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结合件的精度设计及其检测
- 格式:ppt
- 大小:8.47 MB
- 文档页数:60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介绍默认分类 2010-04-24 11:35:19 阅读6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作者:船舶学院时间:2009-6-16 14:40:51“机电系统计算机控制”教学大纲(PUTER CONTROL OF ELECTRICAL MACHINE SYSTEMS)大纲编制:李哲教研室主任:李哲课程编码:课程名称:机电系统计算机控制教学性质:选修课适用专业:机械及近机类专业学时:30(26/4)学分:1.5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适应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而设立的,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讲述直流电机、交流电机控制系统,液压伺服控制系统和气压传动控制系统,通过这门课让学生掌握机电液气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主要讲授内容有直流、交流电机的组成、原理、动态特性及其应用,液压伺服系统设计与气压传动系统设计;要求学生掌握机电液气系统的组成、分类,分析和设计;了解各自的特点和应用场合;具备分析机电液气系统和设计简单的机电液气系统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深造和适应未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相关课程有:电工学、模拟电路、自动控制原理、液压传动;电工学、模拟电路、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作为本课程的基础课。
液压传动课程侧重于讲述液压传动系统,本课程侧重于液压控制系统。
四、教学大纲内容使用教材与参考教材1、使用教材:(骆涵秀主编机电控制 XX大学 2000年1月)2、参考教材:(李洪人液压控制系统国防工业)(邓星钟机电传动控制机械工业)(朱善君可编程控制器系统原理应用维护清华大学)五、教学大纲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概述(2)本章主要内容有:分别用实例引出机电、液压、气动控制系统的整体组成,功能和特点;要求学生掌握机电液气系统的组成;了解机电液气系统的发展方向和选用原则。
第二章直流电机(4)本章主要内容有:直流电机的原理,动态特性分析和系统应用;要求学生掌握直流电机的机械特性和系统应用;了解直流电机的原理、组成。
第三章典型件结合和传动的精度设计目的:1、了解圆柱结合的公差与配合及其配合精度的选用。
2、了解滚动轴承公差与配合的特点,为选用滚动轴承精度等级,轴承与轴及轴承与外壳孔的配合打下基础;3、了解单键和花键的公差与配合标准及其应用;重点:圆柱结合的公差与配合及其配合的选用;滚动轴承公差与配合特点;单键的公差带图;习题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l.单件小批生产的配合零件,可以实行”配作”,虽没有互换性,但仍是允许的。
()mm的孔,可以判断该孔为基孔制的基准孔。
()2.图样标注φ30 +0.0333.过渡配合可能具有间隙,也可能具有过盈,因此,过渡配合可能是间隙配合,也可能是过盈配合。
()4.配合公差的数值愈小,则相互配合的孔、轴的公差等级愈高。
()5.孔、轴配合为φ40H9/n9,可以判断是过渡配合。
()6.配合H7/g6比H7/s6要紧。
()7.孔、轴公差带的相对位置反映加工的难易程度。
()8.最小间隙为零的配合与最小过盈等于零的配合,二者实质相同。
()9.基轴制过渡配合的孔,其下偏差必小于零。
()10.从制造角度讲,基孔制的特点就是先加工孔,基轴制的特点就是先加工轴。
()11.工作时孔温高于轴温,设计时配合的过盈量应加大。
()12.基本偏差a~h与基准孔构成间隙配合,其中h配合最松。
()13.有相对运动的配合应选用间隙配合,无相对运动的配合均选用过盈配合。
()14.配合公差的大小,等于相配合的孔轴公差之和。
()16.滚动轴承内圈与轴的配合,采用基孔制。
()17.滚动轴承内圈与轴的配合,采用间隙配合。
()18.滚动轴承配合,在图样上只须标注轴颈和外壳孔的公差带代号。
()19.0级轴承应用于转速较高和旋转精度也要求较高的机械中。
()20.滚动轴承国家标准将内圈内径的公差带规定在零线的下方。
()22.平键联接中,键宽与轴槽宽的配合采用基轴制。
()二.选择题(将下列题目中所有正确的论述选择出来) 1.以下各组配合中,配合性质相同的有__。
一、课程的性质与地位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职业基础能力的核心课程,课程以企业UJ位技能的调研数据为依据,以典型零件的几何精良设计马桧测为主要教学的内容,其功能与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而公差配合与测域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深刻认识与理解,使学生具备从事数控技术专业的基本专业技能,并为后续专业课程设计与学生的顶岗实习作前期准备.二、课程目标课程教学加境E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培笄学生职业能力出发,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诳,进行课程整体设计,通过公差配合与测破技术单元教学过程设计,并以最后理论实训单元设计教学,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1.知识目标(1)学会分析零件结构,掌板零件尺寸精度的设计方法,熟悉零件尺寸的检测方法,以及尺寸标注的正确方法.(2)学会零件尺寸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方法’(3)认识零件形位精度,掌握零件形位精度设计,熟悉零件形位精度的检测方法.以及在图中的正确标注.(4)认识零件的表面粗糙度.掌握如何选用零件的表面粗糙度,以及在图中的正确标注.(5)熟悉典鞭零件,如螺纹、键、轴承、齿轮等标准件的标准以及使用性能,会变阅手册、选用常用的标准件,并能对典型零件的几何精度的进行设计.2.学生专业能力目标;(1)能按设备的工作要求与运动性能选择零件的尺寸精度、形位精度、表面粗糙度、以及合埋的检测方法.(2)能用图样和技术语言来表达零件的尺寸精度、形位.希皮、表面粗糙度、以及合理的检测方法.(3)会对齿轮、轴系等结构零件进行几何精度分析,(4)培养学生查阅手册、检索资料的能力.(5)初步具备零件几何精度设计的能力.能综合本课程所学知识,完成一级直齿同柱齿轮减速器的设计.(6)具备对设计进行总结、整理、归纳的书面表达及口头表达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序号工作任务知识要求技能要求课时四、实验内容实验一1.皮块的清洗与组合2.内径百分表测孔3.比较仪测轴1.卧式测长仪测小孔实验二2.水平仪测林轨的H战度3.偏摆检测仪刈轴的跳动4.对称度的测量实验三轮睨仪测表面和糖度2.光切显微彼测表面3.粗精度样板实验四1,三针法测螺奴4.万工显测爆纹5.正弦观测推度实验五齿轮测及1.测齿原2.公法线千分尺测齿轮3.投影仪测小齿轮4.大型工具显微镜测位置度5.万能测齿仪测携节周节五、教学硬件设施1.一般长度测吊:仪器:谢标卡尺、端疵测微器、万能角度尺、高度尺、/块、机械测微仪、偏投测长仪、椎式水平仅、三针、百分表、千分表、平板、磁力表座、V型帙、内径百分量表等.2.光学精密仪器:万能工具显微镜、测长仪、4500投影仪、光切显微境、光学测微仪.3.精密仪器:圆吱仪、表面相精度自动分析仪、力能测齿仪、单啮仪等,。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代码:14627 学时:42学时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热能工程,农业机械,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测控技术及仪器等专业。
参考教材:《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韩进宏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一、课程性质、目标本课程是一门机械通用工种具有实践的技术基础课,属工程技术基础课的性质,应用性极强,以理论课或设计课为基础,应用几何量公差设计知识和检测知识,为专业课或工艺课进行设计,特别是保证零件(或部件)的工作功能进行几何方面的精度设计,给出合理的公差范围,使误差被较好地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是机械零部件功能实现和工作寿命的保障和措施的体现。
课程目标就是:为在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过程中,提供机械零部件几何精度设计理论和方法,并让学生熟悉相关国家标准及典型几何量测量技术。
二、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几何量测量基础一章是测量技术方面的重点内容,难点是涉及计量学范畴宽广,学生不易理解,解决办法是对常用仪器或量具规范分类,明确测量方法属性和常用计量技术指标的含义。
2.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关系(公差原则)为基础部分的重点与难点并存的内容,教师不易讲清,学生更难学懂,也是本课程中间时段的关键环节,处理不好的话,会影响学生对后面特殊用途零件精度问题的理解,特别是量规、齿轮等类型的精度问题,解决方法是,采取分析过程条理化(将大难点化为若干小难点)、应用特征明显化(不同公差原则有显著不同地方,但相互之间又有联系)、讲解概念准确清楚化(各个小难点被击破),实质要点就被抓住了。
3.齿轮精度标准是本课程最难理解的难点问题,又是课程近尾声处的重点内容,机械中用齿轮的地方实在太多了,不懂怎么行呢?解决办法是追溯齿轮渐开线的形成原理,齿轮加工过程的影响因素,然后针对标准规定项目深入浅出地讲解,引领学生学会对复杂问题进行分解处理,以不屈不挠的精神认真地对待每项指标的含义,概念清楚为最好是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根本所在,再配以多媒体图片的讲解方法,使问题清晰明了。
《机械精度设计及检测基础》教学大纲1 课程的基本描述课程名称:机械精度设计及检测基础Mechanical Precision Design and Measurement 课程编号:0101C01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A、机械电子工程教材选用:孙全颖唐文明徐晓希.机械精度设计与质量保证.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02总学时:40 学时理论学时:32 学时实验学时:8 学时课程设计:无学分: 2 学分开课学期:第四学期前导课程:现代工程制图后续课程:机械设计、机械系统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2 教学定位2.1 能力培养目标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1、设计能力通过机械精度设计及检测基础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机械精度设计思想,掌握机械机械精度设计的基本理论、一般规律和设计方法,具有常用机械零部件精度设计的能力。
2、资料使用能力通过机械精度设计及检测基础的理论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各种标准、规范和查阅相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3、常用计量器具的实际操作和使用能力通过机械精度设计及检测基础的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常用计量器具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具有常用计量器具的操作和使用能力。
4、典型零部件的检测能力通过机械精度设计及检测基础的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典型零部件机械精度的检测方法,具有典型零部件的实际检测能力和检测结果的处理分析能力。
2.2 课程的主要特点机械精度设计及检测基础课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A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基础课,是教学计划中联系设计课程与工艺课程的纽带,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其主要特点是工程术语多,符号、代号多,标准规定多,经验解法多。
因此,对于刚刚学完系统性较强的公共基础课的学生,往往感到概念难记,内容繁多。
而且,从标准规定上看,原则性强;从工程应用上看,灵活性又很大,这对于初学者来说,较难掌握。
数控技术专业《铣工实训》课程标准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二○○九年五月制定人员:李大英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学院讲师陈琼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学院技师王安平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学院技师杨华骥重庆机床厂高级工程师朱槽宽重庆工商大学副教授执笔人:李大英审核部门:数控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实施部门:金工实训教研室批准部门:教务处《铣工实训》课程标准一、课程教学设计依据(一)制定依据本标准依据《铣工国家职业标准》、《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制定。
(二)课程的性质与地位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的必修课程,是学生学习数控技术的重要环节。
其功能与教学目的是起承前启后的作用,使学生掌握铣床加工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能正确使用铣削加工常用的工装、量具、辅具等,加工出符合图样要求的常见铣削零件;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道德、安全文明生产和团队合作意识以及生产价值观,为后续专业课程(三)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的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任务具体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教学模式。
在具体设计过程中,以装备制造业类的典型产品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产生具体的实训课题件;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确定本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
紧紧围绕典型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铣工实训》教学内容,突出实训课题与理论知识的联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与协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与学一体化,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以后顶岗实习和就业打下实践技能基础。
(四)课程内容选取依据《铣工实训》课程是以《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与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根据后续专业课程的需求,由行业专家、技术人员以及该课程的教学团队根据“数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培养目标、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选择企业典型的铣削零件为工作任务,且所选工作任务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采用循序渐进方式进行工作任务的实施。
第12章 机械零件精度设计与实例教学提示:通过轴、齿轮和箱体等典型零件的精度设计实例,开拓视野,为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了解精度设计的方法,从总体掌握精度设计的内容,为零件的精度设计奠定基础。
12.1 机械精度设计概述机器精度的设计尽管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与计算,但总是要根据给定的整机精度,确定出各个组成零件的精度。
因此,零件的精度设计是整机精度设计的基础。
影响零件精度的最基本因素是零件的尺寸、形状、方向和位置以及表面粗糙度,因而,精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质量等几个方面的选择与设计。
几何精度设计的方法主要有:类比法、计算法和试验法三种。
12.1.1 类比法类比法就是与经过实际使用证明合理的类似产品上的相应要素相比较,确定所设计零件几何要素的精度。
采用类比法进行精度设计时,必须正确选择类比产品,分析它与所设计产品在使用条件和功能要求等方面的异同,并考虑到实际生产条件、制造技术的发展、市场供求信息等多种因素。
采用类比法进行精度设计的基础是资料的收集、分析与整理。
类比法是大多数零件要素精度设计采用的方法。
类比法亦称经验法。
12.1.2 计算法计算法就是根据由某种理论建立起来的功能要求与几何要素公差之间的定量关系,计算确定零件要素的精度。
例如:根据液体润滑理论计算确定滑动轴承的最小间隙;根据弹性变形理论计算确定圆柱结合的过盈;根据机构精度理论和概率设计方法计算确定传动系统中各传动件的精度等。
目前,用计算法确定零件几何要素的精度,只适用于某些特定的场合。
而且,用计算法得到的公差,往往还需要根据多种因素进行调整。
12.1.3 试验法试验法就是先根据一定条件,初步确定零件要素的精度,并按此进行试制。
再将试制产品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运转,同时,对其各项技术性能指标进行监测,并与预定的功能要求相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再对原设计进行确认或修改。
经过反复试验和修改,就可以最终确定满足功能要求的合理设计。
《机械制图与零件测绘》课程标准目录一、课程定位 ........................................ - 1 - (一)课程的性质 .................................... - 1 - (二)课程的理念 .................................... - 1 - (三)课程的价值与功能............................... - 1 - (四)设计思路 ...................................... - 1 -1.教学方式 .......................................... - 1 -2.课程考核形式 ...................................... - 2 -二、课程目标 ........................................ - 2 - (一)培养目标 ...................................... - 2 -1.总体目标 .......................................... - 2 -2.专业能力目标 ...................................... - 2 -3.方法能力目标 ...................................... - 2 -4.社会能力目标 ...................................... - 2 - (二)职业范围 ...................................... - 3 - (三)职业资格 ...................................... - 3 - 三、内容标准 ........................................ - 3 - (一)内容范围 ...................................... - 3 - (二)学习情境设计................................... - 4 -1.内容与学时分配 .................................... - 4 -2.学习情境1设计 .................................... - 4 -3.学习情境2设计 .................................... - 5 -4.学习情境3设计 .................................... - 7 -5.学习情境4设计 .................................... - 8 -6.学习情境5设计 ................................... - 10 - (三)教学场所与设备要求............................ - 11 - (四)任教老师要求.................................. - 13 - 四、实施建议 ....................................... - 13 - (一)教与学的建议.................................. - 13 - (二)教辅编写建议.................................. - 13 -(三)考核评价建议.................................. - 14 - (四)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 15 -五、其他说明 ....................................... - 15 -六、课程标准审批表.................................. - 15 -一、课程定位(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机械加工领域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开发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