·OA →;(3)外心: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O 是△ABC 的外心⇔|OA →|=|OB →|=|OC →|(或OA →2=OB →2=OC →2);(4)内心: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角平分线的交点(三角形内切圆的圆心);O 是△ABC 的内心⇔OA →·⎝ ⎛⎭⎪⎪⎫AB →|AB →|-AC →|AC →|=OB →·⎝ ⎛⎭⎪⎪⎫BA →|BA →|-BC →|BC →|=OC →·⎝ ⎛⎭⎪⎪⎫CA →|CA →|-CB →|CB →|=0. 注意:向量λ⎝ ⎛⎭⎪⎪⎫AB →|AB →|+AC →|AC →|(λ≠0)所在直线过△ABC 的内心(是∠BAC 的角平分线所在直线).类型一 平面向量与三角形的“重心”问题例1 已知A ,B ,C 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点,O 为坐标原点,动点P 满足OP →=13[(1-λ)OA →+(1-λ)OB →+(1+2λ)·OC →],λ∈R ,则点P 的轨迹一定经过( C )A .△ABC 的内心B .△ABC 的垂心 C .△ABC 的重心D .AB 边的中点 [解析] 取AB 的中点D ,则2OD →=OA →+OB →,∵OP →=13[(1-λ)OA →+(1-λ)OB →+(1+2λ)OC →], ∴OP →=13[2(1-λ)OD →+(1+2λ)OC →] =21-λ3OD →+1+2λ3OC →, 而21-λ3+1+2λ3=1,∴P ,C ,D 三点共线, ∴点P 的轨迹一定经过△ABC 的重心.类型二 平面向量与三角形的“外心”问题例2 设P 是△ABC 所在平面内一点,若AB →·(CB →+CA →)=2AB →·CP →,且AB →2=AC →2-2BC →·AP →,则点P 是△ABC 的( A )A .外心B .内心C .重心D .垂心[解析] 由AB →·(CB →+CA →)=2AB →·CP →,得AB →·(CB →+CA →-2CP →)=0,即AB →·[(CB →-CP →)+(CA →-CP →)]=0,所以AB →·(PB →+PA →)=0.设D 为AB 的中点,则AB →·2PD →=0,故AB →·PD →=0.由AB →2=AC →2-2BC →·AP →,得(AB →+AC →)·(AB →-AC →)=-2BC →·AP →,即(AB →+AC →-2AP →)·BC →=0.设E 为BC 的中点,则(2AE →-2AP →)·BC →=0,则2PE →·BC →=0,故BC →·PE →=0.所以P 为AB 与BC 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所以P 是△ABC 的外心.故选A .跟踪练习在△ABC 中,O 为其外心,OA ―→·OC ―→=3,且 3 OA ―→+7OB ―→+OC ―→=0,则边AC 的长是________.[解析] 设△ABC 外接圆的半径为R ,∵O 为△ABC 的外心,∴|OA ―→|=|OB ―→|=|OC ―→|=R ,又 3 OA ―→ +7 OB ―→+OC ―→=0,则 3 OA ―→+OC ―→=-7OB ―→,∴3OA ―→2+OC ―→2+2 3OA ―→·OC ―→=7OB ―→2,从而OA ―→·OC ―→=32R 2,又OA ―→·OC ―→=3,所以R 2=2,又OA ―→·OC ―→=|OA ―→||OC ―→|cos ∠AOC =R 2cos ∠AOC =3,∴cos ∠AOC =32,∴∠AOC =π6,在△AOC 中,由余弦定理得AC 2=OA 2+OC 2-2OA ·OC ·cos∠AOC =R 2+R 2-2R 2×32=(2-3)R 2=4-23.所以AC =3-1. 类型三 平面向量与三角形的“垂心”问题例3 (2022·济南质检)已知O 是平面上的一定点,A ,B ,C 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动点,点P 满足OP ―→=OA ―→+λ⎝⎛⎭⎪⎪⎫AB―→|AB ―→|cos B +|AC ―→||AC ―→|cos C ,则动点P 的轨迹一定通过△ABC 的( )A .重心B .外心C .垂心D .内心 [解析] OP ―→-OA ―→=λ⎝ ⎛⎭⎪⎪⎫AB ―→|AB ―→|cos B +AC ―→|AC ―→|cos C ,AP ―→=λ⎝ ⎛⎭⎪⎪⎫AB ―→|AB ―→|cos B +AC ―→|AC ―→|cos C ,BC ―→·AP ―→=λ⎝ ⎛⎭⎪⎪⎫BC ―→·AB ―→|AB ―→|cos B +BC ―→·AC ―→|AC ―→|cos C =λ⎝⎛⎭⎪⎪⎫|BC ―→||AB ―→|cos π-B |AB ―→|cos B +|BC ―→||AC ―→|cos C |AC ―→|cos C =λ(-|BC ―→|+|BC ―→|)=0,所以BC ―→⊥AP ―→,动点P 在BC 的高线上,动点P 的轨迹一定通过△ABC 的垂心,故选C .类型四 平面向量与三角形的“内心”问题例4 在△ABC 中,|AB →|=3,|AC →|=2,AD →=12AB →+34AC →,则直线AD 通过△ABC 的( D ) A .重心B .外心C .垂心D .内心[解析] ∵|AB →|=3,|AC →|=2,∴12|AB →|=34|AC →|=32.设AE →=12AB →,AF →=34AC →,则|AE →|=|AF →|.∵AD →=12AB →+34AC →=AE →+AF →,∴AD 平分∠EAF , ∴AD 平分∠BAC ,∴直线AD 通过△ABC 的内心.跟踪练习(2022·海南模拟)在△ABC 中,AB =5,AC =6,cos A =15,O 是△ABC 的内心,若OP ―→=x OB ―→+y OC ―→,其中x ,y ∈[0,1],则动点P 的轨迹所覆盖图形的面积为( )A .1063B .1463C .4 3D .6 2 [解析] 根据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可知,动点P 的轨迹是以OB ,OC 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及其内部,其面积为△BOC 的面积的2倍.在△ABC 中,设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由余弦定理a 2=b 2+c 2-2bc cos A ,得a =7.设△ABC 的内切圆的半径为r ,则12bc sin A =12(a +b +c )r ,解得r =263,所以S △BOC =12×a ×r =12×7×263=763.故动点P 的轨迹所覆盖图形的面积为2S △BOC =1463. 二、三角形形状的判断在△ABC 中,①若|AB →|=|AC →|,则△ABC 为等腰三角形;②若AB →·AC →=0,则△ABC 为直角三角形;③若AB →·AC →<0,则△ABC 为钝角三角形;④若AB →·AC →>0,BA →·BC →>0,且CA →·CB →>0,则△ABC 为锐角三角形;⑤若|AB →+AC →|=|AB →-AC →|,则△ABC 为直角三角形;⑥若(AB →+AC →)·BC →=0,则△ABC 为等腰三角形.例5 (2022·驻马店质检)若O 为△ABC 所在平面内任一点,且满足(OB →-OC →)·(OB →+OC →-2OA →)=0,则△ABC 的形状为( C )A .正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等腰三角形D .等腰直角三角形 [解析] 由题意知CB →·(AB →+AC →)=0.所以(AB →-AC →)·(AB →+AC →)=0,即|AB →|=|AC →|,所以△ABC 是等腰三角形,故选C .〔变式训练4〕(1)若P 为△ABC 所在平面内一点.①若(OP →-OA →)·(AB →-AC →)=0,则动点P 的轨迹必过△ABC 的垂心.②若OP →=OA →+λ(AB →+AC →)(λ≥0),则动点P 的轨迹必过△ABC 的重心.③若CA →2=CB →2-2AB →·CP →,则动点P 的轨迹必过△ABC 的外心.(2)已知非零向量AB →与AC →满足⎝ ⎛⎭⎪⎪⎫AB →|AB →|+AC →|AC →|·BC →=0且AB →|AB →|·AC →|AC →|=12,则△ABC 为( D )A .三边均不相等的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等腰非等边三角形D .等边三角形[解析] (1)①由题意知AP →·CB →=0,∴AP ⊥BC ,∴动点P 必过△ABC 的垂心;②由题意知AP →=λ(AB →+AC →)=2λAM →(M 为BC 中点)∴P 、A 、M 共线,∴P 必过△ABC 的重心;③2AB →·CP →=CB →2-CA →2=(CB →-CA →)·(CB →+CA →)=AB →·(CB →+CA →),即2AB →·CP →=AB →·(CB →+CA →),∴AB →·(2CP →-CB →-CA →)=AB →·(BP →+AP →)=0.∴以BP →,AP →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点P 在线段AB 的中垂线上,∴P 必过△ABC 的外心.(2)因为非零向量AB →与AC →满足⎝ ⎛⎭⎪⎪⎫AB →|AB →|+AC →|AC →|·BC →=0,所以∠BAC 的平分线垂直于BC ,所以AB =AC .又cos ∠BAC =AB →|AB →|·AC →|AC →|=12,所以∠BAC =π3.所以△ABC 为等边三角形.故选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