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并发症及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3.52 MB
- 文档页数:28
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 M R E S D术-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操作:在(镇静/咽部局麻/静脉麻醉/静脉麻醉+气管插管),内镜下进行(高频点凝切除治疗/黏膜切除治疗(EMR)/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ESD))风险:1.胃肠道准备所造成的水电解质紊乱、低血糖等并发症。
2.药物不良反应、麻醉意外。
3.局部损伤:咽喉部、胃肠粘膜损伤、食管粘膜撕裂等。
4.消化道出血。
5.消化道穿孔。
6.心脑血管意外。
7.部分患者治疗前因诊断需要需加做超声内镜检查。
8.少数患者由于前次检查活检等原因,病变缩小无须电切治疗或病变已自行脱落而无须治疗。
9.部分病例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切除标本无法取出送病理检查。
10.因各种原因(如患者疾病原因、解剖异常等)不能完成治疗或一次性完成治疗。
11.术后组织病理为癌,并有浸润性,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12.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或者有吸烟史,以上这些风险可能加大,或者在术中或术后出现相关的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13.其他。
(以上内容为医师所告知患者的病情、所需手术/操作/治疗及其风险。
)相关替代治疗方案:外科手术治疗。
相关替代治疗方案的风险:外科手术治疗:优点:可以完整的切除病变组织,部分病例可以根治。
缺点:(1)手术创伤大,住院时间长;(2)费用相对要高;(3)并发症相对多。
患者声明:1.医生已向我解释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相关内容。
2.我已了解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相关风险,以及这些风险带来的后果。
3.我同意授权操作相关医生根据术中情况选择下一步或其他治疗方案。
4.我了解当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过程中出现针刺伤时,可能会抽取患者血样进行特殊化验。
5.我确认所提供之患者信息准确无误并且无所保留。
6.我确认本人具备合法资格签署本同意书。
消化内镜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在内镜检查中,穿孔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0.03%~0.1%。
穿孔的原因包括内镜操作不当、病变部位病变严重、病变部位狭窄等。
穿孔的部位可以是食管、胃、十二指肠、结肠等。
预防措施:1)操作前详细询问病史,特别是是否有过消化道手术史;2)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内镜的角度,避免过度弯曲;3)对于病变部位狭窄的患者,应谨慎操作,避免使用过大的内镜或过度扩张。
处理措施:1)立即停止操作,拔出内镜;2)酌情建立输液通道,保持患者血压平稳;3)立即通知外科医生,进行手术治疗;4)穿孔部位应立即行手术修复,避免感染和腹腔积液等并发症的发生。
三)感染内镜检查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或清洗不彻底等原因,可能会引起感染。
感染的部位可以是检查部位、周围组织或全身性感染。
预防措施:1)操作前洗手消毒;2)内镜清洗消毒彻底;3)使用无菌器械;4)穿戴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
处理措施:1)根据感染部位和病情轻重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治疗;2)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3)如有明显全身感染症状,应及时转诊至感染科或XXX 治疗。
三、结论内镜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措施非常重要,医生应当认真执行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操作流程,提高操作技术水平,避免操作失误和疏忽。
同时,医生还应当及时处理并发症,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穿孔发生率为0.02%~0.22%。
食管穿孔是最常见的穿孔部位,其中颈段食管易穿孔多源于解剖学因素,而胸段和腹段食管穿孔的原因则多以器质性病变为主。
食管下1/3的狭窄是与食管穿孔最常见的病变相关联的。
胃或十二指肠穿孔非常少见,但是剧烈干呕、内镜操作时注气过多及溃疡部位的活检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结肠镜检查相关的穿孔发生率在%~0.9%之间,最常见的部位是直肠-乙状结肠和乙状结肠-降结肠交界处。
为了预防穿孔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填写知情同意书;(2)胃镜检查进咽部时,直视下进镜,动作轻柔,不暴力进镜;(3)结肠镜检查时要求循腔进镜,少滑镜,解袢时动作轻柔,观察病人反应,并及时停止操作;(4)对于经验不足的操作者,或者对于存在手术史、肠粘连、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等情况的患者,应及时请经验丰富的上级医师操作。
内镜下息肉治疗质量标准内镜下息肉治疗是一种常见的内科治疗方法,通常用于治疗胃肠道息肉和其他相关疾病。
在内镜下息肉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遵守一定的质量标准,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对内镜下息肉治疗的质量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内镜下息肉治疗的质量标准包括设备的选择和维护。
医务人员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内窥镜和相关设备,并确保设备的维护和检修工作得到及时和有效的进行。
内窥镜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尤为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
其次,医务人员在进行内镜下息肉治疗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准备工作。
包括患者的病史、身体状况、过敏史等方面的了解,以及治疗前的准备工作,如禁食、清肠等。
对于一些高危患者,医务人员需要进行更为细致的评估和准备工作,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内镜下息肉治疗的操作过程也是治疗质量的关键环节。
医务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内镜操作技巧,以及熟悉各种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保持镜头清晰,准确定位息肉所在的部位,并且采取适当的操作手段,如切除、止血等。
此外,医务人员在进行内镜下息肉治疗时,需要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对于一些大、扭曲或出血等情况的息肉,医务人员需要采取更为谨慎的操作,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在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等,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内镜下息肉治疗后的随访工作也是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务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的随访,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以及检查治疗效果。
对于一些并发症或术后症状较重的患者,医务人员需要进行更为密切的随访和观察工作,以及及时的处理。
总的来说,内镜下息肉治疗的质量标准包括设备的选择和维护、患者评估和准备、操作过程、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以及治疗后的随访工作。
医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这些标准,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同时,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以及遵守治疗过程中的各项要求,以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和效果达到预期。
肠息肉治疗中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它是指肠壁突出并形成的小肿块。
虽然肠息肉本身通常是良性的,但如果不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肠息肉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一、出血并发症肠息肉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是出血。
如果肠息肉损伤了血管,或者某些大型肠息肉因增生血管而易于出血。
患者可能会在大便中发现鲜红的血液,或者出现贫血症状。
如发生出血,应及时处理。
处理方法:1. 内镜止血:对于小型的出血肠息肉,医生可以通过内镜直接止血。
内镜会插入患者的消化道,然后通过电凝或者夹取等方法止血。
2. 肠道止血剂:如果内镜止血不成功,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使用肠道止血药物,这些药物能够促使出血点愈合。
二、肠梗阻并发症肠梗阻是肠道被部分或完全阻塞的情况,这是肠息肉治疗中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肠梗阻可能会导致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能需要紧急手术治疗。
处理方法:1. 经内镜治疗:对于引起肠梗阻的较小的肠息肉,可以通过内镜直接切除或移动肠息肉来解决梗阻。
2. 外科手术:如果肠息肉较大或部分肠道被完全阻塞,外科手术可能是解决肠梗阻的最佳选择。
三、穿孔并发症在肠息肉治疗过程中,穿孔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特别是对于大型息肉或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并发症的情况下。
穿孔是指肠道壁出现破裂,导致肠道内部的内容物泄漏到腹腔。
处理方法:1. 紧急手术:一旦发生穿孔,紧急手术是必要的。
手术旨在修补或清除穿孔的部分,并恢复肠道功能。
2. 导管引流:在紧急手术之前或手术后,医生可能会安置导管来引流腹腔内的液体,以减少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四、肠道感染并发症肠道感染是肠道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特别是在肠息肉治疗后出现的感染。
由于治疗过程中可能引入细菌,使得治疗区域易于感染。
处理方法:1. 抗生素治疗:对于已经出现感染症状的患者,可能需要口服或静脉注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2. 卫生注意:术后或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保持肠道区域清洁,定期更换敷料,并注意个人卫生。
结肠息肉内镜下电切术并发出血、穿孔的内镜处理发表时间:2013-02-25T09:56:53.6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6期供稿作者:王欣张亚[导读] 邻近正常粘膜一起被套入误切,这大部分是在操作时视野不清,未看清完整的息肉及圈套钢丝的操作,勉强施术引起王欣张亚(云南省个旧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云南个旧 661000)【摘要】目的探讨结肠息肉电凝电切术中、术后并发出血、穿孔的内镜处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2年12月,于我院行结肠息肉内镜下治疗598例,并发出血11例,其中早发性出血(术中至术后24小时内)4例,迟发性出血7例(术后24小时以上至1周),术中并发穿孔1例,均通过肠镜进行止血、肠修补处理。
结果 12例均通过肠镜成功进行止血及修补,未发生相关并发症。
结论对结肠息肉电凝电切术并发出血、穿孔,于肠镜下进行止血和肠修补是可行、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内镜处理结肠息肉电切术后出血、穿孔【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6-0053-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于2006年1月~2012年12月,于我院行结肠息肉内镜下治疗598例,并发出血11例,其中早发性出血(术中至术后24小时内)4例,迟发性出血7例(术后24小时以上至1周),术中并发穿孔1例,均通过肠镜进行止血、肠修补处理。
本组12例结肠息肉电凝电切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出血11例、穿孔1例(发生率0.66%、0.1%),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16~72岁,平均年龄42岁。
(1)出血:息肉摘除术后早发性出血4例,迟发性出血7例。
本组有5例为单发息肉,7例为多发息肉,6例息肉直径1 cm 以上,2~3cm 的有3例,1~2cm 的有3例,4例为广基息肉,4例为带粗蒂息肉并在电凝电切术前行止血夹预防止血处理。
病人表现为息肉电切时出现创面渗血或涌血,或表现为反复血便,再次结肠镜检查见创面渗血、涌血或裸露血管残端。
内镜下息肉治疗质量标准内镜下息肉治疗是消化内镜学中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消化道息肉的切除。
在进行内镜下息肉治疗时,医生需要严格遵守一定的治疗质量标准,以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下面将从准备工作、手术操作和术后管理三个方面介绍内镜下息肉治疗的质量标准。
首先,在进行内镜下息肉治疗之前,医生需要做好准备工作。
首先要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了解,包括患者的症状、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等,以便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
其次,医生需要对手术设备进行检查和准备,确保设备完好,以免手术中出现意外。
此外,医生还需要告知患者手术的风险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同意,确保患者能够配合治疗。
其次,在手术操作方面,医生需要严格遵守内镜下息肉治疗的操作规范和技术要求,确保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首先,医生需要在手术中保持手的稳定性,准确切除息肉,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其次,医生需要确保手术操作的熟练性和速度,以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患者的痛苦和风险。
同时,医生还需要在手术中及时处理出现的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等,确保患者的安全。
最后,在术后管理方面,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确保患者的康复。
首先,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术后的护理和指导,包括饮食调理、休息疗养等,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其次,医生需要定期复查患者的病情,观察手术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
同时,医生还需要对患者进行术后的随访和管理,定期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了解患者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指导患者的日常护理,以减少疾病的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内镜下息肉治疗的质量标准包括准备工作、手术操作和术后管理三个方面,医生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技术要求,确保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医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内镜下息肉治疗的质量管理,为患者的健康和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消化道息肉内镜治疗操作规范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消化道息肉内镜治疗操作规范【胃息肉、结肠息肉治疗适应症】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息肉大小、形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全面考虑。
1. 无严重慢性疾病,能耐受内镜检查及治疗者;2. 消化道单发或多发性息肉,息肉大小能被不同口径的电凝电切圈套器套取者,息肉直径一般应<2cm;3. 病理组织学证实为非浸润型者;多发性息肉数目在30个以内;4. 局限于黏膜层的早期癌可适用于内镜下摘除。
【胃息肉、结肠息肉治疗禁忌症】1. 患者体质差,有严重心、肺疾病,无法耐受内镜检查、治疗者;2. 有出血倾向,出、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经治疗无法纠正者;3. 息肉基底部过大,一般指胃息肉基底>2cm或大肠息肉基底>1.5cm 者;4. 息肉型癌已浸润恶化者;5. 已安装心脏起搏器或置入金属瓣膜者(相对禁忌);6. 糖尿病患者,无论血糖是否正常,都应列为相对禁忌(愈合能力差)。
7. 患者及家属不合作者。
【胃息肉、结肠息肉治疗的术前准备】患者准备1. 检查出凝血时间、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肝功能试验;心电图描记;有条件者术前应用3d止血药物。
2. 胃及十二指肠息肉患者术前禁食12h。
3. 大肠息肉患者术前3d无渣半流质饮食,手术当天早晨禁饮食,中午可进干食,少饮水,下午操作;术前1d晚饭后服用清肠剂以清洁肠道;忌用甘露醇导泄,以免肠道内有易燃气体产生,导致通电时爆炸。
【胃息肉、结肠息肉治疗的器械准备】1. 高频电发生器2. 各型治疗用内镜均可选用,以双活检通道者更适宜,便于抓取息肉,协助操作。
这类内镜前端均为非金属,具有绝缘性,安全度高。
3. 电凝电切圈套器及其附件(三爪钳、圈套器、异物网篮等),最好用前端绝缘的圈套器。
4. 检查高频电流发生器,确认功能正常,将电切圈套器与高频电发生器连接,脚踩通电踏板,再将电切圈套器与电极板上的湿肥皂短暂接触,见有火花放电现象,即说明性能正常,可以进行操作。
胃肠息肉内镜下钳除术的护理【摘要】胃肠息肉内镜下钳除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对患者的护理非常重要。
在术前准备护理中,需要做好患者的身体检查、饮食调理等工作。
手术过程中的护理包括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配合医生操作等。
术后护理措施主要包括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定期换药等。
并发症的护理则需要及时进行处理,避免加重病情。
在饮食护理方面,应根据医生建议做出合理的调整。
胃肠息肉内镜下钳除术的护理要点包括严密监测、及时处理并发症、保持饮食合理等。
护理工作中需注意的问题包括防止感染、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等。
护理工作的意义在于帮助患者顺利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专业的护理工作,可以使患者更快地康复,减轻患者和家属的负担。
【关键词】胃肠息肉、内镜下钳除术、护理、术前准备、手术过程、术后护理、并发症、饮食护理、要点总结、注意问题、护理工作意义1. 引言1.1 胃肠息肉内镜下钳除术的护理概述胃肠息肉是指肠道黏膜上的良性肿瘤或息肉,通常在肠道黏膜上形成小突起。
胃肠息肉内镜下钳除术是治疗胃肠息肉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内镜检查和操作,可以及时发现和移除息肉,预防其发展为恶性肿瘤。
胃肠息肉内镜下钳除术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能够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并减少患者的疼痛和并发症发生。
术前的准备护理包括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过敏情况、告知患者手术流程和注意事项等;手术过程中的护理要做好患者的监护、保持手术区域清洁等;术后护理措施包括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等;并发症的护理需要及时发现并处理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饮食护理方面要指导患者术后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等。
胃肠息肉内镜下钳除术的护理工作需要护士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细心负责,时刻关注患者的情况,确保手术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在护理工作中,还需要注意细节、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护理工作的意义在于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帮助他们度过手术期并加快康复。
2. 正文2.1 术前准备护理术前准备是胃肠息肉内镜下钳除术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正确的术前准备可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并减少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发生。
消化道息肉内镜治疗操作规范首先,在进行内镜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明确患者的病情、病史、过敏史等信息,并对患者的麻醉情况进行评估,确保患者适合接受内镜治疗。
在进行内镜治疗时,必须确保消化道内壁的清洁和伸展,以便观察和操作。
因此,在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胃肠准备,如空腹、灌肠等,以清除消化道内的食物和粪便,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镇静和麻醉处理,以减少患者的不适和疼痛感。
在内镜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熟练掌握内镜的使用技术,并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和息肉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内镜治疗方法包括切除术、热灼术和封闭术等。
在进行切除术时,医生需要将切除器具准确地放置在息肉底部并进行适当的力度,以保证完整地切除息肉,并避免损伤到周围的组织。
在进行热灼术时,医生需要将热刀准确地置于息肉表面,并控制好热灼的时间和温度,以避免出现出血或溃疡等并发症。
在进行封闭术时,医生需要将封闭剂准确地注射到息肉内,并掌握好封闭剂的剂量和浓度,以保证封闭的效果。
在内镜治疗的同时,医生还需要对治疗过程进行连续的观察和监测,以及对患者进行必要的镇痛和抗感染处理。
在治疗结束后,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观察和评估,并向患者提供必要的注意事项和恢复指导。
此外,在内镜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保医疗设备的清洁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2.遵循消化道息肉内镜治疗操作规范,不滥用内镜治疗,避免不必要的切除和热灼;3.在治疗前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告知和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保护患者的知情权和隐私权;4.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紧急情况;5.治疗后要对患者进行随访和复诊,并进行必要的疗效评价。
总之,消化道息肉内镜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仍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保证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医疗人员在进行内镜治疗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并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和个性化的护理。
文档序号:XXYY-ZWK-001文档编号:ZWK-20XX-001XXX医院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诊疗指南编制科室:知丁日期:年月日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诊疗指南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方法较多,包括内镜直视下高频电凝电切,息肉蒂部注射无水乙醇等药物或冷冻治疗,电热活检钳术,微波和激光凝固术等。
本节重点介绍高频电凝电切术。
该法是内镜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主要方法。
可将息肉整体切除以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达到治疗息肉、预防恶变、解除临床症状(如出血、梗阻等)的目的。
【适应证】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息肉大小、形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全面考虑。
1.无严重慢性疾病,能耐受内镜检查及治疗者;2.消化道单发或多发性息肉,息肉大小能被不同口径的电凝电切圈套器套取者,息肉直径一般应<2cm;3.病理组织学证实为非浸润型者;4.多发性息肉数目在30个以内;5.局限于粘膜层的早期癌可适用于内镜下摘除。
【禁忌证】1.患者体质差,有严重心、肺疾病,无法耐受内镜检查、治疗者;2.有出血倾向,出、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经治疗无法纠正者;3.息肉基底部过大,一般指胃息肉基底>2cm或大肠息肉基底>1.5cm者;4.息肉型癌已浸润恶化者;5.已安装心脏起搏器或置人金属瓣膜者(相对禁忌);6.患者及家属不合作者。
【术前准备】1.患者准备(1)检查出血凝血时间、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肝功能试验、心电图描记、有条件者术前应用3d止血药物。
(2)胃及十二指肠息肉患者术前禁食12h。
(3)大肠息肉患者术前按结肠镜术前准备,忌用甘露醇导泻,以免肠道内有易燃气体产生,导致通电时爆炸。
2.器械准备(1)高频电流发生器;(2)各型治疗用内镜均可选用,以双活检钳管道更适宜,便于抓取息肉,协助操作。
这类内镜前端均为非金属,具有绝缘性,安全度高。
(3)电凝电切圈套器及其附件(三爪钳、圈套器、异物网篮等),最好用前端绝缘的圈套器。
检查高频电流发生器,确认功能正常,将电切套圈器与高频电流发生器连接,脚踩通电踏板,再将电切套圈器与电极板上的湿肥皂短暂接触,见有火花放电现象,即说明性能正常,可以进行操作。
消化内镜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一、概述内镜操作过程中并发症不可避免。
医源性损伤、操作失误、诊断错误等情况均可引起严重后果,但几乎所有的内镜医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均会经历或多或少的并发症事件。
早期识别并发症并进行妥善处理对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
二、内镜检查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一)出血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出血发生率为0.01%〜0.13%,最常见的出血部位是胃。
内镜操作和活检所致的Mallory-Weiss撕裂或者对曲张静脉的损伤均会诱发出血,内镜检查中并发的Mallory-Weiss撕裂一般发生于胃食管交界处小弯侧,一般预后较好,无需特殊治疗。
此外,内镜活检可致出血,尤其是长期应用抗凝药物者。
预防措施:(1)填写知情同意书(2)操作前详细询问病史,尤其是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史;(3)操作过程中,少注气,操作轻柔,禁忌暴力操作。
处理措施:(1)如有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病史,应避免行内镜活检,或建议停用抗凝药物恰当时间后再行检查;(2)活检后少量出血观察是否可自行凝固;(3)活动性出血可局部喷洒1:10000肾上腺素,无效可选择粘膜下注射、钛夹止血、氩气刀止血、高频电止血;(4)在止血的同时酌情建立输液通道,保持患者血压平稳;(5)止血后酌情留院观察;(6)止血无效通知外科处理。
(二)穿孔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穿孔发生率为0.02%〜0.22%。
上消化道内镜所致穿孔最常见的部位是咽部及食管上段,食管穿孔发生率约 0.03%。
颈段食管易穿孔多源于解剖学因素,即Zenker憩室、颈椎骨性隆起等;而胸段和腹段食管穿孔的原因则多以器质性病变为主,如肿瘤、狭窄、重度炎症等。
术者缺乏经验以及患者不合作也是重要因素。
与食管穿孔有关的最常见的病变为食管下1/3良性或恶性病变引起的狭窄。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所致的胃或十二指肠穿孔非常少见。
由于患者剧烈干呕、内镜操作时注气过多及溃疡部位的活检均可导致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此外,正常小肠黏膜活检也可发生穿孔。
息肉切除术医疗风险处理预案一、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术实施可能出现以下并发症:1、出血预防此并发症注意以下几点:(1)术前认真校试器械;(2)术者与助手配合默契;(3)圈套收紧关闭应缓慢,用力适当;(4)操作过程保持视野清楚;(5)正确选择高频电发生器电流强度;(6)按照电凝后电切,逐渐切割的原则,粗蒂、无蒂息肉需交替使用电凝、电切电流;(7)术后避免重体力活动1—2周,注意少渣饮食。
如出现该并发症,按以下处理:(1)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如呕血、黑便、便血、冷汗、心悸等,监测血压、脉搏等体征;⑵术后少许渗血可不作处理,密切观察;⑶如出血量较多或持续活动性出血,应立即止血。
可先予积极保守治疗(包括补充血容量、应用止血药物等)。
如保守治疗失败应立即行内镜下止血(包括药物喷洒、氮离子凝固、电凝止血、钛夹止血等)。
如内镜下止血失败应立即外科手术止血。
2.穿孔预防此并发症注意以下几点:(1)术前认真校试器械;(2)息肉圈套切割点应稍远离肠壁;(3)套取后钢丝要确认收紧,然后向腔内提拉,形成天幕状,避免将周围粘膜套入;(4)选择适当的电流功率,在足够凝固基础上避免通电时间过长;(5)术后尽可能吸净肠腔内气体;(6)术中通电时避免胃肠蠕动,一旦有蠕动立即断电。
如出现该并发症,按以下处理:⑴食管或腹腔内穿孔应该立即尽早手术;⑵腹腔外穿孔可采取保守治疗(包括禁食、补液、胃肠减压、抗生素等)3.灼伤、浆膜炎预防及处理此并发症与穿孔相同。
4.气体爆炸预防此并发症注意以下几点:⑴彻底清洁肠道,电凝电切前用空气反复置换肠内气体。
⑵无惰性气体输入装置时禁忌应用甘露醇作肠道准备。
肠道内气体爆炸为致命性严重并发症,重在预防。
消化道息肉电切术中一旦发生紧急意外情况,立即启动本预案,经现场经治医师采取补救后仍难以处理,即刻向上级医师报告,若上级医师处理不了时,则迅速上报科主任,必要时报告医务科或院领导,得到指示后,还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情况,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能继续进行治疗。
2023儿童结直肠息肉内镜治疗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全文)摘要对于疑似因结直肠息肉而造成下消化道出血的患儿,使用结肠镜诊断及治疗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手段。
肠镜下息肉切除术后主要并发症有:出血、电凝综合征和穿孔。
与成人相比,儿童肠壁肌层薄、黏膜嫩、肠道屏障功能差,但合并症以及抗凝药使用少,这些特点决定了儿科内镜手术后并发症的相关风险及发生率与成人存在差别。
J科内镜医生需要根据患儿息肉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该文介绍了儿童结直肠息肉内镜治疗后出血、电凝综合征和穿孔的相关风险因素、预防及治疗措施。
关键词结肠镜;息肉切除术;出血;电凝综合征;穿孔;并发症结直肠息肉是引起儿童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
使用结肠镜进行诊断和治疗是规范诊治儿童结直肠息肉的重要措施。
目前儿童结直肠息肉内镜治疗主要包括冷(热)活检钳除法、冷(热)圈套器切除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1resection,EMR\高频电刀切除法、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1dissection,ESD)以及氮离子凝固术(argonp1asmacoagu1ation,APC),适合对不同形态特征的结直肠息肉进行处理[1]o尽管这些治疗措施降低了结直肠息肉对儿童健康影响的风险,但在诊治过程中仍需要积极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儿童结直肠息肉总体发病率较低,因此与成人相比,在儿科患者中进行息肉切除术的经验相对有限。
美国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儿童息肉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总体发生率为10.9%,而需要医疗评估和介入的严重不良反应为9.4%[2-3]o目前,与结直肠息肉内镜治疗相关的并发症主要有以下几种:息肉切除术后出血(post-po1ypectomyb1eeding,PPB∖电凝综合征(post-po1ypectomycoagu1ationsyndrome,PPCS)和穿孔[4J O 本文将介绍与这几种并发症相关的风险因素及其预防和处理措施。
消化道微小息肉的内镜下诊治摘要】目的对消化道小息肉内镜下的治疗各种方法疗效、并发症等的比较,探讨对无蒂小息肉的微创治疗。
方法基于本院临床病例128例,根据其大小、生长位置、表面形态等分别行活检钳钳除、热活检钳烧灼后钳除、圈套器高频烧灼等方法,并将活检组织送病理检查。
结果胃镜下发现微小息肉者36例,结肠小息肉患者88例,其中97例予以热活检钳钳除,22例予以活检钳钳除,9例予以高频电圈套器烧灼。
术后有8例出血,无穿孔。
【关键词】微小息肉高频电切热活检钳消化道息肉的病理诊断及内镜下的早期处理对消化道肿瘤的二级预防有重大意义。
内镜下对于息肉的处理方法较多,但我们发现小于5mm的微小息肉因基底宽、体积小,操作后出血、穿孔的副作用较大。
我院对暴露充分的息肉采取热活检钳钳夹送检效果较好,现总结近4年微小息肉的内镜下治疗经验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128例患者均因腹部不适、便血或体检等原因至我院内镜中心行胃镜或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有消化道息肉,其中男性76例,女性52例。
年龄22-82岁,平均53岁。
1.2 胃肠镜前检查准备患者行胃镜前空腹12小时。
行电子结肠镜前1天少渣半流,检查当天提前6小时按说明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2盒,后口服2000ml糖盐水,直至肛门排清水。
1.3 检查仪器 OLYM-PUS CF260电子结肠镜及电子胃镜检查,UES型高频电发生器及FV-IL热活检钳。
1.4 操作方法胃肠镜检查均为退镜观察,对微小息肉,根据其位置采取不同方法。
位于胃底、肠道皱襞间,暴露欠佳的粘膜光滑的微小息肉,予以高频电电凝:功率调为25V,镜头对准息肉,将圈套器由活检孔插入,对准息肉伸出1cm 左右钢丝,电凝至息肉变白。
如位置欠佳的息肉表面见少量糜烂,予以活检钳钳除并送病理。
对于暴露良好的微小息肉均采用热活检钳烧灼后钳除。
将热活检钳钳夹息肉,提拉至离开肠壁至其基底部形成以天幕状“人工假蒂”,将高频电发生器调为25W后予以电凝至息肉组织变白后钳除组织,并送病理活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